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早期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其地理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沿岸。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这里分别出现了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以及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8世纪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奴隶制的城邦国家,其中最为强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古希腊文明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成就享誉后世。有人说,倘若没有当时的古希腊文明,很难想象后来的欧洲会是什么模样。

腓尼基人。

“腓尼基”一词来自古代的希腊语,意思是“绛紫色的国度”,因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盛产紫红色的染料而得名。腓尼基人是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又称为闪米特人,他们生活在今天地中海东岸及叙利亚沿海一带。

腓尼基人曾经建立过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古国,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最为繁盛的时期。

腓尼基人是全世界出色的航海家和商人,他们驾驶着狭长的船只,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出没于波涛汹涌的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的两个坐标就是用腓尼基的神来命名的,被称为“梅尔卡尔塔”。据史料记载,腓尼基人的船只曾经到达过法国的大西洋海岸、英国的大不列颠,甚至到达过好望角,其活动范围非常广。

公元前8世纪以后,腓尼基人相继附属于亚述、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等国家。

直布罗陀海峡。

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与非洲大陆西北角之间,是沟通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唯一水道。由于这个海峡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早期为大西洋航海家所利用,至今仍然是经大西洋通往南欧、北非和西亚的重要导航路。

腓尼基字母。

据说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是腓尼基人发明的,关于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木匠非常聪明。一次他在外面干活的时候发现忘记从家里带工具,于是随手拿起一块木头,用刀在上面画了几个符号,叫来一个奴隶送给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之后,什么都没说,就递给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表示自己需要的东西。后来很多人听说了这件事情,都来向卡德穆斯求教,于是字母的使用就传开了。

实际上,腓尼基字母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实际生产发展的需要。腓尼基人出于商业航海签订“合同”的需要,迫切渴望一种使用简便的文字。但是当时所流行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都太费时了,视时间如金钱的腓尼基人怎么能忍受得了呢?他们通过简化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发明了简便的腓尼基字母。

用这种字母书写起来省时省力,但是在当时始终没有代替埃及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因为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写字是一件很郑重的事情,是神圣的,怎么能说改就改呢?这个说法到底是真是假现在无法考证,不过在当时的腓尼基,字母确实没有流行起来。

但是在没有文字的地中海地区,腓尼基人的字母却备受欢迎,古希腊人通过借鉴腓尼基字母,创造了希腊字母。后来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拉丁字母。可见,腓尼基字母是欧洲国家字母文字的始祖。

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汉字以及阿拉伯数字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三种符号。拉丁字母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古代的拉丁字母最初只有20个字母,和古汉语一样,书写时没有标点,而且只有大写字母,后来增加到26个,字母G、J、K、V、W等都是在使用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后来,为了书写的方便,出现了小写字母和各种书写字体。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以及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天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以及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最早的文明,也是爱琴海及周边地区青铜文明的统称,其发展中心先后在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公元前3000年左右,爱琴海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使用使当时的克里特文明出现了宏伟的建筑,比如19世纪出土的米诺斯王宫就是当时的典型建筑。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岛出现了欧洲最早的国家。

公元前1200年,另一支希腊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在此后的300年中,整个古希腊陷入了一片沉寂状态,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后,铁器得到了普遍推广,海上贸易发达起来,新的城邦国家纷纷建立。

古希腊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于公元前776年举办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标志着古希腊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兴盛时期。

青铜文明。

青铜文明是在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后,经过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后,通过粗浅冶炼得到铜器的第二次人类文明大发展时期。

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岛是爱琴海上最大的岛屿,而克里特文明也是古希腊文明的起点。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居住了,居民大多来自小亚细亚,到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上的居民进入了金石并用的时代,同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克里特岛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并出现了奴隶制国家。这时的手工业相当发达,各种陶器都制造得十分精美,而且建筑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现在的考古学家还不能解读当时的文字,所以很多关于克里特文明的细节无法判断,但在古代希腊作家的作品中保留了一些关于克里特文明的传说。

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开始衰落,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没有定论。有的人认为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起点,有的人认为它曾经被小亚细亚的蛮族摧毁过,有的人认为它的毁灭是希腊城邦交火的结果,还有的人认为可能在当时遭遇过一场大地震,更有人认为克里特文明的毁灭与一场剧烈的火山喷发有关。不管怎样,衰落之后的克里特文明被后人遗忘,如今留给我们的就只有一些传说而已。

小亚细亚。

亚洲是亚细亚的简称,小亚细亚指的是亚洲的土耳其部分,地理上被称为安纳托利亚,位于黑海和地中海之间。

小亚细亚就像一座连接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的桥梁,地形结构比较复杂。由于小亚细亚位于欧亚交界处,从史前年代开始,这里就已是多个不同民族的摇篮。

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出现的文明,由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并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开始建立奴隶制国家,迈锡尼文明逐渐形成。

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金属冶炼业尤为发达,手工制造业的发展也远远超过了克里特文明时期的技术水平。同时,这一时期的建筑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建筑物的艺术性增强。

到了公元前12世纪,为了掠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奴隶,迈锡尼王国联合周边的国家一起攻打位于小亚细亚西北部的特洛伊城。虽然迈锡尼赢得了这场战争,但自身实力也大为削弱。大约在公元前1125年,由于多利亚人的入侵,迈锡尼国灭亡,迈锡尼文明也随之消亡。

迈锡尼文明的年表是由一名瑞典学者编纂出来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应该对应的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迈锡尼人其实也是希腊人的一个分支。从文献当中,我们找不到迈锡尼人是如何称呼自己的,但是学者们从赫梯文献中发现迈锡尼人被称作“亚该亚人”。

赫梯。

赫梯原本是小亚细亚地区的一个奴隶国家,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建立,公元前12世纪灭亡。

赫梯最为强盛的时期是在公元前15世纪末期到公元前13世纪中期,这时候的赫梯还试图与埃及争霸,最终导致两败俱伤,赫梯也从此走向没落。

特洛伊战争。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土耳其境内的特洛伊爆发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特洛伊战争,闻名于世的《荷马史诗》就取材于这场战争。

《荷马史诗》中详细地介绍了这场战争的经过:特洛伊王国的王子帕里斯来到斯巴达王国做客,恰巧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外出奔丧,斯巴达王后海伦接待了他。帕里斯见到海伦之后,被她美丽的容貌所吸引,同时海伦也对帕里斯一见钟情。两个人居然忘记了各自的身份和使命,海伦和帕里斯一起回到了特洛伊。

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海伦和帕里斯早已经离开了。于是墨涅拉奥斯率领10万大军直奔特洛伊城下,特洛伊人联合附近的部落一起抵抗斯巴达的进攻。就这样9年过去了,特洛伊城岿然不动,难以攻克。

后来奥德修斯献出一个计谋:斯巴达军队假装回国,在特洛伊城下留下一只很大的木马,将士兵偷偷地藏在木马中。

特洛伊人中计了,他们打开城门,庆祝战争的结束,将木马当做战利品拖回城中,他们一整晚载歌载舞,欢庆战争的胜利。

深夜,当人们都熟睡后,斯巴达士兵从木马中溜出来,偷偷打开了城门,等候在城外的军队涌入城中,将特洛伊城洗劫一空,昔日的城堡顿时成了废墟。

历史上曾经有不少人怀疑是否真的存在特洛伊城和特洛伊战争,直到后来德国的考古学家施里曼在小亚细亚的西北角找到了古代的特洛伊城,人们才对《荷马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战争深信不疑。

特洛伊城。

特洛伊城是古代小亚细亚西北地区的城市,是连接欧亚两大洲的枢纽地带。《荷马史诗》中有关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发生战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在1871年遗址被发现之前,特洛伊城一直被视为传说中的城市。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座城市毁于13世纪。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合称,相传是在公元前9世纪由一位名叫荷马的双目失明的诗人所作。

《荷马史诗》被誉为“欧洲文学的始祖”,是西方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晶。《荷马史诗》中描述的是公元前12世纪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同时还记录了很多关于战争英雄的事迹。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有一个叫荷马的人对这些故事加以整理,使之逐渐定型为一部内容宏大的战争传说,并在叙述中加入了神话色彩,直到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可以说,这部书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世纪,也可以看成是希腊的全民性创作。

《伊利亚特》总共为24卷,取材于希腊神话中“金苹果的传说”。故事的大概就是阿喀琉斯的父母在举办婚礼的时候忘记了邀请女神厄里斯,于是厄里斯在席间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从而引发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弗洛狄忒之间的争夺,并最终导致了特洛伊战争的爆发。

而《奥德赛》的故事发生在特洛伊战争之后的10年中,奥德修斯(献木马计的那个人)因为冒犯了海神而在海上遇难,滞留他乡。他以强大的英雄气概克服了种种苦难,最终回到家乡与妻子儿女团聚。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古希腊民族的光荣历史,赞美古希腊人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的品质,以及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肯定了人的价值。但与此同时,《荷马史诗》中也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就是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米诺斯王宫。

在希腊南部克里特岛上有一个克诺索斯王国,克诺索斯有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雕塑家以及建筑师伐达罗斯,他为国王米诺斯修建了一座迷宫,无论是谁,只要走进去,就再也无法沿原路返回,这个建筑就是有名的米诺斯王宫。

宏大绚丽而又风格奇特的米诺斯王宫,内部空间奥妙非凡,经历过很多次的破坏和重修,今天的考古学家们根据建筑遗存及高科技手段对王宫进行了复原。王宫的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四周建有国王的宫殿。各种寝宫、祭祀室、贮藏室等建筑共400余间。一条条的长廊、复道和重门,将整座建筑物连接在一起。房屋和院落之间曲折多变,多级石造楼梯使楼上楼下错落有致,只要进入王宫,就很难再从原路返回。

现今遗存的这个建筑被证实建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第二王宫时期”,它是克里特岛北部克诺索斯城中的第二座王宫,坐落在凯夫拉山的斜坡上,是多层平顶式建筑,宏伟壮观,被认为是米诺斯灿烂文化的代表作。

王宫内部的建筑装饰精彩复杂,每个宫室的长廊上装饰的壁画瑰丽多姿、富有情趣。这些装饰画的题材有欢庆、舞蹈、献礼、比赛等很多场景,还有动物、风景、人物等诸多题材,生动地表现出当年米诺斯王宫的生活场面。这些壁画所使用的颜料都是从植物和矿物当中提炼出来的,至今依然栩栩如生,实在是难能可贵。这说明3000多年前的米诺斯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

伐达罗斯。

伐达罗斯是希腊伟大的艺术家、建筑家和雕塑家。后人十分赞扬他的作品,称赞他的作品是带有灵魂的。伐达罗斯之前的大师们在创作石像的时候,都让石像闭上眼睛,双手连着身体。而他是第一个让雕刻的人张开了眼睛,往前伸出了双手,并且迈开双腿表现出要走路的样子。

奥林匹亚竞技会。

公元前778年,有记录的第一届奥林匹亚竞技会在奥林匹亚召开,来雅典朝圣的信徒们通过赛跑的办法决定谁第一个到达大祭司站。这些年轻的信徒在跑完一段距离后,第一个到达者就获授权从大祭司手中接过火炬来点燃祭坛上的圣火。

第一届奥林匹亚竞技会就此开幕了。其实这届竞技会只有赛跑这一个项目,卡拉波斯赢得了比赛,成为奥林匹亚竞技会第一个荣获桂冠的人。随着竞技会的发展,比赛项目也逐渐增多,包括长跑、掷铁饼、标枪等运动项目。随着比赛项目的增多,竞赛日期也从第一届的1天延长到了3天,后来又延长到了5天。

除了赛跑这个项目,运动员要赤身裸体地参加比赛,他们在身体上涂抹橄榄油,在比赛中展示人体的力与美。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雕塑“掷铁饼者”就是这一时代运动员力与美的浓缩。应该说,竞技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雕刻艺术的兴起,因此在希腊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奥林匹克,就没有希腊雕刻。”

如今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源于当初的奥林匹亚竞技会。赛会自开幕到闭幕一直燃烧的火炬便是取自希腊奥林匹亚的圣火,燃烧了千年的火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与历史的积淀。

为了崇敬神灵,古希腊人要定期举行祭神大典,祭祀过程中体育竞技和文艺展示是不可或缺的点缀,而一向渴望自由和平的希腊人对体育竞技更有着特殊的痴迷。而说到奥林匹亚竞技的起源,还要从希腊的众神家族说起。

在诸多的祭神竞技中,奥林匹亚地区为众神之王宙斯举行的竞技最为隆重。成千上万的人在希腊聚集一堂,竞技比赛是主要节目,除此之外,还有城邦使节相互拜访、艺术家展出创作、雄辩家发表演说、学者交流思想、诗人朗诵诗歌、商人推销商品等活动,精彩纷呈。

竞技会的颁奖仪式异常隆重,竞技胜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在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历史上,斯巴达城邦曾连续100多年保持优胜,夺走了竞技会的大部分锦标,斯巴达人对于荣誉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

竞技会结束,竞赛优胜者戴上象征着胜利的用橄榄枝编成的王冠,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桂冠。这些优胜者会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诗人们向他们奉献赞美诗,第一流的艺术家为他们创作雕像,他们的家乡把他们当做英雄来欢迎,可以说他们所得到的尊荣可以与国王相媲美。后来,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并且发扬光大。如今,奥运会已经演变成一种精神,为世人所瞩目。

斯巴达人。

在古希腊最强大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达第二。斯巴达起源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斯巴达”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有一批叫做多利亚的希腊部落在这里住了下来,斯巴达人指的就是来到这里的多利亚人。

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的名称是根据雅典娜的别称“Parthenon”而来,它是供奉雅典娜女神最大的一处神庙。

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古希腊时期艺术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整个宫殿由46根大理石柱支撑,环绕整个庙宇,高耸入天际,仿佛是与上天沟通的通道。大殿的外面镂刻着节日游行的盛况,普通民众的形象也表现在浮雕之中。

帕特农神庙不仅歌颂和表现着神的威严,同时展现出这座城市中人民之间的平等自由。在雅典这座城市中,仿佛历史和神话是不分家的,人和神也早已经融为一体了。

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城市的最高点,站在神庙前,就可以俯瞰整个雅典。站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来自久远时代的文明,直到今天依然令我们为之震撼。

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被视为希腊的国宝。

从5世纪中叶开始,帕特农神庙被改为基督教堂,雅典娜神像被移去。1458年,土耳其人在占领了雅典之后将神庙改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在作战的时候,炮火击中了神庙中的一个火药库,将神庙中部炸毁。1801年,英国贵族埃尔金爵士将大部分残留的雕刻运走,但在运输过程中损失极为惨重。即使后来的人们对神庙进行过很多次修复,但是仍无法恢复原貌,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一座石柱包围的外壳。

如今,帕特农神庙中的大量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

雅典娜。

雅典娜是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在远古的神话中,雅典娜是智慧与工艺女神,执掌正义的战争,也是雅典的守护神。

奥林匹斯十二主神。

奥林匹斯十二主神,是古代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主要神祇。这些主神中以宙斯为中心,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由于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神被列入十二主神,所以享有这项荣誉的神实际上有14位,他们坐在奥林匹斯山的12把黄金椅子上。

古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的故事早在公元前6世纪时就已经形成,而在这十二位主神里,有10位是一定会出现的,他们分别是宙斯、赫拉、波塞冬、阿瑞斯、赫尔墨斯、赫淮斯托斯、阿弗洛狄忒、雅典娜、阿波罗和阿尔忒弥斯。赫斯提亚本来是十二主神之一,但是她为了能够与凡人一起生活,就将她的主神位置让给了狄俄尼索斯。德墨忒尔本来也是十二主神之一,但是她为了与在冥界的女儿泊尔塞福涅一起生活,就将她的主神位置让给了冥王哈得斯。

这十四位神,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各有不同:

宙斯代表天空和天气;

赫拉代表婚姻和家庭;

波塞冬代表地裂和风浪;

阿弗洛狄忒代表爱与美;

阿瑞斯代表战争和破坏;

雅典娜代表智慧和学问;

阿波罗代表光明和音乐;

阿尔忒弥斯代表狩猎和处女;

赫淮斯托斯代表火和技术;

赫尔墨斯代表偷盗和商业;

哈得斯代表死亡和阴间;

赫斯提亚代表家事和厨房;

德墨忒尔代表谷物和丰饶;

狄俄尼索斯代表醉香和演剧。

奥林匹斯山。

奥林匹斯山坐落在希腊北部,其米蒂卡斯峰高2917米,是希腊最高峰。古希腊人将其尊奉为“神山”,他们认为奥林匹斯山位于希腊中心,而希腊又居于地球的中心,奥林匹斯山也就是地球的中心。

马拉松。

马拉松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精确的距离为42.195公里。也许有的同学会感到奇怪,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为什么不是整数呢?

这个问题要从公元前490年发生的一场战役说起。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距离雅典城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雅典市民们尽快知道胜利的消息,雅典军队派出一名叫斐里庇得斯的士兵回去报信。

斐里庇得斯是众人皆知的“飞毛腿”,他以最快的速度往雅典的方向跑去,心情既兴奋又激动,当他跑到雅典的时候,已经累得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雅典人民为了纪念他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为了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决定在1896年举办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且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把当年斐里庇得斯送信的公里数——42.195作为赛跑的里程数。

由于最开始的马拉松比赛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所以在2004年之前的马拉松比赛并没有设置世界纪录。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人们首次将男子马拉松的颁奖典礼安排在闭幕式上举行。因为在希腊人看来,马拉松比赛是奥运会的精髓之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沿袭了这一做法。

现代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每4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因为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 aenYeEUE1/z5HU/11x5olmICeQjp6OcNCJatmKX0R7bOQ63ElgF+B27fwXY4uY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