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卷 谦逊

第19章 唐尧让位虞舜

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皇帝,《史记》中说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耀眼,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他命羲氏、和氏测定历法,制定四时,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一直沿用至今。

尧设置了“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但凡有建议的都可以击鼓陈言;又在大街上树立了一根“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在上面指出过错。

尧年老退位的时候,他觉得儿子丹朱不能担当管理天下的重任,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推举了年轻的虞舜。于是,尧决定亲自去考察一下舜。

尧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他看见一个身材魁伟的年轻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犁地,但这个青年从不挥鞭驱赶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他为什么不用鞭子呢,舜见有老人问话,马上恭恭敬敬地作揖答道:“牛犁地已经很辛苦了,我怎么忍心再鞭打它们呢!我打簸箕,那两头牛以为打的是对方,自然就会卖力。”尧觉得这个青年对牛都能这样,对老人又非常有礼貌,肯定可以管理天下。于是,又和舜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回答都让尧很满意。尧又走访了舜周围的人,大家都说这个人很贤明。后来,尧就将帝位让给了舜。

知识拓展: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20章 谦虚的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教育弟子说:“要不知厌倦地学习,还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有一次,在去晋国的路上,孔子和弟子们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站在路中间,拦住了他们,要他们回答两个问题才能通过。第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追问:“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思考了一会,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后来,他惭愧地对学生说:“别看他年纪小,提的问题很多知识渊博的人都不一定能回答。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子和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碰到一个孩子在路当中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礼,便问他叫什么名字,孩子说:“我叫项橐!”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七岁懂礼,他也可以做我的老师啊!”后来孔子绕道而行。

“三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能做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学习,他们不足的地方要尽量避免。”孔子留下这句话,教育着后人无论对什么人都要虚心地求教。

知识拓展:《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语》共有二十篇,它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第21章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朝政混乱,各路英雄纷纷起兵。刘备是汉朝的宗室,起兵多年,很多人都来投奔他,他自己也四处访求人才。一次,谋士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说此人料事如神,聪明过人,一定要重用。刘备听了十分高兴,决定亲自去拜会诸葛亮。

诸葛亮从小父母双亡,成年之后,就在隆中的卧龙岗盖起了几间草屋,定居下来。他熟读史书,对天下大事很有研究,他常把自己比做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

刘备同关羽和张飞带着礼物,连夜来到隆中。看门的小童听说他们是来找自己主人的,回答说:“先生不在家,早上就出门去了,也不知去了哪儿,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失望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已经回家,又和关羽、张飞一起,顶着漫天的大雪去隆中。可是到了才知道,诸葛亮已在前一天和朋友出门云游去了,三人又扑了空。

过了些时候,刘备准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有些恼火,但刘备并不灰心。三人再次来到卧龙岗,门童说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着。过了好大一会儿,门童才出来把三人请进草屋,说是先生醒了。

落座之后,刘备和诸葛亮各自作了介绍,接着谈论起天下大事来,刘备表明自己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决心和意愿。诸葛亮见刘备谦虚诚恳,便对刘备说了自己的想法,分析天下形势。

诸葛亮讲完之后,刘备佩服得五体投地,便表明想请他帮助自己,诸葛亮也不推辞,第二天便跟刘备一起去了新野。从此以后,他用全部的智慧和才能辅佐刘备打天下。而刘备请诸葛亮的故事,就被后人称为“三顾茅庐”。

知识拓展:凤雏庞统。

庞统,字士元,东汉时期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人称凤雏先生,与诸葛亮同为东汉末年隐居襄阳的大名士。当年民间传言,得龙凤中一人,即可得天下。

赤壁之战后,庞统先被鲁肃推荐给孙权,未能重用,后经诸葛亮举荐,被刘备拜为副军师。211年,佐刘备入川,进取益州,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被飞箭射中,终年36年。死后葬于落凤坡。

第22章 信陵君礼贤下士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被封为信陵君。他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不论士人才能如何,公子在与他们的交往中都能做到谦恭有礼,没有半点傲慢之色。因此,天下有理想抱负的人争相归附,公子的门客多达三千之众。

魏国有位名叫侯嬴的人,年逾七十,家境贫寒,是魏国都城正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他德高望重想用厚礼结交,侯嬴推辞说:“我几十年重视操守品行,终究不会因为贫困而接受公子的钱财。”之后,公子大宴宾客,等众宾客就座之后,公子赶着马车,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侯嬴。看到公子如此盛情而郑重,侯嬴没有谦让,登上马车就座,想以此来观察公子。只见公子手执辔头,神态愈加恭敬。侯嬴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能够顺路拜访他。”侯嬴见到肉铺的朋友朱亥之后,故意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神态,发现公子不仅没有不耐烦或嫌弃菜市肉铺这种地方,他的脸色更加温和。侯嬴观察到公子的神情始终没有贵族子弟的傲慢,也没有年轻人浮躁的神气,于是与朋友朱亥一同成了公子的朋友。

长平一战之后,秦昭王遣将直逼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势如累卵,向魏国求救,魏王害怕秦国的强大实力,不敢派兵增援。赵国的平原君是公子的姐夫,况且唇亡齿寒,秦国攻打完赵国,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魏国了,考虑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公子决定救援赵国。但是魏王始终不答应出兵增援,这时侯嬴献计。于是在侯嬴的设计下以及朱亥的帮助下,公子窃取兵符,调动魏师,帮助赵国化解了危机。但公子为救赵国盗取兵符的做法得罪了魏王,过了几年才得到魏王的谅解。当他重新回到魏国后,竭尽所能地辅佐魏王。

公子谦逊有礼,对身边人总是以礼相待,声威远播,来自各诸侯国的宾客络绎不绝。因为门下宾客众多,而且多有贤能之士,所以在十几年间,各诸侯国都不敢谋犯魏国。

知识拓展: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名叫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兄弟。魏安厘王元年(前276年)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号信陵君。信陵君对于门客,不论才能如何,都以礼相待,从不因自己身份高贵而看不起他们,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名士都来投奔他。

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认为信陵君“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名冠诸侯”,所以历史上将信陵君排在战国四公子之首位。

第23章 从善如流

栾书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卿,因屡获军功,升任中军元帅。他虽位高权重,却不是一意孤行的人。遇事总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认为对的就遵照着去做。公元前585年,楚国派数万精锐军队进攻郑国,郑国不敌,只好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栾书率军前往救郑,栾书的军队刚到郑国境内,就遇上了楚军。楚军见晋军来势汹汹,就退兵回国了。

栾书不想就此撤兵,便去进攻与楚国结盟的蔡国。力量弱小的蔡国见晋国来犯,连忙派使者向楚国求救。楚国本不想与晋国正面交战,但蔡国来求救,很明显此战已经避无可避了。于是,楚王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带领军队前去救援。

晋国大将赵同和大夫赵括向栾书请战,准备率军攻打前来援救的楚军,栾书同意了。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建议说,楚军本来已经退回去了,现在又折回来,一定是有备而来的,千万不可大意。此战如果获胜了,也只不过是打败楚军,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但是如果失败,就一定会令人感到耻辱。权衡利弊,这一战还是不打得好,不如收兵回国。

栾书觉得他们说得有理,便下令撤军回国,但军中仍然有很多人想与楚军决一胜负,就跟他说:“有时贤人与多数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只要用心去做,事情就能成功。只有三个人不主张开战,说明想打的人还是占多数的,您为什么不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呢?”栾书回答说:“知庄子他们三个是晋国的贤人,他们所提的意见正确,能代表大多数人,我就采纳他们的意见。”于是,栾书下令撤兵回国。

两年之后,栾书率兵攻占了蔡国,接着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后,建议栾书先去攻打沈国。栾书觉得他们的建议正确合理,便去攻打沈国,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人们便称赞他:“能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一样迅速。”

知识拓展:权臣栾书。

栾书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权臣。从公元前587年到公元前573年担任晋国上卿,经历了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三朝。栾书才能卓越,从谏如流,颇识大体,但是后来他口蜜腹剑,包藏祸心,为保卫自己的权威与利益而不择手段,激化了国内诸多矛盾,导致晋国内乱爆发,最终被晋悼公废黜。

第24章 夜郎自大

西汉时期,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国家,它国土很小,百姓也不多,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与邻近地区的国家相比,夜郎这个国家是最大的。所以,从没离开过自己国家的夜郎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一天,夜郎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了!”过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回答说:“当然没有了。”接着,他们来到河边,国王说:“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河了。”部下异口同声地说:“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去夜郎国,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国家,竟然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无知的国王竟然也不知天高地厚地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使者心想,夜郎的地盘还不及汉朝的一个郡大,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于是,使者向夜郎国王介绍了汉朝的情况,但夜郎国的人却说什么都不相信。

后来,人们把这些传说概括为成语“夜郎自大”,用来形容那些盲目骄傲自满,不知道谦虚谨慎的人。

知识拓展:夜郎古国。

夜郎是西汉时期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秦及汉初,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夜郎国与巴、蜀、楚、南越均有经济联系。蜀地的枸酱等土产,常经夜郎运到南越。

西汉末期,夜郎国与邻近的南方小国发生争斗,并不服从朝廷调解,于是朝廷派人杀了夜郎国的国王,平定了其臣属及附属部落的叛乱。从此后,夜郎不再见于史籍。

第25章 伯比的预言

公元前701年春,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一种官职)屈瑕(人名)由于采纳了将军斗廉的建议,在一场战争中大获全胜。屈瑕本是个看重外表,且无自知之明的人,有了这次胜利,就骄傲起来,自以为是常胜将军,任何敌人都不放在眼里。过了两年,楚王派屈瑕率军去攻打罗国。出师那天,屈瑕全副武装,威风凛凛。

大夫伯比送走屈瑕的大军返回的时候,对给他驾车的人说:“我估计屈瑕这次出征一定要吃败仗,你看他走路的时候脚抬得那么高,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只怕早就自以为稳操胜券,不怎么重视敌人了。”

伯比越想越不妥,就去求见楚王,建议楚王给屈瑕增加军队,但楚王没有采纳伯比的建议。回宫后,楚王无意中将伯比担心屈瑕的事告诉了他的夫人邓曼。邓曼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听了楚王的话,认为伯比说得很有道理,也建议楚王应该赶紧派兵去援助,否则就来不及了。

楚王听了夫人邓曼的话,才恍然大悟,立即下令增派部队前去支援,但是已经晚了。屈瑕到了前线,不可一世,武断专横到了极点,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认为自己战争经验很足,而且常打胜仗,不会有问题。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对方早就整军待战,而屈瑕则一点戒备之心也不没有。结果遭到了两面夹攻,楚军死伤惨重,屈瑕也因战败而自杀身亡了。

知识拓展: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但是赵括没有听得进父亲的忠告,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国大将军,在长平之战中,由于只知道照搬兵书,不懂得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赵括被箭射身亡,40万赵军全被秦军歼灭。

第26章 晏婴礼遇越石父

春秋时期,齐相晏婴出使晋国,路上看见一个人头戴破帽子,反穿皮袄,身背饲草,正坐在路边休息。

晏婴在与他交谈中得知他叫越石父。虽然被卖给别人当奴仆失去了自由,但从言语中能看出他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晏婴便把拉车的马解下来,用这匹马赎回了越石父,并与他一起坐车回国。回到相府,晏婴没跟越石父告辞就进了自己的房门。越石父很生气,要与晏婴绝交。晏婴派人对越石父说:“我不曾与你结交,何谈绝交?你当了三年奴仆,我今天看见了才把你赎买回来,我对待你还算可以吧?你怎么可以恩将仇报,说什么绝交?”

越石父回答说:“我曾做了别人三年奴仆,那些人不是我的知己,现在你赎出了我,我把你当成知己。先前你坐车,不同我打招呼,我以为是你一时疏忽;现在又不向我告辞就直接进屋内,这与把我看做奴仆是一样的。你不能对我以礼相待,我还不如去做别人的奴仆。”

晏婴听了越石父的话,走出来请求越石父见谅。晏婴说:“以前我只看到了客人的外表,现在理解了客人的内心。我听人说过,考察他人行为的人不助长人家的过失,体察他人实情的人不讥笑人家的言辞。我向您道歉,您能不抛弃我吗?我诚心改错。”晏婴命令人把厅堂打扫干净,用酒席盛情款待越石父。

看到晏婴的改变,越石父说:“其实最高的尊敬不讲究形式,别人用尊敬的礼节款待我,我自然不会拒绝。先生以礼待我,我实在不敢当。”

后来,晏婴把越石父奉为上宾。

知识拓展:晏子使楚。

晏婴,字仲,又称晏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外交家,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国国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怎么能走狗洞呢?”侍卫听晏子这么说,只好请他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后,楚王故意问他:“齐国难道没别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啊?”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人张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下雨一样,走在街上人们比肩接踵,怎么能说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使我国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第27章 卫青虚己待人

西汉武帝时,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深受汉武帝的宠爱,卫青也被任命为大将军,封长平侯,率大兵攻打匈奴。

在此之前,右将军苏建在与匈奴作战中全军覆没,他只身逃回,按军律当斩。卫青问长史、议郎等属官:“应当如何处置苏建?”议郎周霸说:“大将军出兵以来,从未斩过一人,如今苏建弃军逃回,可斩苏建来立大将军之威。”卫青说:“我因是皇上的亲戚而带兵出塞,并不怕立不起军法的威严,你劝说我杀人立威,就失掉了做臣子的本分。我的权限虽可以斩杀大将,然而我把专杀大将的权力还给皇上,让皇上来决定是否斩杀,我虽在境外,受皇上厚爱,却不敢专权杀将,这不是更好吗?”属官们都钦佩地说:“大将军高见,属下等万万不及。”

卫青派人把苏建押回长安听候发落,汉武帝怜惜其才,并未杀他,让他出钱赎罪,而且对卫青的处置很满意。

为了表达对卫青的器重,汉武帝下令群臣见到卫青都要行跪拜礼,显示大将军的尊贵。群臣都不敢抗旨,见到卫青无不匍匐礼拜。只有主爵都尉汲黯见到卫青,依然行平揖礼,有人好意劝汲黯:“对大将军行跪拜礼是皇上的意思,您这样做不怕皇上恼怒吗?”

汲黯昂然道:“跪拜大将军的多了,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难道说大将军有一个平礼相交的朋友,就不尊贵了吗?”卫青听说后,非常高兴,登门拜访汲黯,谦虚地说:“久仰大人威名,一直没有机会和大人结交,现在有幸承蒙大人看得起,请把我当做您的朋友吧。”

汲黯见他态度诚恳,不以富贵骄人,便破例交了这个朋友。卫青以后凡有疑难问题,都虚心向汲黯请教。汉武帝很欣赏卫青的谦逊,就不计较汲黯抗旨了。

知识拓展:卫青抗击匈奴。

汉武帝时,匈奴常常侵犯大汉疆土,有一次,匈奴又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

这次,汉武帝分派四路兵马出击,命车骑将军卫青直去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1万骑兵。

卫青虽然是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匈奴的巢穴,斩敌兵700人,取得巨大胜利。而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返。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凯旋,非常赏识他,很快就加封他为关内侯。

第28章 柳公权练字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自幼聪明好学,到了十四五岁便写得一手好字,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日子久了,他不知不觉就骄傲起来。

有一天,他和几个伙伴们比试谁的字写得好。柳公权很快写了一篇,并自以为肯定是第一。这时,一个老汉经过,他们便请他评价所写的字。

老汉对柳公权说:“你的字就像我担子里的豆腐,没筋没骨,不好。”

柳公权一听老汉的评价,马上不服气地说:“我的字不好,那你写几个让我瞧瞧!”

老汉笑道:“你和一个卖豆腐的比有什么出息?城里有个用脚写字的人,比你用手写的强几倍呢,不信你去瞧瞧。”

第二天,柳公权带着满腹委屈进城了。打听到用脚写字的人的下落,柳公权急忙跑过去一看:只见一位已失去双臂的老人,正坐在地上用脚写字呢。地上铺着纸,他用左脚压着一边,用右脚夹住毛笔,运转脚腕,一排遒劲的大字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柳公权看呆了,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自己有完整的手臂,不但赶不上人家用脚写的,还骄傲自满,惭愧!想到这里,柳公权跪在老人面前,说道:“先生,请您教我写字吧。”

无臂老人推辞道:“我一个残废人,能教你什么?”柳公权说:“请您不要推辞了,您不收下我,我就不起来!”老者见他诚恳,说道:“你要实在想学,就照着这首诗练下去吧。”

说罢,老人用脚挥毫写下一首诗:写尽八缸水,墨染涝池黑,博取众家长,始得龙凤飞。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用尽了八缸水,染黑了涝池水,博取众家之长,虚心学习,才可以写出苍劲有力龙飞凤舞的字。

柳公权是个聪明人,很快便领略了这诗中的寓意。从那以后,他从不在人前炫耀自己,每日里挥毫泼墨,练笔不止,悉心研究揣摩名人字帖,最后终于练成流传千古的“柳体”。

知识拓展:心正笔正。

柳公权不仅是一位有名的大书法家,还是一位为人耿直、敢于直言的人。

有一次,唐穆宗在一座寺院里看到了柳公权写的字,心里十分喜爱,很想见一见他。没过多久,柳公权从自己做官的地方夏州(现在陕西北部)来朝廷办事。唐穆宗听说柳公权来了,特意让他来见自己,然后将他留在朝廷里做了右拾遗(负责给皇上提建议的官)。

有一天,唐穆宗和柳公权在一起谈论书法,唐穆宗向柳公权请教说:“你的字写得笔法端正、刚劲有力,可我却写不了那么好,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听了唐穆宗的问话,柳公权心想:我早就听说皇上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我何不借这个机会劝劝他呢?

于是,他对唐穆宗说:“写字,先要握正笔。用笔的要诀在于心,只有心正了,笔才能正啊!这跟国家大事是一个道理,不用心不行啊!”

听了柳公权的话,唐穆宗知道他是借讲笔法在规劝自己,不由羞愧起来。

第29章 刘邦谦受益

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建立者,被称为汉高祖,在历史上留下了礼贤下士的美名。

刘邦率兵驻扎高阳的某一天,他召见重臣郦食其。当郦食其急匆匆地来到刘邦的住所时,刘邦正惬意地靠床坐着,两个侍女正在给他洗脚。已经六十多岁的郦食其见刘邦对自己这样轻慢,心里很不高兴,只微微拱手为礼,并不下跪,说:“大王,你是想帮助秦国进攻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攻打秦国?”刘邦见郦食其不行大礼,还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禁大怒。郦食其正色道:“大王既然决心聚合人马,联合义军讨伐强秦,就不应该如此轻慢长者。”刘邦听郦食其这样说,心中一震,感到自己确实不应该这副模样接见贤者。于是,急忙揩脚穿鞋,正衣整冠,从床上起来,屏退侍女,恭恭敬敬地请郦食其上坐,感谢他的提醒。

刘邦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谦虚的品德,不但赢得了郦食其的尊重,而且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佩,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大批的人才,如张良、萧何、韩信,等等。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刘邦才得以成就帝业。

反观刘邦的对手项羽,尽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实力也远远大于刘邦,但他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事事单凭一己之勇,不肯听从部下的意见,以致许多有才能的人如陈平、韩信、英布等,都离楚归汉,甚至连他唯一的谋臣范增也被逼走,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自刎而死,连尸首也被人分成五份用以邀功的悲惨下场。

知识拓展:布衣皇帝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逐步登上皇位的布衣皇帝。他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最终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第30章 白居易虚心请教

白居易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他写的许多诗歌不但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妇孺皆知,还流传到了日本和朝鲜等国。白居易之所以能写出很多优美的诗歌,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年轻时发愤读书,学识渊博;二是他从不以自己知识渊博自居,常常向别人请教,以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

白居易每做好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

一次,他家的老仆人向他讲述了一件亲眼所见的事情:有一天,她去逛街,突然听到女人的哭声,便急忙走过去。只见一个衣着单薄的妇女抱着两个小孩子,她身旁的一辆马车上,坐着一个眉头紧锁的将军。那将军对站在旁边的家丁轻轻说了几句话,家丁便把孩子抢夺了过来,登上马车,扬长而去。两个孩子在马车上哭喊着要妈妈,那个妇女则倒在车轮扬起的尘埃中,撕心裂肺地大哭着。仆人向路人打听才知道,原来马车上的将军是妇女的丈夫,因为破敌有功,得到了朝廷的赏钱,在洛阳找了个妙龄歌女,而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不但如此,他还无情地把孩子抢走了。

白居易根据老仆人讲述的事写成著名的《母别子》。白居易对老仆人说:“这样的诗,如果街市上的人不明白什么意思,那就没有意义了。我先读给你听听。”他边读边修改,直到老仆人能完全听懂,他才最终定稿。

像白居易这样著名的诗人,并不因仆人地位低下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百姓的认可,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传诵。

知识拓展: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31章 孙叔敖谦而受益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海边被楚庄王发现,之后当了楚国的大官,以贤能著称于世。

孙叔敖在楚国做了大官后,全国上上下下的吏民都来道贺。来道贺的人说的都是赞美之词,还送来了许许多多的礼品。但唯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戴着白色帽子,来到孙府,原来他不是来祝贺,而是来责问的。孙叔敖的门人看到老人如此无礼,想要上前驱赶他,却被孙叔敖制止了。孙叔敖并没有怪罪他,反而正好衣帽非常礼貌地出去见他,对他说:“楚王不知道我无德无才,是个不肖之徒,还让我当官,使吏民都来道贺。而先生独来责问,难道有什么说法吗?”

老人说:“当然有说法。身份已经很高贵但对人态度骄横的人,百姓会除掉他;官位已经很尊贵但擅揽大权的人,国君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丰厚但还不知足的人,是不能长久下去的。”孙叔敖赶紧道谢说:“您的意见非常好,我非常感激您能提出这些看法。希望能听到您更多的教诲。”说完,他再次作揖对老人表示感谢。

老人说:“官位越高越应该没有架子,官职越大越应该小心,俸禄越丰厚越应该谨慎而不应该多取。你能严谨地遵守这三条,就可以使楚国大治了。”孙叔敖因为谦恭待人,获得了三条宝贵意见。这种谦逊的态度,获得了后人的称赞。

知识拓展:孙叔敖杀两头蛇。

孙叔敖出身贫寒,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官至令尹,即楚国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孙叔敖小的时候,有一天到外面游玩,看见了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然后回家了,回家后他开始哭了起来。母亲问他哭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会死,刚才我看见了一条两头蛇,我害怕自己会死。”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

第32章 欧阳修虚心求教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不仅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

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为得罪了朝廷权贵,被贬到滁州担任太守。到滁州之后,他经常到的琅玡山游玩,并与山下琅玡寺的智仙和尚成了好朋友。有一年,智仙和尚带人在他们经常游玩的山腰上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并将亭子取名为“醉翁亭”,还写下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虽然觉得应该还有要完善的地方,但自己去不知道如何修改了,于是他又将文章工工整整地抄了几遍,令人张贴在几个城门口,请过往的行人阅读修改。

一连几天,很多过往的行人都阅读了这篇文章,并且纷纷称赞。有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城门,见很多人围在一起,非常热闹,心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了?他连忙放下担子,挤进去一看究竟。这时正好有人读到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樵夫听完文章,并明白事情的缘由之后,摇摇头说:“太守的文章好是好,可就是开头太罗唆。”

此时,欧阳修正好站在人群中,他听了樵夫的话,马上走过来,在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后,他谦虚地请教樵夫说:“依您看,怎样改才更好些呢?”樵夫说:“改文章的事情我不太会,可我觉得开头提到的山名太多了。”欧阳修听了,顿时豁然开朗,他诚挚地谢过老者后,便急匆匆地赶回家。

回到家后,他马上拿起笔将《醉翁亭记》的开头改成了“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这样一来,文字更精练了,意境也更深远了。

知识拓展:欧阳修追稿。

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又送了回去。那个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第33章 恃才傲物的杨修

三国时著名才子杨修是曹操的主簿,他思维敏捷,聪颖过人,但是最终却因为恃才傲物、不懂得谦虚而招来杀身之祸。

曹操曾建花园一所,建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解释其义后,内心便对杨修有所忌讳了。

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盒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您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

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真实想法。

后来,刘备攻打汉中,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曹操属下大将入帐禀请夜间口令。

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

属下便把这作为口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那名大将很惊讶,就请杨修至帐中细问。

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这个大将听了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给斩了。

知识拓展:后人诗赞杨修。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第34章 大才子的无知

一天,北宋大文豪苏轼去拜访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睡觉,管家请苏轼到王安石的东书房用茶。

管家走后,苏轼见四壁书橱关闭有锁,书桌上只有笔砚,更无余物。他打开砚匣,看到一方绿色端砚,甚有神采。砚池内余墨未干,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纸角儿。取出一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苏轼拿起来念了一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哑然失笑,这诗的第二句说的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老来焦干枯烂,亦不落瓣。说其“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错了?苏轼兴之所至,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后就告辞回去了。

苏轼走后不多时,王安石走进东书房,看到诗稿,问明情由,认出是苏轼的笔迹,口中不语,心中暗想:“屈原的《离骚》上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他不承认自己学疏才浅,反倒来讥笑老夫!”又想:“他原来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随后叫管家取湖广缺官登记册来看,发现只有黄州府缺少一个团练副使。于是,把苏轼贬为黄州府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与蜀客陈季常为友,重九一日,天气晴朗,恰好陈季常来访,苏轼大喜,便拉他同往后花园看菊。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惊得苏轼目瞪口呆,半晌无语。苏轼叹道:“当初小弟被贬,只以为是王丞相公报私仇。谁知他不错,我倒错了。今后我一定谦虚谨慎,不再轻易笑话别人。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

知识拓展:苏轼赴宴。

苏轼20岁那年,去京城参加考试,有6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他赴宴,打算到时好好戏弄他一番。

苏轼接到邀请后,很痛快地去赴宴了。刚刚入席,只见桌上只摆着六个菜,这时,有个举人就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每人独吃一盘菜,输的就看着别人吃。其余五个人都觉得这办法不错,连连叫好,个个争着“我先来”。

其中一位开始先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就捧走桌上的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忙伸手把肉扒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最后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后,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愚笨时,谁知,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着说:“诸位兄台请啊!”六个举人听完呆若木鸡,本来想戏弄苏轼,最后反倒被苏轼戏弄了。

第35章 周公诫子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十三岁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是为周成王。年幼的周成王没有独自处理政务的能力,周公考虑到天下新定,如果百姓听说周武王驾崩的消息定会民心震动,为了稳定局面,周公决定代替周成王来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

后来,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伯禽临走之前,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成王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可是,我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也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谦卑来保有显赫的官职,就能得到高贵;用警备之心来统御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军队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那些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而商纣王、夏桀则因为不谦虚谨慎而失去了天下,进而导致了自身的灭亡。所以,你到了鲁国之后一定要谦虚谨慎,千万不能骄傲啊!”

知识拓展: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周朝。

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发,他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周朝一共经历了37位国君的统治,从公元前11世纪灭商起到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共延续了约八百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

第36章 马援为部下请功

东汉有个将军叫马援,他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在军队里有很高的威望,也受到过皇帝的嘉奖,很多士兵都愿意归附到他的麾下。一次,匈奴来犯,马援作为先锋官,大破匈奴,立了大功,皇帝决定赏赐他,问他想要什么。

马援说:“我只是个统兵的武夫罢了,真正和敌人交战,并将他们打败的是那些英勇的士兵,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在他们面前,我根本算不了什么,请皇帝陛下赏赐那些勇敢的士兵吧。”

皇帝听后很感慨,对近臣说道:“那些将军大臣,一旦有了功劳,个个都来向朕要奖赏,我听说有几个将军还因为功劳不均,而大打出手,听来真是让人羞愧,如今看到马将军这般谦逊,真是难得。”

事后,皇帝便依照马援的请求,将原本赏赐给马援的黄金分赐给其麾下的士兵,这样一来,马援越发受到士兵们的爱戴。而那些骄傲自满,自认功劳无人能比的将军,却逐渐受到了皇帝的冷落。

马援所处的官位,似乎并不需要用谦虚的姿态来表明自己的心境,因为他确实打了胜仗,接受赏赐别人也无话可说,但是他还是谦虚地说自己不过是一介武夫,功劳都是大家的,这就显得极为不凡,更令人尊敬。

知识拓展:马援简介。

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马援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他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第37章 姑妇手谈震棋手

唐玄宗时,有一名棋手叫做王积薪,他曾在丞相张说家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和一行和尚下过棋。棋力不差的王积薪不久便去投考翰林,果然考中成为棋待诏,常在宫中陪唐玄宗下棋。

王积薪性情豁达,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但他在棋艺上非常认真,即使在成名后,也从不以名家自居,每次外出游玩,身边总带一个竹筒,装着棋子和纸画的棋盘。他常把竹筒系在马车的辕上,途中只要是遇见会下棋的人,他都要下马来对弈一盘。赢了他的人,他就用佳肴款待。

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王积薪跟随玄宗避难,途中虽然吃尽苦头,却有意外的收获。

一天,王积薪借宿在一户农家,那屋里只有婆婆和媳妇两个人。晚上,王积薪在自己屋里听到隔壁的婆媳对话。婆婆说:“晚上我们也没什么事好做,就下棋打发时间吧。”但并不见两人点灯。原来,她们完全是凭嘴说棋,凭记忆中的棋局来判断输赢。过了一会儿,婆婆对儿媳说:“我赢了你九颗子。”

第二天天一亮,王积薪就请那位农家婆婆教他棋艺,婆婆笑着说:“我一个妇道人家,也没有什么见识,怎么能教您这样的宫中棋官啊。”但王积薪非常诚恳地请求婆婆不吝赐教,态度恭敬而谦逊,婆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不久,王积薪的棋艺又有了提升。他还专研了一套围棋理论,总结出围棋《十诀》。

知识拓展:围棋。

围棋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是我国古人所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棋类游戏。

围棋由棋盘和棋子两部分组成。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等距离、垂直交叉的平行线,共构成361个交叉点。棋子分黑白两色,均为扁圆形。

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阔的空间可以落子,使得围棋变化多端。下围棋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创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断能力,也能提高人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

第38章 文王渭水屈身访贤

周文王是商末诸侯之首,他很善于招纳人才。

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到天帝面前去求人才,天帝没有说话,却从其身后跑出一只带翅膀的黑熊,此熊十分威武,连飞带跑地到了他的面前,向他侃侃而谈兴国之道,治国之策。

第二天,文王决定要到郊外去打猎,便让人占卜一卦,看看此行是否会有收获。占卜的人知道文王求贤若渴,占卜前就听到文王谈起他昨晚的梦,便高兴地对文王说:“此次有好兆头,此次打猎必有收获。”

文王等人信步来到渭水边,看见一个老人端坐在渭水边垂钓。此人长须飘拂,仪态安详怡然。文王觉得此人形象和梦里的飞熊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见他一本正经,目不斜视地垂钓,走到近旁也不敢惊动。

过了一会儿,老人把渔竿向上一提,没见提上鱼来,却见尾端系着一个直钩,文王情不自禁地说:“直钩钓鱼能钓上来吗?”老人慢条斯理地说:“我做事从不强求,愿者上钩。”文王见此人见识不凡,便上前深施一礼,并问起他的姓名。在交谈中文王才知道他姓姜名尚,又名牙,人称姜子牙。此人曾在商都朝歌屠牛卖肉,又在各处卖酒,一直穷困潦倒,连妻子也离开他另嫁他人,年过花甲仍无用武之地。他听说文王礼贤下士,就来投奔,但无人引见,只好天天在渭水边钓鱼,等待时机。

文王见他谈吐不凡,于是虚心地对他说:“当年我的先祖太公曾说过,将来一定会有圣人来到我们这里,帮助我们兴旺发达。先生恐怕就是那位圣人吧?我们盼望您很久了。”

于是姜子牙随文王回国都,尽心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文王渭水屈身访贤的故事传遍全国,许多有本事的人知道文王礼贤下士,纷纷前来归附。

知识拓展:武王伐纣。

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名辛,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曾平定东面的少数民族,使得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虽然纣王才智过人,但是他拒绝纳谏、沉迷酒色、对人民施以暴政,最终导致民怨四起。周武王率兵讨伐,牧野之战时,许多士兵阵前倒戈,纣王大败,后来他在鹿台放了一把火,自焚而死。

第39章 子房取履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日,张良在一座桥上散步,与一个身穿粗布短袍的老翁不期而遇。就在两人擦身而过的时候,这个老翁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丢到桥下,然后要求张良帮忙捡上来。张良见此老翁行为古怪,但还是帮他把鞋捡了上来。当张良把鞋子递给老翁时,老翁却抬起脚,命张良给自己穿上,此时的张良已经是怒火中烧,但也不好向一个老翁发作,只好强忍着怒气,屈身帮老翁把鞋穿好。

穿好鞋后,老翁没有言谢,当即扬长而去,只留下来反应不及、呆立在原地的张良。老翁走出一段路之后又折回,对错愕不已的张良说:“孺子可教矣。”并与张良约定,五日后在此相会。张良不知老翁用意,但还是答应了。

五天后,在鸡鸣时分张良匆匆赶到约定的地点,没想到老翁已经在桥上,见张良晚到,便斥责道:“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居然让一个老翁等你,五天后再来吧。”说完后便离去。五天后的第二次约会,张良还是比老翁晚到一步,老人以同样的理由离开,并约定第三次相会。来晚了两次当的张良,决定半夜时候就在桥上等着老翁,没多久,老翁也来了。见到已经在等候的张良,老翁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才对。”然后取出一本书给张良,并说:“精通此书可以成为君王的老师。十年后,天下战事兴起,你十三年后可以来济北见我,谷城山下叫黄石公的人就是我。”

在得到老人的书之后,张良日夜习读,练得一身韬略。十年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张良乘着大势也聚集了一百多人反抗暴秦。之后,张良投奔刘邦,并助其夺得天下,成为开国功臣,被刘邦封为“留侯”。

知识拓展:谋士张良。

张良是秦末汉初著名的谋士,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顺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朝建立后封留侯,后来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第40章 张释之结袜

西汉著名法官张释之,在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升任廷尉,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张释之认为廷尉应当公正执法,否则天下都会有法不依而轻重失当,手无寸铁的百姓便会失去倚仗。张释之执法严明,即使是与皇帝发生争执时,也要力争维护法律的公正。

由于张释之执法公正严明,一切判决都依照法律严格执行,既不以个人的好恶来论罪,也不受环境的左右,所以,在张释之担任廷尉期间,许多冤假错案得以避免,甚至有“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说法,张释之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称颂。

张释之为人正直,执法严明,而且恭谨谦虚,为世人敬重。一次,一个姓王的老者,擅长老庄学术,是一个有德才但隐居不愿做官的人。这位老者被召入朝廷,三公九卿全都站在朝堂之中,这位老者突然发话:“我的袜带松了。”然后对着张释之说:“帮我结好袜带!”张释之闻言,没有恼怒,而是跪下来给老者结好袜带。这件事情过后,有的人就对这位姓王的老者说:“你不知道张廷尉掌管着刑法吗?为什么要侮辱他,让他帮你结袜带呢?”这位老者回答:“我年纪大,而且身份卑微,我忖度自己没能力帮助张廷尉。张廷尉是当今天下名臣,我之所以故意侮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给我穿袜子,是想体现他的品德,让天下人对他更加敬重。”那人听完老者的解释,更觉老者是个贤士,而对张释之则更加敬重。

知识拓展: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3/5nRGku9cMF1cLSxy5bdR2moWpP+QEcHxhwC6psCDGdwnF3ng0RO7xVLyFLaQ+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