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卷 音乐——古典音乐界的重要里程碑

第51章 音乐符号的由来

你想过是谁第一个提出了音乐的概念,是谁将音乐推广成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又是谁成为了第一个职业音乐人吗?关于音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掌管音乐的神来到人间,带来了音乐;有的说音乐是人们在劳动中发出的声音,由不同情绪时发出的声音的整理渐渐形成的。不管答案是什么,如果你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以在以后的时间里专门搜集资料学习,得到自己的答案。

下面,我们来说说有符号记忆的音乐,也就是有乐谱的音乐是怎么流传到今天的。

在我国古代,记述音乐是采用宫、商、角、徵(音止)、羽五音记法。而在11世纪的欧洲,当时教会里唱赞美诗只有“1、2、3、4、5、6”这6个音。后来,意大利僧侣音乐家归多把圣乐的一首赞美诗每行歌词的第一音依次排列起来,刚好是“六个音阶”,因此,他就用每行歌词的第一个音节“乌来咪发梭拉”来代表六声音阶,“西”是之后加进的一个音。

到17世纪,意大利音乐家布隆契认为第一音名“乌”不响亮,提出换用“多”音,他的意见为许多音乐家所接受,于是“1、2、3、4、5、6、7”就正式成为今天的唱法。

如今,差不多所有的国家都使用五线谱来记谱。在10世纪时,法国有一个叫古罗的音乐家,开始用四条横线表示音的高低,又把当时流行的一种表示音的长短的符号放在四条横线里来记载乐曲,这便是五线谱的雏形。这在当时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发明,震动了整个欧洲音乐界。罗马教皇听说此事后,把古罗召至罗马,给了他一笔重赏,并让他把罗马教堂所收藏的乐谱一律改为“古罗式记谱法”,也叫“四线谱记谱法”。

到了12世纪,有人把表示音的高低的四条横线改成五条横线,但这样的五线谱仍不完善,如小节线、拍号等符号还没有出现。直到16世纪,五线谱才逐渐完善,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差不多。

第52章 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来自西方,英文“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所以我们将classical music称为“古典音乐”,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洋古典音乐”。

广义的古典音乐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从那时起直到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乐派,甚至包括所有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统称为“classical music”。

而狭义的古典音乐是把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特指为“classical music”。我们这本书中讲的音乐,主要部分就是古典音乐,特别是从17世纪直到19世纪末期这样一个将近300年时间跨度内的经典西洋音乐作品,这同样也就是我们所特指的“古典音乐”概念。

提到古典音乐,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高雅”、“严肃”等形容词,这可能与古典音乐从业者的形象有关。我们去国家大剧院看音乐会时,发现那里的演奏者都穿着西装,打着领结,女士们都穿着漂亮的礼服。不仅演奏者们非常严肃认真地配合着完成乐曲,整个音乐厅也非常庄重,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会让人感受到庄严、高雅的氛围。其实,也有不少的古典音乐作品是欢快而活泼的生活的写照,古典音乐正是因为魅力无穷,才一直受人们的喜爱。

第53章 最主要的乐器

我们今天最常见的乐器可以说是小提琴,那它是怎么产生并普及的呢?据说,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名叫美尔古里的埃及人。有一天,他在尼罗河畔的沙滩上散步,无意中踩到一个干枯的龟壳,突然,那龟壳发出了美妙的声音。他觉得这种声音非常美妙,便反复试验。后来,他模仿龟壳的形状制出了一种四弦琴般的乐器,并起名“列里”。“列里”不信就在埃及广泛地流传开了。到了11世纪,“列里”经过改良,更名为“微奥列”,按指的地方设有音阶的格子。到了15世纪,意大利人把音阶的格子除去,在光木头上装了四根琴弦。这样,第一把小提琴便诞生了。

几乎每种乐器都有一段故事,例如口琴。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名叫布希曼的音乐家在托斯恩小城偶然发现一个农家女孩用嘴吹着一把贴了硬纸的木梳,发出的声音非常独特。布希曼眼前一亮,回去后,即根据中国古代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和吹奏原理,用象牙雕刻成“药丸筒”似的口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口琴。

1857年,布希曼在托斯恩创立专制口琴的公司,制造出第一批口琴,并很快销售到欧美各地。到了1885年,经过不断的改进,口琴才具备了现代的特点。

“吉他”是英文“Guitar”的译音,因其多为六根琴弦,故又称为“六弦琴”。

吉他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是14世纪时由阿拉伯的摩尔人传入欧洲的,当时的人们将这种四弦的阿拉伯拨弹乐器称为维忽拉。在吉他的发展中,西班牙这个地中海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这里的制琴师与演奏者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使维忽拉得到很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给这种乐器一个新的名字——吉他。

此外,常见的乐器还有钢琴、中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双簧管等,这些乐器的背后都有一段逐渐演变的历史,无数的人都曾为今天的乐器的形成作出过贡献。

第54章 不同类型的乐曲

古典音乐分为很多种类型,就像我们的诗歌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竹枝词等类型一样。我们在接触的初始阶段重要的是去感受音乐的旋律,无须掌握各种各样的曲式,这里告诉你一些常见的类型,但不代表就是古典音乐的全部类型。

进行曲:一种按步伐节奏写成的乐曲,可在集体行进时演奏。节奏鲜明有力,结构整齐,比如拉德茨基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

协奏曲:17世纪时出现,指由一小组独奏乐曲和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出的大型乐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

奏鸣曲:近代西方音乐中最重要的乐曲体裁之一,一般指一种由三四个各具特色的乐章组成的器乐曲和一种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

交响曲:指交响乐队(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管弦乐队通常由弦乐器、大管乐器、钢管乐器、打击乐器四部分组成,交响曲规模比一般奏鸣曲还大,适宜表现出宏伟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

轻音乐:指轻快活泼、通俗动听、结构简单的音乐,包括具有这些特点的歌曲、舞曲、器乐曲。现代的轻音乐主要是指纯粹由乐器演奏的,没有人声歌唱或人声不占主要位置的音乐。中国作曲家林海、班得瑞乐团都有很多著名的轻音乐作品。

圆舞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华尔兹,是一种分快步与慢步的三拍子舞曲。特点是节奏轻快、旋律流畅,比较著名的圆舞曲有《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等。

第55章 交响乐队

18世纪前,欧洲就已出现了交响乐队的雏形,当时的乐队以弦乐组为核心,加上几件早期的管乐器,主要用于演奏各种组曲和歌剧序曲。

19世纪,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提出将固定的乐器组合分部的想法(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交响乐队的组成。

1.弦乐器组。

弦乐器组基本上占满舞台的前半部,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由100人组成的交响乐队中弦乐器组就有60到70人。弦乐器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四种乐器,这些乐器的形状大致相似,只是体积大小不同,各自的音域也不一样,弦乐器组中的每一种乐器都有一位首席演奏者。

小提琴在弦乐器组中体积最小,音域最高,它的表现力格外丰富多样。因此,小提琴在乐队中总是起着主导作用,它可以称为交响乐队的“心脏”。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一般都排在舞台的左方,第二小提琴列在第一小提琴的后面。中提琴的外形同小提琴一样,但体积稍为大一点。中提琴的声音稍低,不如小提琴那样清丽,但它那不大透明的带点忧郁色彩的音色在乐队中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中提琴在乐队中通常排在大提琴后面斜对着指挥者的地方,人数有8至12人不等。大提琴的外形比小提琴和中提琴要大得多,相当于中提琴的两倍大小,因此大提琴只能竖立在地上,演奏者也只能坐着演奏。大提琴便于演奏宽广的歌唱性旋律,同样也能演奏朗诵式的宣叙调。换句话说,它便于抒发安宁的心境。大提琴一般排在舞台右前方。

2.木管乐器组。

木管乐器组包括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四种主要乐器。此外,这四种乐器又有变形乐器,即短笛、英国管、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大管。木管乐器是用精选的木头挖成管状并借吹气以发声的乐器。实际上木管乐器并非全是木质的,现在通常用金属或者有机玻璃制成。木管乐器组一般排在舞台的正中,位于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后面。

3.铜管乐器组。

铜管乐器组位于舞台右方中提琴的后面,同木管乐器组相邻,这是由于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音质有共同的一面,表现性能也有一定的近似。该组包括法国号、小号、长号和大号以及它们的一部分变形乐器,如短号和低音长号等。这些乐器因用铜质材料制造而得名。

4.打击乐器组。

打击乐器在乐队中没有独立的意义,它除了一般用以增加乐队音响的光辉和华彩,或者用做声音模仿之外,主要是从节奏上强化乐队的音响,它在节奏方面所起的作用和造成的效果,在整个交响乐队中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它相比。打击乐器组一般排在舞台后沿偏右的地方,位于铜管乐器之后。

交响乐队除了上述四组乐器之外,还时常用到一个或者两个竖琴。竖琴一般位于舞台右方,在中提琴的后面。

第56章 指挥棒的来历

17世纪时,乐队的指挥或用脚在地上有节奏地打拍子、或摇头、或挥动手绢、或敲打铁板,甚至以手杖击地来指挥乐队。想一想,一个音乐家站在指挥台上如此手舞足蹈,是不是有些滑稽可笑呢?这种指挥方法因人而异,如果比较内向的人指挥,因为动作表达不准确,则可能会使效果不佳,让整个乐队乱成一锅粥,但如果太用力,又可能酿成悲剧,如法国音乐理论家卢利曾用铁杖指挥乐队,不慎击伤了自己的足背,后溃烂不治而丧生。

18世纪初,歌剧作曲家哈赛与人合作,在德国德雷斯顿用大键琴指挥演奏,得到非常好的效果。后来,又有人用谱纸卷成棒棍状以指挥乐队。直到1820年,德国小提琴家史博在英国伦敦演奏时,首次使用指挥棒,并得到了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和韦柏等人的响应。从此,用指挥棒指挥乐队成为必不可少的指挥工具。

第57章 “巴洛克音乐的丰碑”维瓦尔第

你听过《四季》吗?也许你已经听过几百次,但可能不知道那就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安东尼奥·维瓦尔第(1675~1741年)的作品。音乐是一种需要聆听之后才能作出判断的艺术,如果我们没有听过古典音乐,就说自己不喜欢古典音乐,那是非常奇怪的做法。

如果你对古典音乐不熟悉,那么你可以从维瓦尔第开始,一方面,从他开始音乐家的手稿被保留下来,乐器也流传至今,我们可以听到几百年前的音乐的原貌,另一方面,维瓦尔第的音乐非常迷人,他的作品对后世音乐家影响广泛,任何人听过之后都会喜欢上这种的旋律!

维瓦尔第的父亲是名神父,有9个孩子,而安东尼奥就是长子。他自幼学习小提琴和作曲,是一个成功的小提琴手。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在15岁的时候即行剃发,并且接受了首次世俗圣职仪式,但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当18岁接受更高一级的圣职(副助祭)时,维瓦尔第才志心当神职人员。后来,他在居住地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神学)并毕业。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一名神父。

接着他就当上了教堂神父,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维瓦尔第在那里读了一年半的追思弥撒之后就永远放弃了神职工作,但他依然持有神父的地位。从父亲那里遗传得来的头发颜色使得他被称为“红发神父”,很多威尼斯人不知道维瓦尔第,却知道红发神父。

这位音乐家一生的大部分活动都在威尼斯,他担任过指挥、作曲家、音乐教师、音乐总监。维瓦尔第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养院举办的音乐会提供大量新作品,包括清唱剧和协奏曲。由于这类音乐会频频举行,因此,维瓦尔第的创作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据说他写一部歌剧只需5天时间,而写一首协奏曲的速度竟比抄谱员誊写分谱的速度还要快。但是这些作品直到1940年才被一位法国音乐研究员发现。当时,他的音乐只是作为普通的手稿被藏在城堡和寺院等地,竟被冷落了超过200年!

第58章 “西方音乐之父”巴赫

“他不是小溪,他是大海。”

“巴赫”是一个姓氏,巴赫家族出过几十位音乐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J.S.巴赫,我们平时讲的巴赫,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指的就是J.S.巴赫。

巴赫一生都在创作,他的作品大多和宗教有关,作品数量也极其庞大。1958年德国音乐学者史密特“巴赫作品主题目录”所定Bach—Werke—Verzeichnis(简记为BWV)编号的作品就超过1000,实际作品的数量比这个数字还要多得多。

巴赫在世时是著名的音乐家,但他在世时的成就远没有现在的评价那么高。直到1829年,著名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重新演奏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使公众重新注意到巴赫的作品,巴赫在音乐史的地位重新被认识,他的大量作品也开始被重新发现、演奏并受到世人的极力推崇,直至现在。巴赫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率钢琴曲集》、《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巴赫一生的主要成就还在于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使之平民化。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另外,他也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第59章 “交响乐之父”海顿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1809年),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中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

1761年海顿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繁重,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来他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这些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使他名震全欧洲。

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18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等各个领域,尤其在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世人公认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他晚年的作品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真正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的音乐作品对同时期另一位大音乐家莫扎特和其后的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顿一生经历坎坷,生活道路曲折。但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却用纯朴、善良和慈爱的心,将毕生的才华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并忠贞不渝地为他们寻找着欢乐和慰藉。

海顿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作品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

第60章 “音乐神童”莫扎特

有着“音乐神童”之称的莫扎特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莫扎特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就能记住许多曲谱。5岁便开始自己作曲,6岁跟随父亲到欧洲旅行演出,当时,轰动了整个欧洲。

这个音乐天才莫扎特后来还当上了宫廷乐师。在受到王公贵族赞赏的同时,他也尝尽了上层社会的轻蔑与冷漠,后来,他毅然辞去乐师职位,不再任人摆布,成为奥地利第一位自由作曲家。

莫扎特曾经在维也纳民族剧院从事歌剧创作。他写《费加罗的婚礼》的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之后《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机会。在维也纳,莫扎特发现了J·S·巴赫(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西方音乐之父)的作品,并对巴赫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然轰动一时,他仍未能脱离经济困境。这种生活上困难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在重病中他写了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其中由于病入膏肓,部分由人代笔创作,终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

莫扎特只活了36岁,却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有《安魂曲》、《唐璜》和《魔笛》。作为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一生的创作相当丰富,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宗教音乐等。

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优美、欢乐,而又不乏悲伤的色彩。他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第61章“乐圣”贝多芬

古今中外,有两个被称为“乐圣”的人,他们便是中国的李龟年和德国的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前面我们提到的海顿、莫扎特并称“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出生时和海顿一样贫穷。他的父亲是一个宫廷乐师,母亲是仆人,贝多芬的父亲也希望儿子能和莫扎特一样从小登台演出,8岁的时候,贝多芬就在父亲的安排下登台表演了。之后他也去了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在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钢琴曲《悲怆》、《月光曲》等。

贝多芬给我们的印象一向是比较强悍的,这或许是因为他一生磨难太多,他总在不断与命运抗争的缘故吧。让我们用心去倾听他的《献给爱丽丝》,感受他心灵中浪漫的一面吧!

钢琴曲《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中最出名的一首。这首曲子饱含他对爱情的憧憬与希望。

贝多芬一生都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也曾经期盼过一个理想的爱人。因此,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在贝多芬将近40岁时,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他深深地爱上了她。在心情非常愉悦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后来,特蕾泽一直保留着这份乐谱。

但在贝多芬逝世以后,他的作品目录中并没有发现这支曲子。之后,德国音乐家诺尔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在这首乐曲出版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这首曲子便被称为《献给爱丽丝》了。

这首曲子主要描绘了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曲子的主题先后出现了16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正向特蕾泽诉说,乐曲后半部分则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最后,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氛围中结束。

贝多芬在音乐上才华横溢,但在生活上并不顺心。他终身未娶,26岁就丧失了听力但这样的命运并没有让他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到创作中。世界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乐》,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觉以后创作的。

贝多芬并不像大多数音乐家那么幸运,他直到30岁才举行了首次个人音乐会,从而确立了自己作为音乐家的地位。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第一交响曲》、《奏鸣曲》、《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曲》、《命运交响曲》等,这些都是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贝多芬创作的音乐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同时也体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贝多芬的音乐在艺术上勇于创新,敢于变革,在音乐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因此,人们尊称他为“乐圣”。

第62章 “浪漫钢琴诗人”肖邦

欧洲有一个伟大的作曲钢琴家被誉为“第二莫扎特”,这个人便是波兰鼎鼎有名的“钢琴诗人”肖邦。他的作品流传很广,很多地方的孩子从小就练习他的钢琴曲。由于肖邦的作品中常有一种宁静、哀伤的情绪,他就被称为“浪漫诗人”。

肖邦(1810~1849年)出生在波兰首都华沙附近的一个小城,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十分喜爱波兰的民间音乐,6岁学钢琴,7岁学作曲,8岁便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18岁就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肖邦年轻时正值波兰被别的国家瓜分,他在20岁时离开波兰,流亡国外。这期间,肖邦在钢琴演奏方面和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段时间写成的。肖邦在巴黎时亲眼看到祖国波兰被沙皇入侵,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忧国的情怀。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这个爱国艺术家断然拒绝了。音乐家舒曼将肖邦比喻为“花丛中的大炮”,说肖邦向全世界宣告了“波兰不会灭亡”。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洛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希勒,与门德尔松也有过交流,女作家乔治·桑还曾与他有过一段恋情。

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还嘱托亲人把自己的心脏带回波兰。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实现。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曾为贝多芬演唱安魂曲的歌手。肖邦被安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里,至今仍吸引着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冬天墓前依然鲜花不断。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息。

肖邦的创作满怀炽热的爱国之情。当他客居国外,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当即写了《革命练习曲》,用来寄托对祖国的思念。肖邦的创作以钢琴曲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前奏曲、奏鸣曲等。音乐家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而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他说:“让人们去猜吧。”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聆听肖邦的作品时,不要忘记对这位浪漫钢琴诗人的情怀有所猜想。

第63章 “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

就像肖邦是波兰音乐的代表一样,俄罗斯也有一个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魂”的人,他便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和作曲,但由于父亲反对他从事音乐工作,后来学习了法律。从法学院毕业之后,柴可夫斯基又去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之后,他辞职专门从事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懦弱,感情丰富,因为家庭的不幸,他曾经走进冰冷的河中企图自杀,但这个敏感的音乐家没有死,却因此得了严重的肺病。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妻子,但一直给家里寄生活费。

曾有一个热爱音乐的梅克夫人赞助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事业,每年给他提供600卢布的资金供他创作,老柴(中国乐迷对他的称呼)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

当他们14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可夫斯基再一次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3年后在莫斯科去世。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还模仿莫扎特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善于描写心理感情,如《六月的船歌》、《悲怆》等,不像那些深奥的交响曲,而能让人一下子体会到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情感。

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最著名的有《黑桃皇后》、《天鹅湖》、《叶甫盖尼·奥涅金》、《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第64章 神圣的闪光“舒伯特”

舒伯特也许是中国大众比较熟悉的几位古典音乐大师之一,他的《圣母颂》、《小夜曲》、《鳟鱼》、《摇篮曲》等都广为流传,这些曲子被用来作为手机、电视、录音机等的试音曲,音乐盒里面的音乐也多有他的作品中的某一首。

舒伯特的人生很短暂,只有31年,但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1000多部作品。可以想见,这位音乐家从踏上音乐之路后,有多么的勤奋!舒伯特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在与父亲和兄弟演习四重奏时,父亲时有误奏,舒伯特每次都会敏锐地发现。12岁时,他进入神学院学习,接触到很多音乐,也开始了作曲,然而他却常常为没有钱买五线谱而苦恼。

舒伯特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但只工作了3年就离校做起了自由音乐家。其间,他和朋友索贝尔住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创作。冬天,两人没有足够的衣服,在索贝尔外出时,他就躲在屋子里作曲。舒伯特自己没有钢琴,一次,当他灵感骤起,兴奋地跑到朋友家,却发现钢琴前有人在弹奏,他只好默默离开。回到家,就像索贝尔所说的,他躲在被子里,发出婴儿般的抽泣。

舒伯特很小就崇拜贝多芬,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贝多芬在晚年才看到舒伯特的曲谱,猛然惊叹:“这里面有神圣的闪光!”并立即托人找来舒伯特。当时贝多芬已病入膏肓,他对舒伯特说:“我的灵魂属于你!”不久,贝多芬就与世长辞了。舒伯特拿了火炬为贝多芬送殡。一年零八个月后,舒伯特也溘然离世。弥留之际,他嘱咐亲友:“请将我葬在贝多芬的身旁。”遵照他的遗愿,他的哥哥特地买了块墓地,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第65章 钢琴魔王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年)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又称“钢琴魔王”)。

弗朗兹·李斯特生于匈牙利,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有匈牙利和德语两种拼法。李斯特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语写作。

李斯特6岁起开始学习音乐,11岁时,在他的个人音乐会上贝多芬吻了他的额头,李斯特将此视为音乐的洗礼。12岁时,李斯特来到巴黎。与钢琴诗人肖邦厌恶给音乐作品起名字不同,李斯特主张为音乐写标题,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不过,和肖邦一样,他也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是一位爱国音乐家,也是一个敢于改变的人,他支持阿尔贝尼斯、肖邦、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

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米高梅出品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获奥斯卡奖的一集“猫咪音乐会”使用了完整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作为全集的背景音乐,也显示出这个曲子弹奏的复杂技巧。

李斯特还著书立说,出版了多部论文和书信集,他的论文《论艺术家的处境》对改善音乐家的社会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66章 哲学家式的舒曼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年),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生于一个出版商家庭,他的父亲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曾翻译过英国作家和诗人瓦尔特·司各特、拜伦的一些著作。舒曼7岁学习钢琴,12岁开始尝试创作。

18岁时,舒曼听从母亲的安排,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两年之后他立志要当一名钢琴家,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由于急于求成,舒曼在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时,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于是转而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

舒曼在随老师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维克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坠入爱河。克拉拉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舒曼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并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

与克拉拉结婚4年之后,舒曼开始出现精神病症状。舒曼的父亲是由于精神病而去世的,舒曼也时常感到自己处于嘈杂的环境当中,难以忍受。他曾在下雨的夜晚跳入莱茵河,幸好被人发现抢救过来。后来,他被送进了精神治疗医院,在那里接受手术。但情况并没有好转,他在46岁的时候,终于放下克拉拉和7个孩子去永远离开了。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他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之后还写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第67章 逆流而行的勃拉姆斯

音乐家舒曼曾结识过一个金发的年轻人,他才华横溢,被舒曼视为“上帝的礼物”,这个人就是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比舒曼小23岁,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家庭,父亲是低音提琴手。由于生活窘迫,勃拉姆斯10岁便在酒吧里演出,15岁时开始作曲,写了不少聚会时的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

在勃拉姆斯20岁时,他尝试用半低音钢琴演奏贝多芬的协奏曲,并当场把每个音都提高了半音。这一尝试引起了比他大一岁的哈诺瓦管弦乐团首席乐手约阿希姆的注意,两人从此成为了好朋友。约阿希姆感叹勃拉姆斯的才华像“宝石一样纯净,雪一般柔润”。

勃拉姆斯在约阿希姆的推荐下,投奔“钢琴魔王”李斯特,但这个年轻人对李斯特的音乐风格并不中意。后来他怀揣推荐信找到了舒曼夫妇,在那里得到了热情的欢迎和极高的赏识,被舒曼郑重地推向乐坛。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的创作与演奏并重,虽然没进过音乐学校,但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卓越才华,他成为了当时乐坛难得的一颗明星。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交响作品模仿了贝多芬的宏大气势。他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合称为“三B”。

勃拉姆斯一直和舒曼一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人说那是因为他喜欢优雅的克拉拉。在舒曼病重的日子里,他陪伴着老师的妻子和孩子们。在舒曼去世之后,勃拉姆斯离开克拉拉去了维也纳,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寄给克拉拉。维也纳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第二故乡,当他逝世于维也纳时,故乡汉堡港的所有船只都为之鸣笛。

勃拉姆斯是在欧洲浪漫主义潮流处于高峰时期的一位“反潮流”艺术家。像他孤独安宁的人生一样,他更多地回首眺望古典主义的过去。作为一个德国音乐家,他身负着使命感,他要捍卫古典大师的伟大传统。他通过精心准备,40多岁才开始创作交响曲,著名的作品有《德意志安魂曲》。

第68章 温柔而浪漫的门德尔松

你听过《婚礼进行曲》吗?如今,许多新人在步入婚礼殿堂时,这首音乐就会响起。这首曲子既充满激情,又有神圣的感觉,它的创作者就是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有一个非常长的名字——雅各布·路德维希·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人们通常就叫他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的祖父是当时有名的哲学家,父亲是富裕的银行家,母亲具有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卓越的音乐才能。与其他有名的音乐家的出生环境相比,像门德尔松这样有着辉煌的家族史、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音乐家非常少,门德尔松家里经常聚集着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歌德、海涅、黑格尔等。出生上流社会中贵族家庭的门德尔松一生在平静、幸福中度过,除了感受到家庭给他的温暖和众人对他的尊重之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苦涩。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门德尔松曾在巴黎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后来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由于心爱的姐姐病故,加上自己的身体不适,门德尔松在姐姐去世六个月后也永远离开了,享年38岁。

门德尔松在音乐上的贡献之一,就是把被历史淹没的音乐家巴赫推向了大众,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西方音乐之父。他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使巴赫这部作品得以在乐坛占据重要地位。

另外,他和舒曼等人创办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

第69章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很多音乐家在年轻时都会去维也纳,比如莫扎特、贝多芬等,因为那里的音乐氛围非常好,人们热爱音乐,音乐家们也可以聚在一起自由交流。因此,出生在维也纳的人可谓得天时和地利,而小约翰·施特劳斯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施特劳斯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也是一位音乐家。奇怪的是,他却不允许自己的儿子也做职业音乐家,尽管如此,小约翰·施特劳斯还是走上了职业音乐人的道路。

他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23岁的时候,维也纳发生革命,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名声在革命以后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包括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尔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及轻歌剧16部,后世称施特劳斯为“圆舞曲之王”。他创作了著名的《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等经典圆舞曲,还创作了以《闲聊波尔卡》、《火花波尔卡》为代表的120多首法兰西和波西米亚风格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现在人们常听到的《蓝色多瑙河》是一首管弦乐曲,其实,它最初是作为一首男声合唱曲写成的。据说施特劳斯谱写这首曲子的时候,忘了带谱纸,于是在自己的衬衫袖子上匆匆记下乐谱。这首圆舞曲问世之初并没有获得多大的反响,直到作曲家本人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之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它,并且疯狂地喜欢上它。在奥地利,基本上没有人不知道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第70章 歌剧大师理查德·瓦格纳

瓦格纳出生于德国莱比锡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庭,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了。第二年夏天母亲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工作,瓦格纳因此可以自由出入剧院。因为在年幼时得到了很好的戏剧熏陶,他14岁时便写出了一部长达五幕的大悲剧。

使瓦格纳立志走上音乐道路的真正动力是贝多芬的音乐。在莱比锡布商公所的音乐会中,瓦格纳第一次听到了贝多芬的作品,充满热情而又富有进取精神的音乐使瓦格纳大为震惊,他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伟大,感受到音乐中所蕴涵的无穷力量。第二年,他在莱比锡剧院观看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从此立志作曲,并以贝多芬为指路明灯,开始了探求音乐艺术的旅途。

1839年,瓦格纳来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之一的巴黎,希望能在这里施展自己的艺术才能。但事与愿违,他完全被人才济济的海洋湮没了。瓦格纳没有获得上演自己作品的权利,只能以抄谱来糊口求生。在巴黎的3年是瓦格纳一生中最贫困的时期。他的自传中,曾描绘过一段当时生活的情景:“有一天,我走到贫困的极端了。由于身无分文,我很早就出门,一直步行到巴黎。因为我根本没有买车票的钱。我一直盼望着,即使能弄到五个法郎也是好的。我整天在巴黎街头游荡,直到黄昏。最后我的愿望还是落空,不能不照原来那样,再步行回到住所。”

瓦格纳曾参加过战争,后来流亡到国外,靠朋友的接济生活。他和柴可夫斯基一样幸运地遇到了资助人,但是由于长久相处产生了矛盾,最终不得不离开资助人。之后他又陷入经济困窘的境地,并且得了重病。就在他感觉自己“要完蛋了”的时候,他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大“粉丝”——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二世,从此摆脱了贫困状态,走向了自己的艺术天地。

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主要作品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瓦格纳歌剧中的形象画(20张)、《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等。

第71章 印象派鼻祖克劳德·德彪西

在前面提到的音乐家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的字样,但是接下来我们介绍的这位音乐家,则是坚持和绘画里面的印象派有点相近的一个主张——印象主义音乐,他就是克劳德·德彪西。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后来父亲曾在海军当步兵七年,因此在他的第一个儿子德彪西出生时,父亲希望他也能成为一个海员。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举家搬迁到戛纳的姑姐家,7岁的德彪西在那里接受了钢琴教育。11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德彪西是一个看谱就能知音的学生,他的钢琴弹奏得非常出色,可以进行专业演奏,他演奏过贝多芬、舒曼和韦伯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第二叙事曲》。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为了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合,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他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为此,他常常受到老师们的责备。

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这个机会使他受益匪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远。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三首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版画集》等,此外还有一些声器乐和室内乐作品。

第72章 “深度”作曲家马勒

提到马勒,很多古典音乐的初级爱好者会两眼迷茫,而古典音乐的超级发烧友们则会双眼放光——因为这位奥地利浪漫派的代表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哲理、个性融入到音乐当中,无形之中成为一道门槛。有人将欣赏音乐的难度系数分为10级,舒伯特的《小夜曲》、莫扎特的《小星星奏鸣曲》都是属于1级简单入门曲,而马勒大师的作品往往位于10级之上。这样说吧,如果说大部分人的音乐是优美的中国古诗,那么马勒的音乐比较接近于《周易》,你能听出什么,取决于你自己的水平。

马勒早年深受布鲁克纳的影响,在后来的创作时期主要受舒伯特、舒曼和瓦格纳的影响。作为指挥家,他成功地指挥了格鲁克、莫扎特、威伯、瓦格纳的歌剧作品;作为作曲家,他的音乐承袭了瓦格纳的传统,其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艺术歌曲和交响曲。在音乐风格上,他的作品是浪漫主义的延续,在表现手法上则不时地显现勋伯格作品的无调性因素,把很多特色糅合在一起。

马勒很不喜欢维也纳上流社会崇尚的靡靡之音的风气,在他担任指挥期间,马勒决心要把维也纳皇家歌剧院从一个宫廷的娱乐场所改造成世界上第一流的严肃而高尚的艺术团体,向观众正确地解释和介绍古典音乐的传统。

1908年,马勒面对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写成了一部以中国唐诗为歌词的大型作品《大地之歌》。1911年2月21日,马勒在纽约指挥了最后一场音乐会。严重的心绞痛发作使马勒要求把自己送回维也纳。不久,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就在维也纳去世了。

第73章 黑色幽默的肖斯塔科维奇

在俄国音乐领域其实也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但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还只介绍了一位,那就是柴可夫斯基。下面我们将要认识另一位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

1906年9月25日,肖斯塔科维奇生于圣彼得堡,他父亲是一名化学工程师,母亲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肖斯塔科维奇9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11岁开始创作,算得上是一位“音乐神童”。

少年时期的肖斯塔科维奇经常喜欢在圣彼得堡街头徘徊,他亲眼看到沙皇警察胡作非为的情景,深深地将其刻印在脑海里,后来还把它反映在标题为《十月献礼》的《第二交响曲》中。13岁时,肖斯塔科维奇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同时学习两门主科——钢琴与作曲。

1927年,肖斯塔科维奇参加在华沙举行的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获了奖。他开始创作的时期正是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渐渐产生区别,祖国也处于艰难发展阶段的时期。这种社会现状影响着他的作品,他这一时期的音乐语言极为复杂和大胆。对各种各样的主题形象——悲剧性的、喜剧性的——他都有极大兴趣,他的音乐既充满感情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1975年8月9日,肖斯塔科维奇这位20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音乐家之一在莫斯科病逝。

第74章 中国古典音乐

前面学了那么多西方音乐的知识,不知你是否好奇——我们国家有没有古典音乐大师呢?我们国家古代的音乐是怎样的呢?

中国当然也有自己的音乐,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代,周王朝就设立了一个专门掌管贵族音乐和礼仪生活的部门,而贵族的音乐则被称为“雅乐”。

雅乐与民间的“俗乐”相对,是指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起源于周代。周王朝建立之初,就命人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雅乐便是祭祖、朝会、庆典等礼仪活动中所演奏的音乐。在这一时期,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雅乐、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周朝统治阶级的支柱。

雅乐的范围既包括远古图腾及巫术等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也包含西周初期的民俗音乐,其代表作是“六代之乐”,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大成》、舜时的《大磬》、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灌》、周初的《大武》,此外还有《诗经》中的风、雅、颂等。

周朝的礼仪、祭祀等活动要求非常严格,规定不同的场合和规模要使用不同的音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营造一种庄严、肃穆、安静的氛围,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礼教育的感化。

后来,周朝逐渐走向衰落,贵族们对雅乐渐感厌烦而去欣赏俗乐,孔子还曾感叹地说:“礼崩乐坏。”

第75章 中国古代的音乐机构:乐府和教坊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始于秦代,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设立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魏晋之后,它的含义进一步扩大。作为一种音乐机构,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诗歌配乐演唱,培养训练乐工,为统治者收集民间歌谣。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教坊成为皇宫设置的训练和管理宫廷音乐表演人员的机构。唐代宫中的教坊,乐工有男有女,他们还有专门的老师教授。唐代教坊是当时天下音乐舞蹈精华的荟萃之地,其中许永新、李龟年等人在当时蜚声艺坛,留下了不少传诵后世的风流佳话。

教坊里的乐工按色艺分高低,分成若干等级。平民家的女子主要学弹琵琶、五弦、箜篌、筝等,称为“弹家”;一般的艺人称为“宫人”;技艺较高的艺人,称为“内人”。

北宋初年,宫中也设有教坊,并分为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4个部,各部使用的乐器不同,并有各自擅长演奏的曲目。到北宋政权崩溃时,教坊便随之解散。南宋时也设置教坊,根据乐工所擅长的技艺分为13部,南宋教坊乐队规模较小,后也随着南宋的灭亡而解散了。元明两代也都设有教坊,然而教坊的作用已远不能和以前相比了。清代时,教坊被废止。

第76章 中国十大古曲

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一个叫钟子期的樵夫竟能领会到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并发誓终身不再抚琴。

2.梅花三弄。

通过梅花的洁白芳芬和耐寒等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3.广陵散。

战国有一个制剑匠为韩王铸剑,因误了期限被韩王杀害,他的儿子聂政决心报仇。聂政进入深山,刻苦学琴,10年之后,琴艺妙绝。他化装回到了韩国,利用为韩王演奏古琴的机会杀死了韩王,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首曲子原名为《聂政刺韩王》是一曲歌唱复仇者的悲壮颂歌,后来人们觉得这首曲子的名字过于悲壮,便改名为《广陵散》。相传,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最擅长弹奏《广陵散》,嵇康临刑时就是弹着《广陵散》离开世间的。从此,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

4.雁落平沙。

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稳降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景象。

5.夕阳箫鼓。

这是一首抒情曲,旋律优美流畅。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曲乐《春江花月夜》。

6.十面埋伏。

此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最终取得胜利。

7.渔樵问答。

乐曲表现出渔樵在青山绿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8.胡笳十八拍。

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

9.汉宫秋月。

这首曲子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的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10.阳春白雪。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渭子所作。阳春白雪体现了大地在冬去春来后,万物苏醒展现生机的主题,也被用来代替高雅、深奥或远离生活的艺术。

这十大名曲是中国音乐的精华,但是由于传承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改变,今天我们听到的曲调和古人听到的是不是一样,已经无从考证了。 r9fexlZUGLaDgUOv2FLHhI+BYcZi1CJmnNV8CJqAOxDP45D8hAk55KanyxiVvz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