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给小学生讲艺术常识
王絮,宋秋实

第一卷 总述——走进艺术史的重要阶段

第1章 原始艺术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长304.8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长,它的洞顶布满了精美的壁画,即著名的“大壁画”。“大壁画”的外轮廓有的刻得很深,有的刻得浅而细,再用黑线勾勒、红色填彩。当时的无名画匠充分利用了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以表现动物的肌肉和骨骼的起伏变化,在表现伏卧的动物的躯干时,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凸起处,组成肌肉圆块的形状,另外再加上蜷曲的四条腿,而举世闻名的《受伤的野牛》就是这样制作出来的。

洞顶上还有30多种其他动物,它们有的在奔跑,有的在躺卧,还有的受了伤,可谓千姿百态、生动自然、神态逼真、透视准确。这种壁画极其粗犷有力,生动地描绘出了多种动物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从1879年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的洞穴壁画到现在已发现的已有很多外,甚至在非洲和印度地区也发现了同类洞穴。可以说,洞穴壁画是一种普遍的原始艺术。

原始人类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艺术呢?显而易见的是,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不可能有职业画家,或者是为了消遣而作画的人。有人说,古人创作这样的画作,是为了激励自己捕到更多的野牛,维持生活,也有人说这样做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好运,或者是诅咒野牛。

洞穴对原始人来说不仅是他们创作的场所,也是他们举行各种祭礼仪式,做狩猎准备甚至就是居住的场所。他们创作壁画、岩画、雕塑、彩陶等,主要还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第2章 古代埃及的艺术

转动地球仪,在非洲大陆的东北角,有一条河叫做尼罗河,它滋养了古埃及所有的生灵,同时,也带来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远在旧石器时代,埃及就已经有了居民。那时气候温和湿润,有大片茂密的森林。当时的居民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约在1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北非的气候发生了急遽变化,气候变得异常干旱,并出现了沙漠,但尼罗河却把埃及变成了沙漠中的绿洲,于是早期居民开始迁到尼罗河两岸。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两次,泛滥期间,久旱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并逐渐在河岸形成了冲积平原。

古埃及的农业开始得到极大发展,这一时期,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字,造出了纸草,确定了40多个星座,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还大规模地修建了金字塔以及狮身人面像等建筑,创造了人类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埃及文明。它留给后世许许多多的艺术遗迹:大金字塔、巨石雕像、方尖碑、神庙和壁画等,不胜枚举。

古埃及法老拥有绝对的权威(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王室确立起种种森严的艺术规范,这些规范使古埃及艺术的风格统一、杰作宏伟。另外,古埃及人确信人死后将到另一个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过渡。只要保存好死者的尸体让灵魂有所归宿,并为他修建一个永恒的栖身之所——陵墓,其中放入足够的用具,墙上绘满奴仆和食物,人就会另一个世界永远快乐地生活。因此,埃及的法老和王公贵族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消耗大量资财去努力修筑规模宏大的陵墓,精心制作棺椁和准备大量精美的随葬品。他们死后,人们用香料将其尸体制作成木乃伊加以保存。古埃及人特殊的宗教信仰——对死后生活的崇拜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艺术。古埃及的艺术主要围绕死后生活展开,因此有人称古埃及的艺术为“黑夜的艺术”。

第3章 爱琴文明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摇篮,而古代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当埃及和两河流域文化繁荣时,位于地中海彼岸的爱琴海地区也出现过类似的高度发达的文化。

古希腊大诗人荷马所写的《伊利亚特》、《奥德赛》以及希腊有关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克里特迷宫、遍地黄金的迈锡尼等曾被认为是一些毫无根据的传说。然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考古发掘使这些传说变成了事实。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先后在地中海东岸土耳其境内的古代特洛伊城遗址以及希腊本土的迈锡尼等地进行考古活动,发掘出了特洛伊城遗址、迈锡尼的城门和国王陵墓,还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之后另一位英国学者甚至找到了希腊神话中所说的克里特迷宫。这些考古发现证明,在古希腊文明产生之前,爱琴海曾经出现过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这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就是“爱琴文明”或“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尚未能解读克里特的线形文字,对这一文明的了解还停留在较初级阶段。

在艺术史上,爱琴文明主要包括克里特岛、迈锡尼城和基格拉迪群岛三个地区,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克里特岛的文明又叫做米诺安文明,这个名称来自克里特岛的米诺斯国王,迈锡尼属于希腊本土,基格拉迪是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组成的群岛。这几个地区各自保持着本身的特点,相互之间又有着联系。克里特文明是爱琴文明的发源地,迈锡尼文明是克里特文明的继续,基格拉迪群岛的文明是古希腊文明最早的起源。

第4章 爱琴海地区艺术

克里特岛。

克里特的艺术奇异而丰富,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轻快、流畅、充满活力,而且几乎没有描绘王权和战争的内容。可能克里特人长期生活在没有战争和侵略的大海中,因此也很少有战争的观念。

克里特艺术主要集中在当时的国王宫殿克诺索斯宫,这是一座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群,内有厅堂、神坛、卧室、浴室和储室,还有宽敞的柱廊,被称作“迷宫”。宫中的柱子上粗下细,墙上绘有美丽的壁画,表现手法同两河流域艺术和埃及艺术有一定联系,如人物的头和脚为侧面,身体却是正面。但这些壁画完全不像埃及艺术那样稳定和刻板,有一种特别的轻盈飘逸的气质,它使人觉得克里特艺术家很少受到约束,创作得轻松而潇洒。

迈锡尼。

迈锡尼是希腊本土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座古代名城,这里发掘出的古代文物同克里特岛的有某些相似之处,表明它的文化很可能来自克里特岛。

迈锡尼的建筑大多修建在高丘之上,四周用石块砌成的厚墙加以保护。城中有宫殿建筑,同克里特一样都是一些不规则的房间,宫殿中心是国王的主室。遗留下来的迈锡尼建筑中最负盛名的是城墙上的狮子门,这是在石门上方安一块三角形大石板,上面刻着一根石柱,石柱两旁各有一只前腿立起仰头怒吼的狮子浮雕。据说当后来古希腊人看到这座狮子门时,还以为是神话中的巨人修建的。狮子门显得对称而威严,是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修建的。

基格拉迪群岛。

基格拉迪群岛散布在爱琴海中,这里的居民除石墓外,很少留下其他的艺术遗迹。不过石墓中的陪葬却不少,最有特色的是一些石雕偶像。它们大多是站立的几何形女性裸体雕像,名为裸体雕像,其实几乎没有今天富有曲线美的女性雕像的特征,不过是一种双臂交叉于胸前,身体扁平,造型极简洁古朴,略带女性特征的雕刻。它们的脸往往是椭圆的,仅刻出鼻子,并无其他的五官,小至几厘米,大的同真人相差不大。

第5章 希腊艺术

大约在公元前1109年左右,来自希腊半岛北部的一个民族南下征服了迈锡尼人,然后分散到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带,使高度繁荣的爱琴文明突然中断,这些征服者就是希腊人。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他们创造了伟大的希腊文化。考古发掘证明,这些希腊人部分继承了爱琴文明的成就,吸取了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营养,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艺术。

希腊诸岛就像撒在爱琴海中的一颗颗明珠,曲折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使大海成为希腊人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航海事业的兴起使希腊的商业日趋发达,同外界交往日益频繁,逐步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

希腊城邦的公民在希腊民主制度的熏陶下,物质生活简朴,但他们谈论政治,辩论哲学问题,思考宇宙和人生,寻求美的客观标准。在希腊人的探索中,“数”成为他们认识和衡量世界的基本准则。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就曾说:“什么是最智慧的——数。”古希腊许多学园门前都立有木牌,上面写着“不懂几何学的人不得入内”,可见数和数学在希腊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他们一切从数的观念出发,讲究比例的匀称与和谐。无论是人体还是建筑,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他们均以数学的关系来判断,如黄金分割就是希腊人发明的。另外,希腊的雕刻建筑也都遵循着比例和谐的审美观念。

希腊各城,如之间或同其他国家之间常发生战争,因此他们要求有体格强壮的国民。各城邦共同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便是倡导体育锻炼、展示人体魅力、选拔勇猛斗士的绝好机会。这样,希腊人很早就培育了自己对人体的审美观念。在他们看来,人体优雅匀称的比例、灵活强健的四肢是神在世间最完美的创造,是最值得赞颂的。因此在最初的希腊运动会上,男子都是裸体参加各种竞技活动的。

希腊人还虔诚地崇拜神明,不过他们崇拜的神并不是凌驾于一切之上、高不可及的凶恶暴君,而是最强健、最俊美的男人和女人,这些神有同人一样的情感和形体。在盛产石料的希腊土地上,人们把最美的建筑——神庙献给美丽的希腊神祇。

可以说,希腊人既有清醒的理智,又有丰富的情感。希腊民族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情感与理智、现实与理想等方面都处于和谐融洽的状态。这种内在的和谐显现为外在的美,便产生了以优美、和谐、典雅为美学特征的希腊艺术。

第6章 古代罗马艺术

提到罗马,我们首先想到的很可能就是那些稳如泰山的大型建筑——圆形角斗场、大型斗兽场、大剧院等,罗马留给今天的人们的还有从爱尔兰海峡到阿拉伯沙漠之间的道路、桥梁、凯旋门等。可以说,罗马人走到哪里,就把桥梁和道路修到哪里。

罗马人的性格在他们的艺术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到处是铺张、大排场的设计,热衷那种占地面积庞大的建筑,从不吝惜花费。相较而言,希腊人则显得注重实用性和与周围的和谐。例如,在为名人修建纪念碑上,希腊人只用一个拿着鞭子的牧羊人的形象来纪念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说明他经历的故事。而罗马人纪念他们的图拉真皇帝时,雕刻了25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描述了图拉真皇帝亲临的一场重要战争的情景,上面除了皇帝之外,还有很多敌人被杀的场景。

希腊人平时穿短上衣,在上衣外面罩上一件披风,这种服装方便行走和运动,便捷实用。而古罗马人喜欢穿豪华的袍子,这一点从留存到今天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出来,丝绸质地的华丽长袍总是有很多褶皱,显得极为庄重富丽。这样的袍子虽然华美,但不适用于日常生活,在今天的教皇举行重要的仪式时还能看到。

和希腊人一样,罗马人也非常欣赏人体,认为人体匀称的肌肉和强健的筋骨是世界上最美的,同时,罗马人也很注重生活的享乐。

古罗马建筑在今天最著名的有万神殿,那是一种对拱顶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作品。在建筑章节中,我们会具体介绍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第7章 西欧中世纪艺术

谈论艺术的人一般喜欢使用“中世纪”这个词,它往往会使说话人显得很有深度,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世纪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世纪”一般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西方美术,前后约有一千年的历史。

中世纪艺术属于基督教艺术,它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往往以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精神世界。在这一大的特征下,中世纪美术的各种风格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拜占庭美术以其东方式的装饰性和抽象性与欧洲美术分立而自成体系,并在约1000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则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欧洲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相继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的最伟大成就。在中世纪,各种形式的大型宗教建筑在各地大量修建。作为历史纪念碑的许多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都在艺术上和工程设计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随着大教堂的广泛修建,雕刻、镶嵌画、壁画也在不同时期获得了不同形式的发展;中世纪艺术家的大量优秀雕刻和绘画包括镶嵌画作品在大教堂内外创作出来。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也是中世纪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中世纪曾获得相当的发展。

受文艺复兴时代及其后的写实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中世纪美术曾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甚至被称为“黑暗时期”而加以否定。从19世纪开始,西方史学家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价中世纪美术。在20世纪,中世纪美术成为美术史研究的重点之一。许多现代美术史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各种中世纪美术风格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解释。他们的研究越来越充分地揭示出中世纪美术独具的美学特征及其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8章 哥特艺术

哥特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出现于12世纪晚期,起源于法国巴黎附近,主要体现在雕塑、建筑与绘画上,公元13世纪至15世纪盛行于西欧各地,16世纪意大利人提出“哥特”这一名词并得到广泛承认。

哥特艺术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教堂建筑上,它以尖形拱门代替了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建筑物重量及引伸力集中于石柱及拱壁上,外部有许多高耸的尖塔,墙壁较薄,窗户较大,饰有彩色玻璃的图案,内部圆柱较细,光线比较充足,门前饰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哥特式教堂中每一种构造元素都很高耸、尖细,就如指向天空的利剑,仿佛屋顶直通天堂。哥特式建筑要表达的愿望是尽其所能地接近上帝。

哥特式建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虚无缥缈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来世。哥特式建筑后来由最初的宗教用途向世俗用途过渡,这种上升的纤细而庞大的建筑成为王公贵族们的宅第风格的一种选择。在文艺复兴开始后,哥特式建筑就逐渐式微。但是文艺复兴同样是对古代风格的一种怀旧式创新,而哥特式建筑相对而言是中世纪一种全新的风格样式。

大多数哥特式的石碑雕刻都是在大教堂外部,而不在内部。一般来说,它们特别是以修长的形体、拘谨的姿态和程式化的服饰所产生的垂直静止的效果而著称,一切动作通常是由头部的前倾后仰、左顾右盼表现出来。由于各种雕像都是定型的,所以观赏者在观看后便很容易知道雕刻的人物是谁。

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意大利最著名的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其建造历程三十余年,是一座壮观美丽又带有哥特式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而公认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建筑之一”的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府,也深受哥特式风格的影响。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剑桥大学也深受哥特式风格的影响。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是科隆大教堂,它拥有高达152米的双塔,以壮观著称。著名的乌尔姆主教堂钟塔高达161米,是典型的德国式哥特建筑,特点是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的钟塔。

夏尔特大教堂的门上的雕刻作品是早期哥特式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中的人物形体修长,立在垫座之上,头上是华盖,两臂紧贴身体,衣服的褶皱线成平行状,刻得很浅,有点像柱子上的凹槽。头部占身体的六分之一,符合当时的美学准则;表情安详,更加强了人物的神圣感。有机会参观夏尔特教堂的话,你可以注意观察一下这个建筑。

哥特式绘画的题材大都是宗教题材,而描绘世俗生活的绘画非常少见。主要有彩色玻璃镶嵌画、抄本插图、祭坛画和圣像画等,其中以镶嵌画最为突出。

第9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西欧中世纪的艺术是以宗教为核心内容的。这种情况本来是为了挽救罗马晚期混乱、残暴、粗鄙的文化的,但是随着宗教文化的深入,中世纪艺术渐渐走上另一个极端——基督教教会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一切艺术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进行制裁,甚至处以死刑。

到了中世纪后期,人们开始要求自由的空气——至少在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城市繁荣,使许多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尊重。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和艺术,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表面上是要恢复古罗马的进步思想,实际上是一批具有自由思想和才华的人要求表达自己的创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诞生了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如被称为文学三杰的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被称为美术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对建筑的比例有强烈的追求,例如必须是3和2的倍数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反对哥特式建筑。

恩格斯曾评价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我们可以说,今天的欧洲文明主要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创造的艺术。

第10章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在17世纪迅速传播,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逐渐衰落。“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巴洛克艺术最明显的特点是奢华、变化,我们回忆一下,文艺复兴时期以简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美,而巴洛克艺术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它打破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是一种激情的艺术。例如,巴洛克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作,圣彼得教堂,设计师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造型复杂多变,动态十足。他所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进一步地连接起来。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巴洛克艺术最主要的特征。

巴洛克时期雕塑中的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或休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绘画作品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了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绘画的主要特色。

巴洛克艺术的主题仍然是宗教,如宗教画、宗教音乐等都在这个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我们在学习具体作品时,便能体会到巴洛克风格的无穷魅力。

第11章 洛可可艺术

你会不会觉得我们要讲的“洛可可艺术”这个词很有趣,“洛可可”是法语“rococo”的音译,这个词源于法语“贝壳工艺”,表示这种风格是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的。

洛可可艺术紧随巴洛克风格之后,大约自路易十四1715年逝世时开始。18世纪初,欧洲贵族开始普遍使用瓷器,在这之前,人们一直是用笨重的银制餐具饮食,用大块的石头创作雕塑,而现在则是用易碎的瓷器来做餐具,也用瓷器来制作小巧玲珑的瓷塑像,从而反映这个时期的精神。

洛可可艺术并不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的或者与巴洛克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烦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年),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

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在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人,接着成为国王的私人秘书,路易十五封她为蓬帕杜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玉手摩挲得分外柔美了。

洛可可建筑多是花园式府邸,而非巴洛克建筑中那种雄伟的宫殿,显示出主人的华贵,却又没有王公贵族的骄矜。洛可可艺术的特点在于将极为不同的建筑思想统一在一种优雅的内在联系中。洛可可时期的建筑师可谓“大手大脚”,可以极尽夸张地设计各种浪费空间的奢华、变化的结构,并且将绘画、雕塑等艺术巧妙地熔于一炉。

第12章 新古典主义艺术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它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叛,另一方面希望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上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并且对所模仿的内容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图式表现,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代表艺术家有卡诺瓦、魏斯特等;建筑方面最著名的就是杰弗逊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校园。

新古典主义主要体现在美术上,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为旗号。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这一时期的画作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反映社会和政治,作曲家应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感,而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

第13章 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能够让人感觉到自由奔放的气息,艺术家们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

虽然浪漫主义精神在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喜欢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

浪漫主义表现在绘画方面,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代表作品有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这一画作的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音乐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像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艺术家伟人迭出,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古典音乐大家,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人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但同时他们也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浪漫主义运动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英国的湖畔派诗人、拜伦、雪莱、济慈、雨果都是浪漫主义文学不同时期的代表。浪漫主义思潮后来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将继续学习很多浪漫主义大家的作品。

第14章 现代主义艺术

19世纪80年代,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拒绝用过去极力描摹真实的自然的画法,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

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的作品中出现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野兽主义”也由此得名。

1908年,以毕加索为代表的另一群年轻画家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汲取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进入了自我确立的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反对传统,同时也反对艺术,反对一切,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反对他们自己。达达的虚无和反传统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中。在平面的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主义对现代美术的贡献。

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达到一种绝对的、超现实的境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使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到在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了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

很明显,到现代主义艺术繁盛至今,艺术已经不再简单的是几幅画、几首乐曲那么简单的事情,而变成复杂的、需要思考才能理解的一种主张。 aPc9jwln0M/OIb8Oqjd/i7auwnaykEd0HsmZNCCiO40Z+XojGLtnjuGM8EJL3s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