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典籍名著流传千古

内容博大精深的《周易》

《周易》是一本内容博大精深的古书,不仅中国的圣人孔子认为这本书是人们智慧的源泉,就连西方的一些著名哲学家也都从这本书中汲取了很多经典智慧。

《周易》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大致完成于西周前期。从西汉以后,它被列为“六经”之首(“六经”包括《周易》、《诗经》、《尚书》、《礼记》、《乐记》、《春秋》这六本书),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周易》在内容上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记录古代占卜方面的情况,“传”则主要从人生、社会、事物发展的角度方面来探讨一些哲学问题。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本书对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古代,它为人们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等活动提供了参照,启迪了人们的思考;在现代,很多学者仍然在学习和研究《周易》,希望从中领悟古人的智慧。然而,由于内容过于深奥,古今中外能熟读《周易》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而这也为它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这本书中不仅记述了大量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等方面的学说,讲述了预测天气、卜卦算命的方法,还讲述了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书中认为,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和阳促成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因而,整个宇宙都在不停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后来的很多思想家和学者,就是从《周易》中汲取智慧来建立和丰富自己的学说的。

神奇的上古之书《尚书》

中国的历史渊源流长,想要学习和了解我国的历史,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些历史书籍,在阅读和查证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而在所有的史书中,《尚书》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史书。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原来的书名为,到了汉代时期,国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这本书,就将它改名为《尚书》,也称《书经》。元代以后,这本书成为了古代社会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也就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考试用书。当时的文人想要入朝当官就要参加科举考试,而如果想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一定要看这本书,所以在古代社会,这本书是文人士大夫的必读书本。

《尚书》将上古历史文件和古代事迹汇编在一起,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书中的多数文字晦涩难懂,只有少数比较形象,所以我们现在阅读起来是比较费力的。

这本书除了可以作为历史书来阅读,还算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其中的多数作品语言表达合乎逻辑,也有了层级结构,已经符合古代散文的特色。在这些散文作品中,有一些歌颂美德的作品,但绝大部分是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

开启中国文学的《诗经》

提到我国的典籍名著,就不能不说《诗经》。可以说,《诗经》开启了中国文学的华丽篇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因为书中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西汉时期,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被尊为儒家经典,因此取名为《诗经》。

《诗经》不是一个人编写的,而是许多人辛劳的结晶。而且,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如今就只剩下诗歌了。依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很多地方如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民歌,同时也记载了当时贵族阶级举办宴会、丧礼等盛大活动时演奏的歌曲。同时,书中的表现主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全面地反映了周代时期的生活现象,如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和婚姻生活、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面和人民的生活疾苦等,抒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容异常丰富,表达的感情真挚深刻。

在表现手法上,《诗经》可分为赋、比、兴。赋指的是铺陈、排比;比,即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在语言上多是四个字一句的,这样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也便于记忆。

古代的礼仪宝典“三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向来以彬彬有礼的风貌展现于世界人民面前。而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同时期对文明礼仪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因而,现代人如果想要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礼仪,就需要借助一些古代的史书记载。在众多的史书中,最早、最重要的关于礼仪制度方面的书就是“三礼”了。

“三礼”指的并不是中国古代的三种礼仪,而是指记载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三本书,它们分别是《周礼》、《仪礼》、《礼记》。这“三礼”都与孔子的礼学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是孔子整理编订的,其他两书的作者至今尚无定论,基本上被认为是很多人一起编写的。

《周礼》中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官制及制度,并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和取舍,最终汇编而成,全书共分六篇,至今留传下来的有五篇。由于成书的周朝时期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所以这本书也是人们研究当时官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仪礼》,原名《礼》,因为记载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的礼节,所以在汉朝时又被人称为“士礼”。书中主要记载了贵族子弟成人、结婚嫁娶、丧礼仪式、宴会朝拜等方面的详细礼制和仪式,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社会贵族阶级的礼仪。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为解释经书《仪礼》而写的文章选集。《礼记》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文艺、日常生活、地理等方面。

“三礼”就是古代的礼仪宝典,读读它们,我们就能对古代的礼仪制度有所了解。

史料丰富的《左传》

我们现在的书,一般都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往往还会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就不会觉得费劲。可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书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一些作者在写书的时候还故意写得很深奥,所以很多书的内容都比较难懂。《春秋》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由于《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语言的含义却比较难懂,给后人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很大不便。古代的学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对书中的记载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我们今天称之为“传”。诠释《春秋》的书中最有名的就是《春秋左氏传》了。

《春秋左氏传》又简称为《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的史官左丘明为了解释孔子的《春秋》而写的书。全书基本上按照年份的顺序叙述了《春秋》中提及的重要史事过程,书中所记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比《春秋》中记录的历史还要多17年。

《左传》的写作初衷虽然是为了解释和说明《春秋》,但在内容和编写体例方面都有所丰富和发展。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录的历史时间有所拓展,而且记录的史实也不仅限于鲁国,还记述了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一些事件。而且,与《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录方式不同,这本书在编排上也显得更有条理。

除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外,《左传》还是一本很有文采的文学作品,多看看这样的书,对于我们提高文学修养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本“国别体”史书《国语》

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言行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而对于国家来说,记录已经发生的历史,留下时代的印记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众多,为了使历史记录更为明晰,有人就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各国的历史事件,称之为“国别体”史书。《国语》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国别体史书。

《国语》大致完成于战国初年,相传作者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学家左丘明。全书共21篇,分别记录了春秋时期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国灭智伯,持续时间约为五百年。在具体的记述中,全书又以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为主,兼以记事,主要内容涉及各国贵族的主要政治活动、治国意见、辩论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此外,《国语》还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军事、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是我们今天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语》不仅在内容的记述上全面而有条理,在思想上还体现出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政治观念,如书中认为“礼”是治国之本,人人都应该知礼懂礼,弘扬美好的德行,统治阶级应该重视民意和人才。

今天,阅读《国语》这本书,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历史和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

文史成就颇高的《史记》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在发展进程中,并不是每一个时期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即使是文字记载出现之后,由于时间和事件记录上的不详细或是不精确,后人在阅读时也还存在着诸多不便,直到司马迁著《史记》以后,中国的历史记录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后,历史记录不但更为完整精确,而且还有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鲁迅先生曾称这本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认为它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并不专门指代某本书,而《史记》这本书原来也没有固定的名称,常被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传》等,其中的“太史公”指的就是写历史书的人。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价值很高,所以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司马迁的《太史公书》的专称。

从体例上来说,《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书中连贯地记录了各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全书不仅记录的历史真实可靠,内容丰富,而且文采也很优美,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精致传神,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通过阅读《史记》,我们既能了解历史,也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学作品,真是一举两得。

只记录汉代历史的《汉书》

《史记》记载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跨越了很多朝代,可以说是一本内容博大而丰富的史学巨作。在这本书之后不久,我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本重要的史书,它就是第一本专门记录一个朝代的史书——《汉书》。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专门写汉朝时期的历史,作者为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本来,班固的父亲很想写一部延续司马迁《史记》的作品,但是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班固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花费20余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汉书》。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书中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之间230年的史事。本书最为可贵的优点就是,历史事件记述得详细而有条理,而且书中还收录了很多关于经济制度、社会生产状况、地理、水利等方面的内容,扩大了史学研究的领域。

《汉书》借鉴了《史记》的很多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和发展。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因而班固在编写《汉书》过程中只作了小幅度的增删改动,其余的则沿用了《史记》中的记述。汉武帝以后的历史,《史记》中并没有记载,所以班固就在搜集和整理史料的基础上自己编写而成。在编写体例上,《汉书》把《史记》的“书”改为“志”,“本纪”称为“纪”,并将“世家”中的内容并入“列传”,取消了“世家”。这些变化,成为后来正史编写的范例。

华丽的史书序曲“前四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文明的发展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书。如果我们想要在有生之年阅读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史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我们就要善于选择。一般来说,要领悟中国的史学精神,“前四史”是不可不看的。

“前四史”是最早的几本历史书,算得上是中国史学的华丽开篇,从此之后,记载历史的书籍越来越多,史书的编写也越来越规范了。所谓“前四史”,指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前两本我们已经介绍过,在此就不再详述了。

《后汉书》接着《汉书》中记载的汉代历史,主要记录东汉时期的历史,上起刘秀起兵推翻王莽,下至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总共195年的历史。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范晔编写的,少部分内容是司马彪续作的。这本书比前代史书创新的地方在于,书中开辟了专门记载东汉皇后言行的内容,同时也将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妇女列入了传记。

《三国志》分别记载了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这三个国家的历史,书中所记历史起于魏文帝黄初元年,终于晋武帝太康元年,共60年,作者为晋代的陈寿。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不仅书中的史料真实可靠,而且文字也很优美,读起来非常有趣。后来,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从中吸收了不少灵感。

其实,史书并不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细细品味,我们同样能从阅读“前四史”的过程中体会到许多乐趣。

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史”

我国的历史书有很多,虽然同样是记载历史的书籍,但每本书的语言风格和成就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史书的内容写得比较呆板,但书中记录的历史真实可信,有些史书专门记述一些名人的传闻逸事,读起来虽然有趣却未必是真的……如果你想要读内容相对更为可靠的史书,最好选择被官方认定的“正史”之书,如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指的就是二十四本史书,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基本上是用统一的体例编写而成的,叙述的时间从《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的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四千多年。这二十四本史书内容丰富,基本上包括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精力有限,这二十四本正史之书我们未必能全部看完,因而只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相比于野史、杂史等史书,正史的内容相对最为可靠。这主要是因为编写正史一般都能得到国家的支持,因而可以参考的材料多而全面,编写正史的学者也多是当时一流的专家,这在根本上保障了正史的质量。所以,如果想要掌握可靠的史料,还是应该多读读正史。

《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

纵观“二十四史”的所有书目,一般每个朝代的正史之书都只有一本,可其中却有两本《五代史》,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两本书中有一本是由政府成立的专门编书机构编写的,另一本则是著名的文史学家欧阳修独自编写的。后人为了将两本书区分开来,就分别叫做《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宋朝建国后不久,以薛居正为首的政府编书机构编写了一本《五代史》,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旧五代史》,书中主要记述的是“五代十国”的历史。因为是官方修史,资金比较充裕,掌握的资料也比较丰富,这本书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便完成了。正是因为编写太快,书中记述的历史存在着一些不准确的地方。

六十多年之后,欧阳修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查漏补缺,自己又重新编写了一本《五代史》,现在所说的也就是《新五代史》。《新五代史》虽然在史料价值上不如《旧五代史》,但在其他方面却要优秀得多,全书文笔简洁,叙事生动,不仅纠正了《旧五代史》中的一些错误说法,而且还补充了一些新鲜的历史材料。在欧阳修去世后不久,朝廷就下令命他的家人献上史书,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

新旧两本《五代史》相比而言,后人普遍认为欧阳修编写的《新五代史》要写得好些。这不仅是因为欧阳修本身是个文学家,善于写作,还因为人们比较赞同欧阳修的历史观点。到了金章宗时期,欧阳修的《新五代史》逐渐代替了《旧五代史》。

治世参考书《资治通鉴》

阅读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同时也能让我们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少走一些弯路。一代伟人毛泽东就特别喜欢读书,他尤其喜欢读《资治通鉴》,前前后后读了17遍。其实不止是毛泽东喜欢读这本书,自从这本书问世之后,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将相和一些有志文人都争相阅读,并给予它很高的评价。

《资治通鉴》的主编为北宋时期的文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同时参与编写的还有当时的很多学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前后共用了十九年的时间,才最终编成了这本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有二百九十四卷,约有三百多万字,书中所记历史跨中国16个朝代,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整套书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这些内容全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排列,所以虽然记述的事情很多,但显得很有条理。

书中记载了很多历史的经验教训,讲述了很多治国方面的道理,给后人提供了借鉴和警示作用。如书中写了很多皇帝,有些皇帝勤政爱民,懂得任用贤臣,所以就能将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而有些皇帝糊涂得很,而且还专门听信奸臣的话,最终落得个亡国的下场。司马光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来告诫皇帝要懂得治国的道理,也可以让后人思考历史。正因为这样,后来的很多有志向的人都喜欢读这本书,并从中受益匪浅。

古代政治制度宝典“三通”

我国的历史书众多,通过这些史书,我们就能逐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成长。而如果想专门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不得不看“三通”了。

所谓“三通”,指的是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和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这“三通”是我们学习古代政治制度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作者为唐朝的杜佑。全书正文约一百七十万字,专门记载从上古至唐代宗时期历代典制的沿革,大概包括了如何选拔官员、官员的职责、朝廷的礼仪、国家的领土范围、边防等方面的内容。书中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在编写时详略得当,详细介绍了唐代的制度,同时还略述了唐朝以前各个朝代的制度。

《通志》是南宋郑樵独自编写的。它是一本从上古到隋唐的纪传体通史,包括帝纪、后妃传、年谱、略、列传五部分。这本书中保存了很多重要的文献资料,而且在音韵学、文字学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文献通考》是元朝的马端临编写的,书中记载从上古至宋宁宗时期历代典制沿革,内容非常详细全面,有田赋、钱币、户口、选举、学校、宗庙、乐、兵、刑等二十四门。全书在内容和体例上学习和借鉴了《通典》,书中的一些材料是在《通典》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另一些则是作者自己的搜集和创造。这本书的内容比《通典》丰富,尤其是关于宋朝典章制度的记载,尤为详尽。

彰显方言魅力的《楚辞》

屈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更是成就卓越的文学家。

其实,在屈原出现之前,“楚辞”早就存在了,它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屈原等人就在原有楚辞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创造,将这种用楚地方言演唱的楚辞发扬光大。现今,“楚辞”的固定含义有两种:一是由屈原创造的诗歌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了屈原的作品,还收录了其他一些人如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等人同一类型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了楚地的文学样式和方言,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比如很多句子的结尾都用的“兮”字,就是楚地特有的语气词。同时,《楚辞》收录的作品中,还保存了很多楚国等地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资料,为后人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依据。

《楚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后人常常将它与《诗经》并称为风、骚。其中的“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则指《楚辞》中的《离骚》,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此后,风、骚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杂采众家的《淮南子》

对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神话,我们大家可能都不陌生。那这些神话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当然基本上是通过古书的记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保存有很多古代神话故事的书——《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因为作者认为这本书里包含着广大而光明的通理,所以就起了这个书名。这本书的署名作者为西汉初年的淮南王刘安,但它并不是刘安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他和自己召集的门客共同完成的。

这本书的发起者刘安是西汉时的贵族,他凭借着自己的财势广招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许多博学多才的人。后来,刘安就组织大家一起编写了《淮南子》,而且还亲自写了一篇很好的序言。从序言来看,全书在创作过程中都有统一的计划和安排。书中原本包括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主要谈论一些思想和道理,外篇记录了很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但是至今留传下来的只有那二十一篇内篇了。

《淮南子》中蕴涵的思想比较复杂,可以说是“杂采众家”,它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表现出了很强的融合趋向。书中认为不仅要从内在来自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也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就是说要把自我约束和外界的管理结合起来。

这本书中不仅讲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同时还记载了很多有趣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像前面说到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都是靠这本书才得以流传的。

尽显魏晋风流的《世说新语》

现代人在茶余饭后总喜欢聚在一起,说说新闻、谈谈自己知道的名人趣闻或是讲其他一些好玩的事情。其实古人也是如此,他们在空闲的时间也喜欢说一些远古的神话传说、当代名人有趣的故事和传闻,以此来调节气氛,或是作为消遣。后来,有人就在整理故事传闻的基础上编成了一本有趣的书,名为《世说新语》。

相传,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刘向曾经编写了一本名为《世说》的书,但可惜没有留传下来,后人也写了一本内容差不多而同名的书,为了区别开来,就改名为《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的一本笔记小说,记载的都是魏晋人物的言谈、逸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生活和思想。这本书的组织编写者是刘宋时期的临川王刘义庆,他是当时的皇族之后,有财有势而且也很喜欢文学,后来,他就组织了一批文人来共同编写《世说新语》这部书。在流传的过程中,为了能使这本书更加通俗易懂,著名的学者刘孝标还为书作了注解。

这本书共记录了一千多则传说和故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内容就是记述从汉末到刘宋时的名士贵族的传闻逸事,但并不是什么无稽之谈的笑话,而是一些关于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里面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

《世说新语》的语言朴实,有时用的都是口语,但内涵很深刻,书中的不少故事也很经典,因此历来为人们传颂。如果能多读读这本书,一定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道教炼丹学之宗《抱朴子》

现今图书市场上的书,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有些书一看书名,就能大致知道书中的内容,而有些书名却非常奇怪,让人很难与内容直接联系起来。《抱朴子》就是一本书名很奇怪的书,很多人在看到这个书名时都猜不到书中的内容。那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原来,“抱朴子”原是东晋道学家葛洪的自称。后来,他写了一本有关神仙方术、炼丹方法、人间得失等内容的书,于是就以自己的称号给书命名,称为《抱朴子》。

《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至今留传下来的《内篇》有二十篇,《外篇》有五十篇。其中的《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方面的内容,体现的都是道家的思想,后世还有很多人根据书中的记述去炼丹,希望长生不老。《外篇》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包括谈论人间的得失、讽刺世俗等,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的内容。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外篇》的创作时间要早于《内篇》,由此体现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

《抱朴子》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书中的道教神仙理论,书中讲述了很多有关神仙道术的新奇内容,如论证神仙确实存在、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如何通过道家的修炼来长生等,尤其是关于炼丹术的介绍具体而全面,可以说是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后世的一些画符驱鬼的道士,就是从书中神仙思想里得到的启示。

此外,作者葛洪在书中还认为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修仙者除了隐逸修炼外,还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意思是说,要将自我修行与关心民生结合起来。

品诗专著《诗品》

中国古代的文人不仅喜欢写诗,还喜欢读诗品诗。好的诗歌作品总能引起很多人的赞赏和共鸣,同时也让人不禁想要发表一番自己的见解。南朝时期的钟嵘就在欣赏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写出了表达自己感想的《诗品》一书。

《诗品》,顾名思义,就是品诗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品评诗歌,抒写自己读诗感受和想法的书。这本书的作者为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钟嵘生活的时代,形式主义诗风盛行,人们在写诗时只重形式而不关心内容,看到这种情景,曾经担任过文职的钟嵘,立志要仿照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方式,把诗歌也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

《诗品》中所评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五言诗,评论的诗人共有一百二十二人,主要是两汉到作者生活的梁代时期的一些著名诗人。钟嵘按照自己的诗歌品评标准将这些作家作品分为上、中、下三等,计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并对每一位作家的作品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是由于时代和自身的一些原因,钟嵘建立的诗歌品评标准也不是完全公正合理的,比如他在品评诗人时,往往把词采放在第一位,很少涉及他们作品的思想成就,因而就出现了一些排名混乱的情况。

另外,《诗品》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文学主张,如提倡写诗要注重内容,反对空谈浮夸;主张诗歌的音韵要自然和谐,反对刻意去讲究声韵;主张直白,反对故意用典。这些观点都是很有道理的,后来的一些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就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精心遴选的《昭明文选》

我国是一个诗歌繁盛的国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秀的诗歌作品已经很多了。要想将历代所有的诗歌作品汇编成一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有些学者就精心挑选、品鉴点评,从众多诗歌作品中挑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编成文学总集。据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共出现了二百五十部文学总集,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是至今留传的只有《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主要编著者是南朝梁太子萧统,因为萧统死后谥号为“昭明”,所以这本书才得了这个书名。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虽然是以昭明太子的名义出版的,但不是他一个人编写的,而是由很多人共同完成的。萧统和淮南王刘安一样,是当时显赫的权贵,门下有许多很有才华的文人。昭明太子就是在这些文人的帮助下才最终完成了《昭明文选》的编写。

《昭明文选》共有三十卷,收录了一百三十位作家,上起子夏、屈原,一直到当时一些已经去世了的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的作品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三大类,其中赋、诗所占比重最多。为了便于人们查找和翻阅,编写者还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全书的内容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所选的作品都很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因此,儒家经典、历史书以及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

作为一本精心选编的优秀作品,《昭明文选》的价值是非常高的,现今,如果我们想要多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文名作,这本书仍然是不得不读的。

荟萃乐府歌辞的《乐府诗集》

现代社会中,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太多,通常就会先以一定的标准对他的作品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结集出版。其实在古代社会中也是这样。我国古代写诗之风盛行,历朝历代都留下了很多诗歌作品,宋朝时候的郭茂倩就从这些诗歌作品中,挑选出了一些乐府诗,编成了一本《乐府诗集》。可以说,这本书荟萃了古代优秀的乐府诗歌作品。

“乐府”原来是我国古代管理音乐的一个朝廷机构,最初设立于秦代。这个机构中的官员享受着朝廷俸禄,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收集整理各地民间音乐、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唐朝以后,这些诗歌的谱失传了,但歌词留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乐府诗集》作者为北宋时期的郭茂倩,它是现存搜集古代乐府诗最为完整的作品,主要收录了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以及从先秦时期至唐朝时流行的歌谣,总共有5000多首。比如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一些乐府作品,如《陌上桑》、《长歌行》、《孔雀东南飞》等,这本书中都有收录。

书中不仅收录的作品很丰富,而且还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这些乐府诗和歌谣进行了分类整理,同时还介绍和说明了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方面的知识,这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乐府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奇妙的“临川四梦”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奇妙的梦境总是充满神秘色彩,令人难以捉摸,所以我们在做梦之余也常常会对一些解梦的书产生兴趣。“临川四梦”,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吸引力,让人迫切想去阅读和倾听其中有趣的故事了。

“临川四梦”指的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戏剧。因为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而这四部剧作都有梦境,所以人们就把它们合称为“临川四梦”。

这四部作品中,《紫钗记》讲的是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后被卢太尉设局陷害,又得到豪侠黄衫客的帮助,终于成就姻缘的故事;《牡丹亭》写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变成牡丹仙子,后来又起死回生,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梦见自己当上了大槐安国的驸马和南柯太守,享尽了荣华富贵,后来才发现这只是一场梦,梦醒之后便皈依佛门的故事;《邯郸记》中卢生梦见自己娶妻升官,享尽荣华富贵,醒来后发现这不过是黄粱一梦,并由此看透人生的故事。从内容方面来看,前两个说的是爱情故事,后两个揭露了社会现实。

临川四梦虽然写了四个不同的梦境,但主要想表达的还是“情”,《南柯记》、《邯郸记》以梦境来反映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紫钗记》则体现出感情重于金钱的思想;而《牡丹亭》传达出对爱情的信仰和追求。这四部作品从问世起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这不仅是因为作品的语言优美,更因为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为人处世之典《菜根谭》

初看这个书名,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是一本讲述做菜方法的菜谱,或是讲述植物知识的科普读物,其实这是我国古代的一本讲述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方法的格言式小品文集。

《菜根谭》是明代的洪应明编写的,书中的主要内容涉及修养、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主要采用语录体的形式,每一段话的字数不长,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道理,有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因而,全书可以算得上是一部人生处世哲学的经典之作。

《菜根谭》语言优美简练,文辞对仗工整,同时寓意又很深刻,耐人寻味。书中讲述的很多道理,如我们应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在面对逆境时如何调节好心态等,对于我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从这方面来说,《菜根谭》也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本心灵指导书,例如书中有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为”,意思是说如果连菜根都能咽下,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这就是在告诫我们,要敢于坚持,要能经得起磨炼,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虽然《菜根谭》并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其中阐明的为人处世思想是非常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当时的很多文人都喜欢阅读这本书,并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直到今天,这本书也一直非常畅销,很多人都从这本书中汲取了不少智慧。

构思巧妙的《三国演义》

我国历史上有个三国时期,这一时期英雄辈出,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一个大有文章可写的时代,所以后来的很多作家都喜欢将这个时期的人物和故事写入自己的文章里。到了明代时期,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在学习前代资料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首次采用分章节的方式来叙述故事,每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连成一个整体,是我国历史上章回体小说的鼻祖。这部小说围绕着三国时期以孙权为首的吴国、以刘备为首的蜀国和以曹操为首的魏国,描写了很多精彩的战争场面,讲述了许许多多生动的故事,如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刘备为请诸葛亮下山帮助自己打天下而“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向曹操“草船借箭”的故事等,每个故事都写得非常精彩。

而且,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综合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很多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既有雄才大略又自私奸诈的曹操,神机妙算、忠心耿耿的诸葛亮,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刘备,英勇神武、义薄云天的关羽等,每个人物的个性都是非常突出,而且各不相同。

小说的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通俗精炼,非常具有吸引力。所以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非常喜欢这本书,还给了它很高的评价,将它视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英雄悲歌《水浒传》

中国古代社会并不是一直太平的,在一些朝代,由于社会各阶层的矛盾非常尖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所以一些下层的民众就会起义造反。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众多英雄好汉汇聚梁山泊,共同反抗官府的故事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起义。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就将民间流传的这个故事写定成书,这就是著名的《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小说先从英雄好汉们被逼上梁山的事写起,然后又描写了梁山好汉起义的过程和失败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描写了每个英雄好汉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行侠仗义的故事,构思巧妙,引人入胜。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写的是英雄鲁智深看到屠夫镇关西欺负弱小,于是行侠仗义,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写得详细而生动;“武松打虎”讲的是梁山好汉武松回家路过景阳冈时遇到一只猛虎,在喝醉的情况下把这只猛虎打死的故事,整个打虎的过程写得曲折生动,充满着传奇色彩。像这样精彩离奇的故事,书中还有很多,正是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汇成了这样一部精彩纷呈的小说。

除了故事精彩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堪称经典。全书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如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每个人物的个性都是丰富而复杂的,往往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方面,给人一种真实感。

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

神魔传奇《西游记》

每到暑假,很多电视台都争相播放《西游记》,这是一部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电视剧。而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就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这本书改编的。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唐僧取经这一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经过丰富的想象、加工创作出的神话小说。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在明代时,这本书就一直被人们视为奇书,到了现代,这本书更是受到了众多青少年的追崇和喜爱,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奇特的想象等,都非常吸引人。

在人物形象方面,本书不仅写了很多凡人形象,还以奇特的想象塑造出众多妖魔鬼怪、神仙等形象。其中塑造最为成功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师徒四人。唐僧是一介凡人,在取经途中,他既表现出了善良、执著的美好品质,但也有顽固、是非不明的特性;沙和尚是被贬下凡的卷帘大将,在取经过程中正直无私而任劳任怨。孙悟空和猪八戒是书中的亮点人物,他们既有动物的特性,也有人的特征和感情,如孙悟空一方面具有猴子的活泼好动、机智聪明、身手敏捷等特性,另一方面也具有人类不怕困难、积极乐观、见义勇为的精神;猪八戒则是半人半猪的形象,行动笨拙、好吃懒做、爱贪点小便宜,但也心地善良。

全书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这一事件而展开,每个故事都写得惊心动魄,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故事,这些故事在现代几乎家喻户晓。

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中,成就最高,而且可以称得上老少咸宜的作品,就是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了。

《红楼梦》现今流传的版本共120回,前80回是作者曹雪芹用几十年的时间,增删五次才最终完成的,而后面的40回是高鹗与程伟元等人续编的。全书主要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的兴衰,从中揭示出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

作者以巧妙的构思、优美的文辞、大胆丰富的想象将整部作品写得波澜壮阔,离奇曲折,尤其是开篇的故事更是精彩。故事说的是,远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将多余的一块顽石丢在了青埂峰。这块顽石修炼了千万年,渐通灵性,有一天,他听到一僧一道谈论尘世的种种盛况奢华,动了凡心,想要亲自去经历一番。于是,仙人将顽石幻化成一块通灵宝玉,带入凡间去体验生活。这块石头就以“随行记者”的身份,记录了尘世的情缘和故事。这个幻化的故事增添了全书的神奇色彩,很吸引人。

《红楼梦》的情节丰富而复杂,在人物塑造上也是非常成功的。书中塑造的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三四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尤二姐、金钏、晴雯、秦可卿等,而且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尤其是贾宝玉的叛逆和善良、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以及他们之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它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还出现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融汇中西思想的《人间词话》

如果想要学习和了解国学,还有一本书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写的《人间词话》。时至今日,这本书仍然是各大书店中的畅销作品。

王国维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进行了品评,由此写了《人间词话》这本书。

《人间词话》大致创作于1908—1909年间,全书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文学评论的。书中的观点新颖而经典,既有着中国传统文论的特色,也有着西方文论的开放视野,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现代人学习词学和美学,这本书便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诗品》将诗歌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人间词话》则是将诗歌分为不同的境界。王国维将诗歌的境界分为三层,第一层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层境界原本都是古人诗词作品中的句子,但被王国维创造性地用来点评文学,而且还十分准确而贴切,可见他的文学功底是非常深厚的。

王国维的诗歌三境界,直白来说,第一层境界是寻找诗意,第二层境界是在创造诗意,第三层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就是不用刻意创造,诗意就浑然天成了。这三层境界的观点,既有诗的优美,又有理论的深度,因此常被人引用。

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备受人们关注,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学者在学习和研究它。 4RpXCBmO9nT8oHXSZLe57z9og6Srt5fOdudTkVLFP4UWNKlPgTccItF25U36BQ8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