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鲲鹏初展翅

在气势如虹的潮水面前,多数小朋友会吓得大哭,童年的沈南鹏却丝毫不畏惧,他非常喜欢去观潮。每到观潮的日子,沈南鹏总是吵着要跟大人一起去。看到大潮涌上江堤,沈南鹏经常会乐得直拍手。胆大、冒险的精神,便从这时候开始扎根,并伴随着沈南鹏慢慢长大。

第一节年少成名:“神童”生涯

一直以来,沈南鹏被外界视为标准的上海男人。他身上拥有太多上海人的“标签”,精明、能干,生活中注重细节、顾家。实际上,虽然成长于大上海,沈南鹏的出生地却是浙江。

1967年,沈南鹏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小镇上,小镇宁静、安详的生活给沈南鹏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在沈南鹏小的时候,沈妈妈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老总,工作特别忙,没有太多时间照顾沈南鹏,因此沈南鹏的童年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

浙江海宁有着举世闻名的钱塘潮,沈南鹏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着爷爷一起去观潮。在气势如虹的潮水面前,多数小朋友会吓得大哭,童年的沈南鹏却丝毫不畏惧。胆大、冒险的精神,便从这时候开始扎根,并伴随着沈南鹏慢慢长大。在看到大潮涌上江堤的时候,沈南鹏经常会乐得直拍手。他还经常缠着爷爷问潮水形成的原因,满脑子稀奇古怪的问题经常将爷爷问住。

难住了爷爷的问题,有时候也会让沈妈妈哭笑不得。沈妈妈的工作虽然很忙,但只要有时间,她会尽量与沈南鹏多相处。那个时候,沈南鹏家里还没有自来水,只能打井水喝。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洁,沈妈妈会用明矾先进行过滤。

有一次,沈妈妈过滤井水的时候,沈南鹏看到了。沈南鹏觉得很有意思,就追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妈妈耐心地给沈南鹏解释明矾的作用。沈南鹏听完后,马上去抓了把麦草灰放到水里,还一本正经地在一旁看着井水是不是能变干净。

小小年纪的沈南鹏已经学会了举一反三,他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时候已经开始体现出来。

沈南鹏7岁那年,爷爷去世了,忙于工作的沈妈妈为了让沈南鹏接受更好的教育,将他送到了上海的姑姑家。从这以后,沈南鹏开始了在上海的求学生涯。

在学校第一次考试之后,沈南鹏认识到学生是以学习成绩论胜负的。自小便很要强的沈南鹏好胜心被激发出来,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好胜心加上勤奋,沈南鹏的学习成绩开始飞速提升,在整个小学阶段,沈南鹏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

1979年,12岁的沈南鹏顺利踏入了上海市第二中学的大门,开始了自己的中学生活。在二中,沈南鹏迅速成为“焦点人物”,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优秀,尤其数学更为出类拔萃,有“数学神童”的称号。

其实,早在沈南鹏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解答数学题成为沈南鹏少年时期的最大爱好。

为了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沈南鹏每周都会去上海市少年宫参加数学组的少年班。上海市少年宫的主楼是用大理石建成,又被称为“大理石大厦”。这幢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建筑记录了沈南鹏少年时的梦想与汗水。

在别的同龄人玩耍的时候,沈南鹏用汗水换来回报。初中三年,转眼过去,沈南鹏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当时几门功课加起来的满分是600分,沈南鹏的中考成绩是594分。一夜之间,沈南鹏名声大振,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读书很厉害的“神童”。

在整个中学时代,沈南鹏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不停地在国内外各种数学和计算机比赛中获奖,其中包括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海外赛区冠军。

中学的辉煌也为沈南鹏的未来铺好了路,1985年,凭借优异的数学成绩,沈南鹏免试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改革试点班,就读于应用数学系。

第二节数学引领大学时代

1985年,沈南鹏开始为自己的数学家梦想而努力,他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的首批免试生。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前身为1896年创立的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二十余万各类优秀人才。这其中包括江泽民、陆定一、汪道涵、钱学森、张光斗、邹韬奋、黄炎培、邵力子、王安、陈竺等杰出人才。

交大是一所综合型高校,其中又以理工科见长。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而交大的数学专业更是位列全国前十,作为交大应用数学系试点班的一名学生,沈南鹏少年时的数学家之梦,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通过在试点班的学习,沈南鹏学会了应对压力,应对激烈竞争的方法。而专注于数学的研究,更培养了他冷静、客观分析的能力。沈南鹏在交大学到的不只是简单的逻辑思维训练,还有思想上的日益成熟。思想上的成熟,在沈南鹏大二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上得以体现。

那一年,沈南鹏的妈妈负责一家大型的造纸厂。当时正值夏天,造纸厂里堆积了很多原材料,由于疏忽,发生了火灾。大火烧了一天一夜,造纸厂损失严重,沈妈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他眼中,妈妈始终是一位敬业、勤奋的企业家。面对如此大的压力,沈南鹏觉得自己应该给妈妈一些宽慰,于是他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沈南鹏在信中写道,有的时候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是没有办法完全把方方面面都照顾到的;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通过人为的努力去控制的。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后,要做的是争取有个好的善后处理,而不用去想太多。

那时,沈南鹏和妈妈的联系方式主要是写信。沈南鹏在给妈妈写完这封信后,又想到应该让更多的人理解妈妈的苦衷,于是,他把这封信发给了上海交大的校刊。信中情真意切的语言打动了校刊的编辑们,他们把这封信刊登了出来。沈南鹏朴实的情感和理性的分析,让这封信在交大很快火了起来,大家都纷纷表示了对沈妈妈的支持。

在看到沈南鹏的信和得知交大学生对自己的支持后,沈妈妈非常欣慰,她发现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在这之前,沈南鹏在沈妈妈眼里还是个小孩子,需要妈妈的呵护,但现在他已经是个男子汉了。在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候,沈南鹏挺身而出,学会了体谅和关心妈妈。

尽管小时候,沈南鹏和妈妈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他现在已经能够理解妈妈作为一个企业老总的心情。在交大学习数学,让沈南鹏的思想日渐成熟。

大学的生活远比中学要丰富,沈南鹏在学习之余,也会积极参与大学的社会活动。

在老师和家长眼中,沈南鹏一直是个好学生和乖孩子。分众传媒的老总江南春曾说自己一个星期有6天都会参加学校的舞会,沈南鹏没有这么夸张,但也不闭塞。每周他会有一到两个晚上去参加学校的一些社会活动,参与校园活动为沈南鹏日后与人交往、合作打下了基础。

这其中,参与竞选系学生会主席,给了沈南鹏极大的锻炼机会。

按照交大以往的惯例,系学生会的主席通常是由大四学生担任,沈南鹏那时仍在读大二。面对几名资历较深的候选人,敢打敢拼的沈南鹏没有丝毫的畏惧。

从小培养的数学逻辑思维,让沈南鹏有着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沈南鹏并非只是逞匹夫之勇,他采取发放问卷、随机采访等方式开始征集院系同学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竞选演讲词。经过一番精心细致的准备后,沈南鹏竞选成功,成为数学系几年来最年轻的学生会主席,这也成为当时交大校园的新闻话题。

上任后的沈南鹏积极兑现自己竞选时的承诺,为了更好地满足院系同学的需要,沈南鹏召开数次学生会全体成员大会,要求学生会成员增强服务意识。

沈南鹏的努力得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可,他也成为交大几年来最受同学欢迎的系学生会主席。学生会的经历让沈南鹏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也为他以后协调创业团队打下基础。

多彩多姿的大学四年生活很快就过去了,1989年,沈南鹏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并准备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攻读数学。

第三节哥大到耶鲁,领略商业魅力

1989年7月,踌躇满志的沈南鹏来到纽约。

年轻的沈南鹏抱着成为数学家的梦想,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沈南鹏申请过的国外大学里,这所位于曼哈顿、濒临哈德逊河的著名学府给了他最高的奖学金。

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纽约市中心,成立于1754年。有着150年历史的哥大是美国常青藤八大盟校之一,学术排名为全美前十。

初到美国的沈南鹏,身上只带了300美元,而他的奖学金得到9月份哥大开学后才能拿到,沈南鹏只好与住在纽约皇后区的一个同学凑合在一个房间里。多年以后,沈南鹏回忆说“那所房子就像是一个中转站”,因为在这个“中转站”里都是一些“过境”的留学生。

沈南鹏在这个“中转站”住了一个多月,在这期间,他给不同国家的人讲中国的故事,“中转站”的生活,在不经意间锻炼了沈南鹏与人沟通的能力。

很快,哥伦比亚大学开学了,沈南鹏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海外求学生涯。

良好的英语基础,以及从小自立的习惯,使沈南鹏最初的海外生活过得非常惬意。他很快就结识了一帮外国朋友,业余生活多姿多彩,没有身处异乡的孤寂。

然而,生活上的快乐并不能掩盖学业上的迷茫。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后不久,沈南鹏慢慢意识到,自己在数理方面并没有特别的天才。

沈南鹏发现自己优异的数学成绩除了来自兴趣外,更多的是因为做题多。相比那些真正有数学天分的人,沈南鹏觉得自己在数学上并无优势,自己只是把“熟练当成了天分”。“这么多年数学的训练,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便误以为自己能成为数学天才和专家,但这两者并不能画等号。”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和反思,让沈南鹏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数学。在“高手”云集的哥大数学系,他这个中国的中学生数学冠军毫无优势可言。是放弃数学,还是继续在数学这条路上走下去?面对人生的岔路,沈南鹏开始了谨慎的选择。

选择自己没有优势的方面等于失去成为顶尖的机会,沈南鹏意识到自己在数学上难以有所突破。此时的沈南鹏,已经开始接触到美国的商业社会。

在他出国之前,中国还没有真正进入开放状态。在纽约,沈南鹏时刻被美国商业社会和华尔街浓厚的投资氛围所包围,这时他似乎看到了自己新的方向。“我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原本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数学家,结果却发现即使我没有这个能力,也可以向其他方向发展,比如说证券、商业等,都是很好的方向。”

沈南鹏经过认真思考,决定转学。在目睹了纽约繁荣的商业市场后,沈南鹏决定投身商业,他选择了攻读MBA。当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朋友和家人,却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

沈南鹏没有动摇,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选择了不动声色。表面上沈南鹏依然在哥大学习数学,暗地里却在积极备考商学院。直到拿到通知书,沈南鹏才打电话告诉朋友和家人,心意已决的沈南鹏显然不愿让任何事物阻止自己。

1990年,在到达美国一年后,沈南鹏离开了纽约,去了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正式退学,去了位于纽黑文市的耶鲁大学攻读MBA。选择MBA只是一种偶然,因为它与数学还有那么一丁点儿关联;如果去读医学或是法律,沈南鹏觉得自己以前所有的积累都将变得毫无用处。

现在回想起来,沈南鹏觉得“自己的选择还是很正确的”。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人还不知道MBA为何物。沈南鹏选择它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数学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是学习MBA课程的优势条件,而这两样,正是沈南鹏一直擅长的。

耶鲁商学院,创建于1976年,一直以实战教学闻名于世。这里的教学十分注重实践性,学生们常常会被带到美国各大公司进行“实战演习”,课堂上的教学案例也都引自世界著名企业,理论与实践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沈南鹏在耶鲁开始了新的“征程”。由于没有很好的商业知识背景,刚入学时,沈南鹏的基础很差。但坚韧的性格再一次成就了他,一位耶鲁商学院的老师曾回忆道:“沈南鹏对学业非常专心,为了一个课堂讨论他会花一周的时间去准备,我常常惊叹于他的认真。”

经过认真刻苦的学习,基础并不好的沈南鹏进步非常快,以至于老师们每次上课“都能感觉到他的进步”。

两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沈南鹏在耶鲁商学院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商业的魅力。那时,刚刚叩开商业之门的沈南鹏马上就要毕业了,等待他的又将是怎样的世界呢?

第四节MBA高才生却求职无门

1992年,沈南鹏从耶鲁大学商学院毕业,他带着MBA学位,重新回了最初到达的纽约,他要在纽约华尔街寻找未来。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念商学院的很少。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中国市场上的商品流通早已自由起来,但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确立下来,整个社会政策和体制也没有正式建立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沈南鹏几乎毫无优势可言,他既没有炒过股票,也没有开过公司。奔波于各大招聘公司的沈南鹏,一次次地失望而归。沈南鹏品尝到了被人拒绝的苦闷和不被赏识的抑郁,就业对他来说,似乎很难。

现在的MBA非常吃香,更何况沈南鹏还毕业于大名鼎鼎的耶鲁大学毕业,然而在当时,沈南鹏拿着自己的MBA证书却有苦说不出来。当年美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那时美国经济正处于低潮,就业市场需求小,毕业生却不少。耶鲁当年毕业的MBA有200多人,斯坦福有400多人,而哈佛更是多达700余人。几个名校的毕业生就有这么多,再加上其他学校的毕业生,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沈南鹏头一回觉得自己像“菜鸟”一样,路到底该怎么走,沈南鹏小心地摸索着。

沈南鹏开始认真分析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商学院出身的毕业生,一般有两个就业方向:一是进咨询公司,另一个就是进投资银行。

要进咨询公司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沈南鹏知道自己没法和老外们比。他在读MBA之前甚至连《华尔街日报》都没看过,而美国人却从小就生长在资本市场,他们往往十几岁就开始炒股,二十出头开公司的更是比比皆是。作为中国留学生的沈南鹏从小学到大学,再读MBA,几乎没有任何商务经验。咨询公司里,更多的是需要对商务的理解,没有充分的市场经验,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很显然,去竞争咨询公司,沈南鹏毫无胜算。

没有商务经验的沈南鹏并非一无是处,他的数理基础扎实,逻辑分析能力超出常人,而需要大量数据分析和数据判断的投资银行很看重这些。通过优劣对比,沈南鹏将自己的就业重心放在了投资银行上。

沈南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十分关键,确定进入投行领域后,沈南鹏的天地打开了新的局面。一次又一次地投简历,不断地推销自己……在经历了数十次应聘失败后,沈南鹏终于赢来了转机,这一次给他机会的是花旗银行。

华尔街的花旗银行,无疑是投资银行中的佼佼者。

花旗银行总部坐落在美国纽约的派克大道399号,是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经历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花旗银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它的业务范围,可以说是同类银行中最广的。实力雄厚的花旗银行,向来自中国的沈南鹏伸出了橄榄枝。

花旗银行的面试程序严格而烦琐。首先是简历的筛选,然后是对应聘者的考核。考核的第一步是笔试,在笔试之后再面试。而面试又分几个环节,先是人力资源部门进行面试,然后才是具体用人部门。一般的应聘者要经历5~6次面试,花旗的面试是真正意义上的“过五关,斩六将”。

有着良好专业知识的沈南鹏并不畏惧这些,他成功地过了数关。沈南鹏最担心的是自己缺少在商业领域的经验,好在花旗银行的招聘并不十分注重毕业生的工作经验,花旗更看重应聘者的潜力,看应聘者是否能在若干年后有更大的突破。

好运终于降临到定位准确的沈南鹏身上,他成功地突围而出。在经过了重重考验后,最终,花旗银行接纳了沈南鹏。

奔波多时的沈南鹏,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新里程。刚开始,沈南鹏并没有很完整的职业规划,他只是梦想着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让自己成为“最成功的投资银行家”。

在花旗银行的最初阶段,沈南鹏做的是普通的投资银行工作,专注于拉美证券及衍生产品。这在投资领域,属于“打杂”的工作。尽管如此,沈南鹏毕竟接触了“投资”,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切似乎还不错,沈南鹏从没人要的MBA一下子成为世界顶尖金融机构的员工。还来不及品尝喜悦,沈南鹏很快发现:进了花旗银行的大门并不代表高枕无忧,他将面临的是更大的压力和极高强度的工作。在投行这个以业绩论英雄的白热化竞争环境里,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很正常也是大家都心甘情愿的事,因为“你是在证明自己的价值”。沈南鹏的成功并非轻而易举,他花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去挑战自己。

在花旗银行工作就意味着更强的竞争,沈南鹏也曾担心过自己会失去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沈南鹏知道自己需要改变,他开始让自己融入美国社会。因为文化的差异,沈南鹏的融入并不成功,他为此苦恼不已。

好在那时的沈南鹏已经不再孤单,一同在华尔街上班的还有十几个中国留学生。同为中国人,大家会经常聚在一起,通过聊天释放自己的情绪。大家一起聊工作、聊生活,互相鼓励。沈南鹏也在与大家的交往中,慢慢思考自己的未来。

成为一个数学家曾经是沈南鹏的梦想,数学也是他最喜欢的学科。数学给了沈南鹏理性的思维,在迷茫中,沈南鹏咬着牙,坚信自己会成功。他尝试着去喜欢华尔街,同时,他也给自己定下一个规则,那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沈南鹏最终成功融入华尔街。“在美国,你得面对现实。一个中国人在那里,什么生存之道最好,可能就变成了我自己的生存之道,所以我进了华尔街。进去以后我发现我还蛮喜欢的,竞争非常激烈,节奏很快,需要动脑子,需要有一点点的创造力,让人能够不断学到东西,而且不断地激发好奇心。”

在华尔街的不断打磨中,沈南鹏学会了静待时机。1993年底,沈南鹏等到了改变自己的机会。那一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有一个代表团访问华尔街,领队的是当时深交所的总经理夏斌。作为华尔街的华人代表,沈南鹏参加了代表团的聚会。听夏斌讲完中国证券市场的繁荣景象后,沈南鹏意识到国内的资本市场已经活跃起来,自己有机会回到国内发展了。

尽管花旗银行将沈南鹏招了进来,但在最初的阶段,他们并不觉得这个中国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切都发生了改变。1994年后,沈南鹏在投行的分量一下子重了起来。花旗银行以及更多的美国金融机构开始意识到中国的价值,也意识到了中国人沈南鹏的价值。

这些变化,让沈南鹏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当华尔街大的投资银行要在香港建办公室,或者准备帮中国企业上市时,我们这些人的价值一下子就大了。”

花旗银行要进驻中国市场,沈南鹏也渴望回国效力。机会出现了,沈南鹏就不会轻易放过,在离开中国5年后,沈南鹏带着美国投行的战略选择决定回国“作战”。

第五节八年投行“抗战”

1994年,中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国外投资银行看到了这点,纷纷进入中国,帮助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各大投行进驻中国的第一站,都将办公地点设在了香港,这时他们就需要有中国背景的专业人士加盟。以前,中国人在美国找工作很难,现在中国人才变成了“抢手货”。

出生上海,耶鲁毕业,又有两年投行经验的沈南鹏,一下子变成了“香馍馍”。

这一年,沈南鹏接到了好几家投行的邀请,跳槽的问题摆在了沈南鹏面前。留在美国继续在华尔街过投资人的生活,还是接受新的挑战,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天生富有激情的沈南鹏选择了后者,他没有太多犹豫。

沈南鹏来到了香港,所不同的是,他并不是代表花旗,而是代表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这一次,他的身份是雷曼公司中国区项目的投行专家。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投资银行,主要业务是为全球公司、机构、政府和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雷曼在全球48个大城市设有办事处,通过各地的办事处,形成一个紧密有序的资本网络。雷曼公司的总部设在纽约,为了开发中国市场,沈南鹏此次被派往的是香港地区总部。

沈南鹏选择雷曼,正是看重了该公司多年不断扩展的国际业务,雷曼一直以“创造时代新颖产品、摸索最新融资方式、提供最佳优质服务”享誉世界。此时的中国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雷曼不会轻易错过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们也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沈南鹏。

在品牌价值上,也许雷曼公司比不上花旗银行,但在看到雷曼涉足中国市场,沈南鹏的投资意识开始觉醒。相比待在花旗银行埋头于拉美证券业务,沈南鹏更期待成为一个杰出的投资人。

雷曼公司不仅拥有雄厚的财务实力,也是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债券承销和交易商之一。同时,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有多家跨国公司和政府财务顾问要员,拥有多名业界公认的国际最佳分析师。加入雷曼后的沈南鹏抓住机会,迅速扩充自己的人脉网络,这也为他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雷曼公司拥有包括众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庞大客户群,包括时代华纳、戴尔、IBM、英特尔、阿尔卡特等。而且雷曼涉足的领域非常宽广,不仅有IT、电子产业,也包括传统的服装、零售和生活日用品领域。通过在不同领域的打磨,沈南鹏的商业视野慢慢有了质的飞跃。

到1996年,在雷曼公司工作了两年的沈南鹏已经今非昔比。他的商务思想和投资眼光开始成熟,与此同时,在雷曼的发展空间似乎也到了一定的程度,沈南鹏又要谋求新的突破。

1996年,沈南鹏再次变换了“战场”。这次他选择的是德意志银行,担任德意志银行全球资本市场中国部主管。此时的沈南鹏还不到30岁,是德意志银行在亚洲最年轻的董事。

德意志银行是德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世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德意志银行与中国渊源颇深,这也是沈南鹏转投德意志银行的重要原因。

早在1872年,德意志银行就在上海建立分行,当时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德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到1952年,德意志银行与中国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德意志银行在中国市场上的业务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中国市场上的业务增多,沈南鹏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自然引起了德意志银行的注意。沈南鹏加盟德意志银行后,主要负责该银行的债券发行。

作为欧洲资产规模第二的银行,德意志银行的债券发行业务一直是重头戏。

至于债券发行的具体操作,德意志银行的董事们告诉沈南鹏可以“自由发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沈南鹏的创业意识被唤醒,他必须去思考自己业务的差异化竞争,只要能赚到钱,至于怎样做,是带三四个人的小团队,还是10个人的大团队,均取决于自己自负盈亏的能力。

当时,诸多跨国投行在中国的发债业务集中于争夺财政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国有机构。沈南鹏发现,这些业务的利润其实并不好。那么为什么大家仍将精力集中于此?通过调查,沈南鹏发现,如果能拿下中国银行这样的大单,银行家本人的荣耀感要超过对生意本身的精打细算。

沈南鹏的目的是赚到足够的利润,所以他将精力转向帮企业发行所谓的“垃圾债”。这些交易规模不大的项目,是“摩根斯坦利、美林等不屑一顾的”,但这给沈南鹏带来了切实的收益。虽然从交易额的数据上看,他的这些项目仍让德意志银行落后于对手,沈南鹏却有了成就感:毕竟,他领导的4个人的队伍给公司带来了利润。

1997年,沈南鹏率领自己的部门完成了五六家中国公司的发债。到1998年,这些客户有一半面临重组,沈南鹏又努力帮助它们寻找后续融资的渠道。

这一段经历让沈南鹏成长了不少。“1998年让我学到很多东西。1997年还是套路化的工作:将中国企业包装一下、获得政府支持、到海外去卖。说起来复杂,做起来其实很简单。1998年就不是简单的交易了:你要针对客户的情况,而且你知道了什么叫‘公司不行了’。”

在德意志银行工作期间,最让沈南鹏得意和自豪的一件事就是,他让德意志银行作为牵头银行,帮助中国财政部在欧洲市场上成功发行了5亿马克债券,这一大手笔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1999年。从花旗银行到雷曼兄弟,再到德意志银行,沈南鹏已经在投行有了“8年的抗战”。

8年的投行生活让沈南鹏受益匪浅,沈南鹏把投行的工作形容为“压缩饼干”,“也许你在一个公司做财务需要20年才能把公司整体了然于心,可是做投行的话,也许只要3年就能把握和洞悉一个企业的命脉”。更重要的是,投行是一个“高屋建瓴”的职业。从事投行的人,接触到的一般都是上市公司的CEO或董事长,他们对一个企业或行业的视野更有领导人的大气和洞察力。

投行的工作经验,让沈南鹏收获最多的是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你在投资银行里边工作,投资银行给你一张名片,提供给你一个很好的机会,你就去寻找中国企业做收购兼并或是上市的工作,这让你有机会走进中国企业,了解中国企业。我觉得1994年到1999年那5年的经验特别好,等于让我把课给补了。原来我不太懂中国的商业环境,到了1999年,我已经比较‘土鳖’了。这5年当中,你知道了国内的游戏规则什么样,懂得了怎么跟人打交道,学会了怎么去了解这个市场。”

已经渐渐了解中国市场的沈南鹏,准备在自己的祖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话”。 BEfxMt/3YBdRCr6IRcJTu60QpbfQpMjf21uirTXLYXUbGSB1ovPcUweMe0PrzU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