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 熊晓鸽向右
梁素娟

前言

财富猎场的逐鹿人。

“风投”,“VC”这些代表财富的字眼以及背后的那群人,对深陷金融危机中的人来说愈加神秘,同时人们也更加渴求谜底。

“VC”(Venture Capitalist)是一个专属名词。在中国做VC的,基本上都是海归。这群人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这些人都毕业于国外名校,有过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又都在中国长大,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第二,他们对中国市场非常看好,相信做投资对中国经济、对个人都能带来很多好处,大家都很努力,每个人都会发奋工作。

在这样一群人中,有两位在资本市场上“狩猎”财富的好手,他们分别是红杉中国的主要合伙人沈南鹏,以及IDG的全球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

“他能够点石成金,3年间,他的‘魔法石’两度让传统的大众服务业公司颠覆纳斯达克的中国概念。”这是在2006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评委们对当时的年度经济人物沈南鹏的描述。而对于熊晓鸽,业内的评价似乎更高,他被誉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中国信息的使者”。

这两位能在投资领域“呼风唤雨”的人物,有着不尽相同的人生历程。

沈南鹏出生于1967年,熊晓鸽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两人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沈南鹏一直生活在大都市上海,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顺畅,还被保送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而熊晓鸽生长于湖南湘潭,早年经历颇为坎坷,中学毕业后还做过数年电工,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歪打正着”地进了湖南大学英语系。

大学毕业后,沈南鹏选择了去国外求学。他最早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天性中的叛逆和求变让他重新做了选择,最终沈南鹏转学去了耶鲁大学商学院。对商业的敏感,也从那时起就一直伴随着沈南鹏。

熊晓鸽则不同,本科毕业后,他的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在中科院读完研究生后,他选择去波士顿大学继续深造,目的只是让自己的记者生涯更充实。一切似乎是命中注定,一心想当记者的熊晓鸽,却在不经意间进入风险投资行业。

早年不同的人生经历,导致了两人后来投资风格的差异。沈南鹏理科出身,思维活跃,生长环境优越,敢于创新,富有激情;熊晓鸽文科背景,经过苦难的历练,显得成熟稳健,更追求稳扎稳打。

在投身投资领域之前,两人都有在国外企业工作的经历。沈南鹏从事的是与资本运作紧密相关的投行工作,这让他进入投资领域后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他投资追求多点开花,能够不断开发出不同领域的“老大”。而熊晓鸽最初从事的是新闻媒体工作,投身投资领域后,侧重于与媒体相关的TMT领域。他更追求一个领域的纵深发展,在这一领域内广泛撒网,围绕中心点发散。

虽然成长于上海,沈南鹏却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他有着高挑的身材,清瘦的外形,戴着老派的圆框眼镜,长发一丝不乱地梳向脑后……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是个精明的南方人。不苟言笑的沈南鹏,精致而又注意细节。看似低调内敛的沈南鹏,一旦张口讲话,却是锋芒毕露。

而有着一张娃娃脸的熊晓鸽,整天笑呵呵的。他喜欢穿深蓝色西装,浅蓝色小翻领衬衣,打一条红色的领带。那鲜艳的红色衬得他很年轻、很时尚。熊晓鸽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乐观。

乐观源于自信,没有人天生就是自信的,熊晓鸽的自信来自过去的磨炼。正如熊晓鸽的太太罗燕所说:“他(熊晓鸽)是一个刀枪不入的人,失败打不垮他。因为他经历的失败太多了,所以早就有了超强的抵抗力,一般人事业或生活受到挫折,肯定会很痛苦,在他身上却看不到,跟没事人一样。”

同为国内最优秀的风险投资家,沈南鹏和熊晓鸽留给世人的却是“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外表冷酷、不喜多言的沈南鹏,内心有着不断奔腾的激情;性格外向、爱好广泛的熊晓鸽,内心却十分沉稳。

两人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不同的打算。年轻气盛的沈南鹏,要做资本的领袖,在他的心中,有这样一个理想:让中国诞生更多的企业帝国。而熊晓鸽也有自己的计划,“商人本身其实是最没有历史地位的”,他要改变世人对商人的偏见,他给自己选择好了两个方向,要么去大学当教授,要么去管理慈善基金。

这两位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纵横驰骋的“猎手”,到底有着怎样精彩的人生经历?那些经典的投资案例中隐藏着怎样的财富智慧?他们又对企业运营者和创业者提出了哪些宝贵建议,他们的精彩人生中蕴藏着哪些成功密码,它又给了奔波在财富道路上的“猎人”哪些思考和启发?请走入两位逐鹿人的精彩世界。

本书的完成也是作者完成心灵之旅的过程,受到了《蓝色资本家沈南鹏》、《财富裂变》以及《风险投资红人馆》等书的很多启发。付梓之时,向引领我们前进的精神和财富导师致谢,也对给过本书启发的各位作者表达深深的谢意! 7GP4iCqnheKr+oOkzL47qcBmGUoIuMBmzgMtZdkYw3OXnq0MDALCv6yFzFFVsG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