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有句流行语:“成功不在于你会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人脉的重要性使得我们都认同“多个朋友多条路”这样的说法。难怪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在你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朋友帮助了你;离开朋友,你就会陷入无助之中。朋友,是你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是你在关键时刻可以依靠的大树。
转过身,和成功面对面
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决于人际关系。”
或许你没有去过好莱坞,但是应该知道在好莱坞最流行的一句话:“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也说过:“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人脉关系,因为它能为你开启所需能力的每一道门,让你不断地成长,不断地为社会作贡献。”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一家信息公司做的关于“哪类因素对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调查中,“个人能力”被大家公认为第一要素;其次有30.77%的受访者认为机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际关系因素被排在第三位,有17.3%的受访者感受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其实这三样并不矛盾,且具有累积加倍的功效。如果你有能力,在能力之外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结果一定是一分耕耘,数倍收获。
调查还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关注人际关系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同时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人们对于人际关系在职场中的作用也愈加看重,国企的职员对于人际关系的关注度要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每一个伟大的成功者背后都有另外的成功者。没有人是靠自己一个人达到事业顶峰的,假如你决心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千万不能忽视人际关系。
众所周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竞选时,他拥有高知名度的朋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朋友包括他小时候在热泉市的玩伴,年轻时在乔治城大学与耶鲁法学院的同学,以及当学者时的旧识等。当演说家罗安数年前应邀在阿肯色州热泉市为旅游业年会演讲时,他才深刻地体会到这些人对克林顿总统的支持。
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许多问题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当问题因无法解决而陷入僵局时,你就必须请教能为你指点迷津的人,请求他们帮助你,给你建议,以便顺利解决问题。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曾表示:“与太阳下所有能力相比,我更关注与人交往的能力。”正是这种卓越的人脉沟通能力成就了洛克菲勒辉煌的事业。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的确如此,在美国,曾有人对2000多位雇主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请查阅贵公司最近解雇的3名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么。”结果是无论什么地区、无论什么行业的雇主,2/3的答复都是:“他们是因为不会与别人相处而被解雇的。”
很多成功人士都深刻意识到了人脉资源对自己事业成功的重要性。曾任美国某大铁路公司总裁的史密斯说:“铁路的95%是人,5%是铁。”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取决于人际关系。”所以说,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个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难怪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
所以,你要想成功,就一定要营造一个有助于成功的人际关系。一个没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即使再有知识、再有技能,也不会得到施展的空间。无论何时,不要轻视你所遇到的任何人,即使他目前处于不利的境遇中,你也不要忽视他的潜能。
鲁滨孙式的孤岛生活早被淘汰了
有人说“20岁时靠体力,30岁时靠智力,40岁时靠人脉”,事实上,每一个想成功的人,不论年龄大小,缺少他人的帮助都是很难成功的。
每到秋天来临大雁南飞的时候,整齐的雁群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这是它们在长期适应中形成的最省力的团队飞翔方式。
雁群以一字形或人字形列阵飞翔时,后一只大雁的一翼,能够借助前一只大雁鼓翼时产生的空气动力,使飞行省力。当飞行一段距离后,左右交换位置可以使另一侧的羽翼也能借助空气动力缓解疲劳。
没有一只鸟能飞得太久,如果它只用自己的翅膀飞翔。分享共同目标和集体感的雁群可以更快、更轻易地到达它们想去的地方,凭借着彼此的冲劲、助力向前飞行,同时继续“鼓舞”尾随的同伴。这样,雁群飞翔比孤雁单飞增加了70%的飞行距离。而当一只孤雁即将脱离队伍时,它马上会感到有股动力阻止它离开,借着前一个伙伴的“支持力”,它很快就能回到队伍中。
正是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作,雁群才能够越过万水千山,最终回到它们的栖息地。像大雁一样,人也是群居动物,离开了群体,人就难以生存,鲁滨孙式的孤岛生活是不现实的。
鲁滨孙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必须依赖相互间劳动成果的交换而存在。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作为功能交换的体系越来越发达。个人对群体的依赖虽然如旧,但个人对群体的选择性越来越强,通过对群体的选择和确定,个人可以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信息社会的一大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增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增加交流机会。发达的交通工具、便捷的通讯网络等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这是一个信息时代,也是一个造就个人英雄的时代,还是一个团队协作的时代。
一家公司招聘职员,他们出的题目是这样的:假如你与其他三个人一起去沙漠探险,在返回途中,车子抛锚了。这时,你们只能选择四样东西随身带着。你会选什么?这些东西分别是:镜子、刀、帐篷、水、火柴、绳子、指南针。其中帐篷只能住两个人,水也只有一瓶矿泉水。
甲男选的是:刀、帐篷、水、火柴。
面试经理问他,为什么你第一个要选刀?
甲男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帐篷只够两个人睡,水只有一瓶,万一有人为了争夺生存机会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就等于把所有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乙女和丙男选的四样物品为:水、帐篷、火柴、绳子。
乙女解释说:“水是必需品,虽然只够两个人喝,但可以省着点,相信也能够让三个人一起坚持到最后;帐篷虽然只能容纳两个人睡,但是可以三个人轮流休息;火柴是路上必不可少的;而绳子可以用来把三个人绑在一起,这样在风沙很大、目不见物的时候,就不会失散了。”丙男给出的解释与乙女相同。
最后,甲男被淘汰出局。
当今社会,靠独自蛮干就能取得事业进步的工作已不复存在了;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寻求同事间的互相配合。团队的收益往往意味着个人事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正在向崭新的人类文明迈进,一个人从事一项工作,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知识面、体力等),都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寻求同事间的协作,发挥彼此的长处,才有利于工作的完成,更有利于个人在职场上的驰骋。
只要你想生存、想成功,就离不开合作。只是合作的形式与效率不同,仅此而已。
精诚合作、集思广益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耐,它不仅可以创造奇迹,开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还能激发人类的最大潜能,即使面对人生再大的挑战都不足惧。两根木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个体承受力的总和。俗语“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断就难”也说明了合作的力量。
为了使自己的努力获得最大成功,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从现在开始去开拓你的人脉吧!因为没有人,也永远不会有人能独自取得成功。
广泛交友就是在为成功铺路
一个人走路太孤单,一群人走路才会感到温暖。
有首歌里唱道:“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的经验和教训所验证。“有了关系,就没关系;没有关系,就有关系了”,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汽车旅馆大王菲格特是一位善于依靠朋友创造财富的人。他有一则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朋友在财富方面的作用。
菲格特经常去一座办公大厦办事。在大厦的电梯里,他常常遇见一位职业妇女。他每次遇见这位妇女时,总是礼貌地打招呼,说“你好”,或说“真巧,又遇到你”类似的客套话。终于有一天,他同这位妇女拉开了话题。经过那次交谈之后,他们就开始交往。后来,在一次晚餐时,这位妇女把一个男人介绍给了他。而这个男人正巧有个项目,急于找合伙人。经过交谈后,他们立即决定努力促成双方的初次合作。
这次合作给菲格特带来了一笔意外之财。
许多时候,你面临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单靠个人力量很难解决。但是朋友会帮你出主意,给你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你一起解决问题,那你前方的路就变得宽广了。因此,比尔·盖茨说:“一个人永远不要靠自己一个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个人花每个人1%的力量。”
广交友就是在为成功铺路。但无论是谁,在与人打交道时都会遇到与自己合得来和合不来的情况。跟与自己合得来的人当然能很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即便不交流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如何与和自己性格合不来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了和与自己性格合不来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己平时多用心、多留神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自己要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观点和看法:
1 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有很多人心里认为“好极了”、“真棒”、“真漂亮”,但不善于说出口。即使是夫妻,丈夫也不善于把自己的心意传达给妻子。也许是认为“即使不说,她也能领会吧”。
但生活中,不说别人就不知道的事情有很多。无论你心里怎么想,只要没用言语表达出来,自己的心意就永远不会传达给对方。
因为并不是讲些阿谀奉承的话,而是发自内心要赞扬对方,所以应该真诚地说出来,让对方知道你的心意,发自内心的赞扬是思想、感情交流的基本。
2 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对的
有些人不能很好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却总看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这样的人即使勉强说一些赞扬别人的话,也很可能会使别人不高兴。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就一定要试着改变自己的视点。因为,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对的。比如,过于神经质而斤斤计较的人,换一种角度就可以说是能够注意到细小的地方而比较细心的人;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的人,换一种角度就可以说是不拘小节而心胸宽广的人。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对的,若着眼点不同,缺点也可以变成优点。
一开始就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交往,自然会看到对方的优点。可是,与自己认为不好应付的人交往,就容易看到对方的缺点。这都是受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影响。自己要能冷静地看别人,认识到缺点也可以是优点。总之,最重要的是要试着改变自己的视点。
这个年代不相信孤军奋战
犹太人之所以能在商界和科技界成功,是因为他们普遍都善于借助别人的智慧。当我们力量还不够强大时,最好找棵大树才好乘凉。用他人的影响力帮助自己做事,这是聪明人的选择。
敢借善借,“借”出一片新天地
凡成大事者,都是“借力”的高手,谁敢说,他的成功不需要“借力”;谁敢说,他的成功中没有“借力”。他们敢借、能借、会借、善借,“借”出了一片新天地!
荀子说:“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东方智慧,牛顿有“踩在巨人肩上”的西方智慧。
一个步入社会的人,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借他人之力,方便自己。一个没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须这样,一个有能耐的人也必须这样。
利用不是丑恶的,而是各取所需。一个人,无论在哪方面,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利用。借朋友之力,正是一个人高明的地方。在自然界,也是这样,动物们相互利用,有利于捕猎、取暖和生殖。兽王更是利用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秩序和习惯,尽情享受:可以吃得最多、最好,可以占有最美的雌性和最年轻的雌性等。而耍单的动物,被淘汰者居多,不管它多么凶猛强悍,如老虎、狮子、独狼等。群居动物(相互利用对方的力量,哪怕是极微弱的力量)则容易繁衍和生存,如蚂蚁、蜜蜂、家鸡等。
借朋友之力,使他人为自己服务,让自己能够高居人上,这是一个人高明的地方。尤其自己所欠缺的东西,更要多方巧借。
1943年,美国的《黑人文摘》刚开始创刊时,前景并不被看好。它的创办人约翰逊为了扩大该杂志的发行量,积极准备做宣传。
他决定组织撰写一系列“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请白人把自己放在黑人的地位上,严肃地看待这个问题。他想,如果能请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写这样一篇文章就最好不过了。于是约翰逊便给她写了一封非常诚恳的信。
罗斯福夫人回信说,她太忙,没时间写。但是约翰逊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又给她写了一封信,但她还是回信说太忙。以后,每隔半个月,约翰逊就会准时给罗斯福夫人写一封信,言辞也愈加恳切。
不久,罗斯福夫人因公事来到约翰逊所在地芝加哥,并准备在该市逗留两日。约翰逊得此消息,喜出望外,立即给总统夫人发了一份电报,恳请她趁在芝加哥逗留的时间里,给《黑人文摘》写一篇文章。
罗斯福夫人收到电报后,没有再拒绝。她觉得,无论多忙,她都不能说“不”了。
这个消息一传出去,全国都知道了。直接的结果是:《黑人文摘》在一个月内,发行量由2 万份增加到15万份。后来,约翰逊又出版了黑人系列杂志,并开始经营书籍出版、广播电台、妇女化妆品等,终于成为闻名全球的富豪。
巧借他人的力量和威名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一种策略。约翰逊正是借助罗斯福夫人的力量,才使自己的事业取得了成功。所以,当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时,最好找棵大树好乘凉,用他人的影响力帮助自己做事。
不仅成功人士需要借他人之力,就是平民百姓也离不开朋友。这样,平时有什么事情,也有几个说话的、帮忙的,遇事方能应付。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个人大部分的成就是拜他人所赐。他人常在无形之中把希望、鼓励、辅助投入我们的生命中,在精神上鼓舞我们,使我们的各种能力趋于锐利。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让弱小的自己变得强大,让强大的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可以使自己的成功更持久。
借脑引智,高效能人士的秘诀
金钱买得到世间的物质,但是买不到智慧。一个人办事,与其向别人借钱,不如动用自己的头脑,借别人的智慧助己一臂之力。
当今世界,想取得成功的人不但需要个体的努力,而且需要知识的高度集结作为成功的基石。因此,你越是善于从群体中求知,越是不断地开拓新的求知领域,你就越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的优势互补,你就越富有应变能力,进而越能够应付多变的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人类要解决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乃至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单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奏效。
能够发现别人的才能,并为我所用,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力量。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智慧的营养提高自己。从别人那里借用智慧,比从别人那里获得金钱更划算。
一个小女孩到了向往已久的迪斯尼乐园,还幸运地遇到了乐园的创办人沃尔特·迪斯尼。小女孩激动地问道:“您真伟大!您创造了这么多可爱的动画朋友!”
沃尔特·迪斯尼微笑着回答:“不,那些是别人创造出来的,不是我的功劳!”
小女孩好奇地问:“那些可爱朋友的有趣故事应该是您创作的吧?”
老人还是平静地笑着说:“也不是,是许多聪明的富有想象力的人想出来的!”
小女孩认真地打量着自己心目中的大人物,不甘心地问:“可是……您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沃尔特·迪斯尼爽朗地笑了,抚摸着小女孩的头说:“我所做的就是不停地发现这些人,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啊!”
“君子善假于物”,精明的人善于用人。也许你可以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智获得一定的财富,但是如果你能把自己和别人的想象力、智慧完美地结合起来,那不是更完美吗?放弃可以借用的头脑和智慧,恰好证明自己没有头脑和智慧。
善于借助别人力量便可获得更多的收益,有助于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钢铁大王卡内基曾亲自预先写好自己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创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
大部分美国人都善于观察别人,并能够吸引一批才识过人的朋友与自己合作。这是美国的许多成功人士最重要的、最宝贵的经验。
高效能人士善于利用“外脑”,特别是善于利用专家参谋的意见,是基于以下原因:
1 可以拓宽专业领域和知识范围
高效能人士在办事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各个领域,甚至要涉及社会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博的知识。但是,一个人即使穷尽毕生的精力,也不能成为真正的“通才”,而许多人的综合能够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为正确决策指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有利于获取更多信息情报
高效能人士在做出正确的决断前,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情报。假如这些信息情报都靠自己搜集、整理、贮存、记忆和处理,不管精力如何充沛的人,都是不能胜任的。这就要求他们利用“外脑”扩大自己对信息的收集贮存量,且通过“外脑”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最后自己再做出决断。
3 能够填补漏洞
古语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在考虑问题时,往往会思维单一,失之偏颇。有效地利用专家智慧,可以大大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填补思维的漏洞。所以,一个有效能的办事者要特别注意听取和运用专家的意见,有句话说得好:“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层,只看他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问题难,是因为他们只倚重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不懂得寻求别人的帮助。有的人甚至由于过于突出自己,而把本来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赶走了。
所以,一个人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举起多重的石头,而在于他能获得多少人的帮助。一幅名画中最伟大的东西,不是画布上的色彩、影子或格式,而是在这一切背后的画家的人格的伟大力量!
借大人物的光照亮自己的“钱途”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背后就得站着一群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以及将会有何作为。大多数人的成功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商业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观点:看一个人的才能,不是看他的口袋里有多少钱,而是看他的朋友的层次。成功者总是用心去经营人脉“磁场”,想方设法结交贵人,尤其是上流社会中的大人物。
古往今来最熟知个中三昧,并且将借势手法运用自如的,恐怕非金融界大亨罗思柴尔德莫属了。
19世纪20年代初期,罗思柴尔德在巴黎发迹,不久之后他就面对最棘手的问题:一名犹太人,法国上流社会的圈外人,如何才能赢得排斥外国人的法国上层阶级的尊敬呢?罗思柴尔德是了解权力的人,他知道他的财富会带给他地位,但是他会因此在社交上被疏离,最后地位与财富都将不保。因此他仔细观察当时的社会,思考如何受人欢迎。
慈善事业?法国人一点也不在乎。政治影响力?他已经拥有,如果再在上面花心思只会让人们更加猜疑。他终于找到一个缺口,那就是无聊。在君主复辟时期,法国上层阶级非常无聊,因此罗思柴尔德开始花费惊人的巨款供他们娱乐。他雇用法国最好的建筑师设计他的庭园和舞厅,雇用最有名的法国厨师卡雷梅准备法国人未曾目睹过的奢华宴会。
没有任何法国人能够抗拒,即使这些宴会是德国犹太人举办的,罗思柴尔德每周的晚会都会吸引很多客人。
罗思柴尔德的晚会反映出他渴望与法国社会打成一片,而不是混迹于商界的思想。透过在“夸富宴”中挥霍金钱,他表现出他的欲望不只在金钱方面,而是希望进入更珍贵的文化领域。罗思柴尔德透过花钱赢得社会接纳,但是他所获得的支持不是金钱本身可以买到的。事实证明,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受惠于这些贵族客人。
罗思柴尔德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跻身上流社会,与成功人士在一起,至少让你看起来像一个成功者,即使你可能还没成功。跻身于上流社会后,你将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
虽说用上流社会赚钱,有许多便宜,但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甚至还隐含着很多很可怕的险情。因此,跟上流社会打交道,至少要明白如下几点:
1 跟上流社会打交道,是跟人精打交道。跟人精打交道,你要想想你自己的智力和能耐。
2 跟上流社会打交道,是跟权势打交道。跟权势打交道,你要明白权势的厉害和无情,以及你自己是否有社会背景。
3 跟上流社会打交道,是跟钱财、荣誉打交道。跟钱财、荣誉打交道,你想想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和可能的得失。
4 跟上流社会打交道,是跟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人和事物打交道。跟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人和事物打交道,危险更大。尤其当你人微言轻、身份低下时,更要思前想后,心有城府,这样才有可能周旋于上流社会之中,免受不测之灾。
总之,跟上流社会打交道,有点像火中取栗,结果不外有三:高明的人和有技术的人,能吃到栗子而不被火伤;次之,吃到了栗子却被火伤;再次之,既吃不到栗子又被火伤。第一种人当然是最好的,光占便宜,不吃亏。第二种人虽说有得有失,但毕竟占到了便宜,受点伤,有的人也认为无所谓。第三种人就完全不划算了,便宜没占着,浑身是你,连老本都赔上了,这就与他们的初衷大相径庭了,因此要竭力避免这样的结局出现。
向大师“取经”,咸鱼也翻身
很多人只知道比尔·盖茨、李嘉诚等人成功是因为他们有才华、自信、执著,其实除了这些原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脉资源相当丰富。在本篇中,人们可以真切体会“人脉”在这些大师的成功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并可从中吸取经营人脉的宝贵经验。
比尔·盖茨:善用人脉成就卓越
善待你所厌恶的人,因为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为这样一个人工作。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就连三岁的小孩都会说长大后要做第二个比尔·盖茨。可见,比尔·盖茨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他成了财富与智慧的象征,而且这也是他当之无愧的。
他亲手创建的美国微软公司至今仍笑傲群雄。关于他的故事实在很多,关于他的评论更是众说纷纭:信息时代的天才、软件帝王、企业家、神、魔、恶毒小人……
但不管怎样,只要提起微软,谁都不会忘记比尔·盖茨,因为他是微软的创始人、微软的精神象征。
比尔·盖茨为什么能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呢?除了他的智慧、眼光、执著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拥有相当丰富的人脉资源。
比尔·盖茨创立微软公司的时候,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但是他在20岁的时候,签了一笔大单。
如果把营销比做钓鱼的话,是钓大鲸鱼,还是钓小鱼比较好呢?回答肯定是大鲸鱼。因为钓到一条大鲸鱼可以吃一年,钓小鱼就得天天去钓。比尔·盖茨刚创业的时候,就了解了这一点。他一开始就钓了一条“大鲸鱼”。
他是如何钓“大鲸鱼”的呢?
首先,利用自己亲人的人脉资源。比尔·盖茨20岁时签到了第一份合约,这份合约是跟IBM签的。当时,他还是在大学读书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人脉资源,他怎能钓到这么大的“鲸鱼”呢?原来,比尔·盖茨签到这份合约,有一个中介人——比尔·盖茨的母亲。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的董事会董事,妈妈介绍儿子认识董事长,这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吗?假如当初比尔·盖茨没有签到IBM这笔单子,他今天的成功可能就要画上一个问号了。
其次,利用合作伙伴的人脉资源。比尔·盖茨重要的合伙人——保罗·艾伦及鲍尔默,不仅为微软贡献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还贡献了他们的人脉资源。1973年,盖茨考进哈佛大学,与现在微软的CEO鲍尔默结为好友,并与艾伦合作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第一个版本。大三时,盖茨离开哈佛投入和艾伦创建的微软,开发个人计算机软件。合作伙伴的人脉资源使微软能够得到更多的技术精英和大客户。1998年7月,鲍尔默出任微软总裁,随即亲自前往美国硅谷约见自己熟知的10个公司的CEO,劝说他们与微软结成盟友。这一行动为微软扩大市场扫除了许多障碍。
再次,发展国外的朋友,让他们调查及开拓当地的市场。比尔·盖茨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日本朋友叫西和彦。他为比尔·盖茨讲解了日本市场的特点,并找到了第一个日本个人电脑项目,以此开辟了日本市场。
最后,比尔·盖茨雇用非常聪明、能独立工作、有潜力的人来工作。
比尔·盖茨说:“在我的事业中,我不得不说我最好的经营决策是挑选人才,拥有一个完全信任的人,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个可以为我分担忧愁的人。”
比尔·盖茨的成功,没有人不羡慕,也有人想做第二个比尔·盖茨,虽然是种想法,但有了追求才能去奋斗。奋斗只是成功的一种因素,用人脉搭建你成功的基石,这样的话成功才不会是空中楼阁,更不会是昙花一现。比尔·盖茨的辉煌我们也能拥有。
柴田和子:人情练达造就行销大师
在全球寿险界,谈到寿险销售成绩的时候,人们常常说“西有班·费德雯,东有柴田和子”。作为东方的杰出代表,柴田和子不断续写着销售神话,被誉为“日本销售女神”。
柴田和子出生在日本东京,从东京新宿高中毕业后,进入三洋商会株式会社就职。后因结婚辞职回家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妇。1970年,31岁的她进入日本著名保险公司——第一生命株式会社新宿分社,开始其充满传奇色彩的保险行销生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保险行销业绩。
在柴田和子进入“百万圆桌会议(简称MDRT)”之前,日本还没有一个人达到入会要求。1978年,柴田和子首次登上“日本第一”的宝座,此后一直蝉联了16年日本保险销售冠军,成为“日本保险女王”。
1988年,她创造了世界寿险销售第一的业绩,并因此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后逐年刷新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她的年度成绩能抵上800多名日本同行的年度销售总和。
虽然她从1995年起担任日本保险协会会长,但业绩依然不衰。柴田和子说话机智幽默,衣着奇特,已经成了当今营销精英分子们心中的最酷偶像。
在全球寿险界,谈到寿险销售成绩的时候,人们常常说“西有班·费德雯,东有柴田和子”。既然是销售行业,肯定离不开客户的支持。柴田和子是如何利用人脉资源进行销售的呢?
1 总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柴田和子虽然一说话便显得神采飞扬,但她认为自己的身材比较肥胖,没有明显的特征,在初次会面时无法吸引对方的眼球,因此,她一般借着“服装”给人清新而明朗的第一印象。第二,抓牢旧的人脉资源认识新朋友。
柴田和子高一毕业就到“三阳商会”任职,直到结婚为止,其周边的人脉资源后来给了她极大的帮助。最初的人脉资源完全是以“三阳商会”为基础,后来的人脉资源是通过他们的介绍以及转介绍而来的。
2 用母校——新宿高中穿针引线
新宿高中是一所著名的重点高中,它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社会中坚,其毕业生都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这些人也成为柴田和子极重要的人脉资源。
3 有的放矢抓要害
柴田和子之所以从老板下手,是因为那是最有效率的做法。由于老板是握有决定权的关键人物,只要使那个人说“Yes”,剩下的就只是事务性工作了。因此,行销人员必须要弄明白谁才是问题的关键。
柴田和子认为有效率的做事方法,是将已经建立的人脉资源活用于企业集团之中。每个人都有亲戚、校友和乡亲,可以从这些关系中开展事业,而她也认为可以将这些人脉资源灵活运用于工作中。
前往企业行销团体保险,是以企业的母集团为着眼点的,只要与某企业集团旗下的公司签下契约,该公司所属企业集团的人脉资源就尽可囊括其中,可以迅速地扩大自己的市场。
4 人情练达造就成功行销
柴田和子从不拖延与别人的约会时间。她绝对不带给别人不愉快,即使是自己的秘书,她也认为让他在严寒或是酷热的地方等候是不对的。
柴田和子说:“保险行销要成功,必须要懂得体谅别人。”
行销绝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单打独斗地埋头苦干。使对方打开心扉、依赖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体谅对方,要有为对方着想的心意。
一个人的成功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他的背后肯定有坚强的后盾,而柴田和子的后盾就是她广结善缘的结晶——客户。
华人首富李嘉诚:交友有方,用人有道
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百分百清楚,也一样要召集一些人,汇合各人的资讯一齐研究。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
——李嘉诚
华人首富李嘉诚,14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铸就了辉煌的业绩,今天的李嘉诚成为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
李嘉诚的“人和”的创业理念,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创业时总是有意识地去结交朋友。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
李嘉诚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他认为,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可能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做不成生意,帮助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李嘉诚广博的学识、待人诚恳的态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使人们乐意与他结交。
有朋友的帮衬,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
当年包玉刚想收购九龙仓集团,本来李嘉诚也有意入主的。但他知道包玉刚已经买了不少九龙仓股份,如果自己加入战圈,和包玉刚一起争夺九龙仓的控制权,正所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李嘉诚处世的态度是处处以他人利益为先。于是他放弃了争夺九龙仓的机会,还将手中的九龙仓股份转让给包玉刚,成人之美,使包玉刚能够顺利得到九龙仓的控制权。包玉刚后来就和李嘉诚成了好朋友。当时,他们两个集团的影响力、实力不分伯仲。两位集团的领导人因为这一次机会结识,成了好朋友。之后,他们合作发展了不少项目。
李嘉诚和香港汇丰银行集团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李嘉诚曾经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多年。这是继包玉刚之后,香港第二位登上汇丰银行副主席之位的华人。其实,李嘉诚在业务发展期间已经和汇丰银行的关系发展得极为良好了。李嘉诚的信誉,得到汇丰银行的欣赏,于是就在业务上支持李嘉诚。李嘉诚业务不断扩张之后,仍然很珍惜和汇丰银行的关系,所以,到今日,汇丰银行仍然是长江实业及其下属机构众多往来银行中重要的一家。
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这不仅是在商场上存在的哲学,更是人生处世的哲学。李嘉诚在商界能够处处结交朋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其实,现实中的李嘉诚不仅善待同仁,而且善待员工,深得人心,所以企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凝聚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个著名记者为了他的广告公司租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李嘉诚第一幢工业大厦去看楼,发现李嘉诚还在生产在当时早已过时的塑胶花。
当时长江地产已创出自己的名号,赢利丰厚,可李嘉诚仍然维持已过时的塑胶花的生产,就算已过时的塑胶花小有薄利,对长江地产的利润而言也只是九牛一毛。于是这位记者问道:“为什么还要维持生产?”李嘉诚说:“这是为了给以前的员工留一些生计,为了让他们衣食富足。”这个记者感叹道:“终于明白了老员工对你感恩戴德的原因。”李嘉诚说老员工是企业的功臣,他们为企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说企业是一个家庭,那么老员工就是家庭中的长辈,我们作为晚辈,看到他们老了,理应承担照顾他们的义务。提倡人和观念,懂得感谢员工,多为员工着想,并且时时处处善待同仁,这是李嘉诚对人生的领悟,也是他成就商业辉煌的秘诀之一。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深知,不仅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还要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因此,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谋士”。
在总结用人心得时,李嘉诚曾形象地说:“大部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必须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这就像一部机器,主要的零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相比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部分作用。”李嘉诚的这一番话极为透彻地点出了用人之道的关键。
朝九晚五,避开人脉误区
对于“经营人脉”四个字,不少人还很迷惑。在你还没弄清自己为什么没有人脉前,怎么谈得上去找到你的“人脉入口”?所以,从现在开始,还是从自身寻找原因吧。
老实人在当今吃不开之三大猜想
有些人老老实实过一辈子,朋友圈子小得可怜,遇到难事就没了门路,只好临时抱佛脚。事实是,老实做人是美德,但太老实就会吃亏。
人们都推崇“做人要老实本分,不要惹是生非”。老实没错,人人都喜欢和老实人交往,因为和老实人相处比较安全。老实人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意别人吃亏,老实人从不算计别人。周恩来总理毫不吝啬地夸赞“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最老实的人”。不仅是周总理,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把老实作为君子必守的一条准则。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过了火,事情就走会向反面。老实可以,但太老实就要不得了。当今社会,事事都讲人情,很多事都是通过朋友办成的。但太老实的人,为人拘谨,不善于跟人打交道,老困在自己的“围墙”之内,造成了交际的闭塞。由于朋友圈子小得可怜,遇到难事便没了门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造成老实人种种尴尬现状的罪魁祸首,是他们自己,他们自己的日常行为造成了他们的窘境。那么老实人都有哪些行为特征呢?
1 老实人朋友少
老实人的朋友通常不多,在关键时候能帮上忙的就更少了。这一切都因为老实人不善交际,有价值的朋友太少。
老实人不能理解人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不懂得灵活运用道德标准,无法根据现实需要而只凭借主观理念思考和处理问题。
老实人存在着人际交往上的偏差,不善交际成为老实人致命的弱点之一,也是老实人事业无成的关键所在。
2 老实人常常被人孤立
老实人只与合得来的人交往。所谓“合得来”,并不是指可以合作共事,而是指基于性格、道德、习惯、趣味等的相似性而产生的感情相娱相悦。这种“合得来”是以非功利化为指向的,它不看对方的身份和地位,也不指望对方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利益,而只是出于一种精神的需要,带有情绪化的特征。
这种处世方式带有明显的书生气,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非常浓厚,人际交往是整个社会利益链条中的一环,以功利为取向的交往地位提高了,这个时候,自以为清高、有境界,就只能是离群而居,被人孤立,处处吃亏。所以,老实人为了开阔视野,增强生存能力,必须放下架子,广交朋友。
3 老实人从来不求人
老实人一般都是万事不求人原则的信奉者。基于这一原则,平时,他们就很少注意结交朋友,更不会出于某些利害关系或特定目的进行人际交往。人单势孤可谓是其生存状态的最好写照。有事发生时,他们往往孤立无援,这个时候,他们又不肯放下架子去求人和疏通,结果总是吃亏上当,事业没有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老实人害怕求人。老实人认为求人有伤自尊,并且认为求人是一件不光彩、不道德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缺少求人的技巧和经验,并且总处于一种自我陶醉的道德优越感之中。这一切使得老实人常常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认识到求人并不可耻,我们就会在心理上实现自我保护,把低姿态与自尊分开来,从而把自己从“不求人便是高尚”的空中楼阁中解放出来,在快乐中发展壮大自己。
给性子刹刹车,经营人脉急不得
世界上没有立竿见影的事,谁想“一步登天”,谁就会吃亏。经营人脉也是如此。
急性子的人和慢性子的人不同,急性子的人最讨厌的就是什么事都推三阻四、拖泥带水,使事情迟迟得不到解决。他们的一贯作风,就是说到办到、雷厉风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他们自己这样,所以也要求别人这样。如果一件事迟迟得不到回音,就会着急上火,满嘴起大泡,让别人看了觉得心疼却无济于事。
所以,人在处理事情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说风就是雨,要给别人办事留点时间。总不能一步就登天!慢慢把火热的心冷却,让它在常温下生存,这时才能点起火而且着的时间也比较长。
心急只能弄巧成拙,你越急,事情就越可能搞砸,不如心平气和,理智地分析问题,这样结果就会好很多。
经营人脉也是这样。
有人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打电话给他家附近的家庭主妇们:
“我们是消费者协会的,为具体了解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的,请问吧!”太太们无所谓地说。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简单问题。
过了几天,他又打电话了:“对不起,又打扰您了,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您多多支持。”
这实在是件不太礼貌的事,但多数时候会被同意,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铺路。如果他们没有打第一个电话,而直接有第二个电话的要求,便会遭到拒绝。他们最后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答应他们的占55%,后一种却只有25%。
由此可知,与人结交时,应由小到大、由浅及深、由轻到重才是。如果一开始就与对方“打得火热”,一定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起到相反的效果。
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过程,感情也是如此。无视这个过程而想一步成功,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和被排斥的局面。
生活中,拓展人际关系、积累人脉时,也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慢慢接触,这样拓展出的人脉才是稳定的,也才不会弄巧成拙。当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法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个法则为“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而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一回生二回熟”还是太快了,“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是渐进的,而且是长期的、对方不知不觉的。之所以要“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有如下两个原因:
一是每个人都有戒心,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对方对你采取的绝对是“关上大门”的自卫,甚至认为你居心不良而拒绝你的接近。名人、富有或有权势之人,更是如此。
二是每个人都有“自我”,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定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以求尽快接近对方。也许对方会很快感受到你的热情,而给你热情的回应,可是大部分人都会有受压迫的感觉,因为他们还没准备好和你“熟”,他们只是痛苦地应付你罢了,很可能第三次就拒绝和你碰面了。
“一回生,二回熟”的缺点还不止上面提到的两点。因为你急于接近对方,所以很容易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形下,以自己为话题,持续两人交谈的热度,这无疑是暴露自己,若对方不是善类,那你不是自投罗网吗?
性急是为了把事情办得既快又好,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缓一下更有效。所以,性急的人为什么不改变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