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错误观念害了谁

——绕开10大致命暗礁,做孩子最好的守护神

天下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总希望孩子能“争做人上人”,恨不得把全世界的知识塞进孩子书包里,即使走路都希望他比别的孩子早一步。其实,父母的这些用心良苦对孩子而言,往往是致命的暗礁。

小宝宝,每天都要抱一抱

自宝宝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父母几乎就把所有的爱倾注到这个小生命上,用乳汁哺育,为他擦屎擦尿,逗他开心,哄她睡觉……在这一切的执行过程中,爸爸妈妈最常用的动作方式就是抱一抱,亲亲脸蛋,惹得孩子咯咯笑,父母也非常开心。

抱一抱,使孩子脊椎偷偷变形

虽然父母的这种亲昵动作会令宝宝咯咯直笑,但你想不到的是,这欢笑的背后却藏着隐患。从生理角度来看,婴幼儿颈部肌肉尚不发达,脊骨也未完全发育,整个颈部均处于柔软状态。此阶段,若父母过早抱起孩子,或抱孩子的姿势不正确,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过伸性颈椎损伤,进而导致其颈部脊髓损伤,神经失调自然也在所难免,最终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造成其一生的苦痛。

宝宝出生半年内,爱他别经常抱他

很多专家建议,婴儿出生半年内应多处于仰卧状态,不提倡父母进行过早抱起。同时,父母也要注意减少婴儿车的间接损伤,当婴儿在车内低头睡觉时,父母推车行走一定要小心,如果突然刹车,惯性作用也会因同样的道理造成孩子颈椎损伤。

使用“尿不湿”,大人方便宝宝也方便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自从将宝宝由产房抱回家,便被宝宝的尿尿问题弄得手忙脚乱。大多数人图方便省心,长期盲目地依赖“尿不湿”,即使宝宝长到两三岁,小屁股还成天包着“尿不湿”。

传统棉质尿布PK“尿不湿”

很多专家指出,尿不湿透气性能差,散热性能也不够理想,使用不当容易令孩子患上尿布疹,且宝宝用习惯了,还会形成心理“依赖”,不利于心理发育。同时,男婴若使用偏小偏紧的尿不湿,不利于他们的睾丸发育,久而久之很容易罹患不育症;女婴若使用的尿不湿偏小偏紧,常常会使外阴及尿道口等部位受到细菌的侵害。所以,给小宝宝选购尿不湿宁松勿紧、宁大勿小,开封后的尿不湿最好在2~3个月之内用完。还有,尿不湿超龄使用更不利于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两岁后还用尿不湿的儿童,膀胱储尿功能差,影响腿部发育,还可能患上遗尿。更重要的是,孩子总处于不舒服的状态,在姿势和情绪方面往往有所反映,进而影响脊椎的正常生长发育。不过,停用尿不湿也是有讲究。专家建议停用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宝宝两岁前,且最好选夏季。

如果父母有时间和精力的话,还是给宝宝选择传统的棉质尿布为好,这种棉布虽然洗起来比较麻烦,每次应用开水消毒后再到太阳下暴晒,但它的透气性好,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新手指南:如何为宝宝换尿布

为了宝宝的健康,除了尿布的选择,还有一个更需要爸爸妈妈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尿布的更换操作。大多数的新手父母对于帮宝宝换尿布通常都很生疏,并且容易心生恐慌,尤其为了防止宝宝乱踢乱动,常把宝宝的小屁股抬起,一不小心还会把宝宝的两条小腿抓得过紧、抬得过高。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这样的动作很可能让宝宝的颈部受伤。当宝宝的下半身被抬起时,身体的大部分重量就会自然地依赖颈部来支撑,久而久之,父母重复的错误换尿布动作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宝宝的颈椎,造成宝宝颈部过度经常性的弯曲,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微伤害。这种伤害的后果不容易第一时间被觉察出来,所以常被父母忽视,但这种伤害会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而最终凸显,可能会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在为宝宝换尿布时,爸爸妈妈应当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采用正确的动作方法。通常建议不要把宝宝的下半身提得太高,最好使宝宝腰部紧贴床上,而且更换尿布的时间应控制在几秒钟之内,这样才能保证宝宝的脊柱不受伤害。此外,在换尿布的过程中,也不要把小宝宝的双腿抓得过紧,以免影响宝宝的血液循环和肌肉、腿骨、神经等正常发育。

孩子走路越早越好

孩子学习走路,是运动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也与学习说话一样,是人生必经的重要阶段之一。不过,大多数的爸爸妈妈,由于望子成龙太心切,总希望孩子能尽早起步,认为越早越好。其实,这很不科学。

走路,是一个不可揠苗助长的过程

孩子从连翻身都不会的婴儿到能够直立行走,是一个不可揠苗助长的过程。一般来说,3个月左右,宝宝开始有力量,可以翻身了;6个月时,宝宝开始能独立坐起来;7个月时,宝宝可以在床上或者地上等平整的地方翻滚;到了8个月,宝宝基本能自己爬行了;直至1岁,宝宝才能独立走路。其中,爬行是宝宝学会走路前的重要过渡。当他能够自由爬行后,因看到周围的成年人都是用两条腿走路,便会很自然地想象大人们那样走路。于是,他开始尝试用双手抓住什么东西来支撑自己幼小的身体,如床头或大人的腿,以保持平衡。这种独自站立就成了孩子学习走路的前奏,此时你应该告诉他如何弯曲双腿蹲下来、站不稳时要回到原来的“低姿态”等。当婴儿对竖直站立熟悉之后,他便会试验性地迈出第一步,一旦自信心确立起来,平衡有所掌握,他就会自主松开扶着东西的小手,完全自由地迈步,即学会了走路。在整个过程中,很多爸爸妈妈心特急,很早就扶着孩子走。可是,他们有所不知,这样做正是在伤害宝贝的脊椎。

脊柱侧弯、驼背、“X”形腿、“O”形腿……

早学步之罪

由于婴儿处于发育刚刚开始的阶段,身体各组织十分薄弱,骨质柔软,过早负重对发育非常不利。如婴儿过早学坐,脊柱就会过早负重,由于脊椎骨缺钙柔软,背部肌肉因不发达而松弛,自然会出现脊柱侧弯或驼背等,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甚至造成永久性体态异常;若婴儿学走路过早,下肢骨因柔软脆弱,经受不住上身的重量,很容易疲劳,于是下肢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很容易导致X形腿或O形腿,甚至发生疲劳性骨折。光学权威专家还指出,婴儿过早学走路也容易近视,建议其在1周岁前不要学走路。

学步车:是让孩子“先行一步”,还是“先病一步”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家长专门为孩子购买了学步车,希望其能快快起步,事实上这对孩子的脊骨健康也非常不利。孩子的腰椎在1岁左右才能够逐渐发育成熟,爬、走路、跌倒、再站起,是一个运动发育过程,孩子正是在这种自主运动中学会掌握平衡、增强条件反射、学会思考。而坐在学步车里的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滑行,非常缺乏真正的自主锻炼,往往在神经传导和运动神经的发展上较独立自主学走路的孩子差,且严重时还会使宝宝的脊柱发育发生畸形。欧洲小儿医学期刊有研究发现,使用学步车和相关辅助器具,对于7~14个月的婴幼儿,竟然是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很多专家不建议家长让孩子使用学步车。

孩子学走路,这几点父母不可不知

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除了前面讲到的不要太早让孩子穿鞋,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宝宝学走路时,爸爸妈妈不宜喂他吃东西,以防噎着嗓子;最好为宝宝选择一款没有坡、不滑的地面,以防宝宝摔倒、受伤。

孩子坐得越直越好

小的时候,不仅在课堂上老师总提醒孩子们要“坐直了”,就连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也会这样不断地提醒。其实,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坐得笔直,不仅使孩子外表美观,对孩子的骨骼和消化系统也有利。然而,很多专家并不这样认为。

坐得笔直易引发疼痛、发育畸形、慢性疾病

孩子如果坐得笔直,脊椎会被拉紧,连带的肌肉和韧带也会被拉紧,时间过长就会引起疼痛、发育畸形和慢性疾病;对于需要长期保持坐姿的人而言,背部与地板呈135°角是理想的角度,将身体自然放松,脚与地板保持接触,这样的姿势对脊椎的压力最小。事实上,135°角并不太好把握。因此,专家建议不必刻意追求这个角度,只要人坐着的时候尽量满足身体的正常生理曲线即可,也就是颈椎向前、胸椎向后、腰椎向前,身体稍稍向后倾,让肩部靠在椅背上,将空出的腰部垫个软垫,身体感觉舒适为合适。

久坐易出现头晕目眩、颈椎病、腰椎病、尾骨疼痛

孩子即使是采用上述最合理的姿势,也不要保持太长时间;否则还会对脊柱造成伤害。例如,颈椎病的根源是颈椎间盘退行变性后,椎间盘松动,继而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孩子长期保持相同姿势,最容易造成颈项肌的疲劳,引起颈肩痛、颈肌痉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久而久之,势必在成年之后过早地出现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再有,孩子长期同一姿态久坐,一方面容易使得腰部软组织长久处于张力状态,软组织缺血,而产生腰肌劳损,引起腰椎疾患,且部分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也会因压迫血管而导致血液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会压迫尾骨神经,导致造成尾骨受伤而疼痛。

背部操,让孩子坐着也健康

对尚处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家长及老师不宜让其坐得过直、过久,应培养孩子自然、良好的坐姿及习惯,以减轻对脊椎的压迫。同时,对于经常用电脑、看书学习的孩子,家长可适当地让孩子做做简单的背部操,对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非常有效,利于成长。具体做法为:坐在地板上,两膝向外微张,身体缓慢向两膝中间靠近,如此保持15~20秒;身体站立,双手放于肩部上方,双臂缓慢向胸前靠拢,保持l5秒钟后停止,反复两次即可。

孩子骨骼越动越灵活

在大部分爸爸妈妈的眼里,孩子应从小就加强锻炼,骨骼越动越灵活,这样才能有健壮的身体。于是,他们很早就培养孩子跑步、练习臂力等,且不断地加大孩子的运动量。殊不知,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好。

其实,运动是把双刃剑

从科学角度讲,儿童经常参加运动健身,可以加快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和骨骼系统的营养,也能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从而有助于孩子长高。但是,儿童若过早地剧烈运动,不仅不能促进长高,反而会影响长高。因为长时间过量运动,会使孩子体力消耗过多,影响骨骼和肌肉的营养供给,容易造成肌肉过劳、损伤关节,若再加上营养不足,不仅会严重影响孩子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高的增长,还会使孩子大脑机能受损,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甚至缺氧等现象。至于如何判断活动量适当与否,可根据孩子锻炼后的感觉、表现和反应正常与否来确定。若孩子运动后自己感觉良好,精力旺盛,睡得熟、吃得香,就说明运动量没有过量;反之,则说明运动量偏大或过大,家长应及时指导孩子减少运动量,以防止影响其生长发育。另外,对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一次运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间隔十几分钟,休息一会儿后再运动。

有八项运动孩子最不宜做

对于孩子而言,除了运动量要适中外,运动项目也要合适,有些运动项目不仅不能给孩子成长带来益处,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脊骨,乃至全身筋骨。

1.拔河:伤心又伤筋骨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儿童心脏正在发育中,相关神经对心脏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当肢体负荷量增加时,主要是依靠心率提高来增加供血量。而拔河需屏气用力,当由憋气突然变成呼气时,静脉血流也会突然涌向心房,对孩子心房壁产生很大刺激,容易造成心率过高,损害心脏。同时,儿童时期身体的肌肉主要为纵向生长,固定关节的力量很弱,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拔河时极易引起关节脱臼和软组织损伤,抑制骨骼的生长,严重的还会引起肢体变形,影响儿童脊骨发育和体形健美。

2.长跑、负重跑:伤骨损心肺

长跑属于典型的撞击运动,对人体各关节的冲击力度很高。孩子经常长跑锻炼,对关节处的骨骺发育不利,易出现骨骺炎症,从而影响孩子身高发育。同时,这也是一项心脏负荷运动,儿童过早进行,会使心肌壁厚度增加,限制心腔扩张,影响心肺功能发育。此外,有些家长喜欢训练孩子捆绑着沙袋进行负重跑,这极易造成孩子跑姿变形,甚至导致运动损伤。

3.瓣手腕:伤筋又损心脏

人体关节外面都穿着一个“外套”——关节囊,起保护关节的作用。但是,儿童四肢各关节的“外套”比较松弛,坚固性较差,进行瓣手腕时很容易发生扭伤。而且,如同拔河一样,屏气是瓣手腕时的必然现象,这样会使胸腔内压力急剧上升,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受阻,进而使静脉内滞留的大量血液会猛烈地冲入心房,对心壁产生过强的刺激。长时间练习,也可能造成孩子两侧肢体发育不均衡。

4.力量锻炼:筋、骨、肉俱损

儿童生长在发育阶段,通常是先长身高,后长体重,且肌肉力量弱,极易疲劳。换而言之,他们的身体发育是以骨骼生长为主,还没有进入肌肉生长的高峰期。这时让孩子过早进行肌肉负重的力量锻炼,一方面会让孩子局部肌肉过分强壮,影响身体各部分匀称发育;另一方面会使孩子肌肉过早受到刺激而变发达,给心脏等各器官造成较重的负担。此外,这也可能使孩子局部肌肉僵硬,失去正常弹性。因此,建议父母不要让孩子从事大人常练的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练习,即使要练习肌肉力量,也应从初中一、二年级开始比较合适,以免影响孩子成长。

5.兔子跳:膝盖惨兮兮

兔子跳是很多孩子都很喜欢的运动之一,但在从事这项运动的时候,身体重心所承受的重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3倍,也就是说,孩子每跳一次,其膝盖骨所承受的冲击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3,这样对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讲,很容易造成韧带和膝关节损伤。

6.滑板车:腰、膝、脚、踝处处易伤

滑板车是当今很多孩子都喜欢从事的一项运动,但8岁以下的儿童却不宜进行。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玩滑板车,会出现腿部肌肉过分发达,影响身体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身高发育。此外,玩滑板车时,孩子的腰部、膝盖、脚踝都需要用力支撑身体,使这些部位非常容易受伤。

7.碰碰车:碰碰就震伤

如今,无论是在公园还是游乐园,碰碰车已成为众多小朋友所钟爱的项目。然而,从健康角度来看,这项游戏并不适合10岁以下的儿童。这些少年儿童,肌肉、韧带、骨质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所以身体非常脆弱,在玩碰碰车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强烈震动造成扭伤和碰伤。

8.极限运动:后患无穷

少年儿童的体育锻炼,一方面要遵循其自身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另一方面要考虑他们身体的解剖生理特点。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期,器官各方面还没有成熟,自然很难承受极具“挑战性”的极限运动,例如,超过儿童身体自身承受能力几倍的大运动量,容易导致孩子肌肉疲劳损伤,且很可能留下运动损伤后遗症。同时,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孩子,关节部分还未彻底长成,长时间过度磨损膝盖,日后容易形成关节炎。有研究表明,早期造成膝盖损伤的儿童,成年后患关节炎的可能性会增加三四倍。

综上所述,尽管孩子成长需要锻炼,骨骼需要灵活,但一定要控制好运动量,选对运动项目。家长可以针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让孩子进行跳绳、弹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篮球、游泳等适当的体育运动,这样既有助于孩子身体成长发育,又不会伤害健康。

背单肩书包上学堂,休闲又时尚

背书包上学,基本是每个孩子人生的必经阶段,而在这个书包的问题上,大多数家长,甚至包括孩子本人,不仅考虑它的实用性,也很关注它的时尚特点。于是,我们在很多中小学门口,常看到孩子们背着花花绿绿的单肩书包,在他们及家长的眼里,这是休闲,是时尚。然而,从科学的角度讲,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单肩背包害处多

单肩背包的方式会让孩子身体始终由一侧受力。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肌肉痉挛、肩背部疼痛等症状的,甚至导致脊柱侧弯、体型歪斜,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相关疾病。对于因长时间单肩挎包,已造成肌肉痉挛、肩背部疼痛等症状的孩子,应及时进行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若是两肩高低不平者,则应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强化功能锻炼,一旦孩子发育成熟,就很难矫正了。

为孩子选一个双肩背包或拉杆书包

美国物理治疗协会建议,父母应让孩子尽量采取双肩背的背包方式,这样可分散背包重量,从而减小体型遭扭曲的可能性。同时,拉杆书包对年纪稍小的学生而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们的授课地点相对固定,不需要经常换教室或上下楼,而且选择拉杆足够长、下轮足够大的拉杆书包,孩子用起来既不用弯腰,也不用扭身子,还可以保证拉拽时不会震动和颠簸。

好书包选择方法全攻略

关于如何挑选书包,加拿大物理疗法协会专家给出的建议是:

1.选择双肩书包时,父母应该考虑书包大小适合自己孩子的年龄需要,千万不要认为大书包装书本文具多就好。

2.书包的质地应为轻面料,因为皮革制成的书包虽然外观时尚,但是无形之中给孩子的身体增加了重量负担。同时,反光面料做成的书包令孩子在夜间行走时更容易被看见,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一些交通事故。

3.挑选时注意肩带和腰带的问题。书包肩带不应该过于狭窄,因为太窄的肩带会束缚学生肩膀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肌肉活动;尽量购买有腰带的书包,这样可以帮助分担肩部的承重量。

4.挑选有多个存储物部分的书包,因为设计有多个存储物品结构的书包不仅可以装盛较多的东西,而且使得物品的重量不聚集于一处,身体各个部位分别分担重量。

科学使用书包大有讲究

孩子的书包,不仅在挑选上需要注意,在使用方面也有学问:

1.书包装上所有的学习用品的重量不能超过学生体重的10%,如果书包重量超过背包者体重的10%~15%,给身体造成的损伤将成倍增加。如今,孩子的书包过重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焦点,这将导致孩子脊椎后弯、侧弯、前倾或扭曲。同时,孩子的肌肉也可能因极度紧张而疲劳,脖子、肩膀和背部容易受到伤害。

2.书包肩带不应该过短,孩子背包时要尽量拉紧背包带。肩带正确的长度以让肩和手臂都有充分的空间活动为宜;书包的底部与下背部等高,书包应位于背部中间位置,而不是耷拉在臀部。

3.背书包的姿势也很重要。背书包前,应先把书包放在一个地方,然后双膝弯曲,双臂伸进肩带,最后慢慢起身站立。背书包时,书包顶应低过头部;同时背上两条肩带,使两肩分担书包重量。

4.合理放置书包内物品也很重要,给书包装东西的时候,应该注意把面积大的、平整的物品放在最贴近自己背部的位置,以免令整个人向前倾。

骨骼受伤属硬伤,和心情没关系

孩子作为动态的、活生生的生命,在其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意外,如骨折等。在众多家长的观念中,骨伤都属于硬伤,病情进展与孩子心情没有关系,可事实并非如此。

孩子养病心情差,脏器、脊椎都受累

从生理学角度,孩子的紧张、激动或过于抑郁等情绪,都可能影响体内血液中的激素分泌,这些激素的不正常,很容易引起疾患加重或出现其他疾患,例如,促使腰间盘肿大而导致腰痛等。从中医角度,人的情绪是和脏腑相互对应的,人体五脏失调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反之,不同情绪又会影响人体五脏。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述,脊神经相当于“沟通”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副司令,那么器官不健康时,自然也会在脊神经上有所反映,进而影响脊椎。

爱孩子,请给他一个好心情

在孩子骨骼疾病康复疗养的过程中,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心情调养。如果病情较重,家长要懂得引导孩子释放心理的压力与负担,缓解并消除其悲观情绪,让他能乐观自信面对一切,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是早日康复的良方之一。

孩子补钙,多多益善

我们都知道,缺钙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的发育。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一旦发现自己孩子没有其他孩子长得高,就开始推测自己孩子缺钙,于是盲目地给孩子服用一系列的钙片、钙剂等。殊不知,钙质过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远远超出了缺钙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钙多了,伤身

孩子若在短时间内摄入的钙过量,便会给肠胃造成很大负担,可能引起便秘、厌食等症状。孩子若长期存在钙过量情况,过多的钙质会影响肠胃的吸收功能,使身体免疫力下降,产生贫血、易疲劳等症状;使骨骼停止分裂增生,甚至过早钙化;囟门(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后囟则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过早闭合形成小头,制约孩子大脑的发育;相应骨部位的提早闭合还会限制生长激素的分泌,不利于孩子身高的增长。

如何知道孩子是否缺钙

事实上,给孩子补钙首先要准确地判断孩子是否缺钙。当孩子出现夜惊、盗汗、囟门晚闭、牙质发育不良、出牙和换牙延迟、抗龋齿能力下降等症状,则很可能表示其处于缺钙状态,若得不到及时补充,可进一步发展为烦躁、厌食、便秘、抽搐、佝偻病等。当父母判断孩子确实属于缺钙症状时,最好还要征求医生的建议,才能给孩子进行补钙。

这样给孩子补钙最安全

专家认为,补钙并不是多喂钙片,钙在人体内的吸收利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也有多种渠道。对于不明显缺钙的孩子可以通过豆制品、奶制品和鱼肉等食物来补充,并且配合阳光的紫外线作用,通常上午10点和下午2点的阳光最适合孩子。

很多家长喜欢把钙片碾碎后混在牛奶或食物里喂给孩子吃,这是不妥当的做法。在一般情况下,混在食物中的钙片只能吸收20%,其余的经过消化后会排出体外。如果喂奶时喂钙片,奶与钙很容易互相结合形成凝块,不仅钙不易被吸收,奶也不容易被消化。因此,喂孩子钙片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在给孩子喂奶后1~2小时,其胃内食物大部分被排空,这时家长再给孩子喂钙片就比较合适了。

多吃维生素D就能补钙健骨

众所周知,维生素D可以帮助钙的吸收,于是,不少家长为了给孩子充足的钙,让孩子大量补充维生素D。殊不知,这样并不科学。

维生素D不是营养品

从代谢角度讲,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和磷在肠道的吸收,缺乏则会造成钙、磷代谢紊乱。但是,维生素D并不是营养品,人体对维生素D的耐受性并不相同。一般而言,儿童每日摄入量不能超过400IU(国际单位),过量服用后会导致钙吸收增加,使血钙过多,容易使钙在软组织(包括心脏、血管、肺、肾小管)内沉积,轻度中毒可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口渴、恶心、呕吐、烦躁、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严重则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不良及患上骨硬化。

身体就是维生素D的天然“工厂”

维生素D的作用是促进钙的吸收,而不是钙质本身。所以,如果孩子真的缺钙,只补维生素D,而没有钙质来源,孩子照样会缺钙。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常晒太阳就可以促进体内合成维生素D,这种依靠身体自然合成所需物质的方式,往往比依靠外界补充更有效。所以,与其盲目补充维生素D,还不如常带孩子到户外多晒晒太阳,顺便做做户外运动来健身。

没有症状的脊柱侧弯不需要矫正

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在为孩子洗澡或更换内衣时就会觉察到,孩子的脊椎似乎不在同一垂直线上。然后,当家长用手一个一个地触摸孩子背部脊柱的棘突时,发现其连线确实不在一条直线上,但这些症状并不是很明显,只有仔细检查才能发现。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脊柱侧弯早期。或许你会不屑地说,“就算孩子脊柱侧弯了,基本没什么症状还矫正啥?”那你可就错了。

把握孩子脊柱侧弯矫正的最佳时机

孩子没有症状的脊柱侧弯也应及时矫正。近年来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医院,我们常可以听到许多脊柱侧弯孩子的家长懊恼地说:“哎,要知道早点给孩子矫正就好了。”这些患儿,有的已经发病一两年才被家长带到医院就诊,病情很严重,但此时已经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为侧弯脊柱的某一部分偏离正常的脊柱轴线,是一种会进行性加重的疾病,拖得久了就会加大矫正的难度,甚至无法彻底康复。有资料表明,对13岁以下的儿童进行脊椎矫正可以有效地减免成年以后产生的各种脊椎问题并且会起到事半功倍上作用,因为儿童的脊椎比较柔软,可塑性强,矫正强度小。同时,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儿童时期治疗20次的花费要低于成年后治疗50次或更多所需要的开销,且治疗后效果也会优于后者。因此,脊椎不仅在症状出现时需要矫正,而且在无症状时也需要矫正。

功夫在平时,细心观察孩子脊骨形状

也许你会疑惑,孩子轻度脊柱侧弯时几乎不引起任何自觉症状,怎么会发现呢?这时就要看你是否细心了。你可以在为孩子洗澡或更换内衣时,顺便观察一下他(她)站直或弯腰时的腰背部外观是否正常,双肩及双乳发育是否对称,必要时可用手摸一下孩子腰背部正中间的骨性突起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较明显的患儿,还可发现两侧肩胛高低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或腰背部畸形,如腰背部的一侧局限性隆起。若发现或怀疑孩子有什么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千万不要延误孩子的病情。 449ggEijmak8gTyhL+MYHCvNRF9xyTTzViiF9UTNzouIP2qO281ntBAQlYg13B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