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千古风流话周瑜
聂小晴

第一章 得天独厚美儿郎

东汉末年,斩黄巾,诛宦竖,董卓进京,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杀害,再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时之间烽烟四起,群雄纷争,故事早已开始,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从公元189年洛阳动乱到公元280年晋灭吴战役,中国历史经历了一段空前残酷的战争兼并道路,当所谓的“三纲五常”和“真命天子”论随着东汉皇权的没落一起被硝烟掩埋时,伦理便不再重要,游戏也失去了规则,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头脑和武力成了生存的依据。

在这条艰难的三国鼎立的道路上,有多少英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在这个舞台上,走出多少豪杰,叱咤沙场?然而在演义的笼罩下,这段历史扑朔迷离,众英雄被津津乐道着,或褒或贬,演义里老实无用的鲁肃、嫉贤妒能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历史真相确实如此?究竟孰是孰非,君子小人,就从这里见分晓吧。

是的,从这里开始!

就从这里开始

童年周瑜

公元175年的某一天,一个男婴在安徽庐江舒城的县衙后院诞生了,响亮的啼哭声让等候在门外多时的周异内心一阵战栗,当产婆将裹在襁褓中的婴孩放入他怀里的时候,周异就已经为这个他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儿子想好了名字:瑜,字公瑾,周瑜,周公瑾。

周家可称得上是官宦世家,周瑜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当过东汉的太尉,周景的父亲周荣,曾任尚书令,周瑜的父亲周异出任过洛阳令,干爹周尚是丹阳太守。其家谈不上有多显赫,但也还是名满一方的士族。

虽然随着东汉王朝的没落,周家也逐渐败落,但从名字上还是可以看出周父对周瑜的殷殷期望。

瑜瑾,美玉也。

时光悠悠,一晃数年,周瑜衣食无忧、顺风顺水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在那个战端四起的年月,他是幸运的。

但他又是不幸的,在与他同龄的小伙伴还在大树下刨着土坑玩一二三四的时候,周瑜却是早读书,晚练武,研习兵法,钻研国事,俨然一副早熟好少年的样子,当然,这是周异望子成龙的心态造成的,他希望儿子以后可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

但是周异忽略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小周瑜在大量吸收了那些政治信息的同时,内心涌起的已不是报效朝廷、挽救东汉王朝于岌岌危难之时这么简单的想法了。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东汉政权将要覆灭的时候,那些高高在上的昏庸统治者,并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除了寻欢作乐便是争权夺利。庞大的国家机器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除了毁灭,无路可走。

周异还没有看透这点。

所以,公元187年,在周瑜12岁的时候,周异把他送进了合肥的淮江书院(贵族学校),据说那里师资优良,教学严谨,凡能从里面毕业的学生不但给安排工作,还个个都是肥差。

看着儿子瘦小的身影跌跌撞撞地消失在学校大门后面,周异如同现在送孩子进入重点高中的父母一样,心情有一点激动,有一点忐忑,还有那么一点点期待。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周异还没将那点激动消化干净时,淮江书院就发回了对周瑜擅自旷课两个月的处分报告来考验他那颗并不坚强的心。

其实周瑜在刚入学的时候,也还算是优等生,但是历史总是赋予了一些人一些特殊的使命。

当然,周瑜不会想到上天会交给他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他只是单纯地认为学校课本里那些四书五经、五纲伦常在当今的乱世中很不合时宜,人们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讲究那么多礼仪规矩,有个屁用啊。

周瑜就淮江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了个统计,令他意外的是,这些所谓的高才生不是在官府任职闲差,就是在有钱人家里当私人教师。他摇头,叹息,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如果儒学已不能拿来治世,那自己还在这里苦学什么呢?

怀疑论在他的脑中生根发芽,该爆发,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如此的挣扎,使得他一度迷茫。

然而,最后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了他命运的是一个人,一个男人,一个有着末世草莽气概的男人。

很多事情只要开了头,就很难再收尾了。乱世残忍地将一些人湮灭在历史中,也将一些人推上了历史舞台的最中央,他们经历了烈火的千锤百炼,最终蜕变成浴火重生的凤凰,成为光芒万丈的神鸟。

逃学引发的风波

这位新朋友姓鲁名肃,字子敬。在后面我们还要常常提起他,先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他。

鲁肃,公元172年生人,成分为富家子弟,职业无,爱好舞刀弄枪。据说小伙子长得相貌堂堂,而且为人大方。当时因为宦官专权,整个领导班子风气不好,大家都是能贪的就贪,能拿的就拿,搞得整个社会乌烟瘴气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在贫困线以下,一些穷得没办法的农民便只能换了职业,临时当起了强盗,这样更是乱上加乱。

在如此之乱的大环境中,鲁肃无疑是个异类,他不但不往家里拿钱,反而把钱都发给了老百姓,这下子算是出了大名了,在方圆几百里之内,如果有人不知道鲁肃,那他一定会被鄙视。

周瑜那天在学校里看书,就看到鲁肃在校门口溜达,两个年轻人随便一聊,便聊出了感情,后来几次来往后,鲁肃邀请寄宿生周瑜去他家做客。

在鲁肃家的大院子里,周瑜看到了很多舞刀弄枪的年轻人。当周瑜问到他养这么多壮丁干什么的时候,鲁肃脸上一丝不易察觉的表情被周瑜捕捉到了,大概是有那么点想揭竿而起的意思。后来两个人就着小酒,谈谈人生,说说理想,很快成了朋友。

鲁肃这人还是很够意思的,他看到周瑜现在正处在人生的迷茫期,就主动提出出去自助游一趟,散散心,旅费由他提供。

二人从合肥出发,途经淮南、扬州、寿春、谯郡和梁国,历时两个月,这也就是周瑜旷课的真实原因,其实是被鲁肃诱拐去的。

在这次旅游中,周瑜看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丰富了见识,增长了阅历,懂得了如何区分骡子和驴子的不同,尝到了野菜和窝窝头的味道。

鲁肃为周瑜安排的这次下乡活动还是很圆满的,当他们重新回到城里的时候,周瑜已经从象牙塔里完全走出,他眼前总是浮现出那些饥饿的村民、路边的死尸、坍塌的茅屋,喉咙里有种力量想喷薄而出。

长期的优越生活,使他忘记了现实的残酷,现在是一个战争的年代,是一个人民苦难的年代,爆发,这是他最终的选择。英雄,从来就是注定的。

但是周异并不了解这些,他拿着那张处分单,只觉得胸口有什么东西碎裂的声音,那是一个可怜的父亲心碎的声音。

他派人明察暗访,终于得知自己儿子是和一个不务正业的地痞流氓混在了一起,而更为严重的是这个流氓还有造反的嫌疑。于是他火速让人把周瑜从鲁家押回家里。

下跪体罚,写检查,念检讨,最后被丢进小黑屋里禁闭两天,不准吃饭。

夜里,窗外的星空十分寂寥,周瑜此时已经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

那短短数十日的游历,带给了周瑜巨大的改变,这是一个伟大的改变,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成。

心是最大的地方,可以包容一切。早在几年前,做太守的叔叔周忠就教过周瑜这个道理,如今时过境迁,周瑜才真正明白了,即使拥有完美的容貌、渊博的学识、无数的家财,也无法证明你的强大。

只有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在这个夜晚,他仔细思考了过去十几年的人生,也考虑了如果放弃现在他拥有的,他又将会得到什么和失去什么。

舒城太小了,周瑜真切感受到了这一点。他需要走出去,而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临了,他并没有等多久。

精英闹事分子:太师PK皇帝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一个人去世了,这个人的死不仅改变了历史,同时也改变了周瑜的命运,这个人就是汉灵帝。

当皇位像接力棒一样传到了汉灵帝刘宏的手里时,大汉王朝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柿子了,置身于摇摇欲坠的宫殿之中,刘宏觉得头顶上随时都会有不堪重负的瓦片掉下来,将自己砸得头破血流。

有危机感是好的,但是有过度的危机感就是不自信了,刘宏就是这样一个不自信的人,究其原因,这就要从他如何坐上皇位说起。

上一任接力棒的主人汉恒帝刘志突然两腿一蹬,却留给他身边人一个大难题,因为刘志虽然后宫储备不少,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不会是他自身有什么问题吧,有待考证)。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亲生的没有,那就从沾亲带故的后备里挑吧。

就这样,走了狗屎运的刘宏便飞上了枝头变凤凰,摇身一变成了全国的一把手。

因为得来的太容易,便愈加害怕失去,坐上皇位的刘宏日夜都担心别人会抢走他的位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他身边那些宦官也正好借用了他这个弱点来排除异己,看谁不顺眼,只要跑到刘宏那里说一句某某人想造反之类的鬼话,那这个人绝对就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

这位仁兄除了多疑,还很堕落。不好好上班也就算了,竟然还在后院挖了一个泳池子,把一群不穿衣服的未成年少女赶进去给他表演花样游泳。

他的另一个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欢赶驴车(看这品味低的),穿行在他仿造的街市中,让太监和宫女扮成商客,起劲地吆喝供他观看。

他的荒唐事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在刘宏的荒诞指挥下,举国上下一片混乱,共同奏响了一曲悲哀的末世交响乐,自古以来,江山建立艰难,毁灭却容易得多。

刘宏的折腾无疑是给垂死的东汉王朝脑袋后又拍了一板砖,上天终于在大汉王朝屹立了几百年后,决定把它给抛弃了。关于将来,刘宏不知道,因为好戏上演的时候他已经草草地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染病死了,只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儿子,十四岁的刘辨和九岁的刘协。

刘宏的死还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位老兄高调登场的开始。

因为死得比较急,刘宏没有留下遗言决定哪个儿子该继承皇位,这可真是缺了大德了,以拥立刘辨的何太后一派和拥立刘协的董太后一派分成两个阵营,轮番上台打擂,大家都想坐那个位子,谁也不让步,既然说不清楚,那就打吧。

几个回合下来,因为董派一个选手的出色表现,成功地摘得了这次比擂的最后桂冠,将刘协扶上了皇位。

这位优秀的选手就是董卓,因为长年在边关闹事,混迹于陕西临洮,在这个边远山区发展起了自己的军队和势力。后来被朝廷招了安,给了职务让他干,但是董卓是个追求高远的人,不满足只打打下手,维护治安这类工作,便积极进步地发展自己,终于与时俱进,在这两派之争中给自己找到了突破的机会,一举完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过渡。

本来董卓红旗高举,一路凯歌地进入大都市洛阳,顺利地换了个身份,成为董太师,做了皇帝的监护人。这些事情都和周瑜扯不上关系,毕竟周瑜那时还是个未成年少男,这些国家政变的大事和他挨不上。

但是董卓自从升了官之后,情形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董卓没有文凭,学历基本是空白,这样一个类似于文盲水平的人怎么能服众呢?而且董卓也是个坏事干尽的坏人,所以对他的反抗呼声越来越高,为了排除异己,董太师选择了最直接的方法。

杀,杀,杀,将对他不满的人通通杀掉,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董太师的屠杀行动就好比一颗火星,渐渐地点燃了炸药的导火索,引爆的关键是一个人,周忠,前面提到过的周瑜的叔叔。作为当朝太守,他此刻正处在政治旋涡的最中心,而且作为一个正派人物,随时都有可能会被董卓灭掉。

于是,周家连夜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为营救周忠商量对策,会议的决定就是出动周家的精英前去洛阳搭救,速去速回,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周忠救回。

办法是好,也够激励人心,但是却不切实际,周瑜提出了反对的声音,将洛阳现在的情形、天下的状况、董卓一流的势力等事情,事无巨细地对他那些摩拳擦掌的兄弟做了一番阐述,结论是此举不可行。

可惜,他白浪费口水。

以周晖为首的周氏家族子弟,拍拍周瑜的脑袋,意思是小朋友,给我们上课,你还嫩点啊。

然后踢踢马屁股,绝尘而去,但是他们小看了周瑜,更小看了董卓。董卓既然有能力权倾朝野,就不会那么轻易让人动他的地盘。

杀!!

一场血的教训,证明了周瑜的谋略,虽然有点惨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也成就了他的出头时机。

对于董卓来说,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杀戮,但对于周氏家族而言,却是一次残酷而彻底的打击。在这次的灾祸中,周氏家族年轻一辈中的精英人物几乎被消灭殆尽。

这近乎于灭门的仇恨,这无法抹去的丧亲之痛,曾经荣耀的家族一时间支离破碎,灾难使周瑜握紧拳头,变得坚强起来。

董卓,我要杀了你,周瑜在心中为董卓设计了千百种的死法,仇恨,他要宣泄,他要报仇。

但是没有等到周瑜,董卓就先被干儿子吕布杀死了(因为他把吕布的女朋友给霸占了,真是找死),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这话自古以来就是真理。

举着火把专横跋扈的董太师被自己手里的火把一不小心落下的火星给焚毁了,作为一个全能型的选手,董卓因为作风问题而被砍,真是具有讽刺意味。

坏人董卓死在坏人吕布手里,倒也算是一种报应。周瑜,你还有更伟大的事业要去做,去吧,命运之神正在向你招手。

钢铁战士周公瑾

该来的还是来了。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的冬天,寿春城。

大雪皑皑,已经起兵的孙坚正在他的府第,思考着下一步的战略,天下四分五裂,寿春终不是长久之地,该如何安排家人和部下呢?

这时,手下的士兵前来汇报,一个自称周瑜的少年前来拜见。“快请他进来。”孙坚的热情让士兵有些诧异,但他还是恭敬地将周瑜带进了大厅。

“公瑾,你怎么来了?”孙坚看着眼前这个少年,长高了,也黑了些,显得更加俊朗。

周瑜平静地说:“我是来请孙伯伯搬家的。”

“搬家?”孙坚大为惊讶,“搬到哪里?”

“舒城周府。”

孙坚看着周瑜的眼睛,平静如水,却似海一般深邃看不到底端,这是一个有着怎样城府的年轻人啊,孙坚决定认真考虑周瑜的意见。

周瑜早在6年前孙坚剿灭黄巾军的时候就来过这里,那时的孙坚正作为一颗军政界的新星冉冉升起,散发着夺目的英雄光芒,周瑜寻着亮光就奔过来了。但此刻,他的再次到访绝对不是来和英雄叙旧的,而是来找英雄救命的。

经过上次的变故,周家现在孤立无援,需要找一棵像孙坚这样的大树来支撑住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族。周瑜此刻想的已不仅仅是报仇这么简单的事情了,放眼天下,烽火连天,都是因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造成的,他要为自己报仇,更要为所有受苦的百姓报仇,但是报仇之前,他必须要有所倚靠才行。

来找孙坚,他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作为当时有实力、有前途的军阀,孙坚算是最让周瑜欣赏的一位了,而孙坚对周瑜的好印象也一直从6年前延续到今天,这个当初漂亮的小孩子如今也长成小大人了。

回忆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

中国人的习惯,谈正事之前先要在饭桌上走一下过场,叙叙交情,聊聊闲话,说说张家,谈谈李家,最后周瑜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当今时局,充分表现出一个演说家的专业水准,直说得孙坚拳头紧攥,双眼冒火。

天下大乱,能者得之。

孙坚当下在饭桌上就敲定了周瑜刚才的提议。看着眼前这个年少多识的少年,孙坚不禁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代代都有人才出啊。当初第一眼见到周瑜,孙坚就知道这个少年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所以当初才会让自己的大儿子孙策和周瑜结拜当兄弟,孙坚还没有意识到他当初的这个决定几乎是决定了周瑜一生的命运。

三天后,孙坚令大儿子孙策带着家眷和细软随周瑜去了舒城,马车越走越远,只留下官道上几条深深的车辙。孙坚仰天而望,成王败寇,就从今天真正开始吧。

在去舒城的路上,周瑜和孙策聊起小时候结拜的事情,聊起如今同舟共济的事情,越聊感情越好,孙策指向北风,意气风发地说:“公瑾,有朝一日,我们定当提兵驻马,立于洛阳城头。”

也许这就是周瑜想要的,依托着孙家完成他放眼天下的事业,也许他和孙策好真的是出于真心,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当时的周瑜是什么想法了,但是历史证明,周瑜、孙策已经是分不开的两个名字了。

在这次的“政治性”投资行为中,周瑜取得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成功。

伤痛中站起来的周瑜埋葬了自己的过去,拿起了剑戟,开始了从儒士到儒将的转化,这一年,他15岁。本该享受家庭欢乐的周瑜独自承担起了他所不该承担的责任,在义无反顾中踏上了那条风雨兼程的道路。

15岁的周瑜就这样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一幕军事题材的历史剧就此拉开了帷幕。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铁哥们是怎样炼成的

回到家后,周瑜专门让人收拾出了几间屋子给孙策一家人住,两家人处得很好,尤其是周瑜和孙策,可以说他们最初的阶级感情就是在这里发展起来的。

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周瑜,他在那次的家门惨祸之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他要挑战的是当今最有权有势的董太师,此人不但心狠手辣,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党羽众多,在这位老手面前,他的功力实在是差太远了。

但是不要紧,周瑜丝毫不气馁,还没有开始搏击呢,怎么就知道最后输的人一定是我呢,周瑜当时没有想到董卓会死在别人的手里,他是认真地想要报家仇,将董卓杀之而后快的,而作为他的死党,孙策也是坚决给予支持。

那段日子算是周瑜人生中最平稳的一段日子了,虽然怀着报仇的恨意,但他还是一直活在希望里的,因为他还没有见到过真正的黑暗,所以他一直是对这个世界抱有美好的期盼的,简单来说,那时周瑜的生活可以用几个短语来概括:很励志,很刻苦,很畅想。

而在这条路上,陪伴他的正是孙策。

从小受到孙坚教育的孙策也算是一个好少年,因为他仅仅比周瑜大几个月,而且从小当惯了大哥的孙策也总是以长辈的身份对待周瑜,这让周瑜从这位大哥身上体会到了不少家庭的温暖。

每次提起报仇,孙策总是神色坚定地告诉周瑜:“你的仇恨就是我的,我一定会帮助你替你的家人报仇,将来的天下一定是我们的。”

虽然周瑜当时还没有想得到天下的雄心,但是孙策的不断旁敲侧击让周瑜的态度也悄悄发生了改变,是啊,别人能雄霸天下,为什么我不可以?

从某些角度来说,周瑜是被孙策带领着走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周瑜开始在家里勤读兵法,研习国事。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周瑜那时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但是不要紧,他的身边有孙策陪伴。

在两个少年的携手并肩下,前方的道路似乎显得很平坦,只要我们兄弟齐心,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呢?

但是他们错了,这个世界上,不是你真的努力了,好运就会垂青你的。对于站在风口浪尖的人,老天爷总是会给他过多的关照。

在兄弟两个梦想着明天美好时光的时候,一个噩耗突然传来,彻底打乱了他们的计划。他们毕竟还是少年,对于灾难没有多大的消化能力,这一噩耗让孙策和周瑜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分别,这是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在那个岔路口分开后,他们谁都没有想到日后竟然还会再重逢,更没有想到,他们能携手将当初的誓言进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说到噩耗,不得不先介绍一下当时国家的大形势。那真是各路英雄济济一堂,你争我夺好不热闹。

周瑜的第一桶金

都想当家做主人

这是一个混乱的世界,这是一个动荡的时局。

由于大军阀董卓的榜样在先,所以各地的小军阀纷纷仿效,借着打倒逆贼的口号在各地举起了旗帜,造反的人总会为自己找到恰到好处的理由,下面就介绍一下起了兵的佼佼者。

首先出场的是社会青年曹操。他公元155年生人,家世显赫,属于高干子弟,20岁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之后因为能力超群,仕途一路绿灯。按说这样的人造反,有些说不过去,但在与大老板董卓的矛盾不断激化下,曹操还是举起了反抗的大旗。

后来,他招兵买马,组织了5000人左右的队伍,跟随着袁绍的大军前去讨伐董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有仇必报的人,谁跟他过不去,他就算天涯海角地绕一圈也不会忘记报仇的,典型的社会青年类型。

综合评价,造反口号:讨逆惩奸!

战斗能力:五颗星!

人品估计:两颗星!

第二个登场的是落魄户刘备。他公元161年生人,据他自己说是皇室后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造反前的职业是编草鞋的(命运无常啊)。

刘备同志是一个典型的烂好人,逢人就微笑,见人就握手,配合着他那副天圆地方的长相,很像一个仁慈的大叔。可惜刘大叔命不好,造反前期屡战屡败,不得不多次寄人篱下,忍受别人的白眼。

悲哀啊,但是刘大叔坚信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凭借他多年编草鞋的耐性,将这些挫折一一消化,甘之如饴。

上天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它到一定时候都会还给你的。果然,在刘备年过半百奠定下蜀国基业时,试问天下能有几人与之争锋?就连一向自负的曹操当初也看出了刘备是个人物。

综合评价,造反口号:复兴汉室!

战斗能力:两颗星!

人品估计:五颗星!

第三个亮相的是高干子弟袁术,生辰不详,死于公元199年,和曹操一样,属于高干子弟,却是个高档次的高干子弟。翻开族谱,老袁家各个都是骨灰级别的高干,真是人比人气死人,但最后袁术被曹操打败也说明了靠裙带关系终究还是靠不住的。

综合评价,造反口号:讨逆惩奸(跟曹操一样,当时他俩是合伙人)!

战斗能力:三颗星!

人品估计:一颗星!

大家都是能成大事的豪杰,却偏偏被安排在了一个年代抢肉吃,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上,这注定是一场兼并战。

关中无数诸侯纷纷抢占割地时,怎能想到远在烽火之外的两个年轻人不久会让他们大为震惊呢。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啊!

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还在舒城展望美好未来的周瑜和孙策接到了一个让他们备受打击的消息:孙坚在攻打刘表时,被其部下黄祖射出的暗箭所伤,不治身亡,这个消息让周瑜在伤心之余倍感失落。

看到孙策握紧的拳头,周瑜无话可说,在这个特殊的年代,生死本来就已经交给了上天,尤其是诸如孙坚这样的武将,长年冲锋在前线,早就该料到有一天的不能善终。命运自由天注定,周瑜第一次有点相信了命运。

但是,此刻孙策正处在丧父的痛苦中,你不能走过去安慰他说:“不要难过了,你爹死了那都是命,我们还要好好地活下去。”

如果周瑜这样说,恐怕孙策当场就跟他翻脸了,所以周瑜只是沉默地看着孙策,却没有想到孙策首先说话:“我要离开这里了,我要去江都(如今江苏扬州)。”

周瑜知道,孙策陷入了和他当年一样的境地,亲人的被害让心中的怒火无法平息,报仇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或许,你去那里可以先冷静一下。”

周瑜无法阻止孙策的脚步,虽然他们是兄弟,但是他知道只有时间才是最好的疗“伤”办法。之后不几天,孙坚的老部队便被孙贲(孙坚的侄子)掌管。他派人送回灵柩,托人给孙策带了几句节哀顺变、千万想开之类的客套话,便带着大部队投靠了袁术。

树倒猢狲散,将孙坚安葬于曲阿,孙策带着兔死狐悲的复杂心情和周瑜告别。他要离开这里了,要去江都,那里有他的一些关系网络,那里可以让他东山再起,继承父业。这些都是周瑜没有的,在见孙坚之前,他一无所有,孙策走后,他依旧一无所有。

“也许我们还会再见面的。”孙策走了,从一年前他来的那条路上离开,周瑜注视着他离去的背影很久,此时他才明白,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以倚靠的只有自己,再见了,兄弟,希望我们再见面的时候,都会变得强大起来。

又是一个人了,周瑜仰望天空,阴暗无云,上天是决定不了什么的,强者永远都是自强不息而练就的。

之后的日子,在不同的地方,周瑜和孙策在做着一件相同的事情:发展。

世界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他们之间的战斗友谊注定不会终止。

借钱借粮借一切

舒城偏安一隅,像是惊涛骇浪中平静的孤岛。舒城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觉得天下大事和他们实在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去的。在这样一个桃源之地,谋划造反的事,实在是很没有群众基础。

但周瑜就是周瑜,除了人长得漂亮,人品也很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那是相当有人格魅力的一个人。

周瑜时不时地放出消息说在家里要开个茶话会,就是摆出几盘小点心,大家坐在一起随便聊聊天,说说话,冲着周瑜势不可当的个人魅力,人们便纷纷登门了。

周瑜则从这些人中间,慧眼独具地挑出几个有更高精神追求的来作深入的分析。周瑜就这样慢慢招揽了一批谋士。不费力,还讨好,落得一个礼贤下士、以礼待人的好名声。

虽然混得还算不错,但周瑜明白他眼下得到的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日子虽然还过得去,但是和先前预想的还是有很大差距,要想更上一层楼,首先就得冲出舒城这个小圈子。不要着急,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这天,周瑜刚开完茶话会,就有下人送来了一封信,是孙策托人带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哥哥我混出来了,兄弟你赶快来吧,咱哥俩一起去吃香的、喝辣的。

这是这几年来,他们通的第一封信,孙策这几年在外面闯荡的消息,周瑜多多少少也听说过。在去江都没多久,孙策就去投靠了袁术,然后为袁术卖命打过几次硬仗,拿着把命豁出去了的架势,最终从袁术手里把孙坚的旧部队要了回来。

看来,孙策此刻是要自立山头了,周瑜不知道现在是不是一个成熟的时机,他只明白自己必须要为孙策做点什么。

孙策在信里提到他有过江发展的打算,想要倚靠他们孙家当年在江东一带的交情,打出一片天下,真的是时候了吗?周瑜在思考,渡江从眼下来说,确实是最可行的方案,但似乎缺了点什么,缺粮草,缺人马。找出问题后,周瑜便着手开始解决问题。

首先是要人马,打仗这种群殴的活动没有足够的人手是不行的,而没有战马更是万万不行的,万一战败有个交通工具也撤得快些。

周瑜想了想,能帮上这个忙的,只有他的叔叔周尚,此刻的历阳太守,他手下有几千兵马,虽不是太多,但应应急也是可以的。

周尚也是明大义的人,听了周瑜借兵的请求,便将手下3000兵马借给了他,看来有个有权的亲戚就是可以节省不少麻烦啊。

然后,是借粮草。整整衣冠,周瑜找到了他的老朋友鲁肃。

借粮,见到鲁肃后,周瑜坦诚相告此次来的目的,一句废话也没有。

“哦,在后院,我带你去。”鲁肃也实在,扔掉手里的瓜子壳就领着周瑜来到了粮仓,见过有钱的,就没见过这么有钱的。看见鲁肃家的粮仓后,周瑜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

鲁肃家有两个巨大无比的粮仓,据周瑜目测,每仓大概装有3000斛米,鲁肃随便指了一个粮仓:“拿去用吧。”

见过豪爽的,就没见过这么豪爽的。鲁肃此刻在周瑜眼中就好比是一条浑身闪着金光的大鱼,价值倍增。

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客气了。周瑜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问:“子敬最近在忙什么,好像很悠闲!”他开始放下鱼饵。

“瞎忙,人生无趣啊。”不谙世间疾苦的鲁公子跷起了二郎腿,和周瑜诉起了苦。

“不如出去散散心,不瞒你说,我和你借粮是要给我好哥们孙策送去,和我一道去看看吧。”鱼饵慢慢靠近。

“这样啊,反正也没事,那就去一趟吧。”鱼儿顺利上钩,周瑜心里在笑,这样就可以了,是时候去找孙策了。

钓到鲁肃这条大鱼,周瑜是深有打算的。

要知道打仗可是个长时间的体力活,需要源源不断的后方补给送往前线,那时候不比现在这么方便,只要飞机空投几下就什么都有了,几千年前最发达的交通工具除了人力车就是马了。

如果士兵在前线累死累活一天下来,突然被告知,没米下锅了,那会是一件令人多么愁苦的事情。因为从后方运补给,路途遥远,大家就算勒紧裤腰带咬牙坚持,就怕等粮食到的时候,也已经饿死多日了。

所以周瑜这次一下子无偿赞助这么多军粮,还将大财团鲁肃公子带上了贼船,用心可谓良苦啊。周瑜知道孙策这几年过得并不顺利,毕竟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日子不是孙策这样的人可以忍受的。

但是孙策竟然能忍下来,周瑜在想:如果换了自己是否可以为了家仇做到如此地步?但是不管怎么说,他即将要走出这座小城,迈向更大的天地了,此刻的周瑜是带着豪情壮志出去的,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一而再地返回这里。

或许是真正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此时的周瑜真的还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小到无人知晓,无人问津,在英雄之路的起点,他向着自己想要去的那个方向努力着。

带着鲁肃,周瑜踏上了他本以为属于自己的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

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周瑜再次见到了分别四年的孙策。一切尽在无言中,大家还是好兄弟。看到周瑜带来的资源,孙策热泪盈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泪眼蒙胧中他握着周瑜的手,说:“有你帮我,啥也不说了。”

周瑜知道孙策相信他,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雄心壮志,属于他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将周瑜安顿好后,孙策带他去见了一个人。在孙策的帐篷里,周瑜见到了一个偏瘦的中年男子,看样子像是一个读书人。

“就是他对我提出了过江的建议的。”孙策指着那名男子对周瑜说。那男子介绍自己叫做张纮,和孙策三年前在江都认识,因为那时戴孝,所以一直没有出门工作。前几天才刚刚来报到。

“要是想有大前途,就一定得南渡长江。”对于张纮的自信,周瑜没有说话,周瑜看着张纮,那个男人嘴角的笑容意味深长,那神情分明就是告诉周瑜,相信我,没错的。

过江的确是目前唯一的出路,周瑜不得不承认张纮这个看法的正确性,面对北方如狼似虎的军阀,孙策根本没有实力和他们抗争,只有到江东去积蓄实力,日后才有争霸的指望。“我们要过江去。”周瑜认真地对孙策说。

孙策点点头,他们三个人在那个时刻为日后的发展设定了初步的规划。为了这个规划的进一步实施。晚上在帐篷里,孙策召集他的谋士们就过不过江发表看法,在会上出现了各种声音,除了张纮,大部分人都认为应当在北方发展,他们认为这里有自己的根基,不能轻易放弃。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故步自封,就是胆怯。

失望的孙策看到坐在一旁埋头思索的周瑜,问道:“公瑾,你怎么看呢?”

“过江,当然要过江。”周瑜站起身来,从容的目光俯视过在场的每个人,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你们不敢过江,完全是胆怯,怕失败后无处可逃,像你们这样的人怎么能在乱世中活下来?”

他详细地分析了当今的局面,北方有曹操、袁术这样的大军阀把持着,是很难战胜的,而孙家曾经对江东氏族有过恩惠,而且那里的军阀势力相对薄弱,局面相对来说容易打开一些。

“如果我们不过江,只能等着被歼灭,如果我们自己不去争取,只能被历史淘汰,你们不愿意尽可以留下,我誓与伯符共存亡,成大业。”

寂静无声,周瑜的声音回荡在每一个角落里。他心里此刻也是百感交集,他心里也不是没有畏惧,到一个一无所知的地方去开展自己的事业,万一失败了,那等待他的只有死亡。但是他走出舒城就是为了发展,如果不能发展,他又何必辛苦这一趟呢?

周瑜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当他看到孙策坚定的眼神时,他知道这个人是和自己始终站在一起的。孙策给了周瑜最后的勇气,他斩钉截铁地肯定了周瑜的意见:“南渡,我们要去开创江东基业。”

周瑜觉得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他经历了这么多,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这一步,他不能轻易放弃,他要从这里开始,为之奋斗终生,这就是周瑜的觉悟。要从这里开始踏上征程。

确定了战略大方向之后,孙策继续召集谋士商讨如何部署,但凡这个时候,大家又开始踊跃发言,不论好主意还是坏主意,先讲出来再说,让领导听到自己的声音。

在一片喧哗声中,周瑜表现出了他的军事领导才能,这种才能在他今后并不长久的军事生涯中不断地提高并帮助着他。当军营里吵得沸沸扬扬时,鲁肃给周瑜使了一个眼色。尾随鲁肃走出军营,周瑜发现鲁肃早就在军营外的大道上备好了一匹马。

“子敬,你不打算留下来吗?”周瑜没有想到鲁肃竟然会选择离开,但是周瑜挽留的话还没有说出口,鲁肃的一句话就打消了他这个念头。

“公瑾,即便孙策真是一个明主,我也不能丢下家中老小随他过江。”够了,这一句就够了。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谁不想乘乱而起,雄立群英,鲁肃不是没有这个本事,但是他宁愿选择安守家园,守护自己的亲人,而放弃可能令自己天下成名的机会。鲁肃在周瑜心中的形象一下高大起来。

子敬,我们一定后会有期。周瑜目送策马而去的鲁肃慢慢消失在夜色中,转身再次回到军营去,他没想到自己会从这条路上离开。

但是周瑜不得不离开。

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周瑜回到营帐里,孙策正在等他。

“鲁肃走了?”

“走了。”

“哦。”

孙策有话要说,周瑜看着他的眼睛,他似乎难以开口。“公瑾,一个月后,我便要过江去了。”孙策抬头看着周瑜,“我要你留下来,镇守丹阳。”就在刚才的决议中,周瑜帮助孙策取得了胜利,他帮助孙策选择了一条最适合的道路,但是周瑜没有想到,他自己却并没有走上这条路,应该说还没上路就被人给抛了下来。

周瑜此时郁闷得要命,在来投奔孙策之前,自己在舒城也算是个人物,一表人才,玉树临风,义薄云天,那家伙,谁不尊重啊,怎么一到孙策这儿,自己就成了被耍着玩的小丑了,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估计周瑜长这么大也没受过这委屈,当下就想转身离开。随便跟着哪个混都能得到比现在好得多的待遇,我是把你当兄弟才来找你,还义务为你带来了粮草,难道这就是我应该得到的结果吗?

周瑜很委屈,孙策似乎比他还委屈,苦水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倒了出来:“我真的是没有办法了,虽然我身边这些年来也聚集了很多的人才,谋士有,武将也有,但是支持我过江的,能坐镇后方的只有你,也只能是你啊。”

“我知道这对你不公平,但是我真的想不出更合适的人选了。”

面对孙策的诉苦,周瑜迈不开脚步了,他知道对于一个没有巩固后方,刚刚兴起的军事集团而言,几万大军要南渡长江,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盘上开打,后勤保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周瑜的拳头攥紧又放开,他内心很矛盾,孙策的处境他很明白,但是周瑜就算再够意思也还没有境界高到去为了成全别人牺牲自己的前途。

作为一个后勤部长,除了不会缺吃少喝以外,还能有什么发展空间?待到前方的大将功成名就的时候,自己早就被人遗忘了。

看到周瑜不吭声,孙策也在紧张地等待着,坐镇后方,周瑜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性格隐忍,谨慎,能力超群,而且和大财主鲁肃关系那么铁,除了他,还有谁能胜任这个工作呢?

“好吧,我同意。”周瑜的话虽然是孙策所期待的,但是听到这话后,孙策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周瑜没有多耽搁,第二天便收拾东西离开了。周瑜没有跟孙策闹意见,也没有消极怠工,在之后孙策冲杀疆场、攻城杀敌时,周瑜在丹阳(今江苏南京)坐镇,从事着发发粮票,调调人手,和鲁肃吃个饭联络一下感情,顺便再从鲁肃那儿要个几百担的粮食这样的后勤保障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在周瑜后勤保障有力的条件下,孙策的渡江战役进行得有条不紊,他势如破竹般的攻击几乎无人能抵挡。孙策严明军纪,坚决搞好军民关系,所以所到之处,百姓都是夹道欢迎,孙策在群众中的人气骤然飙升,红得发紫,紫得发亮。

而周瑜依旧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过着和之前十几年一样的日子,但是他不后悔当初的决定,时间过去得越久,周瑜便越不后悔,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谁还能认真地守在一隅,认真地做好单调的工作呢?

鲁肃有时候会善意地提醒周瑜,孙策说不定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已经把他给忘到脑袋后头去了,但是周瑜知道,孙策一定不会忘记的,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是外人可以理解的,就好像孙策可以让他为自己镇守住后方,而自己也可以答应他一样,这就是一种不会去怀疑的兄弟感情。

只有在自己的帮助下,等孙策彻底地稳定了江东的局势,他们在一起开拓霸业的愿望才能实现,周瑜相信,那一天不会很久,其实,周瑜想得很对。

周瑜在后勤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时候,孙策可是一直没忘记这个鼓励他、支持他的好兄弟,如今还是没名没分地为他服务。

公瑾,再待几日,我们便一起开拓江东基业。

伯符,兄弟之间的情意,舍我其谁呢?

他们重逢的日子没有太遥远,孙策已经初步占领了江东,在那片土地上,孙策为自己迎来了一个人生的高峰,此刻,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周瑜,是时候该兑现自己的诺言了,他们兄弟要一起创业。

接到孙策的信后,周瑜再次收拾行李出发过江,他从幕后终于要走向台前了,而且在那里,周瑜将会打下人生中的第一个胜仗。

笮融严重被忽悠了

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周瑜领着自己不多的兵力渡江去和孙策会合,历史上最抢眼的兄弟黄金档开始了他们的首度合作。

攻克横江、当利,击破张英、于糜等地方,夺得了大量的军资储备,孙策和周瑜在军营中开庆功会。

缺口已经打开,接下来便是一鼓作气地攻入曲阿,但镇守曲阳的刘繇并不是任人宰割的书呆子,这几年下来,他在曲阿附近布置了不少防线,彭城相薛礼据秣陵城,下邳相笮融兵屯县南,都依附于他。

周瑜很聪明地避免了与强力部队直接碰面,而是学习了顾恺之吃甘蔗的精神,先拿弱的一方开刀。

先攻笮融,他这样的土包子自然不会是周瑜的对手,没两个回合就被打得跑回去关紧城门,说死也不出来了。孙策很恼火,想要继续攻城,但是周瑜告诉他,不需要着急,这个可以留到最后来打。

于是孙策扭头去打薛礼,薛礼大败而逃,然后去打樊能,灭于糜,转了一大圈下来,继续去敲笮融的大门,出来打啊,还没打完呢。

看到孙策还惦记着自己,笮融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出来战斗,但是傻人有傻福,就在他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孙策的军队突然快速地撤退了。

搞不清楚状况的笮融坐立难安,在自己营帐里原地转圈,突然他脑子里冒出了一个之前无数人用过、之后还会有无数人继续采用的主意:刺探。

挑选出一名体形瘦小、身手矫健的士兵,命他去孙策的军营中看看,到底现在是个什么状况。

两个时辰后,士兵带回了一个令笮融哭笑不得的消息:孙策死了。

怎么死了呢?笮融记得白天的时候那小子还一副生龙活虎的样子。

被我们射出去的流箭射死的。

这样也可以?真是天意啊,被喜悦冲昏头脑的笮融急忙安排部将于兹领兵,准备乘胜追击,收回失地。

两个时辰后,他又得到了一个令他哭笑不得的消息:孙策还活着,不仅活着,还生猛异常地砍了我们很多弟兄。

大家不要奇怪,其实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阴谋,孙策的确是被流箭射中摔下了马,却没有生命危险,只是射中了小腿而已。至于那个士兵的话,我们不得不再重复我们前面就提到过的一句名言: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

周瑜料到像笮融这样谨慎到胆怯的人,一定会派人过来打探,便吩咐加强警戒,果然抓到了一个鬼鬼祟祟的人。

还没拷问,来者就把身份、目的和盘托出(有这样的部下,不知道笮融有何感想),周瑜在他耳边说了一番悄悄话。于是便有了如上那番场景,在此不赘述。

装死这招给了笮融十分沉重的精神打击。之后的事情便简单了,攻海陵、湖孰、江乘、句容,最后直接拿下曲阿,刘繇跑路,手下兵士也纷纷弃械投降,他一败涂地。

在这次巨大的胜利中,周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实刘繇的军队战斗力也不差,人数也不比孙策的少,但是却失败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结论。

之后孙策便领军东进夺取吴郡。同年八月,孙策的人马乘船绕过浙江,直逼吴郡的心脏会稽。太守王朗发兵在固陵(浙江萧山县西)阻击孙策,孙策几次率人从水上发起进攻,都被王朗打退了。

这夜,孙策正在想破王朗的办法,周瑜带着他的古琴进来了,虽然周瑜的琴艺不差,但是这个节骨眼上,孙策可没什么心情听音乐。

把琴在桌上放好,周大师开始轻抚琴弦,悠长的乐声缓缓流淌,孙策听着听着,似乎听出点问题来,主道:“公瑾,你是不是想告诉我,你有办法破城了?不然,你的琴声不会这么平静的。”

周瑜笑道:“知我者,伯符也。”原来,周瑜这几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王朗背城而守,的确是很难攻破,但是向南走数十里为查渎,这条路地理位置很重要,从这里走可以占据内地,从内向外,这样出其不意,一定能击败王朗。

孙策听完这个计划大声说好,连夜召集各将部署,一面在正面点起火把,迷惑王朗他们的人马还在这里准备正面的进攻,一面命人带兵悄悄从查渎出击,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弄得王朗前后受敌,顿时乱了阵脚,孙策率人发起猛攻,打下了会稽,生擒了王朗。

这是周瑜人生中的第一场战役,他干得漂亮至极。以少胜多,以弱破强,临危不惧,随机应变,交给了孙策一张完美的答卷。

孙策却给他打了一个不完美的分数:继续回丹阳镇守。

不完美,多少还有点惨淡。

对于周瑜来说,这是绝对的不公平,出人、出钱、出力,甚至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陪你在战场上溜达了一圈,最后却被发配回老家。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可为什么退居二线的就总该是我?

如果说上次的离开是因为实在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那么这次的离开就有点过河拆桥的意思了,周瑜就算涵养再好,也忍不住要发飙了。我都把活干到这份儿上了,你还这样对我,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了啊。

面对周瑜的质疑,孙策还是那句老话,只有你才能镇守后方。周瑜无言以对,的确,作为孙策最信任的人,自己的确是得回到丹阳,因为那里还有个重要的人物没解决呢,就是孙策的老领导袁术。面对孙策的这些动作,袁术肯定会疑心大作,如果不及时回去安抚,那很可能费心打下的基业就要毁于一旦了。

周瑜无奈地点点头,那还是我回去吧,但愿这是最后的一次,等到我们足够强大,我将会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周瑜最后还是回了丹阳,继续后勤岗位的工作。因为他了解孙策,了解目前的状况。虽然他心里也很不乐意,但他更知道什么叫做以大局为重。深明大义的周瑜就这样再次沉潜,不过安生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

这是一个非你莫属的时代啊。

挖墙脚的袁老板

周瑜又回到了丹阳,继续一年前他和鲁肃在这里喝茶聊天的悠闲生活,不论孙策对他许下了怎样的未来保障,自己心里的郁闷还是只有自己知道,不管怎么说,重返丹阳的他,也算是三国版的“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这位“胡汉三”的主要工作除了继续给孙策调度粮草和打理后方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安抚袁术。

回去第二天,周瑜就跑去袁大老板那里汇报工作,说说这次战役如何的艰难,讲讲孙策如何的劳苦功高,谈谈今后的江东如何的建设,最后做陈述总结,大意就是我们绝对是按照您的方针来的,请放心,充分地发挥了一个优秀演说家的潜力。

当周瑜张口让袁术放心孙策一定会好好干,不辜负袁老板的信任时,袁术却不再买他的账了,和周瑜打起了太极,“只要你们好好干,我一定放心,不过也不要对不起我啊,那样我会很难过的”。

袁术这番没有发表任何看法的话让周瑜感到了一丝不安,这个在官场混迹几十年的老油条,一定有自己的打算。他不说明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一定是有着更深层的意思。

周瑜猜对了。

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周瑜正在想要不要去鲁肃家唠唠嗑,喝个下午茶时,袁术的调令就来了,派遣自己的堂弟袁胤代替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和周尚返回寿春。

取而代之!

袁术是真的对孙策有了戒心,派自己人去守住门户,就是为了以防不测。但是袁大老板对周瑜似乎情有独钟,想要收为己用。

在周瑜和干爹周尚回到寿春后,袁术几次前去串门,找周瑜谈天下大事,并就此发表演说,充分反串了一回刘备的三顾茅庐剧情。可惜周瑜不是诸葛亮,他袁术更不是看似宅心仁厚的刘玄德。

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最合适不过了:狭隘。他的早期成功靠的是和袁绍的联合,后来占领扬州等地靠的是孙坚等将领。现在孙坚死了,袁绍走了,他也就露出了他本来就一无是处的面目。

袁术先后占领了扬州、豫州、司隶和荆州一部之后,俨然成为南方霸主。这时的他开始沾沾自喜,不但忘了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还摆出了一副群雄领袖的臭架子,到处煽风点火,制造各种事端,弄了个损人不利己,不但和堂兄袁绍反目成仇,又同近邻刘表翻了脸。树敌过多、过快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

周瑜看到了他性格上这个致命的缺点,知道他不是能成大事的人,自然不想和他一起浪费时间,便做出淡泊名利的样子,只求守着一份安稳的职业就够了。

袁术几天下来给周瑜做思想工作,从拉家常开始,周瑜只是不断地点头,既不反驳也不响应,到最后袁术自己都说烦了,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跟着我,保管你荣华富贵,跟着孙策,一辈子只能是个居巢长,你自己选择吧。显而易见地挖别人墙脚。这种偷偷摸摸挖人墙脚的事情,也只有袁术这样有理想、没道德,有实力、没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干得出来。

但周瑜现在似乎只对后勤工作感兴趣,他请求袁术依然让他做居巢长。也许是想从基层开始发展,袁术最后只得同意了他的要求。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袁术的求贤计划宣告破产。

周瑜没有想到袁术竟然对他产生了兴趣,但袁术虽然家大业大,但实在不是一块好材料,跟着他干早晚是死路一条,虽然在孙策这里也没什么发展,但起码周瑜还可以说自己和孙策算是同道中人,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理想。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周瑜常一个人思索,从自己投奔孙家以来,所做的就只有付出,孙坚将家人托付给我,我将自己家的房子让了出来,结果他早早战死,没有看到。

我将粮草运来给孙策,本想一起过江创业,结果我回了丹阳,没有过去。

我在战场厮杀,本想夺得江东,共创基业,结果战争结束时,我再次要回丹阳,依旧看不到。

套用《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对孙悟空的话来说,就是:我猜到了过程,却始终没有猜对结局。

孙策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我周瑜又何尝不是呢?

深夜令人激愤,也让人冷静,周瑜想起当年一起练剑,一起骑马。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已经不单单是你死我亡的区别,而是决定了王朝的翻覆和历史的缔造。

伯符,你是对的,经历了袁术的事情之后,周瑜更加确认了这一点,只有自己是最适合镇守后方的人,这次的回来,是为了可以永远地留在这里。

不管怎么说,在孙策的下一次召唤前,周瑜还是继续他的沉潜生活。

二度出山过长江

该出手时就出手

此时的居巢在周瑜的治理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战争造成的破坏已经成为过去,经济得以恢复,人民得以安居,周瑜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片土地恢复了盎然生机。

周瑜对此虽然也很满意,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从内心深处涌起一种莫名的情愫,没人知道,却有一个人懂得。

在这个世界上,你会交到很多的朋友,但是有一种朋友不常见面,却永远了解你内心所想。值得庆幸的是,周瑜交到了这样的朋友。在通往最后巅峰的道路上,你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有些人智勇双全,有些人善于交际,有些人忠心耿耿,但只有那么一个人从始至终会为你考虑你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作为周瑜的朋友,鲁肃最近遇到麻烦了,原来袁老板来周瑜这里挖墙脚失败后,居然找到了鲁肃,求贤若渴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动,可惜自己的魅力实在不够,鲁肃也不愿意跟他合作,但要知道袁术是个心狠手辣的主儿。

为了避免在回家的路上被袁术的人给砍了,鲁肃当机立断要搬家,来和周瑜做邻居,接到消息后,周瑜就开始忙活了,虽然鲁肃财大气粗派头大,但说起家居装修,读书不多的鲁公子一定比不上高学历的周学士。

周瑜决定收拾出一套既朴素又有品味的房子,给他的新邻居鲁肃住,鲁肃的到来无疑给周瑜的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每天下班后回去和鲁肃喝几杯小酒,怀念一下当初的生活,日子过得也挺好,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一封信的到来改变了周瑜平静的生活。

孙策写了封信给他,大概意思和第一封差不多,只是表示出了更大的诚意,说自己现在已经在江东取得了一定的地位,需要周瑜来和他共同开创事业。

周瑜看过后,不动声色,把信塞进抽屉里,他还没有做好再次渡江的准备。他不知道这次过去是不是还会再落寞地回来,他毕竟是个男人,度量再大,也无法忍受。

然而晚上吃完饭,周瑜在弹古琴的时候,鲁肃告诉他,大丈夫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清楚自己心里想要的是什么。鲁肃语重心长地拍拍周瑜的肩膀。

琴声已经说出了他的心声,平静下隐藏着澎湃,那是一种不甘寂寞的声音。没想到文化水平不高的鲁肃还懂得赏乐。

不管怎么说,有友如此,尽在无言!

周瑜选在了一个凌晨时刻准备去码头过江,鲁肃带人前去送行,在江边周瑜还在劝鲁肃和他一起过江时,袁术部下都尉刘勋就带人过来堵截了,看来袁大老板是很不能容忍人才流失的。

前来堵截的人很多,周瑜也没时间劝说鲁肃了,反倒是鲁肃当机立断地把周瑜推上船,告诉他如果有机会还会再见面的。

周瑜在船上看到鲁肃带领着家丁对抗袁术的追兵,虽然人少,但是个个都很猛,把追兵稀里哗啦地打了一通后,鲁肃还优哉地对周瑜挥手再见。周瑜此刻也不得不感慨,不怕不要脸的,就怕不要命的。

真理!

在去往江东的行程中,周瑜一直在沉思,对于孙策目前的状况他也有所了解,渡过长江、进入曲阿后,孙策的势力迅速扩大,他发恩布令(就是宣布点优惠政策),加上之前的良好群众底子,短短一个月内,便得到了士兵两万余人、马一千余匹、谋士将才数百人,掌控江东的第一块木桩已经打牢。

此刻孙策就像是一块肥肉,谁都想从他身上啃一口,眼下自己去江东,不知道算不算是义无反顾,将来就是彻底和北方告别了。周瑜看到身后越来越远的北方大地,发出了一声叹息。在屈辱和背叛、流血和杀戮中生存下来,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便要走下去,这就是自己的命。忍受了这么多,只为了等待胜利的一天。

孙策并没有忽悠周瑜,他的所作所为对得起周瑜,而周瑜也没有辜负孙策,他在这次出山之后,就此在江东开始了他新的事业,一发不可收拾,声名迅速远播,红遍江东,波及全国。

真正开始了周郎时代。

高级政客的较量:程普VS周瑜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再度出山,率领部队渡过长江,前往吴郡去和孙策会合。这是周瑜人生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孙策亲自迎接,任命他为建威中郎将,给了他2000士兵、50匹马,他成了领直属兵马最多的一员大将。除了这些,还为他修建住所,请了军队里的文工团专门排演了一台晚会演给他看。

之后考虑到周瑜在庐江一带的恩信,便让他镇守江东的门户牛渚,还负责兼任牛渚附近春谷县的县长。

周瑜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这是他应得的,早在三年前他就该得到的东西。这些孙策也很明白,所以他对那些不满的人说:“公瑾跟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以前在丹杨,其以兵船粮草助我成大事,而今赏赐,还远远不能回报。”

意思是像周瑜这么帅、这么有能力、人品又这么好的人,无论给多高的待遇都是不够的。当时周瑜才23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加上事业又有了相当的起色,被吴郡中的人称为周郎。配合之前孙策的外号“孙郎”。

名满吴郡。

千万不要以为名人是那么好当的,做名人难,做军政界的名人更难。政坛就如同股市一样,暴跌暴涨的股票让人手痒,却不敢收仓。周瑜现在就是这样一只股。

参加工作以后,小周同志本着勤劳踏实、与人为善的原则,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业绩虽然提升不少,但朋友没处下几个,原因倒不是周瑜自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一个猛人,他就是程普。

程普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将才,早年跟随孙坚东征西战,立下无数战功,后来又跟随孙策参加了渡江战役。每次进攻他总是手持一条铁脊蛇矛(这武器够生猛),带头向对方发起进攻,威信非常高,放到如今,怎么也是个军长级别的。

自从周瑜来了,每次看见程普,都发现这位老将永远是昂着头走道,也不怕摔跤。和他说话,永远一副别人欠他三百块钱的样子。

其实这都是程普在给他下马威。按说也是老同志了,这么对小同志不太厚道吧,其实往深里探究,就是一个原因,兵权。

依照汉朝的制度,军中的将领是一级管一级,上一级约束着下一级,将领只有管理的权利,却没有调兵的权利。遇到打仗的时候,就由最高的将领将一营一营的兵士拨给相关的将领,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发生兵变。

而孙策则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除了留下一部分兵士亲自统领以外,余下的全都分给了众将,专业上称之为“授兵”。

分给各将领的兵便成了他们的直属兵士,如同将领的私家军一样,吃喝拉撒、活动外出全部都是各将领说了算。虽然各个将领之间职位各有高低,却没有隶属关系,只管各领各的兵。如果有了战事,则是派出都督来管辖各路将军的兵马上前线打仗去。这样做其实有着大忌,就是很容易发生兵变。

这个看似是孙策最失误的地方,其实是他最聪明的举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下属觉得自己得到了足够的信任和重用时,自然不会去考虑造反这么不靠谱、有高风险的活动了。所以,孙策帐下一直风平浪静。

程普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手下也不过就是一千兵士,而周瑜初来乍到的就分给了两千兵士,不平衡,实在是不平衡。

不怕穷,就怕比啊,程普不穷,但他偏偏铆足了劲要和小周比个你高我低。小子,让你知道知道谁才是这里的老大,不然你该因为有大头领撑腰,上天去了。接下来便是几场程周对决赛,我们简而言之。

一天,周瑜正在办公,程普来了,老人家也不吭气,旁边那么多空椅子都没瞧见,来了就在周瑜椅子旁边站着,小周二话没说就把东西收拾收拾坐到了另一张椅子上,将自己的椅子让给了程普。第一个回合,程普胜。

之后又一次,程普吃过晚饭,一个人在街上溜达着散步,迎面碰到了同样饭后消食的周瑜,老人家的脾气又上来了,大道通天两边宽,他非跟周瑜往一处挤,结果小周还是很善良地侧身到一旁,让他先过,完了还附带一个微笑。第二个回合,还是程普胜。

程普这样几次下来,达到了给周瑜立威的目的,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周瑜得到的比他得到的要多得多,从同僚和士兵的窃窃私语和议论中,他感觉到了什么,但他没有想那么多,起码现在自己大哥大的地位是保住了。

变化就在每个人的心里,这是一个居功自傲的人,人们对程普的评价有些打折扣,反而对刚来不久的周瑜好感颇多。有人开始给周瑜出主意,说他和孙策关系那么好,不用害怕程普。

小周依然是微笑,这不是害怕,而是尊重。

这话被七传八拐传到程普的耳朵里时,程普虽然还是放不下面子,但也不再处处为难周瑜了。直至最后的赤壁之战后,程普也终于以一句很有水平的感慨表示了对周瑜的佩服:“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至此对决结束,周瑜大获全胜,真正的政治老手是不同于常人的,他们炒菜的时候从来不用大火爆炒,而是只用文火慢炖,打仗的时候从来不从中央突破,总是从旁边找到突破口攻入。

这个道理程普领悟不到,文化水平不高的他达不到那个境界,但对于高级政客家庭出身的周瑜来说,这是很简单的事情。

周瑜很快就苦尽甘来了。

随着孙策在江东地位的不断巩固,周瑜也终于站稳了他霸业的第一步,这些年走得不容易,但没有白忙活,他无欲无求地付出,使得他在孙家的地位如同太阳般冉冉升起,不可动摇。

周郎,是金子总会发光。

升任人事部长

自从周瑜来到江东后,他渐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里的老百姓虽然对他们还是比较接纳的,但是江东土生土长的一些名门望族却是理都不理他们。周瑜几次想去登门和他们搞好关系,却被他们关在门外,十分尴尬。

当他和孙策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孙策的脾气就上来了:“那些有钱人就是得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不然他们以为我们好欺负呢。”

周瑜却认为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他看来,他们虽然占据了江东,但从长久的发展来看,形势并不乐观。自古占据北方即有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地势由北向南,由南方起兵进攻北方最后想获得全国统一却是很困难的事情。

作为一个外来户,一定要和江东本土的大族搞好关系,这样才能避免被颠覆的危机,周瑜明白,没有军事根基的江东是很容易被征服的,但要其真正归顺,却得费一番心思。

几次明察暗访之后,周瑜终于知道了江东大族对他们冷淡的原因,其实问题出在孙策身上。当初这位老兄为袁术卖命的时候,几次被袁术忽悠,被当成免费劳动力使唤,而孙策不是白吃亏的人,一次胜仗之后,因为袁术再次耍花招,孙策一生气,就把他攻下的那座城池的原太守给砍了。

虽然这招杀鸡给猴看的计策当时没奏效,但其影响力却是十分深远,因为孙策当时杀的正是江东大族中的成员,这真是血海深仇。

周瑜打听清楚后,便决定将两方的关系软化,毕竟自己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发展,怎么说也得客气点。政治是一部沉甸甸的厚黑学、权谋学,如果处理不好君主和旧臣的关系,不但君主的位子不保,还有被颠覆的危险。

与孙策的年轻气盛不同,周瑜一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告诉孙策,如果不注意恩威并施,那他们一定在江东待不长。

孙策没有周瑜的耐心,但凡不服他的人,在再三劝说不听的情况下,孙策基本上就是一刀砍了,绝不废话,不服就杀到你们服为止。孙策对那些有钱人实在是没耐心,既然你们非不听话,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暴力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起码可以解决一部分,而这就是使用暴力的充足理由。和孙策的铁血政策相比,周瑜就和气多了,而且周瑜的恩信在庐江一带很受人仰慕,过了江来,也是丝毫不减当年魅力。为了更紧密地团结江东力量,孙策任命他为人事部部长,继续发挥他的长处。

经过科学研究证明,上至夏商和西周、下到发达的21世纪,远达非洲丛林食人部落,近到家门口的老大妈老大爷居委会,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人事部门都是最牛的,说用你就用你,说让你走人你就得走人。

干着这份光荣的职业,周瑜却是丝毫没有端起官架子。

经常去各地方走访,还是和颜悦色的,不论他接待的是江东大族,还是平民寒士,都是热情待人。几次下来,搞的很多人都激动万分。逢人就说,周郎见我的时候如何如何,真是太够意思了,这人太仗义了,边说还边配合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周瑜的软政策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孙策收罗进来不少人才。

当初因为周瑜升得快而心生嫉妒的人,再次被事实说服,高级领导的眼光是不会错的,小伙子确实有能力啊。

在周瑜的协助下,江东逐渐在孙策的统治下步入了正规,周瑜之所以一直甘愿当孙策身边的配角,辅佐孙策工作,可以用一个理由解释,周瑜和孙策是好朋友,因为惺惺相惜而成为同志。这里所谓的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伙伴。

他们秉承着同一个理想,抱着同样的信念。把他们关系拉近的不是某种利益,而是共同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

他们只是希望理想可以早日实现而已,却对欲望没有过多的追求。

富贵险中求

周瑜在江东为孙策开拓民心的时候,一个老兄却是不管不顾地把民心都给丢到脑后去了,但是他的举动也让周瑜看到了时机,一个发展自己、展现自己的时机。

古时候大凡造了反的人,无非就是两个结局,一个是被打败,另一个就是称帝。当皇帝是古往今来所有造反者的最高精神追求,靠着这个精神寄托,他们或者战死沙场,或者龙袍加身,古来皆是如此。

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得水到渠成,当皇帝可以,但是你得顺理成章,到那个火候才行,可有一位仁兄偏偏不,就在上任皇帝还没退休,各路诸侯还在头破血流地扩张势力时,袁术于建安二年二月(公元197年2月),以寿春为都,国号仲家,风风火火地登上龙位,做了皇帝。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设置了公卿百官,昭告了天下,悠悠闲闲地成了袁大皇帝。这个事情其实也算平常,大伙也应该理解,辛辛苦苦忙活一场,不就是为了这个结果吗?至于早当还是晚当,那全看当事人的心情了。

但这个消息传到孙策耳朵里,却是让他直想骂娘。

袁术能够称帝,这里其实有孙策的一半功劳,当年袁术愿意将孙坚的旧部还给孙策,其实还有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在其中。

孙坚虽然没有留给孙策一兵半马,但是留给他一个更为宝贵的东西,传国玉玺。请注意,这个东西好比是皇帝的身份证一样,谁拿着它谁就可以当皇帝,谁叫玉玺上没贴照片呢,这个便宜自然是人人都想占的。

孙策口风很严,跟谁也没说过他爹将这么一个惊世骇俗的宝物留给他了,但袁术还是不知道从哪得来的消息,断定玉玺就在孙策手上。就这样,在袁术提出要归还孙策兵马的时候,也提出了替他“保管”玉玺的要求。

孙策本以为将玉玺放在袁术那里只是权宜之计,待时机成熟以后再去要回,可没想到,袁大老板动作那么雷厉风行,不但将玉玺占为己用,还对孙策下了喜帖,欢迎他来参加自己的继任大典。

奇耻大辱,真是咽不下去的奇耻大辱啊!

听完孙策的控诉,周瑜正站在窗前,外面漆黑的夜色,下着很大的雨。他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他这个皇帝不会长久的。”

周瑜很清楚袁术做出头鸟只是在自取灭亡而已。这个群雄割据的时候,谁挑起当皇帝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虽然心里痒痒的,但也只能咬着牙忍住,曹操就是个聪明人,早就大权在握了,却一直以臣子自居,因为他明白皇帝这个称号不是商标,抢先注册的只能是玩火自焚而已。

沉默片刻,周瑜回过头来:“伯符,一个玉玺是决定不了什么的,只有使自己不断强大,才会是最后的胜利者。”强大,这就是乱世的生存法则。

袁术不懂,做了皇帝之后,他也想做几件漂亮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可惜的是,他不是这块料。周瑜对他的评价一点没错,狭隘。

换一种说法,也就是目光短浅。看不到长远利益的袁大皇帝宝座还没坐热的时候,远在洛阳的汉朝皇帝就坐不住了,招集了各路人马,前去讨伐袁术,和当年对董卓是一个待遇。

小子,我还没下台呢,你也太过分了吧!

这就是周瑜看到的时机,作为一枝独秀的孙家军,中央一定不会注意不到,到时候一定会在讨伐大军中算上孙策一份。战争是摧毁一切的最残忍的运动,也是成就一代名人的最便捷的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周瑜知道,他们的机会来了。

果然如周瑜所料,中央很快派人传达了上级的旨意,大概意思就是小孙同志,虽然你的顶头上司背叛了革命的队伍,但组织上相信你还是个好同志的,为了证明你的清白,特派遣你和你的同仁吕布,陈瑀共同讨伐袁术这个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周瑜在一旁面无表情,其实内心波涛汹涌,扳倒袁术这个机会是孙策顺理成章发展的机会,傻头傻脑的袁术以为只要登基当了皇帝就完事大吉了,却不知道大家都对那个职位很眼红。

虽然说不冒险的人永远发不了大财,但也要看这个险值不值得冒,袁术显然没有周瑜的智商,所以他只有挨打的份,而周瑜懂得权衡利弊,所以他这次的冒险,赢得了最佳的发展机会。

人和人就是有高低之分啊。

想死就惹孙伯符

袁术此时虽然当了皇帝,但已经不成气候了,今天东家打,明天西家打,元气早就大伤了,周瑜还是认为不能放松警惕,毕竟这是一场大战,万事都得小心谨慎才行。

就在周瑜紧锣密鼓地谋划这次出征时,他发现老搭档孙策竟然不配合了,啥事不管成天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周瑜去敲门问了好几次,孙策才告诉他原因。

原来在这次出征的任命书上,孙策拿的是骑都尉的信印,继父爵乌程侯,兼会稽太守。周瑜明白了,孙策这是嫌给的他职位低呢,毕竟另外两个人都是将军,这让孙策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

周瑜知道在吴郡人人都称他是孙将军,已经把他给惯坏了,如果不把这个职位给他弄满意了,这位老兄一定会消极怠工。没办法,周瑜只能亲自运作一趟,写信给上头说孙策觉得自己一个小小的都尉就去讨伐袁术,只怕名不正言不顺。

大家都是聪明人,话不需要说得太透,很快孙策新的任命就下来了,明汉将军。这下孙策高兴了,心情愉快地收拾包袱,准备打仗。

官衔的事情解决了,周瑜还是轻松不起来,吕布和陈瑀在业内的名声都不好,这次和他们一起出征,无疑于是与狼为伴。周瑜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自己留在吴郡比较好,万一有什么意外发生还可以应付。

孙策对于周瑜的这个举动很是不解,之前让你去后方你不高兴,这次可以上前线了,你又不乐意去了。

周瑜没有理会孙策的疑问,他告诉孙策:“一定要小心,袁术是明处的敌人,还有躲在暗处的敌人。这次的合作对象都不是善茬,背后黑你一刀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发生,万事还是小心为上。”

孙策满口答应着去了,不管怎么说,这是个皆大欢喜的开场。派人到首都给皇上回话说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而孙策则是奉诏整顿人马,准备去和吕布、陈瑀会面,共同商讨军机,看看该如何对付他昔日的老板。

事后证明周瑜太有预见性了,果然,孙策刚走没多久,周瑜就发现吴郡被包围了,来者正是陈瑀的部队。

周瑜赶紧写信给孙策,告诉他先别打袁术了,赶紧回来吧,后院起火了。当然,周瑜自己也没有闲着,他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不服不行的事情,他把陈瑀的老婆孩子给绑架了。

陈瑀打得高兴的时候,周瑜就把他的老婆孩子们一溜挂到了城墙上。那位老兄正志得意满地指挥部队攻城的时候,忽然看到城墙头上多出了一排人,他仔细一看,忙下令停止进攻。原来墙头多出来的是自己的一家妻儿老小,合着周瑜把他的老婆孩子当成箭靶子了。陈瑀一个劲地在心里骂娘。

周瑜反正不着急不上火,你不是要打吗,我也不拦你,那就先让你老婆孩子给你做垫背的吧。

说起来陈瑀也算是个有追求的人,大概是受到了袁术的启发,临时在出征前动了歪脑筋,想自己也不比袁术智商低,人马也不比袁术少,凭什么他当皇帝,我只能是个给别人打工的?越想越不平衡,可是原本该发泄在袁术身上的愤恨,不知道怎么被他转移到了孙策身上。

陈瑀带着人在江东各郡县搞偷袭,把三十多个印信交给丹杨、宣城、泾县、陵阳、始安等地的贼首祖郎、焦己以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人,作为内应,想里应外合地、一次性地,彻底地把孙策给解决了。

但是周瑜握着他的老婆孩子,活生生地把他的计划给破坏了,人质在对方手里,打是打不成了,那就谈吧,双方通过喊话表达了各自的意思,陈瑀希望放了他的家人,周瑜则是说放人可以,但你要投降。

一番思想斗争后,陈瑀决定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依旧进行攻击,老婆孩子的哭声全当没听见。真是人至贱则无敌。

可惜军心已经乱了,再加上周瑜不时的放话出来,你们的后方已经被孙将军攻破了,其余人质还在路上,过几天就到,我们俘虏优待,只要投降,一概不杀,等等。

陈瑀杀着杀着,发现身后人都没了,全跑去周瑜那一边了,攻人不如攻心啊!小子,你够狠!陈瑀也不是吃素的,他跨着战马掉头就跑,那速度放如今估计在赛马比赛上拿个冠军都不成问题,他逃到了冀州,投靠了袁绍。

周瑜仗也打完了,残局也收拾了,孙策才晃晃悠悠地回来了,原来接到周瑜的信后,大为光火的孙将军一时冲动就去把陈瑀的老窝给端了,走的时候还把陈瑀家抄了个干净,带着战利品才回到了江东。

造反不是人人都干的了的,在周瑜的面前,陈瑀的那点小九九显然不是对手。后来,孙策给汉献帝传了个话,就说自己因陈瑀的袭击受到了重创,需要在家休养。这也算是工伤事故,汉献帝也没好意思说不同意,毕竟是自己眼光不行,选了一个白眼狼当亲信,怨不得别人啊。

周瑜也只能放弃了倚靠讨伐袁术来壮大自己的计划,另外寻找别的办法。

真是世事无常! Du9FtJhAfQIS0frQqX2KMxDzgC1SLS5CmoUy7sFtl8Gy+nJT/ji7SwaqZgm3mlf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