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草根宰相诸葛亮
聂小晴

第一章 躬耕南阳隐隆中1

一个天生就有出将入相气质的男子,一个对什么都游刃有余的男子,在一个天命所归的契机中,从此为谁辛苦为谁忙,一杯浊酒,江月年年,此后便凤翔千仞,任谁也无法留住的一腔热血,是完成霸业还是成就理想,自有后人评说。

一、当名人之前

从个人档案开始

姓名:诸葛亮

小名:孔明

外号:卧龙

性别:男

民族:汉

生卒:公元181年4月14日~公元234年8月28日

家庭出身:干部成分

代表作品:《出师表》

最喜爱的歌曲:《梁甫吟》

主要社会关系:

父亲:诸葛珪,国家官员

母亲:章氏,家庭妇女

妻子:黄月英(特点:奇丑)

职业:国家公务员

人生信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主要人生经历:181年~207年种地务农

207年~221年当军师

221年~234年当丞相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一切事情都从那天开始了。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郡丞诸葛珪的妻子章氏产下了一个男婴。不说大家也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千古名相诸葛亮。

但凡是历史名人出生,一定会在史书上留下一些诸如放光、打雷闪电之类的怪异现象的记载,但诸葛亮是个例外。他出生那天风轻云淡,风和日丽,天气之好,绝对是外出郊游的首选。

可是当时诸葛珪的心情并不轻松,看着怀里不知人事的儿子,他只能沉沉地叹一口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父亲,除了要为子女提供稳定的生活之外,教育也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诸葛珪作为一个吃国家财政的政府官员,虽然吃穿不愁,家里还小有积蓄,但此刻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给他发工资、发福利、养活他一家老小的政府即将垮台,这时的中国正处在两党轮流执政的时代(外戚党和宦官党)。两个党派你争我夺,在中央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权力拉锯比赛,但是不论是谁执政,老百姓的日子是过得一天不如一天了(诸葛亮未来的老板刘备正在从事手工业编草鞋工作,曹操正在四处拉人造反)。

上头抢大权,下面争小权,军阀割据,盗匪猖獗,道德已经沦丧,只有权力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人关心最底层那些芸芸众生是否活得下去,也没有人在乎。当权管事的人所在乎的只是握在自己手里的究竟是多大的权力,能带一个团,还是一个连?

这样一个时局当然不会是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环境,但诸葛珪忧心归忧心,小诸葛亮还是健硕地成长起来了。

在父母的关怀和亲情的呵护下,诸葛亮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期。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因为诸葛珪认为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在这个动荡的年月里,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素质,将来才不会犯作风错误。

而小诸葛亮也是个听话的孩子,何况从小他就显示出神童特质,读书对他来讲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这个时候,诸葛亮的梦想只是好好地活下去,将来和他的父亲一样做一名好官,娶一个像自己母亲那样贤惠的妻子,然后有自己的儿女,可以等他们长大同样像父亲教育他一样教育自己的儿女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这就是诸葛亮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但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残酷的,诸葛亮9岁的时候,母亲章氏病故,12岁那年,父亲也因为疾病而永远地离开了他。幼年丧亲,这个打击对小诸葛亮来说是巨大的,美满的家庭一下子变得支离破碎,这在诸葛亮幼小的心灵上划上了一道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痕。

安葬了父母,还得继续活下去,兴平元年(公元194年),14岁的诸葛亮和几个弟妹被叔叔诸葛玄收养,大哥诸葛瑾则被送去江东的亲戚家里。

第二年,叔叔因为工作变动,担任了豫章太守,诸葛亮又随着搬去了豫章。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再次被命运抛弃,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没有家了,再也没有可以停留的地方,诸葛亮一个人躲进角落里痛哭,这是他唯一的宣泄方式,可是哭完了,他还要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养活他的弟妹,他要承担起一个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他只能去投靠诸葛玄生前的朋友,荆州太守刘表。

在去荆州的路上,诸葛亮站在船头,江水浩渺,望不到边际,如同他今后的人生一样,未知而又无望。他想如果上天真的这样无情,那我们就来比比看,看看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将这纷乱的世界统一,让所有家庭都不要再忍受分离,让所有孩子都有一个可以栖息的屋檐。这一年,他17岁。

在这一年,诸葛亮和上天打下了一个赌,带着亲人离去的伤痛担负起照顾弟妹的重担,去了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地方。

老天爷是个很奇怪的老人家,他要交付一样东西之前,不把你折腾得够戗,他是不会罢休的。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来到荆州后,诸葛亮顺利地见到了刘表,刘表对这位世侄也还算客气,好吃好喝地招待着。诸葛亮想每天这么白吃白喝实在不像话,就去找刘表商量看能不能给他找个工作,让他先干着。

虽然这时候诸葛亮才17岁,还是未成年人,但那时候又没有劳动合同法规定不能聘用童工。何况在荆州,刘表说他是老二,谁敢争自己是老大?他要想给诸葛亮个活儿干,那不是一句话的事吗?

但刘表实在不怎么厚道,明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就是不肯让诸葛亮沾一点光,每次诸葛亮问他工作的事,他就藏着掖着,说点诸如现在政府不景气,不要着急、再等等之类的废话。后来,诸葛亮也看出来了,这是个小心眼儿的主,只能自己好,不乐意帮助别人。

诸葛亮分析得很对,其实这都是性格所致。

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人士,刘表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工作做得很到位。冷不丁地一接触,也感觉像是个儒雅之士(主要是因为长相不错),但是这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目光短浅。

在刘表眼中,只有名人,没有贤人。诸葛亮现在这么没地位,他觉得这个小子闹不出什么名堂,而这个穷小子居然还每天把天下大事、今后走向挂在嘴边,动不动就当着大伙的面跟刘表谈现在天下谁第一、谁能耐的事,这么一个天生反骨的人留在身边不是祸害吗?既然这样还聘用他干什么,不如让他在这儿住几天,找个借口打发了算了。

刘表是这样想的,因为他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他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每天有吃有喝,一家人其乐融融,偶尔还能贪污点公款,建个别墅,买个新交通工具(轿子)就够了,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军阀曹操与袁绍对峙于河北,两个人都想把刘表拉到自己的阵营里壮大声势,但是刘表奉行着安全第一、知足常乐的原则,保持中立。

这样一个安于现状又没爱心的人怎么能立足于乱世呢?迟早得被灭掉,跟着他混恐怕也是自取灭亡,他不要自己说不定还是件好事。诸葛亮想通后便卷卷铺盖,扛着行李,带着弟妹离开了刘表家。但是天下虽大,何处才是容身之所呢?这又是一个难题。

对于此时拖家带口、一穷二白的诸葛亮来说,不管他去哪儿都好像是无所谓的事情,反正是混日子嘛,人在哪里,我们就混到哪里,饿不死就行了。但人才总是从小就会露出苗头的,诸葛亮在思考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去了隆中(今襄阳县西20里)。

隆中是沾带龙气的地方,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从这里崛起的,所以当时也有很多失业人士跑到这里,希望沾沾龙气,能出去找个顺手的工作干干。当然,诸葛亮倒不是因为这个才落户隆中的,当时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有很多名人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和成才,而且中原大乱,很多青年才俊都避乱在这里,那些都是些有识之士,非常有才学。这样的环境对于诸葛亮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所以啥也不说了,就住这儿了。

同样是男人,同样是长相不错的男人,差距就出来了,刘表守着荆州,在他的大宅子里混吃等死,最后被曹操吓得吐血挂掉,而诸葛亮在隆中沉潜10年,在简陋的茅草屋里粗衣淡饭,终于迎来刘备的赏识和重用,从此扬名于世,成就一代伟业,真是:“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人,能使山川生色陋室又何妨?”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诸葛亮盖了房子,在房前开了块地,准备踏踏实实地在隆中常住下去。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教弟妹认字,如果就这样过下去,倒也不失为一种幸福安定的生活,但是人各有志,何况诸葛亮同志胸怀的志还是大志。

不能沉迷在这小小的安乐现状中,他思前想后,心情此起彼伏,于是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去读书,去继续未完成的学业。读书是需要天分的,诸葛亮就十分有天分,可是读书还要另外一样东西,那就是钱。这是很重要的,古时候的学堂也是需要交学费的,不然拿什么给老师发工资,但是诸葛亮没钱,他的弟妹更没钱(都还要靠他养活)。

这时有个人跳出来替他完成了心愿。此人名叫黄承彦,是隆中一所私塾的校长兼教师,因为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和他本人过硬的学术功底,在当地还颇有些威望。

黄承彦亲自找到诸葛亮,希望他能当自己的学生,学杂费全免。诸葛亮不傻,他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当即给黄老先生跪下磕头,第二天便高高兴兴地进了学堂,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公费生。

黄校长自掏腰包来培养诸葛亮同学,原因只有两个字——惜才。

作为教育界的一名达人,黄承彦深感如今世风日下,书生不读书,农民不种地,商人不开店,大伙全都去参与了一个看似更有前途的职业——造反。

家不成家,国不成国,对这个社会倍感失望的黄老爷子只想在残余之年闭门造车,好好搞搞他自己的学问。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老朋友庞德公的家里见到了诸葛亮,这个小伙子的谈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小伙子高超的悟性和机智的言辞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可造之材。有为青年就该是如此。

诸葛亮对黄承彦只是略有印象,觉得这个老头和蔼可亲,每次都是笑嘻嘻的,人很不错。但是黄承彦对诸葛亮是念念不忘,所以才有了上面那一幕的拜师入学,看来诸葛亮的眼光也很准,黄校长的确为人宽厚。

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诸葛亮为了理想隐居隆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庞、习、黄、蒯、蔡五大家族和诸葛家当年也是素有交情,诸葛亮的大姐就是嫁给了蒯家蒯良的大儿子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家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为妻。黄家是黄承彦,习家是习祯、习询、习竺数人,蔡家是蔡讽。这些大家族之间各有联姻,在隆中地区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一张关系网络。

这几大家族的人都是当地很有声望的大名士,学问深,见识广,不少人都想去拜访他们,听他们对时局的分析和见解。诸葛亮也常借着看望姐姐的机会和他们打打交道,希望能受点熏陶。

结果机会就此降临,诸葛亮成了黄承彦的得意门生,从此以后,一场真正的素质教育开始了。不要认为黄老师只会教四书五经,他可是个文理全才,还做得一手好木工活,诸葛亮后来的本事,诸如预报天气、摆迷魂阵之类的绝活都是从他这儿继承过去的。

诸葛亮在之后的年月里,一直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日夜不辍。因为他敏感的神经告诉他,这位老师传授给他的是一种特别的智慧,将会成为他一生的财富。

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这是一个宁静的角落,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为平静和充实的象牙塔生活,虽然生活上并不富裕,但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却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生如此,如斯幸哉!

不要满足得太早,这还只是刚刚开始罢了。

诸葛同学,加油。

天文学很重要

诸葛亮这时在隆中已经属于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了,不但跟黄承彦、司马徽这些老资历的长辈混得很熟,也跟徐庶,庞统这些志同道合的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常常在一起闲坐聊天。

有一次,他们聊到未来前途的时候,诸葛同学信誓旦旦地对庞统和徐庶说:“我敢担保你们将来能干到刺史这个位子。”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你怎么就知道人家将来不会做更大的官,或者马失前蹄被降职呢?

大概徐庶他们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也没当真,但是当他们反问诸葛亮自己能混到什么份儿上时,诸葛亮就卖了个关子不说话了,只是微笑。后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诸葛亮对自己的前途非常有信心,而且认定自己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官场人物这么简单。

其实诸葛亮只笑不答更大一部分原因恰恰是因为他的没信心,而他对自己没信心的原因则是因为一个更为奥妙的理由:星象所示。

今天人们还对天文学兴趣浓厚,时不时就能看见街头有人摆个天文望远镜,翘着屁股在那儿看啊看的。在当时,这门技术更是了不得,完全凭借的是肉眼,所以不是人人都能学得来的。这可是帝王之学的一种,皇帝觉得前途命运无法把握的时候,就常常会去找一个星象师傅来夜观繁星,为他推测出他是会红运当头呢,还是会遭遇不幸,最后根据预测来安排下一步的行动。总之,这是门非常吃香但又非常难学的技术。

当然了,像诸葛亮这样智商超凡的人就另当别论了,他不但会看天气预报,还会通过观察星星来看出未来凶吉。

而那段时间,诸葛亮总觉得自己的星象十分不稳定,似乎前途无限,却又凶吉未卜,简单来说就是代表自己运势的那颗星忽明忽暗、忽隐忽现,非常诡异。

但是懂天文的诸葛亮最终还是顺从了内心的召唤,出山去辅佐刘备,而没有考虑天上星星给他的指示,而且出山后还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天文学知识为刘备好好地测过几卦。

其中一回在刘备要东征孙吴、即将被陆逊打败的时候,诸葛亮就曾写过一封信给他,信里就提到了这样一句:“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洛城之分,主于将帅,多凶少吉。”

可惜刘备大概把诸葛亮的本事看成了街边算卦摆摊的,没有多加理会,后来他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再想起那封信里诸葛亮的劝告。

总之一句话,全才诸葛亮在各个方面都是造诣非凡,他先进的理论研究在当时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而且绝对脱离了迷信的行列,看看徐庶等人日后的发展就会发现诸葛亮绝对不是街边摆摊的水平。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有句老话说得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诸葛同学徜徉于知识的海洋里忘记时间时,时间也把他给遗忘了。

眼看着周围同龄的人娶媳妇的娶媳妇,抱孩子的抱孩子,诸葛亮虽然没有眼红,但他的老师黄承彦却着急了。

二十多岁的老爷们了,怎么能没有个媳妇当家主事呢?于是一咬牙,就给诸葛亮做了主,把自己的独生女儿黄月英许配给了他。按说得意门生成了恩师的乘龙快婿,多多少少也算得上是一段佳话了。但是诸葛亮的这门亲事虽然在当时轰动无比,却多是被人们当成笑话来看待和讨论的。

一个原因,黄月英的长相过于抱歉。

据说这位大姐黄头发黑皮肤(什么人种),身材短粗(难以想象),跟形象健康、面貌英俊的诸葛亮配起来确实有点那个。黄承彦大概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没有当面和诸葛亮说,而是悄悄给他塞了个小纸条,写着:我女儿虽然长相配不上你,但是智商绝对不会比你差,你考虑考虑。

黄承彦还在不好意思,但是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诸葛亮二话不说,就用个平板车把黄月英拉回家成了亲(家里穷,坐不起轿子)。这件事情成了很多人茶余饭后必谈的八卦新闻,有人说诸葛亮是贪图黄家的地位,也有人说诸葛亮是为了报恩,等等。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黄承彦的信里提到的黄月瑛的智商,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实干家来说,媳妇好不好看无所谓,关键得聪明,不然娶个绣花枕头回来,天天当花瓶供着,浪费粮食还谈不到一起,实在不划算,而黄月英的本事比起她爹来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没她不精通的。和这样的女人过日子,充实啊。

黄姑娘成了诸葛夫人,诸葛亮的日子顿时上了一个档次,家务活有人干了,弟妹有人管了,农活有人帮了,幸福生活再次眷顾了他。

基于这个后备条件,诸葛亮更是将十分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很快,他拜了第二个师傅,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的情况大致和黄承彦差不多,都是隐居的高人,虽然借着对世事不满的借口拒绝出仕,但还是希望有人可以为改变这个社会做出些什么,在他们看来,诸葛亮就是这个最为合适的人选。

在追随司马老师和黄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诸葛亮虚心求教,奋发自强。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到二十多岁的青年,他在隆中度过了十年的光阴,这是他人生最后的平淡日子了,因为很快,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还是俗话说得好:知识改变命运。

一号人物登场

在诸葛亮同学一边锄地糊口、一边加强自己综合素质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老师司马徽家中来了一位稀客。这里的稀客不是说这位客人有多么的尊贵,而是稀有、稀少、稀罕的意思。

此客人名叫刘备,自称是皇家的后人,在历史上大名鼎鼎,名号如雷贯耳,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总之一句话:刘备是所有白手起家创业者的典范。

刚刚被亲戚刘表(冒认的)发配去新野任职的刘备,迎来了他事业的又一个低谷期。心情郁闷的刘皇叔路过隆中,听说这里人才很多,就抱着淘宝的心态托人找到了司马徽,希望他能为自己推荐一二。

司马老师举贤不避亲,极力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庞德公的侄子),有话为证:“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刘皇叔很实在,他为了稳妥决定上双保险,要把这两个人都收罗进来。庞统很积极,刘备还没去请,他就自己跑过来自荐,刘备很高兴,打算再派人去找诸葛亮。这时,一个人发话了。

“诸葛亮非等闲之辈,主公如果不亲自去请,恐怕有怠慢的意思。”

于是,刘备亲自准备了礼盒,带着关羽和张飞就去了诸葛亮家,但是很不凑巧,诸葛亮同志出门了,问什么时候能回来,家里人说没准。原来诸葛亮还是个踏青爱好者,常常一个人到野地里去溜达,啥时候回来要看他的心情。

没关系,这次不凑巧,下次再来就是了。刘备留下姓名和来拜访的目的就回去了。回去的路上,听到田间有个农夫在唱歌,出口不凡,气势恢弘,跟老乡打听,刘备才知道原来这人竟然是诸葛亮的弟弟,弟弟都这么有出息,那哥哥一定错不了,刘备满怀希望地走了。

过了几天,刘备再次出发来到诸葛亮家里,非常不幸的是,他却被告知,很不凑巧,先生本来回来了,不过今天一早又去岳父家喝酒去了。

没办法,那就等等吧,也许喝完了诸葛亮就回来了呢。结果一等等到太阳下山,也没见到诸葛亮的影子。这次刘备有些生气了,一旁的关羽和张飞也一个劲儿地数落诸葛亮不地道,上次来的时候都留下姓名了,既然你回来了,不说主动来拜访,起码也该在家等着啊,还摆那么大的谱。

刘备回去后越想越气,越气就越睡不着觉,爷爷我还不请他了呢,不就是一个谋士吗,天下千千万还抵不过一个诸葛亮吗?

还是那个人,一句话浇灭了刘备的怒火:“越是难得到的越是要珍惜啊。”

金玉良言,刘备再次准备了厚礼,带着关羽和张飞去了诸葛亮家,这次很巧,诸葛亮在家,不过在午睡。

刘备很高兴,在家就算放心了,那就等他睡醒了再见,上次他出门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睡觉睡几个钟头总会醒的。于是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候。

诸葛亮已经连续好几晚没睡好觉了。刘备两次来找他的事情家里人已经告诉他了,他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来找自己的人是否就是自己想要找的人?

在隆中十年,诸葛亮就是在等这么一个人,他还没司马徽和他老丈人那么高的境界,能够将世间一切都看得淡如云烟,他想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是一生无欲无求地在躬耕田间度过,他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将来可以辅佐明君,成就一代伟业,为天下苍生、为苦难百姓赢得一个太平盛世,但是这个人……

诸葛亮也不是刚劲铁骨,几个晚上想心事,身体自然会扛不住,今天看着天气好,索性就躺倒大睡起来,只是苦了刘备他们,站得腿都酸了,还不见屋里面那位有起床的意思。

因为刘备坚决要求不要打扰诸葛先生休息,所以家人也没去通知诸葛亮门外有人等着,诸葛亮一个放心觉睡起来。天都快黑了,他推开门正准备问老婆晚上吃什么,冷不丁看见院子里有三个黑影,吓了一跳。

“先生,刘玄德等你多时了。”可算起床了,刘备松了口气。

可算是见到这个人了,诸葛亮吸了一口气。

决定历史的那一刻即将到来,在这个山野茅屋里,两个男人都为他们今后的人生作出了抉择,名流千古还是湮没在历史中,这晚就是转折的开始!

还是知识分子厉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隆中,一间茅屋内。27岁的诸葛亮遇到了47岁的刘备,两个同样胸怀天下的男人展开了一次历史性的谈话。

“我该如何才能得天下呢?”刘备虚心请教,毕竟快50岁的人了,实在是折腾不动了,得尽快去整个家业出来安度晚年。

诸葛亮气定神闲,眼前这个人不辞辛劳三次来找他,可见还是很重视招揽人才的,但是他到底有没有明君的底子呢?“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高手总是不轻易发言。

刘大叔当然不能在未来下属面前示弱,虽然肚子里实在是墨水不多,但还是得拿出劲头,来对当今局势和今后的打算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没有立即开口回应,诸葛亮在心里为眼前这个人打分做评估,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从他屡战屡败的战绩可以看出;不是一个自负的人,从他屡次来请自己可以看出;不是一个坏人,从他眼前的样子可以看出(诸葛亮什么时候会相面);总结一句话,这是个没有多大能耐,但志存高远的好人,总分六十分。

接下来便是诸葛亮先生的时间了,首先是精辟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加强自己的实力后,再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最佳时机,最后两路出兵北伐曹操,从而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刘备站在诸葛亮吐沫飞不到的地方,无限景仰地望着诸葛亮,对这一战略思想叹为观止,知识分子就是厉害啊,就算自己再修炼五十年也无论如何达不到这境界啊,这个人我要定了,谁抢我跟谁拼命。

其实刘大叔用不着这么激动,在道出三分天下的同时,诸葛亮就决定帮助眼前这个已经两鬓斑白的长胳膊、大耳朵男人了,为了刘备的抱负,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隆中,我终于还是要离开你了。

这一晚的谈话被载入史册,有名曰为“隆中对”。

告别第二故乡,诸葛亮随着刘备踏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凶险道路,如果成功,会是名垂千古,但是失败,那就是万劫不复,造反这个行当,进得来,出不去,那句话说得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陌生的道路上,诸葛亮遇到了熟悉的故人,除了庞统,还有一个人,此人就是之前两次为刘备造访诸葛亮献计的人,名叫徐庶。

徐庶字元直,生卒不详,家庭不详,户籍地不详,就连长相也不详,这个在历史上留下甚少的人,当时也是名有志青年,为了理想加入了刘备集团,并且受到重用。他和诸葛亮在隆中有过交情,深知这位老兄的本事,所以极力推荐。

徐庶也好,司马徽也好,他们向刘备推荐人才不能简单看做是他们的个人行为。荆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除了当地的人才,还有那些前来避难的人才,他们关心国家,一腔热血,愿意出山效力的人发现了刘备这棵可以依托的大树,就紧紧地团结在其周围,而不愿意出山的,就提供人选,这可以看做是一种荆州人士的集体推荐,是一种地方文化。

不管怎么说,当初的好友再次相遇,诸葛亮十分高兴,他们这些心怀抱负的青年终于可以一同共事、挥斥方遒了。但是历史再次证明,最后能站在峰顶的人只能有一个,诸葛亮不知道最终攀越上风口浪尖的人只有他,他的朋友和战友们在攀爬的过程中一个个掉落,这是万人的不幸成就一人之幸。

幸与不幸,历史是无法告诉我们的,我们只能猜测。诸葛亮就此翻开了自己传奇人生的扉页。

为崛起而奋斗

最初的崭露头角

刘备知道有了诸葛亮在身边,任何困难都可以解决了,这时的他不再害怕打仗,反而对此有些期待,想看看他这位军师到底本领几何,在这种情绪的鼓舞下,刘备对诸葛亮可谓是关怀备至。用人情拉拢人心,这是刘大叔的强项。

诸葛亮每天在刘备的礼遇下心情也算是不错,毕竟领导重视是每个人都很受用的,包括清高的诸葛先生,但是在满意之余,诸葛亮发现了一个问题,对他来说比较吃惊。

就是刘备实在不是一般的穷。不要看刘大叔一直说自己是什么汉室正统,是皇室后人,跟皇帝沾着血缘关系,可是手里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地没地,简直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

之前,诸葛亮想到过刘备很潦倒,只是没想到竟然会这么潦倒,但诸葛亮是从不说后悔的那种人,记住现在的穷,等将来富的时候,我才能有更大的成就感。

诸葛亮选择帮刘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刘备对他的肯定,虽然诸葛亮很穷,但这并不妨碍他发挥才干。曹操是当时全国最强的军阀,要钱有钱,要房有房,但诸葛亮还不至于俗到为了物质享受去跟多疑的曹丞相比智商,再说江那边的孙权,身边有周瑜、鲁肃这么一帮子能人围着,就连他哥哥诸葛瑾都挤在那里,人才太多,再亮的金子也容易被淹没,去了也是浪费青春,只有一穷二白的刘备,才能为他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

这就够了,我只要一个可以实现理想的平台就够了,满怀激情,准备大干一场的诸葛亮很快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以关羽和张飞为首的同僚们对他都爱答不理的。这真是奇了怪了,我初来乍到的,脸还没混熟呢,怎么惹着你们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初来乍到的,凭什么比我们这些老员工待遇好啊?领导对你又嘘寒又问暖的,论资排辈是官场的优良传统,凭什么你一来就比我们高出一截来啊?不公平,真是太不公平了,黑手,绝对是黑手,一定得把你挤掉。

对于同事们的猜忌,诸葛亮渐渐洞若观火,他不着急、不上火,耐心地做好他的本职工作,见到关羽他们,依然笑脸相迎,暗中较劲的关羽他们也抓不到他的什么把柄,反而倒显得像是自己欺负新同志一样,弄得很不好意思,渐渐也就不针对诸葛亮了,反而觉得这个随时随地拿把羽毛扇的家伙有些深不可测的本事,不能小看。

就这样,高调上台的诸葛亮依旧留在了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并且一生都没能离开。此刻身为一个身强力壮的有志青年,他无法想到数十年后,他费劲一生心血建立起来的宏图大厦会一朝坍塌,如果人生可以预知,不知道诸葛亮是否还会离开隆中的平静生活,来到战争的中心。

不要再瞻前顾后了,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勇敢地走下去吧,很快,诸葛亮同志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战役,还是败仗。

这都要怪他的大老板刘备,本来自己就没本事,偏偏要去惹本年度最难惹的曹操老板,曹老板是出了名的玩死你不偿命。

自从当年刘备因为一念之差,拐带了曹操一小撮兵力被曹操发现后,刘老板就被曹老板追在屁股后面打,打了那么多年,打得钱也没了,人也少了,好不容易以为跑到新野可以消停一下,养养兵力,哪知道生猛的曹老板又来了。

怎么办?刘备望着诸葛亮,其他人也跟商量好似的不吭气,诸葛亮知道这是大家都指着他一个人了,希望他能用智慧将曹操赶走。诸葛亮没有说话,看着他的老板和同僚们,这是一个树立他地位和威信的决定,此刻不论他说什么,都将为以后作出改变。

慎重,一定要慎重!

怎么摊上这么个主

诸葛亮一句话让所有人的眼珠子都差点掉地上,他说道:“跑啊,赶紧收拾东西去,都看我干什么啊?”说完,率先卷袖子进屋里去打包裹了。

诸葛亮这种行为让很多人都很不满,他们纷纷向刘备抱怨,看你请的这是什么人啊,关键时候就掉链子。刘备也苦了脸,诸葛亮的形象在他心里顿时矮了几分,但是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大家还是各回各家收拾行李去吧。

这怨不得诸葛亮,这回曹操大军压境,杀气腾腾地去解决刘表,强者对决总是要拿出十分的气势,就算诸葛亮再神通广大,他也不是天兵天将,挡不住曹军的几十万人马啊,只有赶紧给曹操让道,离开这里,不然等曹操到了,这位屠城高手是不会跟你好好坐下来谈条件的。

等诸葛亮收拾好东西出来,刘备给他出了一道难题:“先生,我想带这里的百姓一起离开。”

“请问您不是在开玩笑吧,这里的百姓少说也有几万,而且多数还是老弱妇孺,带着这么一批人上路,曹操的军队就是走也能走到我们前面了。”

“但是我怎么能看着百姓死在曹贼的手中而只顾自己逃命呢,我不能不管他们啊。”刘备的眼泪说来就来,很有演苦情戏的天赋,诸葛亮被他哭得没脾气了,那要带就带吧,谁让您是老板呢,我还能说什么,只能自求多福,希望曹操的大军走错了道或者忽然有事耽搁在半路上了。

为了保障刘备顺利撤退,诸葛亮决定牺牲小我,在新野断后,先拖住曹军一段时间,给刘备充足的逃跑时间,然后自己再去会合。

就这样,刘备带着所有百姓和军士一起上路了,一路上哭声喊声不断,大家互相呼朋引伴(人太多,容易走丢),累了就地休息,哄孩子的,吃东西的,景象颇为壮观,大有全城人民一起出游的意思。

结果诸葛亮打了一仗都赶上来了,刘备才走了几十里地。看着这支拖家带口、望不到头的队伍,诸葛亮心生忧虑,本来他打算争取时间,尽快往南走,赶到江夏去找太守刘琦,借他的码头先避一避,等曹操走了再做打算,可照眼下这个速度来看,就算曹操到江夏跑三个来回,他们也不一定能赶过去。

太慢了,我们得快点。诸葛亮给刘备提意见,他似乎已经能听到曹军的脚步声了,现在时间就是生命,如果还这样拖沓下去,不但救不了百姓,连自己也要搭进去。

但浪费时间、磨磨叽叽一向是刘大叔的秉性,他犹犹豫豫的,既不说走,也不说不走,天啊,我怎么就摊上这么一个主啊。诸葛亮还来不及叹息,脑袋后的厮杀声就响起来了,曹操的追兵比他想的还要快。

这下等着玩完吧。

昏天黑地地砍杀了一阵,凭着当年抡锄头的底子,诸葛亮逃出生天。跟着刘备他们一路狂奔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点点人头,损失惨重。

诸葛亮恨铁不成钢地坐在一旁,边生闷气,边想下一步该怎么办,刘备过来搭腔:“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让你快点你非磨叽,现在又来问我,真是懒得理你,诸葛亮用沉默来表示对他老板的抗议。其实他已经做好打算了,还是按照原计划去江夏找刘琦,这位仁兄是刘表的大儿子,却一直不得宠,父亲宠爱的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刘琮,他为此很苦恼。

后来,诸葛亮追随刘备,刘琦听说这个人主意挺多,便三番五次来找诸葛亮,希望能给自己出个主意。诸葛亮没有那闲工夫管别人的家务事,所以每次刘琦来找他,他都是聊聊天气,说说局势敷衍了事。

没想到刘琦有一次借着请诸葛亮吃饭的机会,把诸葛亮请到自家后花园的高楼上,让手下拿掉梯子,说:“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先生就给我支个招吧。”看那架势,大有跟诸葛亮耗到底的意思。

诸葛亮不想在楼上过夜,便给刘琦讲了一个典故:“您难道没看到太子申生留在城内而危险,公子重耳逃出城外反而安全了吗?”

一语中的,原来就是要以退为进啊,理解能力不错的刘琦后来请求去外地工作,刘表便派他来当江夏太守。此时曹操围困荆州,江夏安全,这说起来刘琦都是托了当初诸葛亮的福,所以这时去投奔他,他应该不会拒绝,这小子还是挺有良心的。

看着眼前这个局势,诸葛亮知道自己任重而道远。毕竟,想在这个世上混,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实力,可是自己的老板明显是只有理想,没有实力。

不用着急,既然上天让你遇到我,那就是我们有缘,这场游戏还没有玩完,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还不一定呢。

大败之后的觉悟

屋漏偏逢连阴雨,喝口凉水都塞牙,形容的就是刘备这时的境况,本来吃了败仗的他就心情沉重,可是坏事还是不肯错过他。

先是被告之老婆和儿子丢了,赵云单枪匹马,原路返回去给他找,结果老婆死了,儿子倒是找回来了,赵云却是身受重伤,差点挂掉。

这倒霉孩子,怎么不知道跟紧点大队伍呢(还不会走呢怎么跟)?刘备又心疼孩子,又心疼赵云,手一哆嗦,尚在襁褓中的婴孩就摔落在地,幸亏旁边人手快给接住了,诸葛亮安慰刘备:“这是战火中留存下来的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诸葛大师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这孩子就是日后的蜀汉后主刘禅,除了知道玩还是玩,典型的败家子,诸葛亮的心血就是败在他手上的。要是诸葛大师真的能预知未来,估计早把他掐死了。

儿子这边还没伤心完,有人又要辞职不干了。

原来在刚才的混乱中,徐庶的妈被曹操抓住,曹操派人给徐庶送了一封他妈的亲笔信,大概意思就是让徐庶投靠曹操这边,不然自己就老命不保了。曹大人也放出话来,只要徐庶投靠他,保证他们母子平安。

威胁,赤裸裸的威胁,但是没办法,徐庶是孝子,老板可以再找,亲妈只有一个。自古忠义难两全,徐庶作出了自己认为对的选择,他希望刘备放他去曹操那边。刘老板也是好心肠的人,虽然舍不得,但还是答应了徐庶的辞职请求。

诸葛亮送徐庶到路口,两个人才结为战友,马上就又要变成敌人了。徐庶没有说话,因为无话可说,诸葛亮也没做声,因为说什么都没用。

徐庶的身影消失在残阳中,诸葛亮看着第一个离开自己的战友,只希望他们以后不会在战场上相见。诸葛亮这完全是多虑了,因为徐庶在曹营见到亲妈,还没来得及慰问,老太太一个巴掌就打下来了。被打蒙了的徐庶耳边还听到老太太的真人配音:“这么没骨气,真没骨气,一封信就把你给招过来了。”

原来,那封信是曹操命人仿造着老太太的笔迹写的,得知上当的徐庶十分气愤。后来,徐庶妈觉得儿子投靠汉贼,没脸活下去了,就趁人不注意上吊死了。悲愤交加的徐庶守着母亲的遗体对天发誓,今后决不为曹操奉献一个计策。

言而有信的徐庶果真在后几十年里,吃曹操的,喝曹操的,就是不给曹操办事,成天消极怠工,消磨人生。

徐庶的人生就此黯淡,诸葛亮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闪耀,这就是命运的残酷,谁也不知道什么机缘下,上天会给你安排什么样的道路走。

孔明兄,努力吧,你要把今天自己的狼狈和朋友的屈辱都讨回来,总有一天,站在胜利的顶端看脚下那些逃窜的失败者,如同今天的曹操一样。

最佳辩手诸葛亮

在曹操志得意满地收缴荆州水军时,刘备这里依旧是愁云惨淡。刘皇叔领着剩下的人去找刘琦,虽然他也不知道这条路走得到底对不对,但既然诸葛亮先生说没错,那就是对的吧,反正他自个儿是没主意了。

世界如此之大,又如此之小,诸葛亮遇到了一个和他们赶往同一方向的同道中人鲁肃,并就此修订了他的战略方针。

有很多事情都是运筹帷幄在先,但也有很多事情是临时才决定要去做的。

十分有忧患意识的鲁肃希望刘备可以和他们结盟,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对此不做表示,一旁的诸葛亮可是记在了心里。后来,鲁肃离开后,诸葛亮专门找到刘备,对他说:“鲁肃的提议很好,这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一个翻身的机会。”

可惜刘老板坚信这个世上没人能斗得过曹老板,坚决不愿意再以身犯险,只想有多远就躲多远。

诸葛亮没有多费口舌,他相信事实永远有最强的说服力。果然,曹老板再接再厉,又派人打击了一下刘备,饱受身心折磨的刘皇叔实在是受不了了,便同意了诸葛亮之前的提议。

有很多事情都是先入为主,也有很多事情是情况所逼被迫而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28岁的诸葛亮作为形象大使,渡江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这是他事业的又一个起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切伟大的人和事往往都会出现两次。

之前鲁肃的提议被刘备不置可否,现在诸葛亮亲自前往,同样的机会再次出现时一定要抓住。

带着这个决心的诸葛亮来到孙权的地盘,他没有去见孙权,而是先托鲁肃找到了周瑜,找一把手不如找管事的。诸葛亮将情况讲明,强调了如果他们不合作就会被曹操给分别吞灭,忽略了刘备现在的势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可惜周瑜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人。

这位仁兄除了长相不错,还有一种天赋,这种天赋叫做少年老成,十几岁就开始在道上混,什么没见识过,城府深得拿激光照都照不到底。

“曹操现在要打刘备,如果我们和你们结盟,那是引火烧身,到时候只怕是自身难保。”周瑜这意思就是你们赶紧离我们远点。

诸葛亮没有气馁,他有一个充足的理由让周瑜同意他的意见:“曹操可是一头吃不饱的恶狼。”

周瑜眼中立刻有了杀气,诸葛亮笑了,他知道自己说动了周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周瑜接着补充了一句:“等过几天我们开会商量商量再做决定吧。”

还要过几天,再过几天只怕刘备的脑袋都给曹操拿去当球踢了,但欲速则不达,诸葛亮只能耐着性子等待。

世上最宝贵的除了生命,还有时间,诸葛亮充分利用时间,在吴郡的这几天里,每天都注意和大家搞好关系,尤其是鲁肃。因为诸葛亮发现这位老哥是个实心眼、热心肠的好人,诸葛亮每每提起刘备当初站在他家门外等他睡醒,鲁肃就一脸激动地夸赞刘备人好,值得帮。

就这样,在诸葛亮当外交官的这几天里,还为刘备争取了一个外援。这个外援在之后的日子里,起到了扭转局势的大作用,使得刘备政权日益赶超了孙权政权,要说也只能说是诸葛亮先生眼神太好了,慧眼识英雄。

领导会议要召开了,诸葛亮有幸被请去一起参加。在大会上,诸葛亮第一次见识到了周瑜的厉害,上下级通吃,此人将来一定是个劲敌,诸葛亮已经开始将盟友化为敌对了。

孙权还在思考,他是个谨慎的人,诸葛亮干咳了一声,插了一句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这话刚一说完,底下就响起一阵嘘声,大伙都知道你们是个一穷二白的穷户口,还敢在这儿说大话,也不怕闪了舌头。

诸葛亮看着孙权,他知道自己的话起作用了。孙权年轻气盛,肯定不愿意受制于人,被曹操控制,虽然刘备要什么没什么,但起码合作起来,自己不会受气,而且还可以给他气受。

周瑜也在一旁添油加醋,孙权终于点了点头,诸葛亮笑了,总算没有白跑这一趟啊。

会议后,刘备很顺利地和孙权结为盟友,而这一做法也惹火了曹操,他决定打一个也是打,打一双还是打,干脆一起灭了得了。

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刘备和孙权都进入了一级戒备状态。这将是历史性的一战,这将是诸葛亮在茅草屋里为刘备预言的那个时代的开端。

这场战争就是赤壁之战!

见招拆招才是高手

本来刘备犹豫着不想参加战争,但诸葛亮认为这种只挂名不出力的行为很可耻,而且日后分红也很不好算账,便坚持一定要刘备上前线去。

“您怕什么啊,出大力的是孙权他们,就算失败了您也没什么损失啊(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家当),但是要是赢了,那可就不一样了。”诸葛亮循循善诱,刘备心里在拨算盘,虽然再失败一次很丢脸,但他已经失败了20年了,债多了不愁,顶多是脸上再加一层皮,思前想后,他决定再打一次。

诸葛亮是胜券在握、了然于心的,因为他看好了一个人,即大都督周瑜。此人虽然高傲,但是谋略绝对一流,果然,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经历了无数失败的刘备终于尝到了胜利的喜悦,他们赢了曹操,虽然是借着周瑜的光,但刘大叔依旧是乐得屁颠屁颠的。

不过,刘备的前景依旧不光明,精得冒泡的周瑜给刘备发了点奖金和战利品,就算完事了。分不到地的刘备相当于还是一无所有,白忙活了一场。这样看来,诸葛亮真是个大忽悠。

刘备不抱指望地打算离开了,但是诸葛亮示意他,不要着急,你的机会马上就要来了。周瑜虽然精明,想用小恩小惠赶走刘备,但诸葛亮不是吃干饭长大的,他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飞黄腾达就在眼前,所以一定不能错过。

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去找周瑜借地,反正诸葛亮军师的意见就是不管怎么样也要留在这里。在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中,诸葛亮和周瑜各自出招,周瑜用的是少林拳,外柔内刚,而诸葛亮则是太极高手,以退为进,左推右挡,高手过招,较量于无形之中。

周瑜先生明显玩不过诸葛亮先生,刘备在借到油江地后,谨记诸葛亮的话,广积粮,高筑墙,将贫瘠的油江地经营得蒸蒸日上。后来还通过耍赖,相继把荆州的武陵、桂阳、零陵三郡占下,荆州原来的官吏将士归顺刘备的也不在少数。

没想到咸鱼也能翻身,周瑜开始后悔,想收回当初借出去的地盘,但是诸葛亮开始装傻,刘备耍赖更是不上税,你说是你借给我们的,证据呢?有合同吗?有借条吗?

周瑜差点气得吐血,唉,谁让你遇上诸葛亮了呢,周瑜同志,你认命吧。

在诸葛亮的协助下,刘备看到眼前形势一片大好,前途十分光明,尤其是不久之后,刘琦病死,群下推举刘备做了荆州牧。孙权为了拉拢刘备,将妹妹嫁给他,跟他做了亲戚,家庭、事业逐渐顺风顺水起来的刘备志得意满。

诸葛亮十分清楚,眼下还不是安乐享受的时候,他在通往理想之所在的道路上才踏出了一小步而已。

刘备如今所占有的地方,不过是地小人少、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而且还处在曹操、刘璋等大军阀的夹缝之间,很难长久地支撑下去。要想不被吞灭,还能有更大的发展,团结孙权虽然是个办法,但还是要加强自己的实力才行。

如今南有孙权,北有曹操,唯一的发展方向便是西面的益州(现在四川的大部分地区),和诸葛亮想到一起的还有庞统,他也曾劝刘备:“如果不求向西发展,和孙权、曹操他们抗争的机会恐怕难以得到。”

周瑜也想要得到益州,可惜的是,周瑜的大计还没来得及实施,就病死在了行军途中。这边的诸葛亮则紧锣密鼓地谋划开了进入益州的计划,只有高中文化的刘备现在对具有博士学位的诸葛亮是言听计从,进益州就进益州,反正听你的没错。这年,29岁的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

这个信号就是我相信你,放手去干吧!

入川的时刻马上就要降临。 BHrOZ+Paht7jgZHW89MfzCMHdOEL/gLNyRRi6fisMcj0nFh1rfFfb0fY8P0UNa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