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借题发挥的语言艺术

借题发挥的广泛应用

借题发挥,表面意思是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应用到语言艺术中是指在交谈尤其是辩论等有冲突的场合,借助某一点为支点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一点就是“题”,它可以是对方言语中的,也可以是自己言语中的,从形式上既可以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话题,又可以是故事、修辞等。借题发挥关键是要选好题,借好势,整个过程要流畅而不留痕迹,可以说借题发挥就是一门艺术。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语言技巧在人们的生活和事业中的重要性,而借题发挥是语言技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借题发挥技巧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借题发挥可以应用到商业谈判中,商业谈判也是语言技巧应用最为广泛的场合,因为谈判双方既存在共同利益又存在分歧,如何达到利益的一致性——语言功夫在此可见高低,而借题发挥将是有效的招数。

在谈判场合,所谓借题发挥是借对方在谈判中所提出的问题、理论或观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实现谈判的目标,达到谈判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说理性强,易于使人接受,常常起到绝妙的说服作用。

有位工程师和店主在一场辩论中引经据典,你来我往,棋逢对手,难分高下。最后还是工程师借题发挥,借用了对方提出的权威理论,借用对方提供的数据和公式,有力地论证了己方的观点和正当要求,使对方心悦诚服,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达到了谈判的目的。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实际商务谈判中,人们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即谈判十分顺畅的时候很少,多数谈判到一定阶段,总会出现进退两难的局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谈判陷入了僵局。

在僵局出现以后,必须进行迅速的处理,否则就会对谈判的顺利进行产生影响。要突破僵局,就必须对僵局的性质、产生原因等问题进行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正确地加以判断,从而进一步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技巧,选择有效的方案,使双方回到谈判桌上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从对方的漏洞中借题发挥。谈判实践告诉我们,在一些特定的形势下,抓住对方的漏洞,小题大做,会使对方措手不及,这对于突破谈判僵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从对方的漏洞中借题发挥。

从对方的漏洞中借题发挥的做法有时被看作一种无事生非、有伤感情的做法。然而,对于谈判对方某些人的不合作态度或试图恃强凌弱的做法,运用从对方的漏洞中借题发挥的方法做出反击,往往可以有效地使对方有所收敛。相反,不这样做反而会招致对方变本加厉地进攻,从而使我们在谈判中进一步陷入被动局面。事实上,当对方不是故意地在为难我们,而我方又不便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时,采用这种旁敲侧击的做法,往往可以使对方知错就改,主动合作。

爱情婚姻中的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的技巧不仅可以应用于谈判,还可以应用于爱情婚姻,只要有语言交流的场合就可以应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确,悄悄地爱上了心上人之后,却又苦于不知道怎样表达,这是不少青年男女常常碰到的难题。你既羞于向人求教,更恐“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只好保持缄默,只好自己着急、苦恼。其实,向你爱慕的人表达爱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你善于细心观察,及时捕捉爱的灵光,总会找到恰当的时机和方法。

借题发挥就是一个好办法。借题发挥就是巧妙地将情感蕴含在并不直露的言语中,借用某一事物或人物等形式,小题大做,把绵绵之情传递给对方,发展彼此的关系。如利用双方的共同爱好,经常交换、推荐好书读,在这一借一还,借借还还之中,爱情的种子发芽了。一天,翎向菲讨还他新买回而自己尚未看的一本书,菲深情地对翎说:“我借别人的书,总是很快就会读完,而惟有你借给我的这本书,怎么也读不完,可能要读一辈子,你是愿意伴我读完呢,还是让我割舍不读呢?”结果可想而知。

这里有美国著名将领马歇尔的一个小故事,发生在他追求爱人的过程中。马歇尔在他驻地的一次酒会后,请求一位小姐答应让他送她回家。这位小姐的家就在附近,可是马歇尔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把她送到家门口。

“你来这里不太久吧?”她问,“你好像不太认识路似的。”

“我不敢那样说,如果我对这个地方不熟悉,我怎么能够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而一次也没有经过你家的门口呢?”马歇尔微笑着说。

总之,向心上人表达爱情,是一种最甜蜜,最伤神,最微妙的情感活动,在表达爱情的过程中,把握好性别角色、情感浓度,发扬大胆主动、锲而不舍的精神,一定能拥有甜蜜永久的爱情。

教学上的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的技巧还可以应用到教学中去,现代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它已经抛弃了单纯灌输等呆板方式,更多地融入了趣味,讲究灵活性,所以借题发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这里的“借题发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讲授的知识内容,利用简洁、准确、富有激情或幽默、风趣的语言,类比移植,纵横联系,对学生加强教育。

教学内容的动情点,往往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教师要抓住时机发挥。例如,一位老师教《屈原列传》一文,讲到“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的地方时,进行了发挥:“中国历史上二十多个朝代,一百多个皇帝,没有人去纪念他们,而屈原,人民每年都自愿地在端午节那天祭奠他、纪念他。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脉相承和永不泯灭。屈原的死,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抗争,是忧国忧民的表现,是眼看祖国倾毁而无法抗争的痛心疾首,是保存‘皓皓之白’的壮举,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屈原郁郁忠魂的痛苦和浩然天地间的一股英雄之气。”

在这里,教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调动自己的激情,以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爱国情,使学生心中的情感和如潮涌起的爱国之火燃烧得格外明亮。

其他场合中的借题发挥

其实借题发挥语言技巧的应用又何止以上那些,请看下列例子:

一位导游员在提醒即将离境的日本游客勿忘物品时说:“请大家不要忘记所携带的行李物品,如果忘了,我得拎着送到日本去,不需感谢,只向你报销交通费就行了。交通费是够贵啊!”客人大笑之余,格外注意。导游员为了活跃气氛,增加情趣,借题发挥,把正经话说成俏皮话。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与方外之友佛印和尚同游杭州寺院,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持佛珠,东坡觉得奇怪,便问道:“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本来观音菩萨是人们求拜的对象,佛印就“自诵其号”而借题发挥,答了一句颇含机锋的话“求人不如求己”,就是求别人帮忙,还不如自己努力呢!

有一个关于孟子说服齐王的故事:

庄暴拜见孟子,(对孟子)说:“庄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欢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了。”(又问孟子)说:“喜欢音乐(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呢?”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又一天,孟子被齐王召见,(对齐王)说:“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给庄暴,有这事情吗?”齐王变了脸色,说道:“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流行的乐曲罢了。”孟子说:“只要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现今流行的乐曲如同古代的音乐一样。”齐王说:“(这个道理我)能够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孟子又问:“与少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不如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孟子说:“让我给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欢乐吧。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吹笛的声音,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这样喜欢击鼓奏乐,何以使我们这样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也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真喜欢打猎呀!可是,为什么使我们这样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里没有别的,只是由于大王不能与百姓同悲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呈现出喜悦的神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全都呈现出喜悦的神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出来打猎呢?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大王与百姓共同娱乐的缘故。现在大王与老百姓共同欢乐,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在这个故事中,孟子从齐王感兴趣的音乐入手,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区分明显,后者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在时机成熟时以两问进一步烘托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既然齐王同意独乐不如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与民同乐的观点。

借题发挥的技巧应用的范围如此之广,其效果也显而易见,而要完全掌握这种技巧并能应用自如,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它涉及的方面很多,至于那些具体问题,我们会在以后章节里提到并加以解决。

巧妙应对至关重要

“干吗?你老哼着这支调儿?”

“因为它一直跑上我口边来啊!”

“它跑上你口边,那没有什么稀奇,不过你却把它害了。”

这真是巧妙的应对。

富兰克林是美国独立战争时著名政治家。这位美国人曾担任驻法公使。他在法国巴黎时,曾会见英国著名史学、《罗马帝国兴亡史》作者爱德华·吉朋。这段简短的谈话是这样的:

“我对于你的天才和才干有着最高的敬仰。”吉朋说:“可是我却不能和一个反叛的人打交道。”(按:美国当时正在独立战争,吉朋是英国人,故有此语。)

“我对于你的天才和才干亦有着最高的崇敬。”富兰克林回答:“而且无论何时,只要你想开始写作大英帝国兴亡史时,我将非常快乐地供给你材料。”

这才是巧妙的应对。

当对方以剑袭击你时,若你不聪敏,那么对方会把你刺倒。可是,你若是个敏捷的家伙,则你会在架开对方剑时,发现对方的臂膀伸着,正是你可乘隙进攻对方的时机呢!为了袭击你,对方自己露了破绽,反给你留下了战胜的机会。

“巧妙的应答,在它能使其目的发生效力才算成功,巧妙的应答乃机智的最高形式”,凯兰勃·考尔顿这样说。巧妙的应答或许含有讽刺性质和不庄严的成分。然而一个聪明的回答却并不需要讽刺。

巧妙的应答需要把对方的情绪激起,尤其是那发怒或激动的情绪。把某人自信的天性激起,或者把他好斗的天性激起,以使他在谈话的斗争中想战胜他人,这样,你就能建立巧妙应对的情绪基础了。

假若一个人在巧妙的应对中非常聪敏而机智,这不见得说他的知识是肤浅。我们所知道的著名机智家大都是有知识的人,如萧伯纳、马克·吐温等人。事实上,你的知识越丰富,则你的应对越巧妙。

巧妙应答的特点主要是:

它必是恰当的。

它必是即时的。

它必须根据原问。

它必比那原问更出色。

换句话说,你必须要聪敏。

借力打力无懈可击

借题发挥不会直接用自己的话来与对方争辩,而是借用对方的言论或他人的言论来作答,从而改变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

昭公十八年。郑国发生火灾。

为了防备敌人和歹徒趁机作乱,趁火打劫,执事子产就分发武器来加强戒备。

没想到,这一来邻国晋国驻守边境的官吏竟指责说:“郑国有了火灾,晋国的国君、大夫都不敢安居,占卜占筮,奔走四方,遍祭名山大川,不敢爱惜牲畜玉帛,郑国有了火灾,是寡君的忧虑。可是,执事您却大发武器登上城楼,究竟打算拿谁治罪?边境上的人都为此害怕,不敢不向您报告。”

子产听后回答说:“正像您说的那样,敝邑的火灾是君王的忧虑。敝邑的政事不正常,上天已降下火灾。我们更害怕邪恶的人乘机打敝邑的主意,再次对敝邑不利,更加重君王的忧虑。如果将来有幸不被灭掉,那还可以解释;如果将来不幸被灭亡了,那么,君王即使为敝邑忧虑也来不及了。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击,只有希望取胜或投奔晋国。现在我们已经臣服了晋国,岂敢有三心二意呢?”

郑国的举措纯属内政,别国原本无可非议。可是当时晋强郑弱,得罪不起。所以,子产在回答时充分注意避免激化矛盾;而且,为了巩固双方的“和平共处”,他巧妙地把分发武器以防备“乘机打敝邑主意之人”的正当理由与对方的话挂上钩。经过解释,不但字字在理,而且处处为对方所言的君王忧虑着想,实属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再在结语进一步说明郑国对晋国的依赖关系和忠心不二,从而有效地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有时候为了反击对方的无礼和傲慢,可引用对方表达的言语句式,然后按相同的格式反击过去,所需要的只是把意思反过来,反唇相讥。

某年某地闹灾情,当地人选派一老者到县衙门报告灾情以减免当年的税收。到了县衙,县官问老者:“小麦收了几成?”“五成”。

“棉花呢?”

“三成”。

“玉米呢?”

“大约两成吧。”

县官听了勃然大怒,厉声说道:“有了十成收获还来报灾,岂不是想蒙骗本官?”老者一听,心中暗骂:“真是个混账糊涂官!”但嘴上却赶紧回答说:“哪敢,小民活了180岁,也没见过这么严重的灾年啊!”

“胡说!你怎么会有180岁?”县官不知是计,问道。

长者说:“县老太爷,你怎么就不明白,我大儿子50岁,二儿子30岁,三儿子20岁,我今年80岁,加在一起一共不是180岁吗?”

县官听罢笑得前仰后合,嘴中说道:“哪有你如此算法,你是不是老糊涂了?”老者说:“可你刚才是这样算收成的啊!”县官闻此一句突然止笑,终于明白原来是自己先错了。

反唇相讥需要深厚的阅历、敏捷的思维、灵活的表达,运用得当,可置对方于窘境。

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生活简朴。有一次,一位衣冠楚楚的德国公子想嘲弄一下他的穷酸,指着他的后肘衣袖上的破洞对他说:“从这衣服的破洞里,我看到了你的博学。”罗蒙诺索夫立刻反击道:“我也正是从这个破洞里看到了某些人的愚蠢!”

这里,罗蒙诺索夫的回答足以使那位公子尴尬不已,无地自容。

反唇相讥,是受到恶意攻击或挑衅而反过来讥讽对方。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难免碰到一些心怀恶意的人,或出言不逊,或挖苦挑衅。如果一味地迁就忍让,反而会助长对方的气焰,使他们自以为是而变本加厉。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为捍卫尊严,以牙还牙,反唇相讥,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使对方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

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注意的是,对对方言论或思路的反驳,一定要直接,旗帜鲜明;其次,要有理、有力、有节,否则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争吵,失去了辩说的价值。

再比如,我们在交际中碰到一些人不怀好意地对自己进行讽刺挖苦时,为了有力地回击对方的挑衅,可以针锋相对地抓住其谬误的要害,反过头来对其进行严厉的责问和深刻的讽刺。

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常戴一顶破旧的帽子。

一天,有个家伙嘲笑他说:“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

安徒生马上回敬他:“你帽子底下那个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个脑袋吗?”

一位女作家的新作刚刚发表,受到各界好评,却引起一位男作家的嫉妒。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当面向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其作品的成功。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忽然那位男作家分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说道:

“您这部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您能否透露一下,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

女作家正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冷不防他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她一愣的刹那,已有人在偷偷地发笑了。女作家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男作家说道:

“您能这样公正恰当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本书是谁替您读的呢?”

男作家的问话,用意十分明显,女作家的反问,则是针锋相对,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作的评论无非信口雌黄。连书都不读的人,有什么资格作评论!巧妙的反问,使男作家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处境。 +mf4r80FvUwQwJZNfDTIpPe2NA0LIk1CvOqXE3lFsmQOrV/fHoFSBdNwwhiUrW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