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人格就是力量

一位西方学者指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必须摆脱“投机”的心理,注重自己的品格。

品格,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品格,使社会中的每一个职业都成为荣耀,使社会中的每一个岗位都受到鼓舞。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毫无偏见地得到保障。它伴随着时时可以奏效的影响,因为它是一个人被证实了的信誉、正直和言行一致的结果,而一个人的品格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

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力一般,并且收入菲薄,但是,只要他品格高尚,他同样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不管是在车间、会计室、商业中心还是在议会。早在1801年,坎宁就极有见地地写道:“我的人生之路必定是通过自己的品格获得权力,我不会尝试其他的途径。我对这条道路充满自信。它虽然不是最快的捷径,但它是最靠得住的。”

诚实、正直和仁慈,这些品质并非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但它却是一个人品格的最重要方面。正如一位古人所说的“即使缺衣少食,品格也先天地忠实于自己的德行。”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一旦和坚定的目标融为一体,那么他的力量就可惊天动地,势不可挡。

每个人都应该把拥有好的品格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之一。好的方法是一个人获得动力的保证,而坚定的思想观念,作为一种向上的因素,使他的动机保持稳定并受到刺激。人生最好有一个较高的目标,这一点并非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狄斯累利先生指出:“不向上看的人往往向下看,精神不能在空中翱翔就注定要匍匐在地。”

英国自由教会牧师和作家亨利·德拉蒙德把一种充满仁爱的品质,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事物。如果这种说法是恰当的,那么,在人的个性中体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爱,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而德拉蒙德自己一生的经历,比他曾经创作过的任何作品都更加伟大。他的一生是闪耀着高贵人格魅力的一生。

专门研究德拉蒙德的传记作者乔治·史密斯博士说:“当你遇到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一个举止优雅、衣着得体的绅士,修长的身材、轻盈的体态,走起路来脚步轻快而有节奏,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看上去没有一丝的忧愁感,也不知道什么是傲慢和羞怯。当你与他交谈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对你谈的内容满怀兴趣。他会垂钓和射击,他还会溜冰,很少有人能够像他一样精通这么多运动项目;他经常打板球;为了看一场焰火表演或者一场足球赛,他不惜长途跋涉。每一次你遇到他时,他都会有新的故事、新的谜语或者新的笑话说给你听。在大街上,他拉着你去看两个送信的儿童的恶作剧。两个送信的儿童见了面,龇着牙笑了笑,相互打掉了对方的帽子,然后放下他们的篮子,在大理石的路面上作了个善意的恶作剧。在火车上,他给你读他最喜欢的新故事。在雨天的一个乡村农舍里,他讲述了一种新的游戏,没过5分钟人们就争先恐后地开始玩这个游戏了。在儿童聚会上,孩子们为他巧妙的魔术手法大声喝彩。”

在德拉蒙德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在板球场上认识的一个名叫马克拉仑的人说:“德拉蒙德对人的影响力,超过了任何其他一个我所认识的人。这是一种神奇的魔力。确切地说,其他人通过言语和行为来影响他们周围的人,然而他却通过自身的个性一下子就把人给吸引住了。”敏感而缺乏浪漫气质的人遇到他,会感到不安而产生抗拒感,就像一个人认出一个魔术师而害怕他的魔力一样。而其他人一见到他就会被他吸引住,对他感到好奇,久久地注视着他,而不愿意移开目光,想像着梦想中的王子降临到了人间。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在苏格兰得到了著名牧师穆迪和桑基的帮助,他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奉劝他们按照虔诚祈祷的母亲们和天国的上帝所说的那样行事。当他离开苏格兰时,人们都聚集在这个安静而虔诚的布道者周围,拥护他做他们的领袖,这时他还不足23岁。他是一个忠诚的神学家,敏锐地发现了那些在精神世界中同样适用的自然法则;他还是一个思想家,能够用形象的方式把真理讲述得清晰易懂。他还是一个深入非洲荒野中探险的探险家,他根本没有想过要靠一本书来出名,然而却有几十万人在读他的书。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在遥远的美国或者澳大利亚继续新的征程了。

那么,多才多艺就是德拉蒙德主要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吗?不。更确切地说,是多种优秀品质在他身上的一种独特的融合。即使一个人在精神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很强大的力量,但他却没有一个相当平衡的心态,那么,他也是不会有巨大感染力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毫无理想追求、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总是少数,但不重视修身的却大有人在。结果理想追求和自己的思想、知识、能力相矛盾,难免在现实生活中碰壁,被社会淘汰。许多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可能是社会埋没了他;也可能并非真正有德有才,而是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要求,志大而才疏;或者幼稚脆弱,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缺乏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临机处置的能力。这说明处于现代竞争社会,仍然要以修身为本,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诚实——最佳的策略

在人的一生当中,诚实是最珍贵也是最基本的品质。正直则“品”端,诚实则“身”立。

诚实的品质不仅是人性的最高表现,而且是社会的良心、国家的原动力。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应把诚实奉为圭臬。

西方出版的《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对美国1300名百万富翁进行了调研。在谈到为什么能成功时,他们没有一个人把成功归于才华。他们说:“成功的秘诀在于诚实,有自我约束力,善于与人相处,勤奋。”在这里诚实被摆在第一位。

享誉美国的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也是靠“诚实”获取成功的。在公司初创时,公司老板唐纳德·道格拉斯十分希望东方航空公司能够购买他制造的首架喷气式飞机。因此,他前去拜访东方航空公司当时的总裁雷肯巴克。雷肯巴克告诉他“这种新型的DC—8型喷气式客机能够同波音707抗衡,可是道格拉斯的喷气式客机同波音707一样,噪音都太大。”因此,雷肯巴克说“假如道格拉斯能保证降低噪音,他就能够击败竞争对手而取得订购合约。”

这笔生意对道格拉斯而言相当重要,如果能同东方航空公司签署订购合约,他在生意场上能马上争得一席之地;反之,如果难以取得订单,或许就表明他将从此销声匿迹。道格拉斯同工程师经过一番认真的研究讨论后,再次去见雷肯巴克,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实说,我不能确保把噪音降低。”

“我也不能,”雷肯巴克说,“但我希望知道的是,你是不是可以对我诚实无欺。”接着,这位总裁郑重地告诉道格拉斯:“你现在得到了16500万美元的订单,能着手建造飞机,并试着把引擎的噪音降低。”

道格拉斯事实上是由于“对人诚实不欺”的美名才把他的公司创办起来的,也是靠这一“秘诀”才得以把事业推向不断成功的里程碑。

诚实是一种美德,你无法找到更令人满意的词来代替它。诚实比人的其他品质更能深刻地表达人的内心。诚实或不诚实,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行甚至表情上,以致最漫不经心的旁观者也能立即感觉到。不诚实的人,在他说话的每个语调中,在他面部的表情上,在他谈话的性质和倾向中,或者在他待人接物中,都能显露出弱点。

雅利安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更确切地说,是美国环球广告代理公司中国办事处。因为业务需要,雅利安公司正准备招聘4名中国高级职员,担任业务部、发展部主任助理,待遇自不必言。竞争是激烈的,凭着良好的资历和优秀的考试成绩,小张荣幸地成为十名复试者中的一员。雅利安公司的人事部主任戴维先生告诉小张,复试主要是由贝克先生主持。贝克先生是从一个报童干到美国最大的广告代理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他年龄并不很大,据说只有40岁上下。听到这个消息,小张非常紧张,一连几天,从英语口语、广告业务及穿戴方面都做了精心准备,以便顺利“推销自己”。

考试是单独面试。小张一走进小会客厅,坐在正中沙发上的一个老外便站起来,他正是贝克先生。

“是你?你是……”贝克先生用流利的中文说出了小张的名字,并且快步走到小张面前,紧紧握住了小张的双手。

“原来是你!我找你找了很长时间了。”贝克先生一脸的惊喜,激动地转过身对在座的另几位老外嚷道:“先生们,向你们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救我女儿的那位年轻人’。”

还没容得小张说话,贝克先生把小张一把拉到他旁边的沙发上坐下,说道:“真抱歉,当时我只顾看女儿了,也没来得及向你道谢。”

小张抑制住心跳,抿抿双唇,说道:“很抱歉,贝克先生。我以前从未见过您,更没救过您女儿。”

贝克先生又一把拉住了小张:“你忘记了?4月2日,昆明湖公园……肯定是你!我记得你脸上有块痣。年轻人,你骗不了我的。”贝克先生一脸的得意。

小张站起来:“贝克先生,我想您肯定弄错了。我没有救过您女儿。”

小张说得很坚决,贝克先生一时愣住了。忽然,他又笑了“年轻人,我很欣赏你的诚实。我决定免试了。”

几天后,小张成了雅利安公司职员。有一次,小张和戴维先生闲聊,小张问戴维:“救贝克先生女儿的那位年轻人找到了吗?”

“贝克先生的女儿?”戴维先生一时没反应过来,接着大笑起来:“他女儿?有7个人因为他女儿被淘汰了。其实,贝克先生根本没有女儿。”

诚实是一切美德的根本。要获得别人的信任与重视,你首先应该做到诚实。欺骗别人的人,最终被欺骗的是自己。

信用是一种品德

信用是一种品德,一个人对别人要有信用,对自己也要有信用,要做到心口如一。承诺别人的要守信,承诺自己的也要守信。真实地面对自己,真实地面对别人,真实地面对社会,不屈从自己的内心欲望,不屈从自己内心的恐惧,不掩饰自己的错误,这是不容易的。

所谓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社会无信不稳。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在中国大学里教公共英语的老外,上课特别认真,为了教好中国学生的外语,还特地和几个同事合编了一本配合教材的参考书。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中国老师按照习惯都要画画重点,但是这个老外却没有复习划重点,而是打开他们编的参考书的最后一课,讲了一篇《关于诚实》的文章,文章中有一段话:听说作弊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学生都作弊,打死我也不相信!因为,一个作弊的民族怎么可能进步和强大?而中国正一天天地进步,一天天地强大。

课文的最后还说:即使你真的作弊了,我们也不会戳穿你,我们还会装作没有看见,眼睛故意向别处看,因为,生活本身对作弊者的惩罚要严厉得多!孩子,你的信誉价值连城,你怎么舍得用一点点考分把它出卖了?

信用无价。糟蹋自己的信用无异于在拿自己的人格做典当,而且可能是你赎不回的典当。

有些人开始经商时,常常有这样的看法,即认为一个人的信用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越是有钱的人、有雄厚资本的人,就越有信用,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与百万财富比起来,诚实的个性、精明的才干、吃苦耐劳的精神要高贵得多。

任何人都应该努力培植自己良好的名誉,使人们都愿意与你深交,都愿意竭力来帮助你。一个明智的商人一定要把自己训练得十分出色,不仅要有经商的本领,为人也要做到十分的诚实、坦率,在决策方面要培养坚定而迅速的决断力。

“商业?这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金!”小仲马在他的剧本《金钱问题》中这样说。

是的,商业是那样的简单:借用他人的资金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条致富之路。富兰克林是这样做的,希尔顿是这样做的,恺撒是这样做的,克洛克也是这样做的。即使你很富有,对于这样的机会,你也不应放过。

借用“他人资金”的前提条件是:你的行动要合乎道德标准——诚实、正直和守信用。你要把这些道德标准应用到你的各项事业中去。

没有信用,即使身价百万,银行也会望而却步。缺乏信用是个人、团体或国家逐渐失去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富兰克林在1784年写了一本书,名为《对青年商人的忠告》。这本书讨论到“借用他人资金”的问题:“记住,金钱有生产和再生产的性质。金钱可以生产金钱,而它的产物又能生产更多的金钱。”

富兰克林又说,“记住,每年6镑,就每天来说,不过是一个微小的数额。就这个微小的数额来说,它每天都可以在不知不觉的花费中被浪费掉。一个有信用的人,可以自行担保,把它不断地积累到100镑,并真正当作100镑使用。”

人与人的交往,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的。成功者信守承诺,视为合作的基础,以诚实取信于人。

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写过一篇《诺言》的小说,主要内容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在公园里同几个比他大的孩子玩打仗的游戏。一个大孩子对他说:“你是中士,我是元帅,这里是我们的‘火药库’。你做哨兵,站在这儿,等我来叫你换班。”小孩点头遵命,一直坚守着岗位。天黑了,公园要关门了。“元帅”还不来,“中士”又饿又怕,只是承诺在先,他不肯离开“火药库”。幸亏有人从路上找来一位红军少校。少校对孩子说:“中士同志,我命令你离开岗位。”孩子这才高兴地说:“是,少校同志,遵命离开岗位。”

这个故事初看觉得好笑,细细想想,一个孩子那么信守自己诺言是很不易的,他要比那些虚伪的“小人”高大得多。

为了确保某事的如期完成,处事双方往往可以经商讨达成协议,或者订契约,签合同,一旦一方背约,则将依约处罚。但人们在共事时,更多的情况是凭信用,凭对对方人格的信任,相托要事,相信所托之事会如期实现,所谓“可信任”、“可信赖”、“信得过”,正是对讲信用的人的高度赞扬。

从古至今,人们公认:“人之交,信为本。”交往必须讲信用,这是起码应当遵守的生活准则。尔虞我诈,互相失去信任,就会影响人和人之间的正常关系。

没有友谊,则此世不过是一片空白,而没有信任,则无友谊可言。信任是通心的药剂。

正直的力量

林肯的美好名声为什么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化,反而与日俱增,妇孺皆知呢?因为林肯的一生都保持着正直的品格,从来没有作践过自己的人格,从来不糟蹋自己的名誉。

试问,在美国的历史上,有谁能像林肯那样精神不死、流芳百世呢?恐怕是极其罕见的。看来的确是印证了一句话:“人的品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力量。”

如果一个青年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便决心把建立自己的品格作为以后事业的资本,做任何事情,都无悖于养成完美人格的要求,那么,即使他无法获得盛名与巨大利益,但终不至于失败。而人格堕落、丧失操守的人,却永远不能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

人格操守是事业上最可靠的资本,很多青年人对于这一点缺乏认识。有些年轻人过分地注重技巧、权谋和诡计,却忽视对正直的品格培养。

有一些青年人明明知道人格的魅力,但是他们仍然不将事业的基础建立在正直的品格上,反而建立在技巧、诡计和欺骗上,难道不令人感到奇怪吗?但也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并不把事业建立在虚伪和欺骗的基础上,而建立在坚如磐石的正直品格上,这样,他们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每一个人应该感到,在自己的体内有一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力量。这极其宝贵的力量就是一个人的品格,而人应不惜生命来保持他正直的品格。大凡历史上真正的伟大人物,不会因金钱、权势、地位等种种诱惑而出卖人格。

林肯做律师时,有人找林肯为一件诉讼中明显理亏的一方作辩护,林肯回答说:“我不能做。如果我这样做了,那么出庭陈词时,我将不知不觉地高声说‘林肯,你是个说谎者,你是个说谎者’。”

当一个人过着一种虚伪的生活,戴着假面具,做着不正当的职业时,他将受到自己内心的嘲笑,甚至会鄙弃自己。他的良心将不住地拷问他的灵魂:“你是一个欺骗者,你不是一个正直的人。”这就会败坏人的品格,削弱人的力量,直至彻底葬送人的自尊和自信。

在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一位年轻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做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的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女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外科专家,她说:“大夫,我们用的12块纱布,您只取出了11块。”

“我已经都取出来了”,专家断言道,“手术已经一整天,立刻开始缝合伤口。”

“不,不行!”女护士高声抗议,“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12块纱布。”

外科专家不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

女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是大声叫起来:“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

直到这时,外科专家冷漠的脸上才浮起一阵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手心里握着的第12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合格的助手。”

无论有多大的利益,多么难以抵制的引诱,千万不可出卖自己的人格。如果一个人过分地追逐名利,将会败坏他的才能,毁灭他的品格,使他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来。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你不但要在自己的职业中做出成绩来,更重要的是还要在自己的做事过程中建立自己高尚的品格。你永远不要忘记:你是在做一个“人”,要做一个具有正直品格的人。这样,你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才会有意义。

谦虚处世

一个容器若装满了水,稍一晃动,水便溢了出来。一个人若心里装满了骄傲,便再也容纳不了新知识、新经验和别人的忠言了。长此以往,事业或者止步不前,或者猝然受挫,故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

意大利的达·芬奇在《笔记》中感叹道:“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其实,人们不应为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成绩感到骄傲,容器的容量是有限的,假如人能够保持谦虚的心态,则人的心胸可以扩展到无限。人们如能谦虚处世,无疑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绩。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据说有一次他的学生问他:“老师的知识那么渊博,为何还能做到学而不厌呢?”爱因斯坦幽默地解释道:“假如把人的已知部分比做一个圆的话,圆外便是人的未知部分,所以说圆越大,其周长就越长,他所接触的未知部分就越多。现在,我这个圆比你的圆大,所以,我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自然是比你多,这样的话,我怎么还懈怠得下来呢?”

关于谦虚处世,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很有意义的比喻:“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因此,一个人不管自己有多丰富的知识,取得多大的成绩,或是有了何等显赫的地位,都要谦虚谨慎,不能自视过高;而应心胸宽广,博采众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本领,进而获得更大的业绩。如能这样,则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处。成功者尚且谦虚,更何况我们这些正为成功而拼搏的人呢?

然而很多人对于谦虚不以为然。事实上,谦虚是一种积极有力的个性,如果妥善运用,就能够使人类在精神上、文化上或物质上不断地提升与进步。

在微软员工的心目中,比尔·盖茨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多年前,在Windows还不存在时,他去请一位软件高手加盟微软,那位高手一直不予理睬。最后受不了比尔·盖茨的“死缠烂打”,同意见上一面,但一见面,他就讥笑说:“我从没见过比微软做得更烂的操作系统。”

比尔·盖茨没有丝毫的恼怒,反而诚恳地说:“正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好,才请您加盟。”那位高手愣住了。盖茨的谦虚把高手拉进了微软的阵营,这位高手成为了Windows的负责人,并最终开发出了世界最普及的操作系统。

不论你的目标为何,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谦虚都是必要的因素。在你到达成功的顶峰之后,你会发现谦虚更重要。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智慧。聪明的人最大的特征是能够坦然地说:“我错了。”

真正的谦虚,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事物都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对待;对于来自任何方面的意见,都能听得进去,并加以考虑。这样的人能做到在成绩面前不居功,不重名利;在困难面前敢于迎刃而上,主动进取。他们的谦虚并不是卑己尊人,而是既自尊,也尊人。

作为一种积极的个性,妥善运用谦虚,你会不断进取,走向成功。成就比尔·盖茨的11条准则准则五把握机遇,把握成功成就比尔·盖茨的11条准则准则五把握机遇,把握成功准则五把握机遇,把握成功。

机遇就在你身边

很多人总是埋怨没有发财的机会,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机会的眼光。机会总是存在的,你肯动脑筋的话,机会往往就在你周围。

有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美国各有一家制鞋公司的推销员先后造访了同一个小岛,当他们发现这个岛上的居民们原来是不穿鞋的,英国推销员迅速离开了小岛,而美国推销员则要求迅速发货,并取得丰厚的收益。

同样的投资环境,英国人没有完成销售任务,而美国人不仅完成了,还获得了大量利润,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前者没有能够抓住机遇,没有能够把握其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就从这个故事本身来看,岛上的居民从前是不穿鞋的,如果沿用最简单的逻辑,不穿鞋就意味着没有制鞋公司的市场。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想想,不穿鞋的原因是什么?是民俗习惯?是在岛上鞋子不实用?还是居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穿鞋的好处呢?如果能够让居民们了解到穿鞋的优点,就能够率先占领这个岛的鞋业市场。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居民心中制造一个暗示:这家公司不仅带来了舒适耐用的鞋,而且带来了“鞋文明”。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很自然地将这家公司与鞋挂上等号,对长久垄断这里的鞋业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条件。美国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样的商业机遇,才最终获得成功。

机遇潜藏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每一个角落里,关键在于发掘。当今软件业巨头比尔·盖茨在白手起家时发现了计算机操作系统互不兼容的问题,抓住了电脑开发商们对稳定的、兼容的操作系统迫切要求的机遇,制作了简单易用的MS—DOS,使他得到了继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大量资金。直到系统软件层出不穷的现在,MS—DOS仍然是最基本的操作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王安发觉了计算机字处理系统相互不兼容的问题,于是他抓住商机,在几年之内垄断了字处理行业,辉煌一时。

机遇往往是不易发掘的,但成功者所做的不仅仅是发掘,大胆的努力同样重要。就以上面故事为例,如果美国人意识到潜藏的机遇,但不敢于承担风险,优柔寡断,那么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把这机遇夺走。科学上同样如此。1795年,当拉朗德第一次观测到海王星的时候,虽然产生了兴趣,但没有做更进一步的研究,白白放过了一个重要的科研成果。而海王星的发现者就成了半个世纪后的勒威耶和亚当斯。

人们常说“机遇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头脑上”,其实不然。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机遇都是平等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心,是否能够抓住。只有善于发掘,并且重视每一次的发现,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才有可能抓住机遇。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最初,登月的真相准备保密,人们将无法看到这一人类壮举。后来,美国政府突然决定向全世界转播登月实况。这条消息在各大小报纸上只是作为一般新闻加以报道。一家电视机厂首先打出广告:“看人类最伟大的壮举,用××牌电视机最清晰!”这一下立即引起连锁反应,电视机厂商都加入了这场广告大战。人类登月给经营者提供了绝好的成功机会,卖电视机仅为其中一项,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在美国,一个月就销了500多万台黑白电视机和280多万台彩色电视机。

比尔·盖茨说:“机会并不会自动地转化为钞票——其中还必须有其他因素。简单地说,你必须能够看到它,然后你才能抓住它。”

比尔·盖茨指出:“强烈的欲望也是非常重要的。人需要有强大的动力才能在好的职业中获得成功。你必须在心中有非分之想,这样才能发现潜藏在你身边的机会。”

要想敏锐地发现机遇,必须克服以下障碍。

(1)一些人总想回避创造性的工作,尽管他们会断然否认这一点。一般人有一种意向,选择常规的工作,以代替创造性的活动。事实上,他们不厌其烦地去接受简易的任务,就是为了避免在发生紧迫问题时,思想受到压力,或者造成情绪紊乱。

(2)故步自封,犹豫不决。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不顾一切地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囿于各种固有的解决方法,结果是束手无策。这种犹豫迟疑的倾向,在普通人身上不难找到。

(3)海龟式的毛病。当一只海龟受到威胁时,便将头缩进壳内,以保护自己。因为它不敢把脖子伸出来,所以只有维持退缩状态。同样,许多人也害怕伸出脖子,他们总是尽量避免决策。

(4)过分专注、紧张,会造成停滞状态。当一个人的思想感情陷入某一问题的泥潭之中,比如他的事业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会变得迟钝呆板,他会丧失正确观察事物、洞察其相互关系的能力,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或根本做不出任何决策来。

(5)个人素质的障碍。有些人做不出决策,只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决策可做。阻碍他们进展的原因,是他们智力有限、思想僵化以及自身的积极性不高等等。

抓住机遇,成功一半

一位哲人说:“每一天都会有一个机遇,每一天都会有一个对某个人有用的机遇,每一天都会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不会再来的机会。”

当提到机会、机遇、时机……这些词时,谁都免不了心动耳热,因为我们都知道,它们与我们的事业和幸福紧密相关。抓住了机会,我们就可能乘风而起,攀上成功的峰巅。如果错失了机会,我们就可能让唾手可得的成功擦肩而过,因而懊悔不已。难怪比尔·盖茨不无感慨地说:“在某种意义上,时机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抓住机遇,就能成功。”

机会或时机又是难以察觉和捕捉的,它不会自己跑来敲你的门,也不会大喊大叫让你惊醒。它像不经意间掠过你面前的一阵风,又像一条水中的游鱼,似乎抓住了却又从你手中溜走。机会的确是成功的催化剂,成功人士凭借机会可以更快地达到目标。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要迎接她时,她就会从大门里走进来,然后从窗子里飞出去。”

“事有机缘”,机遇是处处存在的,但能否让机遇变成我们成功的阶梯,则不取决于所谓的“命”,而在我们自己本身。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可以说,人一生的命运就是由一连串的机遇连接而成。你的一生是否精彩,关键在于你能否抓住机遇,或者说机会、机缘、时机。

比尔·盖茨善于把握时机。在1980年与IBM公司的一次决定命运的会议上,计算机产业或者可以说整个商业领域的未来被改写了。事情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蓝色巨人公司的主管与西雅图的一家小软件公司签约,为自己的首部个人电脑开发操作系统。他们以为这仅仅是向小合同商外购不重要的部件的举动。毕竟,他们做的是计算机硬件生意,硬件才是利润的竞争所在。但是他们错了,世界将要改变。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把他们的市场统领地位拱手让给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

在很大程度上IBM被比尔·盖茨利用了,但是与微软公司的这项签约决定不过是蓝色巨人所犯的一系列错误中最严重的一个,这反映了IBM当时的骄傲自大。一个曾在IBM公司就职的职员把IBM比做前苏联独裁政权,人们向上爬的方法是取悦他们的顶头上司而不是为用户的真正利益效力。所以,机构臃肿、盲目自信的IBM遭遇到充满活力、觊觎已久的微软时,就像把肥硕而昏聩的水牛引到吞食活物的淡水鱼嘴边一样。

盖茨是幸运的,但是如果同样的机会落到其他人身上,结果也许就不会是这样了。IBM挑选了比尔·盖茨,这个从不错失良机的人,在关系到一生的重大时机前,他抓住了最重要的部分。IBM忽视的也正是盖茨所清晰看到的,计算机世界正在巨变的边缘,这被管理理论家称为转型。某种程度上,盖茨了解到软件而不是硬件是未来发展的必争之地,这是IBM墨守成规的主管们所无法了解到的。他也了解到IBM将要求它的灵魂人物——市场部经理来为软件运行建立一个统一的操作平台,这个操作平台将以盖茨从其他公司购买的名为Q—DOS的操作系统为蓝本,而微软早已把Q—DOS改名为MS—DOS。但在当时,即使是盖茨也没想到这次交易给微软带来多么丰厚的利润。

苏格拉底曾断言:“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华最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发掘开拓的人。”我们和机遇结伴而行,机遇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抓住机遇的,一举成功,放弃机遇的,悔恨终生。机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着我们事业的成败。

在人的一生中,机遇可以说是随时存在的。机遇能不能变成你的现实利益,则要看你是不是具有发现它的头脑,捕捉它的目光,抓住它的胆魄,利用它的实力。机遇转瞬即逝,没抓住它,就永远失去了。若抓住了一次,就可能成为人生的转机。从寻找到发现、抓获、利用时机,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长期追求、苦心积累,才能真正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因此,将力量的基点放在积累能量、蓄势待发上,则不失为明智之举。 cVW/0M32UBeeQGQYTC4mvcZPi5Mgwj3ysZx44F/ulOXzN2BlxJKqov/bkrOofD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