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是一切行动的前提。
事业有成,是目标的赠与。确立了有价值的目标,才能进一步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准确地寻觅突破口,找到聚光的“焦点”,专心致志地向既定方向前进。目标如一的人,能抛除一切杂念,聚积起自己的所有力量,全力以赴地朝向目标迈进。
有目标的人,就有一股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将自身与事业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女音乐指挥家张培豫,谈起音乐作为她的目标时“一往情深”地说:“音乐与我的心结合在一起,它是从我的心里流出来的,是我的肺腑之言……当我把音乐做好,我就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这是我生活的目标,也是我从事指挥的意义所在……我热爱音乐,太热爱了!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可以超过它,也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能够让我这样投入。哪怕我走得再艰辛,我也不会放弃。”
目标,能唤醒人,能调动人,能塑造人,目标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有明确目标的人,生活必然充实有劲,绝不会因无所事事而无聊。目标能使人不沉湎于现状,激励人不断进取,引导人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去摘取成功的桂冠。
事实上,追求卓越的创业天才,往往从小就有目标。比尔·盖茨白手起家,最终成功创建微软帝国,这与他小时候确立的目标不无关系。
生于1955年10月28日的比尔·盖茨,是家中的长子,也是唯一的男孩。他有两个妹妹,父亲是西雅图有名的律师,母亲亦是名门闺秀,还是银行董事和华盛顿大学的执行董事。
早在儿童时代,比尔就是一个有想法的、早熟的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想成为人中之杰的愿望。在湖滨学校上学时,比尔·盖茨跟一个老师说,将来他一定能成为一个百万富翁,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那时他就有远大的目标。
湖滨中学是美国最先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盖茨如鱼得水,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凡能弄到手的计算机书刊、资料,盖茨总是百读不厌,还能举一反三。同窗好友保罗·艾伦,常向盖茨发难和挑战,坚强的意志力和强烈的进取心使他俩成为知己。艾伦曾说:“我们都被计算机能做任何事的前景所鼓舞……盖茨和我始终怀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也许我们真的能用它干出点名堂。”
当艾伦醉心于专业杂志时,盖茨喜欢读一些商贸杂志。他们甚至想到用学校的计算机赚上一笔。盖茨的计算机水平提高极快,以致许多高年级学生向他请教。在破坏计算机安全系统方面,盖茨可算是行家里手。在计算机中心公司,他们发现了一种弄虚作假的办法,使计算机按他们的程序工作,而使用的计时记录却保持不变。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公司人员立即就会猜出是盖茨捣的鬼。作为免费使用计算机的交换,盖茨和艾伦把发现的问题逐一记录,汇编成册,起名为《问题报告书》。半年后,《报告书》已增至300多页。
从比尔·盖茨的青少年时代,我们可以看出,也许盖茨最早确立的目标与一般人相差无几,财富、成功、金钱对一般人只是一个抽象的观念而已,但盖茨却能够将这一目标与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梦想有了坚实的基础。
盖茨一直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将来,在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面都有一台个人电脑,而在这些电脑里面运行的则是他本人所编写的软件。当然,这一目标并非仅仅出于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少年盖茨在为自己的这一目标激动的同时,也隐隐看到了在它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这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因为这位西雅图著名律师的儿子从小酷爱阅读的就不是儿童图书,而是法律和商业方面的成人杂志。
正是在这一伟大目标的催生下,微软公司诞生了;也正是在这个公司的推动和影响下,软件业才从小到大,并发展到今天这种蓬勃兴旺的地步。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和雨果同时代的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得更加明确,他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其实,人们往往把“理想”和“目标”等同看待,启发人们去树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芸芸众生中,有许多人成才了,然而也有不少人没有成才。其实成才与不成才之间的差距只是在于:成才的人,他们在成才之前,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们的成才,只不过是长期向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结果。不成才的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今天不知明天要干什么,更不知今后要干什么;他们混一天算一天,最终也没有成功。
从众多杰出人才的成长历程看,他们之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先确立了奋斗目标,然后才获得成功的。可见,目标的确立,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才与否是多么重要。
因此,当你初入社会,独立生活的时候,切记不可没有奋斗目标。
适时调整你的目标
选定目标是不容易的,往往需要多次调整才能确定方向。执著地追求是值得嘉许和称道的。但如果明知道不行,却仍一条巷子走到黑,明知客观条件造成的障碍无法逾越,还要硬钻牛角尖,这就不可取了。
目标、志向的调整,实际上是一种动态调整,是随机转移。若发现你原来确定的目标与自己的条件及外在因素不相适合,那就得改弦易辙,另择他径。
这种动态调整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是主攻方向的调节。若原定目标与自己的性格、才能、兴趣明显相悖,这样,目标实现的概率趋向为零。这就需要适时对目标作横向调整。要及时捕捉新的信息,确定新的、更易成功的主攻目标。
扬长避短是确定目标、选择职业的重要方法。历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有的人在某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和能力,但不可能有多方面的强项。有的人在研究、治学上是一把好手,而一到管理、经营的岗位,他就一筹莫展。歌德在文学创作上才华卓著,可他担任宫廷顾问时,却捉襟见肘,在各种政务中每每劳而无功。
二是在原定目标基础上的调节。这是主攻方向不变,只是变革层次的调整。若是原目标定得过高了,只有很小的实现可能,必须调低,再继续积累,增强攻关的后劲。若原目标已实现,则要马不停蹄地制定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若原目标定得太低,轻易就已跃过,则要权衡自己的能力、水平,将目标向上升级。
实现目标自然需要长期的努力。在为人生目标奋斗时,不能幻想一劳永逸,而要务实笃行、稳扎稳打、奋力前行。同时,也要看到,每取得一点成功,都是向总目标逼近一步。取得了全局性的成功,并不是目标的终止,而恰恰是向更高一级目标迈进的开始。
恽寿平是清代著名的画家,据说他早期是画山水的,但是从见到王石谷之后,自以为山水画不能超过他,于是改为专攻花卉,成为海内的大家。在唐代也有一位以画火闻名的张南本,据说原来是与一画家孙位一起学画水,也因为自认不能超过孙位而改习画火,终于独得其妙。
三是在获得信息反馈之中调节。即在原定目标受挫后进行调整,重新把目标定在自己拿手的领域。如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青年时进入海军学校,但他学校成绩很差,特别是军事课,长期不及格。学校多次批评教育,仍然不起作用。学校不得不把他开除。但是,他对物理实验却非常感兴趣。被开除后,他投入对物理的学习和研究,很快显示出才华。他长期孜孜不倦地钻研,不断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终于做出被称为“迈克尔逊光学实验”的伟大创举,为相对论奠定了实验基础,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四是从预测未来中进行调节。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才能、性格等都会发生变化。要善于打一个“提前量”进行预测。如才能的发展与年龄大小关系极大。任何才能都有其萌发期、发展期和衰退期,这样顺势而为,做出设想、规划,显然对目标定向是大有益处的。
五是对具体阶段目标视情况进行调节。大的目标要终生矢志追求,而小的阶段目标则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节。科研人员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有时改变思路而取得成功的事情,在科学史上不乏先例。
那么目标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适时调整呢?一般来说如下几种情况必须调整人生目标。
第一,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任何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产物,而各种环境中尤其是社会环境对人生目标具有决定作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生目标的变化,特别是重大的环境变化,常造成人生目标的重大改变。
所谓环境的重大变化时刻,是指两个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一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大的动荡;二是人们的家庭、亲属等发生重大变化。这两个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人生目标都将发生影响。我们的原则是,无论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具体的目标(某个阶段的目标或某个方面的目标)可以变通,随时做好调节,但总目标应该矢志不移。
第二,在人才竞争的胜败转折的时刻。奋斗中的成与败,常常形成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这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第三,人生总流程中,前后两个阶段相更替的时刻。这种时刻,称为人生转折时刻。这种转折,或发生在人的生理发生转折(发育和疾病造成的)的时候,或发生在人的社会地位发生突变的时候,或发生在人的社会智能结构发生质变前后,总之,是人自身某种或某些条件发生重要变化的时刻。这个时刻,也是容易引起人生目标发生改变的时刻。我们应努力防止在人生转折时刻发生人生目标的不良转变,防止因社会地位升高或降低而腐化或丧志,因疾病而颓丧,或因智能提高而骄傲,使人生目标始终保持大方向的正确,具体目标始终切实可行。
保有成功的目标
同为有目标的人,有人成功了,有人未成功,有人大成功,有人小成功。这与目标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成功的目标具有两个特征:一,目标远大;二,目标可以量化。只有达到这两点,目标才可能实现。为此,我们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它,以使我们离成功更近一点。
目标大,就是空间大时间长,也就是胸怀大志,有战略眼光;而小目标,一般只解决眼前问题。正所谓伟人心中有志向,凡人心中有愿望。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高尚的目标能切实地保持,就是高尚的事业。”
大目标使人的生活就是干事业,小目标使人的生活仅是过日子。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人,即“吃饭为了活着”和“活着就是为了吃饭”。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伟大的目标。
所谓伟大的目标,无非就是要做大事,考虑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更大的范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在更大的空间时间里产生更大的影响。它对于成功有很大的助益。
首先,目标远大,才能充分发掘你的潜能。
人不可能取得自己所达不到的成就。一个想当元帅的士兵,虽然不一定就能当元帅,但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则永远不可能当元帅。
高尔基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当确定只走10公里路程,走到七八公里处便会因松懈而感到很累,因为目标快到了;但如果要求走20公里,那么在七八公里处,正是斗志昂扬之时。
有经验的射手都知道,要想射中靶心绝不能瞄准靶心,而要瞄准靶心以上的位置。这就是“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的道理。
歌德说:“就最高目标本身来说,即使没有达到,也比那完全达到了的较低的目标,要更有价值。”
目标必须给心智留有较大的空间,我们才不会因自我设限而窒息,才可以追求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其次,远大的目标,产生远见。
有一位哲学家在一个建筑工地分别问三个正在工作的工人:“你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抬了抬头说:“我在砌一堵墙。”第三个工人抬起头热情洋溢、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教堂!”
听完回答,哲学家马上就判断了这三人的未来:第一个心中眼中只有砖,可以肯定,他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很不错了;第二个眼中有墙,心中有墙,好好干或许当一位工长、技术员;唯有第三位,必有大出息,因为他的心中有一座殿堂。
没有远见的人只看到眼前的、摸得着的、手边的东西;相反,有远见的人心中装着整个世界。
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并非是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没有远见的人。只有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事物,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远见,是看到并非摆在眼前的东西的能力。远见指看到别人未看到的重大意义的能力,是看到机会的能力。
作家乔治·巴纳说:“远见是在心中浮现的将来的可能事物,或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图画。”
远见就是看清自己的远大目标,应该属于自己的愿望:我要飞多高,我要飞多远,我要飞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能到?我怎样才能到?
远见告诉我们可能会得到什么东西。远见召唤我们去行动。心中有了一幅宏图,我们就从一个成就走向另一个成就。把身边的物质条件作为跳板,跳向更高、更好、更令人兴奋的境界。
如果没有长远目标,可能因为一时受挫而心灰意冷。原因很简单,别人或许不那么在意你的成败。有时你会觉得别人故意挡住你的去路,事实上最大的障碍就是你自己。别人或许可以暂时阻挡你——但是,只有你自己能改变你的前途。
有时候,环境会变得无法控制,如果没有长远目标,一时的打击可能会让你感到不能自拔。而树立远大目标,你会发现不论障碍有多大,都可能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有了长远目标,一切都容易多了。只要朝看得见的短期目标前进,到达之后,又可以继续把眼光向远处看。
此外,成功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即目标是可以量化的,而不是无法测定的。例如,三年内创收100万,买一台价值两万元的笔记本电脑。否则,在实践中你会发现,目标将很难实现。
人生目标,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一个个量化的具体目标,就是人生成功旅程上的里程碑、停靠站。每一个“站点”都是一次评估,一次鼓励,一次加油。
让你的目标更远大、更具体,那么你成功的希望也会随之增加。
行进在正确的方向上
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离不开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让我们来看一则有关石匠的故事。你可知道石匠是怎么敲开一块大石头的吗?他所拥有的工具只不过是一把小铁锤和一只小凿子,可是这块大石头却硬得很。当他举起锤子重重地敲下第一击时,没有敲下一块碎片,甚至连一丝凿痕都没有,可是他并不在意,继续举起锤子一下再一下地敲,一百下、两百下、三百下,大石头上依然没出现任何裂痕。
可是石匠还是没懈怠,继续举起锤子重重地敲下去,路过的人看他如此卖力而不见成效却还继续硬干,不免窃窃私语,甚至有些人还笑他傻。可是石匠并未理会,他知道虽然现在所做的还没看到成效,不过那并非表示没有进展。他又挑了大石头的另一个地方敲,一锤又一锤,也不知道是敲到第五百下还是第七百下,或者是第一千下,终于看到了成效,那不是只敲下一块碎片,而是整块大石头裂成了两半。难道说是他最后那一击,使得这块石头裂开的吗?当然不是,那是他一而再、再而三连续敲击的结果。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抱持续不断改善的心就有如那把小铁锤,它能敲碎一切横在人生路途上的巨大石块。
目标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引导我们努力的方向,使我们行进在正确的方向上,最终走向成功。
高斯,1777年4月出生在德国,他是18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高斯从小就勤奋好学,很早就显示出超人的数学才能。据说有一次,他的父亲正在计算账目,小高斯静静地站在旁边看。当他的父亲自以为算得正确时,小高斯却认真地说:“爸爸,您算错了,应该是……”经检查,果真是高斯的答案正确。
高斯7岁那年,父亲送他到附近的学校读书。在学校里,高斯是他们班最小的学生,但他是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高斯把攻克数学难题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他学习既刻苦、又勤奋。白天在学校里,除上课时专心听讲之外,他还尽量利用课外时间钻研数学,阅读了很多数学方面的著作;晚上,为了节省灯油,父亲要求小高斯天一黑就上床睡觉,但高斯太喜欢读书了,他把一个大萝卜挖去了心,塞进一块油脂,插上一根灯芯,做了一盏小油灯。他一个人躲在顶楼上,在微弱的灯光下,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直到深夜才睡。
在上学期间,高斯还写了许多“数学日记”,记录了他在解题时的新发现和巧妙的解法等。有了这些坚实的知识基础,高斯在17岁时就发现了好几个数学定理,成了很有名的小数学家。
1795年,高斯18岁,来到著名的哥廷根大学攻读数学。第二年,他成功地解决了当时自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以来两千多年一直悬而未决的一个数学大难题,轰动了整个数学界。
有人曾问高斯:“你为什么在科学上能有那么多的发现?”高斯回答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专心和持久地思考数学真理,并不断向自己的目标奋斗,他也会做出同样的发现。”
高斯研究数学问题,总是持之以恒,他反对做事半途而废。高斯在对一些重要的定理进行证明时,总是找出多种解决、证明的办法,并从中发现最简单和最巧妙的证明。他曾说:“任何存在疑问的证明都不能算作数学的真正证明。”
坚定的目标和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钻研,使高斯为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此可见,专心致志于目标对人的引导力量。
爱迪生是白炽灯的发明者。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常想,能不能使夜晚也像白天一样明亮呢?当时,一般人家晚上都点油灯或瓦斯灯,好一点的使用在两根碳棒上通电的弧光灯,转眼也就燃尽了。爱迪生考虑用电来照明,首先发明了“抽出空气的灯泡”,然后寻找能在灯泡里不易燃尽的灯丝。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仅灯丝材料的实验就失败了1000多次,很多人见了都不以为然,也有好心人劝他算了,说:“你已经失败了1000多次了!”爱迪生回答说:“不,我没有失败,我已经发现了1000多种材料不能用做灯丝。”爱迪生并不把失败看成是简简单单的失败,而是通过失败,看到了它所包含的成功因素。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失败、挫折,在爱迪生眼里却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为此,爱迪生先后选用6000多种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历时十余年。他想到用白金作灯丝,可是过于昂贵了;接着,他采用了棉纱上涂黑烟子和焦油烘烤成的灯丝;最后他采用了日本竹子制成的灯丝,一点就是900个小时。通明的灯火使全纽约的人惊叹,人们纷纷前来参观。1880年爱迪生还发明了灯头、保险丝、开关、电线。很快,纽约以至美国和世界,都燃起了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人们为了庆祝这个新时代的到来,在大街上游行欢庆。据统计,他一生的发明在专利局登记过的有1328项,加上放弃专利的项目,约有2000余种。
1929年,当电灯发明50周年的时候,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500多名社会名流在华盛顿隆重集会庆祝。爱迪生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出场,他显得格外激动,“很惭愧,给我如此殊荣”,他说,“不过,倘若我做的工作给这个社会哪怕能带来一丝幸福,那我也就因此而满足了……”爱迪生以他特有的语调节奏,缓慢地述说着。突然,他身子一晃,昏倒在椅子上。经医生抢救,他苏醒过来。此后,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三年后,也就是1931年10月18日,他终于长眠了,终年84岁。在举行葬礼的晚上,美国全国停电一分钟向爱迪生致敬。
爱迪生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具有设定目标的能力和追求目标的热情。一旦设定一个目标之后,他把生命献给他的目标,并从目标获得生命,直到“空气中发出了电的火花”。
他会竭尽所能地去阅读跟他的计划有关的书本。等他读够了书,使他足以从事实验之后,他才在他的实验室中开始工作。接着,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往往在早晨八点钟进入实验室,不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不肯罢手。他的注意力总是十分敏锐,连一个动作也不会浪费。他从事数以百计的实验工作,选取和抛弃实验模型,忍受不计其数的失败,专心致志,勇往直前,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当你制定出了所要追求的目标,同时也给这些目标找到了必须实现的充分理由后,事实上要实现目标的整个行动便开始展开,你的资源锁定系统会按照你的目标及理由,主动地找寻能使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为确保所制定的目标能够实现,你必须预先调整自己的情绪,确信这些目标能带给你快乐,也就是说你一天至少得两次审视这些目标,充分体验当它们实现时的快乐。在做这些事时你得完全运用上视、听、触等感官,让自己完全沉醉在目标实现的喜悦中。
当你不断地把意焦(注意的焦点或意念的焦点)投射在这种情境之中,你的脑子便会形成一条神经渠道,把你的现状和期待的未来给串在一起,让你对目标的实现有强烈的把握,进而使你拿出有效且成功的行动。循环往复你就能一步一步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目标,不是终点而是为达到终点的手段,用以集中我们的意焦,导引我们的方向。追求目标的目的在于拓展人生、不断成长。
能否朝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并最终获得成功,你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就比尔·盖茨的11条准则准则三用行动开拓人生成就比尔·盖茨的11条准则准则三用行动开拓人生准则三用行动开拓人生。
立即行动,一切尽在掌握
假如你具备了知识、技巧、能力、良好的态度与成功的方法,懂的比任何人都多,但你还不一定成功。因为你必须要行动,100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
假如你终于行动了,还不一定会成功,因为太慢了。
在21世纪,行动慢,等于没有行动。
你只有快速行动,立刻去做,比你的竞争对手更早一步知道、做到,你才有成功的机会。
因为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的快速传递使天涯若比邻,昨天远在天边发生的事情今天就近在眼前。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都可以轻易得到任何你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你还会知道你的竞争对手是否比你多掌握了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信息。
人们获取消息的渠道越来越便捷,竞争显得尤为激烈。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加快了前进的步伐,试图领先一步,把握成功。
然而,有的人却是时间的“慷慨者”,机遇的“丢失人”。他们或耽误在无数等待、休闲松散中,或纠缠在怨天尤人、唉声叹气中。春节年年过,岁月身边溜,错过了机会,耗费了生命。这使人想起英国人科莱特的遗憾。1973年,科莱特和比尔·盖茨同为哈佛大学学生。大二那年,比尔·盖茨找到科莱特商议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科莱特觉得这个主意太荒唐,拒绝了比尔·盖茨的邀请。四年后,比尔开发出了32bit软件试用版,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再次邀请刚毕业的科莱特加盟,但科莱特觉得自己知识不够,又一次谢绝了邀请。十年后的1983年,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的博士研究生,而退学的比尔·盖茨在这一年进入了美国《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直到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这时的比尔·盖茨却成了世界首富。可惜,科莱特为“上路”用去了大把时间,却迟迟不敢行动。“等待”使他失去了成就事业的良机,失去了人生的光辉亮点,当然,也失去了滚滚的财源。
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掌握时间,立即行动!能够超越你竞争对手的关键,能够帮助你达到目标标的关键,能够帮助你占领市场的关键,能够帮助你成功致富的关键,只有两个:一是行动,二是速度。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拖延,失败者的最大的特点是犹豫不决。有些人天天在考虑、在分析、在判断,迟迟不下决定,总是优柔寡断。好不容易做了决定之后,又时常更改,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终于决定要实施了,他们第一件事就是拖延,不行动,告诉自己:“明天再说”,“以后再说”,“下次再做”。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要知道拖延与犹豫是失败的原因,行动与速度是制胜的关键。
一个神奇美妙的灵感突然闪电一般的袭入一位艺术家的头脑,但是他不想立刻提起画笔将那不朽的灵感绘在画布上。这个灵感占领了他全部的心灵,然而他总是不跑进画室埋首挥毫。最后这幅神奇的图画,渐渐地从他的“心版”上淡去了。
塞万提斯说:“取道于‘等一会’之街,人将走入‘永不’之室!”
此话说得太对了。
为什么那些灵感、冲动是那样的来去无踪?其来时,是那样的强烈而生动;其去时,是那样的迅速而飘忽?就是因为这些灵感之来,原是要我们在当初新鲜灵活时,立刻就去利用它们的。
拖延往往会导致悲惨的结局,恺撒因为接到了报告没有立刻展读,遂至丧失了生命。拉尔上尉正在玩牌,这时有人送来一个报告,说是华盛顿的军队,已经进展到拉华威。他将来件塞入衣袋中,牌局完结才展开那报告。看后他立刻调集部下、出发应战,但时间已经太迟了。结果全军被掳,而他本人也以身殉国。仅仅是几分钟的延迟,使他丧失了尊严、自由与生命!
立即行动!这是成功人士的格言。
当日军侵占马尼拉时,菲律宾海军的一名文职雇员被捕了。他被关进一个旅馆,两天后又被送往一个集中营,他叫哈蒙。就在到达集中营的第一天,哈蒙看见一个难友的枕头底下有一本书。他向难友借了这本书,书名叫做《人人都能成功》。
在哈蒙阅读该书之前,他的情绪很坏。他恐惧在那个集中营里可能遭受的折磨,甚至死亡。但是,当他读了这本书后,他就为希望所鼓舞了。他渴望拥有这本书,让它同自己一起去迎接那些可怕的日子。
哈蒙在同难友讨论《人人都能成功》中的问题时,认识到这本书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哈蒙决定抄这本书。在获得允许后,他立即展开了行动,一字又一字,一页又一页,他争分夺秒地抄着。
他感到随时有可能失去这本书,这本书会在任何时候被拿走,但这种苦恼激励他日夜工作。
哈蒙在抄完这本书后不久,就被转移到臭名昭著的圣多·托马斯城集中营。而他之所以能及时完成抄书工作,乃是因为他能及时开始这项工作。
在三年零一个月的囚犯生活中,这本书始终伴随着哈蒙,他把它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本书给他丰富的精神食粮,鼓舞他产生勇气,制定未来计划,保持和增进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
圣多·托马斯监狱的囚徒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永远受了伤害——恐惧现在,也恐惧未来。但是,当哈蒙离开圣多·托马斯时却感觉比他当见习医生时,还要好得多。因为在圣多·托马斯,他更好地为生活做了准备,心理上也更积极些。
这一切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立即展开行动,否则成功就会插上翅膀,迅速溜走。
立即行动,你会发现一切尽在掌握中。
让“立即行动”成为你的习惯
很多人喜欢拖延,他们对手头的事情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去做,这是最大的恶习。不行动,又怎么可能会有结果呢?
观察一下成功人士,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是行动家,不是空想家;每一个赚钱的人都是实践派,而不是理论派。因此,要想获得成功,你就必须养成立即行动的好习惯。
立即行动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每一个成功者共有的品质。
任何事情你一旦拖延,你就总是会拖延,但你一旦开始行动,通常就会一直做到底。所以,一旦行动就成功一半,迈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行动应该从第一秒开始,而不是第二秒。
所以,一旦做出决定就不要再拖延。任何事情想到就去做!立即行动!
如果你正想改掉拖延的习惯,你可以试着这样做:拿一张纸写上“立即行动”,贴在你的书桌前、床头、镜子前,贴满你的房间,你一看到它就会产生动力。现在就做!
为了养成立即行动的好习惯,请你大声地告诉自己:“凡事我要立即行动,立即行动!”连续讲10次,立即行动并不断地行动,才能帮你成功。行动的人改变了这个世界,只有行动的人才会在21世纪获得成功。
只要从早上睁开眼睛那一刻开始,你就立即行动起来,一直行动下去,告诉自己立刻去做你遇到的每一件事。你会发现,你整天都充满着动力的感觉,这样持续下去,你可能就养成了立即行动的好习惯了。
这样,一旦发生了紧急事件,或者当机会自行到来时,你同样能做出强有力的反应,立即行动起来。假如你有一个电话应该去打,但由于拖延的习惯,你没有打这个电话。如果自我激励警句“立即行动”在你的意识里发生了作用,你就会立即去打这个电话。假定你把闹钟定在上午6点。当闹钟响时,你睡意正浓,于是起身关掉闹钟,又回到床上去睡。久而久之,你会养成早晨不按时起床的习惯。但如果你听从“立即行动”这一命令的话,你就会立刻起床,不再睡懒觉。
一个勤奋的艺术家,他力图不让任何一个想法溜掉。当他产生了新的灵感时,他便立即把它记下来,即使是在深夜,他也会这样做。他的这个习惯十分自然,毫不费力。对他来说,这就像是你想到一个令人愉快的念头时,你就不觉地笑起来一样。
许多人都有延宕的习惯。由于这种习惯,他们可能出门误车,上班迟到,或者失去可能更好地改变他们整个生活条件的良机。
大约7年前,有一位大学教授担任某大学企业管理系的系主任。他决定准备材料写一本有关中国的外资企业成功的案例以及如何在中国投资成功的研究报道。他不但指导研究生写论文,本人也是管理经济学方面的资深教授。毋庸置疑,这本书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一定会使那些有兴趣到大陆投资的商业人士获益良多。
5年之后有人遇到教授时,很关心地问他,那本关于外企在中国投资如何成功的书发行得如何?他说:这本书一直都还没有动手去写,材料是收集了一些,但是学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忙,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加上又要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他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写这本书。
事实上,这位教授已经把这个想法,埋在他记忆的坟墓里去了!他写书的想法越来越消极。他想到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写,又要牺牲那么多时间,那么多精力……他找出许许多多的理由,结果他的出书计划全部泡汤了。
我们必须清楚,光是有想法而不去执行,再好的想法也是枉然的。我们想到如何创造更多的业绩,如何简化工作流程等等,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其价值。
遵循以下两点忠告,你就能逐渐形成立即行动的习惯。
(1)如果要将头脑中的想法变成有价值的东西,你必须马上采取行动,认真去执行它。
(2)为了获得你心理上的平衡与安慰,你必须去执行你的计划。一个幽默作家说,最痛苦的话语或文字,莫过于“他曾经爱过,但是……”或者“他曾经做过,但是……”每天你都可以听到许多人在说:“如果两年前我就动手搞一个网站,现在就……唉!真可惜!”或者“几年前我就有这个想法,可是我没去搞。唉!我真希望时光能够倒流!”
“立即行动”可以影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帮助你去做你所不想做而又必须做的事,同时也能帮助你去做那些你想做的事。它能帮助你抓住宝贵的时机——这些时机一旦失去,就绝不会再回来——哪怕只是打电话给你的一位伙伴,告诉他你很想念他。
好的习惯是一笔财富,一旦你拥有它,你就会受益终生。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你的人生将变得更有意义。
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德谟斯吞斯是古希腊的雄辩家,有人问他雄辩术的要点是什么?
他说:“行动。”
“第二点呢?”
“行动。”
“第三点呢?”
“仍然是行动。”
人有两种能力,即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而是因为行动能力。
纵使你才华横溢,能力超群,只有行动才能展现你自己,实现你最终的目标。
如果下定决心立刻去做,你就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施展自己的才能,成就你的事业。孟列·史威济正是如此。
孟列非常喜欢打猎和钓鱼,他最喜欢的生活是带着钓鱼竿和猎枪步行50英里到森林里,过几天以后再回来,筋疲力尽,满身污泥而快乐无比。
唯一不便的是,他是个保险推销员,打猎钓鱼太花时间。有一天,当他依依不舍地离开心爱的鲈鱼湖,准备打道回府时,突发异想“在这荒山野地里会不会也有居民需要保险?那他不就可以既工作又在户外逍遥了吗?”结果他发现果真有这种人:他们是阿拉斯加铁路公司的员工,他们散居在沿线50英里各段路轨的附近。他可不可以沿铁路向这些铁路工作人员、猎人和淘金者销售保险呢?
孟列就在想到这个主意的当天开始积极计划。他向一个旅行社打听清楚以后,就开始整理行装。他不肯停下来让恐惧乘虚而入,认为自己的主意十分荒唐,以为它可能失败。他也不左思右想找借口,他只是搭上船直接前往阿拉斯加。
史威济沿着铁路走了好几趟,那里的人都叫他“走路的史威济”。他成为那些与世隔绝的家庭最受欢迎的人,因为他代表了外面的世界。不但如此,他还学会理发,替当地人免费服务。他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烹饪,由于那些单身汉吃厌了罐头和腌肉,他的手艺当然使他变成最受欢迎的贵客。而在这时,他正在从事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徜徉于山野之间,打猎、钓鱼,并且像他所说的“过史威济的生活。”
在人寿保险事业里,对于一年卖出100万元以上的人设有光荣的特别头衔,叫做“百万圆桌”。在孟列·史威济的故事中,最使人惊讶的是在他把突发的一念付诸实施动身前往阿拉斯加的荒原,沿线走过没人愿意前来的铁路以后,他一年之内就做成了百万元的生意,因而赢得“圆桌”上的一席地位。而在此之前,他是那样的普通,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他也能成为“百万圆桌”中的一员。假使他在突发奇想时,对于所做的事有半点迟疑,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现在就去做”可以影响你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你去做该做而不喜欢做的事;在遭遇令人厌烦的职务时,它可以教你不推脱延迟。但是它也能像帮助孟列·史威济那样,帮你去做你以前无法做到的事。
请你记牢这句话:“现在就去做!”
传说,公元前233年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子。各国的武士和王子都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从何处着手。
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幸好,这个结仍完好地保存在朱庇特神庙里。
亚历山大仔细观察着这个结,果然连绳头都找不到。
这时,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剑来打开这个绳结?”
于是,他拔出剑来,一剑把绳结劈成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年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亚历山大立刻行动,一心赴向目标,不墨守成规,按自己的行动规则做事的作风,注定了他必然成为亚细亚王。
行动,使得人们施展出自己的才能,激发自己沉睡的力量,排除万难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因此,如果你想释放自己的能力,达成所愿,就立即行动吧!
适度冒险,挑战自我
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就的人往往是“具有冒险精神”的人。而所谓的“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也就是指试图通过工作实现自我的人。
成功人士清楚地知道风险在所难免,但他们仍充满自信的在风险中争取事业的成功。
风险是由于形势不明朗而可能造成失败的因素。冒风险是知道有失败的可能,但坚持掌握一切有利因素去赢取成功。
人人渴望风险愈小,利益愈大的处境。成功人士会时刻留意这种有利的机会,但他们宁愿相信“风险愈大,机会愈大”。成功人士会权衡风险与利益的关系,确信利益大于风险,成功机会大于失败机会时,才进行投资。成功人士虽甘愿冒险,但从不鲁莽行事。当前面的路途一片黑暗,你跨过去,可能会掉进陷阱、落入深谷,但也可能踏上成功之路时,风险出现了,或停步或前进,你要做出选择。
事实上,生命运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次探险,不是主动地迎接风险的挑战,便是被动地等待风险的降临。
所以,我们说,人的心中有一种追求无限和永恒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冒险。
不经过无数次的冒险,人类不可能从暴虎冯河、茹毛饮血,演进到今日能够坐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品尝咖啡。综观历史,人类的一系列发现和创造、社会变革,皆始于冒险。唯有带着沉重的风险意识,敢于怀疑和打破已往的秩序,通过冒险而取得胜利后,才能享受到人生的最高喜悦。
新的生存方式、理想的生存方式就潜伏在平常的生存方式之中,只有具备探险的勇气才能发现它。在你的身上,本来具备着打破旧的生活格局而迎来新的生活格局的巨大潜能,可是它被平庸的作为掩盖着。只有具备风险意识,无所畏惧,勇于探索和实践,你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完全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了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才能领略到人生的最高的喜悦和欢愉,懦夫是不可能领略到的。
你的才华、你的能力,只有通过冒险,通过克服一道道难关才能锻炼和展现出来。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没有危机感的人、不愿参与竞争和拼搏的人,则首先由于其思想意识的懒散而导致思维呆滞、反应迟钝。
总之,事在人为,成功人士的胆识体现为行动魄力。我们以不怕失败的冒险精神,面对权威与各种逆境,那么终会创造出奇迹。
松下幸之助在22岁时开始创业,当时他对未来能否成功并无把握,一旦跨入充满冒险的世界,他感到非常迷茫。
然而,松下渴望成功的念头却十分强烈,同时也做了万一失败的心理准备,“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万一失败,再另谋生路就是了”。
如果你失败了,有何打算?
松下幸之助毫不犹豫地回答:
“怎么办?真若走投无路,就去卖面吧!而且我要卖比别人都好吃的面。同时也打定‘万一失败’,纵然身无一物,我也有东山再起的决心。”
松下对丰田汽车的举措便充分说明了冒险才会富有的道理。20世纪70年代丰田应日本贸易市场化的要求,必须与美国等外国汽车短兵相接,面对此竞争逆境,所有的日本工厂被要求减价20%。
当时松下通信工业供应丰田汽车的收音机,因此也接到降价的要求。
于是,松下问其管理人员:“现在每台赚多少呢?”
其管理人员回答说:“大概只赚3%。”
“太少了,3%本身就是个问题,现在又要降价20%,这岂不太糟糕了吗?”
经过再三研究,毫无有效对策。于是大家主张以办不到为由,再跟丰田讨价还价。
然而,松下却认为:为什么丰田要这么要求?不配合的话,则会有怎样的不良后果?既然以目前的情形再降20%根本不可能,那么只有另辟蹊径,作根本的改变。
经再三研究,松下做出了以下决定:
性能和外观绝不可改变,在这个原则下,全面变更设计,希望在降价20%之后依然有合理的利润。这样做,可能会有暂时的损失,然而这并非仅仅只是为了丰田,而是为了维持与发展日本工业,大家都要尽力而为。
后来松下公司不但依丰田要求而降价,又借着这次的升级压力,促进其产品的革命与根本的改良,获得更大的合理利润。
当然,松下幸之助的冒险精神给他带来了成功的喜悦。
无论在事业或生活的任何方面,我们都可能需要尝试恰当的冒险。在冒险之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冒险,必须认真权衡得失——时间、金钱、精力以及其他牺牲或让步。如果你从来没有想过冒险,那么你的日子就像一潭死水,你永远无法激起波澜,永远无法取得成功。
适度冒险,不失为一种勇敢的尝试。当你反复思考,认为成功大有希望时,不妨放手一搏,去努力争取事业的成功。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征程,成功往往需要人们做出尝试、挑战和冒险。
适度冒险,挑战自我,你就能成功。成就比尔·盖茨的11条准则准则四好品质孕育成功成就比尔·盖茨的11条准则准则四好品质孕育成功准则四好品质孕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