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成功是你的人格资本

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威尔逊与乞丐的故事

比尔·盖茨先生认为成功是一个人的人格资本,别人不会在意你的自尊,成功才是硬道理。威尔逊和乞丐的故事便说明了这个道理。

威尔逊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业家,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事务所小职员做起,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办公楼,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有一天,威尔逊先生从他的办公楼走出来,刚走到街上,就听见身后传来“嗒嗒嗒”的声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发出的声响。威尔逊先生愣了一下,缓缓地转过身。

那盲人感觉到前面有人,连忙打起精神,上前说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发现我是一个可怜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点点时间呢?”

威尔逊先生说:“我要去会见一个重要的客户,你要什么就快说吧。”

盲人在一个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个打火机,放到威尔逊先生的手里,说:“先生,这个打火机只卖一美元,这可是最好的打火机啊。”

威尔逊先生听了,叹口气,把手伸进西服口袋,掏出一张钞票递给盲人:“我不抽烟,但我愿意帮助你。这个打火机,也许我可以送给开电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张钞票,竟然是一百美元!他用颤抖的手反复抚摸这钱,嘴里连连感激着:“您是我遇见过的最慷慨的先生!仁慈的富人啊,我为您祈祷!上帝保佑您!”

威尔逊先生笑了笑,正准备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说:“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瞎的。都是二十三年前布尔顿的那次事故!太可怕了!”

威尔逊先生一震,问道:“你是在那次化工厂爆炸中失明的吗?”

盲人仿佛遇见了知音,兴奋得连连点头:“是啊是啊,您也知道?这也难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个,伤的人有好几百,可是头条新闻哪!”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动对方,争取多得到一些钱,他可怜巴巴地说了下来:“我真可怜啊!到处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顿没下顿,死了都没人知道!”他越说越激动,“您不知道当时的情况,火一下子冒了出来!仿佛是从地狱中冒出来的!逃命的人群都挤在一起,我好不容易冲到门口,可一个大个子在我身后大喊:‘让我先出去!我还年轻,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着我的身体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觉,等我醒来,就成了瞎子,命运真不公平啊!”

威尔逊先生冷冷地道:“事实恐怕不是这样吧?你说反了。”

盲人一惊,用空洞的眼睛呆呆地对着威尔逊先生。

威尔逊先生一字一顿地说:“我当时也在布尔顿化工厂当工人,是你从我的身上踏过去的!你长得比我高大,你说的那句话,我永远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长时间,突然一把抓住威尔逊先生,爆发出一阵大笑:“这就是命运啊!不公平的命运!你在里面,现在出人头地了,我跑了出去,却成了一个没有用的瞎子!”

威尔逊先生用力推开盲人的手,举起了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榈手杖,平静地说:“你知道吗?我也是一个瞎子。你相信命运,可是我不信。”

同是不幸的遭遇或失败,有人只能以乞讨混日子为生,有人却能出人头地,这绝非命运的安排,而在于个人的奋斗与否。

面对自己的不幸,屈服于命运,自卑于命运,并企图以此博取别人的同情,这样的人只能永远躺在自己的不幸中哀鸣,不会有站起来的一天。可失败并不意味着失去一切,靠自己的奋斗一样可以消除自卑的阴影,赢得尊重。

成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比尔·盖茨说:“成功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子,它是人类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是这样认为的,他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被人尊重与自尊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的需要”看做是区别于其他四种需要的最高层次,是人类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潜力的心理需要,是一种想要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根本欲望,而成功的最基本的动机和我们对成功的追求,正是来源于人类“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当一个人为着一个预定的目标而努力、并最终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他未必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成功绝不意味着生理的满足,也不等同于财富的积聚和得到某种虚名或地位。每个人都在本能地为实现自己的最基本的需求而努力,当你奋斗的目标仅仅是同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或者自尊需要相联系的时候,你还不算是一个完全的成功者,因为你所做的只是一种准备,一种铺垫,一种积累。

假如你把这种较低层次的需要当做最终目标,无法达到时一定会心灰意冷,一旦达到时又会沾沾自喜,那么你就会终生与成功失之交臂。

成功者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并不排斥对较低的心理需要的追求,自我实现欲望的产生与确立,还往往有赖于这种较低层次的心理需要的满足。

然而,成功者自我实现的动机和需要是那样强烈,处处体现出一种要使自身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倾向,体现出要使自己越来越成为一个自己所期望的人物的趋势。

成功者强烈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是一种超越性的动机,即使在某种低层次的需要长期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它也能给人以战胜挫折,冲破逆境的巨大力量。

成功是一种心灵的力量,人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水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对自己的目标常常不能专注,往往是三心二意,如果是这样,即使拥有再多的聪明也是浪费。

当一个人目标专注的时候,或者是当他还在为一个看起来非常渺小的目标努力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人类最高级的心理需要所闪烁的光芒。

自我实现的途径因人而异,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也各不相同,正如马斯洛所说:“有人可以表现出体育、艺术或发明创造上的伟大成就,也有人却希望成为一个理想的母亲。”然而,他们都可以成为一个成功者。

在没有英雄崇拜的物质年代,连孩童的心境也骤缓疲钝甚至麻木。而“未来的主人翁”,却是一个用科学游戏和成人观念催生的电脑神童。

比尔·盖茨成长的年月,正是人类科学技术向宇宙太空叫板的幻梦年代,因为那时候有火箭升天,并发射到月球。盖茨觉得科学十分神圣有趣,他在日记本里憧憬着与外星人的交流和对话——是我们征服了时间,向着无边的宇宙远航;是我们驾驶着光子飞船,向你们呼唤……

当他成为巨富后,也曾无限眷恋、感慨当年:“那会儿,我们可以学习什么是火箭摆脱重力圈的液态氧脱速,什么是天上的‘那一边儿’。而今,大部分太空计划已变得如此平凡无奇,不能像以往那样强烈震撼我的心,并激发无限膨胀的求知欲了……”

盖茨酷爱的是科学。他不像父亲那样热衷法律,却也无师自通,很小就是谈生意的高手——他曾与姐姐克里斯蒂私下“达成”了一项议定:基于非独占原则,让他能随心所欲使用她的棒球手套。为了享受这种权利,小盖茨付给姐姐5美金,并要求她签下一份合约。

多年以后,迅速成长的比尔·盖茨的经历赋予了一位日本漫画家激情与灵感,他便以盖茨为蓝本,为笔下所绘的漫画角色取名为少年江普(YoungJump)。和盖茨一样,那个蓝色眼睛、浅黄色头发的卡通少年广受孩子们崇拜与欢迎,因为画中的“江普”勇敢追求高科技的冒险游戏,并且千锤百炼,百折不挠。

可以设想,这个“卡通少年”应该头框一个“电脑屏幕”,腰间斜挎一个“算盘”——因为他不仅热爱探索高科技,还是一个十足的买卖高手。

比尔·盖茨算得上是个“人精”。他是在明确了自己的爱好以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了自己的理想,朝着自己的目标“走”的。

成功者的面前不能没有目标,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却并非总是那些令人难以企及的伟大事业或成就,并非总是某个巨大的、最终难以完成的具体目标。成功可以体现在梦想成真的结果之中,也可以体现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假如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现了你真实的自我,或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战胜各种困难和不利环境的喜悦,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你应有的贡献,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为后来人探明了道路,创造了更多的成功机会,那么,谁还能否认你的成功呢?

你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希望、幸福和快乐,因为归根到底,成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成功可以改变你的人格和尊严

比尔·盖茨认为成功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护一个人的人格和尊严。

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在成名之前可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地痞流氓。戴尔·卡耐基在《伟大人物5分钟传记》一书中是这样评述杰克·伦敦的:

60年以前,一个流氓偷乘一辆货车到了巴弗罗城,开始了挨家挨户乞讨的生活。警察把他当成无赖逮捕了起来,法官判他在监狱中做30天的苦工,一连30天,他天天都要开山劈石,除了有少量的面包和水维持生计外,其余什么也没有。

但是6年后,这个流氓,这个以前的酒徒、恶棍竟成了美国西部沿海最受欢迎的人。他受到加州社交界的殷勤款待;他还是小说家、批评家以及编辑们热烈赞扬的对象;他被誉为文学界一颗璀灿的明星。

他在19岁以前,还从来没有进过中学。他在40岁时就死了,可是他却给世人留下了51部巨著。

杰克·伦敦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贫困与艰难,他整天像发了疯一样跟着一群恶棍在旧金山海湾附近游荡。说起学校,他不屑一顾,并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偷盗等勾当上。不过有一天,当他漫不经心地走进一家公共图书馆内开始读起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时,他看得如痴如醉,并受到了深深的震动。在看这本书时,饥肠辘辘的他,竟然舍不得中途停下来回家吃饭。第二天,他又跑到图书馆去看别的书。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一个如同《天方夜谭》中巴格达一样奇异美妙的世界。从这以后,一种酷爱读书的情绪便不可抑制地左右了他。他一天中读书的时间往往达到了10至15小时,从荷马到莎士比亚,从赫伯特·斯宾塞到马克思等人的所有著作,他都如饥似渴地读着。当他19岁时,他决定停止以前靠体力劳动吃饭的生涯,改成用脑力谋生。他厌倦了流浪的生活,他不愿再挨警察无情的拳头,他也不甘心让铁路的工头用灯揍自己的脑袋。

于是,就在19岁时,他进入加州的奥克兰德中学。他不分昼夜地用功,从来就没有好好地睡过一觉。天道酬勤,他也因此有了显著的进步,他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把4年的课程念完了,通过考试后,他进入了加州大学。

为了读书,任何工作他都肯干。他曾在饭店中刷洗过盘子;他擦洗过地板;他也在码头、工厂里卖过苦力。

后来,有一天——他饥肠辘辘,身边只剩下两块钱了——他决定放弃卖苦力的劳苦工作,献身于文学事业,这是1898年的事。5年后的1903年,他有六部长篇以及125部短篇小说问世。他成了美国文艺界最为知名的人物之一。

杰克·伦敦的文学成就,不但改变了他的生活,更改变了他的人格和尊严。

不要祈求别人的认同

比尔·盖茨指出,从表面上来看,让别人喜欢我们并没有什么害处。但是,得到别人的爱、别人的认可,是要付出代价的。从本质上来说,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取悦别人与感到自我满足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有时您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情,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有时我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尊严而得到别人的称赞。当得到别人的认可成为您任何行为的动力的时候,这种心态就将是有害无益的。

希望博得他人的认可是人的一种无可厚非的正常心理,然而,人们在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后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所以,人的一生就常常会掉进为寻求他人的认可而活得爱慕虚荣的牢笼里面。事实上,这也就流露了需要征得他人的认可和同意的虚荣心理:你对我的看法比我对自己的看法更重要。

你也许把非常多的时间用在了努力征得他人的同意上,或者说用在了担心他人不同意你做的那些事情上。如果他人的赞同或同意成了你生命中的“必需”,那么,你又多了一件要干的事。你可能在开始时认为,我们都喜欢掌声、恭维和表扬。别人拍我们的马屁时,我们感觉都非常好。谁不愿意被人奉承、恭维呢?没有必要不允许人们这样做。他人的赞同本身并没有害处,事实上,谄媚使人感到愉悦。寻求他人的赞许只有在它成为一种必需而非一种渴望的时候才是一种误区,才成为一种爱慕虚荣的表现。

如果你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同意,那么,一旦获得了他人的认可,你就会感到幸福、快乐。但是,如果你陷入这种无法摆脱的虚荣之中,那么,一旦没有得到它,你就会感到身价暴跌。这时候,自暴自弃的因素就会潜入进来。同样,一旦征求他人的同意成了你的一种“必需”,那么,你就把自己的一大部分交给了“外人”。在爱慕虚荣心理的驱使下,为得到他人的认可,“外人”的任何主张你都必须听从,甚至在很小的事情上。如果“外人们”不同意你的做法,你就不敢轻举妄动。在这种情况下,虚荣心使得你选择的是让他人去申诉你的尊严或留给你面子。只有当他们给予你表扬时,你才会感觉良好。

这种征得他人同意的虚荣心极其有害,而且,真正的麻烦会随着事事必须请示他人而来。如果你真存有这样一种虚荣心,那么,你的人生就注定会有许多痛苦和挫折。而且,你会感到自己的自我形象是软弱无力的,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如果你想获得个人的幸福,你必须将这种征得他人同意的虚荣心从你的生命中根除掉。

不去祈求别人的认同可以给你带来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当你过分关注别人对你的感受的时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得到别人的赞赏,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是否对自己满意。然而,如果你抛开别人的认同而只注重自己的感觉的话,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再那么轻易地就发怒了,也不会感到孤立,不会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去迎合别人的喜好,来换取别人的认同了。

而且,根据我们长期的感觉,别人喜欢我们时的确会让我们感觉很舒服。每个人都喜欢听到赞扬的话,即使有时只是一些恭维。我们沉浸在别人的鼓掌声、喝彩声中,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他们的赞赏让我们感觉很高兴。我们渴望被人接受,渴望别人尊敬我们,都不希望听到批评的话语,都害怕遭到拒绝。通常的情况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越高,我们就会越高兴。

虽说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别人接受我们,但也并非任何人的认可、赞扬都能让我们高兴,只有得到那些值得我们去尊敬的人、比我们强的人的赞同、认可才能够让我们非常高兴。而对于那些不如我们的人的赞扬,即使他们把我们吹到天上去,也不会起多大的作用的。

永不知足

比尔·盖茨对年轻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永不知足”。他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不满足于所取得成绩,而是不断进取、始终激励自己向前发展,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到达了他所向往的地位。比尔·盖茨如此,诺思克利夫、松下幸之助亦是如此。

新闻界的“拿破仑”——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思克利夫爵士,最初在他每月只能拿到80元的时候,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后来,《伦敦晚报》和《每日邮报》皆为他所有的时候,他还是感到不满足,直到他得到了伦敦《泰晤士报》之后,他才稍稍觉得有点满足。

就算成了《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思克利夫爵士还是不肯善罢甘休。他要利用《泰晤士报》“揭露官僚政府的腐败,打倒几个内阁,推翻或拥护几个内阁总理(亚斯查尔斯和路易乔治),而且不顾一切地攻击昏迷不醒的政府。……由于他的这种大胆的努力,提高了不少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在某种程度上还改革了整个英国的制度。”

他对于那些自我满足的人,是很反感的。

有一次,他在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助理编辑的办公桌前停了下来,和那个助理编辑聊了起来:“你到这里来有多久了?”

“将近三个月了。”那个助理答道。

“你觉得怎么样?你喜欢你的工作吗?对我们的办事程度熟悉了吗?”

“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工作。”

“你现在的薪水是多少?”

“一星期5英镑。”

“你对现在的状况满意吗?”

“很满意,谢谢您。”

“啊,但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职员一星期拿了5英镑,就觉得很满足了。”

世界上真不知道有多少人一辈子都一事无成,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了!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终其一生总是拿那么一点点薪水,每天总是做着同样的事情,一直到死。而他们竟以为人的一生所能获得的东西也就只能有这么多了。

大人物不喜欢听别人的奉承,他们只是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己,把他们现在的地位和他所期待的状况来进行比较,并因此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现在的自己永远是有待完成的”格斯特的这句话说的便是这个意思。格斯特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诗作,是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的一个诗人。他之所以会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能常常向上望着他理想中的自我,而不满足于现实中的自我。

他还说:“在去年暑假里,我便是如此:我发觉我所希望的那个自我比现在的自我要聪明一些。在我那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间茅舍里,我列出了一个表,一方面写出我所要的东西,一方面写出我所不要的东西。……这个表使我的人生变得更丰富、更快乐。”

要求自己上进的第一步,是要让自己不满足于停留在现有的位置上。不满于现状的感觉可以帮助你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自负是愚蠢的

比尔·盖茨说:“如果我们有了一点成功便觉得了不得,这是很不好的。但是假如在我们为自己的成功自鸣得意时,有一个人来教训我们一番,那我们就很幸运了。”

富兰克林没有父亲提醒他,所以早年他那种过分自负的态度常使别人看不顺眼。有一天,有一个朋友会的会友把他叫到一旁劝告了他一番,这一番劝告改变了他的一生。

“富兰克林,像你这样是不行的,”那个会友说,“当别人与你的意见不同时,你总是表现出一副强硬而自以为是的样子。你这种态度令人觉得很难堪,以致别人懒得再听你的意见了。你的朋友们不同你在一处时,还觉得自在些。你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别人对你无话可讲了。的确,人人都懒得和你谈话,因为他们费了许多气力,反而觉得不愉快。你以这种态度来和别人交往,不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这样对你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好处。你从别人那儿根本学不到一点东西,但是实际上你现在所知道的却很有限。”

富兰克林听了之后讪讪地站起来,一边拍着身上的灰尘,一边说:“我很惭愧。不过,我实在也是很想进步的。”

“那么,你现在要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你已经太蠢了,而且是愚蠢得没有自尊了。”

他又受了打击,不过他站起来的时候,他已经下决心把一切骄傲都抛在地下……他所需要的第二步,便是与自己私自作一次谈话。这一点他马上实行起来了。他现在要研究一个新的题目,那便是他自己。他曾经在印刷工厂学过制版,现在他要从一些似乎毫无希望的材料中,制造出一个新人来。

富兰克林起初只是一个自负的蠢人,后来他却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许多人都喜欢他。他不仅为当代人做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工作,而且对后代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那个朋友会的朋友不给他来这一番严厉的说教,促使他变得谦卑起来,那么他后来的结果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那次以后,他完全改变成另一个人了。以前他总是骄傲,总是炫耀他过去的才能;现在他却更关注于展望他的将来,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一个有用的人。

富兰克林对于自己的这种改造并不是一件难事。凡是像他这样自负的人,也可同样地加以改造。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谦卑是做人所必需的条件,吹牛则会妨碍人的进步。

你要记住这一点:你将要做的事,比你已经做了的事要重要得多。过去的价值,就是在于它能帮助你将来做什么。如果你把你一生的事都做完了,别人就会听你讲过去的事。他们之所以听你,或是对你表示同情,或是想从你的经历中得到一些经验。除此之外,他们不大会关心你所做的事。如果你总是谈论你的成就,他们不但不觉得有趣,反而觉得很讨厌。 fhCXtbX2WVrMflr3pY/EPESrmle32mtpmGlJ47OEKDi+JJPLwBxnGS1EfWINix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