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游历列国:鬼谷子的砺剑之旅

少年的鬼谷子开始出门游学,由此正式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这是鬼谷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诸子百家中,又有哪一个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呢?而这也是成为一代宗师的必由之路。只有多读书、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丰富,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有到社会上去历练,去亲身体验,才知道什么是真理,才知道怎么去运用真理。

在周游列国的这段时间当中,鬼谷子接触到的人和事,为他以后著书立传、教徒授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而在这段时间里,王诩也深深地体验到了国与国之间的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这让他觉悟到:所谓的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壹、西河有王道

西河原是秦人之地,魏国征战了好多次才拿下这块七百里的地方。拿下之后,魏文侯在这里设置西河郡,并在这里驻军,修建长城,开垦土地,几年间就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一块富庶之地。不仅如此,为了收买人心,使西河的秦人归附,魏文侯还把当时的名士大儒请到西河坐镇,例如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夏的弟子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以及子贡的弟子田子方等人。于是在此地逐渐形成儒学史上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流派——西河流派。西河一下子成为文化中心,各国士子纷纷来到这里讲道学习。

当时西河的重镇是阴晋,这座城市不仅繁华,还是从西河进入中原的交通要道。魏文侯把请来的大儒名士安置在这里,更增加了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这些大儒的首要代表,当属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当魏文侯把子夏请到西河的时候,他已是百岁老人了,又因为老年丧子哭瞎了眼睛。因此,王诩到达西河时,子夏已去世多年。

在西河的学习让王诩大开眼界,当时的几位老师中,王诩最喜欢的是田子方。田子方是子贡的弟子,子贡也是孔门十哲之一,而且是孔子开设的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门课程中言语一科的优秀学生。不仅如此,子贡在政事上毫不逊色于政事科的优秀学生冉有、子路。而且子贡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商人,随孔子周游列国时,路上的很大一部分花费就是由子贡提供的。王诩说:“我非常想听子贡的事迹,老师给我讲一讲吧。”

田子方微微一笑,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想听,那我就讲一讲吧。”

“我的老师比孔子小三十岁。因为孔子长得不怎么好看,所以他刚见到孔子时,并不觉得他有多么厉害,甚至在私下里说自己已经超过孔子;但过了一年后,老师觉得孔子和自己差不多;等到第三年的时候,老师就不再夸耀自己了,他认为孔子是圣人,并开始认真地学习。”

“老师非常佩服孔子,十分注重维护他的名誉。曾有人毁谤孔子,老师就说:‘不要毁谤孔子。一般的贤人,只不过是可以越过的丘陵罢了。而孔子乃天上日月,是不可超越的。就算你死在日月面前,那对于日月的东升西落又有什么伤害呢?可见你这人是多么不自量力啊!’”

“我觉得子贡老师做的最厉害的一件事是那年一趟出行就搅动天下的壮举。那时候孔子和门人停留在母国鲁国。当时齐国权臣田常想要发动叛乱,却害怕高、国、鲍、晏四族的势力,于是就想抽调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然后趁他们防守空虚一举歼灭他们。孔子听说这件事,就对门下弟子说:‘鲁国是祖宗之祀所在的地方,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国家。如今祖国有难,我们应该挺身而出保卫祖国。’弟子中最勇敢最有侠义之气的子路首先跳出来,请求前去救鲁,孔子只看了他一眼,没让他去。子张和子石随后站了出来,孔子摇了摇头。这时候老师子贡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镇定地说道:‘老师,我愿前往。’孔子笑了,点了点头。”

“为什么让子贡老师去呢?”王诩歪着头问道。

“哎,你听我说嘛。”田子方喝了口茶,继续说道:“子贡老师收拾好东西,就出发了。他先来到齐国,求见叛乱头子田常,对他说:‘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在这种情况下攻打鲁国更错误的事情了。鲁国是个难以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矮小单薄,它的护城河狭窄水浅,它的国君愚昧不仁,它的臣子虚伪不中用,它的士兵百姓厌恶战争,难道还有比这更难以攻打的国家吗?您不如去进攻吴国。吴国的城墙高大结实,护城河宽阔水深,士卒百姓士气高昂,铠甲坚不可摧,臣子满腹韬略,这样的国家才是最容易攻打的。”

“田常非常愤怒,生气地说:‘为什么别人认为是艰难的,你却认为很容易呢?为什么别人觉得很容易的,你却觉得艰难?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到底是何居心?’”

“老师不慌不忙地说道:‘我听说,如果国内有忧患的,应该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国外有患难的,就应该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不是在国外,而是在国内啊。我听说齐侯多次想封赏您,却一直都不成,这是因为朝中有人反对您啊。现在,您准备攻打鲁国来扩大齐国的地盘,若是真的打胜了,那您的国君就会更加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朝中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功劳都被夺走,您还剩下什么呢?一旦这样,您和齐侯的关系就会一天天地疏远。如果国君骄纵,就会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这样的话,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而且,打胜鲁国是很容易的,就算您在国内打败了那四族,他们在外征战的人反扑回来,您觉得能战胜他们么?所以说,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城高水深,兵强马壮,和他们作战一定会有巨大的损耗。这样其他四族与朝廷的力量便会大大削弱。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那么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简直易如反掌了。’”

“田常听了很高兴,说:‘好!先生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啊!话虽如此,但是我的军队已经奔向齐鲁边境了,如果现在下令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一定怀疑我有阴谋,那该怎么办?’老师说:‘那您就把军队停在齐鲁边境,按兵不动。让我做您的使节出使吴国,让他们以援助鲁国的名义从南部出兵攻打齐国,然后您就出兵迎击他们。’田常采纳了老师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老师见到吴王,说道:‘我听说,实行王道的国家不会让自己的属国灭绝,实行霸道的国家不会让能与自己匹敌的国家出现。在千钧重的物体上,即使再加上微不足道的一铢一两的分量,也可能使其产生偏移。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一旦独自占有千辆战车的鲁国,那么它就能够和吴国争个高低,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啊。因此,援救鲁国,也是援救吴国自己啊。况且援救最奉行周礼的鲁国,是非常能显扬名声的事情,诸侯都会同情您、尊重您;齐国攻打鲁国,是不道德的,诸侯都会唾弃他,并把他当做眼中钉肉中刺。因此,您攻打齐国援助鲁国,既能博得诸侯的认同,又能压制强敌,还能镇服强大的晋国,吴国称霸的事业,这一战就能完成一半了。这道理,聪明人是不会有疑虑的。’”

“吴王被说得心花怒放,说:‘先生说得极对。可是我们和越国正处于敌对状态,越王退守在会稽山上,他施行仁政,体恤百姓,优待士兵。如果我调兵攻齐,他定会趁机偷袭。您等我灭掉越国后再照您说的做吧。’”

“老师说:‘越国经历这么多次战争,他们现在的力量超不过鲁国;现在吴国的再强大,也超不过齐国。大王把齐国搁在一边,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也会平定鲁国了。如今,大王正可以借着‘使灭亡之国复存,使断绝之嗣得续’的名义来收服人心,而您却攻打弱小的越国,您觉得这是勇敢的表现么?我所知的吴国人绝不是畏强凌弱之辈。而且,这也会使天下人觉得您不仁不义,并且害怕齐国。一旦造成这样的局面,想要取得霸主的地位,就难上加难了。勇敢的人不会回避艰难,仁慈的人不会让别人陷入困境,聪明的人不会让好机会溜走,施行王道的人不会让一个诸侯国灭绝,天下霸主的地位就是凭借这些才取得的啊!现在正有这样的机会,如果您保存越国向各国诸侯显示您的仁德,援助弱小的鲁国攻打强大的齐国来显示您的勇敢,我觉得,不仅是那些小国,就算是以中原霸主自居的晋国,也不敢不来朝觐您。这么一来,你还愁霸业不成么?如果大王您实在顾忌越国,我请求去会见越王,让他派出军队追随您,这样越国就不会偷袭吴国了。’吴王很是高兴,就派老师到越国去游说。”

“越王清扫道路,亲自到郊外迎接老师。他恭敬地问道:‘大夫怎么屈辱自己庄重的身份到我们这个偏远落后的国家呢?’老师回答说:‘之前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但他担心越国在背后偷袭他,对我说等我攻下越国才可以。看来他势必要拿下越国。我觉得,没有报复人的心志却让人怀疑,这是多么愚蠢的事情啊;有报复人的心志却让对手知道,你觉得会安全吗?事情还没有发动却被别人提前知道,那失败是必然的了。这三种情况是做事的大忌。’”

“勾践听罢,跪地叩头说:‘我不自量力,才和吴国交战。如今被困在会稽,我后悔不迭,日夜唇焦舌燥,却无计可施,只打算和吴王拼个鱼死网破。’”

“老师摇了摇头,说:‘吴王这个人,残暴凶狠,大臣们难以忍受;国家连年发动战争,弄得国力空虚,士兵们已经无法忍耐。百姓因得不到休养生息,怨声载道。伍子胥是个忠直良臣,却因谏诤被杀死。他令小人太宰嚭执政当权,这个人只会阿谀奉承,只顾着顺应着国君的过失来保全自己的私利。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长久地存在呢?现在大王如果能假意出兵辅佐吴王,投合他的心志,用重金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满足他的虚荣心,他一定会攻打齐国。齐国也是一个大国,如果战败了,那么越国复国就指日可待。如果吴王胜利了,他一定会带兵进逼晋国。就让我北上去会见晋国国君,让他配合齐国攻打它,一定会削弱吴国的势力。等他们的精锐全部消耗在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住,大王便可趁它疲惫不堪时攻打他,这样一定能灭掉吴国。’越王非常高兴,答应按照计划行动。老师临走时,他拿出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二支,赠送给老师。老师坚辞不受。”

“老师先回到吴国,对吴王说道:‘我郑重地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惶恐,说:我很不走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又不自量力,触犯吴国而获罪,军队被打败,自身被困在会稽山上,国家成了荒凉的废墟。只能仰赖大王的恩赐,使我能够捧着祭品而祭祀祖宗,我至死也不敢忘怀,怎么另有其他的打算!’”

“过了五天,越国派大夫文种朝见吴王。文种以头叩地,对吴王说:‘东海役使之臣勾践谨派使者文种,向大王致以最崇敬的问候。我主听说大王将要发动正义之师,讨伐残暴的齐国安抚周室,扶持弱小,请求出动越国境内全部军队三千人跟随大王。勾践请求亲自执坚披锐,甘愿在前面去冒箭石之险。还令卑臣进献祖先珍藏的铠甲、斧头、屈卢矛、步光剑等作为贺礼,聊表心意。’吴王听了非常高兴,把文种的话告诉老师,说:‘越王想亲自跟随我攻打齐国,可以吗?’老师回答说:‘不可以这么做。调动人家所有的人马,使人家的国内空虚,还要人家的国君跟着出征,这是不道义的。你可接受他的礼物,允许他派出军队,国君的随行就不用了。’吴王同意了,就辞谢越王的请求。于是吴王整顿兵马,调动了九个郡的兵力去攻打齐国。”

“老师离开吴国前往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不事先谋划好计策,就不能应付突然而来的变化;不事先治理好军队,就不能战胜敌人。现在齐国和吴国即将开战,如果那场战争吴国不能取得胜利,越国必定会在背后偷袭他;如果吴国取得了胜利,吴王一定会带他的军队逼近晋国。’晋君非常恐慌,说:‘那该怎么办呢?’老师笑了笑,说:‘整治好武器,休养好士卒,等着吴军的到来。’晋君依照他的话做了。”

“这些部署完成后,老师就离开晋国回到鲁国。不多久,就传来消息说吴国和齐国在艾陵打了一仗,齐军大败,吴王俘虏了齐国七个将军以及无数士兵。打了胜仗之后,吴王并没有班师回国,而是带兵逼近晋国,和晋国人在黄池相遇。晋国人率先发起攻击,由于与齐国的战争损耗了吴军的大量精锐,吴军大败。越王听到吴军惨败的消息,就趁机渡江袭击吴国,一直打到距离离吴国都城只有七里的地方。吴王听到这个消息,赶忙和晋国人讲和,之后率军队回援。两国军队在五湖一带相遇,疲惫不堪的吴军毫无斗志,一败再败,最后连城门都守不住了。越军冲进吴国都城,包围了王宫,杀死了吴王夫差和他的国相。之后越王带领军队北上,与诸侯会盟。由于与吴国的战争,中原强国实力大损,无力抵抗越国,越国于是称霸。”

“所以说啊,”田子方讲完,面露崇敬之情,“老师这一趟出使,使鲁国保全,使齐国衰落,使吴国灭亡,使晋国中兴,使越国称霸,天下形势一下子大变。我还没听说过有哪个人做到了老师的壮举。”

王诩听完,不由得升起佩服之情。他尤其佩服子贡的游说能力,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能纵横天下。因此,他对游说纵横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王诩在西河还向公羊高、谷梁赤学习《春秋》,了解了各国的历史;还向辅佐过魏文侯的段干木学习从政之道;还学习了孙武、吴起等名将的兵法。这些都为他后来发展纵横之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贰、洛邑访名师

王诩在西河学了一年,各方面都大有长进。突然有一天,父亲王错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要王诩尽快回家,而且是越快越好。父亲虽然没说什么原因,但王诩已经猜到了八九分。王诩早就听人说过父亲和吴起关系不好,两人经常发生争执,父亲还在魏武侯跟前中伤吴起。之所以让他回家,是因为西河是吴起的地盘,父亲害怕他被吴起当做人质要挟自己。王诩虽然对宫廷斗争十分反感,但他也不想惹麻烦,只好收拾行装,辞别老师同窗朋友,回到了位于魏国国都的家。

在家呆了一段时间,王诩感到烦躁——家中的书他都读过了,又没什么事可做,又不喜欢跟那些纨绔子弟到处鬼混,于是他再次提出外出游学。

“当今世道险恶,到处兵荒马乱,你年纪还小,社会经验不足啊。”王错担心地说道。

“可是一直在家里我永远都长不大,社会阅历永远丰富不了啊。”王诩反驳道。

王错点了点头,思忖一会儿,说道:“也是,你也该出去见识见识了。你到京都洛邑去吧,你姑姑正好也在那里,这样也有个照应。”

王诩点了点头。

王错给嫁到洛邑的妹妹写了封信,希望她能照顾一下王诩,帮助他继续学习。

王诩的到来让姑姑一家十分高兴。尤其是表弟,因为这样就有人陪他一起玩了。姑父问王诩为何到洛邑求学,王诩一脸正色地回答道:“当今天下诸侯争霸,周王朝礼崩乐坏,四分五裂,百姓生灵涂炭。我想学习治理国政之术,能够辅佐贤明的君王实现天下的再次统一与和平,从而使得黎民百姓不再遭受战火之苦。”

姑父听后不禁长叹:“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的志向。我在太学教书多年,所教的学生都是些王公贵族的纨绔子弟,整日不学无术,只知道声色犬马,没什么出息。像你这样出身官宦家的孩子,竟能不远万里学济世之道,真是可贵之极啊。”

自此,少年的鬼谷子开始了自己外出游历求学的生涯。

到了洛邑的第二天,姑父就带王诩来到太学。王诩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太学里各种史书典籍琳琅满目,驳杂丰富,令王诩欢欣不已。他在太学里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不懂的地方就向姑父请教。没多长时间,王诩的学问就有了很大的增长。

王诩从小就练就了自学的能力,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而且又有表弟陪伴,两人互相切磋辩论,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完善,学问日益精进。每当夜阑人静之时,表弟都已经睡熟了,王诩仍旧掌灯夜读,总结这一天学到的东西,研读故人的良策善谋,推敲比对各种治国用兵的策略。

一天夜里,王诩学到了很晚,肚子饿得咕咕乱叫,他蹑手蹑脚地到厨房找东西吃。但厨房里黑灯瞎火,王诩找不到具体位置,不小心碰倒了盛米的陶罐。姑姑家的仆人听到有响动,还以为是小偷,起来将他捉住便要打,但一看是王诩,便罢了手。姑姑听说这件事后,很是心疼,便叫仆人每天晚上准备一些吃的送到王诩的房间。

姑父见王诩学习勤奋,就在太学为他请了三个教不同科类的老师。一个是精于天道历法的太史皓,一个是通晓兵法的司马武,还有一个是擅长说辞游说的行人强。三位老师轮流教授半日,王诩自己自学半日,每上十天课休息一天,每月演练考试一次。太史皓拿出星象图,让王诩记住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再给他讲解天人相应的道理,以及如何推算人的祸福吉凶。司马武则让王诩熟读《孙子兵法》,等他明白了其中的用兵之道,便在地图上进行两军对战的演练。而行人强把自己全部的游说方法教给了他,并让他来游说自己。

这种教学方法专博结合、触类旁通,很适合王诩。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攻读,王诩的学业有了很大的增益。

很快,两年过去了,王诩又长大了许多。从第三年起,王诩开始学习时事国政。他自喜地研读了周王朝柱下史所藏的各种资料,逐步地了解了征战中各诸侯国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以及当时的战略时势。那时正值春秋之末战国之初,西面的秦国,南面的楚国,北面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边的齐国,是当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七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攻伐,战乱较之以前更加频繁激烈。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那时只是为了争强称霸,吞并他国之事发生的并不多。然而到了战国,战争的首要目的就是开疆扩土,增强实力,“大鱼吃小鱼”的兼并战争就愈演愈烈。

韩魏虽然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交通便利,但地处中原,各个国家就像树枝一样将他们包围。如果想开疆扩土,必然要发动战争;但一旦与一国交战,在周围环伺的虎狼之国定会趁虚而入,因此很难发展壮大。然而此时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吞并所有国家的实力,因此魏国还有和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但魏文侯变法图强使魏国成为一个强国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大力聘请贤能之士,励精图治,整顿兴邦。如此下去,出现一个超级强大的国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王诩还研究了各国君主能臣良将的治国用兵之道。无论是李悝变法,还是其后不久的商鞅变法,各家各派的思想主张,他都研究得十分通透,从中吸取精华,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充实了自己的头脑。他认为,各国想要变得强大,只有进行变法改革,打破旧的不适用的制度的桎梏,才能够在当今天下有所作为。

王诩离开魏国不久,吴起就在王错、公叔痤的打击排挤下,离开魏国投奔了楚国。教兵法的老师司马武问王诩对此事有何看法,王诩有些气愤地说道:“吴起文可治国武可安邦,是天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这人贪恋名誉,居功自傲,再加上他的变法得罪了一些老臣,因此招到了其他人的嫉恨。当然,臣子之间有分歧、有嫌隙是不可避免的事,可武侯他不能用人之长,制人之短,任由人才的流失,这可不是治理国家的正道。吴起一走,西河就不保了。”

司马武见他如此通晓世事,心里更是喜爱。

一天,司马武请王诩到家里喝茶。闲聊中,司马武拿出一个精致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有一卷帛书,上面写着“金版六弢”四个古字。

司马武说:“此乃姜子牙一生用兵制敌的总结。所有学生中,虽说你其貌不扬,但最有才华,日后定能成就一番伟业。今日我就将此书传与你,望你仔细揣摩研读。此书定会有所助益。”

王诩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他赶忙跪在地上,伸出双手接过书卷,谢道:“先生教导之恩,学生永世难忘。”

得此书后,王诩日夜苦读。书中精辟的见解和变幻莫测的妙法,令王诩如痴如醉。比如书中所云:“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为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王诩读到这里,不禁拍手称妙:“不战而胜,真善之者善也。”

书中又有云:“势因敌家之动,变声娱乐,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诡伏设奇,远张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王诩从中悟出用兵之道:用兵贵在能找到对方弱点,示弱以诱轻率之敌,设伏以待远征之敌,如此便可出奇制胜,百战不殆。战争的胜利与否不在于兵将的多寡强弱,只要能抓住战机,灵活用兵,定能以寡胜多、以弱胜强。

这卷书对王诩的影响很大,他的著作中有很多计策谋略都由这部奇书的观点演化而来。

叁、弱冠之年,游楚待时

在洛邑苦学五年后,王诩已长大成人,按照习俗需要行加冠之礼,而加冠之礼需要父母亲自主持。再加之王诩十分想念父亲,很想回家看看,于是就在这一年,王诩辞别姑母姑父、表弟和太学里的老师,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地回到了魏国。

父子团聚,分外激动。王错看到儿子长大成人,学业大进,很是欣慰。几天后,父亲为王诩主持加冠之礼,这标志着王诩正式长大成人。

然而回国不久后,魏国发生内乱。魏武侯年迈,他的两个儿子魏莹和公仲缓为争夺王位继承权发生内讧,大动干戈。王错支持太子魏莹,让他先下手为强。可内乱未安,又来外患。韩赵两国趁着魏国国内动荡,兴兵攻魏。两国军队在黄河北岸集结,随后一举攻克魏国位于黄河南岸重镇葵城。之后两国军队趁势向西进攻,逐渐逼近魏国国都安邑。

公子莹受命镇守都城,匆忙组织魏军在浊泽迎战韩赵联军,两军一场大战,魏军溃败,韩赵联军进而包围安邑。公子莹与众大臣在安邑城内十分惊慌,束手无策。

就在这时候,韩赵两国发生了分歧。赵侯对韩侯说:“我们应该除掉公子莹,让公仲缓即位。然后让他割地给我们再退兵,这样对我们有利。”

韩侯不以为然,说:“不能这样做。如果杀掉魏莹,人们必定在背后责备我们残忍暴虐;让公仲缓割地,人们又会指责我们贪得无厌。而且魏国也定会记恨我们,这就留下了隐患。我们不如把魏国分为两个国家,一个给魏莹,一个给公仲缓,这样魏国就不会比宋国、卫国强了,我们就不用害怕日后他们来报复。”

赵侯听了十分生气:“你此时的注意力还集中在郑国身上吧,如果你害怕自己力量不够,那我们赵国就自己干了。”

韩侯也非常生气,便把军队撤回了郑国。

赵侯在韩侯率兵离开后,心中生成一计:他先联合公仲缓,歼灭公子莹,之后再消灭公仲缓,这样便可独占魏国。可此时的魏国因外敌入侵,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在接下来的战争中,魏莹、公叔痤大败赵国和公仲缓的联军。赵侯丢下公仲缓,狼狈逃回赵国。

此时的魏武侯虽然年迈,但他仍是一国之君。看到国家遭受如此浩劫,他恼羞成怒,罢黜了鼓动公子莹发动内乱的王错。

王诩对父亲的做法也十分不满。因父亲被贬,自己在魏国也很难发展,于是他便和父亲商议去楚国谋事。

楚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也是一个大国。其先人出自黄帝部落。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跟随周武王姬发起兵灭商,成为功臣。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的后人熊绎为子爵,这是楚国建国的开始。

楚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兵精粮足。《战国策》有云:“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这和楚国人的奋勇拼搏是分不开的。楚武王时期,向西征讨庸国,向东攻打扬越,向南驱逐南蛮,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武王之子楚文王继续开疆扩土。他在郢地建都,国家日渐强大,随后率师攻城略地,相继灭掉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诸侯国。在迫使随国臣服后,又灭掉了息国。之后挥师北上,攻打蔡国和郑国,然后一路征讨,占领了从四川东部一直到安徽的千里土地。文王之后,楚成王继续向外扩张,他率兵再次镇压南部蛮夷,大力开拓江南,兼并了许多小诸侯国。

楚庄王时期,楚国终成霸业。虽然在攻打宋国时于城濮被救援的晋军打败,但楚庄王仍旧攻城略地,楚国领土再次扩大。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向北讨伐戎族到洛阳,在东周的王城都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兵士,楚庄王竟不顾礼节公然探问周朝传国九鼎的轻重大小,王孙满强硬地回绝。楚庄王不屑一顾,扬言说,楚军只要把军士所持戈矛的矛尖堆在一起,就足够铸成九鼎。

但庄王之后,楚国国力开始下滑。尤其是和吴国的战争,使楚国元气大伤。吴国将领孙武、伍子胥率军一度攻破郢都,楚国险些覆亡。此役后,经过8年多的休养生息,楚国才逐渐恢复元气。后来虽和中原诸国多次征战,但都没有大的建树,呈现出一种“大而不强”的局面。直到楚悼王时期,吴起离魏投楚,在楚实行变法,楚国这才有所起色。

王诩离开魏国,一路上风餐露宿,好不容易才到达郢都。在这里他举目无亲,形单影只,人生地不熟,只好在一家小驿馆安身。没过多久,他便和驿馆的主人熟络起来。王诩向他打听吴起的情况。

馆主说吴起已经死了好多年了。吴起的变法虽然使楚国强大了,但却伤害了王公贵族。悼王死后,王公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然后藏在尸体后面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贵族们对吴起恨之入骨,不管顾忌,乱箭射死了吴起,但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楚国律法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彻查,并把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这致使七十多家贵族被灭族。而吴起虽死,但他也伤害了悼王的尸体,他的尸首被处以车裂之刑。

听到这里,王诩不住地唏嘘叹息。

王诩想既然现在不能马上就为官从政,那么自己应该找点营生做。于是他换了一身装束,搞了个布幡,上面写着“卜卦”两个大字,下面画了个卦图,出门来到一条热闹的街市上,找了块空地,摆下摊子,开始为人算卦赚盘资。

一开始乏人问津,时间长了,来问卦的人就多了起来。王诩凭着积累了多年的天文地理知识和阴阳五行的理论,与三寸不烂之舌,渐渐地打出了名声。而他在占卜的同时也观察楚地的风土人情,揣度人的心理。

一天,一个穿着像是贵族的人来王诩这里问卦。他说家里正在盖新房,要王诩为家里上梁选择个良辰吉日。王诩伸手卜出一卦,然后告诉这人三日后中午时分上梁为宜。此人半信半疑,辞别王诩回了家。从这天夜里,一连下了三天的大雨,第四天才雨过天晴。那人见王诩占卜如此灵验,便备了好些金银钱财亲自赶来酬谢王诩。此后,这人逢人就讲郢都有卦师王诩占卜如天算,极其灵验。王诩的名声越传越广,好多贵族人家都专程来找他算卦。

有了盘缠,王诩开始游历楚国各地。他遍访楚地名人贤士,走遍名山大川。这一次游历开阔了王诩的眼界,使他的思想更加成熟,尤其是老子之道,他仔细研读,其“无为而无不为”的修身治国的哲理对他影响很深。他看到楚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粮米丰足,可称得上是泱泱大国。如果明修政治,厉兵秣马,定能成就一统天下的伟业。可惜楚肃王昏庸无道,只知道声色犬马,身边尽是一干奸佞之徒,自己根本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再在这里呆下去,只能是虚度光阴,没什么大的作为。

正当王诩心灰意懒之时,传来了父亲王错投奔韩国的消息。王错被贬谪之后心有不甘,想着魏莹即位时自己能再受重用。然而魏莹即位为魏惠王后,却不再宠信王错,反而重用公叔痤,令其为相。王错大失所望,心生愤恨。当魏国想报仇偷袭韩国时,王错一恨之下跑到韩国去通风报信。

就这样,在楚国游历了三年的王诩,辗转去了韩国。

肆、入韩,为公主治病结姻缘

韩国和魏国一样,起源于三家分晋。而且也是地处中原,四周强国林立。虽然韩国也曾多次征战,向外扩张,但从没像魏国那样成为霸主。一是因为韩国的实力还不够强大,二是因为内部动荡不安。

话说到了韩国后,王诩见到了阔别多年的父亲。父子相见,百感交集。经历了魏国的变故,王错的青丝已有了斑斑白发,脸上刻着沧桑的皱纹,整个人看上去显得苍老了许多。看到父亲这个样子,王诩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面前,泪满衣襟。王错看着和自己一样高、已近成熟的儿子,也是老泪纵横。

住了几天后,王错带着儿子去拜见韩国的名流贤士,之后,又带他到韩国各地了解风土人情。经过一番走访,王诩对刑名之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刑名之学在韩国有着深厚的基础。邓析子曾在郑国开办私学,专讲刑名之道,后来因为得罪了权贵被杀。他的弟子和后人逃到韩国,继续传播他的学术。王诩投在了邓析子后人邓玉门下,专门学习刑名之学。经过深入的学习,王诩从中悟到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比如高是相对于低而言,好是相对于坏而言,喜是相对于悲而言,没有前者作为参照,后者就无从存在。但这两者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还可以相互转化,盟友可以转化为敌人,敌人可变成盟友,“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而一件事情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转变,全看这个人朝什么方向努力,正所谓“事在人为”。邓玉很欣赏天资聪慧、悟性极高的王诩,对他格外偏爱,把平日所学全都传授给了他。在邓玉的细心教导下,王诩学问大长,明辩之术日益精进。

正当王诩专心求学之时,王错却操心着另一件事。眼看着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才学满腹,至今却仍然孑然一身,不免心里有些着急。他想趁着有生之年,为儿子寻一门亲事,了却一桩心愿。

王错的同僚程好为了解到他的心思后,计上心头,对王错说道:“韩哀侯的女儿金公主久病不起,四处求医问药皆不见好转。听说贵公子精通医道,不妨让公子试一试。若治好公主的病,我去和韩哀侯说,给你们做媒。先生和君上联姻,那么君侯对您的疑虑不仅会打消,而且你们王家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可就指日可待了。”

王错不禁喜上眉梢,但还是推辞着说道:“只怕小犬医术疏浅,医治不好公主的病,这可就枉费了先生的一番美意。”

程好为笑道:“不去试试,怎么知道呢?就算治不好,也没什么大碍,还能向君侯表示您的诚心。”

王错谢道:“那就有劳先生了,若事成,定有重谢。”

王错回家跟王诩说君侯要你为金公主看病,并没说提亲之事。王诩听说要为公主看病,精心准备,不敢有任何怠慢。

程好为向韩哀侯和金公主推荐了王诩,得到确定的回答后,便赶忙驱车来请王诩。

王诩来至宫中,见过韩哀侯后,便在宫女的引领下来到后宫。金公主听说王诩来了,赶忙令贴身侍女将自己扶起,坐在床上,放下帷帐。

王诩坐于公主帐前,隔着帷帐瞧了瞧公主面色,又请公主伸出手来把脉,并问公主症状以及起居作息一日三餐。之后王诩略加思虑,说公主肾亏阴虚,开了几服药,并嘱咐多给公主熬参汤喝。然后便离开了。

金公主按方服药,静养了几日,疼痛减轻,精神日足。此后,王诩又来了几次,问病诊脉,开方配药,使得公主病情大为好转。韩哀侯听说了,就请程好为代行赏赐,程好为趁机大赞王诩博学多才。

一天王诩又来到宫中,照例先见了韩哀侯。韩哀侯便问他想不想来宫中做事,而王诩说自己还想再游历几年,只是现在天下混乱,一时还不知道该去哪里。韩哀侯便道:“那好,你就先为公主治病吧。公主病好后,你如果还不知道去哪里,那就来宫中做事吧。”

王诩赶忙跪下拜谢:“谢君主厚恩,在下定不负君上厚望。”

辞别韩哀侯,王诩来到公主处。

此时金公主已经大好。听婢女说郎中来了,她也不避讳,起身将王诩迎进房内,一连串地感谢王诩的精心调治。王诩一面应和,一面仔细端详公主,发现她相貌清丽,面容可爱,说话温柔和善,不觉为之心动。金公主也大胆地看着王诩。四目相对,王诩面红耳赤。他赶忙移开目光,询问起公主的病情,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金公主说:“经过先生调治,现在已无大碍。食欲渐好,身子也不似以前沉重了。平时能读书写字,也可以和侍女们到外面去玩了。”

王诩道:“公主初愈,千万不可大意,还需要静养。我再给公主开些药,多吃一段时间,以免再次复发。平时无事,多做些高兴之事,尽量避免烦忧。”

金公主笑道:“我这人生来心宽,喜欢谈笑,从不自找烦恼。听说先生四处云游,见识广博,希望先生常来,给我们这些只能待在宫中的人讲讲外面的事,让我们高兴高兴。”

王诩见金公主如此喜欢,内心非常高兴,精神放松了许多,于是答应常来看她。王诩又和公主说了几句话,便起身告辞。

王诩依旧在邓玉门下学习名辩,并总结以前所学到的东西。但自己总不能把全部心思用在学术上,金公主那美丽的身影、那温婉的笑容、那动听的声音,总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王诩觉得这样太不敬了,还是别再去公主那里了,可是他又挂念公主的病。他记起韩哀侯的话,独自冥想了一会儿,便起身去找父亲。

王错听到韩哀侯要王诩到宫中做事,喜出望外。王错也希望王诩在韩国陪自己度过余生。而且外面兵荒马乱,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万一遭遇什么不测,那自己可是生不如死啊。于是他对儿子说道:“机会难得啊,不妨就留下来吧。如今天下战乱不休,谁胜谁败还不见分晓。韩国虽小,然承蒙韩君抬爱,你我在此能互相照应,在此安身立命,也不失为上策。”

王诩看到父亲日渐苍老,内心有所触动,便点了点头。

第二天王诩来见韩哀侯,面禀自己愿留在宫中做事,韩侯命他协助外相处理外交事务。辞别韩侯,王诩来到后宫见金公主。在廊下听见公主房内欢声笑语,原来君后来看望公主,王诩转身欲离开。却被侍女看见,请进房内。王诩赶忙向君后、公主行礼。君后早听说过此人,今日一见,其貌果然不同凡响,全身透着才学之士的儒雅气质。君后问了他一些个人经历,王诩一一作答,简洁稳重,君后非常满意。

闲聊一阵,君后起身要走,王诩也要跟着离开。然而金公主极力要他留下,君后也笑着说那你就和公主多呆一会吧,王诩这才留下。

公主亲自为王诩重新斟了一杯茶,王诩赶忙起身接过。公主在他对面坐下,说:“好了,没有人打扰我们了,那就请先生跟我们讲讲外面的事吧。”

王诩脸一红,不好推辞,就硬着头皮说了起来。他先说了魏国的一些风土人情,又讲自己在洛邑求学、在楚国游历的事情。王诩口才流畅,把自己所经历的生动活泼地讲了出来,公主一直看着王诩,听得津津有味,连站在一旁侍候的宫女也不禁被其吸引。

这一讲就是两个时辰,看到天色渐晚,王诩赶忙起身告辞。然而公主却没听够,不想王诩走,但却不便说出口。王诩也猜到公主心中所想,便说道:“我已答应君侯留在宫中做事,会经常出入宫中,有时间我便来看望公主。”

公主听王诩这么一说,高兴地点了点头。

王诩出了后宫,心中忽地腾起一股异样的感觉。他回头看了一眼公主那装饰得玲珑华丽的住所,想起公主含情脉脉的眼睛,不免心生涟漪。

回到家后,王错正和程大夫闲谈。王诩慢慢地向大堂走,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直到一只脚踏进了房门,才注意到程好为。王诩一愣,随即赶忙施礼。程好为见王诩魂不守舍的样子,心里顿时明白了七八分。他笑着问道:“公主可大好了?”

王诩点了点头。

见他这样,程好为又一笑:“听令堂大人说韩哀侯已留你在宫中做事,这样以后你去那里就更方便了。公主的病,也只有你一人能治好了。”

王诩不解其意,只抱拳说道:“小生才疏学浅,对于朝堂事务还不太了解,还请程大夫多多指教。”

程好为哈哈一笑,连说:“好说,好说。”

又闲聊了一会儿,程好为起身告辞。

离了王府,程好为去见君后。君后感谢程好为举荐王诩治好了公主的病,并说此人年纪轻轻,却学富五车,温文尔雅,气度不凡,是个人才。

程好为也跟着附和,极力称赞王诩。然后便提起将公主许配给王诩、两家联姻之事,并极力陈述联姻之利:一是公主与王诩郎才女貌,两人也情投意合;二是王家乃魏之贵族,两家门当户对;三是王错在魏当政多年,对魏了如指掌,上次魏发兵攻韩,王错来通风报信,可见其忠诚,联姻可使王错为韩所用;四是王诩才学满腹,通晓天文地理,能言善辩,是个栋梁之才。韩哀侯已招其在宫中做事,若再将公主许之,王诩便不可能再投他国,可使之为韩持久效力。

君后听了频频点头,但仍有疑虑,只说要与韩哀侯商量。

君后将此事说与韩哀侯,哪知韩哀侯马上答应。就这样,在程好为的撺掇下,金公主与王诩定下婚约。几月后,韩侯大摆喜宴,为二人完婚。王错喜滋滋地看着两人,了却了一桩心事。

两人婚后的生活十分美满,只是金公主一直不生育。但王诩并不在意,对金公主依旧珍爱如初。 +siyfofw+0+GsXpKd6RIGvFQRpZteLSLDlZWzl0MrY1Ys49OGVA7dnXZ1gYWyDn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