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璞玉天成:鬼谷子的雄心壮志

自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东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混乱又辉煌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周王室的权威迅速衰落,各个诸侯国对王室的命令充耳不闻,并敢与中央王朝的军队对抗,甚至发展到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各诸侯国为争夺霸主地位,也时常发生混战。这使黎民百姓深受其苦。

鬼谷子(原名王诩)便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就处在满是战乱的年代,满目的疮痍,百姓的流离失所,让他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普通百姓所带来的伤害,使他认识到只有结束战争、结束这乱世,让天下再次统一才能将黎民百姓拯救出水火。因此他立志使天下重归一统,还世间一个太平盛世,而谁有能力使天下一统,他就扶持谁。

壹、七国初分,神童降世

战国初年,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多大事。位于江南的吴越相继崛起,并相继北上中原争夺霸主地位。一向被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被吴越打败,不仅失去了霸主的地位,国家实力也迅速衰落。这时晋国内部也发生了动荡。随着国君权力的衰落,国家大权落入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家大夫之手。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为争夺权力大动干戈,互相攻打。后来范、中行两家被打散,他们的地盘、人口和武装等各种资源被其他四家瓜分。

这四家就是智、韩、赵、魏。其中以智氏的势力最为庞大。

智氏的头领智伯想将另外三家吞并,但又害怕另外三家联合起来对自己不利。为了试探这三家的态度,对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家大夫说:

“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却被吴、越两国压制住了。为了使晋国中兴,再次成为霸主,我建议我们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还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逼他们交出土地。但三家的心并不齐,韩家是四大家中实力最弱的,韩康子害怕智伯先拿自己开刀,第一个把土地和户口割让给智伯。魏家的实力排在倒数第二,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也乖乖地把土地、户口让给了他。

智伯便向赵襄子要土地。赵家的势力虽然不如智家,但要比韩魏两家强上很多,和智家是有一拼之力的,因此赵襄子不答应割让土地户口给智家。

智伯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赵襄子知道自己的力量抵不过三家联军,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封邑晋阳。智伯随后率领三家人马把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由于赵襄子不断地给赵家的将士们加油打气,命令他们坚守城池,不要和他们交战,如果三家兵马攻城,就用弓箭击退他们,所以两年的时间过去了,三家兵马死伤无数,却始终没能踏进晋阳城半步。

后来有谋士给智伯出主意:“晋阳城东北边有条晋水,离晋阳城不是很远。如果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那么晋阳城便会不攻自破。”

智伯一听,喜上眉梢,他赶忙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挖一条人工河道,一直通到晋阳。快要竣工的时候,智伯又让士兵在晋水上游筑坝,拦住从上游流下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来临,连日的大雨很快将水坝里的水蓄满。智伯看到时机已到,命令兵士掘开水坝。急迫的大水直冲晋阳,一下子就将晋阳城变成了水城。城里立即乱了套:房子被淹,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和高地上避难,房屋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淹了,甚至粮仓也被冲垮了,百姓和军士只得忍饥挨饿。但晋阳城的老百姓十分痛恨智伯,所以他们宁可淹死饿死,也不肯向智伯投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阳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没有了粮食,百姓和士兵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万一出现民变或兵变,赵家只有束手就擒。因此赵襄子非常着急,把自己的门客全都召集起来商讨对策。

门客张孟谈说:“韩家和魏家虽然把土地割让给了智伯,但却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智伯势大,韩赵魏三家弱小,因此只有三家联合起来才能生存。”

赵襄子道:“道理是这个道理,但那两家还等着分我们的土地人口呢,未必肯答应。”

张孟谈道:“主公放心,臣自有说辞,必使韩魏两家与我联合。”

赵襄子叹道:“那就有劳客卿了。事不宜迟,今晚就动身吧。一旦成功,必重重有赏。”

深夜,一条绳子缓缓地将一叶小舟降到城外,舟里坐着打扮成智氏军队士兵模样的张孟谈。在水面停稳后,张孟谈看了看四周,拿起桨开划,向智韩魏三家联军的大营驶去。

到了大营门口,有士兵盘问。张孟谈便说是智氏府上派来的,有要事禀告智伯,如果延误了,谁都担待不起。张孟谈这几句话说得斩钉截铁,中气十足,守门的士兵被唬住了,便把他放了进去。

混进大营,张孟谈先去了韩康子的营帐。因为韩氏最弱,也最容易发生动摇。他对守在营门的韩军士兵说智伯有要事要我禀告韩大夫,韩军士兵看了他一眼,便走进去通报。进了韩营,韩康子便问智伯有何事。张孟谈说此事十分重要,不宜让外人听到。

韩康子屏去左右,说:“现在可以说了吧。”

张孟谈想了一下,看了一眼韩康子,纳头一拜,说:“赵襄子门下宾客张孟谈拜见韩大夫。”

韩康子吃了一惊,猛地站起身,愣愣地看着张孟谈,半晌说不出话来。

张孟谈早已料到韩康子会吃惊,继续说道:“韩大夫莫惊,在下的确有事情和韩大夫相商。这副打扮也实在是迫不得已。”

韩康子终于回过神来,苦笑着说道:“赵襄子还真会玩这一套。现在没人,有什么事就说吧。”

张孟谈以只有他们两个人才听得见的声音说道:

“我主公想联合韩魏两家共伐智伯。”

韩康子笑道:“我为什么要听赵襄子的?眼看着晋阳城要破了,赵家的地盘至少有部分要归我了。”

张孟谈冷静地说道:“韩大夫真的以为能分一杯羹么?”

韩康子眯起眼睛看他:“此话怎讲?”

张孟谈不慌不忙地说:“韩赵魏三家中,赵氏最强。如果赵氏被灭,仅凭韩魏,韩大夫觉得能和智伯分庭抗礼么?如果不能,那么赵氏一灭,韩魏也很快就不保了。我想韩大夫还没忘记您的封邑平阳附近也有一条河吧,既然智伯能用此计攻破晋阳,那在平阳重演一次也没什么不可以吧?”

韩康子一听,表情有点发僵。但他仍装作镇定,说:“你和魏桓子说过么?”

“还没有,我想先和您谈完再去和他商量。”

“那你先去他那里问问吧,谈完之后把他的意思告诉我。”

张孟谈说了声“告退”,便走了出去。他以同样的方式见到了魏桓子,和他说了同样的话。魏桓子沉吟半晌,问道:“韩康子意下如何?”

张孟谈答:“虽未明确答应,但看得出他已有此心。否则,他早就把我抓起来送到智伯跟前了。”

魏桓子又想了一会儿,说:“这样吧,我去找韩康子商量,之后再告诉你。”

张孟谈一笑,说:“小人就在此静待佳音。”

大约一个时辰后,魏桓子回来,在张孟谈耳边说着什么,张孟谈不住地点头,最后说道:“小人这就回去禀告我家主公。”

魏桓子派了两个人送张孟谈出了大营。登上自己的小舟,张孟谈使上所有力气飞快地向晋阳城划去。

第二天深夜,智伯正在自己的营里做着美梦,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只见大营外面人影纷杂,火光四闪。智伯惊慌不定,连鞋都忘了穿。刚走到大营门口,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韩魏两家士兵一齐冲杀过来,包围了智伯的营帐。大营外也火光冲天,喊杀声四起,那是赵襄子率领士兵赶到。智家的兵士猝不及防,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侵占韩魏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这事发生在公元前455年。

其后一段时间,晋国公室以及一些没有主人的土地也被三家瓜分。等到魏斯、韩虔、赵籍成为三家之主时,晋国基本被瓜分殆尽。三家各为其政,互不干涉,成为了有实无名的诸侯国。公元前403年,三家大夫同时派遣使者到洛邑请求周天子封他们做诸侯。当时在位的周威烈王见势如此,便做个顺水人情,正式册封他们三家为诸侯。于是,在这一年新建立三个国家:韩、赵、魏。

公元前400年,魏国大夫王错在不惑之年,其妻才怀孕生子。可当喜出望外的王错,看到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时,心里却“咯噔”一下。因为这婴儿面容长得有些奇怪:他的额头十分突出,眼睛和耳朵很接近,大大的嘴巴却有着薄薄的嘴唇,一副怪里怪气的模样。这使王错感觉像是被浇了一盆凉水。

王错找来一位相师给儿子看相,相师仔细地端详了一阵,说了一些王错似懂非懂的话,大意是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是个奇才,但也可能引起大的灾祸。

贰、天下大才,八九在魏

魏国分得了包括原来晋国都城在内的大片肥沃土地。其地横跨山西、河南、河北,北依赵国和中山国,东面和鲁齐宋三国相接,西面和秦国接壤,南面则是楚韩郑等国。黄河穿过魏国全境,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商业贸易,其条件都极为便利。

开国君主魏文侯雄才大略,他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任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为国相,拜儒家门派的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老师,启用政治家西门豹以及乐羊、吴起等良将为大夫,率先实行变法改革,使得魏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初期各诸侯中第一强国。

魏国上大夫王错在这一时期,官途可谓是一帆风顺,不说权倾天下,但也是风头无两。再加上老来得子,让王家终于有了后人,所以王错觉得十分欣慰。

但是好景不长,在王诩三岁时,其母因病去世。王错很是伤心,他想起相师的话,竟有些懊悔生下这个孩子。但他又想到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老来得子,并且是王家的独苗,于是他长叹一声,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王诩身上。

王诩虽面貌不雅,但其聪明伶俐,悟性颇高,而且很是善解人意。四岁时,王错教他读诗认字,王诩一学就会,简直如神童一般。这让王错非常高兴,对他更加喜欢。

一次,王错的一位同僚来访,王诩趁父亲接待来宾之际溜出去玩,回家的时候,他在路旁随手折了一根花枝,一边哼着童谣一边把玩。同僚正和王错笑谈风声,见到王诩走了进来,便笑着说道:“听说小公子天资聪颖,能言善辩,今天我要考考你。”

王诩并不害怕,恭谨地回道:“请先生指教。”

同僚见他手里拿着花枝,略一思考,说道:“童子藏春。”

王诩略一思索,随即回答:“先生折杞。”

同僚跟王诩开了个玩笑,觉得这个小孩小小年纪不会懂什么“春”呀“爱”的,谁知他竟用《诗经》中的“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来暗喻自己逾墙偷情。同僚听了哈哈大笑,啧啧称奇。

王错见同僚并不生气,心里也很高兴。

王错对儿子要求很严格,每日离家上朝前,都会给他布置作业,令其背诵默写。对于这些王诩手到擒来,一会儿工夫就能完成。其他时间他都用来看家里的藏书,有不认识的字不懂的章句,他就抄写下来,父亲一回来他就迫不及待地向他询问。很快,王诩的学问大增,看问题也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使得王错对他充满希望。

王错是魏国重臣,常陪在魏国君主身边。虽说伴君如伴虎,但王错言行谨慎,进退有据,做事滴水不漏,所以魏武侯对他很是宠信,每次外出巡游,必叫王错陪伴,而且国家的任何大政方针也都要请教王错的看法。

王错经常把自己琢磨出的一些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取得宠信的计谋策略教导给王诩。王诩虽说大部分内容都不是很明白,但他也会十分认真地听,而且会努力把它们全都记在心里。

王错家是诗书世家,结识的朋友大都是经纶满腹、学识渊博的能臣智士。王错十分好客,经常请这些朋友或同僚到家里高谈阔论。通过这样的熏陶,他逐渐对政治争斗、智谋权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身处战国时代,父亲又是魏国大夫,所以王诩少年时代总是会接触到一些政治纷争,还经历了国家动荡,看到连年的战争使得各国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这样的耳濡目染,对王诩的未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战国初期,魏国之所以能力压群雄,是与魏文侯不拘一格启用人才的策略分不开的。当时就有云:“天下大才,八九在魏。”

这些大才中最主要的代表,当推李悝。李悝是魏国人,曾在孔子徒孙曾申门下学习,做过中山相和上地守,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任命李悝为相,开始了进入战国以来的第一次变法——李悝变法。

在经济上,李悝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等措施。“尽地力”就是将耕地进行统一分配,从耕地多的人那里划分出一部分土地补给耕地少的,使得“耕者有其田”,以此增加粮食生产。“平籴法”是国家在丰收时,以平价收购百姓手里粮食进行储存;当发生饥荒导致农业歉收时,再把这些粮食平价卖给农民,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谷物在贵时扰民、贱时伤农的情况发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此法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魏国社会的安定和谐,从而使得魏国开始走上富强之路。

在政治上,李悝主张实行法治,任人唯贤,赏罚分明,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这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使得国库更加充实;又剔除了一批不学无术的无能之辈,让能人智士进入政府,使得魏国吏治向着良性发展。

总之,变法使得魏国大治,国富民强,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

李悝的变法,对王诩的触动很大,使他传统的历史观瞬间坍塌,让他认识到,要想使国家强盛,百姓富足,并不一定要走传统的老路,可以开辟一条新路,这样有助于快速实现国家的富强,更可以加速一统天下的步伐。

而想要获得霸权,一统天下,除了国家人民的富庶,更在于军事上的强大。因此选任贤能,不仅要聘请治国之能臣,还得有能征善战的良将。而吴起,就是这样一个良将。吴起是卫国人,对兵、法、儒三家思想都十分通晓,在政治、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吴起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然而却因求官耗尽全部家产。可悲的是,最终他也没能取得一官半职,这使他遭到了乡里人的嘲笑。他十分恼怒,拔剑杀掉三十多个嘲笑自己的人,然后逃出卫国。

吴起和母亲诀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不为卿相,誓不还乡!”后来吴起拜在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吴起母亲去世,他竟没有回家奔丧。曾申恼怒吴起竟如此不孝,将他逐出师门。吴起于是弃儒学兵,寄居在鲁国季孙氏门下。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穆公想起用吴起为将抵抗齐师。可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穆公对他有所顾忌。吴起非常想凭借此役成就功名,于是狠心地杀掉了妻子,以此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吴起为将后,用兵如神,将齐军打得大败而逃。然而凯旋归来后,吴起受到的不是鲜花和赞赏,而是鲁国群臣的非议。

有人在鲁穆公面前中伤吴起:“吴起这个人,多疑而残忍。早年杀死自己的乡人,又因为不回家奔丧被曾申逐出师门。君上对他稍微有所疑虑,他就杀死自己的结发妻子。如果重用此人,真不知道别国会怎么看待我们鲁国。况且我们国家弱小,一旦有了战胜国的名声,定会招致各国的担忧与嫉恨,说不定它们会联手围攻我们。而且,鲁国和卫国本是兄弟国家,君上如果重用吴起,就等于和卫国断绝了关系。”

鲁穆公听信谗言,免去了吴起的官职。后来吴起所侍奉的季孙氏因引起宾客的不满而被杀害。吴起觉得在鲁国很难发展,于是离开鲁国投奔魏国。

魏文侯向李悝询问吴起这个人怎么样,李悝说:“吴起贪恋功名,而且很好色,但在用兵上,可能齐国大将司马穰苴也不一定比得过他。”于是魏文侯起用吴起,命他辅佐将军乐羊攻打中山国。

此后一段时间,吴起战功卓著,受到了魏文侯的赏识。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进攻秦国。吴起率兵攻克了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在二地修筑城池防卫。第二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攻克了洛阴、郃阳等地,并筑城防卫。秦军无奈,只好退到洛水边防守,沿河边修建防御工事阻挡魏军的进攻。

在作战期间,吴起从不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等。夜晚他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覆盖身体遮挡霜露的侵袭。他十分关心下属,有士兵生病,他会亲自给士兵熬药;有士兵身上生疽,他会亲口为其吸除脓血。这让士卒们十分感动,对其十分爱戴。作战时魏军上下团结一致,个个勇猛冲锋,战无不胜。又经过几战,魏军全部占领了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魏国在此设立西河郡,并由吴起担任郡守。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对魏国的兵制进行改革,创立了“武卒”这一军事单位。他规定不管是谁,只要能够穿着全副甲胄,手拿12石的弓弩,背50个箭矢,并荷戈带剑,身上携带三日之口粮,能在半天的时间内跑完百里的人,即可入选为武卒。成为武卒的人,他全家人的徭役租税可全部免除。

吴起创制了一整套严苛的军事科目来训练武卒,使得他们成为了魏国军队中的精锐,各国无不闻风丧胆。据《吴子兵法》记载,吴起担镇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期间与各诸侯军队交战多达76次,未尝败绩。

叁、各家思想与朝党之争

吴起的变革强兵之法,以及摆兵布阵之术,对王诩兵道谋略方面的影响甚大。让他清楚地认识到兵事在统一天下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他以后学术所涉猎的范畴,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对其军事思想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此外,还有一人对王诩今后的影响是极大的,就是破除封建迷信的西门豹。魏文侯在位期间,西门豹是著名的水利专家,为魏国立下赫赫功勋。魏侯任派西门豹治理邺城。初到邺城时,他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于是立志要改变这种状态。

当地有个给河伯娶亲的风俗。每年邺城的三老、廷掾和巫婆都要到各家各户挑选漂亮的姑娘,然后将其投到水里送给“河伯”做媳妇。既然是给神仙娶亲,那嫁妆就应该无比豪华。于是,他们每次都以此为由头搜刮民钱百万,搞得当地民不聊生。很多邺地百姓受不了这个苛捐杂税,于是逃到了别处。

西门豹听说后,极为愤怒。后来趁又一次给河伯娶妻的机会,西门豹惩治了这些恶霸。随后他颁布律令,禁止河伯娶亲的巫风,废除不正当的苛捐杂税,邺城的情况开始慢慢好转,原先出走的百姓也陆续回到自己的家园。

此外,他又亲自对邺地附近的水源进行勘测,发动百姓围绕漳河挖掘了12条水渠,使大片田地得到灌溉,成为了旱涝保收的良田。邺城自此逐渐成为富足之地。

在发展邺地经济的同时,西门豹还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东北的重镇。

然而魏文侯却常听到对西门豹的检举,说他治理的邺城官仓里没有存粮,钱库里没有银钱,部队缺乏装备。后来魏文侯到邺城视察,就此事责问西门豹。西门豹说:“王者能够使人民富裕,霸者能够使军队强盛。邺县官仓里没有粮食,因为粮食都寄存在人民手中;钱库里没有银钱,因为银钱都积藏在人民手里;武库里没有兵器,因为邺县人人都是士兵。大王若不信,让我上楼敲敲鼓,看看邺县钱粮兵器如何?”

于是西门豹登上岗楼。他敲了一通鼓,邺县百姓听到鼓声,迅速集合到楼下,各个戴盔披甲,手里拿着兵器;又敲了一通鼓,又有百姓用各种车子装着粮草,迅速集合到了楼下。

魏文侯看到此番情景,非常高兴,就请西门豹停止演习。西门豹不同意,说:“能与百姓建立这样的互信,是十分不容易的。今天既然将他们集合起来,如果随意解散的话,老百姓就会觉得上当受骗,那之前的努力就荡然无存了。燕国经常侵犯我国疆土,掠夺我国百姓,大王不如让我带他们去攻打燕国。”

魏文侯听后点头称是,于是西门豹发兵攻打燕国,收回了许多失地。

除此三人外,魏文侯启用的能臣还有田子方、段干木、乐羊等。这些贤良人才的鱼贯而入,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魏国都迅速发展壮大。魏文侯还把孔子的弟子子夏请到魏国,让他在魏国讲道治学,这吸引了很多的士人来到魏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很有名的西河学派,因而魏国成为中原文化的一大中心。

而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鬼谷子,自然受到了这种氛围的熏陶,这就为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奠定了各方面的思想基础。

烽烟不断,天灾连年,让少年时的王诩深刻地认识到,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状况的根源就是战争,但分裂的天下,不可能没有战争,因此要想结束战争,便只有使得天下再次一统,所以统一天下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少年的王诩立志,要寻得救世的良方,将黎民百姓拯救出水火。

当时,魏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很强大,但内部的纷争却从未断过。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吴起开始侍奉魏武侯。

有一次,魏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郡巡视。看到西河的奇水险川,魏武侯感叹道:“我们的河山这样险峻,我们的边防一定十分坚固。”

大臣王错在一旁附和道:“这就是我们魏国强大的原因。在君上的英明治理下,我们魏国定能称霸天下。”

吴起听到王错如此阿谀奉承,立即反驳道:“我们君侯的话,是亡国的论调,你又在一旁附和,那就更加危险了。”

魏武侯有些不高兴,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

吴起回答说:“山河之险固是不能凭依的,霸王之业也从来不是凭借山河之险固就能轻易取得的。过去苗人聚居的地方,左边是彭蠡之滨,右边是洞庭之水,北面有岐山,南面有衡山。虽然有这些天险作为依托,可是他们在政治上搞得一塌糊涂,结果遭到了大禹的流放。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又有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做屏障,伊水、洛水在南面作遮挡。虽有这样的天险,但就因为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商汤击败了。殷纣王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面对着黄河,背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就因为不修德义、不实仁政,结果遭到周武王剿杀。而且,君侯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城墙不是不高,侍者的兵将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国家腐败的缘故吗?由此看来,仅仅依靠险固的河山,怎么能够成就霸业呢?”

魏武侯听了大受启发,十分赞同吴起的观点,说:“妙极!我今天才算是听到了圣人的言论啊,那么河西的军政大事就全委托给将军了。”

王错听了这话很不自在,对吴起更加嫉恨。

李悝去世后,魏国国相一职空缺。魏武侯开始物色新相。在河西担任郡守的吴起,在河西威望很高,百姓十分拥戴他。吴起也认为自己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深受文侯重用,并辅佐过李悝治理国政,武侯肯定会起用自己为相。

可是吴起不知道,在参与李悝变革的过程中,他因加大了变法的力度,使一些世袭贵族大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早已成为了王错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在争夺相位的过程中,王错等人支持商文夺去了相权。

吴起很是恼怒,他认为商文无能无德,不如自己有才干,便和商文展开了一场辩论。在辩论中吴起夹枪带棒,不时以言辞相讥。这更加引起了王错等人的不满。

王诩听父亲议论起这些事,心里一下明白,那些贵族和吴起的分歧已经无法弥合了。

肆、兵争起,世纷错,少年心怀天下

商文去世后,公叔痤继任为相。公叔痤非常嫉妒吴起的才能,害怕他夺了自己的相位。公叔痤的老婆是魏国的公主,于是他的仆从为他出谋划策:“吴起这个人有骨气,又极重名望。您可以对武侯说魏国太小,容纳不了吴起这样的人才。当武侯问您怎么办时,您就建议武侯用下嫁公主的办法笼络吴起,如果吴起推辞,武侯定然不高兴。如果吴起答应迎娶公主,那您找个机会请吴起到家里做客,在宴上故意惹公主发怒,使她当面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这样,就肯定不会娶公主了。这样一来,武侯与吴起必起嫌隙。”

公叔痤采纳了他的建议。吴起见到公主如此羞辱国相,婉言谢绝了魏武侯联姻的邀请。魏武侯因此对吴起有了猜疑,从此不再信任吴起。

而且大夫王错又不断进献谗言,中伤吴起。吴起感觉在魏国已难有立足之地,于是离开了魏国,投奔了楚国。

不仅魏国国内争斗激烈,与他国的战争也频繁发生。魏国地处中原,周围国家林立,生存环境十分复杂,稍有不慎,就会有亡国的危险。

韩赵魏三家刚分晋不久,韩赵之间便刀兵相见。赵献侯想联合魏文侯消灭韩,两国平分韩国。韩武子想联合魏文侯消灭赵氏,两国平分赵国。然而魏文侯十分清楚现实情况:韩魏比较弱,必然会联合起来对抗赵国,以免被赵消灭;赵国想利用联魏制韩的计策分化韩魏,然后各个击破。因此韩魏决不能内斗,否则就是自取灭亡。韩魏联合攻赵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赵国地广人多,兵精粮足,实力不容小觑,韩魏联合最多也只能和赵国打个平手。就算有幸打败赵国,那么韩魏也定会继续内斗,说不定还会有被其他大国吞并的危险。

而且,晋地被山河环绕,比较封闭,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只有赵国的代和邯郸可作为向外扩张的凭借。但由于身后受到韩魏的威胁,赵国也没有足够的力量通过这两个地方向外扩张。所以说三家必须和平相处,如果内斗,就会被困在晋这个封闭的环境里,谁都无法发展。也就是说,三家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有出路。

赵献侯和韩武子都同意了魏文侯联合发展的建议,于是三家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平定了三家的内部争端,魏文侯开始向外扩张。由于赵国在北,韩国在东,南面的郑国是韩国的目标,那么魏国只好向西面的秦国寻求生存空间了。

公元前419年,魏国大军渡过黄河,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西南)修筑城池,以此为进攻秦国的军事基地,秦军迅速组织反击。经过几次较量,魏军占住了少梁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秦军一面围攻少梁的魏军,一面在黄河沿岸建造防御工事,阻止更多的魏军渡过黄河。由此,秦魏形成了僵持的局面。

后来魏文侯任命吴起为进攻秦国的主将,秦魏对峙僵持局面被打破。魏军一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深入秦国的河西之地。公元前413年,吴起率军出其不意地进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道郑地(今陕西华县),秦国举国震惊。渭河平原是秦国的粮食基地,如果吴起拿下郑地,秦国的粮仓就不保了。而且渭河平原无险可守,吴起可以一路向西平推直抵秦国都城雍城(今陕西凤翔),这样秦国就有被灭亡的危险。

秦国调大军增援郑地。太子魏击趁黄河西岸秦军的防守被削弱之际,率东岸的魏军强行渡河,一举攻破秦军的防守,河西之地尽落入魏国之手。魏文侯设立河西郡,任命吴起镇守河西,魏国日益强大起来。

与之相对比的是,赵国的实力却逐渐下滑。尤其是赵献侯后期,赵国实力大不如前,而且赵国受到了位于其北部中山国的严重威胁。赵献侯死后,即位的赵烈侯无法抵御中山国的攻势,向魏国求救。

但中山并不和魏国接壤,即使打下来也不一定守得住。然而魏文侯却答应了赵国的请求,但他要求赵国以智地作为报酬。智地位于魏国本土的北部,此地易守难攻,对魏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魏文侯一直觊觎此地。这次赵国求援,魏文侯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公元前408年,魏国在结束西边与秦国的战争后,派大将乐羊率大军进入齐国境内,帮助齐军攻打中山国。中山国是北方夷狄建立的古老的国家,他们兵强马壮,民风彪悍。经过三年的苦战,乐羊才攻破中山国。魏文侯派李悝和太子协助乐羊镇守中山。由此,魏国把赵国夹在中间,对赵国构成的威胁比中山还要大。

公元前405年,齐国发生内乱。赵国因接收了和齐国接班人田和相敌对的田会,引发齐国不满。田和派田布率大军攻打赵国。

赵国向魏韩求助。韩赵魏三国联军与齐国大战,斩杀齐军三万,缴获了大批军械粮草。之后三国联军进攻齐国本土,一直打到齐国的长城,齐国被迫割地求和。魏国再次获得大批土地和难以计数的物资,实力再次增强。

文侯之后,武侯继续文侯向外扩张的政策。公元前393年,由于魏国的发展壮大对西边的秦国和南边的郑国构成了直接威胁,于是两国联合起来进攻魏国。魏国同时两线作战,在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筑城抵御郑国的进攻,然后集中主力和秦国作战。秦魏于注城(今河南临汝县西)大战,吴起再次大败秦军。

公元前391年,魏国与楚国发生冲突,魏武侯号召韩赵再次组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三晋攻占楚国的军事重镇大梁、襄陵(今河南雎县),并向楚国腹地挺进。楚国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派遣使臣向三晋求和,三晋拒不退兵。楚悼王无奈,只好向秦齐求救。秦国发兵攻打三晋中最弱的韩国。公元前390年,魏武侯回师救援,在武城(今陕西华县东)和秦军大战,两国不分胜负。吴起在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旧陕县)筑城,建立岗哨,密切注意秦军动向。齐国趁魏国与秦楚激战正酣,发兵攻占了襄陵。

公元前389年,看着秦国屡遭欺凌,窝了一肚子火的秦惠公破釜沉舟,募集军队五十余万,直扑魏国军事重镇——阴晋(今山西华阴东)。魏武侯亲自到前线犒劳将士,魏军上下士气高昂。吴起只率领五万魏军进行反击,于阴晋城外与秦军大战,秦军溃败,死伤被俘者不计其数。经过此役,秦国基本上丧失了对抗三晋的实力。而魏国则进入关中平原,横扫西河,把持了秦国进军中原的要道,将秦国逼在西部一隅。

后来赵国发生内乱,魏武侯阴谋把控赵国国政,魏赵关系再度紧张,三晋内部重燃战火。魏国攻打赵国邯郸,久攻不克。之后赵敬侯攻打魏国的附属国卫国,魏国出手相救,大败赵军于兔台(今河南清丰西南)。

之后赵国与卫魏两国发生多次战争。赵国不敌,便向楚国求救。楚国攻打魏国后方,魏国回师救援。赵国趁机攻打魏国,占领了魏国的几座城池。魏武侯疲于多线作战,又看到楚齐等大国慢慢崛起,便向赵国求和。赵敬侯也希望能够和强大的魏国共同作战瓜分战利品,于是两国冰释前嫌,再次和韩国组成三晋同盟。

经过文侯武侯两代君主,魏国称霸中原。但之后因为争夺王位引发的内部混乱开始使魏国走下坡路。

这些时事被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王诩都看在了眼里。后来由于魏国内部斗争激烈,王错无暇顾及儿子的学业。王诩知道父亲的心事,他觉得自己也长大了,应该出去闯荡闯荡,而且家里的书也差不多都被他看完了,于是他向父亲主动提出外出求学。

王错虽然舍不得儿子,但又一想,也该让儿子出去见见世面,闯荡闯荡了。便说道:“这样吧,那就去西河吧。先王文侯邀请了好多名师到西河讲学,到那里应该能学到很多东西。”

王诩点了点头。 dd3daQMSmoaaZ7cWQjWkmC80O+bsDXFFmUVkaz5LhIggLIHINMNFVw0ccaAWdt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