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口才技巧

语言是最危险的武器:刀剑刺的伤口要比语言刺的伤口容易治愈。

——[西班牙]卡德龙

步出窘境

生活中往往有许多难题和窘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陷入其中。当陷入难题和窘境中,怎样才能从中解脱出来呢?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位顾客怒气冲冲地到一家公司经理处去抗议说,他们公司所经销的奶粉里有只活的虫子。

众所周知,奶粉生产是非常严格的,首先要抽净空气加入氮气,随后密封以防止酸化。所以在这过程中是绝对不可能有活虫留在里面的。那么问题就是出在消费者身上了。在场的人都认为公司经理一定也会以上述的理由说服对方,可是他开口所说的却出乎意料之外。

消费者愤怒地向那位经理抗议着。那位经理便开口说道:“是吗?若是真的,那事情就严重了,我们必须将工厂的所有机器停下来,对整个制造工程作一次总检查。”接着,经理说:“我们工厂在包装奶粉时,必须先抽掉罐内的空气,然后注入氮气,再加以密封,所以不可能有活的虫在里面,我们向来确信是这样的。我想立刻严密地调查,请你说明你开封时情况,以及开封后的保管情形。”

那位顾客好像没想到自己所提出的不满,竟然会造成这么重大的问题,因而面露惊讶的表情,然后才想起自己的保管似乎有问题,便对那位经理说:“算了!希望你们以后多加注意,不要再发生这种现象。”说完便匆匆回去了。一般人在自己有充分理由可以对抗对方提出的不满时,都会从正面攻击对方的抱怨,暴露对方的不对,但这种作法反而会使对方的不满情绪愈来愈高昂,态度也会更强硬,所以不是有效方法。应该像此例一样,故意夸大重视成为焦点的问题,对方会因为事情弄得太大而感到害怕,抱怨的锋头会迟钝下来,便会自动收兵。

在心理紧张的情况下,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某公司的经营者,在跟劳工代表交涉到紧要关头,已濒临要做确切决定时,他突然说道:“喂!先生,你的声音相当不错哩!好响亮哦!”使得当场的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变。劳工代表们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才好,整个会场陷于一片寂静中。

对老是唱反调的人,最好暂时收回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否定论,使对方失去攻击的目标。“得让人处且让人”这句话用于对付那些始终固执己见、寸步不让的人来说,不愧为一种好办法。例如:某大公司为了新开发的产品是属于都市型还是乡村型,而产生两派相对的意见,引起相当大的争论。公司经理看到属下这么争论不已,便宣布开会暂停。当再度开会时,本来主张是乡村型的某带头人发言:“大家若主张都市型的话,我也会觉得不无道理。因为我从小在都市生活,对乡村不太了解,所以我也不敢断言,我只是觉得像是乡村型。我很愿意再听听主张都市型的意见,使我态度的转变更合理。”于是争论变成了讨论,气氛好多了。后来又展开长时间的讨论,结论是属于乡村型,而且本来对立的双方心中都没有芥蒂地欣然达成一致。

这的确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型例子,利用暂时收回自己的意思,表示有意靠近对方的说法,而使原先保持强硬态度的对方,最后也赞成己方的说法。同时在否定自己意见之后,又做出附和对方说法的姿态,对方就不便再强硬坚持自己的说法了。

朋友,锻炼你的口才,努力使你从难题中和窘境中解脱出来吧!

委婉化解尴尬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不便直言之事,只好用隐约闪烁之词来暗示。一位顾客坐在一家高级餐馆的桌旁,把餐巾系在脖子上,这种不文雅的举动很是让周围其他顾客反感。经理叫来一位服务员说:“你让这位先生懂得,在我们餐馆里,那样做是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含蓄。”

怎么办呢?既要不得罪顾客,又要提醒他。服务员想了想,走过去很有礼貌地问了那位顾客一句话,说:“先生,你是刮胡子呢,还是理发?”话音刚落,那位顾客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赶快取下了餐巾。

某人到一对年轻夫妇家做客。年仅4岁的小主人公大声地对这位客人叔叔说:“叔叔,爸爸昨晚又打妈妈了。”年轻的女主人嗔怪地瞪了女儿一眼,表情甚为尴尬。见状,客人随机应变,对孩子说:“云云,你爸爸和你妈妈不是在打架,他们昨晚是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呢!你看,是不是这样,嘎,嘎,嘎……”小女孩天真地笑了起来。女主人脸上的尴尬也消失了。

日常生活中,说到对方的缺点错误时,人们也倾向于用含蓄的办法,目的是为了尊重别人,避免刺激大家,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一位市场的营业员,遇到一位顾客买菜时,把黄菜叶都摘掉了。营业员说:“小心别碰掉菜叶。”营业员有意把已发生的事说成提防发生的事,把有意的“摘菜叶”说成无意地“碰”,这样既达到了不准顾客摘菜叶的目的,又不得罪顾客。

如果你知道有人在背后说你的坏话,你内心很恼火,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种事,你可以对他说:“我妻子昨天吃亏了。”他一定会问你是怎么一回事。这时你就说“她背后说另一位女同志的坏话了,她以为别人不知道,麻雀飞过还留个影呢,结果人家知道了,于是便引发了一场面对面的冲突,结果我妻子吃了大亏。”笑过之后,此人一定会耳根发热,心跳加速,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委婉含蓄的话受青睐,主要是它能两全其美。当然,使用委婉话语,必须注意避免晦涩难懂的话。社交谈话的目的是要让人听懂,如一味追求奇巧,会使他人摸不着头脑,甚至造成误会,必然影响表达效果。要做到语言含蓄,须善于洞悉谈话的情景和宗旨,还要练就随机应变的本领。

补救失言有学问

“人有失足,马有乱蹄”,在日常生活中,即使辩才如张仪,也难免会陷入词不达意的尴尬,更不用说偶尔头脑发昏,举止失当,做出莫名其妙的蠢事。虽然个中原因不同,但后果却相似:贻笑大方或引起纠纷,有时甚至一发不可收拾。这种时候,你就得让脑子转个弯儿,想法子以化解纠纷。我们可以看看他人的一则例子,从中得到启发。

司马昭与阮籍有一次同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母亲!”阮籍素来放荡不羁,信口说道:“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抵牾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措辞不当,连连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一席话说得面面俱到,众人无可辩驳,阮籍也免去了杀身之祸。

这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能够让你免去一场争吵。阮籍巧妙地引用了一个比喻,在众人面前不知不觉中更换了题旨,巧妙地平息了众怒。当你出言不慎引起众怒时,不妨试试此招。

前美国总统里根在向记者谈论健康的奥妙时,不自觉信口开河道:“除了运动,我的另一个习惯是不吃盐。谁要想保持身体健康,最好不吃盐或少吃盐。”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全国盐业业主的齐声抗议,引发了一场“食盐风波”。在众怒未平时,盐业研究所所长出面替总统作了解释:“吃盐对人体是有好处的;而里根总统遵照医生吩咐不吃盐也是情非得已。每个人的情形不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食盐的多寡。”

所长既未否定总统的话,也未肯定吃盐对人体有益,而是作一番颇为客观的解释,巧妙的消除了总统言语失误带来的风波。这就是圆话的补救术。将失误之言采取声东击西的分析,巧妙挽救了言语失误。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是一位成功的外交家,一次,他在接受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时,说起自己成功的外交施政时,竟夸口说道:“美国人崇尚只身闯荡的西部牛仔,而单枪匹马向来是我的作风,或者说是我技能的一部分。”此番话一经报纸发表,马上引起轩然大波,连一贯赞赏基辛格的人们也不满于他好大喜功的轻率言论。然而,基辛格毕竟是基辛格,他不但沉住了气,还明智的主动接受采访并乘机声明:“当初接见法拉奇是我平生最愚蠢的一件事,她曲解了我的话,拿我来做文章罢了。”

基、法两人的话,究竟谁真谁假,外人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便是一种转移别人注意力的方法。它可以减轻失误的严重性,但在一般情况下,应用此法应该谨慎,因为它实际上是委过于人,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少用,以免损失自己声誉,失去他人的信任。

明朝文学家解缙,一次不小心碰碎了金銮殿上的一只玉桶。这两只玉桶象征着国家权力,现在解缙打碎了一只,这还得了?

有个大臣去禀报皇帝说:“解缙想造反,把金銮殿上的玉桶打碎了一只。”皇帝勃然大怒,传解缙上殿,问他为什么打碎玉桶?

解缙应声回答:“为了万岁的江山,我打碎了一只玉桶。”

几个想陷害解缙的大臣跪奏说:“解缙打碎玉桶,明明要造反,请万岁治罪。”

解缙跪奏道:“万岁,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只有一统(桶)江山,哪有二统(桶)江山,如果有二统(桶)江山,国家怎得安宁?”

皇帝一听这话,连声说道:“对呀,只有一统江山,哪有二统江山?这只玉桶打得好,碎得好!”

一个正当的借口免去了杀身之祸。

一半是真,一半是假。“借口”永远是有的,就看你如何去发现,怎样去利用。

失言是常有的事。此时,不要虚张声势,除非你遭遇的情势已牵涉到别人情感的问题。你应该立即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你只要认错就不致使情况恶化,而且你很可能还有所收获。现在有勇气说“我错了”的人已经不多,因此,敢说我错了就能赢得敬重。

勇于承认错误的人永远都是受欢迎的,以坦率道歉来挽救过错,以真诚检讨来赢得宽恕,比遮遮掩掩、文过饰非要高明得多。当你不小心说错话,不妨公开承认错误,相信大家都会欣然接受。

被誉为“小旋风”的偶像明星林志颖,颇受少男少女的喜爱。有一次他被人问及对郭富城的印象,因为他与郭富城走的是同样的偶像路线,有不少人拿他俩作比较,他们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林志颖故作诙谐道:“郭富城嘛,我不知道。我只清楚他比我大了整整十岁,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了吧。”此言一出,满座哗然,许多郭富城的歌迷声声指责他的狂妄。后来,他为补救这一句口误,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我深表遗憾,我在此公开向郭富城道歉。”至此,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下来。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美国总统杜鲁门身上。他的女儿玛格丽特开演唱会,被评论家休姆批评得一文不值。杜鲁门一气之下写了封信去责骂休姆,称他是“蹩脚的评论家”。“希望有朝一日遇上你,那时,小心你的鼻梁。”这封信被休姆公开于世,总统形象一落千丈,杜鲁门明智地选择了公开道歉的方式,他诚恳地对人民说:“我的感情十分脆弱,有时候会控制不了自己。”

总统这样的作为非常难得。他不仅不因上次的出言不逊而失去民众的支持,更因自己的一腔真情换来了更多的支持者。这也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将自己说过的“错话”添文减字,让意思改变,是巧妙改口的另一个招数。

隋唐时,秦琼贫病交加晕倒在单家庄。单雄信救起他,说起自己久仰秦琼的大名,但苦于不曾谋面。秦琼脱口而出:“正是在下。”话一出口他便后悔了——怎么能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他又很快在后面添了四字,改成“正是在下同衙朋友”,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身份。

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名剧《雷雨》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鲁侍萍再次见到失散多年的儿子周萍时,心情激动,情不自禁地呼出声:“萍……”但她立刻意识到母子两人身份悬殊,周朴园也不可能让她认这个儿子。于是强忍悲痛,改口道:“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一场风波消失于无形。

这种在文字上增文减字的技巧,需要说者冷静、机智,随机应变。

民国初年,东三省所向披靡的大帅张作霖,曾留有一段巧解歧义的佳话。一次,他在宴会上为日本人题字,字题完后,落款本应写作“张作霖手墨”,但大帅一时疏忽大意,将“手墨”写成了“手黑”。秘书见状忙暗示大帅更改,他却哈哈大笑,对秘书喝道:“我怎会不知道这‘墨’字底下有个‘土’?就是因为这个‘土’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所以绝不能给他们,这叫寸土不让!”

这几句话既巧妙掩饰了自己把字写错的尴尬,又出人意表的驳斥日本军国主义者,一时传为美谈。

补救言语失误或举止失当,应视场合而采取不同手段。灵活运用,方能百战百胜。如果拘泥形式,只会雪上加霜。以上所介绍的只是变通情况下应采取的应对之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灵活应对别人的奚落

在许多生活场合,有时会遇到别人有意无意奚落、挖苦讥讽你,你该怎么办?你应该用语言作为“护心符”,筑起防卫的堤防。有随机应变能力的人,就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难堪境遇烟消云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视不同的来者选择不同的应付办法。

若判明来者不善,是怀有恶意,故意挑衅,你可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理、有利和有节地回敬对手。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同周总理谈话时,看到周总理的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何还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庄重而又风趣地答道:“提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的战利品嘛,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钢笔。”那个记者听后,一脸窘相,怔得半晌也说不出话来。

如果对方来势汹汹,盛气凌人,前来指责辱骂你,而你确信真理在手,则应保持藐视的目光、冷峻的笑容,让他尽情地发泄个够,而不予理会。有时沉默无言的蔑视,能力胜千钧,抵得上万语千言。假如有人冲着你横眉竖眼,恶语中伤地骂道:“你这个人两面三刀,专门告我的阴状,想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没门!”如果你心中无愧,完全不必大发雷霆,倒不妨解嘲地反诘:“哦!是真的吗?我倒要洗耳恭听。”然后诱使谩骂者说下去,直到对方找不到言辞了,你再“鸣金收兵”。在这种情况下,你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方式笑迎攻击者,显然比暴跳如雷、大动肝火要好。

假如有人以半真半假的口吻问:“你得了一大笔奖金,该‘发财’了吧?”如你避实就虚地回答:“你也想吗?咱们一块来干。”语中带点阳刚锐气,别人再问,也不大好意思了。

你刚被提拔到某领导岗位,有人对此揶揄道:“这下子你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了吧!”你听了不必拘谨,可一笑了之:“是这样吗?你算得这样准?”用这种不卑不亢的应酬方法,立即使对方语塞。相反,你过于计较,说出一大堆道理,倒显得太认真,反而适得其反。

如果有人用过于唐突的言辞使你受到伤害,或叫你难堪,你应该含蓄以对,或装聋作哑、拐弯抹角、闪烁其词,或顺水推舟、转移“视线”、答非所问,谈一些完全与其问话“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用这种委婉曲折的方法反驳对手,一定会取得奇特的功效。

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棘手犯难的问题,对此,若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回答,往往会化险为夷,改变窘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使难堪局面消失在谈笑之中。

被羞辱时要把握分寸

被别人羞辱着实是一件令人恼火的事情。它意味着尊严受到侵犯,感情受到损伤。虽然羞辱你的人来势汹汹,张牙舞爪,咄咄逼人,但在这场羞辱与反羞辱的争斗中,何方取胜却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关键要看被羞辱的一方如何把握应对的分寸,如何化被动为主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羞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避免发火动怒。如果你不是沉着从事,而是失去理智,那就会给挑衅者提供机会,让其占据优势,结果使自己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在洛克菲勒的轶事中,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他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那位客人恣意谩骂他达几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拿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和善地注视着这位攻击者,那人愈暴躁,他就显得越和善!

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渐渐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遭不到反击,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咽了一口气。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作决斗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末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回响,只好索然无味地离去。洛克菲勒呢,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笑,继续他的工作。

不理睬他人对自己的无礼攻击,便是给他的最严厉的迎头痛击。成功者每战必胜的原因,便是当对方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如故,显得相当冷静与沉着。

当然,应付羞辱也要视具体对象和情形区别对待。

如果有人故意出你的丑,让你难堪,你完全可以以牙还牙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有时你必须打破僵局,使这种窘迫场面马上结束,可以这样说“你显然是想存心让我下不了台,能告诉我你这样做的目的吗?”或者说:“你似乎有些心烦意乱,我是否有什么地方惹你不高兴了,你能告诉我吗?”

下列几种应付羞辱的应答法,可供参考:

“你以为你是什么人?”

(1)不要动怒,索性把他的话点明:“依你看我要是某某人才够资格和你说话,是吗?”如果对方说:“是”,这时,你可以反击一下问:“那你自以为是什么人?”

(2)谦和一点,用开玩笑的方式:“天气不好时,我自以为就是拿破仑。”或者“现在吗?我自以为是一个受害者。”

(3)指指旁边的人:“我自以为是他,你再问问他自以为是谁?”

“你开玩笑!”

这话本来无伤大雅,但是说话人带有不屑的表情和讥嘲的口吻,就是有意要使你出丑了。

(1)表示你留意到他的态度:“我是在开玩笑,可是你忘记听了之后应该笑啊!”

(2)当作他的一项要求:“好!你要听什么笑话?”

(3)故意以为他在猜测:“对!我正在开玩笑!”

人与人相处,可能产生的摩擦何止千种,以上只是将典型的例子告诉读者朋友,更复杂琐碎的情况要读者朋友自己去类推和发展,而且去实践。

“你父母怎样教养你的?”

谈话之中突然扯到父母,这是最令人冒火的事,但是你千万别为父母受了指责而生气,他的目标是惹你发火。

(1)别上钩,你说:“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2)你默想一会儿,再说:“我记不得了,恐怕得麻烦你自己去请教他们。”

(3)做肯定的答复回敬他:“我只记得一点,那就是不可以问这样没有礼貌的问题。”

面对纠缠时如何“挡驾”

生活中有幽默,生活才更有味道。王蒙说:“幽默是一种酸、甜、苦、咸、辣混合的味道。它的味道似乎没有痛苦和狂欢强烈。但应该比痛苦和狂欢还耐嚼。”

杰瑞是一个极富幽默的警官,无论遇到什么案件或难题,在他手下总能迎刃而解。

有一天,有三位女士为了芝麻大的小事而大吵大闹来到警察局。她们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让谁先说叽里呱啦几乎把房顶都要掀翻,连局长都没有办法。这时杰瑞来说了句:“请你们中间年纪最大的一位先说吧。”话音刚落房间里顿时鸦雀无声。

某日,一男子试图制造一件轰动全国的新闻,便爬上纽约国际贸易中心,往楼顶上一站,做跳下去的样子。很快,楼下围满了人,包括警察,医生和记者。局长和警长轮番喊话,并试图救险,那男人总是色厉内荏地叫着:“别过来啊!谁要是过来,我就跳下去!”僵持片刻后,杰瑞带了一名医生走上前,只说了一句话,那男子便默默地走下楼去。杰瑞说的是:“我不是来抓你的,是这位医生要我来问问你,你死后,愿不愿意把尸体捐献给医院?”

在一次执勤的时候,杰瑞竟然抓住了一个正在通缉的男扮女装的要犯,警长问他:“罪犯男扮女装,你怎么认得出来?”杰瑞说:“我看他没有女人的习惯。”警长问:“什么习惯?”杰瑞说:“很简单,她走过时装店,食品店和美容院的时候,连看都没看一眼,我就知道这里边有问题。”

回家路上,杰瑞忽然看见两个年轻的神父同骑一辆自行车在一条小路上飞驰,便将他们拦住。杰瑞说:“你们不觉得这样的速度是很危险的吗?”神父们说:“没关系,天主和我们同在。”杰瑞说:“很好,这么说我应该罚你们80美元,因为三个人是不能同骑一辆自行车的。”

星期日,在闹市区的一个路口,有个持不同政见者正在发表演讲:“如今的政治腐败透顶了,我们应把政议院和参议院统统烧了!”行人越聚越多,堵塞了交通,警察赶到时,秩序大乱,无从下手,杰瑞大叫一声:“同意烧参议院的站到左边,同意烧政议院的站到右边。”只听“唰”的一声,人群顿时分开,道路豁然开朗。

幽默是一个人涵养的重大表现,同时也是对付那些胡搅蛮缠者最好的武器。不少闻名于世的文坛巨匠们就曾诠释了幽默的精神,在人们的心目中,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们幽默反讥的故事。下面就讲一个关于马克·吐温的幽默故事:

美国一位百万富翁的左眼已坏,花很多钱装了一只很好的假眼。乍一看,谁也不会认为是假的,富翁很得意。有一次,他碰到了马克·吐温,问:“你看我哪一只眼睛是假的?”

马克·吐温指着他的左眼说:“这一只。”百万富翁十分惊异:“啊,你怎么知道的,根据是什么?”马克·吐温回答说:“我看,你的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慈悲。”

马克·吐温用自己的智慧挡回了百万富翁无聊的胡搅蛮缠,让他碰了一个钉子还受了一个绝大的讽刺,吃了哑巴亏。和马克·吐温一样,大文豪海明威的幽默也让人赞叹不已。

海明威出名之后,除获得大多数人的敬仰之外,也招致了一些人的妒忌。

一天,海明威收到这样一封无理取闹的来信。信中说:“您现在是著名作家了,听说您的书稿很值钱,是一字一金。现在寄上一块美金,请您寄个样稿来看看。”

海明威不客气地收下了那块美金,同时给那人寄了一封信,但信中只有一个字“谢!”

有一次,有个贪财而又胸无点墨的人问海明威:“你能告诉我一个能保证找到黄金的地方吗?”

“可以。”

“在哪儿?”

“在字典里!”

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身旁坐的是一位资本家。这位资本家想方设法要同海明威搭讪。

“什么是最好的写作方式?”资本家问。

“从左往右写。”海明威答。

海明威的睿智和幽默让人领略到了这位硬汉的另一种风采。

幽默的东西往往是极具生活色彩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在适当时刻巧妙地运用幽默的方法,常常是事半功倍。

在1950年,有一次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中国银行有多少钱?”面对这一不友好的询问,若从正面无论怎样回答,都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只见周总理坦然的笑笑说:“中国银行嘛,共有拾捌元捌角捌分钱。人民币是中央人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具有极高的信誉。”在场的中外人士经过短暂的惊讶而反应过来之后,立即钦佩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当时流通的人民币共有十种面值,即: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它们相加的总和正是“拾捌元捌角捌分钱”。外国记者本意是想让总理说中国银行里没多少钱,进而产生尴尬局面。但周总理做出的巧妙回答,可谓语惊四座。这种出神入化的思维既无懈可击,又极大地维护了中国金融的威信。

机智的回答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缠。也显示出伟人的机智必定与众不同。

林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有一个老师千方百计地想难倒林肯。一天上课时,他问道:“林肯,你是愿意考一道难题呢,还是考两道容易的题目?”

不出所料,林肯答道:“考一道难题吧。”“好吧,那么你回答,”教师说,“蛋是怎么来的?”“母鸡生的。”林肯答道。“那么,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师,”林肯说,“这是第二个问题了。”

老师的问题的确不好回答。在逻辑学上,这就是循环论证,即由前提甲推出结论乙,又拿乙做前提来证明甲,这种论证是无法成立的。而林肯实际上是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对方引导到否定自己的结论上。

喜欢挑剔和批评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和静心听他申述的人的面前,终究要软化降服的。

举个例子:某市自来水厂年前曾遇到一个爱找麻烦的用户。这位用户是个地方上的民意代表,他屡次打电话给水厂斥责水质不洁,水中有小虫等,而且拒绝付水费。他向报社投书,而且在开会时大肆责备。

水厂方面不敢得罪他,最后派了一位最干练的业务员去拜访他,倾听他的种种斥责。那位业务员听了频频说“是”,并同情他的遭遇,他持续不断地静听他的牢骚将近二个小时。最后,这位业务员表示虚心求教,保证立即改善这段水路。

后来又去拜访他两次,聆听他的责难。最后,这位民意代表渐渐地表示友善,而且付清所欠的水费,以后再也不责难水厂了。

无疑这位民意代表自以为是主持正义,为用户利益着想。事实上,他想要的是“高贵感”,用责难的方式得到他的高贵感。但在水厂方在派员和他接洽之后,他得到了高贵感,于是,感觉上的不满都消失了。

摆脱“二难”问题的圈套

“二难”问题就是不论你回答“是”或“否”都可能给你带来麻烦的问题。回答这类问题最须用心。

回避难题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百兽之王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找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口是香还是臭。首先轮到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种肉的腥臭味。”

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了。

第二天,轮到猴子来闻。鉴于头天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狮子又怒曰:“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它吃掉。

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但却老不开口。

狮子急了,催它快说。

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回避难题的手段可谓巧妙。

回击挑衅

乡间,一无赖站在十字路口拦住一位过路的姑娘:“你说,我是要往东去,还是要往西去,猜中了就放你走。”对此,姑娘怎么答都不会对,因为他的问话并非非此即彼,还有南和北。这时,姑娘掏出手绢揉成一团:“女士优先。请让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好吗?”无赖有恃无恐,便答应了。姑娘便说:“你猜猜,我这手绢是要丢向东边,还是丢向西边?”无赖当然同样不能答,只好让姑娘走了。

汉高祖刘邦非常熟悉这种“回避”的技巧。

项羽自尊霸王后,想谋杀刘邦。

范增出主意说:

“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你就说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去,你以其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

“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

“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

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

“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说:

“臣遵旨。”

刘邦的回答,避开项羽问话的前提故意说对项羽忠心耿耿,“唯命是从”,从而使项羽找不到借口杀自己,为自己日后卷土重来创造了机会。

复杂问语

一次邻居盗走了华盛顿的马。华盛顿和警察一道在邻居的农场里找到了马,可是邻居硬说马是自己的,不肯把马交出。华盛顿想了一下,用双手将马的双眼捂住说:“既然这马是你的,那么,你说出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邻居回答说。华盛顿把手从马的右眼离开,马的右眼光彩照人。“啊,我弄错了,”邻居纠正说,“是左眼!”华盛顿把左手也移开,马的左眼也光亮亮的。“糟糕!我又错了。”邻居为自己辩解说。“够了够了!”警察说,“这已经足以证明这马不是你的!华盛顿先生,我们把马牵走吧!”

邻居为什么被识破?因为华盛顿善于利用思维定式,先使邻居在心理上认定马的眼睛有一只是瞎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沉锚效应”。邻居受到“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暗示,认定了“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所以,猜完了右眼猜左眼,就是想不到马的眼睛根本没瞎,华盛顿只不过是要让他当场现原形。

复杂问语是指利用“沉锚效应”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的问语。对这种问语,无论采取肯定还是否定的答复,结果都得承认问语中的错误假定,从而落入问者圈套。如一个人被告偷窃了别人的东西,但又死不承认偷过。这时审问者便问:“那么你以后还偷不偷别人的东西?”无论其回答“偷”还是“不偷”,都陷入审问者问语中隐含的“你是偷了别人的东西的”这个错误假定中。

对这类问题,不能回答,只能反问对方,或假装糊涂,不明白对方问话的意思。

巧妙回避“敏感话题”

有这样一个笑话:

我国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术不佳,但兴致很大。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还每画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流放他乡。

有一天,县官司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又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县官得意地说:

“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

“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

“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此,怕什么?”

来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来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来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天老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来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来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来人:“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来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来人:“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新来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从容周旋,借题发挥,绕弯子似的达到批评的目的。巧妙地用上复杂问语,使他的戏做得自然而真实。他对付不宜直言的话题的手段实在是高明。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宜直言”的场合需要我们用心应付。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张学良将军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危难的关头,是他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殊不知,这位“世纪老人”,从前的少帅,除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上级才能外,还有着极“帅”的口才。下面是20世纪90年代台湾某报记者对张学良将军的采访,从中可以体会到将军口才的过人之处:

记者:有人说你是花花公子,你是怎样看的?

张:我从不是个花花公子,不过现在你们也许可以说我是个花花老人。你们看,我现在花最多时间的地方就是床上,有时候早上11点才起床,吃过午饭又去睡,一觉睡到了3点,你们说我浪漫不浪漫?

记者:西安事变后,你几乎不再与政治有关,你的命运和蒋介石分不开了,你是怎么看的?

张:对于蒋介石,在他过世的时候,我私下写了一幅挽联:“关切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如仇雠。”对于他,胡汉民曾说过一句话:“以前在孙文面前乱说话说惯了,如今可说出问题来了。”你们懂这意思吧,孙先生对玩笑一向是不以为意,蒋先生可不同,他是个军人。

记者:你是否考虑过回大陆看看这事?

张:(哈哈一笑)我现在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了。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想做,大概就只有回家看看了,看看大陆的情形,看看亲戚朋友和家乡,可是左腿很疼,没法子去,得等好一点再说了。

在经历了漫长的半个多世纪后,张学良将军已是一位九旬高龄的世纪老人。在台湾的生活,张学良将军一直在“保护的自由”中生活。可他依旧“大仁、大勇、大智、大寿”。由于张学良是一位历史人物,历史的见证,因而常常有记者的采访。谈话的内容无所不包,既涉及张学良的私人生活,又涉及到历史、现实和政治斗争。许多问题都是十分敏感的。由于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地位,以及目前的现实,张学良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张将军也深知这点,因而对敏感问题,常常机智应对,或巧妙躲开难以回答的问题,或自嘲调侃,避开敏感话题,巧言对之,妙趣横生,体现了将军良好风度和学识。

莫触及别人的绝对隐私

人往往有自己的隐私,绝不希望为他人触及,不管这个“他人”同自己关系多么亲密。

比如自己身体或身体某部位有些缺陷,总怕有人揭短,这是很正常的事。

报上曾有过一则新闻:一个女中学生,只因为有人说了她一声“胖女人”,羞惭之极,绝食身亡。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有一次有几位年轻同事在一块聊天,偶然谈及黑痣的话题,其中一位平素最活跃的青年突然沉默。后来才知道,这位青年同事腿上有一大黑痣。

有人偏偏口下无德,爱揭人短处:

“你的胸脯真像卡西欧电子计算机。”

“怎么啦?”

“超薄型!”

真是够缺德,够损人的。这种人,时时处处注意他人的短处,拿来取笑,可也要小心自己有把柄被别人抓住,后患无穷。即使伤了别人对自己也不见得有多少好处,还是少说这类话为佳。

有些人是因为考虑不周,言词无形中冒犯了他人。

“老王,你太辛苦了,白发如云!”

“老刘,你秃顶了!”

对年轻女同事说:“小李呀,你最近可发福了!”

这类话还是不说为妙,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不要犯别人的忌讳。

摩洛哥有句俗语叫:“言语给人的伤害往往胜于刀伤。”

这真是实情。同事之间,为搞好关系起见,请不要揭人短处。

有一个笑话,儿子问父亲:

“爸爸,你在公司是干什么的?”

“爸爸的工作是专门同人捣蛋。”父亲回答。

这样回答儿子问题的爸爸是没有的,但在公司里这样来评论他的人却是有的。

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描写:“八分钱,跑半年”。现在改为“八毛钱,跑半年”。为使竞争对手陷于困境,有人不惜采用种种卑劣的中伤手段,制造混乱,浑水摸鱼,这种人真是可恶之极。许多天真的年轻人,认为精力只应放在工作上,这样才能趁年轻做出点成绩,直到受人中伤后,才明白部分精力还不得不用来对付明枪暗箭。

对付中伤的办法,是静观其变,时间能淡化中伤。中伤他人的人总不会落得好下场,不是众叛亲离就是受大多数正直人的唾弃,不得不落荒而逃。几年前有一桩诬告陷害他人的公案,曾引起强烈反响,其主角白玉兰不是最终锒铛入狱了吗?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一针见血:“中伤如炭,它能染黑你的手,但最终烧灭自己。”

所以,不要干这种缺德的事呀!把精力拿到工作和与同事搞好关系上,用自己的真实水平求得自己的前途,坦坦荡荡做人,不比中伤他人,整天一心想钻营搞垮他人好吗?

学会在为难时说“不”

毕达哥拉斯说过:最短、最老的字——“好”或“不”——需要最慎重的考虑。

无法说“不”,你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你会变成一个不情愿的奴隶,你会成为别人需要欲望下的牺牲品。想想看,当你必须说“不”时,你有多少次说了“好”?你是不是怕拒绝伤害别人的感情所以很快地、本能地说了“好”,等到事后又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你是不是个只会说“好”又不能照顾自己,却整天带着叹息和罪恶感与别人相处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已成为别人的包袱。他们开始憎恶你,也将逐渐减少对你的爱意和关怀,终至消失为止。

无论你所爱的人对你的要求是微不足道或有关生死,你都有权利说“不”,因为这样你才能顾及自己的情况,而以真实的态度面对对方。

不论你现在说“不”的语气或态度如何,你可以学习更有效率、更温暖的方式。即使你在困扰之中,仍能坚定地说“不”,而且不会失去友谊。

排除争议

用和善、简短而坚定的态度说“不”,能终止冲突。“我说了,这不会引起争议的。”和善地表现你的自信和坚定,才能使别人接受你所传达的讯息。

停止做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别人对你有所期许,并不表示他就是你的父母。因为,现在你不再依赖父母了,你已经是有独立个性的成年人,不再需要接受不断的安抚。今天你说“不”,不会被打屁股,也不会失去赞许。

看着对方

当你说“不”时,注意你的身体语言。你的态度可能会说出和你心中想要沟通的相反意思。当你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没有说出来的讯息和你说出来的一样重要。如果你的态度显得笨拙而没有信心,别人不会相信你的言辞。

准许自己多用点时间考虑问题

即使你是个绝佳的决策者,有时候你也会需要几天时间来决定重要的事。你可以用一种肯定的表达方式:“我需要考虑一番,但很快就会给你答复。”

在你未准备妥当之前,不要立即答复“不”或“好”。

尽量利用时间做一个你可以贯彻的决定。

不必解释

当你对所做决定提供理由时,就是在暗示你动机不稳,需要调整。一个冗长的解释会让人误认成虚伪,他们相信你是有罪恶感才会想说服别人来同意你的决定。写出一长条理由和依据就是对自己不敬。你是值得敬重的,所以没有必要做任何解释。

用肯定方式来说“不”

学习使用“没有讽刺或妨害”的声音。用真诚肯定来传送讯息,现在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说“不”。

假设一个朋友向你借钱而你又不能借时,首先要真诚肯定,然后简短地说出来你的意思,再用一些真诚肯定来结束话题。

肯定1:我很高兴你信任我,让我知道你的经济困难。

肯定2:我们的友谊对我很重要。

肯定3:我知道我对你的好感,是永久不变的。

“不”的讯息:我不想让金钱介入我们的友谊关系中。

肯定4:我重视你,不希望有任何事破坏我们之间的感受。

如果可能的话,利用身体语言。把你的手搭在朋友肩上,可以增进谈话以外的效果。

间接指出他人的错误

我们在说服别人时,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就是当发现对方有明显的错误时,会不客气地批评对方说:“那是错的,任何人都会认为那是错的!”这样一来,对方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而突然陷入沉默,或挑剔你的言辞来拒绝你的说服。

因此,为了不触犯对方的自尊心,即使发现了对方的错误,也不要立刻指出,而应采取间接的方式,继续进行说服。据说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年轻时非常喜爱辩论,尤其是对于别人的错误更是不能容忍,总是穷追到底。因此,他的看法常常不能被人接受。当他发现了自己的缺点之后,便改以疑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后来他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

由此可知,不要用“我认为绝对是这样的!”这类口气威压对方。用“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这种委婉的态度与对方交谈效果会更好。

一天下午,查理·布夏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撞见几个雇员正在抽烟,而他们的头顶上正挂着“请勿吸烟”的牌子。那么夏布先生是如何处理此事的呢?他并没有指着牌子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而只是走过去,递给每人一支烟,然后道:“老兄,如果你们到外边抽,我会很感谢你们。”员工当然知道自己破坏了规定,但是夏布先生不但没说什么,反而给了每个人一样小礼物,你能不敬重这样的老板吗?谁能不敬重这样的老板呢?

约翰找了一个就是奉承也无法说漂亮的女士为妻,可是几个月之后,他妻子却变得像“窈窕淑女”一般的美丽,简直是判若两人。

这位女士在结婚之前,不知为什么对自己的容貌有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很少打扮。当时因为是大战刚结束,物质极端贫乏,人们的穿着都很普通。当然,她也太不讲究了。不,不是不讲究,而是认识出现了偏差,认定自己不适合打扮。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姐姐,这也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每当有人建议她“你的发型应该……”时,她都怒气冲冲地说:“不用你管,反正我怎么打扮也不如姐姐漂亮。”可以认为她要把自己的容貌未得到赞美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因为不打扮这一理由上,并且加以合理化。

到底约翰是怎样说服她的太太,使她发生了变化的呢?根据他自己说,当他的太太穿不适合她的衣服时,他什么也不说,但是,当她穿上适合她的衣服时,便夸奖说“真漂亮!”发型、饰物也是如此。慢慢地,她对打扮有了信心,对于容貌所产生的自卑感自然也消除得无影无踪了。

以上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是不直接说出对方的错误,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让对方自己去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在禁止对方不要做某件事时,不使用直接禁止的语言,而是劝说对方做与之完全相反的事情。

曾经有一方便蛋糕制作厂家在包装纸上标明“不用加牛奶,只要加水即可”,可是销售情形并不理想。因为一般家庭主妇都习惯了由自己加入牛奶或添加其他材料来制作蛋糕。她们觉得用厂家调配好的材料制作的反而不好吃。也就是说主妇们想表现出自己的“手艺”,认为只有自己亲手加入各种材料才能制作出可口的蛋糕。于是,厂家改变了产品的调配方式,让家庭主妇们有机会自己加牛奶或鸡蛋等材料,并且以此为特点进行了大力的宣传,结果销售量大幅度增加。

例如,上司向部下分配工作时,如果指示得过于具体,有时反而不好。一位懂得深层心理的上司,在向部下分配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部下的自尊心,留一些可让部下发挥自己创造力的余地,部下才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如果你把自己当成博学多才的亚里士多德,把对方当成不明一事的傻子,那么对方就会本能地增加对说服者的防卫。

在不指责对方的错误,也不伤害他的自尊心进行说服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技巧就是在应该批评对方的时候采取“沉默态度”。例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担心父母会责骂,当孩子把试卷拿给父母看时,做父母的不要责骂他,只要默默地接过来。这样,本来做好了挨骂的心理准备的孩子反而会激发自己努力用功的想法,从而在下次考试中会取得好成绩。

一位高中棒球队的教练曾经讲过一个与此很相似的例子:有一次,一个选手未经教练许可,擅自离队去看电影。后来,事情被发现了,他想这次一定会受到教练的严厉斥责,结果出乎他的预料,教练一句话也没说。从此以后那个选手再也没有逃脱过训练。当教练在选手们的聚会上见到了已经步入社会的他时,他深切地说“那时,虽然教练没有批评我,但那比批评还难受。”

像这样不指责对方的失败和错误而是采取沉默的态度,也是一种极具效果的说服术。这样就等于是给对方提供了扪心自问、冷静反思的机会,这也是一种间接提醒的方式。

记得保全对方的面子

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此话道出了人性的一大特点:爱面子。可是我们不能只爱自己的面子,而不给他人面子。每个人都有一道最后的心理防线,一旦我们不给他人退路,不让他人下台阶,他只好使出最后的一招——自卫。因此,当我们遇事待人时,应谨记一条原则:别让人下不了台阶。

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态度宽容,这些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住他的面子。

假如我们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我们也会因为让别人丢脸而毁了他的自我。传奇性的法国飞行先锋和作家安托安娜·德·圣苏荷依写过:“我没有权利去做或说任何事以贬低一个人的自尊。重要的并不是我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他觉得他自己如何,伤害他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行。”

世界上任何一位真正伟大的人,绝不浪费时间满足于他个人的胜利。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1922年,土耳其在经过几世纪的敌对之后,终于决定把希腊人逐出土耳其领土。

穆斯塔法·凯墨尔,对他的士兵发表了一篇拿破仑式的演说,他说:“你们的目的地是地中海。”于是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终于展开了。最后土耳其获胜;而当希腊两位将领——的黎科皮斯和迪欧尼斯前往凯墨尔总部投降时,土耳其人对他们击败的敌人加以辱骂。

但凯墨尔丝毫没有显出胜利的骄气。

“请坐,两位先生,”他握住他们的手说:“你们一定走累了。”然后,在讨论了投降的细节之后,他安慰他们失败的痛苦。他以军人对军人的口气说:“战争这种东西,最佳的人有时也会打败仗。”

当一个人已经做出一定的许诺——宣布一种坚定的立场或观点后,由于自尊的缘故,使很难改变自己的立场或观点,此时你若想说服他,就必须顾全他的面子,为对方铺台面,如说一些有利对方的话。

“在那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想不到。”

“当然,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当时你并不清楚事情的经过。”

“最初,我也这样想的,但后来我了解到全部情况,我就知道自己错了。”

一家百货公司的一位顾客要求退回一件外衣。她已经把衣服带回家并且穿过了,只是她丈夫不喜欢。她解释说“绝没穿过”,并要求退换。

售货员检查了外衣,发现有明显干洗过的痕迹。但是,直截了当地向顾客说明这一点,顾客是决不会轻易承认的,因为她已经说过“绝没穿过”,而且精心地伪装过。这样,双方可能会发生争执。于是,机敏的售货员说:“我很想知道是否你们家的某位成员把这件衣服错送到干洗店去。我记得不久前我也发生过一件同样的事情。我把一件刚买的衣服和其他衣服堆在一起,结果我丈夫没注意,把那件新衣服和一大堆脏衣服一股脑儿塞进了洗衣机。我怀疑你是否也会遇到这种事情——因为这件衣服的确看得出已经被洗过的痕迹。不信的话,你可以跟其他衣服比一比。”

顾客看了看证据——知道无可辩驳,而售货员又已经为她的错误准备好了借口,给了她一个台阶下。于是,她顺水推舟,乖乖地收起衣服走了。

这是每个说服者都懂得的——让人们保全他们自己的面子。

即使对方犯错,而我们是对的,如果没有为别人保留面子,就会毁了一个人。因此,你要说服他人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你要帮助别人认识并改正错误,保全他们的面子。

挽回面子有4招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恭维被人称赞而不希望受到他人的侵犯和左右。但是在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的诸多交际场合,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令自己不快的场面或事情,有的时候会为“失面子”而感到尴尬、气愤。

那么,如何挽回这样的局面呢?我们认为巧妙地运用语言是有效的方式之一。人都顾面子,当你失去面子的时候如何挽回却是大有学问的。古人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以下面几种方式都是可供参考的技巧:

揶揄

照字典的解释,揶揄是一种嘲笑。而艺术地揶揄应当说是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

有一次我到朋友家去做客,恰巧他们夫妻在挂一幅装饰画。丈夫问妻子:“挂正了吗?”妻子说:“挺正的。”挂好后,丈夫一看,还是有点歪,就抱怨说:“你什么事都马马虎虎。我可是讲求完美的人。”做妻子的有点下不来台,见我在场便开口回敬道:“你说得对极了,要不你怎么娶了我,我嫁给了你呢!”这一巧妙的揶揄,不仅挽回了面子,又造成了一种幽默的气氛,做丈夫的也感到了自己失言,以一笑来表示歉意。

反讽

这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击术。当对方以不友好的态度伤害了你的自尊心,使你失面子的时候,反讽会使你转败为胜,还你自尊。

大诗人普希金一次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舞会。当他邀请一位小姐跳舞时,这位小姐极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普希金很礼貌地鞠了一躬,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你怀着孩子。”说完便离开了,而那位漂亮的小姐无言以对,脸上绯红。

反讽不是气急败坏的叫嚣,也不是“黔驴技穷”的狂鸣,它应该是偶尔露出的峥嵘,锐利锋芒的一现。

幽默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当我们面对尴尬的处境时,不妨幽他一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风趣幽默。一次,由他证婚的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小儿子来看他。孩子刚看了爱因斯坦一眼就号啕大哭起来,弄得这对夫妇很尴尬。幽默的爱因斯坦却摸着孩子的头高兴地说:“你是第一个肯当面说出你对我的印象的人。”坦诚的妙答,并没有使爱因斯坦失去面子,也给了这对夫妇一个情面,活跃了气氛,融洽了关系。

机智

机智灵感的爆发,机智的妙答常常使你在濒临危境的时候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宋朝大文学家石曼卿,人称“石学士”。一日酒后乘马车去报国寺游玩,突然马受惊乱跑,将石曼卿从马上摔下来。只见石曼卿站起来,拍拍身上尘土,拿起马鞭,然后风趣地对围观者说:“幸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一定要摔破了。”石学士把自己的姓,作了另外一种解释,妙语解疑,为后人称道。

以上我们介绍的这几种技巧,并不是孤立的、对立的,而是相通的。语言的运用是一门综合艺术,照本宣科式的教条运用不会有好的交际效果。幽默机智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以欺骗式语言抚慰他人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本人不仅需要坚强,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劝慰。

安慰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给予不幸者以安慰,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当亲朋好友遭受不幸时,及时送上真诚的安慰,更是你应尽的责任。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过多谈论病情,你应该多谈谈病人关心感兴趣的事,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其精神负担。

对于因生理缺陷的不幸者,应多讲些有类似情况的名人的成功事例,鼓励对方不向命运屈服,抵制宿命论的思想影响。

安慰丧亲的不幸者,不要急于劝阻对方的恸哭。让其宣泄、释放出来,反而有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平静的状态。你应当注意倾听对方的回忆、哭诉,并多谈谈死者生前的优点和贡献等。

一个人遭受挫折时,十分需要人们的同情。比如孩子高考失利,有的家长是一味责怪,有的则是同情安慰,积极开导,“这次是题目不对路吧?没关系的,爸爸年轻时考试也失利过。好好总结经验,明年再考。或者边工作边学习,自学也能成才嘛。”显然,这种态度有利于孩子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

有时,欺骗不一定全是坏话。

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而对本人,仍应重病轻说。如果谎言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与病魔的斗争作意志,就有可能使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

善良的欺骗,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是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此人以后明白了真相,只会感激,不会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感到温暖、宽慰。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仍要实言相告,如不算坏话,也该算蠢话。

安慰他人,有时可交换立场,使自己成为被安慰者。

某厂有位中年干部,因和厂领导闹意见,厂领导很武断地决定将他调离岗位。此事对这位干部来说,当然是十分难过的。

这样一来,任何言语的安慰,恐怕都无济于事。这时,一位同事知道后便对他说:“要不是您的帮助,我哪能有今天的成绩,现在偶然性要走了,今后我该怎么办呢?”

这位中年干部原是眉头深锁,郁郁寡欢。听了同事的话,立刻收起自己难过的心情,对他说:“不,你已经能独当一面了,厂领导调我,是工作的需要,今后希望你能好好地发挥所长……”由于这位同事的机智,无形中缓和了沉闷的气氛,安慰了真正的苦恼者。

不叫祸患从口而出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大千世界中,能言善语者,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办事如意,水到渠成;反之,或胡言乱语,或出言不善,便会惹是生非,甚至祸起萧墙。如何不叫祸患从口而出呢?笔者认为:

对长辈莫恶言狠语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辈人除了在生活上照顾好老人以外,还应懂得点老人心理学,多说给老人说欢心的话,切不要说什么“老不死的”、“活久了日子”等。有个青年因有情绪,对其母说了几句难听的话,其母上吊自缢了。儿子后悔莫及,也背了个不孝的名声。

对孩子莫粗言俗语

孩子们的思想单纯,但意志比较薄弱,容易受挫伤。因此,对孩子莫要呵斥、挖苦或谩骂。有个农村读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子,成绩不好,屡次考不及格。其父怒不择言骂道:“老子喂头猪,一年还可以卖几百元,养你有什么用!再考不好,给老子滚!”小孩自知成绩是一下赶不上来的,便写了个留言出走了。害得该家长登广告,四处央人寻找,结果用去6000多元,花了四个多月才找到,孩子的妈妈也急成了精神病。

对配偶莫争言吵语

夫妻之间应恩恩爱爱相互尊重,尽量避免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起纠葛,更不能乱说男人女人最忌讳的话语。女人最听不得丈夫说“给我滚出去”;男人最反感妻子说他是个“窝囊废”。否则,就会闹得剑拔弩张,甚至闹得不欢而散或闹出人命来。

对“秘闻”莫传言传语

有的人对政治的小道消息,对男女的桃色新闻特别感兴趣。这种秘闻有的虽真有此事,但像滚雪球似的添油加醋,完全变了味;有的是凭空编造,在传言中不断加工,虽然生动,但无中生有。某人对乡党委书记有意见,杜撰一个“某某碰壁记”。说的是乡党委书记在公共汽车上有不轨行为,群众敢怒不敢言,而正巧车上有穿便衣的师长带了两个便衣警卫,当众惩罚了乡党委书记。一乡干部把这秘闻告之密友,又一传十,十传百,被党委书记知道了,要他交证人,他傻眼了。

对异性莫污言秽语

特别有些品格低下的男人,认为戏弄女性是占便宜,容易出言耍人。小王见一少妇相貌俊俏,身材丰润,故意擦身而过,用手拍了一下少妇的臀部。少妇先是惊,接着怒形于色,“你……”小王却一笑,说:“我怎么样?你也走,我也走,你的屁股撞了我的手!”少妇火上加油,拉着他吵了起来。结果两位过路人知情后,把小王打得头破血流。

对“仇人”莫谣言谎语

某镇文办主任是个较有水平的年轻干部,还是副镇长的候选人,但在选举中落选了。他怀疑是镇委书记从中作祟,便暗中编造镇委书记贪污受贿和男女作风的事情,油印若干份,向各级纪检机关投去了匿名信。纪检部门经过检查,否定了检举。但这位年轻干部被查出有诬陷罪而开除了党籍和公职,并受到了刑事处罚。

语言这东西,能救人,亦能害人。但愿为你添色添福,莫生非生祸。

此时无声胜有声

法国有句谚语,雄辩如银,沉默是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时候确实是沉默胜于雄辩。与得体的语言一样,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好了常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比如,亲人依依惜别,知己久别重逢,在这种悲欢离合、百感交集的时刻,他们往往不是万语千言,互诉衷肠,而是“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默默无语两眼泪”,似乎只有沉默才能表达出他们此时此地的百转柔肠。再有,热恋中的情人,花前月下,相依相偎,深情缱绻,彼此却默默无语,只能听到恋人的心跳,此刻是两颗心儿在互诉衷肠,任何甜言蜜语的表白只能是多余的和蹩脚的。沉默倒成了最好的海誓山盟,它显然胜过了像什么“这颗心儿属于你,海枯石烂永不变”之类的窃窃私语。

沉默像乐曲中的休止符,它不仅是声音上的空白,更是内容的延伸与升华。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语言,是一种不用动口的口才。

也正像休止符一样,沉默只有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收到以无声胜有声之效。如果不分场合,不讲分寸,故作高深或多情而滥用沉默,其结果事与愿违,只能给人以矫揉造作或是难以捉摸的感觉。我们在运用沉默时,不应该把它和语言截然分开。恰恰相反,沉默和语言的和谐一致,相辅相成,才正是沉默的功效。

下列几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沉默的分寸。

别人谈论自己时需保持沉默

伊里亚·爱伦堡的长篇小说《暴风雨》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某报主编不知从哪里了解了斯大林对《暴风雨》有看法,说是“水杯里的暴风雨”。

显然该书应该批判。为了讨好领导,就组织编辑部讨论这部小说,以表示该报的政治敏感和高度的警惕性,表明该报鲜明的立场。

讨论进行数小时,发言人提出不少批评意见。由于主编的诱导,每篇发言言辞辛辣而尖刻,如果批评成立的话,都足以让作家坐几年牢。可是在场的爱伦堡极为平静,他听着大家的发言,显出令人吃惊的无动于衷,这使与会者无法忍受,纷纷要爱伦堡发言,从思想深处批判自己的错误。

在大家的再三督促下,爱伦堡只好发言。他说:“我很感谢各位对鄙人小说产生这么大的兴趣,感谢大家的批评意见。这部小说出版后,我收到不少来信,这些来信中的评价与诸位的评价不完全一致。这里有封电报,内容如下:‘我怀着极大兴趣读了您的《暴风雨》,祝贺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约·斯大林。’”

主编的脸色很难堪,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会场,那些批判很尖刻的评委们,都抱头鼠窜溜之大吉了。爱伦堡轻轻地摇摇头:“都怨我,这么过早的发言,害得大家不能再发言了。”

爱伦堡的聪明在于:如果他据理反驳,必能激起同仁们更加尖锐的批评,这种场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褒贬随人。

受到别人无理攻击时便保持沉默

在不指责对方的错误,也不伤害他的自尊心进行说服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技巧就是在应该批评对方的时候采取“沉默态度”。例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担心父母会责骂。当孩子把试卷拿给父母看时,做父母的不要责骂他,只要默默地接过来。这样,本来做好了挨骂的心理准备的孩子反而会激发自己努力用功的想法,反而会在下次考试中会取得好成绩。

当对方出于不良动机,对你进行人身攻击,并且造谣诽谤时,如果予以辩驳反击,又难以分清是非,这时运用轻蔑性沉默便可显示出锐利的锋芒。你只需以不屑的神情,嗤之以鼻,就足以把对方置于尴尬的境地。某单位有两个采购员,小朱因超额完成任务而受奖,小冯却因不尽力而被罚。但小冯不认识自己的问题,反而说三道四。在一次公众场合,他含沙射影地说:“哼,不光彩的奖励白给我也不要!有酒有烟我还留着自己用哩,给当官的舔屁股,咱没有学会!”小朱明白这是在骂自己,不免怒火顿升,本想把话顶回去,可是转念一想觉得如果和他争吵,对方肯定会胡搅蛮缠,反而助长其气焰。于是他强压怒火,对着小冯轻蔑地冷笑一声,以不值一驳的神色摇了摇头,转身离去,把小冯晾在一边。小冯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窘极了。众人也哄笑道:“没有完成任务还咬什么人,没劲!”至此,小冯已经无地自容。在这里,小朱的轻蔑性沉默产生的批驳力之用语言反驳,显得更为有力、得体,更能穿心透骨。这也许是对付无理挑衅的最有效的反击武器。

不明底细时需保持沉默

在不知道对方底细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开口,保持沉默,不但能揣摸对方意图,往往能变被动为主动。如果冒失开口,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某博物馆派出某馆员招揽橱窗广告业务,这位馆员专程赶到当地一家制鞋厂,稍加浏览,就大包大揽地与厂长谈生意。他自以为是,颇为认真地手指厂房里展出的各类鞋产品,夸奖一通:“这种鞋子,款式新颖,美观大方,如果与我们馆合作,广为宣传,一定会提高知名度的!并且就会畅销全国,贵厂生产也会蒸蒸日上啊!”

听起来声情并茂,又具说服力,可惜说话人并非制鞋内行,又没做准备工作,没有事先虚心讨教探探“底”,探测信息,就夸耀对方厂中积压的一批过时的产品。结果厂长不动声色地答道:“谢谢你的话。可惜你指出的这批鞋子全部是落后于市场供求形势的第七代产品,现在我们的第九代产品正在走俏、热销。”

仅此两句话,就令这位馆员无话可说了。这位馆员的话语没有说到点子上,让厂方觉得这样的话一听显然是外行,和他们合作也没什么前途,不如趁早“鸣锣收兵”。厂方对这位馆员不得章法的话视为花言巧语,从而在心理上筑起了防线。

于是,一个眼前的客户走了,一桩即将完成的生意砸了。不是因为该说的没说,而是因为开口太早,说得太多,给自己“曝了光”。

如果上例中的这位馆员能够记住“知彼知己”的道理,从实际情况出发,积累资料,分析清楚问题所在,再去游说企业领导人,岂有不胜之理?

说话盲目易造成危害,无形之中是贬低了对方。如果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刺激他,你也会同样达到目标。因为你已经摸清了对方的情况。通过这样一场较量,使用先扬后抑的谈话艺术,以退为进,激将对方,调动对方的积极性,就自然而然地收到很理想的效果。

缓和冲突时不妨保持沉默

许多人在生活中总是不说话,他们认为并不一定要把话挑明,甚至无须言语就可以传达出信息。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只顾生着闷气,毫不言语,他们以沉默的愤怒施展自己的优势,而这种语言足以让他人为其而屈服。

一位作曲家,就是一位习惯使用沉默者,他的妻子这样说:

我不知道如何与志强相处。当他跟我怄气的时候就沉默不语,离我十万八千里。我知道他难过,但他就是憋在肚里。前些天回到家时我的头痛得简直要炸。我的课程极度紧张,我们部里的领导需要我写一份职员报务附在预算表上——真是烦腻之极。志强为我做好了饭,点上蜡烛,并且令人难以置信地欢迎我回到家里。我真的很感动。他真是一位可亲可爱的男人。当他后来蜷曲着躺在沙发上时,我知道为什么事了——他想作爱。平日里,这或许是件乐事。但是我的头还在剧痛,我还牵挂着那份没有完成的工作,那时我觉得索然寡味。我尽可能好声好气地跟他说,这个时间对我不合适,我还有点活。但是他认为这一切不足为据。他不肯让步,也不吱声。皱紧眉头,狠狠地瞪我一眼,然后走开了。接着就是玻璃门砰地关上,里面传出高声的音乐。

在这个故事里,沉默者冰冷、僵硬的静默几乎让每个人难以忍受,我们也竭力避免去忍受它。“说说话吧”,我们请求。“你冲我喊喊吧!什么都比这沉默强!”通常地,我们越是要愠怒者开口说话,他们就越孤僻静默,而这使我们承受的压力更大,最后不得不投降。

让我们看看这个故事如何结尾:他的妻子接着说,“我束手无策。我觉得内疚之感在心中涌动。他这么浪漫,而我这么冷漠。我于是走进房里,试图跟他说话。他坐在那里,直直地望着我,然后开口道,‘别跟我说话。’我只能做点什么事来弥补。我就出去换了一件白色绸缎睡衣回到房里,用手抱着他的脖子,说自己真抱歉。最后我们还是在那里作了爱。这听起来挺动人,但是对我来说却绝不是这样。我依然头痛,我感到极度紧张,无法两全其美的事,真令人厌烦。但是我猜他这样就会跟我说话了,我用不着再忍受他的沉默了。”

沉默的惩罚者就是这样将自己藏在冷漠的背后,却由我们去猜度他们的感受。像这位妻子一样,一旦有人以这种方式惩罚,我们的内心就会极度混乱。我们能体会到他们的愤怒正在慢慢蓄积,我们也知道自己成了他们战胜的目标。他们将我们投进压抑和紧张的陷阱里,我们很多人像她那样很快地屈服于他们,因为这是我们找到缓和冲突的最便捷的途径。

恰当运用缄默方式

在特定的环境中,缄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劝者什么也不说,对方的错误意见就找不到市场了。

不同的缄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

不理不睬的沉默可摆脱无聊的纠缠:当你正对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同事却不知趣地想跟你唠嗑,或者有推销员厚着脸赖着不走,或者有人找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这时,你尽可能对他们一言不发,不理不睬。过一会儿,他们见你无反应,定会知趣地悻悻走开。

冷漠的缄默能使犯错误者认错改正:有一个出身有教养家庭的小学生,一天他拿了同学一件好玩玩具,晚饭前回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妈妈,我回来了!”“姐,我饿了。”“怎么了?”缄默。“我没做错事啊!”也是缄默。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不攻自破了:“妈、姐,我错了……”

毫无表情的缄默能让人深思:有些人态度倒是很积极,但发表意见时不免有些偏颇,令人难以接受,若直截了当地驳回,又易挫伤其积极性,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最好的办法便是毫无表情的缄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说。这样,他回去后定然要竭思尽虑对你的缄默反省: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自己悟出原因。

转移话题的缄默能使人乐而忘求: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缄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的热门话题并引人入胜,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且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信心坚定的缄默能使人顺服:某领导有一次交代属下办一件较困难的任务,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对方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义无反顾地保持缄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有时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 wRCXugWWMFN5l9rydQ6IjQUGOAH5o7UCsoT4ovlQS1KXJEl82UUTl4yyQooRBuG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