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你需要遵循的职场信条

人生必须要有一个方向

很多刚刚毕业的年轻人都会处于彷徨于何去何从、前途未卜的十字路口,这是人生决定性的时刻。决定性的选择需要果断和勇气。这果断和勇气,有猜测和赌博的成分,但更多的来自于知识和智慧的判断。出路在哪里?

进入职场的头三年里,大家都会经历一段困惑,差别在于有的人很快就走出了困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有的人却一直在迷雾中不停地绕弯弯。同样是三年的青春岁月,有的人活得充充实实、清清楚楚,有的人却过得了无生趣、迷迷糊糊。于是,他们的人生差距就在这里悄然拉开了。关于未来,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但人生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而显得有意义。所以说:出路在于思路!

对进入职场的新人们而言,想要走出困惑、找到出路,必须思考以下几条线索:

一、我想要得到什么?

二、我要成为这个社会中什么层次的人?

三、我的行业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趋势?

四、我的职位在行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五、我需要为将来做哪些准备?

每次毕业之前,学校里都会给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做一次讲座。通常,我们所看到的情景就是,他们非常迷茫,很多人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应该怎么走。因此,大多数学生都特别希望得到职场前辈的一些经验和忠告。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特别敏感的话题。毕业是他们即将面临的问题,但毕业之后,他们该何去何从?是就业还是失业?

当残酷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规划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走的时候,一般都会感到很不愉快。我们总觉得自己才毕业一两年,如果别人问我们将来想干什么,这会让我们很不开心。因为,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还没搞清楚什么东西才是最想要的,才会让我们快乐和满足前,就必须做出选择了。这是多么让人难过的事情,简直有点儿变态!

想想也是,我们毕业没几年呢!没钱、没经验、没阅历、没社会关系,我们怎么知道未来的人生路会是如何呢?这实在是太难确定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从底层员工晋升为中层领导;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赚够钱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婚生子,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

其实,没有钱、没有经验、没有阅历、没有社会关系,这些都不可怕。没有钱,可以通过辛勤劳动去赚;没有经验,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去总结;没有阅历,可以一步一步去积累;没有社会关系,可以一点一点去编织。但是,没有梦想、没有思路才是最可怕的,才让人感到恐惧,很想逃避!

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人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无论你多么意气风发,无论你是多么足智多谋,无论你花费了多大的心血,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会过得很茫然,渐渐就丧失了斗志,忘却了最初的梦想,就会走上弯路甚至不归路,枉费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误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毕业以后,进入职场的这三年时间里的迷茫,会造成之后五年、乃至十年的恐慌,或者一辈子的平庸。如果不能在毕业这三年的时间内尽快冲出困惑、走出迷雾,我们实在是无颜面对十年后、二十年后的自己。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是玩扑克,发到手里的牌是定了的,但你的打法却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没错,上帝发牌是随机的,我们分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和更换的可能性。当你拿到不好的牌时,请不要一味抱怨,因为这没有半点儿用处,也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令现状有所改变。你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情,将自己手中不好的甚至糟糕的牌优化组合,并力求把每张牌都打好。

迷茫与困惑谁都会经历,恐惧与逃避谁都曾经有过,但不要把迷茫与困惑当作可以自我放弃、甘于平庸的借口,更不要成为自怨自艾、祭奠失意的苦酒。职场头三年里,我们既有很多的不确定,也有很多的可能性。职场头三年里,我们既有很多的待定,也有很多的决定。生命需要自己去承担,命运更需要自己去把握。越早找到方向,越早走出困惑,就越容易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就、创造精彩。

不到最后决不放弃

案例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进行了以狗为对象的一组实验。他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后来,塞里格曼又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最后一个实验塞里格曼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这次试验的被人们成为“塞里格曼效应”,塞里格曼把试验中狗的这种绝望心理称为“习得性无助”。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一个失败了太久的人,不太容易相信自己会成功。例如,当一个人在职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漫漫职场,随着行业和具体情况的不同,对于有的人来说,成功可能是一个很慢的过程,重要的是,要懂得这样的道理,心累了,就歇会儿,但是不要放弃!

案例

小陈是研究生学历,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具备这样的高学历,可能都会选择从事对文化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可是,小陈没有这样,他当年考研究生也是为了挑战自己,现在,选择销售同样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他不像别人,认为自己学历高就可以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打打文件、上上网,也不像很多看不起做销售的人,总认为销售员是没有能力的人做的事。

小陈带着豪情壮志投入到销售行业,他愿意挑战高薪。因为他不怕吃苦、不怕拒绝,他看到那些在大城市买车、买房、办公司的人,都是从销售做起的。

同样,小陈也不怕努力得不到回报,他进入一家公司工作已经有两个月了,工作一直没有进展。当大家都对他失望的时候,小陈自己没有放弃,他还是积极地应对客户,虽然,大部分客户问得都非常详细,有的客户问的问题还非常古怪。但是,小陈都非常用心和耐心地找到最好的答案,和顾客沟通。

终于有一天,他看到领导秘书有一项工作,就是替领导给客户送东西。小陈仔细思考了一下其中的奥妙,认为和客户近距离地接触,有助于和客户建立很直接的关系。他想这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虽然累一些,但是他决定要试一试。

于是,小陈主动找到领导的秘书,要帮忙送东西,秘书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在他和秘书沟通的时候,很多同事也在场,大部分人看到这一幕,都觉得小陈是“病急乱投医”,认为他即使再努力,也折腾不出什么花样。可是因为对这千分之一机会的不放弃,对自己努力的不绝望,终于让小陈的事业有了转机。

这一次,小陈真的抓住了机会,拿到了一个大客户,而且最让客户印象深刻的是,原本只是随便问一问产品的事情,但小陈讲述的专业程度却让客户大为叹服,这都得益于小陈之前做的努力。所以,这一次,他在所有的赞叹中超额完成了年度销售指标。

很多人认为职场的运气非常重要,还有人认为做销售就是靠运气,但实际情况是,万分之一的机会来临的时候,对自己不绝望的人,才能把握住这次好运,很多貌似是幸运的事情中蕴涵着很大的必然性。

没有哪一个人不是努力到绝望,才发现事实可以不绝望,而走向辉煌的。环顾周围,每一个站在顶端的人,都是从磨炼中过来的,而不是学校里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在希望中绝望,在绝望中重生的过程。

当然,对于本书而言,并不是要喊口号,而是要提出实用的指导。的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的人在面临打击的时候,越挫越勇,不怕挫折,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如果一直努力,但是没有成效,绝望就真的会偷袭。

其实,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顺应自己的心理,这里说的不是顺应自己的绝望,而是顺应自己的心理,允许自己有哭泣和软弱的时候,这是对自己情绪的一个疏导,所以,真正的智慧,非常简单,就是疲倦的时候歇会儿,休息好了,接着找方法,与困难斗争到底!

天底下没有完美的工作

通常,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判断标准:在做事情之前,人们都事先会衡量这件事情到底值不值得做;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一件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他的内心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更谈不上投入和发展。

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即使做一份低层次的工作,也有很多人觉得是值得的,当别人问起的时候,可以大声地报出自己的公司;如果在小公司,即使开始就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可能还是觉得自己屈才。可是,工作毕竟不是用来炫耀的,一个人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选择,才不会在别人的评价里迷失。

职业是人生的必要选择,当代社会很少有人可以脱离职场生活,对待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觉得自己干的工作乏味透顶,有人觉得自己的工作天下第一。这都是个人的感觉。

案例

一位心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个工作在心理上所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工人们进行研究。

他问一个工人:“你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不耐烦地回答:“还能干什么,不就是敲石头吗?”

心理学家问第二个工人:“你在做什么?”

第二个人叹口气,说:“为了生活,敲石头再累也得坚持下去。”

心理学家问第三个工人:“你在做什么?”

第三个工人一边干着活,一边说:“知道吗,将来这里会有一个非常雄伟的建筑,我就正在从敲石头这个基础工作开始。”

这就可以看出来,三个人的反应不同,精神世界完全不同,干劲儿当然也不同。实际上,天底下没有圆满的工作,即使一份工作是一个人梦寐以求的,但是时间长了也会失去新鲜感。所以,衡量工作的标准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待遇怎么样,而是一个人内心的判断,把家务定义为烦琐劳动和把家务定义为带给家人幸福感的人,他们付出的绝对不一样,得到的也不一样。

为什么有的人在工作中,总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处理,有的人却觉得工作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根源出在两类人内心的天平有所不同。一个人,想要好的发展,先应该考虑到自己的付出,要发自内心地把自己选择的工作,当做一个值得做的事情,这样就会发现工作中的乐趣。生活中这样的实例也比比皆是。

小C和小G同时大学毕业,进了同一家软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公司的规模不是特别大,领导非常重视这两个大学生。小C觉得在这个公司里面,只要被重视,再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做出成绩,于是非常珍惜工作机会,兢兢业业地工作。不但完成本职工作,还学会分析别人的系统,去关注别人的开发思路和开发软件的先进的一面,进行学习。

案例

小G的想法就不一样,这份工作并不让他觉得满足,在他看来,这种小型的企业不值得他付出自己的精力,他挑剔公司没有大型的集体活动,福利待遇也没有其他公司的好。敲代码的时候,也觉得很简单,工作没什么挑战性,不能凸显自己的价值。小G还认为自己大学刚毕业,他就是需要一个工作的经验,借此去跳槽到大公司。

于是,小G常常趁着领导不在的时候,利用公司的资源,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终于有一次,在和一个客户接触的过程中,他找到了机会,可以经客户介绍去一家大公司面试。他利用上班的时间去面试,面试一成功,他马上想好了借口去单位辞职,没想到领导答应了,第二天,他就办理了离职手续。

三年后,小C和小G再次见面了,小G懂得腾挪资源,从本公司跳槽之后,他又跳槽了4次,终于跳到了一个大型的企业,现在的月薪已经到了1.5万,高高超出了普通白领的收入。令小G没想到的是,他离职之前,由于资金有限,领导正在决定在他和小C之间选择一个人去美国培训新技术。因为他的离职,小C很自然地得到了这个机会,他和单位签订了合同之后,马上动身去美国培训了一年,回国工作两年之后,现在的小C,工作待遇是年薪20万。

工作的选择是多样化的,人能够选择的只有一样,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奋斗。怎样判断一份工作是否值得付出呢,那就应该看这份工作在你全力以赴付出之后能给你带来哪些进步与回报。

当然,还要看公司的平台是否适合自己,把公司的发展和自己的发展、个人性格结合起来,看是否值得为之付出,一定不能够迷失在虚荣里,诚然,去大公司上班,当别人问起的时候,会在内心生起骄傲感。

为了长远发展,必须克制自己的不良心理,大公司也有很多的不足可能制约你,例如,大公司手续烦琐,流程特别多,可能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处理好;大公司的人才众多,想得到重用也需要机遇;大公司的人事关系尤其复杂,也会牵扯很大的精力等等。所以,选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调适自己的心理,才能有不俗的职场表现。

学到方法比依靠别人更重要

医学上有一种很值得思考的现象。那些使用安慰剂进行着无效治疗的人,被医生施以并不能对身体产生损害,却也无任何疗效的“假药”,以治疗疾病,从而使其不仅得到心理上的轻松,身体上也出现明显好转。

关于安慰剂,人们的争议很多。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安慰剂效应”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这个现象无论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性格特点是他们愿意和别人交往,而且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有着非常强烈的依赖性。

职场中的这种现象也非常多见,那就是很多人都是“安慰剂反应者”,在工作中,需要一个亲密的工作伙伴,在自己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有人帮助自己出谋划策,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当一个人有这样的需要的时候,那么,只能说,他还停留在职场的“心理断乳期”,依赖性太强,还不能完全摆脱别人而独立工作。

“心理断乳期”是每一个人都要完成的飞跃,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会有一种“待哺”的天性,那就是感觉同事比自己强的时候,就想得到他的帮助。在同事能够提供帮助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被动了,自己就不会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反正出现问题时,会有人帮自己想,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很被动,哪些该做不该做、该学不该学都会变得一塌糊涂。

需要职场安慰剂的人应该充分认识到,依赖别人的安慰是可怕的,职场不是校园,在学校,一个人勤学好问是美德,但是工作中,如果总是依赖他人的帮助,不仅会影响个人形象,也会限制个人能力的提升。

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对“安慰剂”产生了依赖,那么就必须通过行动来戒除,大胆地通过行动去向别人证明。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以前电脑出现故障的时候,都是靠别人解决的,那么就需要强化电脑知识的学习。想一想,当电脑再出现故障的时候,自己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而且,当别人电脑有问题的时候,自己还能帮助别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

案例

小S刚毕业就找到了工作。她的工作是师哥阿D给介绍的,到了单位之后,也是由师哥先带她一段时间。阿D对小S非常好,很多时候,阿D发现小S和客户沟通有问题的时候,都会马上示意小S,然后教小S如何沟通。

还有客户来电话,小S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时候,就会捂着电话赶紧找阿D求救。在阿D的帮助下,小S谈成了一个大客户,而且顺利转正,也拿到了巨额的提成。可同时,小S也换了办公环境,她和阿D分别在写字楼的两端,这让小S感觉非常无助。

上一次的大客户谈妥之后,领导又给了小S两个小客户去谈,没想到,小S完全失去了主意,她只能求救于邻座的M。开始的时候,M还有耐心告诉她,可是过了一段时间,M发现小S在能力上是真的存在问题,便不客气地说:“小S,我怀疑那个大单子是不是你谈下来的,你对于我们公司软件的性能都不了解,我不是你老师,希望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要耽误我的时间。”

这让小S既尴尬又痛苦,她终于懂得依赖阿D获得的成绩终究不是自己的成绩,因为她没有经历过从小客户做起的这个必要的过程,谈大客户的时候她又没有发挥自己的思路,完全靠阿D支招儿,导致了此刻的被动。重要的是,试用期已经过了,小S知道自己在试用期表现良好,转正了,反而工作不出成果,这可是非常说不过去的事情,她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马上调整了自己,发誓要戒除依赖症。

小S有问题不再马上去问M了,而是自己一步步地分析,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她也准备了一本工作簿,详细记录,时时总结自己的缺陷和收获。很多很多的问题,小S都是靠着自己的分析和总结解决的,每当解决掉一个问题的时候,小S都非常兴奋,她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她也不再怨恨M了,当她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她看到邻座的M给自己传来了一个真诚的微笑!

职场中,虚心请教,借助他人的帮助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就不能仅仅把目标放在眼前,觉得问题解决了就OK,重要的是应该学到方法,而且,遇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比别人教给自己的印象更加深刻。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如果你的周围同事不愿意给你肩膀依靠,那么也不要怪自己的职场环境恶劣,也不必怨恨他人,坦白地说,他人永远不能成为自己不进步的理由。相反,正因为如此,你才能更迅速地成长起来。在不断的提升过程中,自己会心态平和,越来越得心应手,还可以形成领导气质。

坏情绪会毁灭一个人

个体的情绪会感染到很多人:好情绪感染人,坏情绪污染人。这是美国一家医学院的心理专家加利·斯梅尔经过长期研究后的发现。他指出情绪污染的危害性——那就是不管是怎样的一个乐天派,当他整天与一些愁眉苦脸的人在一起时,也会染上坏情绪,心情也就越来越坏。生活中很多场所的服务员都开展了“微笑服务”,就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情绪效应。

今天我们就重点分析坏情绪对于他人的污染。

案例

有一天早晨,有一位智者看到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他马上问死神要去做什么,死神告诉智者,他即将去前方的城市,收回100个人的生命。

智者听到死神的回答之后,马上就先跑到城市里,提醒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告诉大家,死神要来了,会带走100个人的生命。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智者愤怒地问死神,为什么明明说要从这儿带走100个人的生命,可在这个城市中,却有1000个人死了。

死神平静地说,我只想带走100个人,可是因为恐惧和焦虑是会传染的,这种恶劣的情绪带走了其他那些人。

这个故事说明,情绪绝对是一种有渲染力的东西。情绪有好有坏,感染的效果会有正有负。良好的情绪会把周围的气氛感染得积极、乐观,而恶劣的坏情绪就会让敌意扩大到你看不到的空间里去,造成想象不到的后果。

从个人的发展来看,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来及时应对,一个人在工作中的情绪问题被不断地错误放大后,就很难恢复“弹性”,他将无法在下一时间及时将情绪调整到正确的工作步调。

的确,坏情绪的“副作用”,如同感冒,虽然眼前看来只是小小的麻烦,但如果你的防御能力过于微弱,并发症就会接连不断,让你的职业生涯顿时险象环生。

如果在办公室,存在一个情绪的污染源,那么对于其他人来说,也绝对会形成一种巨大的伤害。一定要记住的是,没有哪个老板宽容到能够原谅——一个用自己的坏情绪污染了更多员工的人!

在一座写字楼里,有两个打扫卫生的阿姨。李阿姨非常热情,每天,她都早早地来到公司,不但把办公室的环境卫生做得非常好,而且还帮大家把杯子里的水倒满。还有一个王阿姨,她的清洁工作相比李阿姨而言就做得的比较一般了,平常没事的时候,她就坐在走廊上做做小手工。

案例

可是,不多久,大家都忍受不了李阿姨了,照理说,办公室的白领一族怎么能和一位辛辛苦苦为自己打扫卫生的阿姨过不去呢?可事实就是如此,办公室所有的人联名写信换掉李阿姨,强烈要求换王阿姨来打扫卫生。

原来,唯一让大家无法接受的是李阿姨酷爱打电话。每天,她都会在不固定的时间段内煲电话粥。最近可能是她的某个亲戚家里出了问题,打电话的时间更长,频率也更高。有时候一聊就聊上几个小时,聊到让她觉得气愤的时候,自然也就会把声音的音调调整到高八度。办公室的人素质都很高,没有人刻意去关注她讲的什么,但是,在一个不封闭的环境里,人很难做到不受外界的干扰。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就被李阿姨谈话的内容吸引,被迫停下手上的工作,听李阿姨讲琐碎的家务事。

更有的时候。大家不自觉也感染上李阿姨的怒气,自己也开始心浮气躁,说话就感觉和谁憋着气一样,大家越来越感觉到情绪不高。而且,有时候,听李阿姨讲了一下午的话,大家下班回家的时候,就像干了一天的体力活似的,整个人都浑身乏力。原来,在李阿姨高分贝的倾诉中,大家下意识地把自己的神经像上足了发条似的,绷得紧紧的,非常的压抑。等下班后,人才恢复到放松状态。

终于,大家宁愿让王阿姨象征性地做一下卫生,也不想让自己的精神天天处于疲惫的接受坏情绪的状态,于是,不几天,勤劳的李阿姨就带着疑惑“下岗”了。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待情绪效应,一定要说的一点是,注意不让自己的坏情绪污染别人,但也不是勉强个体一定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工作中难免有郁闷的事情:早上挤不上地铁,错过了最佳路线的公交车,上班迟到;或是面对了一个不可理喻的客户;超负荷的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每个人都会面对不同的导致郁闷的工作情况,但是不要因为担心就害怕工作,拒绝工作。

同样,也不要担心郁闷。回想上次,你郁闷得“抓狂”的时候,世界毁灭了吗?

郁闷本身并不是有害的——你的郁闷不会杀人,他人的郁闷也杀不了你。只是因为在人们固执地坚持用那些有害的方式表达郁闷时,郁闷才能造成悲剧。

正确的方法是,不要让不愉快的情绪很容易在心头存储,可以试着深呼吸,让头脑瞬间冷静,不让坏情绪肆意侵袭你的大脑。还可以打个电话给自己生活中的朋友,和他谈谈你的遭遇,无论他能否给你实质性的帮助。不知不觉间,在倾吐的过程中,坏情绪就会疏导和排泄出来!

只要用心,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直到暮年之时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她75岁开始学画,80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她曾经自豪地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那就是——上帝会帮助每一个想成功的人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已经到了80岁。

这个实例说明:人类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选择自己。心理学家格拉宁更是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要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这都给人们传递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一个人内在的潜力的确是巨大的,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自行泯灭。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职场就是一个人不断发掘自己另一面的过程,只要发掘出潜力,你就会发现未知的自己,和自己曾经不敢想象的未来!

工作就是学习,学习也是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摩西奶奶的毅力和珍视自己才华的精神,工作完全有可能成为人们喜欢做的一件事情,而人们所做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是自己学习的机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在每一件事情被顺利解决的过程中,所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必然有所增加。而且,以学习的态度面对工作,还会让人们关注到其他人的优点,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的优点,这些优点一旦被学习,就会在很多时候对自身有所帮助。学习别人的技术技能、工作经验,只要用心,就可以借着别人的经验让自己的能量得到更好的发挥!

案例

小Z的工作是在一家外贸公司做总经理助理,但他的理想一直是做一名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熟人的介绍,他可以进入一家民营杂志,做一名记者。这让他对于个人的职业规划有了新的方向和规划。

小Z在大学里学的是中文专业,又做了多年的总经理助理,人情练达和文笔表达方面都不成问题,于是杂志的主编就和他在电话里沟通了另外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会不会摄影,第二个问题是会不会开车。

是的,对于一个专业的记者来说,主编提出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事实证明,一名优秀的记者要是拥有了过硬的摄影功底,工作起来就会如鱼得水,为报道增色不少。而且,民营出版社的人员配置更加的经济,宁愿高薪聘用一个既会开车又会采访的记者,也不会单独为每个记者配一个司机。

不料想这两个问题让握着电话听筒的小Z有点手心出汗,怎么办?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就在眼前,可是摄影和开车,他以前想过去学习这两门技术,但是都因为没有时间而耽搁了。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对这份工作的渴望,让这时的小Z突然鼓足勇气对电话的另一端说:“没问题,我会开车,也学过摄影。”

显然,杂志的主编对他的回答万分满意,不但答应让小Z去杂志社上班,而且还应允了他最高的薪水待遇。快要挂电话的时候,小Z很委婉地对主编提出了一个请求,那就是由于个人工作交接的一些原因,小Z还要再过一个月才能正式去杂志社上班。

由于主编和小Z沟通得非常畅快,于是,稍微思考了一会儿,主编也答应了小Z的请求,这让小Z内心暗喜,挂上电话后他马上联系摄影培训,并且安排自己第二天就马上学开车,既然自己已经承诺主编,就不能失信于人,他一定要在这一个月让自己学会这两门技术。

通过一个月的刻苦培训,摄影和开车小Z都可以及格了,他终于有自信去面对主编了,而且,庆幸的是,刚踏入工作的第一个月并没有需要独自开车外出采访的情况,正好趁着这段时间,小Z考取了驾照,为自己的职业铺就了一条“无忧路”。

在工作中,不要轻易说自己不会某项技术,因为很多时候,当你承认自己不会的时候,往往就接受了自己的这样的一种状态。任何技术,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所以先承担下来,也直接给自己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拿开车来说就是如此,如果一个人面对的工作岗位要求是会开车,而他却因为自己不会开车,觉得条件不符合而直接放弃,另找工作,那么他就会永远不会开车,永远绕开要求会开车的好工作,而选择并不如意的工作。这将是多么可惜的错误。对于技术,一个人要有自信,这种自信不是以为自己什么技术都会,而是相信自己通过学习,什么技术都可以学会。

不但对于自己未知的领域要保持这种学习力,对于自己非常熟练的工作也要保持这样的学习力,在同一个问题上可以尝试着采取更好的方法,和尝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突破。

同时,在自己不断学习,表现良好的时候,可以适时地给自己一些奖励,无论程度如何,就是要放纵自己一下,对自己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再回头看看你付出的那些艰苦努力,这样就可以激励自己走得更远。还可以将自己的进步告诉家人和朋友,让他们为自己骄傲,为未来增加信心!

犯了错主动道歉胜于保持沉默

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基本上不使用强迫手段并不难。人们虽然会在皮鞭面前屈服,可那不过是表面上的服从,内心却充满了反叛、仇恨的复杂感情。不仅在感情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正确信息的传播受到限制的现象。对统治者,人们大都愿意挑对方喜欢的、迎合对方的话来说,尽量避免说让对方不快或有可能降低自身价值的话。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缄默效应”。

缄默效应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指的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的沟通不良,导致信息传输失败。在职场上,这是很危险的,错误是一个获得信息的来源,如果能正视,就可以知道下一次应该注意避免什么失误了,职员在工作上犯了错误后,因为害怕上司的威严而保持缄默,这样上司便得不到正确的信息,就会直接导致员工与领导之间关系内在的恶化,还会因为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造成以后的重大损失。

所以,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不应该过多地给下属施加压力,当下属出现失误的时候,既然错误已经出现,也不必横眉冷对,丧失了领导的风度不说,还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作为员工,谁都不想犯错误,但是错误对于任何人都无法避免,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和处理错误。无可置疑的是,如果对错误保持缄默,就会导致错上加错。第一个错是工作失误,第二个错则是工作态度。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错上加错,就等于用一个更大的错误掩盖原本的小错误。

更不能在出现工作失误之后,不是装作毫不知情,就是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以逃避或隐瞒失误。如果这样,那这个错误不仅没有任何价值,而且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有可能铸成大错。

案例

小L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女孩,在公司里,同事们也非常喜欢她。可是,发生了这样一件棘手的事情,那就是发工资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工资卡上多了1000元钱,刚看到钱的时候,她马上给人事部的同事打电话,后来人事部的同事悄悄把小L约出公司,对她说:“这个事情我们私下解决就可以了,不要声张,也不要告诉别人,工资卡多打了1000元,你悄悄收下,就当做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可以了。”

小L听完后,点点头,机械地回到了工位,当然,对于小L来说,多出来的1000元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支付自己的生活费,还可以买自己心仪已久的外套和靴子,可是,这笔“意外之财”,总是让小L心里不踏实。

小L非常想让公司把钱收回,但是她也怕如果说出去了,会计和人事部的人会比较难做事。于是,她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她的母亲长期做行政工作,而且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母亲听到这件事情之后,不但没有同情,还立即批评了小L。

母亲对小L说,如今她和人事职员的沉默就是对公司的伤害,而且,她承担了不该是自己承担的错误,如果公司查出来这件事情,首先会认为是人事部和财务部门的失误所致,但不会觉得他们有什么大的问题,毕竟工作中出现一些差错是难免的。

但公司会如何看待小L呢?会把她当做一个多拿钱又不主动交出来的员工,这可是个诚信问题,该员工在公司里就会被定性为不够诚实,不注重公司利益,为了钱和私欲没有原则。

母亲一说完,小L就知道这件事情里,谁将受到最大的伤害,但她还是问了母亲,如果单位里没有人发现这件事情,还有必要向领导汇报吗?母亲说,公司可以给员工发上万元的奖金,应该不会出现这种财务上的纰漏,如果公司能够让这种纰漏存在,这个公司也不会发展壮大。

这时,小L明白了自己不该保持沉默,而且,她也应该劝人事部的同事主动承认错误,如果沉默下去,就会因为惧怕批评,把一件小的错误酿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果然,在主动承认错误后,人事部的同事和她同时都把心放了下来,小L也让大家对她继续保持了良好的评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当工作出现失误之后,惧怕领导的威严而不敢汇报、选择沉默是一种正常的反应,甚至有的给自己找似乎无法控制的原因才导致出现失误的借口。

而实际上,当工作中出现失误,能够意识到自己确有责任时,态度也许就理智多了,对于工作失误,可以认真想一想自己是否把该做的事都做好了,是否努力到最大程度。也应该诚实地将已发生的事如实告诉上司,因为通过一个人对自己失误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待工作的热忱程度和一个人的人品。

工作中一旦出现失误,就要坦诚而又尽快地向领导汇报,下一次就能避免同样的错误。要相信,领导也不是圣人,他也会有失误的时候,他绝不会因员工偶尔出现的失误改变对员工的看法。

主动道歉,既是一种品德,也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反而能反映出为人的诚实,如果偷偷隐瞒,不仅不会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它有可能让人感到内疚,产生强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酸葡萄心理只会让你退缩不前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狐狸与葡萄》的故事。有一只狐狸,它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不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种感觉让他非常的痛苦,但是狐狸是怎么做的呢?他没有积极想办法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甚至没有想一想是不是需要搭建一个梯子帮助自己,此时此刻,倘若狐狸还是拼命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到那葡萄的高度。所以,最后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这样,狐狸也就很自然地放松了心理的压力,放弃了葡萄,继续往前走了。

这个故事在生活中也非常多见,所以人们经常会说这样的一句话,那就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有点像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讲的阿Q一样,总是用自我安慰来实现活着的目的。

职场也同样如此,很多职位就像高高的葡萄挂在那里,我们拼命地跳也够不着,于是我们就会说,那个职位也不是那么好干的,累死累活有什么意思。但是,我们安慰自己的时候,却忘记去帮自己找一把梯子了!这就如同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的时候,采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小B升职了,他知道,自己的同事小P是不服自己的,因为小P跟小B同是公司里的元老级人物,办事能力和在同事中的人气旗鼓相当。遗憾的是办事处主任仅此一职,小B平常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帮助了自己一把,但是小P并没有看到自己志大才疏,而又仗着自己是公司的“老人”盛气凌人的缺点。

案例

看到小B升职,小P就告诉自己说,这也不是什么高职位,天天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管理别人,净得罪人。而且,小P还跑到其他同事面前说:“看看小B,刚上任不知道咋想的,还没请同事们一起吃个饭,给大家争取点儿利益,发挥一下自己的作用,就开始天天想着怎么和领导汇报工作了,你看他怎么又跑到王总的办公室了,又打电话又发电邮,王总刚回北京他就那么多工作去谈?肯定是在打小报告,公司设他这个职位,不就是看着大家的吗,让我都不干那缺德事!”

小P看小B不顺眼,小B也早有察觉。有一次,小B找小P请教劳动合同相关事宜,小P指点过后,当着小B的面一撇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您是当官的,就这点问题,来问我,下次可别这样了,太丢身份了!”

这已经让小B心里很不舒服了,但是小B不是小P,他不会立即勃然大怒,把自己陷入狼狈的境地,只是装作没听到,泰然自若地走开了。此时的小P还是没有看到差距,反而觉得小B就是不如自己。

后来,公司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有个员工利用职务之便,赚取利益,给公司造成了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和不好的影响,于是被立即解雇了。

小P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想:“办事处主任的位子就那么好坐吗?机会来了!”于是小P居然给这名员工出主意,让他向公司索要辞退补偿金,并暗示他可以到劳动局提出起诉,他倒要看看小B怎样处理这件棘手的事。

可是,当他想方设法为难小B的时候,小B那边正在向王总申请:任命小P为人事主管。小P听到这个消息喜忧参半,没想到小B会给他制造升职机会。申请很快被批准,但是小P先前教唆那名员工上诉成了他当上人事主管后要解决的第一件烦心事。

员工起诉后,小P只好硬着头皮出庭打官司,几个回合下来,公司被判付给那位员工2万元辞退补偿金。公司上下议论纷纷,一个出卖公司的人居然拿到了补偿金,这样的官司竟被小P打输了。

王总非常生气,给小P的升职机会被马上收回,而是让小B坐在办事处主任的位置上暂时兼任人事主管!

高职位就是那串葡萄,没有积极的心态和正面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只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对于职位,每个职场中人都应该有正面的态度,升职不单单是利益和职位的收获,而且是个人能力发展的突破。

在别人比自己走得更远的时候,让我们来研究其中的原因,而不是总想着“走得远也没用”,更不能有那种想把别人拉下马的想法,这不但阻碍不了一个本身发展就比自己强的人,还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如果自己“被动升职”了,更应该珍惜机会!这绝对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当好一个领导不容易,但是一定不要退缩,不要去怀念做普通职员的日子,应该正视自己的职位职责,不但要帮助自己的员工争取利益,还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来摆平手下。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任何管理工作的你而言,勇敢地面对才是对公司信任最好的回报!

不想终身打工就要终身学习

在知识如此迅速激增、变化和老化的今天,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当然是会学习、爱学习了。不学习者就会停滞不前,迟早丢掉饭碗。一个懂学习、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会学习、有知识的人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因为知识是获得生存能力、提升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职场头三年,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工作经验、生活经验都是相对匮乏的,当你为生活琐事烦恼时不如静一下心来多读些书籍。而且由于知识更新加快,知识老化趋势加剧,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像过去那样,一个从大学里出来的学生一辈子不用再走进教室的情形已经成为历史。“活到老,学到老”已不再是少数人自勉的警句,而是一种现实状态。

要想成为终身学习者,必须强调爱上学习、快乐学习和主动学习,只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才是持久的:每天早晨醒来,非洲草原上的雄狮就知道必须拼命奔跑——它必须比跑得最慢的斑马快才能捕捉到猎物;每天早晨醒来,非洲草原上的斑马就知道必须拼命奔跑——它只有比跑得最慢的同伴快才能生存下来。生物进化系统显示了一种现象:你必须竭力奔跑才能保住同一位置。这种现象被称为“红后效应”。

“红后效应”在自然界中的表现方式是:捕猎动物的速度变快后,它的猎物就会设法取得更好的伪装,然后捕猎的动物就会进化出更敏锐的嗅觉,猎物则开始爬树,如此循环不止。“红后效应”在人类世界同样适用。因此,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获胜,如果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比我们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Intel公司总裁葛洛夫也指出:“今天的人类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这种变化,每个人和组织都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学习、以更高的效率学习。”当今时代,我们都有能力取得成功,但大多数人只使用了头脑的一部分,因此个人的能力也只发挥出一小部分。我们只有学会更快、更有效地学习,才能百事兴旺,而会学习将是我们终身受用的资本!

案例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上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杰克·伦敦正是通过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写出像《热爱生命》、《铁蹄》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杰克·伦敦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成功离不开学习。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要想在学习上一蹴而就,成为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说的“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积善成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年轻人认为工作了就可以不再学习了,其实工作只是学习方式和重点的转变。参加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也弱,遇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时可能一时难以解决,这就要求年轻人在问题产生时多学习别人的解决方法,自己也要多动脑、多钻研,事后还要多总结。

案例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绝不当国王。”一个学历不高、没有任何演讲经验的华裔男孩,通过一种理念、一个课程的推广,不仅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说家,而且他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畅销海内外,27岁就成为亿万富翁!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奇迹,但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著名成功学培训大师——陈安之。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是,当有人把成功当成一项事业来经营时,他就已经成功了。陈安之创立了“超级成功学”这个概念,写了一系列教人如何成功的书籍,在全亚洲销售了上千万册。他到处演讲,人们花高价来听他的课。

陈安之自我介绍说:“我的目标就是帮助你更成功、更快速地实现你的梦想。”他作为一个试图引导他人走出迷途的人自己也曾迷过路,他这样回顾自己“不成功”时的生涯:“从17岁到21岁之间,我做过餐厅服务生,卖过净水器、汽车、皮肤保养品、电话卡、超级市场折价券,从事过巧克力批发、邮购等18项工作,到21岁时,银行存款簿的金额是0.00,丝毫没有进展。”

就在他不断摸索成功方法时,一本书、一堂课改变了陈安之的人生轨迹。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世界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此后,他追随安东尼·罗宾进行课程推广,并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讲家。

陈安之说:“从没有任何人认识我,直到我的著作在亚洲畅销数百万本以上,这些成就都是来自不断地学习。我阅读各式各样可以帮助别人成功的书籍,上过许多帮助别人成功的课程,每年平均阅读四百到六百本书。”

作为一个读书、爱书、写书的人,在知识的高峰上攀爬最终到达人生的顶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是可怕的。所以,读书不应是业余爱好,而应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呼吸的窗口。

不要抱怨,生活没有绝对公平

生活原来如此现实,现实得让人如此不寒而栗。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似乎一直都活在自己的童话中,没有意识到“山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于是无数的心灵不免经历蜷缩与战栗,瑟缩着渺小的自我,偷偷窥视着这世上的一切。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总是受到一定社会制度、社会条件和规则的制约,公平是相对的。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的不公平:家庭背景不同、身高样貌不同,这些不公平你想不要都不行。最让人感到心理不平衡的是:从前跟你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人,今天吃的和你不一样了。一起工作他升官了,同样做生意他发财了,都没有背景关系他却事事顺利,你却处处碰壁……

案例

比尔·盖茨在2008年的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一次演讲中曾经这样说过:“同这个时代的期望一样,我也要向今天各位毕业的同学提出一个忠告:你们要选择一个问题,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个有关于人类深刻的不平等的问题,然后你们要变成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你们能够使得这个问题成为你们职业的核心,那么你们就会非常杰出。但是,你们不必一定要去做那些大事。每个星期只用几个小时,你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信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发现困难所在,找到解决它们的途径。”

“不要让这个世界的复杂性阻碍你前进。要成为一个行动主义者。将解决人类的不平等视为己任。它将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与其一味地沉浸在探究生活的公平与不公平中,将会虚度时光,陷入困境,不如正视这种现实,发掘知识信息的潜力,努力工作,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公平,把不公平甩在身后。这或许是比尔·盖茨能成为世界首富,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成功的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生活就是如此现实,一味抱怨自己先天的平凡却是最可怜、最不幸的事情。极少有人有着先天优越的客观因素,大多数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正是源于自己的努力。而人们却只看到了他们的成功,却忽视了他们背后的努力。很多不平凡的事情都是源于平凡之中,与其抱怨现实的不公,不如从平凡之中创造不凡。

平凡是生命常态,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要肯埋下头去做一个平凡的人,努力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一切不平凡的业绩都出于平凡,把每件平凡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不平凡,就等于成功。

世界上的成功没有什么大小之分,做大事的人成功了是成功,做小事的人成功了也是成功。哪怕是再平凡不过的小事,只要你能做到同行业里的第一,做到最好,做的与众不同,就是成功。

案例

一位在上海赫赫有名的出租车老司机平均月收入在8000元,而上海出租车司机的平均月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一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知识和技术含量,只要是健康人都能做的工作,他之所以做得出色就是因为他从选择做出租车司机那天开始,就决定用心做好这份工作,用心观察,用心总结。他对乘客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准确的判断:

“每天大约开17个小时的车,算上油费和各种费用,平均每小时的成本为34.5元。如果上来一个10元的起步价,大约要走10分钟,加上每次载客之间的平均空驶时间7分钟,等于我花了17分钟只赚了10元钱,而17分钟的成本价是9.8元。”

这位老司机对理想乘客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了如指掌,做到省时、省力、省成本,从而保持了高载率、高收入、高效能。后来,微软中国公司全球技术支持部门经理刘润邀请他为微软公司的50名员工讲了一堂课,45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了8次。

在平凡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即为卓越。这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但却超越了平凡的典型例子。

工作头几年,很多人都心怀梦想,准备为自己的理想大干一场,风风火火一生,认为不成功便成仁才称得上完美。但是,面对平凡的岗位,简单的工作内容,年轻人就应该放弃吗?不应该继续做好手中的工作了吗?年轻人应该知道,成功始于脚下,始于简单的而重复的步伐。

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对待这份工作,脚踏实地地去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最终我们就会发现这份工作背后耀眼夺目的钻石。只要我们的努力是持之以恒的,每一份工作都是一座宝贵的钻石矿。

作为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能做到的事情并不多。我们没有理由不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平凡地奋斗着,没有借口不努力创造平凡生命中的不平凡。

生活很现实,不是童话也不是话剧,不是这一刻想下一刻就会出现,要学着自己做好一切!就像那个小品里的台词说的那样:“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干自己的事,下自己的蛋,让别人羡慕去吧。”

勤奋、努力肯定会有所收获

工作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工作让你能够独立生存,更丰富了你的生活,照亮了你的精神世界。如果只为了薪水工作,那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就被抹杀了。工作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你的个人价值又怎么能更好地展现?你还能通过勤奋工作弥补自己的不足吗?

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将社会看得更冷酷、更严峻,因而也就更加现实。很多人认为,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仅此而已。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东西,没有信心,没有热情,工作时宁愿少说一句话,少写一页报告,少背一个行李,少走一段路,少干一个小时的活儿。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目前的薪水,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自己将来的薪水,甚至是前途。

某公司有一位员工,在公司已经工作了十年,薪水从不见涨。有一天,他终于当面向老板诉苦。老板说:“你虽然在公司待了十年,但你的工作经验却够不上一年,能力也只是新手的水平。”

或许,这个老板对这名员工的判断有失准确和公正,但换个角度来看,这名员工既然能够忍受十年的低薪和持续的内心郁闷而没有跳槽到其他公司,就足以说明,他的能力的确没有得到更多公司的认可,也就是说,老板对他的评价基本客观。

也许你发现自己的老板并没有注意到你所付出的努力,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但你也不要懊丧,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现在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现在的回报,人生并不是只有现在,而是有更长远的未来。

能力比金钱重要万倍,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许多成功人士的一生跌宕起伏,有攀上顶峰的风光,也有坠落谷底的失意,但他们最终重返事业的巅峰,原因何在?是因为有一种东西永远伴随着他们,那就是能力。他们所拥有的能力,既非一开始就拥有,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到的。

也许你的老板可以控制你的工资,可是他却无法阻止你去思考、去学习。换句话说,他无法阻止你为将来所作的努力,也无法剥夺你因此而得到的回报。所以,不论你的老板有多吝啬多苛刻,你都不能以此为由放弃努力。

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说过:“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其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事业和生活执著不懈的努力追求方式的推崇。竞争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快则难以前进。职场头三年,趁着年轻要多方尝试,在找准目标后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凭毅力与智慧去追求所企望的目标,至终必然会得到所要的。勤奋可以弥补许多的不足,通过勤奋我们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案例

没有什么文化,和他说话别人经常听不懂他说什么,他也就会写写自己的名字。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把事业做成京城行业的龙头,他的成功关键在于勤奋。

他创业初期,北京的建材行业才刚刚起步,他揣着几百元钱南下广州,凭着父亲的一个老朋友写的一张字条找到了一家建材生产厂,说服人家做代理商,可以先卖货后给钱。回京后,借了一万块钱,租了个很便宜的地方放货,就在四面露风的一间房子里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那时冬天,天很冷,屋子里没有暖气,他就穿上厚厚的棉袄联系业务,一家一家地打电话,基本都遭到拒绝。但他没有灰心,他决定登门拜访客户,以求得对方的信任。一天天,他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客户之间,从来没有因为恶劣的天气而停下来。终于有一个客户同意和他谈谈,客户来到了他四面透风的办公室,看到他在那么冷的屋子里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手套在打电话,客户也被感动了,他淘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签了30万元的单子。

春节,正是合家欢聚的时候,他却一个人守在冰冷的办公室里,听着外面的鞭炮声,心里也很难过,他总说,勤能补拙,我相信,只要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个客户的工作,别人做不了的事,我一定能做。就是这种超出常人的勤奋,让他苦尽甘来。

由于他勤于奔波,生意越做越红火,那时的生意要比现在好做,因为做的人少。他很快就积累起了原始资金。尽管很多管理上的事他不懂,但他有他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他用自己的行动给员工做出表率。他一定是每天来得最早的人,也一定是走得最晚的人,他几乎就没有休息过。夏天到他办公室,他总是大汗淋漓地在办公;冬天到他办公室,他的办公室里一定没有取暖设备,还是厚厚的棉衣棉裤,这时的他,已经是年营业额几千万元的老板了。而员工的办公区却是该有什么有什么。

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让自己这样苦,他就会说:“我不能让自己太舒服了,因为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我怕一旦让自己舒服了,我就会失去斗志,变得懒惰了,不勤快了。”

一个勤奋之人能把事业做大,在于赚钱不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他的上进心,没有一刻让他放松过,更在于他的吃苦耐劳、勤奋的行动。

职场头三年,生存是前提,但薪水绝对不是工作的全部。年轻人要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经受磨砺,勤于职守,收获的将比薪水要多得多。

好钢需要千锤百炼

别人把一件小事交给你做,你做好了,小材最终可以磨炼成大材。小用你,是因为你还需要磨炼,还需要成长。其实,是珍珠便终归会发光,如果你怀有真才,终究会被社会所赏识的。退一步说,即使你真的暂时怀才不遇,这也是平常易见的事,也用不着为此唉声叹气。人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机遇自然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案例

有一个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毕业后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他感到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准备寻短见。

这时,有一个老人从这里走过。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认可,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扔在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刚才我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接着又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呢?”

“这当然可以!”年轻人自信地说。

老人用这种方式告诉了年轻人一个道理。有的时候,你必须知道你自己是一颗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若要使自己卓然出众,那要有鹤立鸡群的资本才行。所以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所以,你要做的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案例

约翰是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的著名编辑,他策划的图书销量很多在100万册以上,同时他把很多无名的作者培养成了畅销书作家。因此,很多想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文学爱好者都渴望得到约翰的指点。

有一个叫迈克的年轻人,对他非常崇拜,便直接找到约翰,想跟着约翰学习社科类图书创作。那时约翰正在接待一个作家,便拿出一篇文章交给迈克说:“这是一个作者的投稿,请你仔细看一下,把里面的错字挑出来,改成你认为正确的字。”

迈克一听很生气,心想:我的梦想是做一名畅销书作家,不是挑错字的校对员。于是他很草率地把稿子看了一遍。

约翰回来,问迈克稿子看得如何。迈克说,我认真地看过了,里面没有什么错。他认为,只要交给约翰看的稿子,应该都是作者校对过的稿子,不可能有错。再者说,自己是来请教如何写畅销书的,能不能看出错字无关紧要。

其实那是约翰自己写的稿子,写完后还没认真修改和校对过。他坐下来认真地看了一遍稿子后,委婉地对迈克说:“真的很遗憾,我不能帮助你实现你的梦想……”

迈克听了非常生气,说:“你不也是从无名到有名的吗?连问我写过什么都不问,就这样武断地说我不合适,凭什么?还说我连基本的做人和做事的道理都不懂,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就什么都懂了吗?都说你是文学青年的伯乐,我看你简直就是文学青年的杀手!”

约翰微笑一下说:“你这样说,更证明我的判断没有错!年轻人,我送你一句话:既然自己有梦想,就更应该了解自己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好手头上的事情,否则将一事无成!”

迈克后来做过很多事,没有一件事情做成功。直到现在,他也没弄明白为什么约翰会拒绝他。

约翰之所以拒绝迈克,就是因为他高傲的态度,错误地判断自己的工作,没有把约翰交代的很简单的工作做好。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却不能把小事做好,公司怎么敢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做呢?

职场中还有一种人总是担心自己在职场中不是一块金子,没闪光之处。但是请坚信自己是一粒种子,在适合的土壤中,在充足的阳光下,你就会茁壮地成长。与其沉醉于怀“金”不遇之中,还不如甘当一粒健康饱满的种子,牢牢扎根在平凡岗位的土壤中。

每一片土地都有适合种植的种子,同样,每一粒种子都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地。每个人成才之前,都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饱满也好,干瘪也罢,总会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但你不能奢望它在任何地方都长成参天之木。

职场头三年,你或许是没有光泽的铁,无人问津,但是请相信,经过不断的锤炼,烈火的考验,你定会成为钢制的职场达人。

所以,无论你是一块好铁,还是一粒种子,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历练才能成器、成才。

哪怕今天黑暗,明天也会光明

俄国有一句谚语:“神赐予我们核桃,却不会帮我们打开它。”走出了象牙塔,迈向社会是必然的,但社会不能给你适应社会的钥匙。步入社会之初,年轻人总会一点点经历社会里的酸甜苦辣。即使你不想去经历种种挫折,但挫折不会因你的哀求就会离你而去。在挫折面前,你只能选择坦然面对,因为只有经历了生命赐予你的挫折,你才会成熟,才会坦然看待生活中的得失。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有着不同的苦辣酸甜、喜悲得失。面对人生,倘若能从容地选择最佳的应对方法,那么,屋子里将没有阴暗。

案例

从前,有一对兄弟,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儿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儿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儿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妈妈的淡然与镇定让原本阴暗的屋子,很快明亮了起来,原因在于她选择了正确的方法。选择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就会有不同的视野,但既然选择了,你就要以灵活的方式全力去做,发挥自己的潜质。“路是人走出来的”,人在有路的地方行走,很多的时候都只能循规蹈矩,往往失去自我;人在没有路的地方行走,说不准会去到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基于此,迷茫的年轻人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如果能把职场头三年遇到的挫折当成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以及对人生的考验,天地或许会豁然开朗,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三次科考不中,时年已24岁,他感到再不能虚掷光阴了,于是弃文从医,几经努力终成大医学家;爱迪生因成绩不好被学校开除,校方认为其不堪造就,可是他母亲努力发现和培养儿子具有创造力的特点,爱迪生终成发明大王。

或许你自己选择的路上荆棘密布,或许离成功隔着万水千山,但请记住,世界上最锋利的刀子是人的手,只要动手做,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世界上最长的路在脚下,只要走,就没有走不到终点的征程。世界上最坚强的是人的心,在走到人生尽头之前要学会转弯,只要肯坚持,就可能成功。如果你不去经受磨炼,世界上最坚硬最锋利的东西就可能变成最脆弱的东西。

挫折,要么使人奋起,要么让人沉沦,这中间最要紧的是“志气”二字。先贤说得好:人,无志不立。有志者不一定什么都能事竟成,可无志者却只能一事无成。

世间万事,不在你的掌控之内,我们唯有坦然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不论是得还是失、是悲或是喜、充满幸福还是遭遇挫折。唯有经历了社会生活的种种,你才会成长、才会感悟、才会收获,也才会更坦然,才会在多元的人生中成就自己的精彩。 CxMe563Uf/I4Dp0BvHZyf7fBPW1frgWyNbcalN6pU9m7EqbNuM9p2e7xpxFVF8B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