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你需要为自己做好职场定位

毕业前,把握好关键的实习期

大学生实习期,是走向社会的关键期。有些新人入职后才发现工作不适合自己,干了三个月或半年就走了。频繁换工作的结果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还得忙着找工作,而人力资源经理看到简历,一般都不会聘用这样的员工。

问题出在哪里?问一问自己的心,就能找到原因了。李开复曾说:“和美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浮躁。”一颗浮躁的心会带着你的眼睛在各个职位、各个企业之间来回游移,你会觉得这个工作你能做,那个你也能做,最后导致你连最简单的都做不好。这种心态就形成了一山望着一山高。人们都一直在向外思考,而没有向内去思考自我,去站在企业和社会现实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当出现这种浮躁心态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思考过究竟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企业的问题呢?

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干一段时间,当真正融入到企业里干一段时间后,也许你会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发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工作一段时间后,你发现这种工作的确不适合自己,那么你可以重新去选择,这样,你至少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下一步到底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让你的选择不再盲目,从而才会有一个更好的人生选择。

还有的实习生,带着一颗浮躁的心工作,即使勉强过关能够转正,但是因为在实习期间工作太轻松,没有做过有难度的工作,等到真正定岗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会,搞得自己很痛苦。接下来的工作做得不好受到上级的责备,他们就会产生心理落差。

所以,实习期对于大学生来说相当重要。微软公司招聘了一个实习生安置在在微软研究院实习,有一次这个学生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后来,他的老板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微软中国总裁李开复凭个人经验判定,这个学生将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一颗浮躁的心,怎么可能懂得“静水流深”的道理呢?

案例

一家大型外贸公司的部门经理刘先生从高校找了一批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到公司实习。实习结束时,刘先生单单留住了其中的陈海同学,其他的实习生一个也没任用。

大家很好奇,刘先生为什么唯独把他留下来呢?刘先生说,陈海有一颗沉下来的心,就是这样的心,打动了刘先生。

正式实习的那一天,刘先生向同学们介绍部门的成员老赵和他们每位实习生的分工。其中老赵是公司的老业务员,年龄偏大。其他同学都喊他“老赵”,而陈海却一直很尊敬地称呼他“赵老师”。老赵的性格非常好,见到青年人有什么问题,总是乐于帮助。于是其他的青年人就形成了依赖,一有问题,就风风火火请老赵解决,但陈海从不如此,他想到老赵也有自己的工作,所以遇到问题他先自己钻研解决,除非实在解决不了的才会请老赵帮忙。

陈海也不像其他学生那样无所事事,他见事做事,跟着同事跑银行和跑业务,即使在大热天挤公共汽车去也毫无怨言。很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但是陈海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只要不懂的,我就多学点儿,总没坏处。”

老业务员谈业务的时候,陈海就默默地坐在一边“旁听”,细心地揣摩应该如何同外商交谈。有时老业务员打电话,陈海还悄悄地给老业务员递一支笔、一张纸,感到暖心的同时,也让陈海自己学到了经验,他用沉稳和真诚赢得了大家的好感。

浮躁的人是断然做不到如此细心和懂事的,他们总是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可是却连一个周密细致的计划都搞不好,连一个抱怨的客户都接待不了,连一壶开水都不想提,甚至连按时上班都做不到。这样做事,结果肯定是被淘汰的。

职场命运如同一环一环相互连接的链条,如果将其中一环接错了位置,那么,就会使整个职场改变方向。所以,自省和忍耐常常会给人带来机遇,使人生峰回路转。当发光和耀眼不属于自己的时候,忍耐和坚持就显得尤为宝贵。

总而言之,想要工作顺利起来,就请自己的心快快成长起来!

第一份工作已经决定你未来的走向

佛教有“因果报应”之说,有因必有果,其果也必由因而起。你今天的一切状况,无论好不好,都是由你昨天的选择促成的。

案例

有3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这时,监狱长允许他们每人提一个请求,3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美国人要了3箱雪茄,法国人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三年,犹太人要的是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他大喊:给我火,给我火!原来当初他要烟的时候竟然忘记要点烟的工具。法国人出来的时候,还抱着自己的孩子。最后走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我不怨恨你关了我三年,相反,我要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这就是选择所导致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心理学中,自我选择效应已开始被重视,它指的是一旦个人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他们会不断自我强化。

从职场来看,这也是很多人跳槽不成功的原因。每个人的第一份工作选择,将大大影响着跳槽的成本,因为一个人在原来的岗位上已经强化自我的认识了,所以,跳槽者需要用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新的制度乃至工作知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是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的。

在职场生涯中,有一个很令人悲哀的现象,那就是很多时候,人们在生活中的选择都是非常认真的,比如说很多人买水果的时候,会去挑选最漂亮最饱满的;买衣服,也会买最合适最满意的。但是在职业选择上,却存在着那么多的盲点,往往不加思考,也不考虑行业前景,投出简历,有合适的面试就去,面试过了就上岗,上岗之后就按照岗位要求工作。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选择!

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就是要求每一个人应该多一些对职业的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路。要知道第一份工作,需要一个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和思考,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且坚持走下去,即使路上有荆棘,那么他依然能在惯性的驱动下坚持自己的发展。

这里有一个关于一位毕业生创业的案例,也许可以让很多人得到些启示。

案例

小丽和同学们一起毕业了,正如大家所通常认知的那样,很多人说大学毕业意味着失业。但是没有哪一个同学坐以待毙,大家都纷纷投入了发简历、实习、找工作的过程中。小丽和别人不一样。她没有马上找工作,而是时常在大学校园里散步、思考。

在这个自己生活了四年的美好校园,看着昔日朝气蓬勃的同学为了投简历、面试而焦头烂额、绞尽脑汁,她萌生了创业的冲动。

有一天,她想买杯奶茶喝,偶然发现学校里的奶茶店并不多,喝不到奶茶的小丽从中嗅出了商机。于是经过了周密的考察之后,她先到品牌奶茶店打工学艺,像奶茶的制作、店铺的经营打理和招徕顾客的方法,她都用心记在心里。之后,她回到学校,租下了几十平方米的店面,又精心设计了时尚前卫的格局,口味各异的奶茶也一应俱全。

小丽在很多同学的质疑声中,开始了创业。她对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她坚持了自己的理想,从一开始的选择店面、筹集资金,到招收员工、签订协议,再到装修完毕正式经营,每一步,对于小丽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但是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吃的所有的苦都能够强化自己的能力。

不但如此,小丽还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因为她本身就是这个大学毕业的,所以她更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她开始给同学们办理学生卡,定期推出“每周特价奶茶”,给予一定幅度的优惠等,她还在店内设计了小茶座,有时候老师和学生在课后沟通问题,就可以来这里边喝奶茶边说话。

就这样,靠着一步步往前发展的路线,小丽的店已经在校园越来越受欢迎,而且,靠着这种成功的经验,小丽还逐渐地往邻校发展。就这样短短一年的时间,当其他同学还在考研和入职的矛盾中选择的时候,小丽已经发挥优势,开了三家自己的店,成为时尚而不为生活所累的小老板。

在职场中,这样的心理效应就是要让我们必须重视这样的一种选择,那就是职业和事业。如果一个人的事业和职业能够结合得非常完美,那么职业选择也是非常完美的。在选择一个行业的时候,不能单单考虑眼前的利益,一个行业,至少要让你可以赚到未来十年的钱。

但是,如果你盲目选择,每天只记得按时上班下班,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那么你就没有为自己赚钱,而是在为老板赚钱,你也没有理想,而是以老板的理想为理想。如果长期都是这样生活,恭喜你,你可以在这个错误的选择上稳稳当当地干一辈子了。如果要转向其他的道路,就将付出更高的成本。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择业,就应该懂得选择什么,才能让你在十年后不被生活所累,如果你已经入职,但是都是机械化的生活,你就应该停下匆忙的奔走,问一问你的心,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然后正确选择,果断出击。

为自己找工作,而不是为虚荣定职业

为自己找工作?听到这个说法,可能有的读者会吃惊——谁不是为自己找工作呢?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给自己找工作,而是为了别人的眼神找工作。于是出现了一种现象:有的名牌大学学生一毕业就拼命地挤向外企,到了外企之后,才发现外企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好。即使是这样,他也会因为留恋在外企的虚荣感,而在工作岗位上“死扛”。

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承认了自己的虚荣心,他们从毕业到现在都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说起来自己条件不错,可是找工作时,却总是想着如果没有体面的工作说出去同学可能会笑话。这就是虚荣心的体现,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过度强调自己的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人们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

在职业定位的时候,虚荣心带来的选择失误会延误人们走向成功的时间。虚荣心太重的人,无非就是要向别人炫耀自己的优点,炫耀自己的成功。殊不知物极必反,成功与否不是单凭表面功夫就可以支撑的。

李开复说:“你是自己唯一的船长,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舟。你要稳稳地坐在舵手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去何从。”李开复在美国读中学时,写了一篇政治论文《漠视——美国人面临的最大敌人》,获得了全州作文竞赛的一等奖。他从别人的肯定中,认为自己有很高的政治天赋。他觉得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出色的律师或一位政治家。进入大学后,他选择了人文学院。

但是不久,李开复发现,枯燥无味的课本根本不能给他带来激情和动力。对于政治,他不但没有热爱,更没有献身的欲望,更重要的是,他甚至厌恶那些世俗的政治技巧。最后,李开复转入了自己很喜欢的计算机系,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职场参考的典范,职场同样如此,正确的选择,胜于一生的努力。很多人找工作,并不是输在能力不足上,而是倒在了自己的虚荣上。

案例

30多岁的老周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他大学读的是英语专业,成绩也非常优秀。毕业后,老周的工作找得比所有同学都顺利,他进入一家移民中介公司做翻译。虽然待遇并不是特别好,但是看到其他同学羡慕的眼神,老周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两年后,老周发现自己的同学在两年当中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而自己和大学毕业时没有什么区别,还有的时候,因为自己总翻译一些固定的词句,反而丧失了很多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机会。更让老周觉得难以接受的是,自己的工资在两年中涨幅很小,和同学们相比已经差了很多。

好在老周及时反思了自己,终于,他不再留恋所谓“翻译”这种意味着高文化水平的头衔,而是进入了一家外贸公司做业务员。一段时间之后,老周不但收入增多,而且,职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他感觉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的是,无论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都是自己的事,无论怎么选择,都不要为了别人的目光而选择工作。很多人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可是,干吗要活得那么辛苦给别人看?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很多人为自己的选择而痛苦,那是因为他错误地选择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微笑工作之前一定要领悟的事情。

兼顾眼前与长远挑选工作

怎么找工作?这是刚面临就业的青年人都头疼的事情,很多人面临的现实问题无非有两种情况,说白了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对于求职者来说,一个好的公司,不是马上利用员工,而是创造一种长远利益。这也就要求,求职者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不要过分注重短暂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个人的发展。你应该找一个公司,它不是要压榨你的劳力,希望你马上给它赚钱,而是会给你足够的培训、学习、成长的空间。

不要只关心单位在一个月之内所给予的待遇怎样、住房能否落实、奖金是否高……而对用人单位的培训条件、继续教育计划漠不关心,这样就会忽视了职业的发展前景。还有求职者工作之初认为“做什么工作无所谓,只要能挣大钱”。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让用人单位很反感,因而尽管一些求职者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却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实际上,一份好的工作,必须要兼顾眼前和长远的利益。很多时候,看起来最近的路,其实是最远的;看起来最远的路,其实是最近的。

案例

谭盾是一个喜欢拉琴的年轻人,可是他刚到美国时,却必须到街头拉小提琴卖艺来赚钱。事实上,在街头拉琴卖艺跟摆地摊没什么两样,都必须争个好地盘才会有人潮、才会赚钱;而地段差的地方,当然生意就较差了!很幸运,谭盾和一位黑人琴手,一起争到一个最能赚钱的好地盘,在一家银行的门口,那里有很多人潮。

过了一段时日,谭盾赚到了不少卖艺钱之后,就和黑人琴手道别,因为他想进入学校进修,在音乐学府里拜师学艺,也和琴技高超的同学们互相切磋。于是,谭盾将全部时间和精神,投注在提升音乐素养和琴艺之中。在学校里,虽然谭盾不像以前在街头拉琴一样赚很多钱,但他的眼光超越金钱,转而投向那更远大的目标和未来。

十年后,谭盾有一次路过那家银行,发现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赚钱的地盘”拉琴,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脸上露出得意、满足与陶醉。当黑人琴手看见谭盾突然出现时,很高兴地停下拉琴的手,热情地说道:“兄弟啊,好久没见啦,你现在在哪里拉琴啊?”谭盾回答了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厅名字,但黑人琴手反问道:“那家音乐厅的门口也很好赚钱吗?”

“还好啦,生意还不错啦!”谭盾没有明说,只淡淡地说着。

那位黑人哪里知道,十年后的谭盾已经是一位知名的音乐家,他经常在著名的音乐厅中献艺,而不是只在门口拉琴卖艺。

十年足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早在十年前谭盾就已经做好了明确的规划,作出了人生的选择,虽然之后两人同样努力——无论是谭盾在大学里努力读书,还是黑人琴手努力地在那块黄金地盘拉琴,但是结果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人要给自己争取“足够的培训、学习、成长的空间”,然而这点却和关注自身利益并不矛盾,实际上,规划要长远,拿钱要及时,是挑选工作的不二法门。公司的利益和打工者的利益永远不可能一致,公司的利益永远是多赚钱少发钱。而求职者是不管赚不赚钱,都要争取让自己多发钱。这是一个很客观的现实。

虽然很多网站和媒体都告诫求职者,要把目光放长远点,不要被眼前的小利牵绊住,不要因小失大。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把自己锻炼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要赚多少钱更重要。

可是,如果一年后,看不到实际上的经济收入,那么就需要反思,这份工作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怎样才能让利益和自己的需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不会中了老板们的糖衣炮弹,才能在兼顾长远规划的同时,把该争取到的利益都尽量争取过来。尤其在刚找工作的时候,切忌在听了一番老板关于公司将来的宏伟远景精彩演说后,就委身于公司。一定要提醒自己理性思考:自己能给公司什么,自己能得到什么?把空中楼阁当做自己安身立命的房子,是职场里最大的忽悠。

如果工作不适合你,终究会离开

冒险换工作的一个理由是因为工作不适合自己。在当初选择职业的时候,很多人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做了决定,就像进入大学的时候,不选择专业而优先选择学校一样,人们只是根据高考成绩和学校分数线选择学校,找工作的时候也一样,只是根据年薪和工作条件选择公司。

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职业根本不适合自己。悟性较高的人,能很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会在大学换专业,或先休学再转其他专业,或干脆退学重新高考。但是在大学期间缺乏这种意识的人,进入公司工作之后甚至做到代理、课长或次长的位置之后,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

根据各种有关职业意识的调查,有20%的人不满意自己目前的职业,每10个人中有8个人不满意目前的工作状态,生活感到郁闷。工作不仅应该给人带来稳定感、名誉和权力,还应该给人带来幸福感,可是在现实中绝大部分人并没有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某就业信息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10个上班族中就有4个人希望在择业的时候能够获得咨询指导。想换份工作但又没有自信,为了避免失败,很多人希望能获得专家的帮助。虽然咨询费用并不便宜,但他们宁愿花点钱也希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再规划。

不能从工作中获得幸福的原因显而易见,因为自己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事。很多父母,为了让子女在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早期教育或送出国外留学,可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长大的人,只知道追求成功,根本不去深究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一旦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就会想方设法脱离目前的工作。

只要能获得金钱或成功的社会地位,他们就会毫不留恋地辞掉现有的工作。但是这些像飞蛾一样来回更换工作的人们,最终会自毁职业生涯。

当然也会有少数几个人能找到称心的工作,但是他们的满意度也不会提高,因为他们常常会感到空虚无力,其中一些人最终会明白他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财富或社会地位,于是即便上了年纪也会冒险换工作。

因此,如果想提高职业满意度、享受终身职业带来的快乐,就应该使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的职业相一致,否则很有可能一直跳槽,直到二者一致。有些人大学毕业没多久就已经换了无数次工作,十有八九是因为工作或公司违背了他们的价值观。如果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工作效率就会很低,工作成果也好不到哪里去,自然就得不到上司或同事的好评,自己的适应能力也会降低。

职业和公司与喜好严重不一致的人,会一直站在跳槽的行列中,直到二者一致。也有一部分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事当成一种兴趣,仍然坚持做那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旦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其中的大多数人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重新踏进跳槽的行列。

案例

就职于证券投资行业的赵先生和汪先生是某地方大学经营管理系的同学,两个人在大学时对证券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三年级开始经常参加证券公司主办的各种投资游戏,而且还曾获过奖。

毕业后,赵先生如愿去了证券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一名基金经理,周围对他的评价良好。然而由于汪先生的爸爸是一名教授,在家人的劝解之下他考上了上海一所著名大学的经营管理系研究生,但是对学习全然没有兴趣的他,放弃了博士课程去了一家通信公司工作。但是熬了三四年,始终提不起对工作的兴趣,最终他辞去工作远赴英国攻读MBA,毕业后转行到证券业。

无论是读研还是在通信公司工作,他的主要精力和兴趣一直集中在证券上。在伦敦攻读MBA课程的时候,他关注的还是投资领域。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负责基金管理,迂回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目前的成绩比不上别人,但他已经很满足了。

赵先生选择了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必然会获得丰硕的成果,相反汪先生选择了研究生、通信公司和MBA,花费大量时间之后,最终回归到他所向往的行业。

与汪先生类似的案例在社会上并不少见。大学生在毕业求职的时侯常常会感到郁闷:除了少数几个运气好的人能找到喜欢的工作和公司之外,大部分人会面临岔路口的选择,要么选择工作要么选择公司。根据选择的不同,他们的未来也会有天壤之别,最初的时候可能感触不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凸显。

所以说,选择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虽然市场中有很多的行业可以选择,然而,只有做自己最适合的才是最愉快的,也才是最容易做好的。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对于刚刚毕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而言,在找工作前一定要替自己作好职业定位,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只要是适合自己的,理当是最好的。

增强你的专业性技能或经验

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期望深造,还有一些迷惘或者有意高升的人士准备攻读MBA。如果做好周密的职场计划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MBA课程或硕、博士课程无疑是开拓视野、培养管理素养的好方法,但是它并不能提供经验,也不能保证年薪和职位的提升,所以应该慎重投资MBA。相比之下更安全更有效的投资应该是做好目前的工作、珍惜目前的工作单位。

也许很多人不愿听这些尽人皆知的教条式理论,但是实际上确实有很多人忽视了这些理论。30多岁留学海外,只是一个胜算不高的游戏而已,也许会成功,但是失败的概率更高一些。要是能在麦肯锡等著名的咨询公司或高盛等世界级投资银行找到一份工作的话,那就可以得到上亿的年薪,也可以收回自己的投资,可惜的是这些公司每年只招收1~2人,再加上这些公司不是仅凭着国外著名大学的MBA就可以进得去的地方,因为它们的招聘条件不仅仅是学历。因此我们可以说,国外MBA只是一桩得不偿失的买卖。

在一些国家,MBA的稀有价值正在日益降低。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在美国每年有10万MBA毕业生,在英国和德国这个数字分别是1300万人和1400万人,因此美国的MBA课程已经不再是“特殊人的特别课程”了。最近,MBA的数量更加壮大,已经有800余所大学开设了MBA课程,全世界每年都有30多万人申请。每当证券市场不振经济停滞的时候,纽约华尔街金融公司的上班族们就会想“是不是该去读MBA了”?这样就可以一边休息一边继续积累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说每当美国证券市场不振时,MBA的竞争就会增强。

实际上,大多数一流证券公司录用出身国外MBA的人,会让他们做助理,而不是证券分析师,也就是说企业不会仅凭MBA文凭就委托给你任何职务,而是完全根据个人能力分配职务,年薪也同样会根据个人能力和业绩评定,如今再也不会凭学历分配职位、职责和年薪了。

盲目轻率地付出一切去追求已经消失价值稀缺性的MBA是不可取的行为。尤其是那些在大公司或一流公司工作的人,奉劝他们辞职攻读MBA课程或硕士、博士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激化,以大企业和一流企业为中心,企业之间的差距正在日益加大,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到了一流企业中,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标准也不断增加,当然进入这些公司也会越来越难。因此那些已经在大企业或一流企业工作的人应当感到幸运,因为以前你应聘的时候竞争相对少一点,可是如今想进入大企业和一流企业已经不再是很轻松的事情了。

因此应该尽量避免辞职,应该充分享受大企业或一流企业的好处。在那里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业务能力,尽最大努力学到最新的知识,还要和同事分享他们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借助公司的品牌使个人品牌达到最大化。

为了提高职位和年薪决定辞职去学习时应该慎之又慎。“上帝只会眷顾那些有耐心的人,也许同事的辞职和改行会给我创造晋升之路。”如果一定要培养能力并以此来提高年薪和职位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半工半读,虽然辛苦一点,但是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会计师、代理师或保险、不动产等领域的资格证书,这些证书不仅对你的工作有好处,对以后的辞职或改行、创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外语能力的培养,比任何其他学习都有好处。

30多岁是雄心勃勃的年纪,所以很多人甘愿为学习而辞职,去读研究生或者去国外留学。可是如果这种学习不能增强自己的专业性、不能丰富自己的经验,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很低。无论是选择MBA课程还是选择继续读研读博,都应该慎重地分析自己的经验和对未来的计划,反之可能会使自己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也许考资格证书或提高外语能力才是最高效的投资,它既可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投资并不只有在新的事业中才能得以实现,强化已经拥有的事业并加以扩大。成功可能有更大的把握。

职场头三年不应以赚钱为目的

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总是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在学校里没取得突出的成绩,只拿到学士或者硕士学位者,获得高薪基本无望。然而,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对于工资待遇不高的工作往往弃而远之。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源于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目空一切、自我认可度过高。

毕业之后的这段时间,要清楚地认识到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只代表学习的经历,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而能力总是在实践中通过经验的累积得到提高的,因此在现实的工作中,经验往往比学历更重要。因为文凭和学位,解决不了市场和客户的任何问题。更没听说哪家企业因为雇用的全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股票市值就猛涨不止。

实践出真知。生活中处处需要经验,经验又是在生活中积累或学习而来的,有时候经验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生存的质量。对于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胜过学识。人们需要从工作和生活中总结各种各样的经验,以保证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

一个行业中顶尖的人才都是经过市场锤炼的。如果你还年轻,那么对你来说,重要的是要善于学习、善于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有611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有81%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非常困难或者比较困难。

我国知名的市场调查公司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最新公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有81%的被调查者认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容易。在无法从事自己理想职业的情况下,找个栖息之地,先积累工作经验,然后再择业,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新的就业观念。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采访时发现,不少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有工作经验”,而这恰恰是大多数求职大学生最缺少的。打破“经验”瓶颈,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要求。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要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可以理解,因为这可以降低用人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案例

首份工作对于小李来说简直是优中之选,新闻专业出身的他“杀”进某知名媒体。很多从业人员的毕生追求成为他工作开始的平台。该满意了吧!可是,刚刚入职两个月,他的失落感却在不断增加。

在小李描绘的工作场景中,他仿佛又变成了一个小学生,什么都得从头学起。每天的工作就俩字“学习”——学习如何用打印机、学习如何发传真、学习如何走最近的路线把一份文稿送到另一个部门……所有琐碎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业务相关,小李硬生生被整成一个杂工。“是真把我当成‘蘑菇’了。”小李自嘲地说。

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说,“蘑菇理论”认为,将初出茅庐者安排做打杂跑腿的事情,让他受到批评和指责,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有利于他抛却幻想,更加务实,尽快成熟。这种理论将职场新人比喻成蘑菇,“到一个新的环境总是要有一段时间忍受潮湿阴冷的角落”。

刚刚进入一个事业单位的朋友发现,工作比想象要无聊,“自由感没有了,太多不想做但是必须去做的事情”。“一天到晚坐在那儿,就算没事也坐在那儿”,她抱怨道。为此,她决心考研,“不管怎么样,再做两年学生也好”。

“可能每一个混出来的人都一定经过了这样一个阶段吧”,小李并不赞同继续做学生的想法,他说,“但是在公司就真的得从头学起,就算打铁你还得摸到地方在哪儿才能开打呢”。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不应以赚钱为首要目的,对于工作前三年的职场中人来说也同样适用。大多数人工作三到五年,都会开始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审视明年应该怎么做,究竟是留下来还是转职,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每一次跳槽,你都必须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是什么吸引你的去留?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薪水多了两三千块钱就离开,也有的人认为薪水多两三千也无所谓。但让你决定去留的,最重要的原因绝对不是单纯的薪水收入。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事业,这个事业能够吸引你,能够让你积累更多、更丰富的工作经验,实现自己的职场抱负。

不少年轻人,总是奢望从事理想中的工作。然而,很多好工作是无法等来的,你必须选择一份工作作为进入社会的敲门砖。职业旅程中的第一份工作,无疑是踏入社会这所大学的起点。即使你找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那么也请你从这里出发,沉淀自己,从这份工作中汲取到有价值的营养,厚积而薄发。能成大事者,即便身处最底层,也始终目标明确、信心坚定、思维活跃,所以能够不断发现新机会,很快跑到别人前面。

入职期一切不成熟的心理都该抛弃,开始不适应不代表以后发展不好,感觉良好也可能是个陷阱,青年人应以平常心来代替极端情绪。不要苦闷,因为你现在经历的,以后都不会有了,要珍惜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和时间。

起点低不可怕,只要你做好职场规划

刚入职场应清晰地知道自己在职场的生存原则是什么。心理学家比较认同的生存法则是,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生活,努力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哪怕最后得到的并不多。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又有什么分别?

案例

“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家大公司的领导。如今我已经成功了。”32岁的阿P感怀地说道。阿P目前是北京一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内控处处长,谈到自己的从业经历,阿P表示,自己也曾经走过不少弯路,但是由于自己有明确的目标,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理想。

1995年,阿P考上了哈尔滨理工大学,他选择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上学期间,他就开始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长远的就业目标——到大公司成为领导。临近阿P大学毕业之时,他看到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准备考研,他也准备加入考研的行列中。但是他却突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如果要从事财会这一行业,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资质。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学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的课程。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阿P动力十足,刻苦努力地学习这些课程。在他大学毕业时,他不仅获得了本科证书,同时,还获得了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的资格证书。有了这两个证书对于阿P成功走入职场,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很轻松的。

他先后在哈尔滨一家税务师事务所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阿P发现公司的状况和他的理想相差太远,于是他放弃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在这个大都市里,他首先寻找到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以便积累自己的经验。后来他又挂职在另外一家大型的会计事务所,同时应聘到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工作。由于业绩非常突出,2004年,阿P升任这家集团的内控处处长。

从一名注册会计师到大集团内控处处长,阿P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阿P曾经放弃了年薪12万的项目经理的职位,选择了目前年薪7万的岗位。对此,有人表示不理解,但是他却说:“这就是我的理想。”他之所以成功,是善于总结自己,并不断给自己制定明确可行的职场规划。只有目标明确了,路才会走得踏实,才会走得长远。

阿P的成功是因为他从大学时代就已经给自己定下一个比较务实的远大目标,这个目标虽然困难,却并不难实现。但是很多职场中人之所以没有成功,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树立一个目标,就是给自己树立的这个目标不切实际,不但让自己无法踏实地工作,而且也发挥不出目标的激励作用。当我们付出很多努力仍然无法达成这个目标时,就会挫伤我的积极性,使我们变得倦怠和灰心。

卡耐基说:“不甘作平庸之辈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追求目标,才能调动起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因为明确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因为目标明确就会有充足的动力和信念坚持下去,明确正确的目标将会使你早一步走向成功。

对我们如今身在职场中的人们来说,也可以马上树立一个职场目标,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工作中,你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结合起来。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调动你工作的热情,你在职场才不会迷失方向。

树立职场目标的原因很多,意义也很重大。人类进步的源泉,就是欲望,永不停歇的欲望。站在人类角度看,所有的伟人都具有比天还高的志向,正是这种信念,才支撑着他们克服种种艰险,达到最后的目标。你若没有一个奋斗目标,就不可能进取地往上爬,到最后只能成为别人的牺牲品。而你为之奋斗的目标,绝对不可能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一个人太容易得到满足,就会沉溺在满足里面不思进取。很多职场中人没有一个自己的目标,被上司一番慷慨激昂、天花乱坠的陈词说得心动不已,殊不知自己已经跌入他人的职场陷阱中。

因此,你必须时刻谨记这么一点:他人的职场目标和理想始终都不是你的职场目标。如果你实在没有职场目标,那么就多多赚钱吧。现今这个社会是个商业社会,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用钱来衡量你,你可以不物欲,但你挡不住别人用物欲的眼光来看你。身在职场中,你如果没有向上爬的欲望,那就需要有赚钱的想法。因为在职场上,高薪代表了你的价值。

任何时候,都一定要记住你所设定的目标,或是多多赚钱。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否则你就会跌入别人的陷阱里,被人利用,然后被人毫不留情地丢弃。所以,不要把眼光只放在眼前你所现有的状况,而要做好职场规划,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实现它。

自我剖析,挖掘自己的独特优势

性格决定命运,培养良好的性格,寻找性格中的亮色,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不同的职业要求不同的性格与之相匹配,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把自己的性格和兴趣考虑进去是必要的。当然不能忽视的是,在职场中应该选择能够体现自身优势的行业,为自己增加竞争的砝码。

1.性格决定命运

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85%归于性格,15%归于知识。”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性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那种招人喜欢、给人快乐、具有魅力的性格。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的性格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哪怕很小很小。因此,进行规划前必须了解自己的性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可以说性格是人与人存在差异的重要标志。心理学家认为,性格会影响人的一生。只有培养优良的性格,才能成就自己,因为没有人能依靠孤芳自赏的性格获得成功。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影响终身。消除性格中的缺陷,可能改变人的一生。因此,请相信性格的力量:相信性格具有可以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力量,相信性格影响着事业前程与生活质量,相信培养一个良好的性格将使人终生受益,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只有锻造自己坚强的性格,勇于面对困难,不断努力,你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尽管人们把性格看成是天生的,但它仍旧是自我修养的结果。我们不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性格。可敬可亲、富有魅力的性格是靠自己慢慢培养起来的。

成功要靠自己,靠自己的信心,靠自己的思考能力,靠自己的冷静处事,靠自己的独立性,靠自己顽强的意志,靠自己的豁达,靠自己的态度,靠自己的坚忍与刚毅,特别要靠自己性格的塑造与调整。

2.自我剖析,挖掘特质

初入职场,你应该体会到个人因素,尤其是性格和兴趣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很大。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虽然每个人的性格都不能100%地适合某项职业,但却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发展相应的职业性格。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企业而言,性格决定了员工适合的工作岗位和能达到的工作业绩;对个人而言,性格决定着个人事业能否获得成功。

例如,严谨型的人,个性上比较注重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细节的精确性,愿意按一套规划和步骤工作,工作尽可能做得完美,倾向于严格、努力地工作,以看到自己出色完成工作的效果。此种性格的人适合从事会计、审计、档案管理员等工作。

兴趣虽然可以培养和扩展,但是选择更适合你兴趣类型的职业更好。雷恩·吉尔森在《选对池塘钓大鱼》这本书里,将“钓鱼”和“生涯规划”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在选对池塘的第二个原则——“选择正确的方向”当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你刚刚大学毕业,摆在你面前有两份工作,一份工资待遇高,但与自己的兴趣并不吻合;另一份工资待遇低,却是自己喜欢的,你该如何选择呢?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但是,一旦面对现实,我们的心理天平就会失衡,尤其是当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超出了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大多数人都会失衡,这时大多数人真实的想法是:“先接受那份待遇高,而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积累一定的财富后,再去干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也不迟。”

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初入职场的你如果没有较硬的核心竞争力,仅仅是为了一点点的收入差距就放弃选择一个正确方向的机会,实在是很愚蠢。

3.发展自己的独特优势

工作头几年,你或许时常感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知识更新速率飞快,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改变。由于知识折旧速度加快,搞了多年技术的人才,由于知识不更新而不再是个人才,多年的经验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变得失去意义,工作中的优势越来越弱,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机会也越来越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升职的机会也越来越小。

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准确识别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清楚了解自身的优势后,就要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是人生最大的事,需要好好规划。职业规划就是首先对自己的内在因素进行测评,来衡量人的真实内心世界,找到自己的潜质。测评不是目的,是手段。

抛开辉煌过去,铸造崭新未来

“好汉不提当年勇,智者莫念昔日功。”在过去的辉煌里强化现在的失落,不但是愚蠢的表现而且是无知的做法,年轻的你不要只惦念着昔日的荣耀,而是要做真正的智者,放眼远处的辉煌,走好现在以及将来的路。

1.宁可服输也不要沉醉于“想当年”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好汉不提当年勇”。为什么好汉不提当年勇呢?因为若是真的好汉,他还会不断创造出新的功绩,所以用不着搬弄当年的勇来为自己脸上贴金。

案例

几十年前,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每次和他的朋友聊天,在10分钟之内,必然会有意无意地提到他家一位声名显赫的亲属。当然,他会说得很谦虚、很节制,但一定会提到因为这位亲戚才有了他风光的工作。在“巨人”的帮助下,他工作顺利,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是,再鲜艳的花朵也要凋谢,长江总是后浪推前浪。或许是因为跟不上时代脚步,或许是因为经营不善,或许是因为遭遇恶性竞争,他的工作不再一帆风顺。

几十年过去了,朋友重逢,在前10分钟内,他没有提到这位亲属和他的光辉的事业,但嘴里总是以“想当年”打开话匣子。日子就这样在“想当年”的感叹中过着,直到二次创业。虽然往日的风光不再,但是他懂技术,又是自己当老板,这个选择对他来讲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半年后,朋友再次相聚,他的那句口头禅没有了,历经沧桑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对事业充满自信的光芒。他终于从那位光芒四射的亲属给他提供工作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说了一句话:“人可以不服老,但不能不服输,失败了就是失败了,忘掉它,重新来过,总有一天我还能成功一回!”

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一切都会过去,昔日的辉煌也会化作烟尘。

2.倒空自己,一切从头再来

诗人海子曾说过:“从此再不提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懂得成功之道的人会以淡然的态度对待新的开始,让自己保持冷静,从而使自己的杯子“空”下来。

案例

郭为是联想的元老之一,也是联想一个业务公司——神州数码的总裁。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柳传志把郭为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哭着喊着要学习”。只要有任何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他都会积极把握。

2000年,联想集团进行改革,将原有的事业部人员一分为二,一部分人进入原来的老联想,另一部分人参与新开辟出来的业务——神州数码。柳传志把老联想的业务交由杨元庆去做,而将新开辟的神州数码交给了郭为。

由于当时联想在消费者心中已颇有地位,如果在神州数码前加上“联想”两个字,无疑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但这样一来,就无法达到通过分拆,避免品牌产生混淆的目的。一番讨论之后大家决定不在神州数码前面加“联想”两个字。

这意味着郭为又面临再一次归零,去掉联想的光环重新开始。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并不容易,因为郭为对联想倾注了太多的感情:“联想集团”这四个字是他在1989年11月跑下来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也是郭为率领的团队一起想出来的……而现在,突然要他抛开联想,从头来过,一时难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

郭为最终还是下决心抛掉联想的光环,重新开始。他不仅自己归零,还去做员工的工作,让他们也学会归零。现在的神州数码,在郭为和整个团队的努力下,已经成为可以和联想并驾齐驱的大品牌。

在职场上,你难免也会面临和郭为一样的选择:在单位的需求和大局面前,必须告别过去的“辉煌”,甚至是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从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地方重新开始。

也许你正遭受重挫,身陷逆境——或是学业失意,或是情场失恋,或是商场失败,或是官场失落。胜者为王,败者寇,失意者难免遭受讥讽、白眼。面对冷遇,甚至是欺辱,心灰意冷。但是,请记住,“一切从头再来”。尽管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同时也蕴涵着很多的机会。良好的空杯思维是年轻人工作头几年面对人生和职场时不可或缺的心理武器。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来说,能从这里挑起大梁和重担,那么到了别的地方,即使从零开始,同样也能创造更大辉煌,挑起更大的重担。

3.赢在当下,把握今天

人有时候有点成绩容易骄傲,所以要时常给自己膨胀的思想“减减肥”。若想“思想减肥”肯定有难度,那不仅是“缩衣节食”的过程,还要忍苦受痛,摒弃许多东西。

陈道明曾经说过:“过去的优秀不代表今天的优秀,你要学会放弃过去,寻找今天的优秀,而今天的优秀又很可能从形式到内容整个跟过去的都完完全全不一样,你如果还抱着过去的优秀不放,那你只能失败。”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不应总沉浸于昨天的成功与失败之中,也不应总生活在对明天的观望和憧憬中,而应面对现实,全力走好今天生活中的每一步。

人生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我们不能改变昨天,也不能完全预知明天,只有我们认认真真地把握好今天,才能不遗憾、不后悔,永远与快乐和幸福为伴。

摆脱依赖,自立才能自强

不要寄希望于你的父母,做一个依赖父母安排工作和人生的人或者是“啃老族”。依赖的习惯,是阻止你步向成功的一块绊脚石,要想成大事你必须把它们一个个踢开。

你的一切成功,一切成就,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有时候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如果将别人的帮助当成了一种依靠,就势必会形成一种懒惰的习惯。对于一个杰出的人来说,他的选择是:“舍弃依靠,自己去奋斗。”

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曾说,他准备让自己的儿子先到另一家企业里工作,让他在那里锻炼锻炼,吃吃苦头。他不想让儿子一开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为他担心儿子会总是依赖他,指望他的帮助。

案例

小林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小林23岁大学毕业后,进入父亲的企业工作。按照家族惯例,从小业务员做起,熟悉情况后便加入管理层,小林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在同龄人眼中,他确实是一个值得羡慕的对象。父母给了他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从小没吃过苦,没走过弯路。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幸运而沾沾自喜,反而产生了一些危机感。他对自己的定位并不是一个依赖父母的富家子弟。他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让自己永远用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未来的路。

两年以后,小林用一句“我要超越自己”作为理由,离开了父亲的企业,没要家人一分钱,没依靠父亲一点关系和帮助,在另一个城市创办了自己的小店铺。从没遇上过大风大浪的他终于在自己创业的路上遇到了困难。对于创业初期的艰难,他并没有气馁。他认为父亲给了他一帆风顺的童年,也让他在困难来临的时候缺乏应对的智慧和能力,现在才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他欣然接受挑战,渐渐地,他的小店铺开始走上了正轨,生意日渐兴隆,而他自己也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很多问题了。

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辛劳,他的脸上有了少年老成的自信。而他的内心,也装满了理想的果实。对于未来,他充满幢憬。这家小店也只是创业的第一步,他的理想是能像父亲那样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企业。对于他而言,在这条理想之路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因为超越赋予年轻更多的内涵。

的确如此,躲在父母的阴影下,依赖别人的名望、地位、财富生存,你将永远不可能走出自己的路。在父亲的溺爱和庇护下,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的人很少会有出息。只有自立精神能给人以力量与自信,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培养成就感和做事能力!

依赖性强、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而只有迫不得已的形势才能激发出我们身上最大的潜力。有人这样说:“把孩子放在可以依靠父亲或是可以指望得到帮助的地方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在一个可以触到底的浅水处是无法学会游泳的。而在一个很深的水域里,孩子会学得更快更好。当他无后路可退时,他就会安全地抵达河岸。”

年轻人需要的是原动力,而不是依靠。他们天生就是学习者、模仿者、效法者,如果给他们太多帮助,他们很容易变成仿制品。依靠拐杖走路,尤其是依靠别人的拐杖走路,是很多人的一种懒惰行为。对于能拼能赢者而言,他们的习惯是扔掉别人的拐杖,迈动自己的双腿!

这样做当然会很累,当然比依赖别人辛苦多了。可是,与其现在因依赖而享受,不如靠自己的独立奋斗为将来获得更大的享受。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能这样去做了。所以,思想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声,只有先提高对依赖心理的认识,才会正确地去对待它。

其实,脱离对别人的依赖,独立地发展和锻炼自己,扔掉拐杖,走出成长的误区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别人能够做成的事,自己也定能够做成。

当你放弃依赖别人的念头,决心自强自立时开始,你就走上了成功之路。就这么往前走,百折不回,你会发现原来你在许多方面都毫不逊色于在你之前的那些伟人。你将实现你梦想不到的奇迹。那时,你的心里定会雀跃出一个从未有过的惊喜:我终于找回了那个原来的自己。

摆脱一份依赖,你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前进了一些,向成功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y1rAeJWDQ2dg4C7CveeMRbDR0lXszjZGSIFOUtMdezMv0fJ7bda1d2PSpPocY8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