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上古时代

一般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时期。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因此,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华帝国和其他古文明帝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地区,不断地和其他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要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就不得不了解我们祖先的文化,认识上古时期的那段历史。

有巢氏:让人有“家”可居的英雄

史书上说:上古时人类少而禽兽多,人类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生命危险。在恶劣环境的逼迫下,部分人类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安全了许多。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宁愿留在危险的南方,也不肯往北迁移。这时候有巢氏出现了。传说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既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致推选他为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

有巢氏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已经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当时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男子打猎和捕鱼,女子采集野菜和挖掘块根。此时人类的婚姻形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不仅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关系,同一族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了。男子只能选择其他族团的女子为“妻”,女子只能选择其他族团的男子为“夫”。就是说甲族团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可以和乙族团的一群女子(或男子)互为夫妻,这便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族外群婚。族外群婚只准许甲(乙)族团的一群男子夜里到乙(甲)族团和那里的一群女子过性生活,第二天早晨这些男子就得回到本族团去,不准许留在女子所在的族团。而女人一生都不准许离开本族团。这种族外群婚相对于血缘群婚,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历史学家看来,有巢氏更像一首流传至今的创世史诗。上古之世,古人居无定所,饱受禽兽蛇虺(hui,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荼毒。后来,有位圣人发现,在树上建筑房屋,既可挡风遮雨,又能躲避禽兽,古人欣喜无比,纷纷效仿,尔后拥立这位圣人为王,号“有巢氏”。从这个朴素的名号看来,有巢氏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位创造了历史的平民英雄。

古史的年代越久,给后人留下的谜团也就越多,有巢氏便是如此:他率领子民在哪里筑巢为室?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度?在流传至今的史籍的缝隙中,后人只能捕捉一点关于他的流光碎影。《遁甲开山图》记载,山东琅邪过去有座石楼山,有巢氏曾占据此山,王天下百余代。这里似乎是有巢氏王国的政治中心。无独有偶,荆楚之地也流传着有巢氏的传说。春秋时期,晋楚交战,楚共王“登巢车以望晋军”。这里的“巢车”,是在八轮车上树立一根高竿,竿上安辘轳,然后将一个方四尺、高五尺的板屋拉上高竿,用于窥探敌军动向,如同鸟巢一样。显然,这种“巢车”与楚地盛行的巢居文化不无联系,古人先在树上巢居,尔后才有了创造巢车的灵感。扬雄《荆州箴》曾有“南巢茫茫,包荆与楚”之句,这里的“南巢”即是荆楚之地,夏代末年,这里生活着一个叫南巢氏的部落,是夏的同盟部族,夏桀还曾来此避难;后来,南巢逐渐成为荆楚之地巢居民族的通称,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可能正是来自荆楚之地众多的巢居民族。

还有史学家说,有巢氏是来自巴蜀之地的一个古老部落。透过甲骨文,我们似乎能找到另一条线索。历史上,周人对一个叫“巢”的小国并不友好,不远千里派兵征讨,似乎有什么深仇大恨,蜀人与周人也有过节儿,怪不得在周王朝的青铜器上,巢、蜀连在了一起。学者谭继和认为,巢、蜀两国可能相距不远,巢国与蜀国相连,它的得名,或许源于部落巢居的传统。昆明族、弥牟镇、靠近蜀地的巢国,无不彰显着有巢氏与巴蜀之地的神秘联系。

燧人氏:他结束了茹毛饮血时代

燧人氏又称“燧人”,远古人“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人工取火的发明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新纪元。所以,燧人氏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崇拜。

火的发明使人类有了可以创造的温暖,对远古人类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条件,为人类群居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根源。火的发明创造了中国“家文化”的妊娠期。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无疑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引起后人极大的重视……这样的传说固然夹杂着后代的生活内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着朴素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史实背景。”恩格斯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

燧人氏既是代表一个人物,又是几个人物的合成;有时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历史。有人说,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氏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她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

燧人弇兹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十项重大发明,这十项发明是:

一、距今约五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

二、距今约四万年时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

三、距今约三万年时弇兹氏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结绳记事”。四、距今约两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

五、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

六、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河图》、《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

七、距今约一万两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八、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九、距今约一万年时,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十、约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伏羲氏:龙图腾的创造者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是三皇之一。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伏羲氏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只是伏羲氏是氏族迁徙还是文化影响尚待研究。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这个特大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

伏羲是龙图腾的创造者,而并非炎帝、黄帝。汉代谶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因此,伏羲氏是比炎皇更古老、更伟大的始祖,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伏羲氏又被称为牺皇、皇羲,另一说伏羲即太昊,本姓风,神话传说中说他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神话传说中,伏羲氏是一位人首蛇身的人,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古代东夷部落的杰出首领。

伏羲氏像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渔打猎。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

神农氏:遍尝百草种五谷

远古时期,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神农氏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氏还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又称“炎帝”,成为能与黄帝一决高下的另一位部落首领。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右边的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

在炎帝时期,部落联合形成华夏族。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华夏逐渐形成。此后,炎帝部落迁离了黄河流域。神农氏的一支——蚩尤部落战败后,一部分也并入黄帝部落,一部分迁后又西迁。

神农氏的后裔以国为姓。据《史记》所载,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找到神农氏的后人,封神农氏后代建立焦国,春秋时,焦国被晋国所吞并,于是焦国子孙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因为,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神农氏为此想尽了办法。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地尝,一样一样地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湖北西南的神农架据传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的地方。他在此“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架木为屋,以避风雨”,最后“架木为坛,跨鹤升天”。

炎帝是华夏文明的创造者之一,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立市廛,首辟市场。神农氏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三、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蒙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四、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弦有宫、商、角、徵、羽五根,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

五、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六、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

八、炎帝还是我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蚩尤:中国古代法制的缔造者

由于原始社会阶段,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自春秋战国以来以至如今中国的历史典籍,都只是根据历史传说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黄帝时期。然而,在黄帝时,中华民族就有三个著名的伟大始祖,即黄帝、炎帝、蚩尤。蚩尤和黄帝炎帝一样,是中华民族先祖之一。

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在长江流域则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统治的部落擅长制造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侵略骚扰别的部落。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部落的祸害,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蚩尤死后,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也用来恐吓敢于和他作对的部落。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而蚩尤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三个伟大始祖之一。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使他沦为妖魔、邪神形象的代表。

蚩尤不仅流于野史,也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在史书中,蚩尤同样因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蚩尤活跃于历史舞台之时,即“神农氏世衰”的“炎帝”之时。当时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武力互相争斗,不再服从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氏的约束,蚩尤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对氏族及部落的名称与其酋长名称和氏族部落民名称常常不加区别地称呼,所以,“蚩尤”既为部落名,亦为该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名。蚩尤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落联盟。

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农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由史籍所载观之,蚩尤部落因得盐池之利,金属冶炼之法,成为以炎帝为首的农耕部落联盟中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部落。蚩尤与炎帝同为神农氏后裔,显赫者称“炎帝”,失败者称“蚩尤”。

蚩尤为中国古代文明做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之一。

一、蚩尤为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蚩尤统率的九黎部落联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一个面对海河而生长起来的部落,是当时三大部落联盟中最强大的部落联盟,物质文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借助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源等优越条件,发明了谷物种植,已经开始由采集、渔牧、游牧向农业发展,这是历史和文明的一大进步,是对古代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而谷物种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壮苗等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苗”字来给蚩尤的子孙命名为“苗族”。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创制较精美的陶器,手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这也是对中国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

二、蚩尤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据说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而且也是金属兵器制造的最早发明者。冶炼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人类开始进入了使用金属工具的时代,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次新的飞跃。

三、蚩尤是建立法规、实行法制的最早创造者和施行者。在古代中国,蚩尤首创法规,实施刑事法,以肃纲纪。蚩尤是刑法的首创者和施行者,蚩尤因严格实行法制而树立了威严的形象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的史料还说,兵器和刑法是蚩尤发明的,后来被黄帝部落集团效法。可见,蚩尤乃是中国古代法制的缔造者。

轩辕氏: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

神农氏后中原出现两大部落联盟,其首领分别为炎帝和黄帝。炎帝长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东),以姜为姓。其族沿黄河流域向东发展进入中原,成为黄河中游地区的强大部落联盟。黄帝长于姬水(即岐水,今陕西境,亦有他说),以姬为姓。其族形成包括姬姓十二部落的部落联盟。黄帝经常进攻附近的部落,势力不断扩大。炎帝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两大联盟终于爆发冲突。黄帝率领以熊、罴、貔、貅、虎、雕、歇、鹰、鸢等为图腾的各部落,在阪泉之野与炎帝各部落交战。经三次激烈战斗,黄帝部落联盟终于获胜,初步建立了黄帝对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

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少典之子。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他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根据《史记》所说,黄帝原姓公孙,后因生于姬水改姓姬;国内有熊,故亦称有熊氏。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又以为号,又根据《左传》记载,说他亦号帝鸿氏。黄帝在与蚩尤交战后,斩杀蚩尤,又败炎帝于阪泉,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华夏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相传在一个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园养蚕时,碰到黄帝。黄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金色彩衣,闪着轻柔、温和的黄光,地面上堆着一堆蚕茧。黄帝就问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说了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听后,想起人们还在过着夏披树叶、冬穿兽皮,一年四季衣不蔽体的生活,感觉到这是一项大的发明,能让人民穿衣御寒。他就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让她向百官和百姓传授育桑养蚕的技术。这位少女就是黄帝的正妃嫘祖,当时黄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黄帝封嫘祖为正妃之后,嫘祖就组织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养蚕织丝。但很快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蚕养了很多,茧也产了不少,但抽丝和织帛却有了困难。就在这时,群女中有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发明了缠丝的纺轮和织丝的织机。黄帝得知后,对此项发明大加赞赏,让她给众人传授技艺。后来在嫘祖的撮合下,黄帝娶了这位丑女,作为次妃,这位次妃被后人尊称为嫫母。

黄帝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他夺取了中原,引领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

黄帝的文化贡献:

一、在数学方面,他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二、在军队方面,黄帝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三、在音乐造诣方面,黄帝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四、在黄帝时候,正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五、黄帝曾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六、黄帝时期,他命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七、黄帝采集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八、黄帝还发明了舟车、弓矢、房屋等许多便利的工具。黄帝的政治文明:

一、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

二、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一百二十个官位管理国家。

三、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俭朴素,反对奢靡。

四、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恶极者判处斩首等。

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华夏族形成后,黄帝被公认为“华夏始祖”。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

颛顼: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

颛顼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位传说人物,为五帝之一。相传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是九黎族的首领。父亲是昌意,昌意相传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南杞县东),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

帝颛顼以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蓐收为金正、祝融为火正、玄冥为水正、句龙为土正,合称“五官”。他即位后,严格遵循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他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当时已有历法,称“颛顼历”),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因而颛顼时期,生产较前有很大发展。

传说在黄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断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但是颛顼也制定过不合理的法规,例如他有这么一条律令: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完全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颛顼后来得子,名穷蝉,是舜的高祖。春秋战国时的楚王正是颛顼的后裔,屈原在《离骚》中就自称为帝颛顼之后,由此可见屈原和楚王是同族。

颛顼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域。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高处土地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共工怒撞不周山图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共工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就是此时流传下来的。共工死后,人们奉他为水神(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说的是他们,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颛顼和他的继承者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两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帝喾:华夏文明的奠基人

帝喾,姓姬,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传说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他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帝喾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帝喾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三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四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相传赵匡胤不得志时,去北方投奔郭威,路过帝喾陵,抽签问卜,当有天子命。后来他果然在商丘当了归德节度使而发迹。

帝喾聪明多智,颛顼面临战乱时曾请帝喾帮助他出点子。帝喾说:“九个国家齐来攻打我们,我们如果跟他们硬打硬拼,必然顾此失彼,难以取胜。”颛顼说:“以你之见呢?”帝喾说:“九国敌人都想独吞我们的地盘,他们彼此之间必然互不相让。我们若能叫他们之间互相打起来,不就好平灭了吗?”

颛顼认为这个办法非常好。于是就派人分别到九国敌人中挑拨他们的关系,很快他们彼此发起了战争。后来颛顼没费多大力气,就平灭了九国之乱。颛顼看帝喾有能耐,就把他封于“辛”这个地方掌管一切。

那时,辛这个地方经常闹水灾,洪水来了,老百姓就往另一个地方迁徙。而重新迁徙的地方又闹了水灾,老百姓便又重新迁回来。这样迁来迁去,老是不能安居乐业。帝喾又想了一个办法:带领大家把住处的地势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却赶不上水涨的速度,头天加高的,第二天又被水淹没了。夜里,帝喾睡不着,便跑到天上跟玉皇辩理,说:“天既然生了人,为什么又故意与人们为难,不叫人们活下去呢?”玉皇辩不过他,便派天神下来,一下子把“辛”这个地方的地势抬高到了水面以上。这儿的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赶得乱跑了。从此“辛”便称为“高辛”,帝喾便被称为“高辛氏”。

颛顼见高辛氏的确才高智广,能给人民办好事,就把自己的皇位让给了他。从此,高辛氏代替颛顼做了天子,称号帝喾王。因为帝喾王对人民仁爱,所以人们都敬重他。他死后人们把他葬在高辛这片土地上,此地也就成为帝喾陵。

关于帝喾的传说有很多。传说帝喾有四妃,长妃叫姜原,是有邰国(今陕西武功县)君的女儿。相传姜原在娘家时,因出外踏上巨人脚印而怀孕,因无夫生子,所以把生下的孩子三次弃于深巷、荒林与寒冰上,均得牛羊虎豹百鸟保护不死,所以起名叫“弃”,后来长大喜欢农艺,教人种五谷,被尊为后稷,成为周民族的祖先。

次妃简狄,是有松国(今甘肃高台县)君的女儿。相传简狄在娘家与其妹子建疵在春分时到玄池温泉洗浴,有燕子飞过,留下一卵,被简狄吞吃,后怀孕生契,便是商族的祖先。

三妃庆都,相传她是大帝的女儿,生于斗维之野(大概在今河北蓟县),被陈锋氏妇人收养,陈锋氏死后又被尹长孺收养。后庆都随养父尹长孺到今濮阳来。因庆都头上始终覆盖一朵黄云,被认为奇女,帝喾母闻之,劝帝喾纳为妃,后生尧。

帝喾非常喜欢音乐,他命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磬等乐器,让六十四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

帝喾好巡游,他东到泰山、东海;东北至辽宁;北到涿鹿、恒山、太原;西北至宁夏、甘肃;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他几乎游遍五岳,参观了女娲、少昊、黄帝等先人的遗迹。通过这些传说,可以略见当时中国地域之辽阔。

尧帝:历代帝王的楷模

尧帝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地禅让。尧帝是一位贤能的帝王。

大约四千五百多年前,唐尧西徙太原。唐尧的部落在太原居留一段时期之后,留下了自己的裔族,留下了已经创下的业绩,留下了太原的唐文化和古唐城,又沿着汾河南流的方向继续迁徙,最终落脚于今日的临汾盆地——平阳。

尧的品质和才智俱是非凡绝伦,“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所以他即位以后,局面大变:举荐本族德才兼备的贤者,首先使族人能紧密团结,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绩,区分高下,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同时注意协调各个邦族间的关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处,因而“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

传说在尧的时代,首次制定了历法,这样,劳动人民就能够依时按节从事生产活动,不致耽误农时。汉民族是农业垦殖历史悠久的民族,对农时十分重视,《尚书·尧典》对此有详细记载。

《尧典》上说,尧命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时”,他派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叫炀谷的地方,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参考鸟星的位置来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参考火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参考昴星的位置来校正。

二分、二至确定以后,尧决定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由此可知,古人将帝尧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尧的时代,又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尧对此非常关切,征询四岳(四方诸侯之长)的意见,问谁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荐了鲧。尧觉得鲧这个人靠不住,经常违抗命令,还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适宜承担这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坚持要让鲧试一试,如若不行再免去他的职务。于是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可见,尧的时代也出现过不少政治上的失误,也正因为此,才有舜继起的一番励精图治。

史载尧的时代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帝尧访贤,在古籍中记载最多的首推访许由的故事。

史书对尧帝还有一件记载,就是“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故事。尧帝迁都平阳后,平息、协和各部落以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帝尧很忧虑,就是自己的儿子丹朱。丹朱十几岁了仍然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聚朋嚣讼斗狠,经常招惹祸端。于是,尧想借教丹朱下石子棋的方式引导他,这番举动也让尧帝成为中国围棋的首创人。孰料丹朱无心改过,甚至想利用诡计夺取尧的位置,于是尧把丹朱遣送南方,不想再看到他。

尧的传说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有德有才的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在四岳推荐舜的时候,尧进行了一番考察。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

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尧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毫不紊乱。

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和睦友好。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他。

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

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

先秦时期,儒家和墨家两个最有势力的学派都以尧舜为号召。也正因为此,扩大了尧舜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尧成为古昔圣王,既是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在整个封建时代,从未有人怀疑过尧在历史上的存在和他的业绩。

舜帝:以孝闻名的帝王

舜,也称虞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建国号有虞,都蒲阪。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舜帝被称为有虞氏帝舜。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因为此,舜早年曾躬耕于历山(济南南郊的千佛山,古称历山,又称舜山、舜耕山),在雷泽(在今山东菏泽东北)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舜不止家庭清贫而且境遇非常不幸。舜的父亲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父亲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从此,舜原本苦难的生活变得更加苦难。

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三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因为舜的孝行,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十年后,当尧向四岳征询继任人选时,四岳就推荐了舜。舜的表现让尧很满意,赐予舜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当舜得到了这些赏赐后,舜的父亲和弟弟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父亲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父亲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父亲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父亲和象以为阴谋得逞,很是高兴,开始瓜分舜的财务。当舜回到自己的住所后,象正在抚弄尧赏赐给舜的琴。象见到舜大吃一惊,虽然他心里恨得咬牙切齿,嘴里却说:“我因思念你而抚琴啊!”尽管如此,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舜帝像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传说舜执政以后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政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同时,舜与尧又都被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为古昔圣王。而舜的孝道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

夏启让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标志着中国『家天下』的创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取代。由此,中国进入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时期,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走过夏朝,进入商朝,这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也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时期。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技术和文化,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西周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此时建立了庞大而完备的国家机构,完善了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刑罚制度成了维护西周统治的支柱。 OPOc4O/R1bGLiFaruEZH7t7uSQfJvA0wu74BLOVBj5ls6vBtjCiz1KoVbj5XKj3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