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电池专家变身“电池大王”

日本将放弃镍铬电池生产的消息,让王传福看到了机会。王传福创办比亚迪,先生产镍电池,后又生产锂电池,终于成就“电池大王”的霸业。

贫寒少年的科学梦想

王传福出身贫寒,他成长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也磨炼了他的意志。他的那种韧劲,那种狂性,让一般的企业家难以望其项背。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的普通农民家庭。无为县是个小县城,隶属巢湖,靠近“长三角”,这大概是无为县最大的区位优势。

王传福的父亲是一名技艺出色的木匠,后来入了党,曾经担任大队书记的职务。他为人正直、坚韧刚强、乐于助人,在当地受人尊重,有号召力。他在工作中公私分明,在群众中有口皆碑。由于是党员,王传福父亲的思想在农村中是比较开明先进的,去世时他响应党的号召,说服自己的亲人施行火葬。

王传福的母亲则是传统的贤妻良母,教育孩子要忠厚本分。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子女们也都继承了刚强正直的性格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王传福亦是如此,这在他以后的创业历程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王传福有五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加上父母,一家十口人就靠世代传下的木工手艺活为生,日子倒也过得平静。但是好景不长,在王传福13岁时,父亲因为长期的病痛折磨去世。家庭的经济情况开始每况愈下,王传福的五个姐姐先后出嫁,妹妹被寄养,而哥哥王传方也从此退学开始工作赚钱养家。

日子的艰难不易,母亲和兄长的殷殷期盼,不断鞭策着王传福。在青少年时期,也许因为家庭的原因,他比同龄孩子显得稳重早熟,性格腼腆不大爱说话,也不愿意与他人过多交往。

但是他比同龄的孩子更加知道用功读书,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来学习。因为他明白,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他唯有以优异的成绩作为报答。所以在他的心里永远有一条信念,那就是“永远要比别人做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王传福不服输、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奠定了他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两年后,在王传福即将初中毕业的时候,母亲又突然去世。命运给相依为命的兄弟俩以最沉重的打击。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生活的苦楚,年少的王传福是尝够了。深受打击的王传福,只能每日沉浸在学习中,以此忘掉痛苦孤独。

生活的苦难也让王传福养成了坚强、独立、强势的性格。正像他自己说的“我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支配,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管”。父母留给一对兄弟的全部财产就是四间茅草房,但是父母给他们留下的精神影响却让兄弟俩受益无穷,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王传福母亲去世时,正值初中毕业考试。王传福因此缺考了两门课程,没有考上当时热门的中专。人生的命运有时完全是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因素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王传福的一生就是这样被改变的。在80年代中专管分配工作,因此是当时很多家境贫寒的初中毕业生的首选。但是90年代后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中专毕业生都就业困难。

王传福由于母亲的辞世,没有考上中专,而是进入无为县一所刚建立的普通高中。这种偶然给了王传福进一步读大学深造的上升空间。否则,一代技术狂人王传福可能会被淹没在平凡的生活中。

因为家庭的不幸遭遇,王传福的哥哥王传方在18岁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中断学业工作赚钱。但无论生活多艰难,他始终要求弟弟要发奋读书。王传福看到家庭的困难、哥哥的辛苦,心里有所动摇时,哥哥却说:“再苦再累,卖房也要读书,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在王传方眼里,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要求弟弟考上大学。

当母亲去世时,大嫂张菊秀踏入了这个遭遇不幸的家庭。她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妇女的贤良淑德重新温暖了兄弟俩的心窝。王传福高中的3年是整个家庭最艰难的时期,新进门的大嫂没有享受过一个新娘的快乐,而是要为柴米油盐发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

王传福从高中起住校,每周末回家向嫂子取10元的生活费。有一次,家里实在没有钱,而嫂子又不舍得他委屈自己,就在村子里挨家挨户的借钱,最后才筹到5元的散票子。

而后来在王传福考上大学时,哥哥将结婚时所带的一块“上海牌”手表和家里全部的新东西都送给了弟弟,并一路陪同他到长沙。在王传福求学期间,哥哥也决定将自己的小生意搬到弟弟所在的城市,尽量能在生活上多照顾到他。王传方一直承担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直到研究生毕业。

长兄如父,哥哥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弟弟,更教会他做人。“勤俭节约、要有志气、尽量花自己的钱”是哥哥常说的话。而兄弟俩在最困难的日子也没有到已经成家的姐姐家里过一个春节。

手足情深,兄弟间的浓浓情谊延续至今。今天已经名动天下的王传福和哥嫂家住对门,在生活上互相照应。在事业上,兄嫂全力支持着王传福,掌管后勤部门,为比亚迪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3年,王传福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在王传福大三时,学校改名为中南工业大学,2000年,原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三校合并,组建了中南大学。2008年10月26日,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业后起之秀的王传福,作为中南大学的校友回到母校,受聘为中南大学兼职教授,这也是衣锦还乡吧。王传福是中南大学的骄傲!

进入大学后,出身贫寒的王传福依然埋头于学习之中,一心把专业课学好。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传福想做科学家,肯钻研问题,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本科时王传福就开始接触电池,这为他未来的事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香港风险投资公司汇亚集团董事兼常务副总裁王干芝评价说:“王传福是我见到少有的非常专注的人,他大学学的是电池,研究生学电池,工作做的还是电池。”正是因为长期专注于电池领域,他才能做出成果。成功有时候靠的就是坚持。

年轻博士的拳拳赤子之心

1987年,王传福从中南大学毕业后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创建于1952年11月的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王传福的导师是著名专家李国勋。当时他正在主持“熔盐电解铝新型惰性阳极”课题研究,这是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攻关项目。为得到电解铝自动加料时铝电解质中氧化铝浓度的精确数据,王传福所在课题小组克服高温环境下的种种不利条件,在经历了数千次实验,最后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测试方法。这个研究成果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专业杂志和学术会上交流。

据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硕士时最亲密的师伯董俊卿教授回忆,当时的王传福明显比其他学生稳重成熟。在大家进行学术问题讨论时,王传福的观点不少,而且往往有出语惊人的新见解,尤其是课题进展中遇到难题困扰时。“他不但勤奋,更善于思考,是难能可贵的学者型人才!”董教授这样评价王传福。

王传福的导师李国勋非常器重他。李老师他回忆说:“他对专业知识抱着追求到底的精神,每次研究都弄到半夜;他学习成绩很好,是很聪明的人。一毕业,我就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和我一起做研究。”王传福答应了,此时他已经决定将一生的奋斗奉献在电池事业上。

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导师李国勋的推荐下,王传福留在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室工作,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的课题研究。经过刻苦研究,王传福突破了电池电极的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之后又在电解质惰性阳极的优选研究中不断探索,取得了可喜突破。他的“稀土金属钕做电解阳极”和“影响金属陶瓷结构的氧化钇(Y2O3)”的研究报告又一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一次实验中用山东蓝色不透明宝石提取电极原料时,王传福发现宝石中掺进不同的金属离子,会使得宝石不但透明而且可以变幻出无穷的色彩。于是王传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反复地试验,一本《宝石手册》就这样诞生了。这种用熔盐电解方法进行宝石改色的工艺当时可谓绝无仅有,其成果发表在英国权威刊物《宝石杂志》,并先后在全球各地的专业刊物上被广泛转载。

由于做出这项研究成果,这时的王传福在世界上就有一点儿影响了。这时如果王传福选择出国,会比较容易,但王传福选择留在了国内。

其实,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出国留学的热潮。当时,稍有想法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出去“镀金”。王传福所在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同学中,绝大部分人都通过各种关系留洋海外,能公派最好,实在不行自费也有很多人愿意,可以说只要能够出去,那些人都不太愿意呆在国内发展!

此时的王传福出国的机会很多,导师支持他出去“镀金”,国外的同学更是极力鼓动他,但最后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对于院里的公派名额王传福无动于衷,他坚持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祖国培养了我,自己就应该倾尽所能报效国家。“留洋固然好,但学成之后又有多少人回来了?”他当时总是这样反问那些劝自己出国的人。尽管有人认为他固执,但今天看来,这正是王传福的心结所在,他不认为国外的东西就一定比国内的强。

疯狂“下海”,掘金电池

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我国大江南北改革开放事业风起云涌之时。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践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的电池有着巨大的投资潜力。当时要花两到三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虽然价格不菲,但买的人仍然很多,这让他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必然会使充电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当时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报告中还发现,全球镍镉电池的老大——日本宣布其本土将不再保持镍镉电池的生产线,而这势必将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并带来全球镍镉电池产业的新格局。

王传福与大多数人一样,是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一代。当他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敏感的他立刻意识到了这必将是中国电池企业的一个黄金机会。而且电池的作用之大无需多言。简而言之,需要电的地方都有电池的一席之地,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这一点。尤其是在这一阶段,国内的电池生产企业并不多,尤其是生产充电电池的企业。但学电池、钻研电池出身的王传福却太明白电池的作用了。

镍镉电池是最早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电池种类。镍镉电池可重复500次以上的充放电,经济耐用。其内部抵制力小,即内阻很小,可快速充电,又可为负载提供大电流,而且放电时电压变化很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直流供电电池。虽然日本放弃生产镍镉电池,但并不代表这种电池就没有市场。相反,也正因为日本的退出,国际镍镉电池的缺口正在扩大,其市场前景毋庸置疑。

此时的王传福也早在两年之前的1993年,拥有了一个让人艳慕不已的职位。在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资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打算利用包头丰富的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这恰好与王传福研究的电池领域密切相关,于是研究所的领导有意让他将“灰色的理论”变成“绿色的实践”。专业出身的王传福被委以重任,出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

然而,就在王传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现实却和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在比格电池有限公司,他虽身为总经理,却没有绝对的权力控制和规划企业发展方向、日常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及人士安排……他不能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于是,王传福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当断则断,王传福在以他的专业视角对电池行业的趋势和商机作出判断后,便以他超凡的胆略和勇气,毅然做出了辞职下海这个在外人及亲戚朋友看来近乎疯狂的举动。在决定下海时,王传福正是单位科研及管理的中坚力量,风华正茂,这时候离开让很多人都觉得惋惜。但王传福并不这样认为,他相信一点: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富贵总在险境中凸现。王传福敏锐地抓住了一个电池国际市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并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为高端产品,即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技术是有的,自己创业的决心也是有的,然而资金上却有问题。没钱,做电池谈何容易!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的投入,一间配备全自动化设备的锂电池工作室需要几十亿元的投入。当时国内还没有风险投资的概念,而王传福也不可能从国外金融资本那里融到启动资金,国内银行贷款更是没有希望。就在他千方百计寻找创业启动资金的时候,王传福遇到了当时主投传统产业的汇亚基金负责人王干芝,王干芝虽然对比亚迪的前景较有信心,但在融资额度方面提出问题。这次投资计划并没有获得汇亚投资委员会最终认可。王传福生性倔强,第一次融资泡汤了,从此他再没有见过创投人。王传福和他的创业团队深切地体会了一把“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滋味。资金问题甚至要动摇他再坚持下去的决心!

比亚迪副总裁吴经胜谈起比亚迪大业初创时期遇到的融资困境依然记忆犹新,他说:“说实话,没想到比亚迪今天会做这么大。比亚迪当年其中由于还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入股,手头的现金十分匮乏,贷款成为难题。我还记得当时王总要求我:‘一年能贷来300万元就够了。’而现在比亚迪的发展连我们自己都始料未及。”

说实话,王传福能够创业成功,最需要感谢自己表哥吕向阳。吕向阳1962年出生于安徽无为的一个农民家庭,很小就离开了学校,1978年在16岁的时候,他接父亲班进入了中国人民银行安徽分行工作,一干就是15年。1993年,吕向阳开始创建融捷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纺织品等传统行业的经营。凭借精明的头脑和极其广泛的人脉,吕向阳很快就积累了大量财富。

正在王传福苦于无处寻找“东风”,启动资金近乎山穷水尽之时,王传福的表哥吕向阳给了他最宝贵的支持,借给了他250万元的启动资金。而实际上,王传福的表哥最初是反对他下海经商的,表哥说:“你和我不一样,你是国家干部,工作稳定,也很有前途,为什么非要冒险下海呢?一个决定错了,就可能全盘皆输,到时你可怎么办啊?”而王传福则胸有成竹地分析:“我是研究电池出身的,也有电池企业的管理经验,我相信自己,你也了解我的能力。至于市场方面,你可以不相信我的判断,但你应该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久历商海的表哥最终向王传福投下了信任的一票。

吕向阳对王传福的投资,当然是以亲情为纽带,但也跟其他的风险投资一样,追逐利润是永恒的目标。250万元投资王传福也让吕向阳尝到了甜头,可以说投资比亚迪是吕向阳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决策。他的融捷公司不仅由此开始涉足高科技领域(充电电池),而且在一批能人的辅佐下,融捷公司开始了战略转型。由传统产业经营逐渐过渡到以专业投资为主,以充电电池等高科技产业和房地产业为辅的新格局,融捷公司也变成了融捷投资管理公司。

打造比亚迪的创业团队

1995年2月,比亚迪就在深圳布吉镇租用的一幢厂房里成立了,王传福与他的创业伙伴的奋斗开始了。最早比亚迪只有20多人,因此必须不断吸引人才加盟。

孙一藻是最早接到王传福创业邀请的人之一。孙一藻1990年毕业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1994年10月,正在江西铜业上班的他接到王传福打来的电话,说自己和几个人想出来创业,需要一个对设备和机械制造有一定经验的人。虽然孙一藻之前和王传福只有一两次接触,但他早就厌倦了在一家国企里过着未来30年毫无悬念的生活。学矿山机械出身的孙一藻很快来到了比亚迪当时所在的深圳布吉。这是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团队,大家的吃、住、研发都挤在一间七层楼的顶层上,晚上几乎只能一字排开地睡觉。孙一藻被委以镍电池生产设备开发的重任,而实际上他一个人经常要兼任材料采购、设备制造和管理的多重任务。起初他觉得很简单,比如做个混料机,无非是把马达、控制电源和变速箱进行组合。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必须尽快成为一个电池行家,因为电池的特性决定了各种设备必须加以创新、改进,否则造出的设备固然廉价,但毫无用途。这些叫不出名字的特殊设备就是今天比亚迪各个工厂里大批使用的非标准的、半自动化设备的雏形。

1995年9月,比亚迪已经由布吉迁至龙岗政华第六科技工业城,当时员工扩充到约300人。比亚迪副总裁吴经胜就是在这段时间加入公司的,吴经胜回忆说,当时对比亚迪前景的确有些困惑。“但王传福是个有大理想的人,他不仅十分聪明,还十分开明,对任何变化反应极快,并能准确地把握一件事。虽然比亚迪当时规模不大,但他对公司远景已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同时他让人感觉很有凝聚力。他就说了一句‘你就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干吧’,让我留到了今天。”

创办比亚迪之后,王传福就开始按照自己制定的电池产业发展计划来开辟比亚迪电池事业的未来。

刚创业的时候比亚迪各方面的人手都非常缺乏,在岗员工工作都非常忙。包括王传福在内的比亚迪高层不少领导甚至有好几天会一直都呆在公司里,忙得没有时间回家。晚上工作累了,也就是靠在办公桌上趴一会儿,打个盹之后立即起来继续工作。而王传福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忙完一天的工作。王传福的妻子生女儿的那段时间,由于正处于电池开发的关键阶段,王传福忙得不可开交,都没能亲眼看到女生诞生的那一刻。直到几天之后,王传福忙完了手头的工作,才和妻子、刚出生的女儿享受天伦之乐。

此外,王传福创业初期,资金比较缺乏,需要不断寻找投资者。比亚迪公司现在的大股东夏佐全就是在这段时间与王传福认识的。

夏佐全,比亚迪实业公司的创办人之一,是比亚迪公司在王传福、吕向阳之后的第三大股东。他是湖北人,生于1963年。他于1983年接父亲的班在湖北省保险公司参与财务管理工作。1985~1987年,他在中国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修读计算机科学。后又回原单位,工作到1991年。1992年,他开始从事证券投资业务,并先后创办武汉晨鸣信息有限公司、武汉创景科技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一职。

有一次,王传福与夏佐全两人聚在一起探讨比亚迪二次充电电池的未来发展战略。由于两人对该领域都非常有想法,越谈越兴奋,越谈越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那一次两人彻夜长谈了两个晚上。王传福将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给了他未来的盟友夏佐全,夏佐全也根据王传福对比亚迪现状以及未来的描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此次畅谈之后,夏佐全作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投巨额资金支持王传福,支持比亚迪。顺其自然,两人也成为了并肩战斗的挚友。

品质控制抢占电池市场

品质是产品的生命,是企业的灵魂。众所周知,世界上先进的电池生产工艺都是全封闭全自动流水线作业,而比亚迪采用的手工组装的生产线在品质上如何与流水线作业对抗,并不断满足日益挑剔的市场需求呢?当时的王传福已经认识到了加强技术品质建设的重要性,就在人才市场上招聘了10名生化专业的技术人才充实自己的管理队伍。十人之中有一位名叫肖平良的人,他之前曾在一家外企供职,有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于是很自然地担起了这批人才的排头兵角色。

从此,比亚迪的品质建设之路开始一步步稳健地迈了出去。1996年2月,比亚迪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0认证,1998年通过ISO9001认证,2000年通过QS9000认证,并于同年又通过了ISO14000认证。一系列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着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实现了比亚迪电池产销量的连年翻番。

比亚迪成立之初是相当弱势的,原料供应商的频繁更换不可避免。当时镍网的性能很有差异,随供货渠道变化其性能也有所变化。1995年一个周末的晚上,品质部加班的技术员发现,正极材料附着不到新购进的镍网上,肖平良亲自过来也没能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夜已经很深了,无奈中,肖平良拨通了王传福的电话,没想到王传福真的还在办公室。王传福很快来到品质部,站在那个简陋的实验室,从镍网和附着材料的构造、性能以及制造工艺方面给大家“讲课”。这位电池专家讲起他的本行来自然是滔滔不绝,在那儿一站就讲了一个小时!“没想到,一个作坊式小厂的老板对行业技术如此精通!”肖平良对这段经历异常深刻。

1998年初,王传福决定电池负极用钢带替换一直沿用的镍网,并成立了一个三人课题攻关小组,任命肖平良为组长。当时,电池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赤膊战的白热化程度了,谁能更有效地降低成本,谁就能冲出这个惨烈的泥潭。所以,王传福下了死命令,要在短时间内拿下这个技改项目。在无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们硬是通宵达旦地“窝”在实验室里,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搞出来了,并很快应用到了生产线上。

传统的镍、镍氢电池的电解液注入采用的是浸泡后甩干,利用离心力实现注入量的控制,费时费力又费料。通过技改攻关,比亚迪很快执行了定量注入的新工艺,将开口化成工艺改进成为封口化成工艺,这是比亚迪电池制造工艺上的一个里程碑,为比亚迪电池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温馨的比亚迪之家

2005年9月底,深圳比亚迪公司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这些由诺基亚总部派来的调查人员是来考察比亚迪是否具备成为诺基亚精密塑胶供应商的条件。让比亚迪执行董事兼副总裁夏佐全意外的是,他们除了考察比亚迪产品品质、研发技术、交货能力等项目之外,对比亚迪建立的亚迪村、深圳中学比亚迪学校等项目也很感兴趣。

事后,夏佐全才知道,考察指标中有一项专门针对供应商在“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履行情况,而这些指标对被考察企业能否达标具有“一票否决权”,也就是说。其他方面做得再好,如果在这些指标上不能符合诺基亚的要求,也不可能成为诺基亚的供应商。

“我们是无心插柳。”夏佐全说。比亚迪投资亚迪村、深圳中学比亚迪学校等是作为企业员工福利的投入,实际上是与企业发展阶段息息相关的,比亚迪因此拿到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跨国公司的订单,仅仅是“意外的惊喜”。

1999年底,比亚迪从深圳龙岗搬到葵涌时,公司已经成立4年多了,并初具规模。在龙岗时,比亚迪面临管理上的一个难题:比亚迪在龙岗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备,企业员工分散居住在四个地方,当时公司的员工人数已经增加到四五千人,如此庞大的人员流动,让王传福和他的团队非常头疼。

也正因此,1999年底比亚迪在深圳成立葵涌新工业园时,王传福就已经开始构想把葵涌厂区建成一个能够让员工感到温暖、气氛宽松、利于创新和安身立命的家园。

最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将员工居住地进行集中。比亚迪在厂区内建立了几座员工宿舍楼。随着员工人数增长,比亚迪员工宿舍也迅速增加。2005年,深圳比亚迪的员工多达4.7万人,建立的员工宿舍楼也颇具规模,在比亚迪总部葵涌工业园,比亚迪员工宿舍楼就多达20多座,而工业园一侧就是葵涌当地最好的学校——深圳中学比亚迪学校。

在深圳,葵涌属于贫困镇。几年前高速公路没有修好之前,从比亚迪葵涌工业园到市区需要走盘山路,而葵涌当地的几所学校都是依托深圳市政府的“同富裕工程”建立起来的。为了解决员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回报社会,与当地政府、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比亚迪决定投资学校。“我们为建设比亚迪学校先后投资了8000多万元,最初的定位就是从高起点出发,学校的硬件设备是一流的。”夏佐全介绍说,比亚迪学校与全国重点中学深圳中学合作,该校派出从校长到年级主任等一大批教员,还引进一些外教,以保证教学质量。

现在的深圳中学比亚迪学校的学员,已经不仅仅是比亚迪员工的子弟以及当地学生,深圳其他各地还有大量学生慕名前来。“比亚迪学校肯定是可以赚钱的,但我们绝对不会考虑利用学校来赚钱,只要它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自己运转起来就行了。”夏佐全说。

距离比亚迪总部不远,依山而建的亚迪福利村,已经拥有了500多户“村民”,作为那些在比亚迪工作5年以上的员工,公司给员工购房每平方米补贴1000元。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各种配套设施齐全,从幼儿园到会所、健身房一应俱全,地下车库整齐停放着比亚迪的福莱尔小车。

由于远离市区,加上比亚迪开始大举进军汽车市场,比亚迪非常鼓励员工购车,不但在购车方面予以优惠,每个月的车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们的员工大部分都有一辆小汽车,可以方便出入市区。”夏佐全高兴地说。

继亚迪村投入使用后,2009年5月,亚迪二村开工建设。亚迪二村位于坪山大工业区锦绣中路与翠景路交界处聚龙山片区,占地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预计总户数约3600户,距离坪山总部6公里左右的路程,与惠州、坪山等工业园遥遥相望。该区紧邻正在建设中坪山最大的公园,绿化面积非常大,环境相当优美,待亚迪二村竣工后,各户员工可带着小孩、老人在公园内散步、锻炼,一起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分享家庭的快乐。

除了深圳之外,比亚迪打算在上海的工业基地一侧建立几座高层住宅或别墅的计划也已放在比亚迪高层人员的办公桌上。此外,比亚迪还拨专款开设了图书馆,竖起了黑板报,开设了各类技能学习班,甚至还斥巨资建立了一座标准化体育场。在王传福的鼓励下,员工还成立了文学社、书画社、艺术团、英语协会……王传福希望员工能将公司当作一个大家庭,希望他们在比亚迪找到自己的价值。

在深圳市龙岗区新开发的宝龙工业城,一座现代化的技工学校已经开学一年多了,这是由比亚迪全资建立的深圳比亚迪技工学校,学校办学条件是按国家级技工学校标准配置,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除了向社会输送人才之外,学校主要还是为公司提供急需的技术人员,其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与比亚迪技术人员缺口相对应,在全国招生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管理的中高级技术型、实用型人才。

不论是作为员工福利建设的学校和亚迪村,还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建立的技工学校,比亚迪最初的出发点都是从企业的需求出发。王传福认为,一个企业,一定要让员工有家的感觉,只有将他们照顾好,他们才会照顾好企业,进而照顾好你的利润。王传福最崇尚的公司模型是“军队—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当然现在的比亚迪也已经开始系统地思考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了。 gDGkHmFW5iLT4dvpPkncwa8LwI6WMNIHX8FUGNjMv+JeZa+RySEPynWzGuPjIst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