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2009年,他成为中国首富

王传福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人,他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将比亚迪扩展为一个在全世界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制造企业。王传福的“比亚迪奇迹”属于他个人,也属于这个时代。

他的成功不是谜,而是故事

2009年9月28日晚,胡润在海南公布了“2009胡润百富榜”,比亚迪集团总裁王传福以350亿元财富从去年排名第103位飙升至今年的第1位。从2008年的60亿元突然暴涨到今年的350亿元,王传福成为急速缔造自己财富帝国的又一个传奇。

胡润表示,比亚迪创始人、43岁的王传福能够登上首富榜榜单,连他自己都想不到。王传福能够成为首富,有三方面因素:一是中国的汽车行业高速增长;二是巴菲特投资了比亚迪;三是中国经济从去年到现在,恢复得很快。但尽管如此,这骤然间堆积的天大财富还是让全世界的媒体惊呼:比亚迪到底是何方神圣?

一时之间,媒体和大众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比亚迪和他的创始人王传福身上。原来,比亚迪是一家在中国香港上市的大陆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横跨IT和汽车制造业两大产业。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拥有充电电池、手机产业,总部设在深圳,同时在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区建有七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10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员工总数已超过13万人。

比亚迪200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王传福拥有27.83%的股份,市值1200亿元,他所持有的是内资股,不能完全流通,在此胡润研究院将内资股与H股的价格按照1:1计算。

2003年初,比亚迪进入汽车领域。比亚迪股份发布的财报显示,到2009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翻番,其中汽车业务收入大增133%。业绩飙升,公司股价更是在一年内暴涨4倍。公司良好的业绩增长潜力使得比亚迪近几年来持续受到海外资金的追捧。

王传福最为媒体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股神”巴菲特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世界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2008年7月底,中美能源总裁索科尔决定前往比亚迪深圳总部进行参观考察。回到美国后,索科尔很快就致电王传福,表示希望投资比亚迪5亿美元。对于中美能源的大手笔投资,王传福感到很吃惊,因为按照巴菲特以前的投资习惯,他从来不投资高科技产品,而电动车恰恰属于这一类。这一次,“股神”似乎为他的公司破例了。

不过,王传福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太多兴奋,他的团队在评估投资方案后,认为巴菲特的投资全额所占的股权太大,与公司本身的投资发展计划不符,所以他拒绝了巴菲特的美意。王传福的拒绝让巴菲特感到很意外,也很不甘心。在经过与王传福的进一步协商后,巴菲特同意把投资金额降到2.3亿美元,双方最终达成了投资及股份认购协议。这打破了巴菲特投资的最小数额纪录,可以说“股神”第二次为中国公司破了例。

2008年9月29日,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宣布,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公司与比亚迪签署了策略性投资及股份认购协议。根据协议,巴菲特将以每股8元港币的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公司股份,约占比亚迪本次配售后10%的股份比例。这是巴菲特首次对中国民营企业进行长期战略性投资,同时他也成了比亚迪最大的海外股东。在全球金融风暴肆虐,股权投资不断萎缩的情况下,“股神”巴菲特却选择在此时出手投资比亚迪公司,这其中的深意值得玩味。

谈及看好比亚迪的理由时,巴菲特指出,他对于王传福过去的管理成绩印象深刻。在巴菲特入股之后,比亚迪股价开始迅速攀升,一路高歌猛进,甚至突破了60港元,巴菲特的投资收益超过500%。亮丽的上升曲线让巴菲特赚得盆满钵满,也就此让王传福成为业界风云人物。在2009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称王传福是“真正的明星”。

现在回首王传福的创业经历,其最初的成功来自于他多年所研究的领域——电池行业,而真正带给他巨额财富和强大助推力的,却是汽车产业。可以说,王传福的成功正好顺应了“科技”、“环保”、“创新”、“新能源”全球之势。这样看来,王传福能够成为首富,主要是基于三方面因素。

1.中国的汽车行业高速增长

王传福从电池领域一下子跨到汽车业,而且是进入当时还不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这绝对是高瞻远瞩的冒险。他这样做,看似盲目,但实际上也是为了将其所擅长的电池技术与汽车技术嫁接在一起,缔造一个新能源汽车的王国。所以,选对行业,才能成就梦想。正因为王传福顺应了“科技”、“环保”、“创新”和“新能源”的发展趋势,他的事业才会风生水起。

2.巴菲特投资了比亚迪

“股神”巴菲特在股市中的威力不容小觑,有了他的一臂之力,比亚迪飞上枝头变凤凰,王传福借机成为首富也是轻而易举的。实际上,巴菲特的青睐显然不是因为他对比亚迪有多么的偏爱,而是他更明白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所代表的前景。受益于巴菲特的青眯,比亚迪股价从去年8港元左右,翻逾8倍。很短的时间内“巴菲特”三个字,使王传福的资产增长约290亿元。无怪乎人人都说巴菲特是王传福的贵人。

3.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这个靠技术起家的首富并没有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而荒废对技术的追求,他把一大半的工作时间都花在研究院中,对比亚迪所有技术的细节都了若指掌。一位比亚迪的员工这样评价王传福:“他不需要作秀就有员工视他为楷模,全公司上下都能感受得到浓烈的王氏风格,他不仅是老板,更是精神领袖。”王传福坚信“技术为王”,他认为做汽车如果不专注研发,不专注技术的升级,即使能够凭借一两款车型在短时间内赢得一部分市场,也很难在汽车换代大潮中永立潮头。

4.节约成本是制胜的关键

比亚迪创业伊始为了节省成本,王传福分解了电池的生产过程,自主开发部分关键设备,以半自动、半人工来完成生产,将电池生产成本削减至比日本厂商低40%。通过拆解、学习、改造、创新,王传福最终成为中国的“电池大王”。2003年比亚迪进军汽车行业后,从未涉足过汽车领域的王传福,仍然依靠比亚迪公司“半自动化加人工”生产模式。从电池生产线到随后的汽车模具,王传福可谓是把人力资源利用到了极致。此外,比亚迪的生产设备许多是自行设计的。就像比亚迪F3,现在月销2万多辆,据说丰田曾把它买来研究,一度惊讶于为什么比亚迪能模仿得如此像,而价格却比“花冠”便宜那么多。

5.比亚迪做到极致的“山寨功”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山寨路”可以说每个企业都曾经走过,但比亚迪走得却最为成功。让比亚迪走红的F3一经推出就招致非议,认为其“山寨痕迹严重”。比亚迪F3的零部件甚至还可以和丰田花冠通用。对此,王传福并不避讳,但他把这种模仿称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王传福说:“我们确实参照了一些国外公司的优秀品牌,我们使用它的非专利技术,把专利技术剔除掉。F3卖得那么好,就是因为它的设计好。”

6.和谐大同的团队精神

性格和经历决定了王传福在公司内部也是强势人物。他曾说:“我相信我这个企业,我还离不开,只有我来管……我们企业只有一种声音。”但即便强势如斯,王传福也仍以知人善任著称。许多和王传福一样不肯安于现状的有识之士被其招至麾下后,成为比亚迪发展的中流砥柱,王传福也慷慨给予了他们丰厚的回报。

在王传福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王石、任正非、李书福等优秀企业家的风格,他和王石一样,不甘安于现状,毅然离开了平稳的工作选择创业;他也和任正非一样,善于利用中国价廉物美的技术人才,开发质优价低的产品挑战国际巨头;他的“狂”、“张扬”的个性,又和李书福很是相似。这些个性的综合,注定了王传福的成功之路不同常人,但必将辉煌。

解密财富“刘翔”的350亿神话

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成为2009年中国首富,其财富较去年增加了290亿元,排名从去年的103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位。

对于这段传奇经历,有人把原因归结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率先强势崛起,有人则将答案抛向了中国日渐掀起的新能源汽车浪潮,还有人认为是股神巴菲特对比亚迪的青睐让王传福搭上了顺风车。

不可否认,上述三条是将王传福推向财富冠军宝座的重要力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至今仍保持着“技术工人”状态的王传福以及从他身上蔓延到整个企业的“狼性”特征,才是这个财富神话的根本。

在比亚迪总部,王传福的办公室位于其“六角大楼”二楼电梯门右侧,布置简单,但摆放着许多技术书籍和车模。

近两年来,这位比亚迪总裁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准技术工人”状态。每天下午一点钟,他像其他员工一样,到位于地下一层的食堂吃饭,更多的时候,他会下到车间里跟工程师们一道抓研发项目进度。

“在做企业之前,王传福是一名技术工程师,他希望通过技术革新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更健康。而在这个过程中,财富只是随之而来的东西,它并不是王传福追求的全部。”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钧如是表述比亚迪的财富观。

因此,没有人能真正了解王传福到底有多少财富,即便是胡润。“在发布榜单(2009年胡润百富榜)之前,我并没有见到王传福。”《胡润百富》总裁胡润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王传福350亿元的财富数据是依据比亚迪股份(1211.HK)市值的28%计算得出。

而实际上,这仅仅是王传福财富帝国中很小的一部分。比亚迪股份并不包含比亚迪汽车业务的产值,尽管胡润对王传福的评价,更多的是对比亚迪电动车及其相关业务的褒扬。但即便如此,依旧不妨碍王传福成为首富。

十几年前,王传福以电池技术研究领域专家的身份辞职创业,把比亚迪从10多个人的小型电池企业成功转型成一家汽车制造企业。2008年,由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旗舰公司中美能源公司,以2.3亿美元购得比亚迪10%股份。自那以来,比亚迪的股价已上涨超过7倍。

而伴随着比亚迪的声名鹊起,王传福本人似乎开始刻意的隐蔽自己。近两年来,除在位于深圳坪山总部“六角大楼”里接受个别国外媒体的访问外,这位比亚迪总裁很少露面,只用颇为令人意外的销量数据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信誓旦旦,向外界传达着比亚迪对梦想的坚持。

当然,低调的王传福,并没有使比亚迪显得更温和一些。在国内汽车市场上,比亚迪汽车业务的展开比其他品牌迟了不止一个节点,同时也不具备坚固的品牌认知。这让在电池业务上如鱼得水的王传福大伤脑筋,自从转型到汽车行业开始,王传福和他的团队就面临质疑。

以极具价格竞争力的车型吸引消费者,是比亚迪唯一能够还击对手的举措。有10多年低成本电池业务经验的王传福深谙中国制造的成本竞争原则——过去,比亚迪以30%的成本优势击败了三洋、松下、索尼等巨头。

两年前,王传福就在比亚迪汽车业务上开始实施“千店工程”(网络覆盖率省会城市达到100%、地级市达到80%以上、县级市达到70%以上、总网点达900个、8个客户服务中心提供配件配送和技术支撑),必须保证区域单店销售额能迅速使公司接近盈利。在王传福看来,要盈利,降低成本是简单而消极的手段,提高单店销售额方是根本。

同时,与其他公司的不同点还在于,王传福和他的管理团队构造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比亚迪的销售团队中设置了多名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这些人由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统管,每个人直接对接各自手头上超过200多家的经销店。“人海战术”形成了比亚迪汽车业务从10万、20万、40万辆的连年翻番。

“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比亚迪也多少具备一些华为等企业的狼性。”一位国内某合资企业的高层如此形容比亚迪,无论是庞大的销售队伍,还是在研发方面采用人员年轻化的“人海战术”,“这显然区别于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思路,更像几年前家电业的思路,怎么有效就怎么来。”

当然,除了在传统汽车领域的风生水起,外界对于王传福成为首富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其进入汽车行业伊始就宣扬的电动车。

“当今世界面临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等世界难题,而传统燃油汽车的大量使用是造成这些问题的诱因之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王建钧表示,在收购秦川汽车之前,比亚迪就开始了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如电池等方面的研发,从进入汽车行业开始,比亚迪就立志要做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

“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大范围推广使用,也将影响整个汽车产业的格局,从而改变社会财富模式。”在比亚迪的员工看来,王传福定下的这个目标不一定在短期带来财富效应,但它至少符合一种财富分布的走向,这也许将是王传福下一次财富跨栏的起点。

比亚迪,民族制造业的旗帜

王传福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家,务实、低调、敢作敢当、善于把握机会。比亚迪的投资方,伯克希尔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在接受美国《财富》杂志访问时,形容王传福是一个“兼具有爱迪生的研发能力和韦尔奇的管理能力的混合体”。

对此,王传福淡淡地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是否足够努力,纵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没有付出努力一样是空谈。”

现在即使在比亚迪新车上市这样的重要场合,王传福也是低调得几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但从他嘴里发出了这样的狂言:“比亚迪汽车要在2015年实现销量中国第一,2025年实现销量世界第一!”王传福向外界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工业领袖的指挥棒已经从西方传到东方,而他将成为这场变革的中心。

不过,在这位新晋首富的背后——比亚迪对汽车业生态的“破坏”,让人们对这个有着“山寨大王”之称的人争议颇多。

最初还是在1995年,日本传来“因环境问题将放弃本土镍镉电池生产”的消息。直觉告诉王传福,“全球镍镉电池生产基地将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于是他决定下海,断然辞去前程光明的公职,以破釜沉舟的姿态,借钱在深圳莲塘创立了比亚迪。

王传福的所作所为,即使是在崇尚破旧立新的深圳,也近乎是一种天方夜谭。250万启动资金能干什么?连开一家麦当劳都略显寒碜,更不用说去购买动辄上亿的生产线。也正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王传福心无旁骛地走上了“半自动化半人工”的诡异道路。谁曾想到,正是这条路将比亚迪的电池业务,以一种难以名状的飞快速度导向成功。

而王传福的冒险并未就此止步。2002年,他原本已经制定了从手机电池向手机壳等零部件横向发展的战略。但在考察日本的手机壳模具厂时,王传福却像被苹果砸中头的牛顿一样,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万有引力——汽车。

因为有一家手机壳模具厂居然也在做汽车模具。王传福发现在汽车模具的生产中,除了加工这一道工序以外,其余都能够用手工完成。在他的脑子中,没有太多关于技术可行性的顾虑,他只是简单依据现有的经验认为,“凡是所有与人工有关的,那么中国一定有优势”。

与手机业务相比,汽车行业的玩家少、门槛高。王传福就像是一个在澳门玩老虎机赚了不少钱的幸运儿,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够资格坐上梭哈的赌桌了。“当我发现比亚迪也有做汽车的市场机会时,我冲上去都嫌慢,我要扑过去。”王传福的这段话,曾经被很多人视为“头脑发热”。

当时,国内正掀起民企进军汽车业的大潮,而王传福是最不被看好的“赶潮者”之一。曾有汽车业内人士这样评论:“有钱只是拿到了进场的门票,没准儿还没搞清汽车的游戏规则,手中所握的巨资就已蚀掉了。”

当时很多基金经理威胁称:“如果执意进入汽车业,我们将抛售比亚迪的股票”。他们认为比亚迪和奥克斯、厦新、波导一样,只不过是希望在这个突然井喷的行业里赚一笔快钱。而王传福早有了做电动汽车的决心,“香港的基金经理们过于‘近视’,只能看到二三年内的事。”在王传福的蓝图里,真正要把电动车作为大众化的产品应该是在三五年以后。

2003年1月23日,收购秦川汽车的当天,比亚迪股票暴跌21%,两天内市值蒸发27亿港元。一年之后,已生产出“西雅途”轿车的波导宣布撤资,厦新、奥克斯也尾随而出,有记者第一时间打电话到比亚迪,劈头就问:“比亚迪还做汽车吗?”

如果看到王传福那本已经快被翻烂的《汽车基础知识》,也许他就会明白自己问了一个很多余的问题。“王传福善于抓住机会,但他并不是投机者,一旦认准目标,他会全力以赴,而不是随时准备见风使舵。”深圳商会的陈会长告诉记者说。

虽然当时摩根大通对比亚迪的“批判”也不无道理——“即使比亚迪有意生产电动汽车,也可以与汽车生产商合作,而无需高价收购车厂”。但是如果没有王传福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偏执和冒险精神,而是去找一个汽车生产商合作,那么比亚迪也许将错过中国车市最好的时光。

2009年前11个月,比亚迪汽车的累计销量达386142辆,同比增长137%,增幅高居中国汽车市场第一。“王传福是个读书却没有把胆子读小的人。”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兵这样说。

现在来看比亚迪的成功,纵然当初有“豪赌”的一面,但也有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在王传福的价值观中,从来不会对技术“嫌贫爱富”,比起他常被人称道的“没有技术恐惧”,其实他更弥足珍贵的反而是“没有技术偏见”。

王传福坚信,在制造业中,核心技术没什么大不了,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也不是一无是处。毕竟在世界500强里,除了比尔·盖茨,还有沃尔玛。在创业初期,王传福就创造出了“手工+夹具”的电池制造模式,以此宣告自己对于技术行业“革命”的开始。

很多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来概括王传福的成功,在比亚迪的工厂里,除了人,还是人。这些工人以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成本替代了高达几千万元的设备投入,就靠这个,王传福硬是和索尼、三洋等日本电池产业巨头短兵相接,并最终击败了它们。

此外,对于人们议论最多的“山寨”话题,王传福也是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而且也是因为“山寨”,比亚迪常年与富士康、索尼及三洋纠缠于法庭,王传福甚至成立了一个100多人的“知识产权团队”,专门应对这类官司。富士康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层曾恶狠狠地表示:“说难听一点儿,(这个团队)就是专利规避的团队。”

而一旦说到专利,王传福以他所特有的“研究型老板”的身份,可以理直气壮地嗤之以鼻,“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不过只有5%左右。”这在企业家中,从没有人像他这样公然“藐视专利”。

当王传福把“人海战术”和“山寨精神”带到汽车业的时候,又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当2007年,比亚迪F3以7万多元的价格一举击破了国内众多消费者的心理防线,当一辆丰田花冠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如同一个价值不菲的LV包时,比亚迪推出的F3就如同一个超A货LV。

在有关比亚迪的报道中,总会提到王传福如何带头把崭新的模板汽车拆成破烂,王传福对此也很坦率,“汽车也就是四个轮子一个外壳,任何一部车都难免和别人有一些相似的元素。我不会从头开始去创造一部车,我要站在世界比较领先的平台上去做。”

在王传福之前,几乎每个中国投资者都用同一种思路做汽车:向意大利的设计公司购买设计图纸、到日本的模具厂开模、向阿尔文美驰购买底盘……最后的结果是,造车就像超市采购,企业需要自己动手的只有三件事:想好该生产什么样的车,组装零部件,然后销售出去。

而王传福却主导了从汽车产品开始,一步步向上游延伸的逆向扩张。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钧告诉记者:“除了玻璃、轮胎和钢板不能自己制造,其他所有零部件都将是‘Made In BYD’。”

在全球制造业分工精细化的背景下,王传福大玩垂直整合,逆势而行,再次表现出了他蔑视游戏规则的一面。在比亚迪汽车自给自足的供应链中,王传福就像一个君王,不必看任何人的眼色。“他的才华让他显得自信,甚至有些自负,而他的自负更多的是表现在他对产业链和对比亚迪的控制欲上。”一位汽车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企业家的三个问题

还是在比亚迪筹划建立时,王传福就对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办企业,首先要明白一点,你的市场是什么?你的客户在哪里?你的产品的竞争力是什么?这是一个企业家必须要思考的三个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你的企业就不可能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王传福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企业家或打算成为企业家的人所不能回避的三个问题,因为这是有关企业日后发展思路的问题,是有关企业未来的问题,是有关企业策略的问题。对王传福而言,无论搞镍氢电池开发,研制锂电池开发,进行手机零部件产业还是进军汽车产业,都是清楚地知道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后才进入的。因为有了这个基础,王传福才决定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道路,他要把汽车打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他要进入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打破外国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垄断,他更是要将中国的自主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在世界上争一席之地!

王传福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觉得汽车进入家庭在中国刚刚开始,因为中国拥有轿车的家庭还比较少,汽车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汽车厂家对经济型车价格的不断调整,进入家庭的汽车会越来越多。未来10~20年,中国的GDP会持续高速增长,这就会产生一个财富效应,会有大量中产阶级的形成,所以我们的汽车产品有很大的市场,我希望能把比亚迪打造成一个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我们的目标是很大的,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止在国内,我们要锁定国外的那些大厂商,如丰田、福特等。”

实际上,早在王传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的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消费国,国外汽车巨头也都看中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纷纷寻求合资合作,积极抢占中国市场。德国大众、宝马,韩国的现代,日本丰田、日产、马自达都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并且都由以前单一车型的合作提升为全面的合资合作,有的甚至提出建立独资企业的要求。面对高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面对强大外来势力,比亚迪产品的竞争力是什么?比亚迪又能够拿什么与它们竞争?

王传福说:“我们在创业中感觉汽车产业与别的产业不一样,我们带着一颗充满希望的雄心进入这个产业。从中国的玩具、家电以及摩托车、手机、IT产业等都可以看到,中国汽车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在家电、玩具产业等行业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份额。他们是凭什么打入国际市场、走向世界的呢?凭的是高品质、低价格。在汽车市场上,中国能否也做到这个程度呢?在传统汽车产业,王传福认为能,他的战略就是打造高性价比。他说:“在电池领域比亚迪仅用30%的成本优势就击败了索尼、三洋,汽车有40%的成本优势,我们没有理由打不倒国外企业。”

王传福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因为他有着强大的制胜法宝,就是比亚迪一贯的成本优势。与其他行业相比,汽车行业的利润还是非常高的,成本只占很小一部分,是一个有着更大发挥空间的行业。王传福说:“一辆价值上百万元的车,在我看来其实也就是一堆钢铁,成本是很小的一部分。除了关税,其他大部分钱都是送给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度假用的。像别克那种轿车我们造出来卖11万元都有钱赚,美国的工人一小时挣几十美元,他们的别克车也就卖1.8万美元,那你想,我们的价格空间该有多大?”

基于此,王传福更有信心去面对大大小小的品牌,更相信自己能在这场较量中胜出。他说:“在所有的产品线里设定性价标杆,我们会让竞争对手翻不过去。怎样让他翻不过去?最后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价格、品质、效率。”

在低调与张扬间畅意游走

王传福,像马化腾、史玉柱这样的本土企业家一样,他们大多都是毕业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着理工科教育背景,身兼工程师和企业家的双重角色。但他们大多又没有受过商学院的思维训练,却具有天赋的商业直觉。

现在,登上了首富宝座的王传福,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是块阿迪达斯运动表,它可以准确地告诉王传福,比亚迪分散在全球的机构是在白天还是夜晚。王传福是汽车圈内一个低调的人。对多数人而言,来自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远远高于“吃好、用好”的那点个人享受。这个来自安徽巢湖无为县的农家少年,最恐惧的就是“碌碌无为”。

在中国的企业界,作为自主品牌的后来者,王传福没有李书福的高调与张扬,也没有尹同跃的行业话语权,但这个平时缺乏豪言壮语的掌门人,也曾经令人瞠目结舌地高调放出了:“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在不遵循常理、敢想敢做的王传福眼里似乎一切都可颠覆,一切皆可改变。

然而,直到现在,这个看似“远在天边”的目标还在震惊着汽车界,而他却从未喊出我要做中国首富的口号。但这个平时低调的技术狂人,却在埋头潜心研究时,“一不小心”变成了中国内地最有钱的人。

在中国企业界,拥有“汽车梦”的特立独行者不少。比如语出惊人的吉利汽车总裁李书福,走到哪里都是全场的焦点;还有重庆力帆董事长尹明善,幽默诙谐,总是人未到笑声先到。只有王传福一贯沉默安稳犹如“隐形人”,他个头不高,走路飞快。和中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家一样,王传福喜欢加班到深夜。他甚至从未登顶过黄山,虽然黄山与他的家乡近在咫尺。王传福说:“以前没去,是因为没有钱,现在是因为没有时间”。与旁人聊天的时候,王传福更愿意谈车。关于本人,他常这么概括自己:“我觉得自己身上还是有些冒险基因的。”

王传福在公司里喜欢穿夹克衫,这种“工作服”让他看上去和普通的工程师并无两样。他说这样在车间里钻来钻去更方便,所以,比亚迪高层里最流行的服装就是这种宽松的夹克衫。当王传福身穿夹克衫,手执模具走进自己的办公室时,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位工程师。在王传福的办公室里,堆积的全是技术类的书籍。

多年来,包括王传福在内的所有高管和员工一起在大食堂排队吃五块钱一份的大锅饭。王传福从来不坐头等舱,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公司高管和普通员工一样,出差一律坐经济舱。

2009年,一位比亚迪高层参加巴黎汽车展,看见福特工作人员住在奢华的乔治五世酒店时,他感觉很“震惊”。为了节省成本,比亚迪高层在参加底特律汽车展时,甚至公司在郊区租了一套房子。而早在2008年,比亚迪的所有业务都已经有了赢利。

2008年,王传福的薪水是265万美元。但他和妻子以及年幼的孩子一直住在比亚迪的宿舍里,那是深圳龙岗区葵涌镇上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这和公司里的其他工程师并无区别。王传福明确表示:“我对财富没有什么兴趣。”比亚迪上市以后,他很干脆地把自己持有的15%股权,分发给公司里20多位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们。不过,外表淡然冷静的王传福,骨子里却是“好战”的。在成为众所周知的“电池大王”后,王传福曾经表示:“没有对手,好无聊。”

当初创业时,王传福一头扎进手机电池行业。从镍电池到锂电池,比亚迪从容不迫地赶超,一度令索尼、三洋等行业巨头感到恐惧。正当人们为王传福在电池行业咄咄逼人的态势惊叹时,他鸟枪换炮,又一头挤进竞争白热化的汽车业。但是,在电池行业的辉煌并不能必然也代表王传福在汽车行业也能一帆风顺、大获全胜。

事实上,王传福自己也承认:“我对汽车一点儿不懂。”但在下定决心转战汽车领域之后,王传福就决定从技术入手,做个真正的汽车技术高手。那段时间,王传福唯一奢侈的嗜好就是拥有奔驰和雷克萨斯。但他喜欢动不动就拆了它们,看看里面的发动机是如何工作的。有一次,王传福去美国,他的一个朋友开着丰田车来接他。为了看明白丰田车的座位,王传福差一点拆了朋友的“丰田”。

在比亚迪位于上海松江的汽车工程院,有数千名汽车工程师,他们中90%都是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比亚迪,王传福每年都让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学习拆车,他还要求他们拆完之后写出详尽的报告。开始一些年轻人不敢轻易拆卸新车,特别是名贵车。王传福知道了,立即用钥匙把自己的奔驰车划破,然后说:“现在,你们可以去拆我的车了。”

很快,王传福通过自己独特的钻研方式发现:“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汽车投入大、研发高的说法,其实是对手给后来者不断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说:“手机可比汽车难多了,汽车是一个做了100多年的低科技产业,手机里面的LPC、摄像头、LCD、精密塑胶才是高科技。”

尽管许多人对王传福造车持怀疑态度,但比亚迪推出的首款车型——比亚迪F3却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年销售10万辆,为比亚迪在汽车产业的发展打响了第一枪。随后,比亚迪又相继推出了F3R、F6等车型。2007年8月,在比亚迪F6下线仪式上王传福语出惊人:“未来的天下是混合动力、电动车,而不是汽油车的。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计划销售突破1000万辆,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

员工眼中的“神”

在比亚迪,或许许多新员工虽然从未见过王传福,但他们知道自己的老板跟克林顿合过影、跟巴菲特互赠过礼物;老板有各种各样的奖状奖章、老板从来没失败过,他做什么都赚钱……在员工眼中,王传福就是比亚迪,或者说,王传福就是比亚迪的“神”。

但对于过往的经历,王传福很少向部下提起,只有那些熟悉他的人才真切地知道,王传福是非常努力、勤奋,而且家庭观念很强,“这和他的经历密不可分”。王传福的家就在离工厂不远的亚迪新村,与公司其他高管的住宅面积一样,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复式建筑。

亚迪新村是比亚迪自己投资兴建的一个住宅小区,只要成了家,夫妻双方都在比亚迪上班,就有资格以很低的价格购买这里的住房。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学校、幼儿园、社康中心一应俱全——“比亚迪拥有国企抛弃的一切东西。只有让员工不断跟比亚迪发生各种联系,而不是仅限于上班时间,才能让员工产生认同感。这种做法也是总裁倡导的‘家文化’的体现。”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王建钧说。

作为“家长”,王传福并不爱财。2002年7月,比亚迪在香港上市,但王传福的持股比例只有28%,而其他34位高管共获得了22%的股份。稳住高层,就等于稳定了比亚迪的根基。2006年底,比亚迪曾出台一个一次性股权奖励计划,将比亚迪电子公司的9%股权以馈赠方式转让给比亚迪电子35名高级管理层及核心业务部门全职雇员,涉及约8600万元。

当然王传福固然有家长慈爱的一面,但也有专治的一面。在比亚迪,王传福有着毋庸置疑的权力。比亚迪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王传福拍板,他甚至不用与其他高层领导商议,不在乎其他股东提出质疑,也不屑香港的基金经理们说三道四。

2003年,所有人都不看好比亚迪造汽车,高管层也提出了强烈反对的声音,但王传福坚持购并秦川汽车。几年下来,随着比亚迪汽车的赢利,员工越来越信服这位“神”:“只要是王老板做的决策,错不了。”

“老板有时候很‘霸道’。”接近王传福的比亚迪高层说。每个季度王传福都要对比亚迪28个事业部的总经理进行“非常严肃的考核”——业绩考核。业绩好,过程就不会差;而即便是过程有些问题,只要结果好就可以了。王传福的逻辑很简单。

“老板一直强调简单”,王传福身边的人说,很多外人都在问比亚迪成功的秘诀,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简单,他经常批评我们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这种‘简单’的逻辑思维或许和老板技术出身的背景有关系。”

热衷于技术的王传福,随着企业越来越大,也需要思考一些管理问题。在2008年8月12日的IT产业群第三次业务会议上,他决定设置“总裁工作日”——每年到各产品事业部办公一天,视察事业部的生产管理、业务管理、工厂管理等情况。此时,比亚迪的员工已经超过了13万。

在企业的经营上,王传福认为比亚迪的管理模式更接近丰田这样的日本企业。“我们公司推崇的是造物先造人这么一个概念。全球品质体系有两类,一类是欧美的品质体系,从上到下,ISO9001等等。日本是另外一个品质体系,日本不强调大的体系流程,他强调人的管理,你所有的体系都要靠人这个节点来执行。”

“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本管理分为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5个层次,王传福的理解是,企业家对于技术人员(尤其是比亚迪众多的工程师)要有耐心,不能今天投入,6个月就要收到利润,这是做不到的。技术需要通过产品来表现,要给技术人员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因为技术人员有很多缺点,不会拍马屁,经常给你挑毛病,不会受压,你给他高压,他说我在哪儿找不到饭碗,为什么一定要在你这儿做?但要是认同你这个人和公司的理念,钱再少也跟你干。”

王传福的管理理念是什么?他说比亚迪的管理是“按市场规律,达到无为而治。因为企业管理的极致就是员工自己管理自己,最终取消管理”。

但有人不太认同这个理念。美国人索科尔是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后新近加入比亚迪董事会的董事,在他看来,王传福需要集中精力建立一个更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以推动公司向前发展。“好消息是,他才43岁,”索科尔说,“坏消息是,他是整个组织和运转的幕后灵魂。他需要更迅速地建立起一个管理团队,我想他知道这些。”

企业家的责任感

社会中的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比如说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公共责任、道德行为、公益支持三大类,前两类是企业必须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和公益支持是以自愿为原则的、是义务的,但作为一家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无疑是一种双赢行为,企业和社会都是受益者。

王传福认为:比亚迪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必须要对社会承担一种责任,日本竞争对手还在流血,但是我们的就业解决了,我们的税收解决了。我把企业做好了就能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为国家减轻一些压力。我的想法其实就是回报社会、创造财富。过去的9年,比亚迪在成长期血腥味可能比较浓,但那是做大做强的必然。以后我们会多考虑如何为政府增加税收和解决就业问题。之所以做电动汽车也是从环保主义出发,好好利用能源。

企业的公共责任和道德行为是指法定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其特点是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因而企业是否真正履行这种责任,直接涉及法律问题,所以它属于法制性责任。一般来说,企业的公共责任和道德行为包括三大内容:

1.为政府提供税收

这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勇于承担这个社会责任,要坚决按照法律规定为政府缴税。企业可以合理合法地避税,但绝不能偷逃税收,因为前者是企业的合法权益,而后者则是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不法行为。所有企业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纳税是自己应该履行的法定的社会责任。

2.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

这也是企业极为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过,这种就业机会是指合乎法规的就业机会。例如,在生产条件和劳动条件等方面是合乎法律规定的,不能是有害于就业者健康甚至摧残就业者生命的就业机会;又如,就业机会必须体现责任与权利对称的原则,就业者应该在就业机会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而不是克扣劳动者的应有收入和无视就业者社会保障的就业机会。总之,就业机会应该是符合法规要求的。

比亚迪的人工加技术的生产方式为社会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包括高、中级工程师,技术人员,普通工人,服务人员等。

2003年收购秦川汽车前后,王传福曾多次到陕西与当地政府接洽。对于是否会因为改制从而造成工人下岗的问题,秦川汽车的领导在来到比亚迪考察之后,终于能够放心签署收购协议,至少比亚迪的办事方法不会让工人下岗,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

2007年,比亚迪在深圳坪山工业园建成可容纳6万人,产能达20万辆的整车制造基地;在惠州投资40亿元发展IT业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上海的汽车研发部门迁回深圳,在坪山建设有7000名汽车研发人员的技术中心——六角大楼;西安比亚迪汽车的产能将扩大至20万辆。一切就绪后,整个比亚迪股份拥有16万名员工,横跨IT业及电子零部件和汽车产业。

在王传福看来,名誉和财富对于他而言已经毫无意义了。相应地,随着个人财富和公司财富的增加,给王传福带来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的增长。他现在要对近3万名员工的生活负责,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公司从1998年开始成立了内部员工医疗基金,为员工的生命和健康提供了一份保障。

3.为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

企业的这个社会责任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关乎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因而企业的这个社会责任,要求它必须保质保量地为市场提供优良产品和优质服务,绝对不能搞伪劣产品和虚假服务。否则,就是缺少基本的道德行为,就是根本没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些为市场提供劣质产品的企业,实际上是在践踏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是违法行为。

比亚迪的产品质量是十分有保证的,电池产品的质量不用多说,得到大客户的订单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王传福做汽车,更是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汽车产品关乎人命。

比亚迪在2003年开始策划F3汽车,这个车的设计是非常经典的设计,它已经是第9代了,所有的遗憾都已经改掉了。我们进行了碰撞实验、几十万公里的实验,都非常好。

就外部关系而言,企业还要对股东、媒介、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等相关社会组织及个人负有特定的社会责任。

具体来说,对于股东,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保护股东及其他出资人的投资,并使其得到合理的收益。

每一年,比亚迪的财务报表都呈现令人惊喜的增长。正确的决策,尽心尽力的管理,是王传福对比亚迪股民最大的负责。

“我们面对的是近3万名员工,又是上市公司,买股票的是美国基金,他们要看你的增长,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责任。他们之所以买你的股票是希望你的增长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因此我们有增长的义务,我们有义务把这个企业变成每年增长的企业。”王传福如是说。

从电池行业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全新的汽车行业,这个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比亚迪的前途,但这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有了这种挑战,也因为背负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带头人的王传福要求公司所有员工在加强学习、迎接挑战的同时,更要身体力行带领大家打造一支实现梦想的团队。

对于新闻媒介,企业的责任是保证提供信息的准确、及时,维护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人们可以看到王传福每一次接受采访时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令人期待的铁电池研发成功,王传福并没有立即公告天下,他还要确认、检测,等到瓜熟蒂落的时候,才公诸世人:

“我们到今天才发布这个消息,平时我们没有说,因为我们是非常低调的企业,我们一定要做好以后再发布。”

此外,在社区环境中,企业应当通过积极参与本社区的公益活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持环境清洁,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场所。

据王传福介绍,比亚迪决定将全额出资4000多万元创办一所比亚迪儿童福利院。出资项目包括儿童福利院建设用地费用、福利院主体工程建设费用、福利院装修费用及配置福利院儿童生活设施、医疗康复设备、教学设施设备的费用等。公司计划在每一年度,先由公司按比亚迪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人数,以深圳市儿童福利院的儿童月生活费用为标准捐赠给龙岗区慈善会,同时指定该项捐款作为比亚迪儿童福利院的慈善款项。

比亚迪创办儿童福利院就是一个致力于培育救助孤、残、弃的特殊儿童的非营利性机构,对孤、残、弃儿童进行养护、康复、教育,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发展环境。提供给他们衣、食、住、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服务,让更多的孩子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注和爱护,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

比亚迪儿童福利院的建设充分表现了公司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态度和决心,体现了令人尊敬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展现了王传福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

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是认真遵守政府的有关法令和政策规定,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或管理,自觉履行作为公民应承担的各项义务。

比亚迪获得1997年广东省技术监督局、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颁发的“广东省民营企业质量工作先进单位”奖;1998年获深圳海关颁发的“1997年度海关‘信得过企业’”;2004年,比亚迪生产的BYD牌锂离子充电电池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将《CCTV2005创新盛典》“自主创新奖”颁发给比亚迪;2006年,信息产业部评选比亚迪为(第20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31位)。这一系列荣誉称号的获得,足以说明比亚迪认真遵守政府的有关法令和政策规定。

就消费者而言,企业应当把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担负起教育和引导消费者的职责。

比亚迪从进入汽车行业开始,对汽车售后服务进行了大投入,设立了“51022式的24小时求助保障体系”(“5”指比亚迪全球呼叫中心接到客户求助电话后,5分钟之内必须反馈给服务店;“10”指的是在10分钟之内询问服务店是否和用户取得了联系,是否确认了问题,是否需要现场救助;“2”指2小时内打电话给服务店或者车主,询问救援人员是否到达了现场;第二个“2”指2天之内回访用户,调查其对救助服务的满意度),增设维修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打造比亚迪汽车品牌。 WNYMcfeuuQlhmM8T7JE013YCyo0DesVHiTKAYgEHi2kt/cxWOTTWrCXqll3h1r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