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二

必死的女巫,不朽的女巫——童话世界的心理想象与社会内涵

从此,公主与王子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就像“很久很久以前……”经常作为童话故事的范式开端,幸福快乐的结局往往是童话的原型。如同忘记的能力一样,记忆能力是古老的文明产物,或许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成就。然而,随着文明的规训化与道德化历程塑造了记忆的片段性,在这样的社会契约机能下,常常呈现于记忆中的,是负罪与惩罚的威胁,而不是幸福与快乐的冀求。

童话故事的想象世界拥有抵抗形式记忆的法力

这些年来,重读、改写童话或神仙故事的行为,并非只是为了怀旧的乡愁或心灵的考古,更重要的是经由重述故事为桥梁,从多元文化回向人类处境,进而反思打造自我与他人的新关系。至少,著名的心理学家谢尔登·卡什丹(Sheldon Cashdan)的这本书,可说是尝试实践着这般的书写企图。

事实上,童话是一则永不结束的故事。童话总是拥有古老的起源,但会随着历史递嬗而改变内涵,而且引起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各行各业者的无尽兴趣。本书的内容涵盖远古的迷信、恐惧的心理原型、当代的民间信念、珍奇逸闻、奥秘信念、象征论、持续的祈望以及社会评论等方面。在这样的关照层面下,卡什丹揭示了书写这本书具备的三重意义。

第一,叙述这些动人心弦童话的原初性了解,进而提供不同角度的理解方式。第二,探勘童话的精微意义,这些奥义是在我们童年时期阅读或倾听时,所无法照见或刻意遮蔽的。第三,介绍一些童话标准版筛检后而难以看(听)到的故事,例如,充斥着攻击、性欲、背信或不义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都是心理基底与完形经验的一部分,本来就是属于人类自身。所以,在这三重意义的指引下,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指向我们必须承认自身的阴暗面。如同英雄必须在故事中被召唤出来,进而使人类对其产生心理依附感:女巫对人们也同样具有诱惑力,促使我们在投射性的认同里,接受自己的缺点与限制,进而转变内化自我的属性。由此,童话故事兼具心理认同与社会转化的双重编码意义。

童话的投射性认同分析

童话故事里充满着梦想、魔法、暗语、神迹、不可思议的事件,以及罪与罚、善与恶、美与丑等元素,这些不正是人类生活的秘密吗?一般来说,无论童话情节如何发展,女巫一定得死,但这可不是为了一种心灵救赎,因为女巫在故事里的必死,其实也是在现实里的不朽,女巫的恒定现身,显示追寻生活秘密是永无止境的冒险旅程。说是替代性的满足也好,或是仿效式的观察也好,在童话故事里允许恶魔、女巫、异体或怪兽的存在,可以协助孩子经由读与听,递次学习一套得以抗衡生活负面事件的能力。恶灵在故事里被驯服或被击败,往往使孩子得以面对自我与他者的分化,同时了解如何统合内在与外在的冲突。然而,童话里的人物角色也许不变,但身处后现代社会里,他们的个性不再刻板化,而需不断地重新改写,使得孩子们在童话世界里,反观身处变迁社会的困局解决之道,认同生活的多样性,以及洞见心理发展的难题。

或许,卡什丹的这本书隐含着对透过古典精神分析论述解释童话的批评,但在俄狄浦斯恋母弒父情结及性欲隐喻之外,精神分析学派系谱所涉及的考掘人类生活经验究竟匮乏何者的未竟事项,乃至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理论所探讨的自我亲密需求、自主能力如何不断地与他者搓揉互动以建构主体性,其实也是可以成为阅读本书的一个参照点。

心理分析学派奠基者弗洛伊德就指出,社会演化的文明历程规训了野蛮行径,却又不断借由制造个人内疚感,以否定个人自由为文明祭礼的牺牲。在此境况下,本书所讨论的童年七宗罪: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懒惰,以及罪恶之外的身心冲突(如孤独、离家、疾病),重要的不是去否认它,而是要去超越它。童话故事的魔力,在于使我们认识到生活本来就是探险的旅程,只有以勇气智慧与波折遭遇偕行,人们才会完成试炼,欢欣地抵达生活旅途的目的地。所以,童话的世界并非人类面对烦琐复杂生活的避秦桃花源地,亦非只是一种降魔净化的仪式象征而已,反倒是历经锤炼而更贴近当代社会多元异质的如实情境。

因此,童话的梦想是使阅听者相信,还有一个地方是只要真诚投入,自信荣耀就会跟着来到的正义世界,这在世俗化的现实生活里已不多见。但我们需要这样的世界,所以投契于童话故事的热情与许诺。就如同《魔法的用途》的作者,精神分析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所指出的,良善的生活并不否认真实且经常存在的痛苦困难,也不躲避我们心灵的幽暗区域。良善的生活使我们身处苦难却不至于深陷绝望谷底,我们心灵的黑暗冲力也不会将我们带往混沌且毁灭的轨道里。因此,勇于承认人类本性难以规避的冲突,积极挑战生活幻灭苦处的纠结困境,或是人生行旅的最佳脚注。

由此反思,精神分析式的阅读策略,并不承诺提供社会冲突的解决之道,而是使阅听者得以高度提升觉察生活里悲剧性现象的不可避免性。这是我们阅读此书或向孩子叙说书中故事时,需加以留意的环节。

童话的社会性转化释义

对童话的研究,不但开启了探索人类深层心理的旅程,也过渡性地解消人类的道德困境。影像卡通或彩色电影一再上映童话故事,实际上童话的不朽法力与永恒魅力不仅止于儿童的道德教育功能,童话更是成人世界的娱乐选项,这也部分说明了为何在后现代科技与网络文化下,人类仍然需要古老的童话。事实上,或许缘于后设小说的影响,卡什丹在这本书已经讨论到,同一则童话可以有多重版本,甚至阅听者可以从故事里不同角色的角度出发,操演故事的发展,叙述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看法,进而衍生出不同的故事结局。甚至,童话故事可以成为网络文化的一种文本类型,读者可以参与、改编、共写故事的情节与走向,如此经由童话里多元角色的同理模拟与替代取用,其实,都是人类面对后现代认同的一项新兴议题。在此社会内涵下,古老的童话反倒具有后现代的先知思虑。

然而,无论科技如何突破,孩子的生活教育毕竟并非透过一套规则系统的控制就能克尽全功,而是需要透过爱的艺术与想象力的催化。童话,正是召唤爱的艺术与想象力的重要媒介。童话的功能并非在于促使个体服从既定的道德符号或教条训谕,而是在于供应个体置身于变迁的社会脉络里,得以从童话里建构发展出缓解情绪违常或冲突困扰的方法,如“价值的变迁,使得慷慨的美德在竞争的社会中反而更显不利,如何自处?”所以,在孩子的世界里,除了肠病毒的恐惧阴影,更需要因应变动脉络的心智发展维生素,本书中文版的发行,恰得其所。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本书虽然最后附录了“如何利用童话故事”,但综观全书,可知本书并非一本标准版的父母参考手册,也非亲子教育的指南全集,更不是试图将阅听者编列为童话故事列传的忠诚门徒,如此施为,仿佛只是一味将孩子挤压在同一个罐头容器里。制式化的机器加工烘焙,只会复制同构型的思维与情绪,稀释了童话的无穷想象空间。其实,随着孩子心理社会层面的发展,每个故事的阅读或叙说背后,家长更需要以关爱的态度积极倾听孩子的感觉与想法,如此才能彰显孩子的独特性,并了解童话故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而呼应本书的副标题——“童话如何塑造性格”。

在童话里,我们经由做白日梦、想象与游戏的隐喻,直接面对潜意识的冲突,尝试解决现实生活的困境。换言之,我们透过想象抵抗压抑,故事喂养我们想象的养料,允许孩子接触潜意识的形态与结构,当他们的语言逐渐发展,就会学习赋予冲突困境或创伤经验的意义。以重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任务闻名的心理分析家艾瑞克森指出,“老年的智慧”与“童年的游戏”,是人类心理发展生命季节里的丰硕果实。童话就是童年的心理剧,在这样的剧场演练与角色模拟下,童话承接人生的智慧与游戏的两个端点,使人类即使置身挫败的、失落的、伤害的经验里,也可以从童话的游戏情境里寻求脱困的灵感与智慧,进而不断扩展人生认同的广度与深度。

童话作为透视真实与幻象之间的双面镜

亚里士多德认为故事总是有开头、高潮与结尾,尼采却认为生活经常不是如此。生活与故事的交叠,显影着“真实孩子”与“内在孩子”如何面对生活的道德复杂层面的拉扯困境,也使我们得以反思“虚拟原始”与“本质真实”的纠结。

瓦尔特·本雅明指出,每天早晨新闻带给我们全球的消息,但我们发现值得叙说的故事乏善可陈。因为任何事件的报道,几乎都以完整解释的方式呈现。换言之,现在发生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用来说故事了,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得利于信息。科技的兴起造成知觉的机械状态,使人类陷于无法以批判方式记得的险境。其实,批判学派早已洞见这种文化工业大量复制生产的信息,使得我们的记忆不再有什么自然的记忆,风俗、惯例、传说、逸闻、故事或事实,一切都是人为的体系化操纵,技艺的、创造的与想象的力量渐次退隐生活幕后,人们成为文化工业下的受害者。

反照当下的社会,我们充斥在虚荣产业、瘦身迷思、偷窃强盗、生态灾难与社会暴力等信息内爆里。这一切,莫非应验了“当其他罪恶都已老去时,贪婪还正年轻”?过度的影像媒介诱惑我们的感官刺激,童话一去不回头了?其实,童话利用幻想的魔法,处理了人类共通的弱点,揭示阅听者在追寻更良善美好的生活时,必须反复面对的问题。因此,回到贯穿本书各种童话故事的主题,女巫与公主的,可知21世纪的女巫仍然会继续存在于童话里,但女巫已不一定必然死亡。即使新故事里毁灭女巫也已不是为了报复,亦非重演残酷的行径。卡什丹认为,女巫在故事中的生灭是要提醒我们,邪恶的欲望是日常生活里不会消失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要在现实生活里得到童话故事的圆满结局,就必须不断地与邪恶的力量斡旋抗衡。

在这样一个年代,童话故事经常被重写成符合“(后)某某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无论故事情节如何转变,如同卡什丹所说的,童话故事加强其心理影响力的方式之一,是让故事中的主角与女巫犯下相同的原罪,屈从于相同的诱惑。任何孩子都希望自己聪明、富有同情心,充满勇气并能实现梦想。但是,童年是个充满怀疑、限制和不确定的时期,梦想的征尘长途,始于冒险犯难的足下。所以,任何年龄阶层的阅听者参与童话故事的旅途,都是解决自身冲突的过程,也是分裂自我与重要他者迈向“大和解”的重要里程碑。

由此,沿着本书所勾勒的路途走来,我们深切体会到,说故事的人是个神谕者,是欢愉的使者。女巫是她的时代、她的人民的鲜活记忆,她是生活的作曲家。所以,女巫故事的背后,其实也是公主话语的显影。“公主”故事的传说,提供的是“幻想界”与“可能性”的生活,事实上,我们的想象有多远,公主的历史就有多长,即使历史上的公主童话总是有着不同的版本。新童话故事里的公主的可能选择,其实就是映射生活无限可能性的机会。

于是,从前有一位公主,她在改变。如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长蜕变般,公主,逐渐变成她自己想要的样子。

林耀盛

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高医大学附设医院家庭医学科兼任心理治疗师 V/E8ceEzfvMEBa4GxEl+3HFej5rK7iH2XD8JCX2MGgvU3CbwTVRBO7KJaLKOr0e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