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忠告二:找准目标,走下去

让我们创办电脑公司吧

比尔·盖茨再次回忆起湖滨中学的年代,回忆起那些难忘的日子,那个时候,他们整天梦想着有一天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然而,那在当时是多么不合乎实际呀!那好像是谁想拥有一艘核潜艇似的疯狂!

“让我们开始创办电脑公司吧!”

盖茨的搭档艾伦不断地对盖茨唠叨着这个目标。

后来,他们开始了他们的电脑制造。通过一场软硬件激烈的争论,艾伦终于认识到他们搞软件有优势,而且不易亏损。他终于同意盖茨的设想说:“我们两个人的综合实力不在硬件上面。我们注定是搞软件——电脑灵魂的料。”

对艾伦、盖茨和他的朋友而言,编写软件不仅是赖以糊口的工作,而且是使命,充满乐趣。然而,紧张的生活使他们若有所失,许多机会丢失了,因为产业有了重大改变而工程师们并不谈论它。

盖茨和艾伦,两名年轻人饥渴地吸收任何找得到的电脑信息。不久,这些学生的电脑知识就比老师还多,而且湖滨中学的那部机器也再无安静的时刻。

在电脑室里,盖茨和艾伦越来越亲近,虽然相差两三个年级,可是他们还是成了好朋友。他们一直想测定电脑的极限,并很早就有了一同努力的成果,他们决定以电脑知识获取利润。为了这个目标,比尔·盖茨、理查·魏兰、肯特·伊万斯和保罗·艾伦共同组建了一家公司。

盖茨的小公司所接到的第一份委托工作,是替ISI公司设计薪资表的程序。这个年轻公司所获得的好处是——可以免费使用电脑了。

一家公司是不够的,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又共组了“交通数据”公司,专门提供以电脑计算交通的软件。他们替ISI工作一年之久,以电脑分析数据。可是之后就再也未接到工作,“交通数据”公司因而只停留在网上公司的阶段。不过,这两位年轻的老板,口袋里倒还盈余了几千美元。

1967年夏季,盖茨与艾伦因编写排课程序而赚得了价值5000美元的电脑使用时间。

盖茨和艾伦因为找不到另一部电脑而泄气。他们最后只好自掏腰包买下8008晶片,然后两人与朋友保罗·季尔伯特一起制造电脑。盖茨出资360美元,当包着铝箔的晶片送达时,看起来是那么的神奇,这些人几乎不敢伸手去摸。他们制造电脑所吃的苦头,使盖茨和艾伦确信,他们应该将从事软件生意作为自己的目标。

盖茨回忆说:“我们还是青少年时,保罗·艾伦就教我许多有关电脑硬件的知识,并鼓励我建立信心,并且押注于微处理器。我很幸运,年纪轻轻就发现我的兴趣,而令我如此着迷,至今仍是如此。我也很幸运有双亲给我刺激和鼓励。”盖茨说,在保罗·艾伦开始了解有关电脑和晶片知识前,他的目标是当个律师或科学家:“我下不了决定。我爸爸是律师,但科学家的工作好像比律师更有趣。”即使如此,盖茨还没有认清未来在电脑业的发展方向。“那不是主流职业,我不认为我能永远当个驰骋者。”

大学生活平淡无奇,艾伦便向盖茨提议成立一家交通数据公司,公司专门为西雅图市的交通管理系统设计程序,当时西雅图市区内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和高速路通道都装有简单的仪器记录交通的流量。西雅图有一家公司专门收集记录交通流量的纸卡,然后做进一步分析。艾伦的想法是将这些工作都交给电脑处理,若此构想可行,就可推广到全国。

盖茨非常赞同艾伦的构想,二人着手筹办公司,购买电脑实施创业计划。但是,POP—10型电脑价格太昂贵,惟有另觅途径。艾伦密切关注电脑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性能新颖、价格低廉的设备。

不久后,艾伦在电子杂志上看到英特尔公司推出型号为8008的微处理器,功能相当于旧式大型电脑的中央处理装置,但是体积要小得多。于是他打算在8008微处理器上运用BASIC语言设计程序。盖茨与艾伦两人商议合资360美元,买了一个8008微处理器。

1973年秋季,盖茨进入哈佛大学,艾伦也在1973年秋季到了波士顿,平时晚上的课余时间和周末,他便去学校看望盖茨。他们经常谈到的一个话题,就是什么时候可以有一家电脑公司。

在哈佛大学,艾伦找到盖茨,他们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脑语言。于是他们努力工作,很快开发了一种适用于阿尔塔电脑的软件。

经过了几年的奋斗和奔波,1975年7月,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终于将积存于心中的目标变成了现实。他们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正式创建微软公司。

成就来源于目标

好几年前,盐湖城住了一个年轻人。他具有勤劳节俭的美德,因而获得许多赞美。但他的一项举动使他的朋友们都认为他疯了。他从银行取出他所有的存款,到纽约参观汽车展,回来时买了一辆新车。更糟糕的是,当他回到家之后便立刻把车停到车库中并将每个零件都拆卸下来。在研究完之后,他又把车子组装起来。

那些旁观的邻居都认为他的行为实在太不正常了,而当他一再重复拆卸组装的动作时,旁观者更加确定他疯了。

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汽车大亨克莱斯勒。他的邻居们不了解隐藏在他看似疯狂行为中的目标,更不了解成功意识对他的重大影响力。

从贫穷到富有,第一步是最困难的。其中的关键,在于你必须了解,所有财富的获得都必须先建立清晰且明确的目标。当目标的追求变成一种执著时,你就会发现,你所有的行动都会带领你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卡内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他决定要制造钢铁时,脑海中便不时闪现这一目标和欲望,并变成他生命的动力。接着他寻求—位朋友的合作。由于这位朋友深受卡内基执著精神的感动,便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两个人凭着共同热忱,最后再说服另外两个人加入行列。

这四个人最后形成卡内基王国的核心人物。他们组成了一个智囊团。他们四个人筹足了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资金,而最后他们每个人也都成为了巨富。

这四个人的成功关键并不只是“辛勤工作”而已。你可能已经发现,有些人和你一样辛勤工作,甚至比你更努力,但却没有成功。教育并不是关键性的因素。卡内基原本是一家钢铁厂的工人,华尔顿也从未拿过奖学金,但是他们赚的钱,比所有念过哈佛大学的人都多。

他们的成就,来源于心中明确的目标。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来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大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实现,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是不会成功的。很多人在生意场上随波逐流,在社会上随波逐流,在政治上随波逐流,他们漂浮在自己喜欢却无力实现的幻想中,这就是一种梦幻。斯多克说:“大多数人都是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在100种不同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100种不同的职业。他们往往对于做什么根本没有明确的倾向。”虽然成功人士也都有不同的弱点,但是,坚定而明确的目标却必定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一切成功人士,都是为心中目标奋斗的结果。一切没有成功的人士,究其根源,绝大多数是因为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贯穿于一切日常生活之中。飞机飞向哪里,火车开向哪里,汽车驶向哪里,你的自行车骑向哪里,不是都有目标吗?人生岂能没有目标?这么简单的道理,似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却有那么多人不肯为自己设定目标而费精神,他们是真的明白吗?

你可能是一个很平常的人,至少你自己认为自己太普通,太一般,缺乏干事业的能力。

其实,你一点也不用小看自己,一旦你确定目标以后,你的能力将喷涌而出。你的目标能把你的进取心、想像力、热忱、自律、信心、毅力、决断力等一切成功品质强化起来。目标绝对有这样神奇的功能和力量。你一点也不用为自己不具备能力而担心。需要的倒是强化你的目标意识,把它写下来,贴到墙上,每天早晚诵读。总之,用各种方法把目标送入你的潜意识,你的成功就尽在把握之中了。

目标不妨远大些

同为有目标的人,有人成功了,有人未成功,有人大成功,有人小成功。这与目标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目标大,就是空间大时间长,也就是胸怀大志,有战略眼光;而小目标,一般只解决眼前问题。正所谓伟人心中有志向,凡人心中有愿望。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高尚的目标能切实地保持,就是高尚的事业。”

大目标使人的生活就是干事业,小目标使人的生活仅是过日子。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入木三分地区分了两种人,即“吃饭为了活着”和“活着就是为了吃饭”。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有远大的目标。

首先,目标远大,才能充分发掘你的潜能。

人不可能取得自己所不企求的成就。一个想当元帅的士兵,虽然不一定就能当元帅;但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则永远不可能当元帅。

高尔基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确定只走10公里路程,走到七八公里处便会因松懈而感到很累,因为目标快到了;但如果要求走20公里,那么,在七八公里处,正是斗志昂扬之时。

比如射箭,有经验的射手都知道,要想射中靶心绝不能瞄准靶心,而要瞄准靶心以上的位置。这就是“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的道理。

一个炎热的夏天,一群人正在铁路的路基上工作,这时,一列缓缓开来的火车打断了他们的工作。火车停了下来,最后一节特制车厢的窗户被人打开了,一个低沉的、友好的声音响了起来:“大卫,是你吗?”大卫·安德森——这群人的负责人回答说:“是我,吉姆,见到你真高兴。”于是,大卫·安德森和吉姆·墨菲——铁路的总裁,进行了愉快的交谈。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愉快交谈之后,两人热情地握手道别。

大卫·安德森的下属立刻包围了他,他们对于他是墨菲铁路总裁的朋友这一点感到非常震惊。大卫解释说,20多年以前他和吉姆·墨菲是在同一天开始为这条铁路工作的。

其中一个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大卫,为什么他现在仍在骄阳下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成了总裁。大卫非常惆怅地说:“23年前我为1小时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是为这条铁路而工作。”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只为分数而学习,那么你也许能够得到好分数。但是,如果你为知识而学,那么你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分数和更多的知识;如果你为赚钱而努力,那么你可能会赚很多钱。但是,如果你想通过做生意来干一番事业,那么你就有可能不仅赚很多钱,而且会干一番大事;如果你只为薪水而工作,你有可能只能得到一笔很少的收入。但是,如果你是为了你所在公司的前途而工作,那么你不仅能够得到可观的收入,而且你还能得到自我满足和同事的尊重。你对公司做的贡献越大,你个人所得到的回报就会越多。

歌德说:“就最高目标本身来说,即使没有达到,也比那完全达到了的较低的目标,要更有价值。”

目标必须给心智留有较大的空间,我们才不会因自我设限而窒息,才可以追求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其次,远大的目标,产生远见。

有一位哲学家到一个建筑工地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工人说:“你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头也不抬地说:

“我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抬了抬头说:

“我在砌一堵墙。”

第三个工人抬起头,热情洋溢、满怀憧憬地说:

“我在建一座教堂!”

听完他们的回答,哲学家马上就判断出这三人的未来:第一个心中眼中只有砖,可以肯定,他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很不错了;第二个眼中有墙,心中有墙,好好干或许当一位工长、技术员;惟有第三位,必有大出息,因为他有“远见”,他的心中有一座殿堂。

没有远见的人只看到眼前的、摸得着的手边的东西;相反,有远见的人心中装着整个世界。

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并非是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没有远见的人。只有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事物,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目标有一个体系

成功目标绝不是孤立的。人有许多目标,如果各个目标之间是完全分离和没有联系的,最终的成功效果只是各目标的简单相加。古人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因此,成功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体系,即人生目标领导下的各个远、中、近期目标,大目标之下的各类中小目标。各目标之间,还应该有很强的逻辑性,很强的张力。每一个小目标都是人生目标的分解,都是远大目标的“基因”和缩影,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变化和调整,都会对整个目标体系产生影响,这样,各目标产生的就是相乘效果,雪球效应。

惟有如此,远大的目标才不致与繁琐的日常生活相脱节,生活才真正有了精神寄托。

于是,你会觉得,没有一份工作或小事情卑微到不值得好好去做。正所谓: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也许你目前在生活中扮演的还是一个平凡的小角色,但你如果用一个大演员的态度来对待,你就一定会演好称心如意的“大角色”。

有了成功的目标体系,每一件小事都变得有意义,工作、生活就会因此而充满乐趣与活力,因为它直指我们的人生目标。

有一个小和尚在一座名刹担任撞钟之职。照他的理解,晨昏各撞一次钟,简单重复,谁都能做,钟声仅是寺院的作息时间,没什么大的意义。半年下来,无聊已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

有一天,住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之职。

小和尚很不服气,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

老住持告诉他说:

“你的钟撞得是很响,但是钟声空泛、疲软,没什么意义。因为你心中没有‘撞钟’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所代表的深刻意义。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准绳,更为重要的是要唤醒沉迷众生。为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不虔诚,不敬业,怎能担当神圣的撞钟工作呢?”

马雅可夫斯基说得对:“工作中,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结合起来。”

成功的人生,就是一个好的目标体系。

当目标完全融入生活时,人生目标的实现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赚钱是最坏的目标

被人们誉为“钢铁大王”的安德鲁·卡内基在他33岁时就使自己建立的钢铁公司跃升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那一年,他在自己的备忘录中写道:“人生必须有目标,而赚钱是最坏的目标。没有一种偶像崇拜比崇拜财富更坏的了。”

近来常发现人们对事情的第一个反应是:“多少钱?”旅行回来,朋友会问:“花了多少钱?”要上大学了,父母担心:“投资那么多,什么时候才可以赚得回来?”让孩子学钢琴,同事会赞叹:“很好啊!将来做私人老师教琴,能赚很多钱呢!”似乎一切都变成了“生意”。好像你每做一件事,目的都应该是为了赚钱。

你用“是否可以赚钱”来衡量事情,别人以“是否赚到了钱”来评价你。这样,就俗化了事情原有的境界,使它由纯洁地追求一个崇高的目标,降低为“有利可图就好”。

“理想”的本身应该是件“浪漫”的事,它追求的是一项高远美丽的目标。它是一种力量和热情,使你为它花费时间与金钱而在所不惜。由于这理想本身的美丽动人,常会吸引来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志”与“同好”,大家全用这种“浪漫”的心情来为这理想奠基,为它耕耘与开拓。于是,在力量与热情的支持下,它开花结果,漂亮极了。

不是说,工作可以永远不靠金钱的维持,更不是说,人们可不靠金钱而生存。金钱原该是工作的回报,而且应该是工作越好,金钱的回报越多。问题只是,当你把注意力由工作转向金钱之后,分散了对工作的专注,偏离了工作原来的意义,掺入了功利的杂质,为求迅速达到赚钱的目的而急切完成,为求较普及的市场需求而迎合俗众,误以初步的成功所赚来的金钱为终极的成功巅峰,不再追求精进,只在浅薄的水平上重复一项初步的完成。我们看到,太多有天分的钢琴学生为了教琴赚钱,而未能成为一位更好的钢琴家;我们看到太多的艺人,在刚起步时的成功之后,就停留在这一阶段,在舞台上蹦跳一阵之后,迅即消失。急功近利的做事态度,使人直接地奔向金钱,而无心顾及理想,更无暇完成理想。

希望你能在直接的财富之外,有眼力见到间接财富;在狭义的财富之外,有胸襟见到广义的财富。创事业的人,追求理想的人,要能避开“商业念头”的侵袭,才算是走上了成功的第一步。

西蒙·波娃在她的回忆录中说过,不可过分追逐金钱,金钱本身给你带来不了什么;追逐金钱,会给人一种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感觉。为活着而活着是一种原始的生活,为真正的文明的现代人所不能容忍。

咬往一个目标不放

一个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须确立目标,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有了目标,就会成功吗?

“成功最大的阻碍,就在放弃。”

有人问企业家张国安成功的秘诀,他回答说:“选定一件事,就咬住不放。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那些脑筋好的人,而是对一个目标咬住不放的人。”

张国安的话中谈到了两件事,其一是选定一个目标,其二是咬住不放。将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并把焦点固定在纸的一点上,很快就能将纸点燃,如果不停地移动焦点,那你永远也别想看到火焰。

你只有将目标准确定位,才能集中精力,实现理想。

如果目标总是游移不定,那你将一无所获。一个成功的猎人一天可能会打下100只鹌鹑,但他每次肯定只是瞄准一只鹌鹑,而不是向一群鹌鹑开枪。所以,时间越近,目标应当越集中,越具体、专一,三心二意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如果出门旅行,马上就要开车了,还没决定应该上哪趟车,去哪里,那恐怕哪儿也去不了。

目标的选定还应注意连贯性,目标是始终的、长期的,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

只有瞄准定目标,坚持不懈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咬定目标不放松,以一贯之地追求下去,总会获得最大的收获。不能今天选定一个目标,明天又见异思迁,转而追求其他,这样精力总是分散,最终极可能一事无成。

有一位老师在讲台上谆谆勉励学生做事要专心,将来才会有成就。

为了具体说明专心的重要,老师叫一名学生上台,双手各持一支粉笔,命其同时在黑板上,右手画方,左手画圆,结果学生画得一团糟。

老师说:“这两个图都画得不像,那是因为分心的缘故。追逐两兔,不如追一兔。一个人同时有两个目标的话,到头来一事无成。”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成功,只能选定一个目标。

再说咬住不放,咬住不放就是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意思。

王永庆说:“年轻人踏入企业界,只要你努力学,一年就可以得其要领,而三年才有所成就。”

王永庆的意思是说,至少要三年咬定一个目标不放,全力以赴,才会有所成就。

目前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胸怀大志,自信满满,也勤奋努力,但稍遇挫折就放弃了。爱迪生说过,全世界的失败,有百分之七十五只要继续下去,原都可成功;成功最大的阻碍,就在放弃。

所以,不论就业或创业,在选定一个目标之后,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愈挫愈勇,咬住不放,一定会成功。

人生就像爬阶梯一样,必须一步一阶,丝毫取巧不得;只要一步一阶,终必抵达山顶。

不断追求新目标

上大学是尼克·亚历山大最渴望达到的目标。他在孤儿院长大——那是一种老式的孤儿院,孤儿们从早上5点钟工作到日落,伙食既糟糕又吃不饱。

尼克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因此14岁就从中学毕业。接着,他便开始谋生。

他在一家裁缝店找到了操作缝纫机的工作。14年以来,他一直在那种环境下工作。后来,那家裁缝店加入了工会。工资提高了,工作时间缩短了。

尼克·亚历山大幸运地娶了一个女孩,她愿意帮助他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但事情可不那么容易。在他们结婚之后不久,店里开始裁员,于是这对年轻的夫妇决定自己去闯天下。他们把存款凑在一起,开了一家亚历山大房地产公司。尼克的太太特丽莎甚至把订婚戒指卖掉了,以便增加他们那笔小小的资本。

在两年之内,生意兴隆,于是特丽莎支持尼克去上大学。他在36岁的时候,得到了学位这是人生道路上所抵达的第一个里程碑。

尼克又回到房地产事业——成为他太太的生意伙伴。他们又有了一个新目标——在海边买一幢房子。终于,他们也实现了这个梦想。

至此,这对夫妇就这样坐下来轻松享受了吗?没有。他们有一个小女孩要教育。如果他们能把他们商业大楼的分期付款缴清,把大楼变成公寓出租,收入的租金就能付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了。这个目标,他们最终也做到了。

亚历山大夫妇目前正在为他们的退休保险金努力。现在尼克单独主持事业,特丽莎则照顾他们的家庭。

亚历山大夫妇过着一种忙碌、幸福、成功的生活,因为他们前面总是有一个目标,使他们的努力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他们认同萧伯纳的格言:“我厌弃成功。成功就是在世上完成一个人所做的事,正如雄蜘蛛一旦受精完毕,就会被雌蜘蛛刺死。我喜欢不断地进步,目标永远在前面,而不是在后面。”

许多人一辈子迷迷糊糊地生活,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目标。他们活得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那些从人生中收获最多的人,都是警觉机敏,一旦机会来临就能马上捕捉到的人。他们都有一个确定的目标。

在长期的计划上,最好是把每五年划分为一个阶段。你可以这么计划:“在5年之内,拿到大学文凭,准备升迁;在10年内,升为部门主管。”

一位女士说:“我希望我丈夫永远不会感到自我满足而停滞下来。我们结婚5年了,每一年都有一个目标——首先,是他的学位,接着是进修课程,然后是一年的自由撰稿工作,现在是他自己的事业。一等到他告诉我他的钱够了,教育够了,经验够了,我就知道蜜月已经结束了。”

不论你抓在手里的是什么,别忘了最终的结果,那样你就不会失去什么了。

一个目标达到之后,马上确立另一个目标,这是成功的人生模式。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 7UTYta1VUqRTF0QllWP71rEW9pR73XMdSkGP05caxIhxybcx46XobDdrH/b4WU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