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修饰外表很重要

我们给对方的第一印象就是外表。你应当令人感觉朝气、蓬蓬、自信等,这对成功处世很重要,因为它是处世的第一步。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卡耐基认为,商品需要包装,人也需要包装。远古人的包装是御寒与遮羞,后来人的包装是美观与等级,当代人的包装是集古今之大成,功用多多。就现代人来说,如何包装自己,日益重要,也意味深长。

包装绝非仅仅穿衣打扮,但首先是穿衣打扮。服装是人类的包装,对人的职业、个性和心态,既有掩饰的作用,又有展示的功能。

人类原本是为了遮盖自己的裸体,掩饰自我才穿衣服。但从心理上说,服装更能展示自我。因为每个人穿着自己选择的衣服,表现的是从裸体上无法看透的深层心理。因此,衣服也成为与人类无法分割的身体的一部分。可见,衣服是一个人的表征,当一个人将自我由内展露于外时,心理学称之为“自我延长”。

一个人的外貌对于人本身有影响,穿着得体的人给人的印象就良好,它等于在告诉大家:“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物,聪明、成功、可靠。大家可以尊敬、仰慕、信赖他。他自重,我们也尊重他。”

以卡耐基的观点看,只有在对方认同你和接受你的时候,你才能顺利进入对方的世界,并游刃有余地与对方周旋和交好,从而把自己的事情办成和办好,而这一切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与你的外在打扮有关。

大凡给对方留下了好印象的人都好与对方交往,好与对方合作,好与对方办事儿。而一个人的仪表是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的基本要素之一。试想,一个衣冠不整、邋邋遢遢的人和一个装束典雅、整洁利落的人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同去办一样分量的事儿,恐怕前者很可能受到冷落,而后者更容易得到善待。特别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办事儿,怎样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更重要。世上早有“人靠衣装马靠鞍”之说,一个人若有一套好衣服配着,仿佛把自己的身价都提高了一个档次,而且在心理上和气氛上增强了自己办事儿的信心。聪明的人切莫怪世人“以貌取人”,人皆有眼,人皆有貌,衣貌出众者,谁不另眼相看呢?着装艺术不仅给人以好感,同时还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气质与情操,它往往能在尚未认识你或你的才华之前,向别人透露出你是何种人物,因此在这方面稍下一点功夫,就会事半功倍。

衣冠不整、蓬头垢面让人联想到失败者的形象。而完美无缺的修饰和宜人的体味,能使你在任何团体中的形象大大提高。有些人从来没有真正养成过一个良好的自我保养的习惯,这可能是由于不修边幅的学生时代留下的后遗症,或者父母的率先垂范不好,或者他们对自己的重视不够造成的。这些人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基本上还算干净,没有人瞧不起,能走得出去便了事了。如果你注重自己的形象,良好的修饰习惯很快就能形成。如果你天生一个胡子脸,那也没有办法,但至少你要给人一种你能打点好自己的印象。牙齿、皮肤、头发、指甲的状况和你的仪态都一一表明你的自尊程度。

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从服饰和仪表上得来的,因为穿着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一个人的身份和个性。毕竟,要对方了解你的内在美,需要长久的过程,只有仪表能一目了然。

办事儿的顺利和成功与否,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不讲究仪表就是自己给自己打了折扣,自己给自己设置了成功的障碍,不讲究仪表就是人为地给要办的事情增加了难度。

敬人先敬罗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劝告:不要以貌取人。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人是很难不以貌取人的。从人的审美眼光出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的认识,很多时候是从第一印象中产生的,而人的仪表恰好承载了这一“特殊”的任务。

卡耐基认为,良好的仪表犹如一支美丽的乐曲,它不仅能够给自身提供自信,也能给别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既符合自己的心意,又能左右他人的感觉,使你办起事来信心十足,一路绿灯。

美国的心理学者雷诺·毕克曼做了以下有趣的实验。

在纽约机场和中央火车站的电话亭里,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放了10分钱,等到一有人进入电话亭,约2分钟后敲门说:“对不起我在这里放了10分钱,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结果退还硬币的比率,询问者服装整齐时占77%,而询问者衣服较寒酸时则占38%。

进入电话亭里的人在被服装整齐人的询问时,可能会察觉服装整齐的人可能跟自己说了很重要的话;而面对衣着寒酸的人,因为在不想接触的念头下,不想去理会对方的问题,所以根本没有听清楚他说的话,就开口回答“不”,企图赶走对方。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衣着对一个人出外办事影响非常大,大多数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可以说是从其衣着开始的。衣着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但能给对方留下一定的美感,而且它还能反映出你个人的气质、性格、内心世界。

人们对穿衣服的讲究很多,合乎场合的打扮可以使你在工作上无往不利。正式的工作环境中,自然应选择庄重、文雅的服饰。即使平常喜欢穿着随意、不修边幅的人,在庄重的社交场合也不应随随便便,那样会使人产生不尊重别人的感觉。相反,在一些轻松、愉快的社交场合,或个人的业余文娱活动中,则可选择活泼、鲜艳、式样随意一些的服饰,使人感到富有生活情趣,不拘一格。

得体的服饰可以增加人们的自信心。也许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觉,要到一流饭店赶赴宴会时,总会将自己体面地打扮起来,若是到一般商店、市场购物,则是一套轻便的休闲服。其实,并不是每到一家一流饭店,都规定必须西装革履,而是这些饭店的气氛和其他人的穿戴,会使你不得不注意自己的服装仪容。

盛装赴宴,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礼仪,而且也是为了不辜负酒店的豪华气派。所以,装扮仪容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预防被那种气氛吞没的心理武装。这时身上的衣装,已不仅是件普通的衣服而已,而是一件保护心灵的外衣。质地好的服装,可以强化自我意识,达到与一流饭店平等的关系。初次见面的对象,就像一流的饭店,只要你能将与对方建立平等关系的“东西”,加诸己身的话,便会更加大方自信了。

自然,人们对于着盛装的人和不讲究仪表的人两者间的感觉是不会相同的。美国有许多家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装扮都有“规格”,所谓规格自然不是指要穿得怎么好看或指定衣料,而是“观感”的水准。不只在美国如此,在世界各地都一样。在中国,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向人们推销保险的时候是不会穿得不三不四的。无疑,人们对于穿得整齐的人,总是较有信赖感的。

人靠衣装马靠鞍

美国商人希尔在创业之始,就意识到服饰对人际交往与成功办事的作用。他清楚地认识到,商业社会中,一般人是根据一个人的衣着来判断对方的实力的,因此,他首先去拜访裁缝。靠着往日的信用,希尔订做了三套昂贵的西服,共花了275美元,而当时他的口袋里仅有不到1美元的零钱。

然后他又买了一整套最好的衬衫、衣领、领带、吊带等,而这时他的债务已经达到了675美元。

每天早上,他都会身穿一套全新的衣服,在同一个时间里,同一个街道同某位富裕的出版商“邂逅”相遇,希尔每天都和他打招呼,并偶尔聊上一两分钟。

这种例行性会面大约进行了一星期之后,出版商开始主动与希尔搭话,并说:“你看来混得相当不错。”

接着出版商便想知道希尔从事哪种行业。因为希尔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极有成就的气质,再加上每天一套不同的新衣服,已引起了出版商极大的好奇心,这正是希尔盼望发生的情况。

希尔于是很轻松地告诉出版商:“我正在筹备一份新杂志,打算在近期内争取出版,杂志的名称为《希尔的黄金定律》。”

出版商说:“我是从事杂志印刷及发行的。也许,我也可以帮你的忙。”

这正是希尔所等候的那一刻,而当他购买这些新衣服时,他心中已想到了这一刻,以及他们所站立的这块土地,几乎分毫不差。

这位出版商邀请希尔到他的俱乐部,和他共进午餐,在咖啡和香烟尚未送上桌前,已“说服了希尔”答应和他签合约,由他负责印刷及发行希尔的杂志。希尔甚至“答应”允许他提供资金并不收取任何利息。

发行《希尔的黄金定律》这本杂志所需要的资金至少在3万美元以上,而其中的每一分钱都是从漂亮衣服所创造的“幌子”上筹集来的。

希尔知道:成功的外表总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成功的神情更能吸引人们“赞许性的注意力”。当然,这些衣服里也包含着一种能力,是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完美体现。

办事能力差的人,在社交上也许有一种恐惧症,他们往往不敢与人交往,也不愿与人共事,因此,在着装上也没有自己的品味。他们认为,如果穿了太讲究的服装,会成为别人注视的目标、谈论的焦点,这使他们感到不安。这种类型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办事高手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首先从服饰上来突破这个恐惧社交的弱点,不妨花点钱买一套好面料和做工档次高一点的西服,打上领带,努力尝试着去公共场合或者主动去接近一些地位身份比自己高的人,把自己当成一个优秀的人物看待,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办事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着装四大要领

卡耐基认为,着装并不是盲目的,千篇一律的,而应该根据需要不断的变化。

1.应时着装

着装首先必须应时。所谓应时,不是指追求时髦,走在时装发展潮流的前沿,而是要求着装必须与穿着的具体时间相吻合,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不可不分四季、不分早晚或脱离时代地胡乱着装。

应时原则通常包括如下三层涵义:

其一,与时代变化同步。着装不应与时代脱节。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着装习俗与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发展变化。当今的时代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反映在着装上便会有特定的时代要求。自然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着装上体现出时代的特征。

尽管从服装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不时会出现复古或超前的现象,但其主旋律却一直是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大体上保持一致的。

着装固然要遵循“相对保守、朴素大方”的原则,从而给人以稳重可靠、沉着踏实的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使自己的着装落伍于时代,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便会有因循守旧、冥顽不化之嫌。

其二,与四季变化同步。服装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于消暑御寒。因此在着装的选择上,任何人都必须随着四季的变换和气候的变化做出适当的改变,使着装冬暖夏凉,春秋适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着装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人在着装的选择上已不再受季节时令和天气冷热的限制,大冬天穿着短裤短裙招摇过市的现象比比皆是。一般而言,人们应当尊重他人的着装选择,把着装看成是个人的私事而宽容对待。

其三,与早、中、晚变化同步。在每天的上班时间与非上班时间,以及在非上班时间的不同时间段,都应有不同的服装选择。

每天早晨散步或进行运动时,可以穿便于活动的运动服;中午在家或在宿舍用餐时,可脱去正装,穿上休闲服,好好放松一下;而在晚上欣赏电视节目或准备休息时,则可换上睡衣睡裙,以求舒适、惬意。

然而在上班时间,不论上午下午,都必须穿着与“此时此刻”和谐的服装,从而体现出敬业精神。切不可如在家时那般随意自在,为追求舒适自然而一副休闲装束,否则就会有损于形象,因小失大。

2.应景着装

着装必须应景。所谓应景,是要求在着装时必须考虑到自己即将出场或主要活动的地点,使服装尽量与自己所面临的环境保持和谐一致。切不可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使自己的着装与所处环境格格不入。

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只要到达特定地点,进入特定环境,人就成了特定环境的组成部分。此时,他的言行举止都必须主动、自觉地与环境保持一致。如果不顾忌环境的要求而我行我素,不仅会破坏环境美,而且也有损于自身形象,遭到环境的不容与排斥。正是基于这一点,着装必须遵守应景原则。

在工作时必须身着工作装。穿着制服、西装、中山装或西服套裙执行公务,会显得正规而庄重,能令人肃然起敬。但如果穿着牛仔服、运动鞋或是网球裙去上班,甚至外出执行公务,就会给人以不务正业的感觉,是绝不合适的。女性对这一点尤其应当予以重视,切不可将新潮、浪漫甚至奇异的户外装束“引进”公务场合。

在非工作场合无需身着工作装。特定的环境往往要求特定的着装,而特定的着装往往只适用于特定的环境。国家公务员身着正装去工作自然无可非议,但如果是以正装装束出现在公园、商场或运动场,则不仅有“小题大做”之嫌,而且还会因为正装的束缚与不适而使自己行动不便、“作茧自缚”。在非公务场合,国家公务员完全可以与别人一样,自由自在地选择合适服装,而不必以正装示人。

被《时代》杂志誉为全美第一位服装工程师的约翰·T·莫莱认为,在服饰仪表方面,成功人士的保守、不逾越身份,并尽可能符合公司的要求,是通向成功的重要保证。他曾经为机构的高层行政人员的衣着提出忠告,最适当的西装颜色是蓝色和灰色,咖啡色则不大好。

穿像样的衣服是让别人认真对待你的一种方法。穿着可以与众不同,但一定要和你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在的单位相协调。不同的公司与公司之间,正确的职业服装标准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该公司经营的种类、产品或服务的性质、公司位置、公司历史与传统等来确定。以往,我们对正确的职业服装的概念来自于以男性占主导的中上层职业——银行家、律师、医生和军官,有时也包括商人。而现在,一种源于工业革命后维多利亚时期的男性服装,经过女性化修改,已作为职业服装被广为接受,到处可见。这种传统的职业服装代表着一种正式而保守的形象,男女皆宜,但有些公司却不鼓励这种被人接受了的传统城市化着装,认为相对其产品或服务太过正式,而希望其职员穿着更随意一点。什么样的服装被人接受,唯一的方法便是直接问这样一个问题;“这儿有什么着装规定吗?”或者自己观察一下,当回侦探。还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站在电梯或出口处,比较一下进进出出的人们的衣着形象,这比任何参考书都管用。如果一个公司的形象与其职员的穿着并无太大联系,那可能不存在明显的着装规定。这样的话,问题就简单了,你只需判断一下是否达到了这样一个要求:如果你是高级职员,那就穿得体面些。职位越高,穿着始终与众不同就越显重要;如果你是一般职员,那么不要穿那些不适于工作的业余服装。你的上司不会认为没有付给你足够的工资,他们只会认为你没有购置合适的服装,由此得出你没有足够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结论。如果你为自己工作,那么不要胡乱穿衣,穿质量过得去的衣服,让自己具有成功者的形象。

留意你的服饰和仪表吧,这并不是叫你穿上最流行的、最时髦的衣服,也不是让你保留最摩登的发型,只是请求你穿得使人有整齐、清洁之感,面颊和发型都很娴雅、自然、得体就行,至于衣服新旧等问题都是次要的。

3.应事着装

着装必须应事。所谓应事,即要求根据自己所要办理的公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着装,使自己的着装与所办的公事相配合、相呼应。

所办理的公事不同,就意味着所处场合的不同。因而应事原则有时也叫按场合区别着装的原则。不同的场合,着装应有所不同;特定的场合,往往有特定的着装要求。不遵循这套规矩,摆出“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或者着装不分场合,不与所处场合协调一致,难免会招致麻烦。

通常,在处理公事时,所遇到的场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普通场合,基本上是指在办公室工作或是外出处理一般类型的公务之时。在这种场合,着装应当符合本公司、本部门的规定,在总体上做到正规、文明、干净、整洁。

庄重场合,主要指参加庆典、会议、盛宴、谈判、外事等庄严、隆重的活动。在此类场合的着装应力求庄重、高雅、严肃。在国外,按照礼仪规范,在此类场合应着礼服。礼服在式样上有着统一的规范,而且有一般礼服、社交礼服、晨礼服、晚礼服、小礼服与大礼服之分。目前,我国尚未统一规定礼服式样,但在实践中,宜以深色中山装套装、西服套装、旗袍、连衣裙或西服套裙作为礼服之用。

喜庆场合,通常指举办联欢会、舞会或游园会,参加婚礼、生日、节日或纪念日的庆祝活动,等等。这类场合大都充满热烈、喜悦、欢乐的气氛,因此着装应定位于时尚、潇洒、鲜艳、明快之上。但切勿做得过头,不可显得过于引人注目而脱离群众。

悲伤场合,一般包括出席葬礼、向遗体告别、祭扫陵墓以及慰问逝者家属等场合。在这些场合,参加者往往心情沉重、悲伤,因此着装务必要素雅、肃穆、严整。如果身着色彩艳丽或是标新立异的服装去参加上述活动,显然是很不得体的,表明对逝者及其家属的不敬。

4.应己着装

着装必须应己。所谓应己,即要求在选择着装时要因人而异,使所穿服装与自己的身体条件相适应。

尽管着装有许多普遍性的规范和要求,但着装毕竟是具体到个人的事情。只有遵守应己原则,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服装,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个人的最佳形象。具体而言,应己原则应围绕性别、年龄、肤色、形体这四大身体条件展开。

男着男装,女着女装,这是人人都应具有的基本常识。然而受近几年来国际时装潮流的影响,服装的中性化趋势日益明显,许多服装不分男女,已成为男女消费者的共同选择。更有一部分人崇尚男服女穿、女服男穿,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对于力求着装保守、规范的工作人员来说,是绝对不能追随这一趋势与潮流的。尤其在涉外交往中,更不能误认为这是外国时尚而“投其所好”。事实上,即使在着装高度自由的西方各国,仍须遵守相关着装规范,例如,男士不得在上班时穿花衬衫,女士则不得穿裤装,而应选择裙装。

不同的年龄对着装有不同的要求。在选择着装时,务必要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因素,使自己的着装与年龄相符。所着之装若与着装者年龄有很大差距,往往会贻笑大方。

总体上讲,在着装的选择上,老年人应当素洁,中年人应当稳重,青年人应当活泼。这是必须遵守的标准尺度。

所着服装还应与自己肤色相协调。尽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黄皮肤的黄种人,但具体到个人来讲,肤色是同中有异的。中国人的肤色通常可分为白净、偏黑、发红、黄绿和苍白这几类,它们对于服装颜色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肤色白净者,适合穿各色服装;肤色偏黑或发红者,忌穿深色服装;肤色黄绿或苍白者,宜穿浅色服装,等等。

人有高矮胖瘦之分,具体到身体各部分还有标准与不标准之别,这就是个人形体条件的差异。中国人的形体一般有标准型、高大型、高瘦型、矮胖型、瘦小型等几大类型,不同的形体条件应当选择不同的着装。如果不注意自己的体型而乱穿衣,显然会闹出笑话。 jEdFPYh9wfxA9oq8Lcyzt7B9mSNsf6PojCcAJd6zH0XYpMId0HhDQrJr8r5W5s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