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让阳光融化心冰

我们每个人活着拥有相同的时间,不同的是我们对时间的运用和生活的态度;我们在心灵的冰河里淹没阳光、一再沉沦,我们羡慕别人的幸福、哀叹自己的遭遇,却从不去感受生活里的阳光雨露、春暖花开。人生的路上,最不幸的是自我摧残。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会让我们白白错过一路上美丽动人的风景。一个人首先应战胜自己,才能适应各种环境,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从容、轻松地面对人生。

沙漏的启示

现代人大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时常担心这个,担心那个。面对这么多的压力,你该试一试所谓的“沙漏哲学”,既然你所忧虑的事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改变的,你就要用另一种心情去面对。

二战时期,米诺肩负着沉重的任务,他每天要花很长的时间在收发室里,努力整理在战争中死伤和失踪者的最新记录。

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情报从四面八方而来,收发室的人员必须分秒必争地处理,一丁点的小错误都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米诺的心始终悬在半空中,小心翼翼地避免出现任何差错。

在压力和疲劳的袭击之下,米诺患了结肠痉挛症。身体上的病痛使他忧心忡忡,他担心自己从此一蹶不振,又担心自己是否能撑到战争结束,活着回去见他的家人。

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下,米诺整个人瘦了许多。他觉得自己就要垮了,他也不奢望会有痊愈的一天。

身心交相煎熬,米诺终于不支,住进了医院。

军医了解他的状况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米诺,你身体上的疾病没什么大不了,真正的问题出在你的心里。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个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子。它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平均而且缓慢的,除了弄坏它,你跟我都没办法让很多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沙漏,每天都有一大堆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但是我们必须一次一件慢慢来,否则我们的精神绝对承受不了。”

医生的忠告给了米诺很大的启发,从那天起,他就一直奉行着这种“沙漏哲学”,即使问题如成千上万的沙子般涌到面前,米诺也能沉着应对,不再杞人忧天。他反复告诫自己:“一次只流过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件工作。”

没过多久,米诺的身体便恢复了健康,从此,他也学会了如何从容不迫地面对自己的工作了。

人只有两只手,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一次解决,那么又何必一次为那么多事情而烦恼呢?

不能即时改变的事,你再怎么担心忧虑也只是空想而已,事情并不能马上解决。你应该试着一件一件慢慢来,全心全意把眼前的这件事做好。

人生在世,必然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当你学会调整自己,化解压力时,你会发现,压力反而成为一种动力,只要你按部就班,它就会不断推动着你努力前进。

这种事情不会发生

“根据概率,这种事情不会发生。”这句话通常能摧毁你90%的忧虑,使你在未来的生活中过得安稳。

凯瑟女士的脾气很急躁,总是生活在非常紧张的情绪之中。每个礼拜,她都要从圣马特奥的家乘公共汽车到旧金山去买东西。可是在买东西的时候,她也愁得要命——也许自己的丈夫又把电熨斗放在熨衣板上了;也许房子烧起来了;也许她的女佣人跑了,丢下了孩子们;也许孩子们骑着他们的自行车出去,被汽车撞了。她买东西的时候,常常会因发愁而直冒冷汗,然后冲出店去,搭上公共汽车回家,看看是不是一切都很好。她的丈夫因受不了她的坏脾气而与她离了婚,但她仍然每天感到很紧张。

凯瑟的第二任丈夫杰克是个律师,一个很平静、遇事能够冷静分析的人,他从来没有为任何事情忧虑过。

杰克充分利用概率法则来引导凯瑟消除紧张。每次凯瑟神情紧张或焦虑的时候,他就会对她说:“不要慌,让我们好好地想一想……你真正担心的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看一看事情发生的概率,看看这种事情是不是有可能会发生。”

有一次,他们去一个农场度假,途中经过一条土路,当时又下了一场暴风雨。汽车一直往下滑,没办法控制,凯瑟紧张地想他们一定会滑到路边的沟里去,可是杰克一直不停地对凯瑟说:“我现在开得很慢,不会出什么事的。即使汽车滑进了沟里,根据平均率,我们也不会受伤。”他的镇定使凯瑟平静了下来。

有一年夏天,他们到加拿大的洛基山区的图坎山谷去露营。有天晚上,他们的营帐扎在海拔七千英尺高的地方,突然遇到暴风雨,似乎要把他们的帐篷撕成碎片。帐篷是用绳子绑在一个木制的平台上的,帐篷在风里抖着,摇着,发出尖厉的声音。凯瑟每一分钟都在想:我们的帐篷一定会被吹垮,吹到天上去。凯瑟当时真吓坏了,可是杰克不停地说着:“亲爱的,我们有好几个印第安向导,这些人对一切都知道得很清楚。他们在这些山地里扎营都60年了,这个营帐在这里也很多年了,到现在还没有被吹掉。根据发生的概率看来,今天晚上也不会被吹掉。即使被吹掉,我们也可以躲到另外一个营帐里去,所以不要紧张。”凯瑟终于放下心来,后半夜睡得非常熟。

人生只有短短几十载,而浪费如此宝贵的时间去愁一些根本无关痛痒、难以发生的小事,实在是很不值得的。所以,把精力用在值得的地方吧,生命太短暂了,不该让忧虑来消耗它。

别抓住自己的劣势不放

世上大部分人之所以不能走出生存困境,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信心不足,他们就像一棵脆弱的小草一样,毫无信心去经历风雨,这就是一种可怕的自卑心理。

所谓自卑,就是轻视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是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或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我喜欢的位置上,并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境地,心灵永远笼罩着愁云。

王璇就是这样,她本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竟然被自卑折磨的一塌糊涂。

王璇毕业于某著名语言大学,在一家大型的日本企业上班。大学期间的王璇是一个十分自信、从容的女孩。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她常常成为男孩追逐的焦点。然而,最近,王璇的大学同学惊讶地发现,王璇变了,原先活泼可爱、整天嘻嘻哈哈的她,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但变得羞羞答答,做起来事也变得畏首畏尾,而且说起话来也显得特别不自信,和大学时判若两人。每天上班前,她会为了穿衣打扮花上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为此她不惜早起,少睡两个小时。她之所以这么做,是怕自己打扮不好,遭到同事或上司的取笑。在工作中,她更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甚至到了谨小慎微的地步。

原来到日本公司后,王璇发现日本人的服饰及举止显得十分高贵及严肃,让她觉得自己土气十足,上不了台面。于是她对自己的服装及饰物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之情。第二天,她就跑到商场去了。可是,由于还没有发工资,她买不起那些名牌服装,只能悻悻地回来了。

在公司的第一个月,王璇是低着头度过的。她不敢抬头看别人穿的正宗的名牌西服、名牌裙子,因为一看,她就会觉得自己很寒酸。那些日本女人或比她先进入这家公司的中国女人大多穿着一流的品牌服饰,而自己呢,竟然还是一副穷学生样。每当这样比较时,她便感到无地自容,她觉得自己就是混入天鹅群的丑小鸭,心里充满了自卑。

服饰还是小事,令王璇更觉得抬不起头来的,是她的同事们平时用的香水都是洋货。她们所到之处,处处飘香,而王璇自己用的却是一种廉价的香水。

女人与女人之间,聊起来无非是生活上的琐碎小事,比如化妆品、首饰,等等。而关于这些,王璇几乎什么话题都没有。这样,她在同事中间就显得十分孤立,也十分羞惭。

在工作中,王璇也觉得很不如意。由于刚踏入工作岗位,她的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不能及时完成上司交给的任务,有时难免受到批评,这让王璇更加拘束和不安,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此外,王璇刚进公司的时候,她还要负责做清洁工作。看着同事们悠然自得地享用着她倒的开水,她就觉得自己与清洁工无异,这更加深了她的自卑意识。

像王璇这样的自卑者,总是一味轻视自己,总感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也比不上别人。她们怕正面接触别人的优点,总是回避自己的弱项,这种情绪一旦占据心头,结果是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犹豫、忧郁、烦恼、焦虑便纷至沓来。

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有其优势,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应努力提高自己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而不是妄自嗟叹、妄自菲薄。

坦然接受自己的缺点

每个人都应乐于接受自己,既接受自己的优点,也接受自己的缺点。但事实是,绝大部分人对自己都持有双重的看法,他们给自己画了两张截然不同的画像,一张是表现其优秀品质的,没有任何阴影;另一张全是缺点,画面阴暗沉重,令人窒息。

我们不能将这两幅画像隔离开来,片面地看待自己,而是需要将其放到一起综合考察,最后合二为一。我们在踌躇满志时,往往忽视自己内心的愧疚、仇恨和羞辱;在垂头丧气时,却又不敢相信自己拥有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

我们应该画出自己的新画像,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接受自己、了解自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很多人常常过分严格地要求自己,凡事都希望做得完美无缺,这是十分愚蠢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是综合体,在我们身上都有批评家和勇士的某些性格特征。有时候我们希望支配他人、算计别人,快意于别人的痛苦,但我们有足够的能力使这些恶劣品性服从于我们人格中善良的一面。

有些人因为自己有时候具有消极的破坏性情感,就以为自己是邪恶的,于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很让人惋惜。我们应该明白,少许的性格缺点并不能说明我们就是不受欢迎的人。恩莫德·巴尔克曾说过,以少数几个不受欢迎的人为例来看待一个种族,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我们对自己、对别人具有攻击性、怀有仇恨,这些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因此就厌恶自己,觉得自己就像社会的弃儿一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在精神上获得超脱和自由。

如果我们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这些缺点,我们就不必戴着面具去生活,我们就会成为真正的自己。道德上的过于自负及苛刻的自我要求,都是你内心的最大敌人。我们要学会适当地宽容自己,要知道我们不可能像天使那样纯洁无瑕,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而这种生活态度的形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的进步是缓慢的、渐进的。纽约的一名精神病医生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人,他酒精中毒,已经治疗了两年。有一次,这个病人来看医生,要求进行心理治疗。病人告诉医生说,前两天他被解雇了。当心理治疗完毕后,病人说:“大夫,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一年前,我是承受不住的。我想自己本来可以做得更好,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但却未能做到,为此我会去酗酒。说实话,昨天晚上我还这么想呢。但现在我明白了,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该正视它,坦然地接受它。失败就像成功一样,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它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病人一样,坦然接受生活的全部,那么我们就能够正确地看待各种不良的心境。沮丧、残酷、执拗,这些都只是暂时的现象,是人的多种情感之一。要求自己完美无缺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极其脆弱,他们常常会因为对自己过分苛刻而感到绝望。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引起失败的因素,也有导致成功的因素。我们应有自知之明,把这两个方面都看做是人性的固有成分,接受它们,进而努力发挥人性中的优点。

给自己颁奖

当你尽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时候,不妨为自己庆贺一番,这样做,就会建立起更多的自信。

许多每天从事推销的业务员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早上起来,心情不佳,自忖无法应付即将面对的难缠的客户时,便会将成交率高的客户作为首先拜访的对象,待成交几笔交易,自信心培养充分以后,再去拜访其他较难缠的客户。这种方式不但可使心情由阴郁变开朗,还可以确保一天的业绩。

实际上,他们所需要的,正是一种能充实自信心的成就感。成功者善于爱护和不断地培育自己的自信心,他们懂得如何“给自己颁奖”。

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一个悲观处世的人,一个只是把自己的成果当做侥幸的人,不可能成为成功者。成功者同他们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成功者在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后,总是以强烈的进取精神千方百计地去创造条件,去实现目标,从而大大增加了自己成功的机会。即使遇到挫折,他们也会积极进行分析,调整自己的心态,去进行新一轮的努力。而当事情有了进展,他们往往能充分肯定自己的已有成就,并以此来增强自己前进的勇气。

人生来就需要得到鼓励和赞扬。许多人做出了成绩,往往期待着别人来赞许。其实光靠别人的赞许还是不够的,何况别人的赞许会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难以符合你的实际情况或满足你真正的期盼。要保护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功信念,不妨花些时间,恰当地给自己一些奖励。

有一位美国作家,他是靠着为报社写稿维持生活的。他给自己订了一个目标,每周必须完成两万字。达到了这一目标,就去附近的中国餐馆饱餐一顿作为奖赏;超过了这一目标,还可以安排自己去海滨度周末。于是,在唐人街和海滨的沙滩上,常常可以见到他自得其乐的身影。

英国畅销书作家劳伦斯·彼德曾经这样评价一些著名歌手:

为什么许多名噪一时的歌手最后以悲剧结束一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舞台上他们永远需要观众的掌声来肯定自己。但是由于他们从来不曾听到过来自自己的掌声,所以一旦下台,进入自己的卧室时,便会倍觉凄凉,觉得听众把自己抛弃了。

他的这一剖析,确实非常深刻,也值得深省。

给自己颁奖,决不同于自我陶醉,而是为了更强化自己的信念和自信心,更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人格。

当你取得了成就,做出了成绩,或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有所进展的时候,千万别忘了给自己颁奖。当你对自己说“你干得好极了”或“那真是一个好主意”时,你的内心一定会被这种内在的力量所激励。而这种成功途中的欢乐,确实是很值得你去细细品味的。成功的信念需要有成就感来充实,请记住:别忘了给自己颁奖!

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

生活中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日日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以为世间苦痛都与他们无缘。这是羡慕别人的盲区,也是一些人老是羡慕别人光鲜处的原因。事实上,走进明星名人的生活,他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名导谢晋的儿子是弱智,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几度风光,晚年却备受不孝逆子的敲诈、虐待,戴安娜如果没有魂断天涯,几人知道她与查尔斯王子那场“经典爱情”竟是那般糟糕……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有悲恸,茅屋同样也会有笑声。

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亮丽,这全都是给别人看的。回到家后,一个个都素面朝天,这就难怪男人们感叹:“老婆还是别人的好。”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很在意的东西,较之别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比是英雄。这句话乍一听不好理解,但细细品味,却也有它的道理。

所以,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对比上,应该跟自己的心灵去赛跑。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青年总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福,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了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元,你干不干?”“不干!”年轻人回答。“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不干!”“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0万了呀!”老人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由此看来,那些老认为自己太差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

其实我们不必对自己太苛求,我们又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比自己好?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自己缺憾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内心感觉。那些心态平和的人也许生活中物质的享受并不比任何人好,只是他能接受自己,觉得自己好而已。

所以,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随心所欲。你能改变什么让自己感到愉快,那就做一些改变;不过,如果改变了以后会让自己不愉快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人说要做,也不应该盲从去做。还有,即使你已经知道改变以后会很好,但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话,也不应该勉强去做,原谅自己,欣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些让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尽量忽略过去。毕竟,上帝创造我们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个性,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要接受自己所谓不完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变得完美。

所以,我们要用“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从对方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收获最多的,其实还是自己。不要与别人比华丽的服装而忽视了自己真正需要提升的东西。

与自己某个阶段所取得的小成功相比,才能更好地看到自己是不是进步了,才能更好地丈量自己的尺寸,所以一定要选好可比的标准,而且让你与可比的对象之间具备一定的联系。

生活中,那些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总是看到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已在向你频频招手。

自己的地图

下面一个故事,会对人们有所启示。

黄昏时刻,有一个人在森林中迷了路。天色渐渐地暗了,眼看黑幕即将笼罩,黑暗的恐惧和危险,一步步逼近。这个人心里明白:只要一步走错,就有掉入深坑或陷入泥沼的可能。不远处潜伏在树丛后面饥饿的野兽,正虎视眈眈注意着他的动静,一场狂风暴雨式的恐怖正威胁着他,侵袭着他。万籁无声,对他来说是一片死前的寂静和孤单。

这时,黑暗的夜空中,几颗微弱的星光,一闪一烁,似乎带来了一线光明,却又不时地消失在黑暗里,留给人迷茫。但是对汪洋中的溺水者来说,一根空心的稻草都是珍贵的,都是救命的宝筏,虽然一根稻草是那么的无济于事。

突然间,眼前出现一位流浪汉踽踽途中,他不禁欢喜雀跃,上前叫住,探询出去的路途。这位陌生的流浪汉很友善地答应帮助他。走呀!走!他发现这位陌生人和他一样的迷茫。于是他失望地离开了这位迷途的陌生伙伴,再一次回到自己的路线上来。不久,他又碰上了第二个陌生的人,这个人肯定地说他拥有逃出森林精确的地图,他再跟随这个新的导引,终于发现这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他的地图只不过是他自我欺骗情绪的结果而已。于是他陷入深沉的绝望之中,他曾经竭力问他们有关走出森林的知识,但他们的眼神后面隐藏着忧虑和不安,他知道:他们和他一样地迷茫。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路的惊慌和失误,使他由彷徨、失落而恐惧。无意间,当他把手插入口袋时,找到了一张正确的地图。

他若有所悟地笑了:原来它始终就在这里,只要往自己本身去寻找就行了。从前他忙着询问别人,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回到自己身上找。

如同这位流浪者,你天生具有一份内在的地图,指引你离开忧虑和沮丧的黑森林。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情绪性的恐惧是多余的。假如任何人告诉你别的,那他一定没有找到他自己。试问,现实中的你是否也曾经迷失了自我,在生活与心灵的迷宫中无助地徘徊和哀叹?

悲观挡住了阳光

你为什么总是失败,无数次的失败将你推入黑暗的世界,享受不到成功的阳光,你想过没有,是谁挡住了你的阳光?

每一种心态都是每个人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在如铁般的现实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和挫折:因为高考落榜而精神萎靡或是因为失恋而痛苦忧伤,因为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而丧失斗志……这些心理多半是人们意志薄弱、心态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而这些异常的心理、悲观的心态往往导致痛苦的人生,往往影响对环境的正确看法。悲观者实际上是以自己悲观消极的想法看待客观世界,在悲观者心中,现实是或多或少被丑化了的。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对未来和生活,常常持有一种悲观的迷茫心理;对自己的过去,不管有无成败,不管有无辉煌,都一概加以否定,心理上充满了自责与痛苦,嘴上有说不完的遗憾。对未来缺乏信心,一片迷茫,以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事都干不好,认知上否定自己的优势与能力,无限放大自己的缺陷。

悲观的心态往往来自于对环境驾驭的一种挫折感。所谓“挫折”,即人们在某种动机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阻碍因素无法克服而滋生出的紧张焦虑状态与情绪反应。

美国医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患者服用安慰剂。安慰剂呈粉状,是用水和糖加上某种色配制的。当患者相信药力,就是说,当他们对安慰剂的效力持乐观态度时,治疗效果就显著。如果医生自己也确信这个处方,疗效就更为显著了。这一点已用实验得到了证实。悲观态度是由精神引起而又会影响到组织器官,有一个意外的事故证明这一点。一位铁路工人意外地被锁在一个冷冻车厢里,他清楚地意识到他是在冷冻车厢里,如果出不去,就会冻死。不到20个小时,冷冻车厢被打开时人已死了,医生证实是冻死的。可是,仔细检查了车厢,冷气开关并没有打开。那位工人确实死了,因为他确信,在冷冻的情况下是不能活命的。所以,在极端的情况下,极度悲观会导致死亡。一位乐观主义者却总是假设自己是成功的,就是说,他在行动之前,已经有了85%的成功把握。而悲观主义者在行动之前,却已经确认自己是无可挽救了。

告别悲观

20世纪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完整地诠释了悲观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么巨大。

张爱玲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却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还是穿衣均是我行我素。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在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到她的内心;她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这种生活态度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或者是理解的,但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看,其实张爱玲的这种生活态度源于她始终抱着一种悲观的心态活在人间,这种悲观的心态让她无法真正地融入生活,因此,她总在两种生活状态里不停地左右徘徊。

张爱玲悲观苍凉的基调,深深地沉积在她的作品中,使其作品产生了巨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无论她用怎样流利活泼的文字,写出怎样可笑或传奇的故事,终不免露出悲音。那种渗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意识,使她能与时代生活中的悲剧氛围相通,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臻于深广。

张爱玲所拥有的深刻的悲剧意识,并没有把她引向西方现代派文学那种对人生彻底绝望的境界。个人气质和文化底蕴最终决定了她只能回到传统文化的意境,且不免自伤自恋,因此在生活中,她时而在世俗的喧嚣中沉浸,时而又陷入极度的寂寞中,最后孤老死去。

张爱玲的悲剧人生让我们看到了悲观对一个人的戕害是多么惨重。在现实生活中,不止文豪有这样的悲观情绪,平常的人也会有。

有一位年老的父亲,他有两个儿子,他们都很可爱。在圣诞节来临前,父亲分别送给他们完全不同的礼物,在夜里悄悄把这些礼物挂在圣诞树上。第二天早晨,哥哥和弟弟都早早起来,想看看圣诞老人给自己的是什么礼物。哥哥的圣诞树上礼物很多,有一把气枪,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还有一个足球。哥哥把自己的礼物一件一件地取下来,却并不高兴,反而忧心忡忡。

父亲问他:“是礼物不好吗?”哥哥拿起气枪说:“看吧,这支气枪我如果拿出去玩,没准会把邻居的窗户打碎,那样一定会招来一顿责骂。还有,这辆自行车,我骑出去倒是高兴,但说不定会撞到树干上,会把自己摔伤。而这个足球,我总是会把它踢爆的。”父亲听了没有说话。

弟弟的圣诞树上除了一个纸包外,什么也没有。他把纸包打开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在屋子里到处找。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说:“我的圣诞礼物是一包马粪,这说明肯定有一匹小马驹在我们家里。”最后,他果然在屋后找到了一匹小马驹。父亲也跟着他笑了起来:“真是一个快乐的圣诞节啊!”

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这样,乐观的情绪总会给人带来快乐,而悲观的情绪则会使一切变得灰暗。

快乐的时候要微笑,面对困难的时候更要微笑,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挫折面前,屹立不倒;只有这样,你才能告别悲伤,迎接生活的春日暖阳。

积极思想的魅力

一位国王的众多大臣之中,有位大臣特别有智慧,而这位大臣也因他的智慧,格外受到国王的宠爱与信任。

智慧大臣拥有一项与众不同的特长,他抱持绝对积极的想法。不论遇上什么事,他总是愿意去看事物好的那一面,而拒绝消极观点。

也由于智慧大臣这种凡事积极看待的态度,的确为国王妥善地处理了许多繁难的大事,因而备受国王的敬重,凡事皆要咨询他的意见。

国王热爱打猎,有次在追捕猎物的意外中,受伤弄断了一节食指。国王剧痛之余,立即招来智慧大臣,征询他对这件断指意外的看法。

智慧大臣仍本着他的作风,轻松自在地告诉国王,这应是一件好事,并劝国王往积极上面去想。

国王闻言大怒,以为智慧大臣在嘲讽自己,立时命左右将他拿下,关到监狱里。

待断指伤口痊愈之后,国王也忘了此事,又兴冲冲地忙着四处打猎。却不料祸不单行,竟带队误闯邻国国境,被丛林中埋伏的一群野人活捉。

依照野人的惯例,必须将活捉的这队人马的首领献祭给他们的神,于是便抓了国王放到祭坛上。正当祭奠仪式开始,主持的巫师突然惊呼起来。

原来巫师发现国王断了一截的食指,而按他们部族的律例,献祭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是会受天谴责的。野人连忙将国王解下祭坛,驱逐他离开,另外抓了一位同行的大臣献祭。

国王狼狈地回到朝中,庆幸大难不死,忽而想到智慧大臣所说,断指确是一件好事,便立刻将他由牢中释出,并当面向他道歉。

智慧大臣还是抱持他的积极态度,笑着原谅国王,并说这一切都是好事。

国王不服气地问:“说我断指是好事,如今我能接受。但若说因我误会你,而将你下在牢里受苦,难道这也是好事?”

智慧大臣笑着回答:“臣在牢中,当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想,今天我若不是在牢中,陪陛下出猎的大臣会是谁呢?”

每件事情必然有两面,这位深具智慧的大臣选择了聪明的那一面。

你在看待事物上,比较倾向哪一面呢?

半杯水是半空还是半满,是最常被提出分别消极悲观与积极乐观看法差异的简单比喻。消极者看到人家给他半杯水,会抱怨“只”剩半杯水;而积极者则乐道“还”有半杯水。

同样的半杯水,你愿意将眼光定位于拥有抑或失去的哪一半呢?这个选择对你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影响。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民族,这或许和他们一向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关联。有段犹太俗谚是这样的:

如果断了一条腿,你就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两条腿;如果断了两条腿,你就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的脖子;如果断了脖子,那也就没什么好担忧的了。

积极思想的人对任何事总抱着乐观的态度,即使遇上挫折,积极者也会认为那是帮助他自己的成功大树开始生根、发芽的种子。

凡事都有两面,建议你永远看好的那一面。

如果你还是坚持选择悲观,当然也有其好处,你将会慢慢发现,每件事情当它真正发生时,往往都比你所想的还要好,常会令你喜出望外。

给思想注满活力

美国内战期间,信心疗法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认为生命中只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们婚后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抛弃她,和一个已婚妇人私奔,后来死在一个贫民收容所里。她只有一个儿子,却由于贫病交加,不得不在他四岁那年就把他送人了。她不知道儿子的下落,以后有31年之久,都没有再见到他。因为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好,她一直对所谓的“信心治疗法”极感兴趣。可是她生命中戏剧化的转折点,却发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个很冷的日子,她在城里走着的时候,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结冰的路面上,而且昏了过去。她的脊椎受到了伤害,使她不停地痉挛,甚至医生也认为她活不久了。医生还说,即使奇迹出现而使她活命的话,她也绝对无法再行走了。

躺在一张看起来像是送终的床上,玛丽·贝克·艾迪打开一部书。她后来说,她读到书里的句子:“有人用担架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来,回家去了。”

耶稣的这几句话使她“立刻下了床,开始行走”。

“这种经验,”艾迪太太说,“就像引发牛顿灵感的那枚苹果一样,使我发现自己怎样地好了起来,以及怎样地也能使别人做到这一点……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一切的原因就在于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响力都是心理现象。”

300年前,密尔顿在瞎眼后,也发现了同样的真理:

“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狱。”

拿破仑和海伦·凯勒就是密尔顿这句话的最好例证:拿破仑拥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可是他却对圣海莲娜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又瞎、又聋、又哑——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的美好。”

弹奏乐观的心曲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的确,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思想高洁,行为正派,能自觉而坚决地摒弃病态的想法。我们既可以坚持错误、执迷不悟,也可以痛改前非、改过自新,这都取决于我们自己。这个世界是大家创造的,因此,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而真正拥有这个世界的人,是那些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也就是说,那些拥有快乐的人才能真正拥有这个世界。

人的心理活动没有一刻的平静,间或兴奋、欢乐,间或沮丧、消极。快乐的人也有不幸与烦恼。有的人大部分生活被消极情绪占据,或哀叹不已、灰心丧气,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却不善于解脱排遣。

开朗的人的特点是把眼光盯在未来的希望上,把烦恼抛在脑后。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将会使你受益终生。

具有乐观、豁达性格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感到光明、美丽和快乐的生活就在身边。他们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使整个世界都溢彩流光。在这种光彩之下,寒冷会变成温暖,痛苦会变成舒适。这种性格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辉,使美丽更加迷人灿烂。那种生性忧郁、悲观的人,永远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春日的鲜花在他们的眼里也失去了娇艳,黎明的鸟鸣也变成了令人烦躁的噪音,无限美好的蓝天、五彩纷呈的大地都像灰色的布幔。在他们眼里,生活仅仅是令人厌倦的、没有生命和没有灵魂的苍茫空白。

乐观像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乐观像一首没有歌词的永无止境的欢歌。它使人的灵魂得以宁静,使人的精力得以恢复,使美德更加芬芳。人的精神、灵魂、美德都能从这种愉悦的心情中得到滋润,尽管烦恼和不安总在时时吞噬着这种美好的心情,各种挫折和磨难也会一点一滴地消耗它,但这如清泉甘露般的美丽心情永远不会枯竭,而是历久弥坚以致永远。

所以,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微笑着面对生活,任何对客观环境的不满和怨天尤人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以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困难,才是最重要的。

超越痛苦

有一只兀鹰,猛烈地啄着村夫的双脚,将他的靴子和袜子撕成了碎片后,便狠狠地啄起村夫脚上的肉来了。正好这时有一位绅士经过,看见村夫如此鲜血淋漓地忍受痛苦,不禁驻足问他,为什么要受兀鹰啄食呢?村夫答道:“我没有办法啊。这只兀鹰刚开始袭击我的时候,我曾经试图赶走它,但是它太顽强了,几乎抓伤我脸颊,因此我宁愿牺牲双脚。呵,我的脚差不多被撕成碎屑了,真可怕!”

绅士说:“你只要一枪就可以结束它的性命呀。”村夫听了,尖声叫嚷着:“真的吗?那么你助我一臂之力好吗?”

绅士回答:“我很乐意,可是我得去拿枪,你还能支撑一会儿吗?”

在剧痛中呻吟的村夫,强忍着撕扯的痛苦说:“无论如何,我会忍下去的。”

于是绅士飞快地跑去拿枪。但就在绅士转身的瞬间,兀鹰蓦然拔身冲起,在空中把身子向后拉得远远的,以便获得更大的冲力,如同一根标枪般,把它的利喙刺向村夫的喉头,深深插入。村夫终于等不及地扑死在地了。死前稍感安慰的是,兀鹰也因太过费力,淹溺在村夫的血泊里。

卡夫卡的寓言,大部分并不好懂,这是一个稍可加以诠释的小故事。你会问:村夫为什么不自己去拿枪结束掉兀鹰的性命,宁愿像傻瓜一样忍受兀鹰的袭击?兀鹰只是一个比喻,它可以象征着萦绕人生的内在与外在的痛苦。

其实,任何一个凡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像村夫一样,沉溺于自己臆造的幻想中,痛苦得不能自拔,甚且,“爱”上自己的痛苦,不愿亲手挥掉它,尽管是举手之劳而已。卡夫卡另有一段格言,正是深明人生种种苦痛的洞彻哲理:“人们惧怕自由和责任,所以人们宁愿藏身在自铸牢笼中。”所以,村夫与他臆想的痛苦(兀鹰)同归于尽。然而这个寓言也悄悄地告诉我们:不要等待别人解决你的苦,只要愿意,你可以超越它,枪毙了你的痛苦。

卡夫卡一直在教人们,以毅力、决心与爱心解脱人生痛苦,以体会进入人生更高境界的快乐。 ZaU4oltySXYqZvrUWPaXjc9/Rvosr4Y9xcSmhSi0p0aBvHTMpLmvXoynOrRC/E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