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梳理心灵

世界打开眼界,宇宙开启心灵,时间就是生命,空间就是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条上升曲线,依附并加强这条线的,唯有我们的现实生活。想一想,看一看;其实,我们的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只是我们的心灵太繁芜又或者太迷乱了,是我们失去了意趣去好好品读它。只有开放“内向心灵”的航道,通过“内省自我”与“修正自我”,让心灵的脉络条理清晰,我们才能回归这个美丽丰饶的世界。

你的心态平衡吗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人赚了钱,某人升了官,某人买了车,某人买了别墅……我本来比他们强,可我却不如他们风光体面!对比产生了心理不平衡,而这种心理不平衡又驱使着人们去追求一种新的平衡。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你能不昧良知、不损害别人,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和限制,通过正当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称道和庆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不择手段,毫无廉耻,丧失道义,膨胀自私贪欲之心,让身心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中,那么就必然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由此,你的人生必将陷入难以回旋的败局之中。

约翰逊原先曾是个表现不错、工作很能干也很有实力的地方官员,因政绩突出不断受到提拔。但在最近这几年,当他知悉过去的同事、同学通过各种途径生活条件都比他好的现实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想想自己能力至少不比他们差,职位也比他们高,可钱却比他们少;而且自己作为一地之长,担子比他们重,责任比他们大,工作也比他们辛苦,经济上却不如他们,深感不平衡。由此他就有了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想法。于是在他任职期间,大肆收受贿赂。这样,他思想上警惕的闸门在不平衡心理的驱动之下终于倾斜了,欲望的洪水顿时倾泻而下,一发不可收,最终成了一名囚犯。

孙子杰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原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对学生无私奉献,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在一次朋友聚会的晚宴上,看见一些人很富有时,心里不舒服起来。此后他总在想,我怎样也能富有?于是,他经常在上班的时间做发财的梦,开始对教书不负责任。学生和家长意见很大,他得到了学校的黄牌警告,但他不悔改,每天还是想着发财,一次,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去做走私生意而被抓获。其结果是财没发成,还做了阶下囚。

不平衡使得一部分人心理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使他们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和尚撞钟,心思不专,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钢丝绳。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误区。

厌烦情绪

一名作者在《读者文摘》上写道:现今世界的文明和优越的物质生活乃前所未有,然而现今一代的人却愈来愈厌倦生活。我们寻求娱乐却常常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在剧院上演一幕精彩的戏剧时,也常常出现幕还没拉上就走了好几批观众的现象。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出又一出的电视剧、电影,但脑子里却不知道看了些什么。我们看报章、杂志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大多数人在说“我累了”的时候,实际上是指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厌倦了,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索然无味。

弗莱德曼所讲的“无名病”就是厌烦病。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人都会患这种病;无论你有什么,抑或你没有什么,都不能保证你不会患上厌烦病。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聪明的还是愚拙的,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同样会患上此病。

厌烦病不仅是妇女特有的病症,男人也同样会有。有一个商人去医院看病,却说不清自己有什么不适。医生给他做了彻底的检查,结果找不到这个商人有任何毛病,于是这人再去医生处做进一步查询。经过一段轻松的谈话后,医生就对他说:“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你的体格检验完全正常,我不用在你的病历卡上写任何东西。”

商人听了并不显得高兴,他说:“医生,我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没有一刻不觉得疲倦。”这时,医生才意识到他的病人患的是“厌烦病”,而不是一般的身体不适。于是医生就开始指出这个商人所拥有的一切:兴隆的生意、舒适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和其他能用金钱买到的许多东西。但这个商人听了以后却说:“让别人把这些东西都拿去吧,我对这些简直烦透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患这种病的人大多不是生活一帆风顺的人吗?难道他们不是处于别人不能奢望的“顺境”之中吗?

这还是和我们的心理习惯有关。这个世界上,可以说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人能随时感到快乐。作家萧伯纳曾说道:“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对于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那些众多琐事与环境,我们可以由思考使我们感到快乐,这就是:大部分时间想着光明的目标与未来。而对小烦恼、小挫折,我们也很可能习惯性地表现出暴躁、不满、懊悔与不安的情绪,这样的反应我们已经“练习”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种习惯。你的生活没有目的、没有目标,你不明白你自己和你的命运;你无目的地做完一件又一件的事,到处搜寻,但最后厌烦了、疲乏了;你就像飞机要在暴风雨中找寻降落点,但前景却一片模糊。

“亚健康”一词的真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现代许多人的精神状态。疲劳日益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大问题。除了确诊的病人外,常人眼中的健康者有一半左右处于“亚健康”状态。前不久公布的一项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地对1197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66%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和白天打瞌睡的现象;经常腰酸背痛者为62%。

身心疲乏是一种综合状态,也是一种危机状态,它是健康的主要杀手。有这种危机感的人感觉不到生活中有趣、有意义的地方,经常出现这样几种典型症状:冷漠、无聊、沮丧、乏力、身体不适等,在心理上体现为刻板僵化,态度消极,工作艰苦,效率降低等状态。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疲劳的人没有好情绪。身心疲惫、心力交瘁是一个很慢的、微妙的过程,它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热情——萧条——沮丧——冷漠——烦躁。

哥伦比亚大学的桑戴克博士为研究厌烦与疲劳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找了一组学生,用不断改变他们兴趣的方法,使他们几乎一个星期不睡觉。桑戴克博士在总结他的实验时说:“厌烦是引起疲劳的真正原因。”这并不是说,如果你对你所做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你就可以整夜不睡。但要明白,厌烦引起疲劳,疲劳使你更厌烦。久而久之,你就处于亚健康状态了。

专家分析: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引起身体上的病变,因此常常被人忽视。但现在人的生存压力比以往大大增加,因此现在有很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不过,处于亚健康状态也不必紧张,只要做好自我调节,适当减压,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过高要求自己,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放宽心,多运动,就可以排除疲劳。

心狱

从前,有个长发公主,她头上披着很长很长的金发,长得很俊很美。公主自幼被囚禁在古堡的塔里,和她住在一起的老巫婆天天念叨公主长得很丑。

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从塔下经过,被公主的美貌惊呆了,从这以后,他天天都要到这里来,一饱眼福。公主从王子的眼睛里认清了自己的美丽,同时也从王子的眼睛里发现了自己的自由和未来。有一天,她终于放下头上长长的金发,让王子攀着长发爬上塔顶,把她从塔里解救出来。

囚禁公主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那个老巫婆是她的心里迷失自我的魔鬼,她听信了魔鬼的话,以为自己长得很丑,不愿见人,就把自己囚禁在塔里。

其实,人在很多时候不就像这个长发公主吗?人心很容易被种种烦恼和物欲所捆绑,那都是自己把自己关进去的,就像长发公主,把老巫婆的话信以为真,认为自己长得很丑,因此把自己囚禁起来。

就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枷锁,我们凡事都要考虑别人怎么想,别人的想法深深套在自己的心头,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使自己停滞不前。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在人生的海洋中,我们就犹如一只游动的鱼,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动,寻找食物,欣赏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丰富情趣。但突然有一天,我们遇到了珊瑚礁,然后自己就不愿再动弹了,并且呐喊着说自己陷入了绝境。这,想想不可笑吗?自己给自己营造了心灵的监狱,然后钻进去,坐以待毙。

人的一生的确充满许多坎坷,许多愧疚,许多迷惘,许多无奈,稍不留神,我们就会被自己营造的心灵的监狱所监禁。而心狱,是残害我们心灵的极大杀手,它在使心灵凋零的同时又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何苦要气

古时有一位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

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转身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苦苦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

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师傅,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何苦要气?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它时,它便消散了。

清除心灵的垃圾

南宋僧人曾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心如明镜,纤毫毕现,洞若观火,那身无疑就是“菩提”了。但前提是“时时勤拂拭”,否则,尘埃厚厚,似茧封裹,心定不会澄碧,眼定不会明亮了。

一个人,在尘世间走得久了,心灵无可避免地会沾染上尘埃,使原来洁净的心灵受到污染和蒙蔽。心理学家曾说过:“人是最会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动物之一。”的确,清洁工每天早上都要清理人们制造的成堆的垃圾,这些有形的垃圾容易清理,而人们内心诸如烦恼、欲望、忧愁、痛苦等无形的垃圾却不那么容易清理了。因为,这些真正的垃圾常被人们忽视,或者,出于种种的担心与阻碍不愿去扫。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担心扫完之后,必须面对一个未知的开始,而你又不确定哪些是你想要的。万一现在丢掉的,将来想要时却又捡不回来,怎么办?

的确,清扫心灵不像日常生活中扫地那样简单,它充满着心灵的挣扎与奋斗。不过,你可以告诉自己:每天扫一点,每一次的清扫,并不表示这就是最后一次,而且没有人规定你一次必须扫完。但你至少要经常清扫,及时丢弃或扫掉拖累你心灵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清扫心地的任务,对于这一点,古代的圣者先贤看得很清楚。圣者认为,“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得欲之谓狂”。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心灵的纯净和一尘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在于他心中的杂念太多,而他自己还蒙昧不知。所以,圣人了悟生死,看透名利,继而清除心中的杂质,让自己纯净的心灵重新显现。我们都有清理打扫房间的体会吧,每当整理好自己最爱的书籍、资料、照片、唱片、影碟、画册、衣物后,你会发现:房间原来这么大,这么清亮明朗!自己的家更可爱了!

其实,心灵的房间也是如此,如果不把污染心灵的废物一块一块清除,势必会造成心灵垃圾成堆,而原本纯净无污染的内心世界,亦将变成满地污水,让你变得更贪婪、更腐朽、更不可救药。只有将心灵的垃圾清除,你的心灵才能澄静洞明,才能神清气爽,轻松、愉悦和通达。

嫉妒这恶魔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犹如毁掉麦子一样,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毁掉人间美好的东西!”

何谓嫉妒呢?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情绪的负性体验,是心胸狭窄的共同心理。黑格尔说:“嫉妒乃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

嫉妒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嫉妒有三个心理活动阶段:嫉羡——嫉优——嫉恨。这三个阶段都有嫉妒的成分,而且是从少到多。嫉羡中羡慕为主,嫉妒为辅;嫉优中嫉妒的成分增多,已经到了怕别人威胁自己的地步了;嫉恨则把嫉妒之火已熊熊燃烧到了难以消除的地步。这把嫉恨之火,没有燃向别人,而是炙烤着自己的心,使自己没有片刻宁静,于是便绞尽脑汁去想方设法诋毁别人,这就使他形神两亏了。嫉妒实质上是用别人的成绩进行自我折磨,别人并不因此有何逊色,自己却因此痛苦不堪,有的甚至采用极端行为走向犯罪深渊。据某公安部门调查,每年因嫉妒造成犯罪案件的占整个刑事案件的10%。近年来在一些高等学府里,因嫉妒而投毒、写匿名信的已屡见报道。

嫉妒心理是一种低级趣味,是人性中残存的动物性。许多动物的本性是十分嫉妒的,一只狼可以把抢猎物的同类咬死。在私有制的社会里,人们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使人保留动物式的嫉妒心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临死时对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有我没你的嫉妒加仇恨。

一些人之所以嫉妒别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求上进,又怕别人超过自己,似乎别人成功了就意味着自己失败,最好大家都成矮子才显出自己高大。于是,“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我不学好,你也别学好,我当穷光蛋,你也得喝凉水”。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腐蚀剂,这些人的骨子里充满了“怠”与“忌”,无论对己、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正如荀子所说:“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一个被嫉妒心支配的人,一定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不求上进的人;一个嫉妒成风的单位,一定是正气不旺、邪气盛行、先进不香、落后不臭。

嫉妒是腐蚀剂,是落后药,是剧毒品。

有嫉妒心的人如果不猛醒,前途不会美妙。如果想调适自我,把嫉妒变成竞争的动力,首先要把注意力调节到自身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上。当你嫉妒别人时,总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深深地刺激了你,而你自己在这方面又恰恰处于劣势。这一差异正是产生嫉妒的刺激源。与此同时,你却忽略了自己在另一方面的优势。如果你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注意中心,便会使原先失衡的心理获得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平衡无疑会稳定你的情绪和情感。所谓魔道由心而生,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定期梳理和内省自己的心灵,才能确保不被心魔所控制,而避免无穷的祸害,不至于害人害己。

对待非议置若罔闻

释迦牟尼曾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可是不管那个人骂得有多难听,释迦牟尼仍然心平气和地保持沉默,等到对方骂累了,释迦牟尼才问他:“我的朋友,如果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却不接受的话,那么那个东西应该属于谁呢?”

那个人很不客气地答道:“当然属于那个送东西的人啦!”释迦牟尼说:“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可是我若是不接受这些赠礼的话,那么那些话应该属于谁呢?”

于是那个人沉默下来,从而了解到自己以往的过错,并发誓以后再也不诽谤他人了。

释迦牟尼把自己的这个经验告诉他的弟子,要他们明白:“一般人遭人辱骂后,总会想要回嘴报复,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那个人总会自食其果的,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回报到自己身上,污辱到自己。”

作为普通人,我们难免会遭人诽谤、非难、排挤,如果外来批评是正确的,就应坦率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引以为戒,如果不是那么一回事,就不要太在意,应置若罔闻,泰然处之。

对于外界的打击辱骂,也许我们还达不到所谓“爱敌人”的修养程度,但至少也应该爱惜自己,不要让他人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健康。

人的一生谁都难免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辱骂,不论是卑鄙的、恶毒的,还是残酷的,你千万不要因此而变得像对方一样失去理智。获胜的唯一战术,就是保持沉默,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就连多余的解释也没有必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胜利,只会给彼此带来更大的烦恼,更大的怨恨,更大的伤害。退一步讲,在对骂中没有占上风的一方,当众出丑,带来的只是对自己鲁莽行为的悔恨;占了上风的一方,虽然把对方骂得体无完肤,但又能怎么样?只能加深双方的对立情绪,加深对方的怨恨,在旁观者的眼里他也不过是一只好斗的公鸡罢了。

有位哲人说得好:“棍棒、石头或许会击伤我的肌骨,但语言无法伤害我。”还击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面对流言和中伤,无须过多纠缠,从容走好人生路,才是处世的最好方式。

放下恐惧的心魔

恐惧能摧残一个人的意志和生命,它能影响人的胃、破坏人的修养、减少人的生理与精神的活力,进而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它能打破人的希望、消退人的志气,使人的心力“衰弱”至不能从事任何事业。

许多人简直对一切都怀着恐惧之心:他们怕风,怕受寒;他们吃东西时怕有毒,经商时怕赔钱;他们怕人言,怕舆论;他们怕困苦的时候到来,怕贫穷,怕失败,怕收获不佳,怕雷电,怕暴风……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怕、怕、怕!

恐惧能摧残人的创造精神,足以杀灭人的个性而使人的精神机能趋于衰弱。一旦心怀恐惧,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有效率。恐惧代表着、指示着人的无能与胆怯。这个恶魔,从古到今,都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是人类进步发展的破坏者。

卫斯理为了领略山间的野趣,一个人来到一片陌生的山林,左转右转,迷失了方向。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迎面走来了一个挑山货的美丽少女。

少女嫣然一笑,问道:“先生是从景点那边迷失的吧?请跟我来吧,我带你抄小路往山下赶,那里有旅游公司的汽车在等着你。”

卫斯里跟着少女穿越丛林,阳光在林间映出千万道漂亮的光柱,晶莹的水汽在光柱里飘忽不定。正当他陶醉于这美妙的景致时,少女开口说话了:“先生,前面不远处就是我们这儿的鬼谷,是这片山林中最危险的路段,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我们这儿的规矩是路过此地,一定要挑点或者扛点什么东西。”

卫斯里惊问:“这么危险的地方,再负重前行,那不是更危险吗?”

少女笑了,解释道:“只有你意识到危险了,才会更加集中精力,那样反而会更安全。这儿发生过好几起坠谷事件,都是迷路的游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摔下去的。我们每天都挑东西来来去去,却从来没人出事。”

卫斯里冒出一身冷汗,并不相信少女的解释。他让少女先走,自己去寻找别的路,企图绕过鬼谷。

少女无奈,只好一个人走了。卫斯里在山间来回绕了两圈,也没有找到下山的路。

眼看天色将晚,卫斯里还在犹豫不决。夜里的山间极不安全,在山里过夜,他恐惧;过鬼谷下山,他也恐惧。况且,此时只有他一个人。

后来,山间又走来一个挑山货的少女。极度恐惧的卫斯里拦住少女,让她帮自己拿主意。少女沉默着将两根沉沉的木条递到卫斯里的手上。卫斯里胆战心惊地跟在少女身后,小心翼翼地走过了这段“鬼谷”。

过了一段时间,卫斯里故意挑着东西又走了一次鬼谷。这时,他才发现鬼谷没有想象中那么“深”,最“深”的是自己心中的“恐惧”。

恐惧是人生命情感中难解的症结之一。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命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挫折、失败和痛苦。当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并为此紧张不安,程度从轻微的忧虑一直到惊慌失措。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某种困难或危险的处境,从而体验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作为一种生命情感的痛苦体验,是一种心理折磨。人们往往并不为已经到来的,或正在经历的事惧怕,而是对结果的预感产生恐慌,人们害怕无助、害怕排斥、害怕孤独、害怕伤害、害怕死亡的突然降临;同时,人们也害怕丢官、害怕失职、害怕失恋、害怕失亲、害怕声誉的瞬间失落。

马克·富莱顿说:“人的内心隐藏任何一点恐惧,都会使他受魔鬼的利用。”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说:“世界上最懦弱的事情就是害怕,应该忘了恐惧感,而把全部身心放在属于人类情感的真理上。”

恐惧产生的结果多是自我伤害,它不仅让你丧失自信心或战斗力,还能使人被根本不存在的危险伤害。与恐惧相反,勇敢和镇定能使人变得强大,能减少或避免危害。所以,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一定要临危不乱,牢记勇者无惧的箴言,这样你才能从容面对生活并最终走向成功。

摆脱冲动情绪

培根说:“冲动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自己冷静平和的性情,一旦碰到不如意事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就会让自己陷入自我戕害的囹圄之中。

南南的爸爸妈妈大吵了一架,起因是妈妈放在自己外套里的300元钱不见了,妈妈认定是爸爸拿的,但爸爸却不承认。下班后,爸爸直接去保姆家接南南,保姆一边帮南南穿衣服,一边说:“昨天我给南南洗衣服,从她口袋里找出300元钱,都被我洗湿了,晾在……”没等保姆把话说完,爸爸立刻就把南南拽了过去,狠狠打了她两个耳光,南南的嘴角立刻流血了。“你竟敢偷钱!害得我和你妈妈大吵了一架,这样坏的孩子不要算了!”他丢下南南掉头就走了。南南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脸很痛就哭了起来。保姆对南南妈妈说:“你家先生也太急躁了,不等我把话说完就打孩子,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偷钱啊!100元钱对她来说就是张花纸。一定是她拿着玩时顺手放到口袋里的。”南南被妈妈抱回家后,总是不停地哭闹,妈妈只好带她去医院做检查。

检查结果让夫妻俩完全呆住了:孩子的左耳完全失去听力,右耳只有一点听力,将来得戴助听器生活。由于失去听力,孩子的平衡感会很差,同时她的语言表达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南南爸爸简直痛不欲生,他一时冲动打出的两个巴掌竟然毁了女儿的一生,他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并将终生背负着对女儿的亏欠。

愚蠢的行为大多是在手脚转动得比大脑还快的时候产生的。每个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南南的爸爸也一定为女儿设想过前途,想过女儿美好的未来,但冲动却使他亲手毁了这一切。

在遇到与自己的主观意向发生冲突的事情时,若能冷静地想一想,不仓促行事,也就不会有冲动,更不会在事后懊悔了。

大多数成功者都是对情绪能够收放自如的人。这时,情绪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更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智慧。如果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随心所欲,就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情绪控制得好,则可以帮你化险为夷。

所以,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能放纵自己。每个人都有冲动的时候,尽管它是一种很难控制的情绪,但不管怎样,你一定要努力去做。否则,一点细小的疏忽,就可能贻害无穷。

把杯子倒空能盛更多水

柳公权,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体”的创立者。他创立的柳体和临写的《玄秘塔》直至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临摹的权威性字帖。

柳公权自幼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写字,十四五岁时便能写出一手好字,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日子久了,他心里美滋滋的,不知不觉就骄傲起来,以为天下“唯我独尊”了。

有一天,他和几个伙伴玩耍,玩什么好呢?这个说玩捉迷藏,那个说玩摔跤,柳公权说:“不行,不行,咱们还是比比谁的字写得好吧!”

于是大家只好同意,便在大树下摆了一张方桌,比了起来。

柳公权很快写了一篇,心想:我肯定是第一了,谁能比得过我?心里这样想着,脸上也显露出得意的神情,这时,从东面走过来一位卖豆腐的老汉,这老汉早看出了柳公权的傲气,决定给他泼点儿冷水。他说:“让我看看。”他挨个看了一遍说:“你们的字都不怎么样。”

这对柳公权来说,真如晴天打了个响雷,他长这么大还从未有人说过他的字不好呢,他便追问:“我的字到底怎么样?”

“也不好。你的字就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软塌塌的,没筋没骨的。”老汉说。

柳公权一听老汉的评价,马上不服气地说:“我的字不好,那么请你写几个让我瞧瞧!”

老汉笑道:“我一个卖豆腐的,你跟我比有什么出息。城里有一个用脚写字的人,比你用手写的强几倍呢,如果不服气,你去瞧瞧吧。”

第二天,柳公权带着满肚委屈和狐疑进城了。到了城里一打听就找到了。只见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块白布,上书三个大字:字画汤。树底下,许多人正围在一起低头瞧着地下。柳公权急忙跑过去一看:确是一位老人已失去双臂,正坐在地上用脚写字呢。只见地上铺着纸,他用左脚压着一边,用右脚的大拇指和二拇指夹住毛笔,运转脚腕,一行遒劲的大字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众人一阵喝彩:“好,好!”

柳公权都看呆了,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自己有完整的手臂,还赶不上人家用脚写的,自己还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天下第一了,实在惭愧。

想到这里,柳公权来到无臂老人面前,双膝跪倒,说道:“先生,请受徒儿一拜,请您教我写字吧。”

无臂老人推辞道:“我一个残废人,能教你什么,只是混口饭吃罢了。”

柳公权说:“请您不要推辞了,您不收下我,我就不起来!”

这老者见他言辞恳切,心里一动,说道:“你要实在想学,那么你就照着这首诗练下去吧。”

说罢,老人又用脚铺开一张纸,挥毫写下一首诗:

写尽八缸水,墨染涝池黑。

博取众家长,始得龙凤飞。

这首诗是无臂老人一生练字的真实写照。那意思是说练字很辛苦,用尽了八缸水,染黑了涝池水,博取众家之长,虚心学习,才有今天这苍劲有力的龙飞凤舞。

柳公权是个聪明人,早已领略了这诗中的寓意,他不但懂得了写字必须勤写勤练,虚心学习,更懂得了做人亦不能恃才傲物,否则将一事无成。

他怀着不可名状的感激之情接过了老人的诗,急切又羞愧地回到了家。打这以后,他从不在人前炫耀自己,每日里挥毫泼墨,苦练不止,悉心研究揣摩名人字帖,最后终于练成流传千古的“柳体”。

我们小时候就知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随着时间的流逝,是否在心中还有这一句话的位置呢?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在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象征意义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的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一个自大的人多半盲目,这使得他不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并拒绝改变,于是停滞不前,得不到新知识的沐浴。谦虚则恰恰相反,它能让一个人获得许多知识,使他的内心更为充盈。

常说“没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以自己这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以自己的方式绘画。你是由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基因,尤其是你对自己的期望所造成的。不论好与坏,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

当你了解到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你就会扬长避短,而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和人家的长处相撞击,也不会为本来就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发愁、怨恨自己。成功属于你,失败也属于你。而摆脱失败,关键是摆脱失败带来的沮丧、消极的情绪。捶打自己的脑壳,无休止地长吁短叹,于事无补。

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满、如意,生活只是生活本身,而人们总是愿意用希望去看待生活:我希望如何如何。可当你一旦发现,生活并不是按照你所希望的样子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那就请你从烦恼中跳出来,像一位智者一样,说一句“没关系”。

人活在世上,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周围有着各式各样的人。在和生活中的人打交道时,不可能特别认真。假如过于认真的话,你就会发现,在生活中,做人难,做一个好人更难。豁达是一个人的美德,豁达的胸怀能包容一切。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有人踩了你一脚,要想说一句“没关系”实在不容易。车挤,开得慢,对于着急上班的人来说本来就有说不出的窝火,再加上脚上火辣辣的疼,能不火大气粗吗?可是争吵又有什么用?它只能把你不痛快的、烦躁的情绪通过争吵发泄出来,传染给别的人,于汽车的行进、拥挤的缓和没有一点帮助。相反的,在这种你无法改变的现状中,你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并想到大家彼此的情绪都处在烦躁、不安、易于激动的状况之中。说不定不小心踩你脚的人,也是一肚子的火,满脑门子的气正无处发泄呢!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平心静气地说一句“没关系”,然后耐心地等待。

当然,在有些场合,说出这三个字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当你对心爱的人献出了你全部的爱情之后,她(他)却无情地离开了你,这对你来说,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没关系”轻松地愈合你那流泪滴血的心。往日那情意绵绵、两情依依的情景,无法一下子从你的脑际消失,相反,在这种时候,那些平时的芥蒂反而不见了,留下的都是让人无法忘却的情和意。你深深地陷在失却了爱人却无法失却对爱人的爱这苦恼的深渊里。怀恋的尽头成了怨恨,怨恨又产生了报复,而报复难免两败俱伤。假如你能豁达地对待这些,对自己说一句“没关系”,从苦恼中解脱出来,那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不是不可能的。

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失去的还会再来,本属于你的东西,绝不会与你交臂而过。学会说“没关系”,你会觉得生活中增加的不是苦恼,而是欢乐。

懂得宽容

曾读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诈得心碎地死去。这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

从此以后,这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付出一笔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

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日渐相异。

这使他苦恼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的酷似。

他把画撕碎,并且高喊:“我的报复已经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心存报复,自己所受的伤害会比对方更大。报复会把一个好端端的人驱向疯狂的边缘,报复还能把无罪推向有罪。现在有很多的刑事案件就是因报复而引起的。

经心理学专家研究证实,报复心理非常有碍健康,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等疾病就是长期积怨和过度紧张造成的。有一位好莱坞的女演员,失恋后,怨恨和报复心使她的面孔变得僵硬而多皱,她去找一位最有名的化妆师为她美容。这位化妆师深知她的心理状态,中肯地告诉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说全世界任何美容师也无法美化你的容貌。”

哲人说,宽容和忍让的痛苦,能换来甜蜜的结果。这话千真万确。古时候有个叫陈嚣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做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嚣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挪。这事被陈嚣发现后,心想,你不就是想扩大点地盘吗,我满足你,他等纪伯走后,又把篱笆往后挪一丈。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又宽出了许多,知道是陈嚣在让他,他心中很惭愧,主动找上陈家,把多侵占的地统统还给了陈家。

《寓圃杂记》中记述了杨翥的两件小事。杨的邻人丢失了一只鸡,指骂被姓杨的偷去了。家人告知杨翥,杨说:“又不止我一家姓杨,随他骂去。”又一邻居,每遇下雨天,便将自家院中的积水排放进杨翥家中,使杨家深受脏污潮湿之苦。家人告知杨翥,他却劝解家人:“总是晴天干燥的时日多,落雨的日子少。”

久而久之,邻居们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后来,一伙贼人密谋欲抢杨家的财宝,邻人们得知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这场灾祸。

日本的白隐禅师,道行高深,负有盛名,他的故事流传得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这样一个:白隐居住的禅寺附近有一户人家的女孩怀孕了。女孩的母亲大为愤怒,一定要找出“肇事者”。女孩用手朝寺庙指了指,说:“是白隐的。”女孩的母亲跑到禅寺找到白隐,又哭又闹。白隐明白了怎么回事后,没有做任何辩解,只是淡然地说:“就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女孩的母亲又当着寺庙所有僧人的面送给白隐,要他抚养。白隐把婴儿接过来,小心地抱到自己的内室,安排人悉心喂养。多年以后,女孩受不住良心的折磨,向外界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并亲自到白隐的跟前赎罪。白隐面色平静,仍是淡然地说了句:“就这样吗?”

轻轻的几个字,包含着多少的威力和内涵!面对诋毁和陷阱,有的人抗争,有的人处之泰然,更有的人不闻不问,依然故我,一副闲云野鹤之态。世事冗杂反复,不虞之事甚多,很多人学会了明哲保身,小心从事。这就是所谓的鱼的哲学:水底的鱼儿,危机四伏,一方面要巧妙地躲避大鱼的侵袭,一方面又要偷闲自由自在地游弋。做到这一点就是一条明智的鱼,一条能长大的鱼。

心宽路自宽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椅子,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院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在原地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仔细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他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根本没提及这件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他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寺院的长老。

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常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道,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功课都学得不错,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同样,对待别人的批评时,及时压制住心中的怒火,是一种极有修养的表现,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帮助。

汉尔斯在维也纳当了很多年教师,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逃到瑞典,身无分文,需要找份工作。因为他能说并能写好几国语言,所以希望在一家进出口公司里谋到一份秘书工作。但绝大多数公司都回绝了他。还有一个人在写给汉尔斯的信上说:“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错误。你既蠢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我需要,也不会请你,因为你甚至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字。”

当汉尔斯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简直气得发疯。那个瑞典人写信说他不懂瑞典文是什么意思?那个瑞典人自己的信上就是错误百出。

汉尔斯当时就写了一封回信,目的是使那个人大发脾气。后来,他停下来对自己说:“等一等,我怎么知道他说的不是对的?也许我确实犯了很多我并不知道的错误。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我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继续努力学习。这个人可能帮了我一个大忙,我应该写封信给他,在信上感谢他一番。”汉尔斯撕掉了他刚刚写过的那封骂人的信。

汉尔斯另外写了一封信说:“很感谢您不辞辛苦地写信告诉我我的错误。对于我把贵公司的业务弄错的事我觉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写信给你,是因为我向别人打听,而别人把你介绍给我,说你是这一行的领导人物。我并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错误,我觉得很惭愧,也很难过。我现在打算更努力地去学习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错误,谢谢你帮助我走上改进之路。”

没过几天,汉尔斯收到了那个人的回信,他为汉尔斯提供了一份工作。

不能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这也是前纽约州州长威廉·盖诺所坚持的信条。他被一份内幕小报攻击得体无完肤之后,又被一个疯子打了一枪而几乎送命。他躺在医院的时候说:“每天晚上我都原谅所有的事情和每一个人。”

紧紧抓住过去受到的伤害不放,只能给双方带来悲痛。要认识到这一点,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被认为是引起问题的人,可能感到自己受到排斥或辱骂;坚持认为不公平的一方会长期被痛苦所折磨,并且使问题永远存在。乔治·赫伯特说:“不能宽容的人损坏了他自己必须去过的桥。”这句话的智慧在于,宽容使给予者和接受者都受益。当真正的宽容产生时,没有疮疤留下,没有伤害,没有复仇的念头,只有愈合。宽容不仅能医治被宽容者的缺陷,还可以挖掘出宽容者身上的伟大之处,正如美国作家哈伯德所说:“宽容和受宽容是难以言喻的快乐,是连神明都会为之羡慕的极大乐事。”

要做到宽容,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要宽宏大度。生活在凡尘俗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难免遭别人误会猜疑。你的一念差,你的一时之言,也许别人会加以放大和责难,你的认真、你的真诚,也许会被别人误解和中伤。如果非得斤斤计较,睚眦必报,难免两败俱伤,没完没了。不如多些度量,少些计较,这样才能避免事态的恶化,还自己一个开阔的人生。

难得糊涂

人人都知道郑板桥曾经说过“难得糊涂”四个字,但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又有几人呢?

当初郑板桥为官之时,将官场、世事看得太清楚、太明白、太透彻而又无以为释之时,又因其性情刚直,不谄媚、不圆滑,而不平不公之事太多,凭一己之力却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只好在“糊涂”之中寻求遁世之术。

如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越聪明越好,越聪明越显示自己为人处世的高明。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聪明过头,并非是件好事。王熙凤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吗?看来一个人还是别过于精明,知道的太多,事事计较,反而会让人伤神。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假糊涂之别。北宋人吕端,官至丞相,是三朝元老,他平时不拘小节,不计小过,仿佛很糊涂,但处理起朝政来,他却机敏过人,毫不含糊。宋太宗称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一种人恰恰相反,只要是便宜就想占,只要是好处就想贪。为了一点小利,不顾前程;为了一点小过,争个你死我活。这种人看似聪明,其实再糊涂不过。

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当你事事比别人聪明时,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终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导致自己受到无谓的伤害,甚至牺牲。真正聪明的人、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琐碎小事上锱铢必较,此时“糊涂”一下又何妨?只要能在大事上、原则上保持清醒头脑就行了。为人处世,千万不要在小事上纠缠不休,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心绪不宁。这样的生活,太得不偿失了。俗话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句话的本意不也就是难得糊涂的内涵吗?聪明的人表面愚拙,糊涂,实则内心清楚明白,这不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世艺术吗?

“糊涂”常可使我们心境平静,无欲无贪,正如“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一样。没学“糊涂”学之人终于在凡尘俗世中不得安宁矣。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事情非要寻出个究竟,有时也是不现实的,倒不如多一点“糊涂”,少一点执拗,何尝不是另一番开朗、超脱的生活风光呢?

气量是一种风度

我们说,气量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

唐代娄师德,器量超人,当遇到无知的人指名辱骂时,就装着没有听到。有人转告他,他却说:“恐怕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他明明喊你的名字骂!”他说:“天下难道没有同姓同名的人。”有人还是不平,仍替他说话,他说:“他们骂我而你叙述,等于重骂我,我真不想劳动你来告诉我。”有一天入朝时,因身体肥胖行动缓慢,同行的人说他:“好似老农田舍翁!”娄师德笑着说:“我不当田舍翁,谁当呢?”

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廷玉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化解;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然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熔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宋朝宰相富弼,处理事务时,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反复思考,因为太过小心谨慎,因此就有人批评他、攻击他。有一天,就在他马上要上朝的时候,有人让一个丫环捧着一碗热腾腾的莲子羹送给他,并故意装作不慎打翻在他的朝服上。富弼对丫环说:“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然后从容换了朝服。

这样的器量,他能不做宰相吗?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必多一分事业。虽说器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在后天学习、培养。我们阅读历史,多少的名人圣贤,有时不赞其功业,而赞其器量。所以器量对人生的功名事业,至关重要! 2HyCd0Bdfsp2qV1UnNqFW0kPMYs6fa/Rg+Bda+B3YqC0Jb67XMBwUkbtFXw1Hi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