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性2:墨守成规

警醒语:

《围炉夜话》中指出:“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学习新知识,不能完全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应勇于质疑,切勿墨守成规。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只有打破思维定式,通过创新,才能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

阿普顿的窘态

你应强调自己,绝对不要模仿。拜借他人的才能,你只能学到其皮毛而已。像莎士比亚的人物,绝对无法从研究莎士比亚的人当中产生。

——爱默生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年轻时曾和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在一起工作,住在一个房间里。

阿普顿总觉得自己有学问,从不把卖报出身的爱迪生看在眼里。爱迪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从不炫耀自己。对阿普顿的自负和处处卖弄学问,从心里感到厌烦。为了让阿普顿把态度放谦虚一些,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梨型的玻璃灯泡交给阿普顿,请他算算容积是多少。

阿普顿拿着那个玻璃灯泡,轻蔑的一笑,心想:“想用这个难住我,未免太天真了!”

他拿出尺子上下量了又量,还依照灯泡的样式列出一道道算式,数字、符号写了一大堆。他算得非常认真,画了一张张草图,脸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过了一个多钟头,爱迪生见阿普顿还在那儿算个不停,便忍不住笑着说:“不用那么费事,还是换个别的方法算吧!”

阿普顿仍固执地说:“不用换,等一会儿我就能得到答案了。”

又过了半个钟头,阿普顿对自己的计算似乎还不放心,还在那里低头核算。爱迪生有些不耐烦了,拿过玻璃灯泡,倒满了水交给阿普顿说:“去把这些水倒进量杯……”

不等爱迪生说完,阿普顿明白了什么是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他那冒着汗的脸,刷地红了。他知道了,爱迪生确实不愧为伟大的发明家。

阿普顿是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计算是他的内行。当碰到“计算玻璃灯泡容积”的问题时,由于受他固有的思维方式影响,自然而然地拿出尺子对灯泡量了又量,算了又算,他根本不会想到打破定势,采用其他简便的方法。爱迪生则不同,他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采用快捷的方法,立即便精确地求得了灯泡容积的答案。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不按照常规行事。而动物之所以能够被人捕杀,就是因为动物不具有这种行为。然而更多的人依然固守自己的动物本性,所以大多数人总是很平庸。而那些善用权术的人抢得先机的秘诀就是尽可能改变周围的环境,不按照常规行事,有时候也需要发动突然袭击,让别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束手就擒。

1974年,重量级拳王争霸赛在美国拳王阿里和福尔曼之间展开。大多数人都认为福尔曼将会用重拳把阿里打翻在地。在以往的比赛中,阿里总是跳跃穿梭,希望能消耗对方的体力,他一向是这样打拳的,十多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

比赛之前,阿里扬言要将福尔曼用重拳击倒在地。这样的话就是傻瓜也不会相信,因为重拳是福尔曼的特长。在福尔曼面前用重拳无异于班门弄斧。

在拳赛之前,阿里的训练师弄松了拳场四周的绳索。如果他的拳击手想要打重拳,训练师有时会这样做。但是没有人相信这回事,都认为这不过是个幌子。

但是,阿里真的就按照他说的做了。福尔曼还在等待他跳跃穿梭的时候,阿里直接走到了他的面前用重拳将福尔曼击倒了。

旧有模式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即使阿里宣布要改变策略,但还是没有人相信,福尔曼吃的就是这样的亏,他实际上被阿里愚弄了。

不要照搬经验

摹拟算得了什么?猎犬也追随它的主人,猴子也会效法它的饲养者,马儿也会听从它的骑师。

——莎士比亚

拿破仑一生中令人叹服的一大战绩,就是成功地跨越了高峻的阿尔卑斯山,以出奇制胜的方式把奥地利军队打得落花流水,顷刻间土崩瓦解。

当时人们都认为,阿尔卑斯山是“天险”,没有一支军队可以翻越。但拿破仑心中早拟好了翻越的具体方案,据此对士兵加以训练,因此他率领军队成功地越过了天险。

当位于阿尔卑斯山另一边的奥地利军队,发现数万法军正在逼近首都时,他们甚至以为这支军队是“天降神兵”!当奥军准备调兵迎战时,却为时已晚。

拿破仑善于出奇制胜,赢得了无数次的大小胜利。而导致他最终垮台的原因,却正是因为他曾经赢得了太多的战争。赢得次数多了人就会自满,并且会用以前的经验来应付新的战争。可是事实证明,经验并不足以应付纷纭复杂的新情况,以经验套用在新形势上则无异于缚住了自己的手脚,等于作茧自缚,自毁前程。

当法军入侵俄国时,俄国大将库图佐图创造了一个焦土战术。这是拿破仑以前从未碰到过的,所以在俄军面前简直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每当看到法军,俄军便向后撤,并把所有他们认为可能落入法军手中的房屋和补给品统统烧掉。法军一直在追,俄军一直在退,沿途法军所见的尽是熊熊烈火。

拿破仑率军队追到莫斯科时,发现首都也是一片火海,克里姆林宫居然也被俄军给点燃了。拿破仑感到俄国人简直疯了!不过,他很快发现,法军找不到任何粮食和驻扎的房屋,远远从法国运送的补给品也遥遥无期。当时正值冬天,法军饥寒交迫,根本无法立足。

拿破仑此时才发觉形势十分不妙,便匆匆下令撤军。可是为时已晚,俄军反退为进,转守为攻,追击法军。在仓皇撤退的路途中,士气低落的法军又遭到俄军的追击,终于在滑铁卢战败投降。

拿破仑所遭受的惨败,完全是盲目照搬自己以前成功经验的缘故。因此可以说,拿破仑不是败在敌军的手上,而是败在他自己的手上,是他成功的经验才给他带来了失败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经验,同时又会从别人那里看到很多经验。对于经验,必须辨证地看待,灵活地运用。因为经验是一个既有用又无用、既有利又有害的东西,用得好可以使你继续成功,用得不好则会让你一败涂地。人既不能完全拒绝经验,也不要轻易上了经验的当。

切勿墨守成规

鲁莽的改变虽危险,但盲目的保守主义更危险。

——乔治

大象能用鼻子轻松地将一吨重的行李抬起来,但我们在看马戏团表演时却发现,这么巨大的动物,却安静地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

因为它们自幼小时开始,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固定的铁桩上,当时不管它用多大的力气去拉,这铁桩对幼象而言,是太沉重的东西,当然动也动不了。不久,幼象长大,力气也增加,但只要身边有桩,它总是不敢妄动。

这就是成见。长大后的象,可以轻易将铁链拉断,但因幼时的经验一直存留至长大,它习惯地认为(错觉)铁链“绝对拉不断”,所以不再去拉扯。人类也是如此——虽被赋予“头脑”(无限能力)这个最强大的武器,但因自以为不能使用武器,于是徒然浪费“宝物”,实在是愚蠢。

那么,人类又如何呢?人类也因未排除“固定观念”的偏差想法,只能以常识性、否定性的眼光来看事物,自以为是地认为“我没有那样的才能”,终于白白浪费掉大好良机。

曾经,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9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幸存下来。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暴晒下,每个人都口渴得嗓子冒烟,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是水——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不能用来解渴。当时9个人惟一的生存希望是下雨或别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几天过去了,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他们的周围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际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岛。渐渐地,8个船员支撑不下去了,他们纷纷渴死在孤岛。

当最后一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而扑进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船员喝完海水,一点儿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又甘甜、又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临死前的幻觉吧,便静静地躺在岛上,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他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船员非常奇怪,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当人们化验这水时发现,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实际上,这里的海水是可口的泉水。

克服习惯性思维的弊端

保守主义者虽有完好的两条腿,却绝对不想学步。

——罗斯福

早几个世纪里,牛津大学的几何学大师C·L·道奇森和维多利亚女王有一个极富典型性的故事可以揭示习惯的陷阱。

有一年,道奇森和三个小女孩在泰晤士河里划船,他认为和小女孩们交流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讲讲故事。于是,他启动他惯于严谨思维的脑袋,发挥出色的想象力,编了一个童话。后来他把这个童话写成书,以刘易斯·卡罗尔的笔名出版,立刻轰动全英国,那本书就是著名的童话经典《艾丽丝漫游仙境》。当维多利亚女王看了这本书以后,深深地被吸引,急不可耐地叫侍从通知道奇森,她希望看到他的全部作品。不久,道奇森亲自送去几卷自己的著作,令维多利亚女王面红耳赤,因为他送去的全是关于几何学的学术著作。

女王掉进习惯的陷阱了,她依照常识以为童话杰作的作家另外的著作一定也是童话。这就是习惯思维产生的障碍。

现在大多数教育制度倾向于教导学生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一个正确答案”的观念深植在我们头脑中。然而,生活中大多数问题并非如此,依你选择的标准不同,有许多正确答案。如果你认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在你寻找一个之后,就会停止追求其他答案的努力。这是与创造的宗旨相违背的。具有创意的答案或许就在第二、三个答案里头。如何克服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倾向呢?发散思维将帮助你。

发散思维是针对一个问题,沿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思考,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寻求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以求得最佳答案解决问题的思维。它重视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与记忆中的各种信息的相互联系,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发散思维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帮助人们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获得创造成果。所以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构成成分。著名创造学专家吉尔福特说过:“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志。”

发散思维在人们的言语和行为表达上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习惯性思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只从单一方向、单一角度、僵化地、习惯性地进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刚好与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相抵触,不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应该加以克服。

善于推陈出新

你们来到这世界,不是为了要服从老朽的东西,而是要创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辉的东西。

——高尔基

如何保持思考创新,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成败,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激活自己全身的能量,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事业中。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投石问路者,或难或易、或明或暗、或悲或喜,仿佛不停地挣扎在一个个“陷阱”之中,因此,有效的创新会点击人生火花,成为突击生存的梦想和手段。谁有创新思想,谁就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新,谁就会平庸!这就是说,一个有着思考创新习惯的人,绝对拥有闪亮的人生!

生活需要信仰,一个有信仰的人,跟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过着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

在众多信仰当中,思考创新是最独特的,也是最有效的。这种生活信仰,能帮助你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工作通常被认为是人生的起点。

北京大学邹衡教授说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能拯救自己,始终陷入痛苦的挣扎中呢?就是因为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却无健康的大脑,没有认真思考的能力,完全不能根据自身条件和时机寻找一条有创意的道路。创新思考是你在百般无奈时、沉思默想时意外的发现,是一种细致的观察,是一种才智的爆发!”

生活中,思考创新更是不可缺少的。以求职为例,职业的多样性,给每个有求职创意的人提供了可能。假设只有一种职业适合自己的观点,那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它本来就缺少创意,仅仅是一种不愿努力改变自身被动状态的懒惰心理而已。

惟有工作改变才能创新人生。这就是说,现代人试图改变人生的方法就是把智慧用在工作的创新中,力戒一种工作适合于自己的观点。用不同的工作挑战自我,就是最大的创新!

而这些,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实现。想成功就要开动大脑,思考自己的未来,才会有所突破,你的人生才会多姿多彩,避免烦恼。

一位老师说过:“考试的时候,你们把我讲的内容全部复述出来,最多也只能得‘良’,我要的是你们自己的思想。”这种学术上的包容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影响到他们的学生时代,而且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都是一个启迪、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如果你想成功,一定要养成思考创新的习惯,因为它是成大事的催化剂。

你要不停地思考,在学习前人优秀的东西的同时,要用创新思考的习惯,突破前人的束缚,突破这张网。

18世纪化学界流行“燃素学”。这种认为物体能燃烧是由于物体内含有燃素的错误学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许多科学家都去积极寻找燃素,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怀疑。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是热衷于寻找燃素的人,他从硝酸盐、碳酸盐的实验中,得到了一种气体,实际上就是氧气。但他却以为自己找到了燃素,命名为“火气”,并解释为火与热是火气与燃素结合的产物。舍勒如果不受燃素说的影响,当时就得到了氧气的发现权。英国人普利斯特在实验中也得到了氧气,可是也因为笃信燃素说,而把氧气说成“脱燃素的空气”,遭到了和舍勒同样的命运。

后来,普利斯特把加热氧化汞取得“脱燃素的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却未从众,他不受燃素说的束缚,大胆地提出怀疑,经过分析,终于取得了氧气的发现权,使化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要善于思考、敢于否定前人,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不能完全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应勇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些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开始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创新而向历史发出了挑战,或许人们已经把他们的容貌淡忘了,但他们的精神,他们对历史做出的贡献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你应把创新作为自己思考的特质之一,努力地成就自己的事业。

培养创新的能力

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对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

——别林斯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一位小发明家车亮,他还在小学的时候,就利用业余时间搞小发明小创造,他发明的不怕碰摔的“多用途泡沫塑料花盆”;无噪音、耗电少、省事方便的“自动按摩垫”;还有带冲水通道;保持碗盘清洁的“餐具盛装器”,都曾获得过国家专利。

搞发明创造,不仅没有影响车亮的学习成绩,反而促进了各学科的学习,他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获得黑龙江省少年儿童“露一手”大赛二等奖和“省少先队劳动实践小能手”的光荣称号。

人们把像车亮具有的这种开创性,用新思维、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应该敏锐地抓住自己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积极投入于创造发明活动中去。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创新能力呢?

1.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从引发兴趣、保持好奇心开始

学生时期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向往和追求。兴趣与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充满好奇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兴趣又是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断提高好奇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2.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有人以为创新能力只是一种点子,一种脑子里的灵机一动,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真正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在掌握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只有那些爱学习、懂得学习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创新能力。

3.敢于动手,促进创造力发展

翻开科学家的历史,追溯他们的成长道路,我们会发现,他们能在科学发明创造上获得成功,与他们从小就愿意动脑、动手有密切关系。瓦特从小喜欢各种机械,装了拆,拆了装,每天“动手”,后来终于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从小喜欢观察老鹰怎样飞行,自己动手制作风筝,后来终于发明了飞机。从生理机制上来看,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 z/h+8xjsjUr5lCKKXdWBdrHBJSORERg6QHSagAPUqCoa8c4xaZQrRoM7CO9VWm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