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顺应四季变化进行自我保健

第一节自我保健要回归自然,崇尚绿色

一、理解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健康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生活在大气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人要保持健康就要注意遵行天气、气候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起居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一)天气影响人体健康

不同的天气对健康有不同的影响。

1.气压与健康的关系紧密

在高湿环境下,气压每上升100帕(百帕为气压单位),多死亡2人,而自然风速每增大1米/秒,少死亡7人。当气压下降、天气阴沉时,人的精神最容易陷入沮丧和抑郁状态,表现为神情恍惚、六神不安,婴幼儿还可能产生躁动哭闹现象。当气压下降配合气温上升、湿度变小时,最容易诱发脑溢血和脑血栓。气压陡降、风力较大,患偏头痛病的人会增多,干燥的热风由于带电,能使空气中的负离子减少,这时候往往心神不安,反应迟钝,办事效率下降,交通事故增多。

2.气温与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

人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对人体健康最理想的环境温度在18℃左右。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冬季环境温度在4℃~10℃之间时,容易患感冒、咳嗽、生冻疮;4℃以下时最易诱发心脏病,且死亡率较高。春季气温上升,有助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加了被虫咬的机会,传染病容易流行;夏天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0℃~35℃时,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人会感到精神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35℃以上时容易出汗,不思饮食,身体消瘦,体内温度全靠出汗来调节由于出汗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血液浓度上升,心脏负担增加,容易发生肌肉痉挛、脱水、中暑。

3.日照对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适量的阳光照射,能使人体组织合成维生素D并且促进钙类物质的吸收。生长中的幼儿,如光照不足易导致软骨病。阳光对人的精神状况也有很大影响:阴雨笼罩的日子容易产生烦恼,阳光普照时心情往往比较舒畅。在炎热的夏季,如果阳光照射时间过长,有可能得日射病,发病急骤,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烦意乱,并可诱发白内障等疾病。太阳光作用于眼睛可影响人的脑垂体,调节抗利尿素、控制人的排尿量。

4.风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风作用于人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总是产生散热效果,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

5.湿度与健康关系也很密切

夏天湿度大(尤其是我国南方),汗水聚集在人体皮肤表面,蒸发散热困难,造成体温升高、脉搏跳动加快,使人感到闷热难受,食欲下降,容易出现眩晕、皮疹、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当气温在26℃以上,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容易发怒。当气温升到30℃时,湿度大于50%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冬季空气干燥,鼻黏膜、嘴、手、脚皮肤弹性下降,常常会出现许多微小裂口。冬季呼吸道疾病、肺心病发生率最高。

当阴雨天气来临,气压和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风湿性关节炎和有创伤的部位会发生与天气相应的变化,这时患者能感觉到隐隐作痛。在阴雨连绵、烟雾笼罩的梅雨和秋雨季节,能使人意志消沉,沮丧抑郁。不过久晴之后遇上一场暴风雨,空气中湿度的负离子大量增加,可使人头脑清晰、情绪安定欢快。

气象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大多具有季节性,天气突然变化时,往往在几天内骤然增加许多感冒、哮喘、胃溃疡穿孔以及咯血的病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机体难以随气候的变化及时调节而诱发疾病。

医学科学研究不仅已经证实了风湿性关节痛与天气有关,而且还发现高血压、冠心病每到秋冬时节的发病率骤增;哮喘病多发生在阴冷干燥的寒冬季节;偏头痛大多出现在湿度偏高,气压骤降,风力较大之时。

(二)气候变化在人体的反应

现在,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77%的心肌梗死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性升高。在高气压控制下的气候条件里,特别在冬季寒潮天气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最多。这主要是寒冷刺激,使人体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肌需要的指数(心率与血压的乘积)相应增高,加之患者本身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现象加重,所以到了冬初,心肌梗死发病者特别多。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慢性肺部疾病者,在秋末冬初季节气候突变时,容易使旧病复发或加重。这是因为寒冷会降低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破坏其防疫功能。由于全身受凉、呼吸道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减少,加之寒冷使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异物的功能减弱,因而易引起感染或使原有的疾病复发及加重。

关节炎病人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人体各个关节虽然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这种适应能力由于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若病人关节的功能已遭到破坏,每当风雨到来之前,常常会出现疼痛。研究发现,关节疼痛的诱发并不是个别气象因素的作用,而是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气压和温度的变化。如果气压低、温差大,则多数病人的症状会明显加重。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也具有季节性复发的特征。溃疡并发症常因天气骤变而诱发。病变部位虽在胃及十二指肠,但致病原因往往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当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因骤冷、雨淋、气压变化而失调时,就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壁紧张性收缩及蠕动增强、局部血管痉挛、胃黏膜营养障碍,从而使溃疡加重。医学研究人员分析了345个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或穿孔的病例,发现天气变化越突然越急骤,所引起的生理、病理反应也越大,主要表现是胃酸分泌和黏膜的改变。

气候变化与癌症也有一定的关联。美国科学家克拉斯诺指出:“子宫颈癌及肺癌的发生与较高的气温有关,而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往往是在较冷气候下频频发生。”英国研究人员在对大不列颠、瑞典和挪威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进行研究后发现,恶性肿瘤往往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更为频繁。一些科学家认为,某些病毒性癌症媒介只有在特定的温度下才能幸存。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气候阴晴冷热的变化,往往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每当秋高气爽或风和日丽的时候,人们的精神往往乐观通达、心情舒畅;当寒风阴雨、干燥闷热的天气,人们的心情就会变得烦躁易怒或抑郁低沉。这是因气候的突然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的变化又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气候的变化对身体健康的人影响也很大,最突出的是不良的气候条件很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感冒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而发病较多的是冬春两季,在这期间又以寒潮袭来时发病最多。寒潮袭来时,气温大幅度下降,如保暖不及,机体容易着凉感冒,特别是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由于身体的抵抗力差,更容易发病。另外,如果冬季气候该冷不冷,空气中的多种细菌、病毒就趁机大量繁殖,从而可增加传染病的感染机会。

要减轻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注意天气预报是最简便的方法。根据气候变化来增减衣物,调整心态,才能降低气候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贴心提示:

储粮的最佳温度是8℃~15℃,可防止粮食生虫。

保管茶叶温度是10℃以下,室温越高,茶叶越容易变质。

冻鱼的最佳温度是在零下3℃以下,在此温度下,鱼不易变质,且可保持鲜鱼味。

冻肉解冻的最佳温度是10℃~15℃,可以使肉解冻而成分不遭破坏。

储存鸡蛋的温度是15℃以下,在此温度下鸡蛋不易腐败。

存放牛奶的最佳温度是15℃以下,可抑制细菌繁殖,防止牛奶变质。

二、进行身体保健离不开四季养生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四时节令变化的运行,阴阳活动的规律,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善于养生的人能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才能像其他生物一样生长沉浮。如果违反了按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来养生的道理,就会砍伐他的根本,破坏他的元气。

(一)四季养生离不开气候变化

顺应四时阴阳的养生就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根据这一道理来指导养生,最重要的是养护精气。

中医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谨慎饮食起居,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春天共3个月(立春至立夏),天地间生气发动,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人们宜晚一些睡觉,早一些起床,在户外散步,或打太极拳、跑步,这样就可以放松形体,阳气外达体表,顺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

春季也是外出旅行的好时光,古人很讲究踏青,现代人喜欢春天,这可使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情绪愉快。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繁荣,绿树鲜花,一派秀美景象。人们晚睡早起,使身体的气机充分向外宣泄,以适应夏季万物郁郁葱葱的生长的趋势。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气候干燥渐凉,风声劲急,万物开始变黄,大地出现萧条现象。秋风萧瑟,落叶残花给人一种肃杀的景象,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欧阳修作《秋声》,就是因秋天的肃杀而引起的个人情绪变化。

在这个季节,人们可到郊外风景区活动,进行自我调剂,做一些有兴趣的活动,安稳自己的情绪,坚定自己的生活态度。“重九”登高就是最负盛名的活动之一。

冬季气候寒冷,朔风吹,水结冰,万物潜伏闭藏,人宜提早睡觉,晚些起床(以日出为标准),使气机潜藏于体内而不受损伤。冬季以室内运动为主,户外活动宜进行长跑等运动量大一些的运动。

外出要注意保暖,特别是手、足等部位要防止冻伤。冬天也要常食羊肉、鸡肉等温热性质的食物,并适宜用补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的重要名言,意思是说顺应季节的变化用药和生活。

(二)动、静与四季结合

生命是动与静的结合,中医上讲究“动则生,静则息”,就是与生命的动、静相结合的写照。

按照生物化学研究证明,运动的时候,人体氧化加速,新陈代谢增高,消耗的能量也随之增高;而静止时,人体的还原、合成占了优势,代谢降低,可以储存的能量也就增加。

不少疾病,如神经官能症、关节炎等,需要由活动来辅助治疗。但也需要有充分的静养;有些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肺结核等需要患者以静养为主,但也需要一定的活动。

因此,对于人体来说动与静都是需要的,对于患者的肌体就更需要科学地掌握动与静的最佳尺度。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推行过“冬眠疗法”,就是用药物强制病人进入冬眠状态,使呼吸、心跳、血压、代谢均降低,大脑深度抑制,收到了一定效果。当然,现在研究发现,很多行为疗法效果很明显。

冬天是静养的好时机,有了适当的静养,人体才能补充能量,才有更充分的精力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生物学家早已证明,人们在静养状态下神经充分放松,呼吸、心跳、血压、体温都相应降低,这样的修复对人体能产生防病保健、增强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

根据四季变化来养生保健是个人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

贴心提示:

居室的最佳温度是8℃~20℃,这只是人们感到最舒适的温度。

泡茶时开水的最佳温度是70℃~80℃,这时泡的茶色、香、味俱佳。

洗澡时水的最佳温度是35℃~38℃,因为这个温度和体温相近。

就寝前洗脚水的最佳温度是40℃,因为这个温度的热水能使足部及下肢的血管扩张,大脑得到休息,有助于进入睡眠。

第二节根据春季气候进行自身的调养

一、了解春季气候特征和保健的基本要求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在春天到来之际,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春令养生,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萌生的特点,要求注意维护阳气,着眼一个“生”字。

(一)春季气候对健康的影响

春季6节气,是万物生发、推陈出新的季节,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与自然界相应。

保健养生应注意养护春季的“生发之气”。相反,若不注意“生发之气”的调养,逆时而动,不仅影响到春季6节气机体的健康,而且可能遗患于以后。

春季风气当令,在人体应肝。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所以春季气候变化多,温差幅度很大,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在这个季节里,一些肝病、冠心病、高血压病人的病情容易发生变化,应当注意。另外,由于从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和少年儿童。

1.春宜养阳,顾护阳气

春季6节气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人与天地相应”,春天阳气初升,此时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6节气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顺时而养。注意保护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应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情况发生。春季6节气生发之气是夏长之气的基础。如果春季6节气阳气生发不足,或者阳气受到损害,就难以给夏长提供良好的基础,会发生“寒变”。这就是所谓的“春夏养阳”。

2.慎避风寒,防止春瘟

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风邪相关连。春季6节气风气当令,正是百病宜发的季节,正所谓“百草回芽,百病易发”。由于春季6节气多风,增加了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易伤阳气。加上春季人体腠理疏松,一些病邪容易侵袭人体。所以春季6节气养生的关键是要避风。

另外,春季6节气天气变化无常,乍暖还寒,致使人体难以适应,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一些致病物质会乘虚而入,诱发疾病。

所以在春季6节气中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体弱多病之人。我国古老的生活谚语“春捂秋冻”是符合春季养生原则的,因此在春季6节气一定要注意防避风寒。“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

春季6节气气候转暖,百花吐艳,同时也有利于很多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的生长繁殖,危害人体健康,容易导致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脑、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尤其好发于儿童的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麻疹、白喉、流脑等在春天极易发生,威胁儿童健康。所以在春季来临时,要注意防范。

另外,春天还是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多发时节。所以,平素一定要加强身体锻炼,并在春季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3.调节情志,保护肝脏

春季6节气肝气旺,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所以春季6节气养生,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机能正常,以适应春季6节气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发生。

由于春季6节气气候乍暖还寒,变化较大,人体极易感受风寒之邪,肝脏之阳气受伤,以致不能生心火,到夏季6节气火就不足,容易发生寒性病变,另外肝脏本身也容易产生疾病,或肝炎等旧疾复发。

随着春季6节气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不断增加,新陈代谢日渐旺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而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血液循环的加快主要在于血量的调节,营养供给的增加则重在消化、吸收。这些生理功能的变化在中医看来,均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

(二)6节气的养生之道

春季的6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各个时期都有其特点。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后,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渐上升。立春之后,人体变化也由此开始。肝木应于春时,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疏泄肝气,保持情绪的稳定,使肝气条畅而不影响其他脏腑。

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更会随着春季的阳气升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地区,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须振奋精神,勃发朝气,志蓄于心,身有所务。

惊蛰时节,人体中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天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春分对人体而言,重要意义仅次于夏至、冬至,对健康也有较大的影响。

春天高血压病多发,也容易产生眩晕、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发时间,所以调摄情志颇为重要。

人们应顺应春季生机盎然的特点,多做户外活动,调摄情志。如野外放风筝、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空气、嬉戏玩乐,将一切烦恼置之度外,迎天顺气、随风送忧。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还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春季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脑等疾患的多发季节。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性病的人在这段时间内要忌食易发病食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避免旧病复发。

谷雨时节随着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人体在这段时间内更为困乏,所以要注意锻炼身体。

贴心提示:

春天洗澡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水温不宜过高

一般水温在25℃即可。过高会使人晕倒,过低又易感冒。

2.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在20~30分钟即可,因为温、热水浴能使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时间过长易产生疲劳,还会影响内脏的血液供应和各项功能,久热能使人虚脱。

3.饱食和空腹不宜入浴

洗澡能够影响消化功能,饭后马上洗澡会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日久还可引起胃肠道疾病;空腹入浴可能发生低血糖,洗澡的人会感到疲劳、头晕、心慌、甚至虚脱。

4.打肥皂不宜过多

每洗一次澡打一遍肥皂即可,过多反而会刺激皮肤,产生瘙痒。

5.患重症者不宜入池

因为公共浴池多不能自调水温,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不宜入池,以防病情突变。

二、依据气候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

春季饮食起居要根据气候特点来调节。比如“春天宜保暖”、“阳春三月宜出游”等,做好春季保健,即为一年的自我保健“工程”开了个好头。

(一)春季饮食起居基本原则

春季遵循下面几条养生宝典,会让你受益无穷。

1.宜春捂

立春之后,冬去春来,阴退阳长,乍暖乍寒,气候变化异常。正如民谚所云:“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说明气候多变,有时早晨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阳光暴晒,气温骤升,傍晚寒雨突降,冷气逼人。这时如果突然骤减衣服,极易“寒邪入内”,寒则伤肺,容易引发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多种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细菌、病毒感染及人体调节有很大关系,所以古今养生都十分强调“春捂”,通俗地说,就是“春不忙减衣”。正如《寿亲养老新书》说:“早春宜保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民谚“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春捂”得法,就会减少发病的机会。

2.宜春游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到处绿树成荫,欣欣向荣,空气新鲜,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多,最适宜人体进行空气浴、日光浴,以吐故纳新,调和呼吸,协调阴阳,冲和气血,安宁神志,心情舒畅,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人应顺应这一自然规律,到绿色世界中去遨游,必将助阳气、强筋骨,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3.防“春困”

春天,有些人昏昏欲睡,感到困乏没劲,提不起精神,没精打采。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春困”不是病,是人体生理机能暂时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冬春交接,皮肤、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血流量减少,而大脑和内脏的血流量却增加。进入春天后,随气温升高,皮肤毛孔舒展,血液供应量增多,而供应大脑的氧气相应减少,昏沉欲睡。

克服办法是:做到早睡早起,睡足8小时,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坚持锻炼、散步、慢跑、做操,促进血液循环及脑部供血;积极参加文娱活动或春游,不劳累过度,注意劳逸结合等。

4.防发病

春天的气候适合各种病毒、细菌传播,如流行性感冒、脑膜炎、腮腺炎(猪头风)、小儿麻疹、支气管炎、肺炎等,都在春季易发病。此时,要适应气候的变化,早睡早起,居室通风换气;勤洗澡换衣;尽量少去影剧院、集市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病毒的感染机会。

5.调饮食

“当春之时,食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饮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易消化”。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元气健壮,人可健身益寿。因为春天是肝旺之时,酸性食物不宜多吃,多食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在春季多发的原因之一。春天阳气生发。宜多食辛甘食品有助于春阳,温食有利护阳。因此,春季饮食宜甘、甜、辛,少酸、油腻、黏滞食品。宜多食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食物,如瘦肉、鱼、蛋、大枣、蜂蜜、胡萝卜、菜花、小白菜、水果等,有利养阳敛阴,养肝护脾。适当吃点补品,补益元气,有益脾胃,助阳气之效,至于寒凉、油腻、黏滞、烟酒之品易伤脾胃阳气,则应尽量少食。

(二)春季郊游防风寒

郊游踏青,离开了城中的喧闹环境,使长期紧绷的神经得以松弛;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使人心肺无比舒适;在明媚的春光中,踏青赏花,有助于精神愉快。

春回大地,阳气升发,万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举目望去,遍野皆绿,这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大脑皮质层、视网膜组织具有调节作用,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在春暖花开季节,外出踏青,有花粉过敏症的老人要注意花粉的过敏。花粉是由植物蛋白等成分组成的,具有很强的抗原性;有过敏体质的人对花粉这个抗原物质特别敏感,微量的花粉就会使体内产生大量相应的抗体,这样,把侵入人体的花粉抗原物质排降之后,体内还有大量的过剩抗体,这些过剩的抗体固定到呼吸道或皮肤结缔组织等处的肥大细胞上,当人们再次接触原来的花粉时,这个抗原物质就会和固定于肥大细胞上的抗体相结合,肥大细胞就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引起局部平滑肌痉挛、微血管扩张、血浆外渗等多种病变,出现阵发性喷嚏,流清水鼻涕,阵发性支气管哮喘,上腭、外耳道、眼结膜等处奇痒,还有的出现荨麻疹、过敏性结膜炎等。因此有花粉过敏症者,要寻找出对什么花粉过敏,外出踏青时要避开这种花,也可事先服用抗过敏药物来预防。

外出踏青还要注意春天气候的变化无常,外出时要备足衣服,携带雨具,以免受凉、淋雨。登山出汗时勿急于脱衣或迎风而立,避免伤风受凉。春季的草地上多阴冷潮湿,尽量不要随地而坐,以免寒侵致病。

贴心提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许多老年人纷纷积极参加春练,但是春练不当,往往会适得其反。

1.不宜早

春天晨间气温低、温差大、雾气重。因为室内外温差悬殊,人体骤然受冷,容易患伤风感冒或哮喘病,也可使“老慢支”、冠心病等病情加重,所以老年人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为宜。

2.不宜空

老年人新陈代谢慢,早晨血压、体温偏低,且经过一夜的消化,腹中空空。所以晨练前应喝些饮料,增加热量,加速血液循环,防止脑血管意外。

3.不宜露

早晨户外活动,要选择在避风向阳、温暖清静、空气流通的旷野、公园等场所,不要顶风跑,不可减衣活动,更不宜脱衣锻炼。出汗时,千万不可立即脱衣服,让寒风直吹。

4.不宜激

老年人体弱,适应性差,故运动量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宜多做些散步、太极拳、广播操等舒缓的活动。激烈运动会诱发心、肺疾病。

5.不宜急

即不做无准备的锻炼,老年人晨起后肌肉松弛、关节僵硬,四肢功能不协调,所以锻炼前应轻柔地活动躯体,扭动腰部,放松肌肉,活动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发生意外伤害。

三、春季多发病的预防保健

春天气候渐暖,可是乍暖还寒,极不稳定,不注意保健,就会招致各种疾病,甚至引起旧病复发,因此,值得人们注意。

1.精神病

医疗气象研究表明,每年的3~5月是精神病复发率极高的时节,约占全年的70%以上。研究表明,春天空气干燥、风沙大,有的大风频率过低,极易产生次声波,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置人于死地;此外,猛烈的大风致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大大减少,使人体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紧张、压抑、疲劳,导致精神失常。其症状为失眠、记忆力减退;性格突然变得少言寡语;对周围的人过分多疑;动作和行为失常。为防止春天精神病旧病复发,对有以上精神病异常迹象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根据季节和气象变化对精神病人科学护理,注意睡眠和休息,给病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2.花粉过敏症

春暖花开的季节,有些人总是感到鼻子奇痒难忍,接连不断地打喷嚏、流清涕,眼睛也经常流泪、发痒。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痛、胸闷、哮喘等症状,这种季节性疾病多是过敏体质者接触花粉后引起的过敏反应,称为花粉过敏症。有过敏体质的人应尽量减少外出,尤其少接触各类花粉。即使外出,也应注意戴上口罩、墨镜等,必要时应带些防止过敏的药物,如扑尔敏等。

3.冠心病

医疗气象研究表明,每年的3~4月,是心肌梗死的一个发病高峰期。因此,冠心病人在度过严冬之后,切莫忽视春天的考验。此外,风湿性心脏病人常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出现复发和加重。患者应特别注意保健,如加强体育锻炼、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防寒保暖。

4.关节炎与肾炎

关节炎病人对气象变化甚为敏感,尤其是早春时节,气温时高时低,时风时雨,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关节炎病人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关节要保暖,脚部不要受凉。如一旦受寒,及时用热水洗脚。对肾炎患者来说,感冒不仅有发热、流涕、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而且极易导致肾病复发。

5.春季皮炎

不少青年女性,一到春天,容易产生一种叫“桃花癣”的皮肤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脱屑、瘙痒、干痛等症,还有些女性表现褐斑、丘疹等,也有的表现为雀斑增多或褐斑加重。这主要是对春天阳光中紫外线过敏所致。所以,春天女士们应尽量少晒太阳,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对易致过敏的虾类、淡菜等不吃为宜。

贴心提示:

老年人春季活动要注意下面几点:

1.防睡眠过多

春天易犯困,有些老年人有睡懒觉的习惯。中医认为久卧伤气。睡眠过多,无病也会躺出病来。因为久卧会造成新陈代谢能力下降,营养障碍,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僵硬不舒,身体亏损虚弱。因此,老年人在春天要早睡早起,既要保证充足睡眠,又要防止睡眠过多,一般每天睡8小时即可。

2.防懒于活动

春光明媚,正是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健身活动的大好时光。常到户外活动,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荡涤体内污气,增强心肺功能;还能舒适地沐浴和煦阳光,杀死皮肤上的细菌、病毒,增强肌体的免疫力。

3.防衣着不当

春天气候多变,忽寒忽暖。一天中,气候也有暮凉、白昼暖、午夜寒的变化。因此,老年人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而应适当地“捂”一段时间以便身体各个部位能够适应,这样可以防止受凉感冒,从而免除诱发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的危险。

4.防生冷食品

在春天,老年人要注意饮食调理,宜多吃富有营养而又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不吃或尽量少吃生冷食品,以免刺激胃肠引发疾病。胃寒者早晚喝点姜糖水,有御寒胃和防治感冒的双重作用。

5.防四处大串门

春天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老年人由于免疫力差,所以容易感染,在疾病流行期间,老年不要频繁出入商场、影剧院等人多的公共场所。每天用淡盐水漱口,或吃几瓣生蒜,或在室内熏醋,均有预防呼吸道传染的良效。

第三节顺应夏季气候做好养生与保健

一、顺应夏季6节气的个人保健

从立夏开始进入夏季,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季气候炎热,各个节气都有它各自的特点。

(一)夏季6节气的气候特征

夏季6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首先是立夏。立夏在每年阳历5月5日或6日。立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夏季开始,二是指万物至此皆已长大,“夏”原意为“大”之意。但是,全国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立夏时节炎暑降临,气温升高,雷雨增多,动植物进入生长旺季。

小满在每年阳历5月21日或22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此时节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对植物生长有利,在江南一带,气温平均22℃左右,最高气温可达35℃。

芒种在每年阳历6月5日或6日。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芒种时节进入典型的夏季,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什物容易发霉,所以又称这段时间为梅雨时节。

夏至在每年阳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进入炎热夏季,万物在此时节生长最旺盛。

绿树浓阴,时至小暑。小暑在每年阳历7月7日或8日。

此时天气虽热,但未达到极点,小暑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个节气,会出现大暴雨、雷水和冰雹。

大暑在每年阳历7月23日或24日。“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此时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使人酷热难耐。但是,炎热的大暑正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平安度过6个节气,我们也就平安地度过夏天了。

(二)夏季6节气的养生保健

炎炎夏日虽然酷暑难耐,可是每个时期都有其保健的重点。

立夏是夏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时节应早睡早起,多沐浴阳光,注意情志的调养,保持肝气的疏泄,否则,就会伤及心气,以致秋冬季节易生疾病。

立夏是春夏之交,是儿童发育最快的时候,所以,日常生活饮食要注意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及时补充钙质、维生素及食物营养,更要注意儿童和青少年的衣着和体育锻炼。

春夏之交,在饮食上应注意忌食性热升发之物,以免耗气伤津;同时也不宜过早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日常食物也容易变质,夏季应避免食入不洁食物,以防发生肠道病变。

小满时节,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为四季最多,所以,应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不受损伤。时至夏日,治病用药时要偏于清凉,如菊花、芦根、沙参、元参、百合、绿豆、扁豆、山药、冬瓜之类,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过于温热,损伤阴津;也不宜过于寒凉滋腻,反使暑热内伏,不能透发。小满时节,使人精神不易集中,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吸纳大自然清阳之气,以满足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期。黄梅雨季,一般约为一个月左右时间,一般在芒种后数日“入梅”(“进梅”)。黄梅时节,多雨潮湿,由于湿气能伤脾胃,故此时要注意保护脾胃,少食油腻,以免外湿影响消化功能。

其时,阳气旺盛,天气炎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疾病,如急性肠胃炎、中暑、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眼炎等,都是夏季的多发疾病,痢疾、乙脑、伤寒等都是夏季易发的传染病,应注意预防。

夏至以后,太阳逐渐南移,白昼自此逐渐缩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升高。

自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之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宿疾的最佳时期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冬季易发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或减轻慢性病的复发有较好的作用。

小暑时节,万物繁荣秀丽,天地气交,人们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才能与“夏长”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季养“长”之机。这段时间应适当参加户外的活动。较为合适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可使人忘却夏季炎热的烦恼,音乐悠扬舒缓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脑及各系统功能,协调各系统器官的正常活动,促进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提高人的修养,“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由于天气炎热,食欲减退,食物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同时,进食要定时定量,可提高胃液分泌量,增加食欲。要多饮开水,饮用时加少量食盐。适当吃些瓜果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如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萝汁等。但要注意冷饮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冷饮刺激肠胃道内壁,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会发生肠胃疾病,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例如西瓜,虽是一种消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多了也会肚腹膨胀,不利消化,再则小便增多,也会使人感觉疲劳,尤其是小儿、老人和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内脏下垂等气虚病人,更不宜多食。这段时间气温很高,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食用变质或不洁食物,切勿生食海鲜,不吃醉、糟及炝类食物,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出现。

贴心提示:

1.夏季最佳营养素——维生素E

维生素可让你平安度夏,“最佳”桂冠非维生素E莫属。德国科学家强调,人在夏天会遇到三大危险,即强烈的日照、臭氧与疲劳,而维生素E可将这三大危险降到最低程度。维生素在麦芽、麸皮面包、胡桃泥、奶制品等食物中含量较多,夏天可多安排一点。必要时也可酌服维生素E药丸,每天15~60毫克足矣。

2.夏季最佳运动——游泳

夏令最好的运动是游泳。游泳不仅锻炼人体的手、脚、腰、腹,而且惠及体内的脏腑,如心、脑、肺、肝等,特别对血管有益,被誉为“血管体操”。另外,由于在水中消耗的热量要明显高于陆地,故游泳还能消减过多的体重,收到健美之效。

3.夏季最佳服色——红色

不少人认为穿白色衣服度夏最佳,其实穿红装更好。其奥妙在于红色可见光波最长,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不受伤。防止皮肤老化甚至癌变,而其他服色(包括白色)此种功效较弱。至于面料,当以混纺的T恤衫为佳,其最佳混合比例为33%的棉绸、67%的聚酯。

二、夏季饮食起居的调养

夏季是万物发展的最高峰。夏季气候炎热,湿度很大,做好夏季6节气的养生,保健必须顺应的气候特点,遵循夏季养生的基本要求。

(一)夏季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

夏季高温加干燥,使人体排汗过多,导致水盐代谢紊乱以及其他失调,干热风天气会使人们出现偏头痛、眩晕、烦躁、抑郁等,而且很多疾病在此时会加重。研究发现,溃疡病穿孔、栓塞、血栓、手术后出血、头痛等都与夏季6节气干热风有关,它会使人的反应降低,出现各种不良的后果,自然死亡率也相应增高。

夏季6节气的气候除了炎热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湿”。湿是指外界环境的湿度大。相对湿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散热,与人体对气温的感觉密切相关,人体体表热量的散发决定于空气中能容纳的水蒸气的饱和程度。饱和程度越高,也就是相对湿度越大,热量的散发就越困难。当气温大于20℃时,相对湿度发生变化,人体就产生不同的温热感,进而产生的生理效应也不同。当气温小于20℃时,相对湿度发生变化,人体的温热感没什么变化。气候过湿,常常会使旧病复发,或者加重。研究发现,“高湿度”可引起心肌梗死的发作,“气压降低伴高温”的天气可导致多发性关节炎的复发,“湿热”天气还可加重胃溃疡的发病。因此,夏季6节气室内适宜温度为21℃~30℃之间,合适湿度应在30%~70%。如湿度太高,达80%以上时,会使人感到闷热,应开窗通风。湿度太低,用湿布拖地板,可增加室内湿度,使人精神振奋。

一般而言,夏季6节气空气偏于暖湿。就湿度而言,在我国南北各地,大气各层相对湿度都是冬季6节气小,夏季6节气大。夏初江淮梅雨季节,天气潮湿,湿度过高;盛夏及长夏三伏时期的气候特点是高温、低压和高湿度,人们称之为“两高一低”。在此时,更要注意湿、热侵袭伤害人体。

夏季6节气暑气当令,内应于心,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此时要顺应自然,根据“万物生长,心气火旺”的特点,注意防病强身,对延年益寿有很大益处。

(二)夏季饮食起居的调养

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能帮助我们平安度过酷暑,这也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

1.起居调养

夏令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新陈代谢旺盛。为适应这种变化,夏季作息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人体阳气。夏天中午气温最高,午餐后应安排午睡,以避免炎热,调节精神。

夏天气候炎热,出汗较多,为祛暑防病,保持皮肤清爽,每天需洗1次温水澡。炎热使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须注意不要贪凉,以防受凉发病;衣服要勤换洗,久穿湿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刺激皮肤,引起汗斑及其他疾病,应尽量避免。

2.夏日饮食

(1)多吃盐。夏季高温下人出汗多,而汗中98%~99%是水分,其余是氯化钠即盐,氯化钠是维持人体内渗透压平衡的主要成分,缺乏时可发生生理异常,有口渴、体软、皮肤干、唇舌燥、少尿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虚脱甚至休克。因此,在剧烈的劳动或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盐分,平时也应适量吃咸点,以保证体内盐的平衡。

(2)多吃苦。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角度出发,夏季应多吃苦味食品,苦味食物有除燥热和利尿等作用,还能刺激脾胃的运化能力,苦味入心经,可降心火,苦味之阴可调和夏季之阳热。另外,苦味食品一般含有较多的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苷类、苦味质、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作用。

(3)多喝水。水是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也是能量与营养代谢必需的载体,缺乏水分会极大地影响身体健康状态。夏季一方面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另一方面气温高、出汗多,都会消耗更多的水分,所以夏季应经常性地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同时,不应过多喝甜味饮料,因它不但起不到解渴的作用,糖类食品还会转化为葡萄糖,进而转化为脂肪。容易使人发胖。

(4)多凉茶。夏季要注意消暑,可多喝些绿豆汁、菊花茶、金银花茶、桑叶茶、瓜皮茶等凉茶。喝热绿茶也能促进汗腺分泌起到消暑良效。凉茶最好能根据各人体质及身体健康状况选择饮用,也可在市场上选购多种新鲜草药搭配煎煮,还可放入冰箱冰镇再喝,口感会更好。

(5)多吃鲜。夏季人体消化液和消化酶分泌减少,食欲下降,而机体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要注意多吃一些味美不腻、富含营养的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等,可减轻胃肠负担,保证足量营养。高温下食物会更快地受到细菌的污染,更容易腐烂变味,所以要注意洗净瓜果,尽量不吃剩菜,熟食也要煮或蒸透后再吃,放在冰箱内的食物不能过久,否则变质也会引起食物中毒。

(6)多补钾。人在夏季精神困倦、四肢疲乏及食欲衰退等,与出汗多缺钾有直接关系,故夏季应适当补钾,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活活动。含钾较多的食物有:大豆、土豆、红豆、紫菜、海带、青苋菜、榨菜、玉米等。

(7)多喝汤。夏季食欲不好,消耗又大,多喝些汤对调节胃口、补充体液、增强食欲极为有利,而且还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如猪骨头可防治骨质疏松症,大枣银耳汤能滋阴补血,绿豆汤能降温消暑等,汤有荤汤、素汤之分,也可分为清汤、奶汤,或分为卤鲜、酸辣、甜味汤等。可适合多种人的口味。

3.精神养生

夏属火,火与心相应。中医认为心藏神,在炎热的盛夏,要重视心神的调摄。在夏天应该做到神清气和,心情愉快,心胸宽广,精神饱满,切忌发怒,要保持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宣泄。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及夏令营活动,也可外出旅游避暑。

4.运动护养

夏季经常参加运动锻炼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胃肠道消化吸收,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候进行,应避免长时间在阳光直射下锻炼。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体操、气功、太极拳为好,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他的运动项目。

5.保健防病

夏季要注意预防中暑。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及通风。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出大汗、口渴等中暑先兆症状。应及时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同时喝一些盐开水或祛暑饮料。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保证充足的睡眠。

贴心提示:

装有空调的汽车,门窗全是关闭的。当长时间停车又未关闭空调机时,因为转速慢汽油不能完全燃烧,排出的废气中有毒成分很高。如果此时车外没有风,排出的废气散不开,很容易被空调装置吸到汽车里,汽车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这些气体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二氧化碳可使人窒息,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被人体吸入后,会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使人感到头痛、胸闷,严重时会引起昏迷、死亡。这些统称为汽车空调病。

预防汽车空调病的有效措施是:在长时间停车时,应关闭汽车发动机,停止使用空调;若仍继续使用空调,应将汽车停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让风把汽车废气吹散,并打开车窗。

三、积极预防常见的夏季病

初夏,江淮一带阴雨连绵,空气湿度很大;盛夏酷热难耐,也很容易爆发一些常见病。

(一)关节疼痛

由于寒冷、潮湿刺激关节处,引起自身组织抗原性改变,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在中老年人中常常有关节和腰腿酸痛症状出现。

(二)中暑

盛夏季节,气温很高,特别是在强烈日光照射下的高温环境中,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者在酷暑炎热的时候集会等,体内产生大量热量,人体即使大量出汗,仍来不及散热,就会使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发生头昏、眼花、胸闷、心悸、恶心乏力而中暑。预防中暑的关键是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尽量避免高温作业和骄阳下的露天作业。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将患者平卧于阴凉通风处施行急救。

(三)夏季感冒

大部分的夏季感冒都是因为身体突然着凉,使血液受到冷却而反射性引起鼻子和喉咙的一时性缺血,使抵抗力减弱,感冒病毒乘虚而入的。而且夏季感冒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状以外,还有口渴心烦等内热现象。

人们在夏季应加强身体锻炼,注意饮食调节,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过于贪凉,特别是不要长时间使用空调,这些都是预防夏季感冒的关键。此外,应注意多喝白开水,因为夏季人们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再加上感冒时容易发烧,而发烧是人体与病菌抗争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体液。睡眠对治疗夏季感冒也颇有帮助。实践证明,当人睡眠减少、劳累过度、寒冷刺激时,体内“胞壁酸”大大减少,抵抗力会随之下降,细菌、病毒等病源微生物便乘虚而入,诱发疾病,感冒即是这类疾病之一。如果患者能增加睡眠时间,体内的“胞壁酸”就会不断增多,人体的抗病力也会随之加强。所以,夏季感冒应多喝水、多睡觉。

(四)头昏、耳鸣

如果在烈日阳光下暴晒,因日光红外线照射人体大脑组织、脑膜等易引起头昏、耳鸣、烦躁不安等症状。

(五)传染病

腹泻和肠道传染病是夏季最主要的流行病。夏季气温高、雨水多,高温高湿的天气会促进细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容易腐烂,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也格外活跃,全年是暖冬,春早夏长更是加大了夏季传染病的发病率。因此,人们在夏季预防肠道传染病要做到: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可能吃熟食热食,少吃凉拌菜或冷食,不要吃变质食物;喝开水或凉开水,不要喝生水;有病及时就医,以免殃及家人和朋友。

贴心提示:

老人免疫力相对来说较弱,要想平安度夏,要注意:

(1)注意调剂饮食。在夏季,老年人应该注意调剂饮食,多吃瘦肉、鱼虾、蛋类、牛奶、豆制品等。同时应多吃些消热去暑的蔬菜和瓜果,少食油腻大和辛辣上火的食物。

(2)注意睡眠充足。夏季夜短,睡眠时间相应减少,因此,老人要注意休息,每天应保证一定时间的夜间睡眠和午睡。

(3)注意经常饮水。夏季气温高,人体水分消耗大,老人应主动饮水,及时补充水分。每天饮水总量应保持在2500毫升左右。

(4)注意保护皮肤。在夏季,老年人应经常洗澡,换洗衣服,预防蜂蜇和蚊虫叮咬。同时,要避免在烈日下暴晒,防止紫外线、红外线损伤皮肤。

(5)注意降温防暑。在高温季节,老年人容易发生中暑或“热射症”、“热痉挛”等。因此,在天气闷热,烈日当头的时候尽量不要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该戴上遮阳帽和墨镜;穿衣应宽大、松软、单薄、颜色浅,多到阴凉处休息或用风扇纳凉,注意降温。

第四节重视“多事之秋”的养生与保健

一、掌握秋季的气候特征和保健的基本要求

秋季从立秋开始,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结束秋季,到达冬季。秋天阳光和煦,气温渐降,此时万物成熟,进入由热到冷的过渡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这一时期的保健呢?

(一)秋季的气候特征

秋季每一个节气的气候都不同,了解秋季各节气的气候是做好秋季保健的基础。

立秋在每年阳历8月7日或8日。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秋是肃杀的季节。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

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

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

处暑在每年阳历8月23日或24日。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

白露在每年阳历9月7日或8日。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汽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同为白露节气,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结,而南方有些地区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时分桂飘香”的说法。

秋分在每年阳历9月23日或24日。秋分这天,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候鸟,如大雁、燕子等都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寒露在每年阳历10月8日或9日。寒露时节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此时气温更低,气候从凉爽逐渐转寒,早晚温差更为明显。

霜降在每年阳历10月23日或24日。霜降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

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一天中温差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

(二)秋季养生的基本要求

秋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人体的保健,养生要遵循秋季养生的基本要求。

1.秋宜养阴,慎防津气耗散

秋季6节气是阳消阴长的时节,夏季6节气的炎热刚过,人体阳气逐渐内敛,阴精之气不断转盛。所以人与秋气相和,保持体内阴精,一方面是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人们应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抗病延年;另一方面也是为冬季6节气的潜藏阴精做好准备,并进一步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下基础,从而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在秋季6节气不要损伤阴精之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冬养阴”,秋季的节气养生还应防止劳伤太过,以免阴气外泄,因为过度剧烈运动能使人出汗过多,致使津气耗散。

2.防燥护阴,养肺为先

秋季6节气暑热已过,燥气当令。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季6节气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因此,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

秋季6节气在人体应肺。肺主气司呼吸,以鼻窍与大气相连,以皮肤汗孔与外界相通。由于肺脏娇嫩,“喜润恶燥”,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秋令时节之燥邪。“燥易伤肺”,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肺津伤则见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衄、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所以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得清,呼吸平和,这就是秋季6节气的“养收之道”。

3.谨慎起居,调畅情志

秋季6节气气温由热而凉,逐渐转寒,昼夜温差较大,人们的起居也应随时令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应做到早睡早起以避风寒。肺主一身肌表,外感邪气最易犯肺,诱发或加重外感、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或成为其他系统疾病之祸根。所以秋季6节气应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以免着凉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但是适度的“秋冻”对于人体逐步适应寒冷的天气变化、增强机体抗寒能力非常有益,所谓“春捂秋冻”、“秋不忙加衣”就是这个道理。

秋季6节气,落叶遍地,万物凋零,秋风肃杀,加上绵绵的秋雨,容易造成人的情绪不稳定,心情烦躁不安,让人陡生悲凉之意。不良情绪的刺激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所以要保持心情清静、安宁,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调气安神”,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这样可以改善肺的生理功能,以抵御秋燥肃杀之气对机体的侵犯。因此调畅情志对于秋季6节气养生十分重要。

贴心提示:

晚秋季节,气候比较干燥,老年人常显得津液不足而出现口干舌燥、大便秘结等症状。此时应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如豆浆、西红柿、梨、香蕉、大枣、莲子及禽蛋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物。这样可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二、领会秋季饮食起居的原则

知道了秋季的气候特点和养生的基本要求,你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在生活中实施吗?

(一)秋季起居、饮食之道

1.早睡早起,规律作息

秋高气爽,气温渐降,万物色变,人们生活起居也要随时令做相应的调整,做到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早睡能避风寒,早起使人神清气爽。这样收敛神气使肺部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

2.食清润,避免辛辣

燥是秋天的特点,故秋天饮食宜清润,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止渴,清热燥之功,可改善秋日燥火对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少吃辛辣、煎炸及油腻食物防秋燥。如大蒜、辣椒、葱、姜、茴香、炸鸡腿、炸里脊及炸肉片等,以防助燥伤阳,增长秋燥。秋燥使人体易出现口干、咽干、干咳无痰、咽喉肿痛、大便不畅等一系列病症,芝麻、萝卜、梨、糯米、蜂蜜、甘蔗、百合、山药、西洋参、银耳等,具有润肺生津、养阴祛燥的作用,秋季应多吃。

3.精神养生

进入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此时常在人们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注意保持神志安定,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4.运动护养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运动的大好时期。在锻炼时,一方面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锻炼项目,另一方面要针对季节特点进行自我锻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锻炼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气功选择应以静功为主。因天气将逐渐变冷,要注意进行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

(二)秋季应进补

进入秋天,天气渐渐转凉,适当服用一些滋补的饮食,对增强体质、防病益寿非常有帮助。

1.百合莲子瘦肉汤

百合、莲肉、瘦(素)肉三种食物可根据年龄大小、体型肥瘦和体质强弱,各种适量(一般在30~100克左右)炖汤适加作料。隔1~2日服用一次,可健脾胃,尤其是对患有神经官能症的人,有强壮滋养药效。

2.炖鱼肚

取较大的鲜鱼肚先浸泡1~2日,与葱、姜(各适量)同煮熟,10分钟后,用清水浸泡2小时,再切成鱼肚丝与其他肉类(如猪肉、牛肉或羊肉等)同锅炖汤,适加作料,隔2~3日服用一次(吃肉喝汤),久之有滋阴养颜之效。

3.鲤鱼赤小豆汤

用鲤鱼(鲜品)500克左右,赤小豆100克,加生姜及陈皮适量同煮,烹调成鲜鱼汤,约每周2~3次。多服能治体质衰弱、肾气亏虚、小便不畅等病症。

4.公鸡炖汤

取1千克左右的公鸡去毛及内脏,加生姜、米酒适量,佐料炖汤服用,有壮阳的功效,适用于阳虚气衰的病人。

5.炖白鸽

取白乳鸽一只,去毛杂,加巴戟天、淮山、枸杞各15~20克,用清水炖汤。每周1~2次。多用可壮阳强身。但此法药性稍温燥,秉性为火热体质或无肾阳亏损的人,不宜服用。

6.炖鹧鸪

取鹧鸪约500克,去毛杂,加沙参、玉竹、枸杞、桂圆肉各30克左右;加水炖汤、适加作料,每周服1~2次,吃肉喝汤。有滋五脏、补脑髓、强心力的效果。

7.鲩鱼肠蒸蛋

鱼肠60克左右,与鸡蛋2个(去壳、留蛋清、蛋黄),加适量佐料,共蒸熟,供食用。多服可强眼力、治夜盲。

8.巧用蜂蜜

蜂蜜有润肺、补脾、润肠、解毒等功效,每次用量一般为10~30克。内服可治便秘、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肺结核、神经官能症等;外用,涂抹头部湿疮、口唇疮、冻疮、烂腿等多有佳效。如治习惯性便秘,可取蜂蜜60克、牛奶150克、葱汁少许,煮熟,早晨空腹服,常具佳效,对老年人久患习惯性便秘者颇为适宜。

贴心提示:

锻炼的最佳时间:生理学家新近研究证明,傍晚锻炼最为有益。因为人的各种活动都受“生物钟”的影响,无论是体力发挥或身体的适应能力,均以下午或接近黄昏时分最佳。心律与血压都较为平稳,全身协调能力最强,适宜锻炼。

睡眠的最佳时间:午睡最好从午后1时左右开始,因为这时人体感觉下降,容易入睡。人的深睡眠时间,一般在晚上12时至凌晨6时。所以晚上10时睡眠最佳。此时人的体温、呼吸、脉搏及全身状态都进入最低潮,是最有效的睡眠时间。

三、秋季常见病的防治

秋季昼夜温差大,成为一些疾病的多发期,我们应该预防哪些常见病呢?

(一)胃病

10月份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因此人们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

(二)哮喘病

有哮喘病史的人对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弱。另外,草枯叶落的深秋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弄清引起哮喘发作的致敏源,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三)心脑血管疾病

秋天是心脑血管病的多发季节,寒冷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心脑血管病人秋天应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加重的疾病。

(四)腹泻

秋天患腹泻的人数往往会多于夏季。秋季天气凉爽,人的食欲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因此应注意饮食健康,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贴心提示:

你知道下面这些生活中的最佳高度吗?

桌子:其最佳高度以身体站直,两手掌能平放在桌面上而不弯腰,不屈肘为标准,约为75~80厘米。

坐椅:椅面距离地高应比小腿长度少1厘米为好。

床铺:以略高于使用者的膝盖为宜,这样上下床方便。

第五节不可忽视的冬季养生与保健

一、了解寒冷冬日的个人保健原则

从立冬开始进入冬天,冬天气候寒冷,万物凋零,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都在寒冷中度过。认识冬季各节气的气候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养生、保健。

(一)了解冬季各节气的气候特点

立冬在每年阳历11月7日或8日。“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小雪在每年阳历11月22日或23日。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其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

大雪在每年阳历12月7日或8日。“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表示从此开始降雪大起来。大雪节气常在12月7日前后到来,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人们盼着在大雪节气中看到“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可见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吉祥与否。

冬至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渐升,阴气渐降。

小寒在阳历1月5日或6日。寒是寒冷之意,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冷团。”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24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

大寒在每年阳历1月20日或21日。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这一节气里气候比较干燥,降水稀小,常有寒潮、大风天气。

(二)冬季养生的基本要求

冬季气候寒冷,万物凋零,人体的新陈代谢也进入相对缓慢的状态。冬季养生要遵循冬季养生的基本要求。

1.冬宜藏精,应时而养

冬季6节气养生应根据“万物藏,肾气水旺”的特点,避寒就暖,敛阴护阳,调和阴阳相平衡,养“藏”而固肾气,增强体质,防病益寿。冬季,是一年的最后一季,历经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人们要顺应冬季6节气的特点而养生。如冬季6节气天气寒冷,阴盛阳衰,易患阳虚之症,无论是保健益寿,还是补虚祛病,都应注意以温补阳气为主,慎用或少用滋阴药物。

2.养阳防寒,起居调摄

严冬腊月,寒风凛冽,雨雪纷飞,江河冰封,草木枯瘦,如此万物凋零之象,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情绪低落,尤其是老弱多病之人,情志的变化更为明显。因此,精神调摄十分重要。冬季6节气精神调摄,重在安定心志,注意神情安静,不要使情志过激,以免骚扰潜伏的阳气。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这里即是指适应冬季精神调摄的“养藏之道”。

冬三月,天地闭藏,起居调摄应顺乎于自然。冬季宜早睡迟起,早睡以养人体的阳气,保持身体的温热;迟起以养阴气,待日出而作,可躲避严寒,求其温暖,使人体阴平阳秘。特别是阳气不足的人,当风起骤寒之时,尤宜早睡晚起。冬季应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室内温度太低,易耗伤人体阳气;室内温度过高,又易劫伤阴精。冬季阳气闭藏于内,阴气在外,若调摄失当,过贪辛热暴暖,就会内扰阳气,迫其外泄,或积热于内,形成阴虚火旺之候。到了春天,就会发为温病,或诱发宿疾。

冬季6节气在保暖的同时,应重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交换空气,防止因通风不良,引起头晕、胸闷等缺氧现象,导致呼吸道传播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的发生。室内也可放一盆水,或者养些水仙花和观赏鱼,以调节空气湿度。寒冬,人们的衣着,注意御寒保暖,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内衣以弹性良好为佳,贴身保暖。外衣要稍宽大一点,使气血流通,四肢伸缩活动自如舒畅。俗语说:“寒从脚下起。”足部与地面接触,散热量大,足部肌肉、脂肪少,血管较细,离心脏远,供血、保温性能差,一旦足部着了凉,很容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和泄泻等症,所以,冬季足部的保暖,十分重要。足部的保暖方法很多,除了穿着保暖性能好的衣裤、鞋袜外,平时还要注意多活动脚部,如跑步、竞走、散步等运动。尤其是每晚临睡前的洗脚、擦足心,既能祛除污垢、御寒保暖,又能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并可防治感冒、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病症。冬天一般宜在室内活动,适其寒温。室内环境宜温暖、舒适、洁净,防寒以养精。

3.房事调摄,益肾蓄精

冬季6节气养生,重在保持肾精的闭藏,这对促进健康长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年人由于肾精虚衰,导致髓海空虚而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等症状。肾主骨,故肾虚还能影响骨的生理,导致老年人骨质脆弱,出现腰酸无力、行动不便等衰老现象。可见“精气”虚衰,导致人体的衰老。冬三月“养藏之道”的重要内容就是保养肾精,做到房事有节制,以保持体内精气充足,维持五脏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寒冬季节,背部保暖十分重要。背部保暖的方法较为简单,冬季有阳光的中午,可背对太阳晒上1~2小时,既可暖背,又可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起到杀菌、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的作用。也可穿一件贴身的纯棉、羽绒或皮毛背心,起到暖背作用。此外,冬季睡觉时注意不要让背部着凉。

4.运动调摄,护阳养形

在冬季6节气严寒的恶劣环境下,人体机能易发生紊乱,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当不能适应外界环境时,就会诱发一些疾病。如在冷空气刺激下,人体免疫机能降低,防御疾病能力减弱,一旦遭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可引起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由于寒冷刺激,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栓塞、脑出血等疾病可能发作或加重,甚至发生意外。此外,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皮肤瘙痒症等,冬季多有复发,亦应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要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进行锻炼。锻炼场所应以室内为主,风和日丽的天气,可进行适度的户外锻炼。这样既可舒服筋骨、流通血脉,又是增热保暖防寒的积极措施。

贴心提示:

在冬季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和耐寒锻炼是必要的,千万不要整天躲在室内。体育锻炼要等到日照比较充足时进行,以上午9~11时和下午3~5时为佳。要避免在大寒、大风、大雪以及雾露中锻炼。锻炼方式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实践证明,长期坚持参加冬季锻炼的老年人,极少患气管炎、扁桃体炎、感冒、冻疮等疾病。

二、冬季起居和进补之道

冬季气候寒冷,日常起居要顺应气候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才有利于自身的养生保健。

(一)冬季饮食、起居的调整

1.起居调养

冬三月,天地闭藏,起居方面要顺乎自然,宜早睡迟起。早睡以养人体阳气,迟起以维护阴气。衣服要随气候的变化增减,内衣以棉质为好,外衣要宽松,鞋袜不要太紧;注意保持手脚、耳郭的温暖。

2.饮食摄养

冬季饮食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食物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滋阴潜阳、热能较高的膳食,龟、鳖、藕、木耳、核桃、生姜等都是有益食品。要注意摄取含维生素较高的黄绿色蔬菜类。养生学家提倡饮食养生宜晨起喝热粥、晚餐宜节食、食后按摩腹部、缓行百步,这也值得我们借鉴。

3.精神养生

严冬之时,木枯草衰,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抑郁不欢,易患冬季情绪抑郁症。因此,冬季要多参加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

4.运动护养

严冬来临,体内各种节律都有下降的趋势,锻炼可使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使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及抵抗疾病的丙种球蛋白增多,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可根据身体状况及爱好,选择适合锻炼的项目。

另外,还要注意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冬季如果室内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保持室内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对人体健康最适宜的温度为18℃,工作效率最高的温度是15℃~17℃。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就会觉得头脑不清、精神不振、头昏脑涨、精力不集中,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冬季室内对人体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30%~60%。相对湿度过低,人们则会觉得口干舌燥、咽喉疼痛、流鼻血,甚至还会影响呼吸道黏膜的分泌功能。冬季在室内有了暖气或生了火炉,空气大多较干燥,这时可在炉子上放一壶水,保持沸腾,使水蒸气不断散发;或在使用暖气的室内放几盆水,在地上洒些水,晾些湿衣服、湿毛巾;也可将花盆、鱼缸放在室内,既可观赏,又能调节空气湿度。

(二)冬季饮食、进补之道

冬季日常膳食要注意滋补肾阴,多吃些瘦肉、禽蛋、鱼类、豆类等含优质蛋白质食品,多食用牛、羊、狗肉等温热食品,食用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以防皮肤干粗、皲裂。还要注意多喝水,以滋润脏腑,增进食欲,驱寒保暖。偏于阳血不足的老人,食补以羊肉、鸡肉等为主。偏于阴血不足的老人,食补应以鹅肉、鸭肉为主。除此之外,鳖、龟、藕、木耳等也是阴虚老人冬季的有益食品。

冬季宜药补。冬季药补,必须适合自己的体质和病情。最好能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不但对身体无益,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冬季常用的补药有人参和阿胶。冬天服用人参可食其蒸液,每日服用2克人参,切成薄片,放在小瓷碗内,加2~3匙清水,隔水蒸,水开后文火继续蒸20~30分钟即可。服两汁可连人参渣一起,细嚼咽服,每周连服4~5天,停药2~3天。服用阿胶的方法很多,一般可用阿胶250克,敲碎放入陶瓷瓶中,加黄酒350克,浸泡1~2天,然后放入冰糖。或白砂糖250克,加清水250克,放在锅内隔水蒸炖,常用筷子搅和,待全部溶化后,冷却备用,每天1~2次,每次1汤匙,开水送服。

贴心提示:

洗澡的最佳时间:不同时间洗澡,效果不一样。早晨起床洗澡,如遇水温不当,易患感冒。中午洗澡虽可换得一身洁净与轻松,但是引起疲倦。在晚上临睡前来一次温水浴(水温40~50℃),能使全身肌肉、关节松弛,血液循环加快,助你安然入睡。

护肤的最佳时间:人体皮肤的新陈代谢夜间12时至凌晨6时最为旺盛,因此睡前护肤有促进和保护皮肤新陈代谢及保护皮肤健美的作用。

散步减肥的最佳时间:饭后45分钟,以每小时4.8千米的速度散步20分钟,热量消耗最大,最利于减肥。如过2个小时再散步20分钟,减肥效果更佳。

三、积极预防冬季常见病

冬天,由于新陈代谢的变缓,人体抗病能力也大大降低。冬季常见病很多,仅选择了最重要的几种加以说明。

(一)感冒

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感冒,但以秋冬季为高发期。以上海地区为例,感冒发病常集中在11月下旬到次年3月底。导致感冒发病高峰的天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冷空气南下时,特别是秋冬交接时的第一次降温,如最低气温自零上降至零下,1~2天内就有大批人感冒。若每日最低气温持续在零下,感冒病人就会逐渐减少。第二类是冷空气通过后出现冷高压天气,特别是气压大于1030帕的晴好天气,人们也容易发生感冒。这两种天气促使感冒发病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受凉。当冷空气南下,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幅度下降,前后两天日平均气温甚至可以相差10度以上。这种突然降温,使人们的体温调节功能难以适应,再加上人们没有思想准备,不注意保暖,就易受凉。冬季的冷高压天气阳光充足,光照强,导致中午热,早晚冷,同日温差大,早晚容易受凉。寒冷降低了身体的抵抗力,从而引起感冒。要避免受寒,可根据天气预报随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冷空气开始南下的几天要注意保暖,因为这时降温最强烈。可是这点常常被忽视,人们常在降温的第1~2天不以为然,等感到寒冷时才增添衣服。其实,这时气温开始回升,天气也回暖,而且往往已经受了凉。

(二)关节痛

秋冬过渡季节,气象要素变化剧烈,冷空气不时南下,晚秋、初冬较强的冷空气能引发关节病痛的发作。一般来说,当日温度变化在3℃以上,气压变化大于1000帕以上,相对湿度变化大于10%以上时,关节痛病人就会多起来。而且疼痛发作也可能出现在天气变化的前一天,这就是“旧伤疼痛明日雨”的由来。因此,有关节炎和其他伤痛的患者,平时要加强锻炼,以改善和调节关节功能,减少关节病痛。也可依据天气预报,在天气变化前采取保暖、驱湿措施。

(三)慢性支气管炎

多在冬季复发,有明显的季节性。不仅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与气候有关,而且其病情加重或复发也与天气有关。如在黑龙江地区。当同日温差大、隔日温差大、相对湿度高、风速大时,慢性支气管炎病情加重者增加。在四川绵阳地区,气温日变差大,可使患者病情加重。在甘肃天水地区,月平均气温低于0℃、风速较大的月份,患者病情的恶化增多;当气温及湿度低、气压高、风速大时,患者病情加重。在广州番禺地区,在冷空气入侵而引起降温过程的前一天或降温后的最后1~2天,患者病情加重。在天津地区,气压变化较大、干旱少雨、气温偏低、气温变化较剧烈时,患者易发病。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到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与病情加重与寒冷有关,通过耐寒锻炼和增强体质可以预防慢性支气管炎。

(四)心肌梗塞

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与冷空气活动密切相关。入秋后,第一次出现持续期较长的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过程中,都有一次明显的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此时的天气特征为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由于大风和潮湿都能增加寒冷程度,因此,影响心肌梗塞发病的气象条件大多为寒冷的作用。

贴心提示:

初冬时节气候不正常,冷暖交加,会有传染病流行。对我们威胁最大的莫过于流行性感冒。为了有效地预防流感,在流感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去影剧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居室内部要经常通风,床头经常摆放几只橘子或一小瓶薄荷油,也可用米醋熏房间。民间验方姜枣汤:10个大枣,5片生姜,每晚煎茶喝,可以提高御寒能力,减少发病。 ssFLzZ6xor4vvpfI8vARbJRAtMbig6AlL5cKkOsnPa+nbuUsMh48HSxPwn98nr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