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最好的保健医生是自己

第一节发现问题靠自己

一、人人都有健康危机

健康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健康有哪些层次吗?

虽然,我们都知道健康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制约因素,可是,现代人的健康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一)身体健康的含义

健康是高质量生活的前提,是工作、生活顺利进行的保证。想要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首先要了解身体健康的含义。

身体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没有检查出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

身体健康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型匀称,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工作能力,这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即维持健康的能力。有些人平时没有疾病,也没有身体不适感,经过医学检查也未发现异常状况,但当环境稍有变化,或受到什么刺激,或遇到致病因素的作用时,身体机能就会出现异常,说明其健康状况十分脆弱。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心理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身体健康。

如果你想彻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就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进行诊断。

身体健康诊断的基本内容包含整体性健康诊断和身体健康监测两个方面。整体性健康诊断包括疾病诊断、生理功能检测、体能检测以及包括健康危害因素和健康不利因素在内的健康行为诊断。身体健康监测是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动态检测、分析、判断,以掌握身体健康的发展情况。身体健康监测可以为制定健身运动处方,进行促进健康的活动提供依据。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诊断和监测身体健康水平: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调查。体型是否匀称,有无发育缺陷;营养状况是否良好;身体成分是否在正常范围。

(2)疾病诊断。各器官系统有无疾病。

(3)生理功能测试。肌体新陈代谢水平,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

(4)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测试。速度、力量、耐力、反应、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平衡等素质;跑、跳、投、攀爬等运动能力。

(5)健康维护能力调查。考察对疾病的抵抗力,对生活中不利健康和危害健康的因素的了解程度。

明白了健康的含义,还要了解身体健康的层次。

(二)身体健康的层次

身体健康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理解,这几个层次分别是生活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康。

1.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是人们对健康最基本的认识。生理健康指人体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生理功能是指以结构为基础、以维护人体生命活动为目的的协调一致的复杂而高级的运动形式。生理健康是其他健康的基础,是生物人的健康。

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础,它是指人们对健康最基本的认识和要求,生理健康主要指人的组织结构功能要正常,同时,组织结构所具备的功能要正常。如果没有这些,就失掉了健康最基本的功能,它是人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对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与打击有较强的耐受力,心理创伤后有较强的康复能力和正常的意识水平等。

心理健康有八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对生活的理解切合实际。

(3)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

(4)能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和估计。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6)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7)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8)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3.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健康的升华。

道德可简单地解释为做人的道理和应有的品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健康的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低标准是“单纯利己”;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纯粹害人”。道德健康是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4.社会适应健康

社会适应健康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社会适应健康是以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为基础的高级健康层次。

社会适应主要指社会角色适应,包括职业角色、婚姻、家庭,以及工作、学习、娱乐中的人际关系等适应。

社会适应良好包括:不仅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而且能创造性地取得成就以贡献于社会,达到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缺乏角色意识,发生角色错位是社会适应健康不良的表现。

在健康的4个层次中,生理健康是所有健康的基石,心理健康则是生理健康的发展,道德健康是更高一级的健康要求,而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最高要求。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三)现代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据世界银行专家测算,过去4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大约8%~10%可归因于健康人群。我国卫生经济专家的研究表明,目前全国劳动力人口每年累计患病天数为202亿天,人均年患病天数为28天,每年累计休工天数为47亿天,人均年休工6.5天。全国居民因疾病、伤残和早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8%左右,疾病引起的医疗资源消耗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左右,且均有增高趋势。

由于健康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制约作用,健康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越来越成为全人类追求的目标,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如何?若以传统的健康评价3项指标衡量,建国数十年来,我国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35岁增加到7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人/10万人下降到56人/10万人,婴儿死亡率从20%下降到3.2%。总体健康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越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我国居民平均健康寿命是多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公布的191个国家的排名榜,我国居民平均寿命是62.3岁,其中男性61.2岁,女性63.3岁,在世界上排名第81位。而在这一排名榜中,我们的邻国日本排名第一,平均健康寿命是74.5岁,其中男性71.9岁,女性77.2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越来越多的人被疲劳综合征等各种亚健康症状困扰,长期精神紧张,饮食结构不合理,睡眠不足等导致了现代人的健康危机。

有人说过:“我们用金钱可以买到床铺,却买不到睡眠,可以买到食物,却买不到食欲,要想享受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要有健康。”

贴心提示:

体力与年龄兴衰测定:

1.平衡性:闭上双眼,抬起一只脚,离地高20厘米,测定单足站立时间。30秒为及格,1分钟为优秀。站立时间越长,人体平衡能力越佳。

2.敏捷性:在地上画30厘米的正方形,两足并拢,前后左右跳跃,算一下2分钟能跳几次,150次为中等,次数越多越敏捷。

3.柔韧性:屈体手触地,两脚垂直,手指触地为及格;手指弯曲,手腕碰地为优秀;手掌心碰地更佳。

4.耐久性:深吸一口气,屏气,看能坚持几分钟,半分钟为及格,1分钟为优秀,时间越长说明肺活量越大。

5.腹肌力:仰卧,靠腹肌收缩弯腰能坐起为及格,双手扳头能坐起为优秀。

6.爆发力:双腿下蹲时运用下肢向上跳跃,然后再下蹲为一次。计算一下20秒钟能做几次,15次为及格,25次为优秀,次数越多更佳。

以上有4项指标均在中等以上水平者,说明体力年龄和实际年龄同步。有3项指标达到优秀,说明体力年龄比实际年龄小。如果有4项不及格,说明体力年龄在衰老。

二、了解身体健康的基本标志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更是在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了解身体健康的标准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健康的含义。

(一)健康的十大标准

为了能更准确地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了身体健康的十条标准。

1.精力充沛,反应敏捷: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积极负责,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

3.睡眠良好:每天能正常入眠6~8小时。

4.适应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性传染疾病,不易感冒。

6.保持体重正常:保持理想体重(又叫标准体重),体型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炯炯有神,视物清晰,眼睑不发炎。

8.牙齿完整、清洁:牙齿无缺、无空洞、无痛感,牙清洁,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光泽:头发无头屑、无脱发、有光泽。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肌肉、皮肤无萎缩、富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

(二)良好心理状态的标准

良好的心理状态应该包括情绪的稳定、心理的成熟等,具体标准如下:

1.对环境有较强或很强的适应力,能根据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2.充分了解自己,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做到自尊、自悦和悦人。

3.生活目的切合实际,包括个人所从事的事业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家庭目标的实现也如此。

4.与现实环境保持一定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无过度幻想。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变化,自我意识和社会化程度都较好。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在集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8.能适当地发泄情绪。

9.在不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不影响他人的原则下,达到个性的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做恰当的追求,并有满足此种需求的相应能力。

这些标准,具体、全面地给健康的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希望我们能朝着这个共同的健康准则前进。

贴心提示:

你知道自己的生存质量处在什么状况吗?我们可以自己测一测个人的生存质量。

测定生存质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格检查:主要是与疾病有关的症状、体征检查。

2.生理机能检查:包括脏器与内分泌功能(如性功能)、感觉功能(如视、听、味觉及肌肤感觉)、运动功能和免疫功能检查。

3.日常生活能力:包括生活处理能力、体育活动、生活乐趣(业余爱好范围)、生理需求(食欲、睡眠、性)等。

4.心理状态:包括日常心理(不安、压抑、紧张、轻松、自信)、处事心态(愤世嫉俗、大惊小怪、处事泰然)、审美情趣(服饰观、鉴赏力、幽默感)。

5.社交适应能力:包括与亲友、同事联系的广度、频度与融洽程度,以及参加社团活动的数目与频度。

6.职业承受能力:包括在岗天数、完成工作数量与质量、主动性、积极性及进取性。

7.对健康的自我感觉:包括给自己健康状况评分,对5年内健康状况的估计,对5年后的展望,有多少种痛苦及其干扰程度有多大等……

三、发现身体异常靠自己

我们是身体的主人,健康是我们的财富,要想真正认识健康,拥有健康,就要具备发现身体异常的能力,要想发现身体的异常,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健康。

(一)认识自己的健康

许多人仅仅根据身体的外表来判断自己是否健康,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等到身体出现异常往往已无法补救了。轻微的症状,最后也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因此只要健康稍有不正常的现象,就应该立即注意。认识健康已经成为今天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认识健康才能拥有健康。

每个人生病以前都是健康的,但在健康状况出了问题后,你是否意识到,只有在病情尚未恶化之前及时预防,才能免于疾病的痛苦。

日常生活中,很多征兆我们必须随时注意,包括体重、消化及排泄的情况。如果体重维持不变,消化与排泄均保持正常,那么应该不用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些事情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却是维持健康极其重要的因素。如果你能够每天运动,比如游泳或慢跑,你就能意识到自己的体重是否过重或过轻。如果短短的距离就使你感到疲倦不堪,那么就应该检查一下你的饮食、睡眠及体重。如果你的皮肤看起来干燥或是身体的感觉欠佳,你可能缺乏维生素A或维生素C,或者两者都缺乏。牙齿或骨骼方面的问题必须长期规划才有效果,你不可能改变牙齿或骨骼的组成,但却可以防止它们变得更坏,维生素D与钙质对它们很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你已经停止成长就可以忽略它们的供给。

任何食物,只要能够供给维生素,对于肌肉的发育以及身体姿势的矫正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良好的姿势表示身体的肌肉与骨骼都处于适当的位置。紧张、疲劳以及不好的姿势都会导致头疼、血液循环不良、骨骼与关节发展畸形以及其他疾病。如果站和坐的姿势不对,你的身体会养成习惯,最后就很难矫正了。

(二)健康要靠自我检测

有人把人体比作一台精密的机器,各个零件密切协作才能保证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转。想知道你的“机器”运转的情况吗?

这里有一个健康标准的自我检测,根据自己的情况测测看吧!

1.体重基本稳定,一个月内体重增减不超过4千克,超过者为不正常。

2.体温基本在37℃左右,每日的体温变化不超过1℃,超过1℃为不正常。

3.脉搏每分钟在75次左右,一般不少于60次,不多于100次。

4.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呼吸次数与心脏跳动的比例为1∶4,每分钟呼吸少于10次或多于24次为不正常。

5.大便基本定时,每日1~2次,若连续3天以上不大便或一天4次以上为不正常。

6.每日进食量保持在1~1.5千克左右,连续一周每日进食超过平常进食量的3倍或少于正常进食量的1/3为不正常。

7.一昼夜的尿量在1500毫升左右,连续3天24小时内尿量多于2500毫升,或一天内尿量少于500毫升为不正常。

8.成年女性月经周期在28天左右,超前或推后15天以上为不正常。

9.正常成年男女结婚后,夫妻生活在一起未避孕,3年内不孕为不正常。

10.每日能按时起居,睡眠6~8小时,不足4小时或每日超过15小时为不正常。

要经常自测一下自己的健康指数,有异常情况要早发现,早去正规医院检查,这样有病才能早治疗。

贴心提示:

尽早发现自己的身体异常,既能让自己少受病痛折磨,又能节约金钱。如果有病硬扛着,自己受罪不说,如果拖到最后成了大病,就会不容易治愈,因此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要重视平时的身体异常情况。

四、学会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做自己健康的主人,顺应自然健康的原则,多了解身体保养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一)顺应自然健康的原则

利用自然,保持健康的七个原则,是做自己的保健医生首先要遵循的。

1.阳光充足

记住,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医疗和健康手段,阳光,自然是其中之一。阳光有助于增加人体养分和能量,它为我们的生存创造了必需的生态环境:氧气和二氧化碳,它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生命所需的程度。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D大致是400单位。沐浴15分钟的阳光,你所获得的维生素D就会高于每天的所需量。维生素D加工适当的钙和磷,能使人体骨骼挺拔健壮。当然,众所周知,过度地吸收阳光也是有害的。所以,进行日光浴要适度。尽管如此,一定要确保每天接收一些阳光。

2.充分休息

身体和大脑在充分休息后,才能更好地工作。每晚要有充足的睡眠,每周至少要从事一天休息式的活动。每个人都需要暂时避开种种有偿或无偿的劳动。在休息日,可以同家人外出旅行或者在家附近放松放松,也可以整日坐在沙发上,看看书或做些其他有益于休息的有趣的事情。如果你比较超凡脱俗,就用这段时间思考一下精神方面的问题,或读一点带有精神启示性的文章。要想过一种比较平衡的生活,就必须坚持休息的原则。否则,日夜奔忙,好不容易有2周的假期,却累得趴下不能动了,这会是一种怎样痛苦的生活?

消化系统也需要时间进行休息,它一般需要5小时才能将食物完全消化掉,所以,一些健康倡导者认为,在两餐之间不应该加餐进食,因为,如果那样,消化系统便没有机会得到休息。依据的原理是:人体所有的系统和器官,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都需要休息。两顿饭之间,如果需要,可以喝饮料或茶水。5小时后,饱餐一顿,吃一顿丰盛的天然食品。细嚼慢咽1小时后,再让消化系统进入休息状态。到了晚上,喝点水或茶,或吃一点易于消化的小吃就可以了。

不仅身体的内部器官需要休息,整个身体也需要休息。午夜前每个小时的睡眠一般要比午夜后的睡眠效率高得多,所以,早睡早起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试一段时间,看一看这种睡眠安排是否更好一些。

总而言之,一起床,就饱吃一顿,然后每隔至少5小时再吃一顿饭,睡眠要保证充足,所说的就是这些。如果坚持这样做,你能得到什么,又能损失什么呢?

3.纯净的空气

无论晴天或雨天,每天都要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将这一方法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去商店时,以步代车;与朋友相邀散步时,不要一见面就坐下喝咖啡;将衣服晾到外面,这样,不仅运动了身体,而且还节约了电,又感受到衣服的清新;一有机会,就离开城市,去呼吸清新的空气;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1个小时,冬天也不例外,清凉的氧气、充足的空气总比令人透不过气来的暖气好得多。

4.营养合理

健康程度随体内吸收的物质发生变化。根据最新医疗信息,大多数困扰现代人的疾病,比如心脏病、高血压、某些癌症、瘫痪性中风等,主要是饮食不合理所致。人体内的所有细胞和各种组织都是由我们所说的食物构成的。关照身体的最好办法还是采用那种最简单易行、最廉价的饮食,即:吃什么也不加、什么也不去掉的,从地里长出来的食物。这些食物包括各种谷物、水果、籽粒、豆类、坚果和蔬菜。这些食物每周要变着花样吃。

5.适度控制

不要只沉醉于一件事,这不光指饮酒,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过度。想想看,有的人一听说他们应该锻炼身体,于是就出去跑呀跑,直到疲劳为止,他们真成了跑步狂了。有的人则玩命地节食,以致得了厌食症。他们极端地食用健康食品,甚至连到别人家里吃饭也不敢。不能灰心,不能走极端。记住这个原则:有益的东西,要适度;有害的东西,要戒除。

6.饮水保健

水是免费的或是非常廉价的,尽可大大方方地饮用。为了清洁消化系统,两餐之间至少要喝8~10杯水。记住,在饭前30分钟或1小时,饭后1小时之内,最好不要喝水,以免水将胃酸稀释。胃酸是帮助消化的。我们不仅要把水当作身体的清洁物,而且还要把它看做一种滋补品,因此,要定期地洗温水澡,然后,逐渐过渡到冲凉水澡,这样可以将你的毛孔打开,使细胞活跃,它们不停地运动。

7.坚持锻炼

在新鲜的空气中锻炼身体有助于排除体内的各种毒素和废物。每天早晨到外面活动活动胳膊腿儿。找一种你自己喜欢的,适合你年龄的运动,比如,步行或骑车去商店。

(二)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这样的理念:“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

健康的得来,不能片面地迷信医生,也不能片面地依赖药物,它更来自于自身的努力,需要用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去面对疾病的侵袭。事实上,不仅仅在疾病缠身时,在平日身体尚好的情况下,只要怀着健康的心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度过每一天,疾病就会在你面前望而却步。最明智的原则就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据哈佛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健康生活往往是一个人在饮食、体育锻炼和如何对待逆境等问题上做出正确选择的结果。

这项研究工作从1940年开始,它对各种类型的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60年的跟踪调查。

研究人员首先确定了导致健康、幸福和长寿生活的7个因素:适量饮用酒精饮料、不吸烟、婚姻稳定、体育锻炼、体重适中、克服困难的积极态度和心情开朗。

哈佛大学医学系教授乔治·瓦利恩特指出:“一个人活得健康幸福并不取决于命运,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基因和我们自己。”

健康把握在自己手中,为了健康,就要关注和爱护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习惯,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贴心提示:

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长时间看书写字、看电视、用电脑

看书写字、看电视时间过久,易引起眼睛疲劳、目眩、头晕、心悸、失眠,且因目属肝,肝藏血,易导致肝血不足,诱发血虚症。

2.不能长时间卧床

长期卧床,新陈代谢降低,体表及内脏血管收缩,血流缓慢,气血运行不畅,易造成精神不振,周身无力,懒言怕动,动则气喘,易导致气虚症。还易因肺气不足而诱发坠积性肺褥疮等疾病。

3.不能长时间坐着

长期坐着,肢体缺乏活动,肌肉缺乏锻炼,易发生肌纤维萎缩,肌力减弱,消瘦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4.不能长时间站着

久站不动,躯体重量全由以脚下肢骨承担,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液上行回流不畅,易引起小腿静脉曲张,导致脚、腿、腰部关节炎,甚至引发脚背踝部浮肿等。

5.不能长时间步行

老年人长途步行,容易发生脚筋扭伤、跌倒或心血管病引起意外事故等。

第二节把健康握在自己手中

一、健康靠自己捍卫

健康不是别人赐予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健康只能靠自己捍卫,只有自己才能筑起健康的长城。

(一)健康需要自己捍卫

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的影响,这是健康综合观的最科学、最全面的提法。这里,它科学地提出了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强调“自己的康寿要自己负责”。目前,人们据此提出了“不活百岁是自己的过错”、“康寿无秘诀,关键在于自己”、“健康要靠自己去捍卫”的箴言。

从客观上讲,人群全都依靠医学界的保健服务是不现实的。世界人口中,健康人群与疾病人群各占1/4,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人群约占2/4。目前医学界只承担着对1/4有病人群的有限服务,其余2/4中间人群与1/4健康人群的保健服务,还远远无法满足。而3/4人口,同样迫切地需要保健服务,日益提高的公众健康要求与医学界相对狭窄的服务范围之间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便是多数人应实行自我保健。其实,自己的健康靠自己负责这一正确思想,由来已久,自己应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来,至少不要自我摧残。这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各种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的自觉性。

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生物进化,形成了适应自然界种种条件的高度协调、高度自动化的物理功能,并能代代遗传,这就是人类体质健康的基础。

同时,人们又通过对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实践,创造了医学科学技术,使其成为人类健康的“保护神”。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先辈们也积累了大量的养生方法,而且今天仍有价值。如果现代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掌握这些医学科学知识,那么人们也就成了自己健康的“保护神”。

一句话,健康只有自己才能捍卫。

(二)把健康握在自己手中

自己来保护自己的健康,这已成为我国保健发展的趋势。自我保健的内容是:

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养生保健手段,在不住院、不求医生和护士的情况下,依靠自己和家庭力量对身体进行自我观察、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等工作。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健康状况的养生方法,以达到健身祛病、延缓衰老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自我保健意味着自己把握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在遇到小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病以及和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而需要外科手术或到医院就医时,你知道该做什么。另外,自我保健也意味着你懂得改善周围的环境,避免不良环境对身体的侵害,如避免间接吸烟、尽量不接触污染物。

自我保健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服用有益身体的补充剂,如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类食品或补品;可以利用意志力减压,学会放松身心;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加强自律,增强求知欲,激发自己的信念和耐力。

贴心提示:

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是每个健康生命的必然选择。永远不要把健康交付到他人手中,而要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

二、多学保健知识才能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只有更多地掌握和储备健康知识,人们才能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才能有效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只有科学地锻炼与生活,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和长寿。

(一)储备足够的健康知识至关重要

你真正了解自己吗?你能做我自我保健的工作吗?健康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然而,我们掌握的健康知识与其他任何生存技能方面的知识相比又是何等的贫乏。

生活中,我们常见无数饱学之士,专注于职务、工作、学习,却连最起码的保健知识都没有,不懂得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一旦病魔缠身,终身不能酬其壮志,只能让人空白叹息。身体的损耗往往预示着事业的早衰早落。

作为一个现代人,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保健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现代文明生活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寿命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的保障。

健康知识是指关于维护健康、预防和消除疾病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包括营养学的知识、健身养生的知识;对医疗保健系统等健康监测手段的认识和了解;疾病和损伤的预防和简单处理,以及对身心保健术的一定掌握。概括地说,健康知识是基于个人健康的所有必要的有益信息。它针对个人的健康状况,以个人的全面身心健康为最终目标,而不需要面面俱到,也不需要你成为保健专家和医学博士。

储备足够的健康知识,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动态,用掌握的健康知识来评估自己的健康,定期参加锻炼,饮食均衡,起居定时,劳逸结合;定期接受身体检查,排除健康隐患,你就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命、高品质的生活。

有人讲,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健康。这就是说,人们掌握了卫生保健知识,就会自觉重视自身健康的养护,既能做自己生活乃至工作的主人,又能做自己健康乃至生命的主人。

(二)中老年人学习保健知识非常重要

中老年人身体器官由于老化较容易感染疾病。如果能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十分重要。

第一,学习卫生保健知识,能帮助中老年人长时间地保持健康。

紧张的学习能帮助中年老病人较长时间地保持健康,它还有助于防止患心脏病的人出院后重返医院。掌握一些和他们疾病相关的知识,对于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学习卫生保健知识是一种高效低费的个人保健方法。

老年人平时能多学习些医疗保健知识,就可以指引自己走出健康的误区,教给自己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具体方法。这样一来,他们就能自觉地通过保养、锻炼和精神修养,使身体至少是不生病或少生病,这些就可以节省许多医疗费用,又为自己免除了病痛之苦。如果用医疗手段把西欧和北美地区的人均寿命增加1岁,估计每年要花费好几十亿美元才能奏效;然而,如果人们有了卫生保健知识,下决心合理进食,经常锻炼,不吸烟,饮酒适量,那么花费不了多少钱,甚至分文不花,就能把男性的平均寿命增加10岁。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是一利国利民之举,人们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是一种高效低费的个人保健方法。

谁的卫生保健知识丰富,谁的保健能力就强。

在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具有维护自身健康的一定能力,卫生保健知识越丰富,越能按科学的方式去行动,防病保健的能力就越强。为此,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健康切实地负起责任来,学习防病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自觉地以健康行为来预防疾病,维护身心健康。

贴心提示:

除了中老年人,年轻人也应有些卫生保健知识。

很多疾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进行早期预防的。但是不少人缺乏最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特别是有些年轻人,他们凭个人短时间的片面经验,认为有点不健康行为无所谓,为图一时痛快,在吃、喝等方面不顾专家忠告,我行我素。要知道长此下去,到头来是会算总账的。俗话说:“30岁前人找病,30岁后病找人。”意思是说年轻时不注意在日常起居中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懂得爱护身体,而是自恃精力充沛、抗病力强,随心所欲地在生活中恣意任性,结果种下了病根,等到年龄渐渐增加,抗病能力下降,疾病就找上门来,想躲也躲不了了。真正是知识缺乏,害的是自己啊!

所以,应该提前在现代年轻人大脑里画上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专家们提醒这些人记住,对卫生和医学常识的认识和学习,是一种真正有效的保健。

三、从小开始进行自我保健

从什么要从小时候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呢?许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其实,对自身健康而言,越早重视自我保健,收益越大。收获健康的可能性越大。

(一)疾病预防的费用远远低于治疗的费用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等有了病再去医院治疗。其实很多的疾病在早期是很难被发现的,有些疾病一旦发病医院也无法治愈。比如:脑血栓、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肿瘤、癌症等。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花钱就不会心痛。因为这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我们已经没有资格与自己的健康讨价还价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在给医院打工,透支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权位,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换命。

一部汽车如果想让它正常工作、长时间工作,一定需要做好平时的维护与保养。一个人想要健康长寿,就必须做好日常保健和调理。人的保健费用和治疗费用之比是1∶15,也就是说在预防疾病上保健费用是100元,将来就会给我们节约1500元的医院治疗费用,投资10000元,就会节约150000元的费用。所以,无论从减少痛苦的角度还是节省费用的角度,预防疾病远远要大于治疗疾病。

(二)从小克服不利健康的坏习惯

我们身上有许多不利于健康的坏习惯,最好从小克服掉这些坏习惯,才能让我们更健康地成长。

1.剔牙

饭后用针、火柴、牙签等物剔牙,时间一长成为习惯,就会使牙齿长期受到刺激,导致牙缝变大,牙齿变稀,牙龈萎缩变薄,还易引起牙齿流血及感染化脓、肿痛,引起牙龈炎、牙周炎等疾病,严重时还会造成牙齿松动脱落。

2.抠鼻

鼻孔的鼻膜非常娇嫩,上面毛细血管也特别丰富,尤其是鼻中隔前下方的“克氏区”,不仅血管细密,而且很表浅,抠鼻时,容易毁坏鼻毛,把鼻黏膜抠破,引起出血。另外,鼻黏膜经常受到手指的刺激,容易变薄,发生萎缩现象,而闻不到气味。如果手指上的细菌带入鼻孔,还容易引起慢性鼻炎,生疖疮,鼻孔有阻塞感、不通气、流鼻涕,鼻孔发红、鼻梁肿胀,长期不愈,容易引发癌病。

3.挖耳

常用发卡、火柴或挖耳针挖耳屎,容易把外耳道的皮肤刺伤,引起发炎和外耳道疖肿。如挖耳朵时不小心把耳膜捅破,使细菌进入鼓室就会引起中耳炎,不仅耳朵流脓,还会造成耳聋。

4.咬物

经常啃指甲、咬笔杆、咬下唇,啃开啤酒瓶盖等,这种习惯不仅不卫生,而且还容易使口腔上颌门牙突出变形,影响牙齿整齐美观。常咬物还会带入细菌,引发疾病。

5.揉眼

眼睛不舒服使用手去揉,不宜。因为眼睛是个很精密的器官,血管非常丰富,用手一揉,由于刺激作用,结膜的血管变粗,眼球就发红了。另外,手上容易沾有很多细菌,如果把细菌或脏东西揉进眼睛里去了,就易引起急性结膜炎或沙眼,造成眼发红,看不清东西,甚至引发眼疾病。

6.皱眉

脸部常皱眉、眨眼,容易导致脸部皮肤产生横竖如鱼尾状皱纹。人的面部肌肤最为娇嫩敏感,一些不良的表情动作发生也会在人的面部留下深刻而难以消除的皱纹。

7.架腿

有的人坐着时总爱把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如此“二郎腿”,压迫腿部的血管,使血管回流不畅通,造成小腿疲劳发麻,架腿破坏躯干的竖直,长期会造成脊椎弯曲。

8.俯睡

把脸部伏在枕头上俯卧而睡不好,会使面部受挤压,阻碍面部的血液循环。睡醒后,面部会浮肿,眼睛出现血丝。俯卧还会增加脚部、心脏、腹部、肺部的压力,并会引起脊骨弯曲,增加肌肉和韧带的压力,还会使颈部受到压力甚至会引起局部疼痛。

9.坐着睡

有些人饭后习惯坐在椅子上或沙发上闭目睡,还有的坐在车上或开会时也呼呼大睡。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当人们入睡后,大脑神经处于抑制状态,生理各个部分发生很大变化:如心率变慢、血管扩张、血压降低10~12毫米汞柱、血液循环减弱、肺活量减少25%左右,流经各部位的血液流速也会减慢。若坐着睡,流入大脑的血液会减少,容易导致对大脑供血不足,尤其足饭后,较多的血液要进入胃肠系统,这时如果坐着睡觉,会加重脑贫血,导致头晕、耳鸣、腿软等不适的症状。

10.贪坐

吃饱饭就坐在沙发上看书、看电视,一坐就是半天,长期下去就会使脂肪堆积在臀部、腹部,造成腹部突起,臀以下体态变得肥胖难看。

11.不吃早餐

人们从晚上到第二天早晨,食物在胃肠里,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消化,胃内消耗空了,如不吃早餐给予补充,就会造成消耗超过储存,容易感到胃部不适和疲倦感。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心慌、头晕、头痛、记忆力减弱等症状。

贴心提示:

生活中的六种最佳姿势:

1.进食的最佳姿势——站立。

站立时人的腹部不会受压,血液通畅无阻,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和吸收。

2.睡眠的最佳姿势——右侧卧位。

右侧卧位有利于血液回流入肝脏,减轻对心脏的压迫,有利于血液的流动。

3.思维的最佳姿势——平卧。

平卧时人体肌肉和神经最为放松,情绪稳定,心搏最为缓慢,因此脑细胞极易调整至最佳思维状态。

4.行走的最佳姿势——小快步。

小快步行走可以增加肌肉活动次数,使腿部肌肉强健发达,还可以增加腿部血液循环。

5.骑车的最佳姿势——身体前倾20°~30°左右为最佳。

这样可预防和减轻颈部和下肢的疲劳。

6.服药的最佳姿势——站立。

坐着或躺着服药,药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上,这不仅使药物不能达到最佳的吸收部位,而且黏附对食道壁是一种有害刺激。站立时食道呈垂直状态,有利于药物下行到胃里,充分发挥其疗效。

四、把健康作为人生的中心

拥有健康才能享受生活,但是,许多人并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健康,而是随心所欲地生活,这样最终会失去健康。聪明的人会把健康作为人生的中心。

(一)重视点滴筑起健康长城

健康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它的获得需要持之以恒的生活规律,坚持不懈的科学生活方式。健康是一条由无数的生活点滴的沙砾与石子铺就的道路,每个人要想做健康的拥有者,想夺得生命中的宝贵财富,都必须亲手铺设这条道路,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没有人可以做健康的暴发户,真正的健康是靠自己平时对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追求的结果。其中涵盖着起居、饮食、运动、心情,甚至每一晚的睡眠、每一个懒腰,都是构成我们健康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做好生活的一点一滴是对健康最为明智的储蓄,也是生命最有价值的投资。而如果忽视这一点一滴,将会使我们的健康成为失去根基的楼阁,它迟早有一天会轰然倒塌。正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每天的生活所构成,所以,我们绝不能以工作忙、事业重要等为借口而不顾身边点滴的生活科学,忽视生活规律。

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潜移默化,缔造了健康的奇迹。著名医学专家洪昭光曾说:“注意饮食细节,适量运动,戒除烟酒,日常生活多制造快乐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卒中、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30%,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而且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由此可见,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关系着生命的盛与衰、弱与强、存与亡。如果你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注入健康的理念,那么你收获的将是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涌泉回报。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放弃对一点一滴科学知识的涉猎,我们要用正确的知识为指导,让一点一滴都能汇入健康的江河,从而创造出健康生活的新境界。

(二)从现在开始规范你的生活

人类演绎生活,生活反映人生。人生之中,每个人对生活有很多感触,对生活有很多梦想,然而,对生活的目标却都非常自然的一致,那就是好好地活着,健康地活着。因为只有健康地活着,我们才能够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用行动去享受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快乐。可是,目标与达到目标有着很远的距离,在实现与目标之间,又有很多的艰辛。如何顺利地从起点到终点、从此岸到彼岸,只有健康才是我们最可靠、最理想的舟车。因此,我们须臾也不能没有健康。

暂时的安宁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的是终生的健康,所以,要想拥有健康我们只有步步为营,全面规范自己的生活,才能防患于未然,长久地拥有对健康的主动权。

全面规范自己的生活有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良习中获取健康;一是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以改掉坏习惯来保卫健康、增进健康。

全面规范自己的生活是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生的积极进取,对生活的理解,对健康的掌握。

所以,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从现在开始行动,从现在开始规范自己的生活。

贴心提示:

日常行动三注意:

1.注意不要突然起立

久蹲、久卧突然站立的时候,我们一般感到头晕眼花,有时甚至晕倒,临床上把这种症状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这种低血压对患有脑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的病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危险,原因是造成一定的大脑缺血、缺氧,容易诱发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以致心源性休克。

2.注意不要突然转头

对那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颈椎骨质增生病史等老人来说,大脑供血相对不足,因此当他们突然转头的时候,颈动脉就会受到压迫,管腔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窄、变细,引起大脑的血液供应减少。同时在颈部扭转时,颈部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脑部血管反射性痉挛,脑部的供血、供氧就可能进一步减少。此时人就表现出头晕、耳鸣、恶心、呕吐、视物旋转,乃至发生昏厥等大脑缺血症状。

3.注意不宜突然用力

突然用力主要是对心脏有危害。有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人,心肌本身就缺血缺氧,随时都可能有发生心肌梗死的潜在危险。如果突然用力,或搬动物品,或用力大便,就会诱发肌体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大,同时也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 xqv2ywItCiho/tfMZ0F+B9DzIGB19HHuIzUwymGAX7N4+DTiE5pXU6aNjYCUEL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