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你能为公司做什么

别抱怨公司为你做得少

当你对工作感到厌倦而提不起精神时,当你对公司的制度产生质疑时,与其抱怨,不如直面现实,正视自己的工作,或者以一种对公司负责的精神质问自己为公司做了什么,或者自己能为公司做些什么。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工作,不知道或完全忘记对公司应负的责任,就不要抱怨公司为你做得少。

有的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在被老板盘剥、替别人卖命、打工,是别人赚钱的工具,有的员工总是感叹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是总得不到老板的赏识,因此就经常私下抱怨:可惜我这一匹千里马,无奈却没有识才的伯乐!其实,这种抱怨是没有根据、理由的。

有很多公司的员工做起事来都显得心浮气躁,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人们常常听见他们抱怨自己的工作过于琐碎:

“我的工作真是无聊透顶!”

“每天面对重复的工作,我简直要疯了!”

“工作做完就行了,哪还管得了那么多?!”

抱怨工作乏味;抱怨公司的老板;抱怨工作时间过长;抱怨公司管理制度过严……

如果一个人经常抱怨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这样的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只能勉强算是一个上帝希望他成为的人的代用品。每一个公司的员工都要随时随地地抵制抱怨,拒绝情绪大敌,就像保护自己的家不遭受盗窃一样。

当你对工作感到厌倦而提不起精神时,当你对公司的制度产生质疑时,与其抱怨,不如直面现实,正视自己的工作,或者以一种对公司负责的精神质问自己为公司做了什么,或者自己能为公司做些什么。

经常可以听到人们抱怨自己的职位、待遇不如人意,却很少有人从自己入手,分析情况,挖掘自己内在潜力,让自己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

露茜在一家报社从事记者工作,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一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露茜对自己的工作很不满意,甚至都考虑过要辞职。但是,又害怕辞职后一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面临失业的问题,犹豫再三后,最终还是自我安慰一番,打消了这个念头,决定就这样混下去。

有一天,她和一个朋友聚会,在餐桌上开始抱怨自己的工作环境。这个朋友一脸严肃地说:“造成目前这种状况,你思考过原因吗?你尝试过了解你的工作,让自己从内心深处对这份工作真正产生兴趣,并喜爱它吗?你是否在工作中真正地把它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而认真努力过?如果你仅仅是因为对目前的工作职位、薪水感到不满而辞去工作,你也就不会有更好的选择。稍微忍耐一下,转变你的态度,试着从现在的工作中去发现价值和乐趣,你将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果你真正这样努力尝试过之后,依然没有什么改观,再辞职也不迟。”

这位朋友的一番话对露茜的触动很大,她开始尝试着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自己的工作。结果,感觉和效果与以前相比大相径庭,不满情绪也渐渐消失了,对工作也渐渐产生了一种让她留恋的感觉。因此,她的工作才能得到极大地展示,也很快得到了上司的提拔和重用。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工作,不知道或完全忘记自己应负的责任,就不要抱怨老板不给你机会。很难想象,人们为什么如此善于抱怨,能够把工作中的不利因素观察得如此透彻,却无法将工作做好。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如果那些一天到晚想着如何抱怨工作的人,能将这些精力及创意的一半,用到工作上,他们就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提及抱怨与责任,有位企业领导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抱怨是失败的一个借口,是逃避责任的理由。这样的人没有胸怀,很难担当大任。仔细观察任何一个管理健全的机构,你会发现,没有人会因为喋喋不休地抱怨而获得奖励和提升。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想象一下,船上水手如果总不停地抱怨:这艘船怎么这么破,船上的环境太差了,食物简直难以下咽,以及有一个多么愚蠢的船长。这时,你认为,这名水手的责任心会有多大?对工作会尽职尽责吗?假如你是船长,你是否敢让他做重要的工作?”

在有些时候,抱怨的确能够赢得一些善良人的安慰和同情,使自己的内心压力暂时得到缓解。同时,口头的抱怨就其本身而言,不会给公司和个人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但是,持续的抱怨会使人的思想摇摆不定,进而在工作上敷衍了事。抱怨使人思想肤浅,心胸狭窄。一个将自己的头脑装满了抱怨的人是无法想象未来的。抱怨只会使他们与公司的理念格格不入,更使自己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最后一事无成,只好被迫离开。

如果你受雇于某个公司,就发誓对工作竭尽全力、主动负责吧!只要你依然还是整体中的一员,就不要谴责它,伤害它,否则你只会诋毁你的公司,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如果你对公司、对工作有满腹的牢骚无从宣泻时,做个选择吧。一是选择离开,到公司的门外去宣泻,当你选择留在这里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工作上来,为更好地完成工作而努力。

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只知抱怨而不认真工作的人吧,他们从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他们不懂得,丰厚的物质报酬是建立在认真工作的基础上的,他们更不懂得,即使薪水微薄,也可以充分利用工作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技能。他们在日复一日的抱怨中,徒随岁长,而技能没有丝毫长进。最可悲的是,抱怨者始终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严酷的现实: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知抱怨的人,总是被排在被解雇者名单的最前面,不管他们的学历有多高,他们的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

你能为公司做什么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我们每一天都要回顾自己的工作,并且应该扪心自问:“我是否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是否完成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我能够为公司做些什么?”

公司就像一部机器,每个员工都是一个零件,都有自己的岗位,对于整部机器而言,每个零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客厅中一架巨大的挂钟滴答滴答地响着。某一个晚上,突然出现一阵啜泣声,于是客厅里的家具到处寻找声音的来源,原来是秒针在饮泣。

秒针哭着说:“我的命真苦啊!每当我转一圈时,长针才走一步;我转60圈时,短针才走5步。一天我必须要转1440圈,一星期有7天,一年有365天……我如此瘦弱,却必须分分秒秒地转下去,我实在是不堪重负啊!”

旁边的台灯安慰它说:“不要过多地去想其他的事情,你只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在你的岗位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你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会变得轻松愉快。”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只要是自己分内的工作,就应当尽力把它做好。再小的事、最不起眼的小角色,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能为公司作出自己的贡献。

不要用谴责的眼光而应用同情或者是负责任的眼光去看待同事、老板甚至是公司。问题不在于别人没有干什么或者别人应该干什么,问题在于你自己选择对情况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你能够为公司做些什么。

年轻人工作时,眼睛不妨向高处望,但手却要从低处做起。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发牢骚、抱怨等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要做,就全心全意地去做;要是不想做,就早日另谋高就。如果你只是个小技术员,你可以花上几年的时间,把你手中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这样胜任愉快的工作,不比一天到晚混时间、发牢骚好得多吗?

科林在比斯特轮胎公司从事仓库管理员工作。刚开始,他对手头上的工作兴趣不大,但他不断告诫自己,务必培养这方面的兴趣,不管以后怎么样,至少不要让自己在工作中感到无聊、烦闷,要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对待工作。但是,比斯特轮胎公司在美国是有名的大公司,员工有好几万,要想出人头地,是有相当难度的。

但是,科林并不为现在的这份工作而无精打采,而是抓住一切机会,想尽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完美。科林认为,要想在这个岗位上作出成绩,就要比别人为公司作出的贡献更多,让上司明白自己能够为公司做什么。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科林给自己规定了几个工作要点:

第一,每天都列表呈报物料的变动情况,并用红线标示接近储存量最低点的产品,提醒上司注意;

第二,单独列表呈报低于规定储存量的产品,以表示存货不足;

第三,存货过多的产品,也单独呈报,让上司检讨、反思;

第四,标示出几个月或长期没有进出口的滞销产品。

这样,通过科林的一番精心设计,原来静态的仓库管理工作变得动态起来,而且也引起了上司的注意。

尽管仓库管理员这个岗位似乎没有太多的特殊意义,但几年来,科林一直都在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最终,科林以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上司的赏识和嘉奖,成为公司的骨干。

或许你正在从事一件不合你意的工作,但只要你认真地、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多问问自己能为公司做什么,那么你现在的工作同样是实现你人生理想的大舞台。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我们每一天都要回顾自己的工作,并且应该扪心自问:“我是否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是否完成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我能够为公司做些什么?”

很多人常常喜欢从外部环境来为自己寻找种种理由,不是抱怨职位、待遇、工作环境,就是抱怨同事、上司或领导,总之,抱怨公司给予自己的太少,而很少问自己:我努力了吗?我能为公司做些什么?我真的对得起这份工作吗?

有人曾说,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永远学会为两件事负责:一件是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另一件则是以前所从事的工作。如果我们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就一定会成功。因为我们在以负责的精神替未来做准备。如果我们能对现在的工作负责,就一定能够让自己手中的工作做得更出色,就一定会更快地接近成功。

总之,我们应该认真负责地处理好自己每天的工作,并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在自己的公司里为自己做事。只有我们为公司做得更多,我们自己才能收获更多。”只有这样,才能干好每一项工作,让自己每天取得一定的进步。

找借口只会让自己不受欢迎

优秀员工从不在工作中寻找任何借口,他们总是把每一项工作尽力做到超出客户的预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而不是推诿;他们总是出色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替上级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尽全力配合同事的工作,对同事提出的帮助要求,从不找任何借口推托或延迟。

许多借口总是把“不”、“不是”、“没有”与“我”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潜台词就是“这事与我无关”——不愿明确自己的工作,将自己该为公司做的事推给别人。

很多人遇到困难不知道努力解决,只是想找借口推卸责任,这样的人很难成为企业最受欢迎的员工。

寻找借口就是向懒惰低头,向怯懦投降,把脸、把心别过去,不去面对真实的自我欺骗与麻痹。“我们从没想过赶上竞争对手,在许多方面人家都超出我们一大截。”当人们为不思进取寻找借口时,往往会这样表白。

借口给人带来的严重危害是让人消极颓废。如果养成了寻找借口的习惯,那么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不是积极地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这种消极心态剥夺了个人成功的机会,最终让人一事无成。

最受企业欢迎的人从不在工作中寻找任何借口,他们总是把每一项工作尽力做到超出客户的预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寻找各种借口推诿;他们总是出色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替上级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尽全力配合同事的工作,对同事提出的帮助要求,从不找任何借口推托或延迟。

休斯·查姆斯在担任“国家收银机公司”销售经理期间曾面临一种最为尴尬的情形:该公司的财政发生了困难。这件事被在外头负责推销的销售人员知道了,并因此失去了工作的热忱,销售量开始下跌。到后来,情况更为严重,销售部门不得不召集全体销售员开一次大会,全美各地的销售员皆被召去参加这次会议。查姆斯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

首先,他请手下最优秀的几位销售员站起来,要他们说明销售量为何会下跌。这些被唤到名字的销售员一一站起来以后,每个人都有一段最令人震惊的悲惨故事要向大家倾诉:商业不景气,资金缺少,人们都希望等到总统大选揭晓后再买东西,等等。

当第五个销售员开始列举使他无法完成销售配额的种种困难时,查姆斯先生突然跳到一张桌子上,高举双手,要求大家肃静。然后,他说道:“停止,我命令大会暂停10分钟,让我把我的皮鞋擦亮。”

然后,他命令坐在附近的一名黑人小工友把他的擦鞋工具箱拿来,并要求这名工友把他的皮鞋擦亮,而他就站在桌子上不动。

在场的销售员都惊呆了。他们有些人以为查姆斯先生发疯了,人们开始窃窃私语。在这时,那位黑人小工友先擦亮他的第一只鞋子,然后又擦另一只鞋子,他不慌不忙地擦着,表现出第一流的擦鞋技巧。

皮鞋擦亮之后,查姆斯先生给了小工友一毛钱,然后发表他的演说。

他说:“我希望你们每个人,好好看看这个小工友。他拥有在我们整个工厂及办公室内擦鞋的特权。他的前任是位白人小男孩,年纪比他大得多。尽管公司每周补贴白人小男孩5元的薪水,而且工厂里有数千名员工,但那个白人小男孩仍然无法从这个公司赚取足以维持他生活的费用。”

“这位黑人小男孩不仅可以赚到相当不错的收入,既不需要公司补贴薪水,每周还可以存下一点钱来,而他和他的前任的工作环境完全相同,也在同一家工厂内,工作的对象也完全相同。”

“现在我问你们一个问题,那个白人小男孩拉不到更多的生意,是谁的错?是他的错,还是顾客的?”

那些推销员不约而同地大声说:“当然了,是那个小男孩的错。”

“正是如此。”查姆斯回答说,“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你们现在推销收银机和一年前的情况完全相同:同样的地区、同样的对象以及同样的商业条件。但是,你们的销售成绩却比不上一年前。这是谁的错?是你们的错,还是顾客的错?”

同样又传来如雷般的回答:

“当然,是我们的错。”

“我很高兴,你们能坦率承认自己的错。”查姆斯继续说:“我现在要告诉你们。你们的错误在于,你们听到了有关本公司财务发生困难的谣言,这影响了你们的工作热忱,因此,你们不再像以前那般努力了。只要你们回到自己的销售地区,并保证在以后30天内,每人卖出5台收银机,那么,本公司就不会再发生什么财务危机了。你们愿意这样做吗?”

大家都说“愿意”,后来果然办到了。那些他们曾强调的种种借口:商业不景气,资金缺少,人们都希望等到总统大选揭晓以后再买东西等,仿佛根本不存在似的,统统消失了。

任何一个老板都希望自己拥有优秀的员工,能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即使没有完成任务,也能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寻找任何借口。

“拒绝借口”应该成为所有企业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调的是每一位员工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学会适应压力,培养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它让每一个员工懂得:工作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如果你想改变不够理想的现状,获得提升的机会,抱怨是无济于事的。你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在工作中应付的责任,明确自己应该为公司做什么。只有这样,你才能达到改变的目的。

有很多本可以很优秀的员工在工作时总认为是被老板盘剥,是替别人卖命、打工,是别人赚钱的工具,因而在思想上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于是不把聪明才智用于思考如何十全十美地做好上级交给的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阴和大把的精力白白浪费掉了。这一现象,在一些刚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人身上尤为突出。他们总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干,应该从事些体面的工作,应该受到重视。但事实上,刚刚跨入社会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无法被委以重任,工作自然也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体面。然而,当老板要求他去做应该负责的工作时,他就开始抱怨起来:“我被雇来不是要做这种活的。”“为什么让我做而不是别人?”对工作丧失了起码的责任心,不愿意投入全部力量,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将工作做得粗陋不堪。长此以往,嘲弄、吹毛求疵、抱怨和批评的恶习,将他们卓越的才华和创造性的智慧悉数吞噬,使之根本无法独立工作,成为没有任何价值的员工。因此,一个人一旦被抱怨束缚,不尽心尽力,只是应付工作,在任职单位里都是自毁前程。

世界第一CEO韦尔奇曾说:“与其抱怨,不如负责任地做,所谓负责,更多的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被社会现实打磨出来的直面现实的积极心态。”

1961年,韦尔奇已经作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在GE工作一年了,他的年薪是10500美元。这时候,韦尔奇的顶头上司伯特·科普兰给他涨了1000美元,韦尔奇觉得还不错,他以为这是公司对有贡献的人的奖赏,他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但他很快发现他的办公室中的4个人的薪水居然完全一样!韦尔奇十分吃谅。

他有无数的理由认为,他应该比其他人挣得多。韦尔奇找到了伯特·科普兰,得到的解释是这是公司预先确定好的标准的工资浮动。韦尔奇简直不敢相信,他认为公司在员工的薪水问题上应该区别对待,公司这种做法是一种官僚作风。

韦尔奇一天比一天萎靡不振,终日牢骚满腹,无心工作。

一天,科普兰的上司、时任GE新化学开发部年轻的主管鲁本·加托夫将韦尔奇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他告诉韦尔奇自己也对GE的官僚作风不满,并且说公司高层正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而后,他语重心长地对韦尔奇说:“你来GE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我很欣赏你的才华与工作热情。韦尔奇,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对你个人而言,整日抱怨,无心工作,只会浪费GE这个大舞台,难道你不希望有一天能站到这个大舞台的中央吗?”

这次谈话被韦尔奇称为是改变命运的一次谈话,后来当上执行总裁的韦尔奇也一直尊称加托夫为恩师。

韦尔奇此时想要做的就是停止抱怨,争取尽快“脱颖而出”,让自己有一个新的根本性的改变。一直负责韦尔奇所在的实验项目的聚合物产品生产经理鲍勃·芬霍尔特因成绩突出被提升到总部担任战略策划负责人,这样经理的职位就空缺了下来。

我为什么不试试呢?韦尔奇想。韦尔奇不想看着这个可以改变自己的机会从自己眼前溜走,这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

这时的韦尔奇已经不再去评估:在这个有些官僚作风的公司,如果自己做得更多,是否能获得相应的报酬。

和加托夫以及其他人吃完晚餐后,韦尔奇跟着加托夫来到停车场,并且坐在加托夫的汽车上。

“为什么不让我试试鲍勃的位置?”韦尔奇开门见山地说。

“你是在开玩笑吗?”加托夫问道,“杰克,你根本不熟悉市场,而这一点对于这种新产品却是至关重要的。”

韦尔奇不肯接受否定的回答。现在轮到他游说加托夫了,他谈到了自己的资历、看市场的眼光、对人和工作的态度。两个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夜晚又黑又冷,韦尔奇在加托夫的车上坐了一个多小时,试图说服他。

加托夫当晚并没有答复韦尔奇,但当他把车开出停车场的时候,他似乎明白了韦尔奇是多么需要用这份工作来证明自己能为公司做些什么,他对站在街边的韦尔奇大声说道:“你是我认识的下属中,第一个向我要职位的人,我会记住你的。”

在接下来的7天时间里,韦尔奇不断给加托夫打电话,列出一些他适合这个职位的其他原因。一个星期后,加托夫打来电话,告诉他,他已被提升为塑料部门主管聚合物产品生产的经理。

1968年6月初,也就是韦尔奇进入GE的第八年,他被提升为主管2600万美元的塑料业务部的总经理。当时他年仅33岁,是这家大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经理。

1972年1月,37岁的韦尔奇又荣升为GE集团副董事长,负责4亿美元的业务。

1973年的7月,韦尔奇因业绩出色被提升为GE集团的部门执行官。

1981年4月1日,杰克·韦尔奇终于凭借自己对公司的卓越贡献,稳稳地站到了董事长兼最高执行官的位置上,站到了GE这个大舞台的中央。

如果你想改变不够理想的现状,获得提升的机会,抱怨是无济于事的;相反,除非你革除了抱怨这种坏习惯,否则你终其一生都不会真正成功。然而,要摒弃抱怨、不思改善的习惯,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在工作中应付的责任,明确自己应该为公司做什么,你必须努力。只有这样,你才能达到改变的目的,享受到成功的果实。这就好像你正住在一间简陋的破屋里,心中梦想着宽大而明亮的展厅。要实现这个梦想,你首先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而不能应付;你要明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然后要做的就是努力通过实践,将这间小屋变成你心目中的天堂。

最不受职场欢迎的四类人

在职场中,“差不多先生”、浮躁之人、“罗宾汉”式员工、“怀才不遇者”是最不受欢迎的四类人。要想在职场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踏踏实实,融入团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企业最受欢迎的人。

“差不多先生”的本质

世界文豪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利普·克劳斯比说:“一个由数以百万计的个人行动所构成的公司经不起其中1%或2%的行动偏离正轨。”大量成功和失败的企业案例都证明:我们不缺乏具有雄才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

的确,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公司是经不起连续的“差不多”的,哪怕只有1%。由上到下布置一项任务,如果一个人差1%,下一个人又差1%,如此下去,等到真正执行任务的人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恐怕这项任务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而他执行任务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样,当由下向上传递一项建议或报告的时候,如果每一层的人都抱着“传递得差不多就行了”的心理,那么最后传递到最高管理者那里,这项建议或报告就可能变成了一项对你的惩罚措施。

在工作中,你可能觉得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比起来差不多,以为那样就足够了,但你的上司、你的老板心中有数,你的客户心中也有数,你一定会因为你的勤奋或懒惰而赢得或失去晋升的机会。同样,你也会因为你态度的好坏而赢得或失去客户。

可见,“差不多”的结果是“差很多”。因此,在职场中这样“差不多”的心理是坚决要不得的,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努力避免陷入这个误区中去。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客户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当然,消灭“差不多”心理,完善自己的责任意识系统,并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有时,我们所缺少的不是技术、设备、流程和理念,而是决心——消灭这种“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心理的决心。

缺少机会是浮躁之人的托词

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充满了蓄势待发的豪情、青春的朝气、前卫的思想,梦想着丰厚的待遇和轰轰烈烈的事业。年轻人充满梦想,这是件好事情,但年轻人往往不懂得,梦想只有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面对丰富复杂的社会,他们往往会产生浮躁的情绪。在浮躁情绪的影响下,他们常常抱怨自己的“文韬武略”无从施展,抱怨没有善于识才的伯乐。

许多浮躁的人都曾经有过梦想,却始终无法实现,最后只剩下牢骚和抱怨,他们把这归因于缺少机会。实际上,生活和工作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学校中的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机会;每次考试都是生命中的一个机会;报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机会;每个客户都是一个机会;每次训诫都是一个机会;每笔生意都是一个机会。这些机会带来教养、带来勇敢,培养品德,制造朋友。

脚踏实地的耕耘者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机会,抓住了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眼光不愿俯视手中工作,嫌其琐碎平凡的人,在焦虑的等待机会中,度过了并不愉快的一生。

一个人在工作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事遂心,难免会遭受挫折,甚至是失败。比如,你的想法得不到上司的支持,公司里其他人阻挠你的工作,当你试图主动提建议时总是遭到白眼等,这些都是每个在职场上奋斗的人几乎都经历过的挫折,是很难避免的。

由于很多人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浮躁,经不起一点点的失败,在工作时一遇到挫折,就会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一天到晚愁眉不展、怨天尤人,根本无法振作精神,即使有好机会使问题出现转机,也被这拉长的苦脸吓跑了。

相比之下,优秀的员工在困难来临时,总是努力寻求新的机会,这样的员工在职业生涯中会比别人达到更高的高度。

能否尽快学会摆脱浮躁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顺利成功的关键。因此,每一天都要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力争高效地完成。尝试着超越自己,努力做—些分外的事情。这样,即使在同一个公司或同一个职位上,机遇没有光临,但你在为机会的来临而时时准备的行动中,能力已经得到了扩展和加强。实际上,你已经为未来某一时间创造出了另一个机遇。

企业不需要“罗宾汉”式员工

有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远古的时候,上帝在创造着人类。随着人类的增多,上帝开始担忧,他怕人类的不团结会造成世界大乱,从而影响他们稳定的生活。

为了检验人类之间是否具备团结协作、互助互帮的意识,上帝做了一个试验:他把人类分为两批,在每批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大堆可口美味的食物,但是,却给每个人发了一双细长的筷子,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桌上的食物全部吃完,并不许有任何的浪费。

比赛开始了,第一批人各自为政,只顾拼命地用筷子夹取食物往自己的嘴里送,但因筷子太长,总是无法够到自己的嘴,而且因为你争我抢,造成了食物极大的浪费。上帝看到此情景,摇了摇头,为此感到失望。

轮到第二批人开始了,他们并没有急着要用筷子往自己的嘴里送食物,而是大家一起围坐成了一个圆圈,先用自己的筷子夹取食物送到坐在自己对面人的嘴里,然后,再由坐在自己对面的人用筷子夹取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就这样,每个人都在规定时间内吃到了整桌的食物,并没有造成丝毫浪费。

第二批人不仅仅享受了美味,彼此之间还建立了信任和好感。上帝看了,点了点头,为此感到了希望。

但世界总是不完美的,于是,上帝为第一批人的背后贴上五个字:利己不利人;而在第二批人的背后贴上另外五个字:利人又利己!

在每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中,领导们都希望自己团队的员工都是那种利人又利己的人,而绝不会选择那种利己不利人的人。

利己不利人的人只顾着干完自己手头的事,就赶紧坐在一旁休息,似乎不愿意浪费一丝一毫的力气;那种利人又利己的人则会想方设法团结周围的人,与大家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随着分工的精细化,公司内部的协作越来越重要。没有了协作与配合,公司的运作就会失去控制,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效率了。因此,一个优秀的员工一定是一个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员工,在公司的整体运作方面,我行我素的个人英雄主义有时是非常有害的。

历史上的绿林好汉罗宾汉是个独来独往的侠客,他劫富济贫,拯危除难,动人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千百年后的今天,成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典范。

然而,世易时移,在社会分工十分细致的今天,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团队精神正在引领未来。使人成功的不再是个人,而是团队。

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与每个团体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保持密切的合作。不要丢弃了自己团队工作的荣誉感,为求个人的表现,打乱了团队工作的秩序。这样,才能够保证团队工作的精神不被破坏,也不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致命的伤害。

一个人只有从团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获得团队与个人的双赢结果。

“怀才不遇”:高学历者的借口

心理学家总结出一条非常简单但又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值得定律。对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即如果他做的是一件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在潜意识中,人们习惯于对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一个值得或不值得的评价,不值得做的事情也就不值得做或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的客观存在,导致高学历者往往重视大事,而将小事、细节看做是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做大事的时候,由于心理作用,他会认为这是一次“挑战”、一个“机会”、一种“荣誉”,面对困难与挫折毫不退缩,积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身心地投入,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区区一点辛苦(在他眼中的小辛苦,实际上很辛苦)算得了什么。

年轻人本来就有几分初生牛犊的傲气和浮躁,如果再有较好的学历,傲气当然就更盛了。基于这种心理,这些“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的太多”的高学历者,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往往会对手头上琐碎的工作感到不满,常常抱怨“如此枯燥、单调的工作,如此毫无前途的职业,根本不值得自己去做”,动不动就兴起“拂袖而去”的念头。但是,作为普通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也许过于平淡,却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这个讲究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和小事往往能反映出你的专业水准,突出你的内在素质。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在一方加入再小的砝码也会使之倾斜。

当你与别人的实力不相伯仲时,在小事上下工夫就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

有人说:“无知与眼高手低是青年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也是导致频繁失败的主要原因。”比尔·盖茨曾经劝告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刚毕业的你,不会一年挣4万美元,也不会成为一个公司的副总裁,并拥有一部装有电话的汽车,直到你将此职位和汽车都挣到手。从小事做起吧,年轻人,不要成为‘怀才不遇’式的悲剧人物。”

本章要义

·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只有你为公司做得更多,公司才能为你做得更多。

·“不找任何借口”的人,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服从和诚实的力量,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

·如果你想改变不够理想的现状,获得提升的机会,抱怨是无济于事的,相反,除非你革除了抱怨这种坏习惯,否则你终其一生都不会真正成功。

·“差不多先生”、浮躁之人、“罗宾汉”式员工、“怀才不遇者”是最不受职场欢迎的四类人。

心得体会

读了本章内容,你有何感想和体会?不妨把它们写下来:

行动方案

你的感想: n6Dnnx47C4lDLKcZ0X9p41KeHI9MZe83GtB3wAY6DYjAHgB5l7QAyi1LQhdwdwA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