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篇方法总比问题多1

第一章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没有笨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俗话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我国古书《易经》上也说:“穷则变,变则通。”的确,天无绝人之路,遇到问题时,只要肯找方法,上天总会给有心人一个解决问题从而取得成功的机会。

人们都渴望成功,那么,成功有没有“秘诀”?其实,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秘诀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俗话说:“没有笨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只要你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找方法,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世间没有死胡同,就看你如何寻找方法,寻找出路。且看下文故事中的林松是如何打破人们心中“愚”的瓶颈,从而找到自己成功的出路。

有一年,山丘市经济萧条,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贱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元钱可以买到10块毛巾。

那时,林松还是一家织制厂的小技师。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于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儿,都公然嘲笑他是个蠢材。

林松对别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各工厂和商店抛售的货物,并租了很大的货仓来贮货。

他母亲劝他不要购入这些别人廉价抛售的东西,因为他们历年积蓄下来的钱数量有限,而且是准备给林松办婚事用的。如果此举血本无归,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

对于母亲忧心忡忡的劝告,林松过后又安慰她:

“3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了。”

林松的话似乎兑现不了。

过了10多天后,那些工厂即使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他们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

他母亲看到别人已经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便抱怨起林松。对于母亲的抱怨,林松一言不发。

终于,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山丘市的物价,并且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

这时,山丘市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林松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一来赚了一大笔钱,二来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不致暴涨不断。

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他母亲又劝告他暂时不忙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

他平静地说:

“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

果然,林松的存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

后来,林松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生意也十分兴隆。

如今,林松已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了。

俗话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我国古书《易经》上也说:“穷则变,变则通。”的确,天无绝人之路,遇到问题时,只要肯找方法,上天总会给有心人一个解决问题从而取得成功的机会。

老王是曲府县颇有名气的水果大王,尤其是他的高原苹果色泽红润,味道鲜美,供不应求。有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将要采摘的苹果砸开了许多伤口,这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眼看着苹果无法销出,不仅如此,如不按期交货还要按合同一一赔款。然而面对这样的问题,老王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不久,他便打出了这样的一则广告,并将之贴满了大街小巷。

广告上这样写道:“亲爱的顾客,你们注意到了吗?在我们的脸上有一道道伤疤,这是上帝馈赠给我们高原苹果的吻痕——高原常有冰雹,高原苹果才有美丽的吻痕。味美香甜是我们独特的风味,那么请记住我们的正宗商标——伤疤!”

从苹果的角度出发,让苹果说话,这则妙不可言的广告再一次使老王的苹果供不应求。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面对新生的问题,如果你只是沮丧地待在屋子里,便会有禁锢的感觉,自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如果将你的心锁打开,开动脑筋,勇敢地走出自己固定思维的枷锁,你将收获很多。

早领悟早成功

真正杰出的人,都富有积极的开拓和创新精神,他绝不会在没有努力的情况下,就事先找好借口。条件再难,他们也会创造条件;希望再渺茫,他们也会找出许多办法去寻找希望。因为他们相信:没有笨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只要积极开动脑筋,寻找方法,总能找到解决之道,冲出困境。

三分苦干,七分巧干

世上绝大多数的科技发明都是发明者忍受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所发明的,他们认为总会有更轻松、更快捷、更便宜、更简单和更安全的法子,知道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事实确实如此,只有这样的人才更容易快捷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人们常说:一件事情需要三分的苦干加七分的巧干才能完美。意思是行事时要注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巧妙灵活的方法解决难题,胜于一味地蛮干。也就是说,“苦”的坚韧离不开“巧”的灵活。一个人做事,若只知下苦工夫,则易走入死道,若只知用巧,则难免缺乏“根基”,唯有三分苦加上七分巧才能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标。

王勉是一家医药公司的推销员。一次他坐飞机回家,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劫机。通过各界的努力,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就在要走出机舱的一瞬间,他突然想到:劫机这样的事件非常重大,应该有不少记者前来采访,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这次机会宣传一下自己公司的形象呢?

于是,他立即从箱子里找出一张大纸,在上面浓描重抹了一行大字:“我是××公司的××,我和公司的××牌医药品安然无恙,非常感谢抢救我们的人!”

他打着这样的牌子一出机舱,立即就被电视台的镜头捕捉住了。他立刻成了这次劫机事件的明星,很多家新闻媒体都争相对他进行采访报道。

等他回到公司的时候,受到了公司隆重的欢迎。原来,他在机场别出心裁的举动,使得公司和产品的名字几乎在一瞬间家喻户晓了。公司的电话都快打爆了,客户的订单更是一个接一个。董事长当场宣读了对他的任命书:主管营销和公关的副总经理。之后,公司还奖励了他一笔丰厚的奖金。

王勉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将“苦”与“巧”巧妙结合。正所谓“三分苦干,七分巧干”,“苦”在卖力,“巧”在灵活地寻找方法,只有这样,才最容易找到走向成功的捷径。

陈良出生在一个穷困的山村,从小家里就很困难。17岁那年,他独自一人带着8个窝窝头,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从小山村到离家100公里外的城里去谋生。

他好不容易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打杂的活。一天的工钱是2元钱,这对他而言只够吃饭,但他还是想尽办法每天省下1元钱接济家人。

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他还是不断地鼓励自己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为此,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2个月后,他被提升为材料员,每天的工资加了1元钱。

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他初步站稳了脚跟。之后,他就开始重视方法。他认为:要在新单位站稳脚跟,更多地得到大家的认可,就不能只靠苦干默默地付出,更要靠巧干努力地寻找办法,以尽快地得到提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小点子:工地的生活十分枯燥,他想,能不能让大家的业余生活过得丰富一点呢?想到这点,他拿出自己省下来的一点钱,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认真阅读后,讲给大家听。这一来,晚饭后的时间,总是大家最开心的时间。每天,工地上都洋溢着工友们欢心的笑声。

一天,老板来工地检查工作,发现他有非常好的口才,于是决定将他提升为公关业务员。

一个小点子付诸实践后就能有这样的效果,他极受鼓舞。于是,他便将主动找方法的特长,运用到工作的各个方面。

对工地上的所有问题,他都抱着一种主人公的心态去处理。夜班工友有随地小便的习惯,怎么说都没有用,他便想尽各种方法让大家文明上厕;一个工友性格暴躁,喝酒后与承包方要拼命,他想办法平息矛盾,做到使各方都满意……

别看这些都是小事,但领导都看在眼里。慢慢地,他成了领导的左膀右臂。

由于他经常主动找方法,终于等来了一个创业的良机。有一天,工地领导告诉他,公司本来承包了一个工程,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难度太大,决定放弃。

作为一个凡事都爱“三分苦干,七分巧干”的人,他力劝领导别放弃。领导看着他充满热情,突然说了一句话:“这个项目我没有把握做好。如果你看得准,由你牵头来做,我可以为你提供帮助。”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不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可以自行创业的绝好机会吗?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项目,然后信心百倍地干了起来。

陈良获得了以不懈进取的精神不断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益处,从此更加努力。不久,他便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并且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世上绝大多数的科技发明都是发明者忍受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所发明的,他们认为总会有更轻松、更快捷、更便宜、更简单和更安全的法子,知道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事实确实如此,只有这样的人才更容易快捷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早领悟早成功

一个人,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其关键之道,不在于苦干,而在于巧干。因为,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时候,只靠勤奋和认真是难以解决的,那个时候,就迫切地需要灵活的头脑和巧妙的方法,唯有此,才能更快更好地寻找到解决之道。

所谓没有办法是没有找到新方法是真的没办法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好好动脑筋想新方法?事实上,只要我们用一种大的视野、一种综观全局的胸怀来看待问题,用一种灵动多变的思考方式、一种随机应变的智慧去分析判断问题,就不会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实在是没办法!”

“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样的话,你是否熟悉?你的身边是否经常有这样的声音?

当你向别人提出某种要求时,得到这样的回答,你是不是会觉得很失望?

当你的上级给你下达某个任务,或者你的同事、顾客向你提出某个要求时,你是否也会这样回答?

当你这样回答时,你是否能够同样体验别人对你的失望?

一句“没办法”,我们似乎为自己找到了可以不做的理由。可是是真的没办法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好好动脑筋想新方法?事实上,只要我们用一种大的视野、一种综观全局的胸怀来看待问题,用一种灵动多变的思考方式、一种随机应变的智慧去分析判断问题,就不会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一家位于北京市内商业闹市区、开业近两年的美容店,吸引了附近一大批稳定的客户,每天店内生意不断,美容师难得休息,加上店老板经营有方,每月收入颇丰,利润可观。但由于经营场所限制,始终无法扩大经营,该店老板很想增开一家分店,可此店开张不久,投入的资金较多,手头资金还不够另开一间分店。

店老板苦思冥想,如何筹措到开分店的启动资金呢?突然想到,平时不是有不少熟客都要求美容店打折、优惠吗?自己都是很爽快地打了九折优惠。于是他灵机一动,推出10次卡和20次卡:一次性预收客户10次美容的钱,对购买10次卡的客户给予8折优惠;一次性预收客户20次的钱,给予7折优惠。对于客户来讲,如果不购美容卡,一次美容要40元,如果购买10次卡(一次性支付320元,即10次×40元/次×0.8=320元),平均每次只要32元,10次美容可以省下80元;如果购买20次卡(一次性支付560元,即20次×40元/次×0.7=560元),平均每次美容只要28元,20次美容可以省下240元。

通过这种优惠让利活动,吸引了许多新、老客户购买美容卡,结果大获成功,两个月内,该店共收到美容预付款达7万元,解决了开办分店的资金缺口,同时也稳定了一批固定的客源。

就是用这种办法,店老板先后开办了5家美容分店。

有一位智者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人是看见了问题,然后界定和描述这个问题,并且抱怨这个问题,结果自己也成为这个问题的一部分。

另一种人是观察问题,并立刻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品质得到了提升。

你愿意成为问题的一部分,还是成为解决问题的人,这个选择决定了你是一个推动公司发展的关键员工,还是一个拖公司后腿的问题员工。

在一次企业管理培训课上,一位蛋糕店的老板陈先生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他的创业经验。他深有感触地说:

“我很幸运,有一位善于找方法解决问题的员工。那次如果没有她,我的店很可能早就关张了。”

原来,陈老板开着一家糕点店,这个行业,竞争本来就十分激烈,加上陈老板当初在选择店址上有些小小的失误,开在了一个相对偏僻的胡同里,因此,自从蛋糕房开张后,生意一直冷冷清清,不到半年,就支撑不下去了。面对收支严重失衡的状况,陈老板无奈地想结束生意。这时,店里负责卖糕点的一个女员工给他提了一个建议。

原来,这个员工在卖蛋糕的时候曾经碰到过一个女客人,想给男朋友买一个生日蛋糕。当这个员工问她想在蛋糕上写些什么字的时候,女客人嗫嚅了半天才不好意思地说:

“我想写上‘亲爱的,我爱你’。”

员工一下子明白了女客人的心思,原来她想写一些很亲热的话,又不好意思让旁人知道。有这种想法的客人肯定不止一人,现在,各个蛋糕店的祝福词都是千篇一律的“生日快乐”、“幸福平安”之类,为何不尝试用点特别的祝福语?

于是,这个员工送走女客人后,就向陈老板建议:

“我们店里糕点师用来在蛋糕上写字的专用工具,可不可以多进一些呢?只要顾客来买蛋糕,就赠送一支,这样客人就可以自己在蛋糕上写一些祝福语,即使是隐私的也不怕被人看到了。”

一开始,陈老板并没有将这个创意太当回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同意了,并做了一些简单的宣传。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顾客比平时增了两倍,每个客人都是冲着那支可以在蛋糕上写字的笔来的。

那位陈老板说:

“从那以后,我的生意简直可以用奇迹来形容。我本来都做好关张的心理准备了,没想到我的店员帮了我大忙。现在,她成了我的左膀右臂,好主意层出不穷,我都觉得我离不开她了。”

西方流传着一句十分有名的谚语,叫做:“Use your head.”许多有名的智者一生都在遵循着这句话,为人类解决了很多被认为是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而且,最终的强者也将是善于寻找新方法的那部分人。

早领悟早成功

事实上,成大事者和平庸之流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他们能否在遇到困难时理智对待,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一个人只有敢于去挑战,并在困境中突围而出,才能奏出激越雄浑的生命乐章。因此,我们说,成功的人并非没有遭遇过困难,只不过他们善于寻找方法,不被困难所征服罢了。我们只有主动寻求方法去解决好工作中遭遇的每一个问题和困难,才能领略到心灵释放和智慧碰撞所带来的酣畅淋漓。

对问题束手无策的6种人

一旦方法对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凸显出来,其工作能力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可是许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可能并不缺少工作的热情,也是绝对的敬业,但工作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生活中,有些人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不去积极地开动脑筋,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而是一味抱怨,或找出种种自以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推脱,所以很难成就什么大事。在此,我们将这些人具体分为以下6类,以示警醒。

第一种人:爱找借口的人

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抱怨自己缺乏机会,并努力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

为什么他们总是如此煞费苦心地找寻借口,却无法将工作做好呢?如果每个人都善于寻找借口,那么努力尝试用找借口的创造力来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也许情形会大大地不同。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自己就会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不能够把事情完成。事实上,把事情“太困难、太无头绪、太麻烦、太花费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确实要比相信“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勤奋,就能完成任何事”的信念要容易得多。但如果你经常为自己找借口,你就不能完成任何事,这对我们以后的职业生涯也是极为不利的。

如果你常常发现,自己会为没做或没完成的某些事而制造借口与托词,或想出成百上千个理由为事情未能照计划实施而辩解,那么,你自己不妨还是多做自我批评,多多地自我反省吧!

第二种人:凡事拖延的人

拖延是解决问题的最大敌人,它不仅会影响工作方法的执行与贯彻,更会带来个人精力的极大浪费。拖延并不能使你忘记工作,只会在你的心里越积越深,既不能做,又不能忘,心中总是有一种压迫感。

拖延并不能使问题消失,也不能使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起来,而只会使问题深化,给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没解决的问题,会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解决起来也越来越难。而且,没有任何人会为我们承担拖延的损失,拖延的后果可想而知。

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力量分析”。在这里面,他描述了两种力量:阻力和动力。他说,有些人一生都踩着刹车前进,比如被拖延、害怕和消极的想法捆住手脚;有的人则是一路踩着油门呼啸前进,比如始终保持积极、合理和自信的心态。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工作。如果你希望在职场中生存和发展,你得把脚从刹车踏板——拖延——上挪开。

第三种人:投机取巧的人

古罗马人有两座圣殿,分别是勤奋的圣殿和荣誉的圣殿,在安排座位时,他们有一个秩序:必须经过前者,才能到达后者,荣誉的必经之路是勤奋,试图投机取巧,想绕过勤奋就获得荣誉的人,总是被荣誉拒之门外。

许多生活中的实例证明,不管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总想投机取巧,表面上看,也许会节省一些时间或精力,但最终往往会导致更大的浪费。而且,投机取巧和无所事事势必会令人退步,放弃在困难中寻找方法的习惯,那样,我们的能力会日渐消退。只有努力寻找方法,将工作做到完美,我们才会收获得更多。

第四种人:浅尝辄止的人

在自然界,每一个物种都在发展和加强自己的新特征,以求适应环境,获得生存空间。生命的演化如此,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社会对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出了更高、更广、更深的要求,泛泛地了解一些知识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企图掌握好几十种职业技能,还不如精通其中一两种。什么事情都知道些皮毛,还不如在某一方面懂得更多,理解得更透彻。因为这样,我们就能集中精力在一个方向上,从而使得前进路上的方法总比问题多,就足以使自己获得巨大的成功。

有一位发明家,他尝试着发明一种新型的窄汁机,但是经受多次挫折后,他丧失了耐心,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他放弃了努力。他将长时间积累的职业经验和资源都舍弃了,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许多“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人,恰恰因为缺乏最后跨入成功门槛的勇气而功败垂成,这是他们为浅尝辄止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第五种人:消极怠慢的人

王峰毕业后在一家服装公司从事销售工作,虽然这与他当初的理想和目标相距甚远,但他没有消极丧气,知道自己的目标和现实处境,便满怀热情并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工作中。他把热情与活力带到了公司,传递给客户,使每一个和他接触的人都能感受他的活力。正因为如此,尽管他才工作了一年,就被破格提升为销售部领导。

而同样很年轻的李远,也在短期内被提升到公司的管理层工作。有人问到他成功的秘诀时,他答道:“在试用期内,我发现每天下班后其他人都回家了,而老板却常常工作到深夜。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一些业务上的东西,就留在办公室里,同时给老板提供一些帮助,尽管没人这么要求我,而且我的行为还受到一些同事的议论,但我相信我是对的,并坚持下来。长时间下来,我和老板配合得很好,他也渐渐习惯要我负责一些事……”

在很长一段时间,李远并未因积极主动的工作而获取任何酬劳,可他学到了很多技术并获得了老板的赏识与信任,赢得了升职的机会。

大多数人并不像王峰和李远,他们常常以一种怠惰而被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急于寻求解决之道。其实他们不是没有自己的理想,但很容易一遇困难就要放弃,他们缺少一种精神支柱,缺少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一个人在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不仅会对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影响,而且对他品格的形成也有很大帮助。不管你的工作和地位是如何的平凡,倘若你能够全心全意投入你的工作,就像艺术家投身于他的作品,那么所有的疲劳与懈怠都会消失。其实,我们在各行各业都有施展才华和升职的机会,关键要看你是不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对待你的工作,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六种人:畏惧问题的人

获得成功,谈何容易?需要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

可不是吗?好比赤手空拳去建立自己的天国,你要招揽人才,建立军队,寻觅领土,确立制度,开发经济,治理人民,每一项工作都潜伏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你去克服去解决。

不管你的王国是建立在哪种行业上,情形都是一样,当然,王国的规模愈大,问题就愈多、愈复杂。

在关键的地方无法解决问题,便会招致失败。即使这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一个新问题出现。总之,在你面前,经常埋伏着失败的阴影。

胆怯的人,一想到要面对重重困难,想到失败的可怕,便会停下脚步,不敢往前走。

结果,未起步的,永远停在原地;已起步的,就半途而废。

早领悟早成功

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不敢向高难度的问题挑战,对问题束手无策,是对自己潜能的否定,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只有勇于向难题挑战,才能获得成功。

第二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方法是完美解决问题的敲门砖

拿破仑·希尔曾说:“你对了,整个世界就对了。”当你的工作或生活中出现僵局的时候,换一种方法,换一种思路,事情就会豁然开朗,因为,方法是完美解决问题的敲门砖,方法对了,一切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日本的火箭研制成功后,科学界选定A海岛做发射的基地。经过长久的准备,进入可以实际发射的阶段时,A岛的居民却群起反对火箭在此发射。于是全体技术人员总动员,反复地与岛上居民谈判、沟通以寻求他们的理解。可是,交涉却一直陷入泥淖状态,最后终于说服了岛上的居民,可是前后却花费了3年的时间。

后来大家重新检讨这件事情时,发现火箭的发射并不是非A岛不行。可是此前,却从来没有人发现这个问题。当时只要把火箭运到别的地方,那么,3年前早就完成发射了。但当时太执著于如何说服岛民的问题上,所以才连“换个地方”这么简单而容易的方法都没有想到。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销售经理也经常对业务受挫的推销员说:“再多跑几家客户!”上司常对拼命工作的下属说:“再努力一些!”但是这些建议都有一个漏洞。就像有人曾经问一位高尔夫球高手:“我是不是要多做练习?”高尔夫球高手却回答道:“不,如果你不先把挥杆要领掌握好,再多的练习也没用。”

拿破仑·希尔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你对了,整个世界就对了。”当你的工作或生活中出现僵局的时候,换一种方法,换一种思路,事情就会豁然开朗,因为,方法是完美解决问题的敲门砖,方法对了,一切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时候并不是看他是否勤奋和努力,更多时候是看他能不能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最轻松的方法。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参加总统竞选时,竞选办公室为他制作了一本宣传册,在这本册子里有罗斯福总统的相片和一些竞选信息,而且要马上将这些宣传册印刷出来。可就在要分发这些宣传册的前两天,突然传来消息说这本宣传册中的一张图片的版权出现了问题,他们无权使用,这张照片归某家照相馆所有。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可如果这样分发下去,将意味着一笔巨大的版权索赔费用。

一般情况下的做法是派人去这家照相馆协调,以最低的价格买下这张照片的版权。可是竞选办公室并没有这样做,他们通知该照相馆:总统竞选办公室将在他们制作的宣传册中放一幅罗斯福总统的照片,贵照相馆的一幅照片也在备选之列。由于有好几家照相馆都在候选名单中,所以竞选办公室决定借此机会进行拍卖,出价最高的照相馆会得到这次机会。如果贵馆感兴趣的话,可以在收到信后的两天内将投标寄出,否则将丧失竞价的机会。

结果,很快竞选办公室就收到这家照相馆的竞标和支票。这本来是一个应向对方付费的问题,由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却变为对方付费的问题!

运用正确的方法,竞选办公室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把问题变成了机会。

法国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深有体会地说:“方法的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博克说:“有了正确的方法,你就能在茫茫的书海中采撷到斑斓多姿的贝壳。否则,就会像盲人一样在黑暗中摸索一番之后仍然空手而回。”

这些话中所包含的道理并非仅仅指读书,生活中许多时候,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面对一个难题时,我们不仅需要良好的态度和精神,需要刻苦和勤奋,而且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早领悟早成功

许多成功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开动智慧,寻找方法。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方法,才是完美解决问题的敲门砖。逃避问题的投机取巧者无法成功,不去寻找方法的偷懒者更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方法比勤奋更重要

阿基米得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就如同一个有利的恰当的工具,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如果方法得当,即使问题再棘手,也有解决的可能。相反,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一味勤奋做事,只会浪费精力和资源,也不会获得什么好结果。

有的人做事毫无头绪,只注重宏观的效果,缺少对微观的把握,尽管从表面看来,他们也很勤奋,几乎天天在加班的行列里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但结果总无法令人满意。

在一家国内知名的证券公司工作的小李,毕业于国外的一所金融学院,有着令别人羡慕的教育经历,人生的天平似乎早早地倾斜在他这一边,他也是公司公认的勤奋员工,但是三年过去了,他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员,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在其工作方法上。

每一次领导布置一项任务时,小李都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他会找到所有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大量的统计工作。每天他都在不停地做着统计与分析,每当遇到一项复杂的数据时,他非要弄个明明白白不可。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效果如何呢?他似乎陷入了一种“分析陷阱”,不能自拔。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并没有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工作不同于学术研究,勤奋笃实的作风固然没错,但探究“为什么”远不如“什么对目前的工作有益”更重要。

以错误的方法工作,直接导致了小李工作效率的低下,虽然消耗了大量精力,也花去了大把的时间,却没有形成应该的正比关系产出。

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有的人工作很勤奋,每天都忙不停,但是由于工作方法不正确,效率很低,还常常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工作绩效平平;有的人平时很少加班,工作方法正确,能用较少的时间来完成工作,绩效相当好。对于前者,或许最初上司会因为你的刻苦努力而欣赏你,但是长期下来,由于工作获得的结果始终不佳,你的努力几乎都是白费。这是一个重视过程,更重视结果的年代,我们不仅要勤奋,更要用合理的方法做事。

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

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当它爬到大半时,就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之后,又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

第一只蚂蚁仍在不停的跌落中重新开始。

简单的故事却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很多时候,方法比勤奋更重要。第一只蚂蚁毫不气馁的勇气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不断努力、不断失败之后,我们是否该停下来想想,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或许远比我们拥有勤奋的态度要来得有效。失败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要我们继续努力,更多的是经验教训,需要我们从中获得些什么,改善些什么。没有对失败的反思,只是一次次重复失败,只能是白费力气。

事物发展的速度除了取决于勤奋、坚持、勇敢以外,更需要正确的方法。也许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发展的速度会来得比想像的更快。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勤奋、毅力等品质对于解决问题和成功的重要性,但是在许多时候,一个好的方法能让你事半功倍,在勤奋同等的情况下获得突出的成绩。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W=X+Y+Z。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废话,Y代表方法。从这个大家公认的公式中我们可以知道,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三要素之一。如果只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而没有正确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也不单纯与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同样需要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才能保证成功!

阿基米得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就如同一个有利的恰当的工具,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如果方法得当,即使问题再棘手,也有解决的可能。相反,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一味勤奋做事,只会浪费精力和资源,也不会获得什么好结果。

早领悟早成功

古语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道,但光有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做事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在有限的条件中发现无限的机遇,借着问题,将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自己也可“一劳永逸”。

方法比敬业更重要

工作中,无论多干、少干,能够找方法、出业绩的员工才是企业最需要的员工。在企业中最受重视的员工,并不是那些只知道忠诚敬业的员工,只有那些出成果、重成效的员工,才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员工。

在美国企业中流传这样一句话:“上帝不会奖励努力工作、兢兢业业的人,只会奖励找对方法工作的人。”一旦方法对路,工作中的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也就凸显出来了。

无论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一般的民营企业,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员工缺乏创新意识,不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员工只知道一味地苦干,而不知道怎样提高工作效能;员工只知道完成任务,不懂得做企业发展真正需要的事……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方法上的缺失。员工在思想上只重视行动而忽略方法,只注重苦干不注重效能。方法是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很多人工作业绩不理想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优秀、不敬业,而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一天,日本有名的琴师铃木,被邀到一个琴厂去讲演。厂长说:“我的员工并不是不敬业,但说实在的,厂里有30人左右手指尖反应太慢,工作效率极低,您能帮助想想办法吗?”铃木略加思考后,建议工人们每天提前l小时下班去练打乒乓球。半年以后,厂长给铃木送来了感谢信,说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真是太感谢了!

铃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发现了一条永恒的真理: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使他们达到卓越工作的最佳境界,中间必不可少方法的“酵母”作用。打乒乓球可以锻炼身体和头脑同时协调工作,用手指尖劳动的员工经过不懈的训练后,自然有利于上班时“手快起来”。由此可见,勤奋和敬业并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业绩,找对方法才是提升工作绩效的关键。

工作中,无论多干、少干,能够找方法、出业绩的员工才是企业最需要的员工。在企业中最受重视的员工,并不是那些只知道忠诚敬业的员工,只有那些出成果、重成效的员工,才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员工。

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写在《联想文化手册》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这个手册中,还明确记录道:这个理念,是联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后,开始格外强调的。

联想为什么会着重强调这一理念呢?原来这一理念的提出源自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早年刚刚创建联想的一段经历。

联想刚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万元,却由于过于轻信人,被人骗走了一大半,使公司元气大伤。

毫无疑问,刚刚创业时候的联想,大家都很有干劲和热情,很有一种敬业的精神。但是,光有干劲和热情,光有敬业的精神,并不能保证财富增加与事业的成功。不仅如此,商场如战场,光有善良、热情、好心等品质,如果缺乏智慧和方法,完全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经过了这一教训,联想后来做事不仅越来越冷静、踏实,而且特别重视策略、方法。联想自从成立以后,它已经从几个下海的知识分子的公司,变为了一家享誉海内外的高科技公司。它之所以后来有这样大的发展,毫无疑问与这个核心理念密切相关。

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人讲:“没有功劳有苦劳。”苦劳固然使人感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那些做出实际业绩,能够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业绩的人才能够赢得公司的青睐,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位曾在外企供职多年的人力资源总监颇有感触地说:“所有企业的管理者和老板,只认一样东西,就是业绩。老板给我高薪,凭什么呢?最根本的就要看我所做的事情,能在市场上产生多大的业绩。”现在就是一个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业绩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不管你的能力如何,不管你是否敬业,你想在公司里成长、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有业绩来保证你实现你的梦想。只要你能创造业绩,不管在什么公司你都能得到老板的器重,得到晋升的机会,因为你创造的业绩是公司发展的决定性条件。而要创造出良好的业绩,只是单纯的敬业是不够的,关键是你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业绩至上,方法至上。仅仅会埋头苦干、不问绩效的“老黄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企业更需要能插上效益翅膀的“老黄牛”。

早领悟早成功

一个优秀的员工之所以优秀,很多时候并不是看他是否敬业,更多时候是看他能不能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最轻松的方法。如果说敬业的精神是走向成功的基础,那么,有效的方法则更像一个助推器,把你自己推到上司面前。如果你有一天得到了升迁,你应该自豪地对自己说:“我掌握了命运,这都是我善于寻找方法的结果。”

有好的际遇,更要有合适的方法

面对同样的际遇,有些人只知道勤勤恳恳、循规蹈矩,终其一生也成就不大。而真正聪明的人却在努力寻找一种最佳方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才智的作用,将工作做到最完美,所以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

灵林村地处偏僻的山脚,村里除了雨水之外,没有任何水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的人决定对外签订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每天都能有人把水送到村子里。每个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差事,于是纷纷要求接下这份合同,村里的长者经过几番考量,决定把合同给王嘉和宋德两人。

王嘉很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他立刻行动了起来,每日奔波于相距1里的湖泊和村庄之间,用他的两只桶从湖中打水并运回村子,把打来的水倒在由村民们修建的一个结实的大蓄水池中。每天早晨他都比其他村民起得早,以便当村民需要用水时,蓄水池中已有足够的水供他们使用。由于起早贪黑地工作,王嘉很快就开始挣钱了。尽管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但是王嘉很高兴,因为他能不断地挣钱,并且他对能够拥有两份专营合同中的一份而感到满意。

令人奇怪的是自从签订合同后宋德就消失了,几个月来,人们一直没有看见过他。这点令王嘉兴奋不已,由于没人与他竞争,他挣到了所有的水钱。

宋德干什么去了?他做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并凭借这份计划书找到了4位投资者,一起开了一家公司。6个月后,他带着一个施工队和一笔投资回到了村庄。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他的施工队修建了一条从村庄通往湖泊的大容量的不锈钢管道。

在此过程中,宋德想到:这个村庄需要水,其他有类似环境的村庄一定也需要水。于是他重新制订了商业计划,开始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村庄推销他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并且卫生的送水系统,每送出一桶水他只赚1元钱,但是每天他能送几十万桶水。无论他是否工作,几十万的人都要消费这几十万桶的水,而所有的这些钱便都流入了宋德的银行账户中。显然,宋德不但开发了使水流向村庄的管道,而且还开发了一个使钱流向自己钱包的管道。

从此以后,宋德开始了自己的事业生涯,并很快发展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富翁。而王嘉在他的余生里仍拼命地工作,最终还是陷入了“永久”的财务问题中。

方法正确,事

半功倍;方法不正确,事倍功半。面对同样的际遇,有些人只知道勤勤恳恳、循规蹈矩,终其一生也成就不大。而真正聪明的人却在努力寻找一种最佳的方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才智的作用,将工作做到最完美,所以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

不可否认,勤奋和韧性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运用自己的智慧,在行动前积极思考,在行动之中及时调整用以实现目标的手段。你可以为自己写下这样的警句来激励自己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努力,努力,再努力!行动起来!”另外,你还应当再加上一句用以激励自己的话:“不要盲目地行动,要认真地思考。聪明地工作胜于拼命地工作!”

虽然说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一个只知道勤奋的人并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人才,如果要打分的话,他只能保60分。那更关键的是什么呢?更关键的是聪明,即另外的40分。

早领悟早成功

在一个人迈向成功的过程中,拥有一个好的际遇至关重要。但并非说拥有了好的际遇就等于万事大吉,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谓东风,在此处正是指合适的方法。即使拥有多么好、多么多的际遇,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法加以运用,也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

第三章方法总比问题多

发现问题才有解决之道

综观历史上和当今社会的所有名人,不管他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是政治家还是外交家,是哲学家还是数学家,几乎都是善于思考、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或是善于在他人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而获得成功的人。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的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对于个人或是事物的发展和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发现问题并不比解决问题逊色,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来得更重要。

解决问题是个人能力的综合,而发现问题更是个人水平的体现。无法创造性地使用知识,无法发现问题,那是毫无用处的,而且往往很容易让我们陷入问题所带来的困境。

唯一让我们不陷入问题所带来的困境中的方法,就是主动寻找问题。成功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成功更需要我们有超越他人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贝尔原是语音学教授,一天他在家修理电器时偶然发现,当电流接通或截断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音。于是他想,是否能以电传送语音甚至发明电话?

这一设想一提出,立即遭到许多人的讥笑,说他不懂电学才会有如此奇怪的想法。贝尔的确一点也不懂电学,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千里迢迢前往华盛顿,向著名的物理学家、电学专家亨利请教。亨利对他的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贝尔去学习电学知识。

亨利的肯定对贝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辞去了教授职务,专心从事电话试制。他用几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电学知识。两年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由贝尔试验成功。

为何电话不是由那些懂得电学知识的专家,而是由一个语音学家发明的?只因为他善于发现问题,使他比别人更快地找到了“市场的标靶”和可以奋斗的目标。而相关知识,即使一时不具备,也可以去学。

一个人具有某方面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真正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捕捉问题的能力。

当然,发现问题并不等于是解决了问题,我们也并不期许所有的问题被解决时,就是完善的、完美的。问题的解决有待社会的发展、个人能力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有了发现才能有所认识,提出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综观历史上和当今社会的所有名人,不管他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是政治家还是外交家,是哲学家还是数学家,几乎都是善于思考、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或是善于在他人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而获得成功的人。

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黄帝发现了“磁石”可指南的现象,因而设计了“指南车”,并用于战争;哥白尼发现了“地心说”的谬误而提出了“日心论”的科学假设;马克思发现了“资本的剩余价值”而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爱因斯坦12岁时就提出“假如我以光速追随一条光线的运动,那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问题最终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创造奇迹的关键,在于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需要发现的眼睛,问题需要发现的眼睛。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从不经意的发现开始,难题的解决也基于它本身的发现,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美丽的假设。但是因为问题的发现,它才得到了关注和认识,才有了解决的可能。

早领悟早成功

有句话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将该句话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上,也同样适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你发现不了,又何谈解决之道呢?只有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才能认识到问题症结之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找应对之策,将问题“扼杀”掉。

不只一条路通向成功

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当我们沮丧于又一次走入死胡同的时候,不妨改变一下观念,从高处综观整个问题的概貌,或许能找到一条捷径,找到另一种更合适有效的方法。

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做任何事情都能获得成功。当一条路已经走不通时,如果还继续坚持,那就是走入了死胡同。此时,积极思考、大胆开拓新的道路,将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与收获。人的物质和知识的贫穷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贫穷。随着生活的发展,很多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如果你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寻找多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你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现实中,有许多问题、情况是我们过去遇到过或是别人遇到过的,所以我们习惯按照既定的方法或常规的思路去解决。不错,经验的确能帮助我们省去许多麻烦,但是同样也会让我们走入一种思维定式,让我们忘记,其实有许多方法都能解决问题,甚至有的方法更快更好,只是因为我们不熟悉,没有采用过,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用某种思路或是方法解决困难,所以我们固执地认为除了这种方法,我们根本无路可走。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许多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就如同通往罗马的路不只一条一样。我们没有找到另一条路,是因为我们尚未发现它,而并非它不存在。

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当我们沮丧于又一次走入死胡同的时候,不妨改变一下观念,从高处综观整个问题的概貌,或许能找到一条捷径,找到另一种更合适有效的方法。

物理学家甲、工程学家乙和画家丙三个人在比谁的智力高。他们互不服气,最后决定通过一场比赛来评判三人的智力水平。

主考人把他们领到一座宝塔下,并每人给了他们一只气压表,让他们依靠气压表,得到这座宝塔的高度。原则是:只要达到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但创造性最强的为胜。

比试的这三人,职业不同,知识结构也不同,各人用的方法自然也各不相同。

乙尤其高兴,也觉得这对他来说再简单不过了,于是他很快站出来,在塔底测量了大气气压,登上塔顶又测量了一次气压,得到塔底和塔顶气压的差值,再根据每升高12米气压下降1毫米汞柱的公式,计算出塔的高度。他自己觉得,这是一份最准确的答卷。

甲不慌不忙地登上塔顶,探出身来,看着手表的秒针,轻轻松手让气压表自由落下,准确记录了气压表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再根据自由落体公式,算出塔的高度。他很得意,这个方法很不错,所得结论与塔的实际高度不会相差太远。

最后轮到丙,这可为难他了。他既没有甲的学识,又没有乙的经验,科学办法他拿不出来,眼前几乎是一个“绝境”。不过,他很镇定。没有科学条件是劣势,但没有思维定式则是优势,这就为他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丙想,没有正路就走走偏路,反正能达到目的就是胜利。他发挥想像力,对各种可能的方法搜寻了一番,禁不住笑了起来,因为办法太简单了:他将气压表送给看守宝塔的人——作为交换条件,让守塔人到储藏间把塔的设计图找出来。就这样,画家得到了图纸,拂去设计图上的灰尘,很快得到了塔的精确高度。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画家丙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画家虽然没有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工程学方面的知识,但他却能在看似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撇开原先的想法,将目光投向图纸,这是一种发现,一种创新思维,他找到了塔的高度的精确答案。

“条条道路通罗马”,没有什么问题,它的解题方式一定是唯一的。如果不能在一条路上走到底,那么适时地转换思路和方法,往往能使人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个胸怀抱负、渴望成功的人,都会为他的人生做一番成功计划。他们制订详细的步骤、严谨的计划,坚持按照自己的计划努力,并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功。当他们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或无可避免的变化时,就会像很多书籍所鼓励的那样:坚持!再坚持!却不会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在他们一再遭受挫折与失败后,不禁心灰意冷,沮丧失望,哀叹时运的不济、命运的不公。他们不知道:不只一条路通向成功。

早领悟早成功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厄运挡住我们前进的脚步,这个时候我们便会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获得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放弃恰恰是成功的开始。因为,通向成功的路不只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放弃最初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的人生从此暗淡无光。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把握更多。

变通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在善于变通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人的世界里,不存在困难这样的字眼。再顽固的荆棘,也会被他们用变通的方法拔地而起。他们相信,凡事必有方法去解决,而且能够解决得很完美。事实也一再证明,看似极其困难的事情,只要变通地运用方法,必定会有所突破。

《围炉夜话》中指出:“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一个卓越的人必是善于变通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人。当他发现一条路不通或太挤时,就会及时转换思路,改变方法,寻求一条更为通畅的路。 qFarSalQ2iUSQtpJywmyy3LlCLzD1sNNVrC/OxZqCfdwf0hxSEi0GryfGnqx0L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