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异常心理的判别与心理健康的维护

异常心理的概念与判别标准

异常心理与其相关概念

所谓异常心理,就是偏离正常的心理。这是一个相对性极强的概念。首先,因为人类的身高、体重、智力等都是呈常态分布的,即大多数人接近平均数,只有极少数偏于两端。因此,高与矮、重与轻、智与愚等两端者,均可视为异常。但异常心理却不同。如远离平均数的高智商是一种优秀状态,心理学者不愿以异常来称呼,而称之为超常。异常即带有否定的意思。再则,人们所居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不一样,所持有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有差异,因此对异常的看法也就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所以,从统计角度看异常是不含否定意义的,但从社会角度看异常却可能含有否定的意义。于是,我们可把异常理解为偏离正常,但却很难对异常心理作同样的理解。

1.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是指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身心疾病与纯粹躯体的器质性疾病有所不同,但它又有明确而具体的躯体变化。因此这类异常被人视为生理的,而忽略其心理的因素。身心疾病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是由情绪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受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的疾病。

2.越轨行为

所谓越轨行为,就是指不同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这个词有否定的含义。相对于正常行为而言,它也可属于不正常,如违反常规、破坏纪律等。

3.不适应

所谓不适应,是指由于环境的某种原因造成人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人不能正常地顺应生活、工作和学习。它既无生理的或心理的不正常,也不像越轨行为那样表现出反抗或破坏,但就是不能正常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对这种人常结合心理校正模式和教育模式进行调治。另外,像大脑疾患、躯体缺陷等也可能使人产生某种心理上的异常,但它们属于缺陷学或缺陷心理学研究的范畴。犯罪行为也属于异常,但这是犯罪学研究的问题和法律制裁的问题。

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别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并非易事。首先,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其次,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其三,单纯的心理问题目前并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查化验,只能靠专业人员的主观判断。

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1.自我评价

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认定自己有心理问题的人,其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如果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也不能证明当事人就正常,具体请看第四个标准。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2.心理测验标准

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3.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

这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广泛采用,但是诊断范围狭小,对于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

4.外部评价标准

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是正确的,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旁人最清楚。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5.社会适应性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和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异常心理的类别与成因

类别

1.神经症。常见的有焦虑反应、恐怖症、神经衰弱症、疑病症、抑郁症等。

2.心理过程障碍。如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障碍以及综合性的意识障碍和智力障碍。

3.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人格型式障碍、人格特质障碍和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4.性行为障碍。表现为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的歪曲。

(1)功能障碍。如阳萎、阴冷。

(2)对象歪曲。如同性恋、恋阴癖、恋物癖、兽奸。

(3)活动歪曲。如露阴癖、窥阴癖、异装癖、口交、施虐淫、尸奸。

(4)反社会。如强奸、乱伦等。

5.精神病。一般分为精神分裂症、情感精神病和偏执精神病三类。

6.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具有心理病因的躯体疾病。所包括的范围极广:

(1)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心绞痛、心动过速。

(2)胃肠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症。

(3)泌尿生殖系统。排尿障碍、阳冷、阴冷、月经失调或痛经。

(4)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障碍、糖尿病。

(5)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慢性呃逆。

(6)皮肤系统。荨麻疹、突然性斑秃、神经性皮炎。

(7)肌肉和骨骼系统。周身疼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异常心理的成因

分析引起异常心理的原因,情况错综复杂,从微观研究提示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某种异常,到宏观研究有人际关系障碍或心理社会因素作用,均可以找到有关的答案。目前,较一致的看法倾向于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1.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亲代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子代的现象。遗传因素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得以证实。

(1)个体家族调查。调查发现,患者亲属中发生同类精神疾病的,比正常人口中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高,而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

(2)双生子研究。根据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以及一起抚养与分开抚养不同情况下同病的调查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的同病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而异卵双生子又高于一般的普查所得发病率结果;双生子一起抚养的同病率也显著高于分开抚养。

(3)细胞遗传学研究。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染色体畸变,如某个染色体缺失、重复、倒置、易位,可以引起某些心理疾病。

2.素质因素

素质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也指易患某种心理异常疾病的遗传因素,它包括一个人内在的躯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1)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敏感的心理素质,如过敏、脆弱与内向的性格,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之下,易于出现心理障碍;而稳定、坚强与外向的性格,在同样外界有害致病因素冲击之下,能表现较高的耐受能力,避免出现精神障碍。

(2)躯体素质。躯体素质包括体型大小、体力强弱、营养状况、健康水平,疾病抵抗能力、损伤的恢复或代偿能力,对体力、精力消耗的耐受性等。

3.心理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变迁大多可作为应激源引起应激反应。应激通常指紧张、压力而言。应激是否引起心理异常,一方面取决于应激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同时也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和其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信息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应激事件引起的反应不仅包括心理反应,也包括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改变。

(1)心理因素研究。应激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生活事件,二是自然灾害。或者丧偶、离婚、退休、子女离家,或者地震、水灾、火灾、滑坡、爆炸、空袭等,多迅速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心理异常。

(2)社会因素研究。人是社会的人,个体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使其产生人格缺陷或行为紊乱。

①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精神疾病的病种、症状、内容和频率多不相同,在某些特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之中,可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异常。

②移民因素。移民和难民移往国外或到本国的陌生地区居住或避难,都可作为引起心理异常的因素。

4.机体的功能状态

机体功能状态指疾病发生时机体所处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儿童期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的功能状态,青春期内分泌系统、心理与生理功能明显改变的生理状态,更年期性腺功能减退、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的功能状态与老年期各种躯体功能逐渐衰退、防御与代偿功能明显削弱的功能状态,都成为某些潜在的心理异常开始显现的时机,成为整个机体维持稳定状态的防御系统被突破的薄弱环节,即成为心理异常的诱发因素。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像测量血压或体温那样划出一个明确界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其一,能正确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自卑、不自亢,能正确对待别人,善交友。与人交往时,善意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敌意的态度(如怀疑、嫉妒、憎恶等)。其二,能正确对待工作,热爱学习和劳动。劳动和工作、学习对于心理健康之重要,犹如身体之必需维生素,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即使体格再健壮,其精神也是空虚的。其三,能正确对待环境,适应能力好。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总在不断变化之中,秋去冬来,人们应当调整自己的衣食住行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要改造自然首先要适应自然,对待社会环境也是这样。面对客观现实要分析哪些是需要改变和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可能或暂时不能改变的,以此为依据来决定自己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其四,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如能做到以上四个方面,他就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

另外:这四条“正确对待”既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手段,也可以做为心理健康的目的,在这里是把手段和目的一体化了。心理健康同时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没有止境。

十条健康心理的测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乐曼提出的10条心理健康标准,是目前公认的“标准的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测试一:你的心理是否健康

1.在去重要场合前,你是否需要借助药物帮你镇定。

2.你对最亲近的朋友或亲人是否感到满意。

3.有人插队在你前面,你是否会不高兴。

4.你在办公室中做日常事务时,是否会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或称赞。

5.在面临要做的决定时,你是否会很犹豫。

6.你是否会觉得难以像别人那样放松?

7.和朋友一起吃饭时,你有自己的主意,是否能使其他人都赞同你。

8.你爱人因参加公司聚会而回家晚了,你当时很生气,事后却感到后悔。

9.有人想请你替他上夜班,你不愿意,这时是否会直接拒绝?

10.在人数众多的晚会上,你是否会感到忐忑不安,害怕失败或出丑。

11.你对自己的吸烟坏习惯,是否感到不满意。

12.当你独处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时,你是否会感到恐惧压抑。

13.你走出门后,是否总担心门没锁好或煤气没关,而会折回去看。

14.你的性生活是否和谐。

15.你上床后是否很久才能入睡,或早上总是醒得太早。

16.你是否怕弄脏了别的东西,或怕别的东西弄脏了你。

17.你是否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

18.你的感觉是否比较灵敏,经常感知到一些别人无法察觉的东西。

19.你是否觉得自己的能力高人一等,或别人用这种能力来对付你。

测试分析

A.基本上是这种情况

B.经常是这种情况

C.偶尔几次会这样

D.基本不会这样

2、8、9题选A或B,第4题选B或C,17、18、19题选D,余下题选C或D。

1~10题用于检测你是否对自己有自信,如果和参考答案不符,则说明自信不够。

11~14题用于检测心理是否健康,如果和答案有出入,表示有一点心理障碍。

15~19题用于检测心理是否不健康,如果和答案有出入,表示心理障碍较严重。

测试二:你是否有心理障碍

1.是否会暴跳如雷?

2.有时是否会控制不住颤抖?

3.是否容易神经紧张,无法安定下来?

4.听到响声是否会受到惊吓,突然跳起?

5.对别人做错事是否会烦心?

6.夜晚睡梦中是否听到响声?

7.会有噩梦出现吗?

8.是否经常想像可怕的场影?

9.是否常常感到害怕,手心出汗?

10.夜间会盗汗吗?

11.别人是否认为你不够机敏?

12.到别人家中做客,是否会感到不自在?

13.去和别人会面时,是否会感到孤单?

14.遇到挫折后,是否会长时间郁闷?

15.是否经常流泪?

16.在困难面前是否会灰心丧气?

17.有没有悲观厌世的情绪?

18.是否觉得活着还不如死了?

19.是否总是愁眉苦脸?

20.亲人中有悲观厌世的人吗?

21.面临问题时是否不知所措?

22.别人眼中的你是否有一点神经质?

23.你是否被诊断有神经官能症?

24.亲人中有人有严重的精神病史吗?

25.是否曾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26.亲人中有人接受过此类治疗吗?

27.神经是否过分敏感?

28.亲人中是否有过分敏感的人?

29.你为人是不是比较冲动?

30.遭受别人指责时是否会感到慌乱?

31.别人是否认为你过分挑剔?

32.是否经常误解别人?

33.是否对人比较苛刻?

34.是否固执己见,不愿听从别人的忠告?

35.待人处世是否太急躁?

36.平时做事是否拖拉,没有组织性?

37.是否会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

38.别人批评你会让你大发脾气吗?

39.事情不顺心时是否会生气?

40.别人对自己有要求时是否会很没耐心?

41.面临考试时,你是否会紧张,害怕?

42.和陌生人见面时是否会不知所借?

43.工作时碰到陌生人会不会使进度受到妨碍?

44.是否会因为情绪紧张时而无法清晰地思考问题?

45.是否因为紧张而做错事?

46.别人交代给你的事,是否会出差错?

47.对于交往不深的人是否会牵挂?

48.没有熟人陪伴是否会紧张不安?

49.做决定时是否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50.你是否总想和别人聊天?

测试分析

回答“是”加1分,回答“否”不加分。

低于15分,心理健康,精神正常。

16~35分,心理、精神方面有一些问题。

36~50分,有明显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维护关键在于自己

众所周知,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其实心理的成长也一样,“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那么,对于人,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

第一,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爱永远伴随在人的生活左右。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中年人在事业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动力,你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至于老年人,晚年子女的爱是幸福的关键。

第二,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适度的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当然这种宣泄应当是良性的,以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为原则。心理负担着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第三,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固执、傲慢等毛病,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发展的表现。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遇到这种“心理病毒”时,就应提高警惕,增强心理免疫能力。

第四,坚强的信念与理想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信念与理想对于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暗区。

第五,宽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人生百态,万事万物不可能都能够顺心如意,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BkDJAZKnGpoKWpUN4nW1tmENP87osNpye08VOYVzRiRF/GPlaC6Lpw3SoaXYtZo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