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辑处世篇

虎会答赵鞅

春秋时期,赵鞅任晋国正卿(宰相),被称为赵简子。

有一天,赵简子乘车上羊肠坡。顾名思义,羊肠坡是道路弯弯曲曲像羊肠子一样的山坡。车辆上这段山坡很困难,赵简子的家臣袒露着臂膀给他推车,一个个累得浑身汗水淋漓。只有一个叫虎会的家臣不给赵简子推车,他扛着戟一边走路,一边悠闲地唱歌。

赵简子对虎会很生气,说:“我上这条坡路家臣都出力帮助推车,唯独你虎会不帮助推车,扛着戟一边走路一边唱歌。你身为家臣,根本不把家主放在眼里,这是什么意思?”

虎会说:“这是侮辱家主。”

赵简子说:“身为家臣侮辱家主,该当何罪?”

虎会说:“身为家臣侮辱家主,罪该死上加死。”

赵简子问:“什么叫死上加死?”

虎会说:“自己被处死,老婆、孩子也被处死,就叫死上加死。”

赵简子说:“虎会,你既知罪,就先来帮助推车吧,回去以后再处置。”

虎会说:“主公,您听说过身为主君侮辱臣下的事吗?”

赵简子说:“古语说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身为主君侮辱了臣下,又会怎么样呢?”

虎会说:“身为主君侮辱了他的臣下,那么足智多谋的人就不会为他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就不会为他出使他国,能征善战的人就不会为他拼命战斗。”虎会说到这里停了一下。

赵简子说:“你继续说下去。”

虎会说:“足智多谋的人不出谋划策,国家就危险了;能言善辩的人不出使他国,与他国邦交就断绝了;能征善战的人不拼命战斗,边境就要遭到侵犯。”

赵简子说:“说得好啊!”

从此,赵简子不再让家臣干苦力活了,赵简子还给有官位的人摆酒设宴,与家臣们一起饮酒,并把虎会当成贵宾,加以款待。

哲理点拨:无论是君还是臣,都应该互相尊重,只有君主尊重臣下,臣下才能竭尽才智辅佐他。

曹彬对付小人

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名将,为人诚实,宽厚仁义,他很善于选用将领,史称“气质淳厚”。其实曹彬对付小人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任命曹彬为主将,率军征讨南唐。临行前太祖给了他一把尚方宝剑,说:“副将以下,不听命者斩之。”接着又问曹彬还有什么要求。曹彬说,请皇上恩准,调用田钦柞将军担任另一路的前敌指挥官。这一请求让他的手下感到很奇怪。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田钦柞既贪婪又狡猾,喜欢争名夺利,最让人讨厌的是喜欢在背后打小报告。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人弄到军中呢?这样的人大家躲都来不及呢。

曹彬事后曾对心腹言明其中道理:此番南征,时间要很长,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朝中群臣的全力支持,自己领兵在外,若朝中有人不断进献谗言,这很可能会坏了大事,而这个田钦柞就很有可能会是这样一个人。要防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将他派到战场,分他点功名,封住他的嘴。再说我还有尚方宝剑呢,他掀不起风浪。

经他这么一说,心腹才明白曹彬的深远用意,连称高明。

哲理点拨: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对付小人一味地躲避不是上策,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掌握之中。

自以为是

艾子有打猎的爱好。

他养了一条猎狗,这条猎狗非常能捉兔子。艾子每次出去打猎,必定要让它跟随着自己。每次捕捉到兔子后,艾子必定会掏出兔子的心肝,让它饱吃一顿。所以猎狗每次捕捉到兔子,就会摇着尾巴注视着艾子,喜滋滋地等待着艾子喂它。

有一次,艾子出去打猎,这天兔子很少,猎狗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忽然,看见两只兔子从草丛中跳出来,猎鹰飞过去追击,兔子很狡猾,拐着弯奔逃。猎狗奔过去,猛地一扑,却误捕到猎鹰,把猎鹰咬死了,兔子趁机逃跑。

艾子连忙跑过去把死鹰捡起来,心疼得没办法说,猎狗却又像从前那样摇着尾巴沾沾自喜地走来,两眼瞅着艾子,等待着喂给它东西吃。

艾子盯着猎狗痛骂道:“你这条糊涂的狗,竟然还在这里自以为是哩!”

哲理点拨:人难免犯错误。但犯了错误不认识错误,反而当作功劳,那就不能容忍了。

列子家贫

战国时期有个思想家叫列御寇,人们尊称他为列子。

列子家庭贫困,有一次家中缺粮,已经有好些天没吃过一顿饱饭了。靠着他的妻子挖野菜充饥,夫妻二人饿得面黄肌瘦。

列子挨饿的事被郑国宰相子阳的一个门客知道了。这个门客对郑相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术的贤人,居住在相国您执政的郑国都城里,却穷困不得志,饿得面黄肌瘦,相国您就要落个不重视贤才的名声了!”

当时的社会风气,各国的掌权人都千方百计争取笼络有才能的人士。郑相子阳也不甘落后,他听到门客说了列子挨饿的事,虽然并不了解列子的为人如何,也要博取一个重视贤才的美名。于是,郑相子阳就派官吏给列子家送去一车粮食。

列子听到有车马的声音,出来一看是位官吏带着一车粮食停在门口。列子问明官吏的来意,就拜了两拜,谢绝郑相子阳赠送的粮食。官吏只好把粮车带回去,向郑相子阳报告。

官吏走后,列子回到屋里。他的妻子捶胸顿足地埋怨他说:“我听说当了有道术人的妻子,都过得安逸快乐。现在您饿得面黄肌瘦,相国关心您,赠送给您粮食。您却谢绝相国的好意,不接受粮食,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受穷挨饿吗?”

列子笑了笑,对妻子说:“郑相并不了解我。因为听了别人的话而赠送给我粮食,到他怪罪我的时候,也会因为听信别人的话而整治我。这就是我不接受他馈赠的原因啊!”

妻子并不理解列子的意图,又唠唠叨叨地说:“看你的穷命样,从来也没有发达过。别人想巴结相国还巴结不上呢,你却把相国的一番好意拒绝了!”

列子说:“接受人家的馈赠,当人家有难时,你不以死报效,是不义的人;如以死报效他,是为无道义的人而死,这难道是讲道义吗!”

后来,人民果然起来造反,杀死了郑相子阳,列子因为没有受郑相子阳的收买,免掉了一场杀身之祸。

哲理点拨:“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接受他人馈赠时要坚持原则,不可无原则地随便接受馈赠。

宣王好射

齐宣王喜爱射箭,在他王宫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弓。

每次他射箭的时候,虽然总使出吃奶的气力,也只能拉动三石的软弓,可是他最爱听别人赞美他臂力过人,能用硬弓。而且大臣们也都是献谗之辈,每天都围在宣王身边不是说“大王神射”就是“便是后羿再生,也不可与大王媲美”之类的话。而宣王每次听到这些赞美的话,都会给说这些话的人以赏赐。

每逢酒宴之后,宣王就取出那张雕花角弓,大喝一声,拉成满月,顿时,文武百官都高声喝彩,山呼:“大王神力!”

宣王得意地把角弓传给左右大臣,让他们分别试一试。大臣们握着弓,龇牙咧嘴地拉开一半,就装得无论如何也拉不动的样子,都纷纷嚷着“腰酸”,有的喊“臂麻”,然后一齐啧啧惊叹道:“这张弓不下九石,除了大王,我等凡夫俗子怎么能拉得动?”

宣王听到这些赞美的话以后,更显得高兴了,于是抚着髯须,哈哈大笑。

虽然宣王只能拉得动三石的弓,可是他却永远认为自己能够拉动九石的弓。

哲理点拨:违反客观事实,用假象欺骗自己,往往就是错误和失败的开端。

固执是祸

公元221年,刘备正式在蜀中称帝,首都为成都,年号为章武,百姓都称刘备为“先主”

先主自从二弟关羽被孙权杀害以后,每天都是以泪洗面。由于思念关羽,又想着光复汉家天下,所以好几天都没有进食,面容逐渐消瘦,后来在诸葛亮的劝谏下,才肯吃饭,过了几天身体也逐渐好了起来。

过了两天,先主上朝聚文武议事。先主痛哭流涕地说:“朕自从与二弟关羽、三弟张飞桃园结义以来,一直同甘共苦,现在,朕做皇帝了,正准备和两弟共享天下,谁想二弟竟被吴狗孙权所杀,朕若不报此仇,死后有什么脸面见云长?”说罢,掩面大哭。

丞相诸葛亮上奏:“臣以为不可,现在三分天下,魏、吴三年都不曾进兵,他们是怕万一打不赢,那就有损自己的实力,如果三国有一国打了败仗,那么其他两个国家就会一同攻打那个国家,所以,其他两国都在等待时机,陛下千万不可因仇恨而妄动干戈,其中利害还请陛下明察。”

先主低头不语,虎胆将军赵云又奏道:“国家之仇,是公;兄弟之仇,是私。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陛下应该率领精兵讨伐曹操,到时,百姓们一定都拿着粮食以迎王师;倘若陛下兴兵东征孙权,路途险阻,况且有大江为屏障,恐怕不好拿下,请陛下明察!”

其他的大臣们也都纷纷谏阻,先主稍微有点回心转意,就在先主回心转意的时候,车骑将军张飞哭着跑进金銮殿,一进殿内就跪下对先主说:“陛下现在做了皇帝,早就忘了以前桃园结义之情了吧?二哥被吴狗所害,陛下却不为二哥报仇。”说罢,就放声大哭。

先主叹了一口气,说道:“朕怎么会忘记以前的盟约呢?只是无奈百官劝阻。”

张飞说道:“他人怎么知道昔日之盟呢?”说完又哭。

先主也哭着愤愤地说道:“朕决定三日后起倾国之兵为二弟报仇,再有劝谏者斩。三弟,你赶快回去准备一下,三日后出兵伐吴,你为先锋。”

张飞说道:“臣领旨,三日后,定将吴狗杀尽,才能够雪我心头之恨。”

可是,当天晚上张飞也被害了,这使得先主更痛心发誓:不踏平东吴,誓不还国。昭和三年春,先主大兴蜀兵70万,又借得羌兵5万,共75万,号称百万大军,都大喊着“踏平东吴”的口号,令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为左先锋,令老将黄忠为右先锋。

百万大军就这样浩浩荡荡向东吴开来。吴将看到这样的气势早吓得屁滚尿流了,一连十几场仗都输给了蜀兵,孙权吓得胆都快破了,后来有人向孙权推荐了一员叫陆逊的将领,统帅十万精兵用火烧连营的计策把先主打败了,75万军队,最后只剩下几百名受伤的骑兵,老将黄忠也战死了。

先主回到白帝城感叹不已,每天忧心忡忡,积劳成疾,不久就驾崩了。

哲理点拨: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本是一件让人敬佩的事情,但是不能太固执而意气用事,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东施效颦

西施是战国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她经常患心痛的毛病,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皱着眉头。人家看到她这副病态的表情,觉得比平日另有一种妩媚的风姿,显得尤为可爱。

邻居有一位东施,相貌虽然奇丑无比,却不甘示弱,她看到西施的动作很美,也照样模仿西施的病态表情: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皱着眉头,就自以为同西施一样的美丽。

可是看见东施这副怪模样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作呕的。

哲理点拨不知别人好在哪里,不顾自身条件如何,只在形式上模仿,往往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不说人之过

春秋时期,晏子手下有个官员叫高缭。他在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一直以来都很小心,为人也非常谨慎,为官三年以来从来没有犯过错。

可是突然有一天,晏子没有任何原因就把他辞退了。

晏子左右的人觉得很奇怪,对晏子说:“高缭为你做事已经三年,从来没有办错事,你不给他奖励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将他辞退,似乎太过分了吧。”

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我就把他辞退了。”

哲理点拨:一个正直的人应该既不讳疾忌医,也不专做“好好先生”,而应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得陇望蜀

三国时,汉中太守张鲁想自立为“汉中王”。

魏武王曹操知道后,非常气愤,于是率兵四十多万征讨,曹操手下谋士、名将不计其数,所以一路上过关斩将,非常顺利地打到汉中。

眼看着城池就要被攻下,但是城中将士万众一心,攻打了很长时间,仍没有成效。

长史荀攸献计:“张鲁手下有一个贪官,名叫杨松,若给予一些金银,再让他为内应,肯定能够把城攻下。”

曹操便依计而行,结果真的把张鲁打败了。将士们都很高兴,主簿司马懿献计:“起奏陛下,今汉中已平,然尚有刘备、诸葛亮虎踞两川,倘领兵来犯,吾势危矣。今我军心正齐,锐气正盛,不若趁两川民心未稳,领我得胜之兵讨之,一举可定也。此计甚妙,唯大王察之。”

曹操说:“卿此言差矣,刘备雄才,诸葛亮之智,兼有两川之地,民心已服,羽翼已成矣,急切不可下。再者,西蜀之路崎岖不平,若胜则可,若败,吾军一无可逃矣!”顿了一下又说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哲理点拨:知足,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它可以让你年轻,也可以让你幸福,更重要的是,能让你心胸宽广。

齐景公求雨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大旱,好长时间旱情也没有解除。

齐景公特别犯愁,他招来众大臣商议说:“天不下雨已经有好长时间了,庄稼不能生长,老百姓将要挨饿了。我让人算了一卦,卦上说鬼魅在高山大河中作怪。寡人打算向民间征收些钱财,作为祭祀灵山的费用,众爱卿以为怎么样?”

众大臣不敢提出反对意见,都默不作声。

这时候,宰相晏婴站出来对景公说:“这样做不可以!”

齐景公说:“以前你口口声声让我关心民众疾苦,现在天旱得这么严重,我祭祀求雨,难道不是关心百姓吗?你为什么说不可以!”

晏婴说:“祭祀灵山没有什么益处。那灵山本来是以石头为身躯,以草木为头发。长期不下雨,它的头发都枯焦了,它的身体都发烫了,它不想得到雨水吗?它如果有办法早就让天下雨了,可见它也没有办法,祭祀灵山会有什么用处呢!”

齐景公说:“不然的话,我要祭祀河伯,你看可以吗?”

晏婴说:“也不可以。君王您再想想看,河伯是把黄河水当做国家,把鱼鳖当做臣民的。天不下雨,泉水下降,百川干涸,它的国家就要灭亡了,它的臣民就要死光了,它能不着急吗?天不下雨,它也没有办法,祭祀河伯会有什么用处呢!”

齐景公说:“我该怎么办呢?”

晏婴看到齐景公着急的样子,为了安慰他,让他心理得到平衡,就顺水推舟地说:“君侯您实在觉得过意不去的话,就从宫殿里搬出来,睡在露天地里,与灵山、河伯共同忧虑,或许天上就能下雨。”

齐景公就听了晏子的话,搬到野外去住宿。

说来也巧,三天以后下了一场透雨,齐国的旱情解除了,百姓也能安心种庄稼了,举国上下一片欢喜。

齐景公高兴地说:“好啊!相国的话可真灵验!”

晏子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为自己的一番话,使齐国的老百姓减轻了一笔额外负担而感到高兴。

哲理点拨: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应该迷信,否则只会劳民伤财。

诸发使魏

战国时期,越国有个名叫诸发的人出使魏国,来到魏国的朝堂上,赠送给魏王一枝梅花作为进见的礼物。

魏国的朝臣中有个人名叫韩子,他看到诸发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感到怪里怪气的,心中就有些不舒服。于是他回过头来对朝堂上的众大臣说:“哪里有用一枝梅花当礼品,赠送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的呢?这分明是瞧不起我国,让我替诸位羞辱他一番!”

韩子企图给诸发难堪,就站出来说:“我们大王有命令:对戴着帽子的客人,我们就以礼相见;对不戴帽子的客人,我们就不予接见!”

诸发是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臣,看到对方不怀好意,故意制造外交麻烦,就据理力争。他说:“我们越国也是周天子的封地,只是没有被封到北方的冀州、兖州的土地,而被封到了大海的边上,在外部边疆地区居住。可是蛟龙又与我们争夺土地,因此我们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色彩斑斓,用来模仿龙子龙孙的样子,为的是避免水神的侵袭。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现在大国命令我戴上帽子就以礼相见,不戴帽子就不予接见,是什么道理呢?”

韩子说:“这叫入乡随俗嘛,因为戴帽子是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啊!”

诸发反唇相讥说:“假如贵国派出使者,出使到我国去,我国君王命令:‘客人剪短头发,身上刺上花纹,才能以礼相见,否则的话不予接见!’贵国的使者将怎么办呢?”

韩子被诸发问得面红耳赤,张口结舌,无言以对。魏国的文武百官也都觉得诸发的回答有理有据,有条不紊,不失大国使臣的风度。

诸发接着又说:“如果贵国认为这样做妥当,那么我就借顶帽子进见;如果贵国认为这样做不妥,那么就希望不要改变我国的风俗习惯!”

魏王听到诸发的话,觉得诸发不愧为大国使臣,能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韩子无知多事,没有受命就对使者发难,险些破坏了两国的关系。于是,魏王披上衣服,出来接见诸发,对他十分客气,盛情地款待了他,并下令把韩子驱逐出朝廷。

哲理点拨:在与人交往中,要懂得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戏妃

楚庄王和群臣喝酒,一阵风把蜡烛吹熄了,这时有人喝醉拉了楚王宠妃的衣服,宠妃也拉扯掉了那人的帽带。

妃子对楚庄王说了这件事,为了不揭穿这个人,楚庄王便说:“趁蜡烛熄灭时,大家玩一个游戏,每个人立刻把帽带扯去,并且丢在地上。”

群臣都把帽带拉断丢在地上。点上蜡烛后,自然分不出是谁拉了妃子的衣服,群臣继续喝酒助兴。

几年后,楚国和晋国打仗,有一个勇敢的武将在前线杀敌,每次都打了胜仗,楚庄王觉得很奇怪,平常也没对他特别好,怎么甘愿出生入死呢?

一问之下,才知道勇敢的武将,就是当年拉宠妃衣服的人,为了感激楚庄王的恩德,因此奋勇杀敌。

勇敢的武将拯救楚国于危难之际,后来,楚庄王便封他为护国大将军。

哲理点拨:聪明的人,是将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把身边的朋友统统变成敌人。

晏子赎越石父

春秋时期,齐相晏婴出使晋国,路过中牟地方,看见一个人头戴破帽子,反穿皮袄,身背饲草,正坐在路边休息。

晏子一眼就看出他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于是就派人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

那人回答说:“我是齐国人,名叫越石父。”

晏子就把他叫到跟前问道:“为什么来到这里?是不是家里遭到什么不幸?”

越石父说:“我在中牟卖身为奴,看见了使者路过,打算跟您回国。”

晏子问:“为什么要卖身为奴?”

越石父回答说:“由于饥寒交迫,我便卖身为奴了。”

晏子问:“当奴仆几年了!”

越石父回答:“已经三年了。”

晏子问:“可以赎身吗?”

越石父回答:“可以。”

晏子便把拉车左套的马解下来,用这匹马把越石父赎买下来,并与他一起坐车回国。

回到相府,晏子没跟越石父告辞就进了自己的房门。越石父很生气,要与晏子绝交。

晏子派人传话说:“我不曾与你结交,谈何绝交?你当了三年奴仆,我今天看见了才把你赎买回来,我对待你还算可以吧?你怎么可以恩将仇报?说什么绝交?”

越石父说:“士人不在知己朋友面前,可以受屈辱;在知己朋友面前,可以得到舒展。所以君子不因为对人家有恩而轻视人家,也不因为人家对自己有恩而向人家屈服。我给人家当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人理解我。现在您把我赎买回来,我认为您理解我了。先前您坐车,不同我打招呼。我以为您是一时疏忽了。现在您又不向我告辞就直接进入屋门,这同把我看做奴仆是一样的。既然我还是奴仆的地位,就请再把我卖到原来的地方去吧!”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回话,走出来,请求和越石父见礼。晏子说:“以前我只看到了客人的外表,现在理解了客人的内心。我听人说过:考察他人行为的人不助长人家的过失,体察他人实情的人不讥笑人家的言辞。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抛弃我吗?我诚心改正错误的行为。”晏子命令人把厅堂打扫干净,用酒席盛情款待越石父。

越石父说:“我听说过,最高的尊敬不讲究形式,用尊贵的礼节待人不会遭到拒绝。先生以礼待我,我实在不敢当。”

晏子于是就把越石父奉为上宾。

哲理点拨

只有以礼待人才能结交知心朋友,帮助人也不要以恩人自居。

庄王禁欲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国令尹子佩请楚庄王赴宴,他爽快地答应了。子佩在京台将宴会准备就绪,就是不见楚庄王驾临。

第二天子佩拜见楚庄王,询问他不来赴宴的原因。楚庄王对他说:“我听说你在京台摆下盛宴。京台这地方,向南可以看见料山,脚下正对着方皇之水,左面是长江,右边是淮河,到了那里,人会快活得忘记了死的痛苦。像我这样德性浅薄的人,难以承受如此的快乐。我怕自己会沉迷于此,流连忘返,耽误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改变初衷,决定不来赴宴了。”

哲理点拨: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强烈的欲望,有欲望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欲望,那么,你最好远离那些令你迷惑的对象。

鼓声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了宋朝开国皇帝。但仍有很多割据在南方的势力没有归顺大宋朝。为了平定江南,赵匡胤派大将军曹翰率军出征。曹翰这个人性情暴躁、粗野,嗜酒如命。

这一年,曹翰率军渡过长江,直闯庐山寺。寺里的和尚听说曹翰来了,都吓得躲了起来,只有一个叫缘德的老和尚留了下来。

曹翰来到寺里,只见缘德禅师闭目静坐,既不起身迎接,也不作揖行礼,就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曹翰见了,非常恼怒,他拔出长剑,大声喝道:“老和尚,知道我来了,何不出来迎接,难道你没听说过有杀人不眨眼的曹翰将军吗?”

缘德禅师依然稳坐在那里。突然,他睁开眼,像利剑一样,直瞪着曹翰:“我为什么要迎接你呢?难道你没听说过有不怕死的和尚吗?”

曹翰性情刚烈,对那种怕死的懦夫是非常鄙视的。他见缘德禅师一点也不害怕,反倒有了几分敬意,于是改变了说话的口气,他用较和善的态度问道:“老禅师,难道这庙里只有你一个人吗?应该还有其他和尚吧?你把他们都叫回来吧!”

缘德禅师见他口气软了,就回答说:“寺院里有规矩,集会时都敲鼓,听到鼓声,他们就会回来啦。”缘德禅师用手指了指前方的一个大鼓,又说道:“看见那个鼓了吗,你自己去敲吧!”

曹翰走向前去,拿起鼓槌,使劲地敲了起来。鼓声很大,却不见一个和尚回来,曹翰感到很奇怪,问道:“我已经敲响了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回来呀?”

缘德说:“听你敲的鼓声,凶狠而不慈善,透着一股杀气,所以他们听到鼓声也不敢回来。”说完,他起身将曹翰手中的鼓槌拿了过来,在鼓上轻轻地敲了几下。那声音细柔和善,没过多久,躲藏起来的和尚都陆续回来了。

哲理点拨:为人要做一个心胸磊落、正气凛然的人,这样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糟糠之妻不下堂

东汉光武帝时,司空宋弘品行端正,博学多才,深受光武帝的赏识。

后来,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按照汉朝的制度,公主可以在朝中任意挑选一位大臣,作为自己的丈夫。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选中了品貌端正的宋弘。

光武帝感到事情非常难办,但是为了姐姐,还是把宋弘召进宫,让姐姐坐在屏风后。宋弘行完君臣之礼以后,光武帝开始切入主题。

“我听说人高贵了就要忘掉自己的朋友,富裕了就要休掉结发妻子,不知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光武帝对宋弘说。

“我也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委婉而坚定地回答。

坐在屏风后面的湖阳公主听了此话,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哲理点拨:“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意思是说:人在贫穷时结交的朋友永远都不要忘记,最早娶的老婆永远都不要嫌弃。所以,一个人应永远不要忘了那些与自己共患难的人,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自己才能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孔子闻言识曾皙

有一次,曾晳、冉有、子路、公西华和孔子在一块谈论各自的志向。

孔子问他们:“假如现在有人请你们出仕,你们会怎么办呢?”

子路对军事十分感兴趣,听了孔子的话,立即说道:“如果有一个小国,国内只有一千辆兵车,且位置夹在几个强国之间。外有强敌,内有天灾人祸,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气,国家也可以强盛起来。”

孔子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转身问冉有:“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呢?”

冉有说:“如果给我一个小国家,它的面积只有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我只需三年时间,就可以让人民丰衣足食,至于修明礼乐伦理道德,就只能等贤人君子来处理了。”

孔子听了冉有的话,脸上毫无表情,又问公西华。公西华说:“我愿意作个小司仪。当然并不是说我的品德修养已经可以胜任小司仪之职,我至少可以借此多多地向他人学习为官的礼仪。”

孔子望望公西华,欲言又止,转头再问曾晳。

曾晳说:“我想我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当暮春三月之时,穿上春天的衣服,陪着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到郊外踏青,来到沂水旁看云观天,到沂水里洗澡,然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欢笑,踏歌尽兴而归。”

孔子长叹一声,说:“曾晳的主张正合我的本意啊!”

学生们相互看看,莫名其妙。

哲理点拨:曾晳讲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任性率真的生活方式。

为人处世,当时时自律,然而自律并不等于屈己,并不等于让人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更不是自我压抑,虚伪造作,而应时时处处顺应个性,无拘无束的展现真我。

为王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唐易子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学问家。

一次,齐宣王向唐易子询问捕鸟的方法:“捕鸟时什么最重要?”

唐易子回答说:“要想捕到更多的鸟,慎重地设下圈套最为重要。”

齐宣王疑惑地问:“为什么要慎重地设圈套呢?难道像选址或天时等都不重要吗?”

唐易子有理有据地回答说:“因为人如果要想一次捕获足够多的鸟,必须要选择鸟群出没的地方设套,群鸟用许多只眼睛看人,可是人只用两只眼睛看鸟,所以设圈套必须慎重。”

齐宣王听后,不禁说道:“原来如此,听你这么说,这和治理天下是同样的道理。君王用两只眼睛看国家,而百姓却用无数只眼睛看君王,所以我这个当国君的也必须慎重。你这是在用捕鸟之技来劝谏我啊!”

哲理点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处于千百万双眼睛的监督之下。所以,必须谨言慎行,和大家同享天下的利益,才能赢得广泛的赞誉和拥戴。

丑恶有什么可爱呢

春秋末期,尹绰和敖厥是赵简子手下两个比较重要的大臣。

一天,赵简子说:“敖厥可以说是最爱我的!他从来不在众人面前批评我。尹绰正好相反,老喜欢在别人面前指出我的缺点,真让我没面子。”

尹绰听了这话,就对赵简子说:“敖厥从不说你的过错,是因为他连你的丑恶也爱上了,根本不去留心你的过错;而我呢,常常发现你的过错,请你改正,这样做是因为我决不爱你的丑恶,丑恶有什么可爱的呢?”

哲理点拨:在很多情况下别人指出你的丑,并不是要丑化你,恰恰是为了使你美。欢迎别人的批评,才会有所进步。

特长

战国时的公孙龙是个能说会道的人,他经常带着弟子去各国游说诸侯。他曾经对弟子说:“没有特长的人,我是不愿意和他来往的。”

一天,一个穿着破破烂烂,腰里系着麻绳的人来见公孙龙。他说:“我想跟随先生学习,先生愿意收留我吗?”

公孙龙问他:“你有什么特长?”

“我的嗓门特别大,喊一声一里之外都能听见。”

“嗓门大也能算特长?”公孙龙的弟子们觉得很可笑。

公孙龙转身问弟子们:“你们中间谁的嗓门有这么大?”弟子们互相看看,都摇头。

“那么,就收下你做我的弟子吧。”公孙龙对那人说。

几天后,公孙龙要去燕国见国王,遇到了一条很宽的河,有条船在河的对岸。弟子们纷纷大声地喊船过来,但对岸一点也听不见,公孙龙就叫那个嗓门大的人喊,结果就喊了一声船家就听见了,把船划了过来。

哲理点拨:公孙龙说不和没有特长的人来往,其实等于是说和所有的人来往,因为每一个人都各有长处,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的特长。

给螳螂让路

齐庄公要到郊外去打猎,正准备上马车,发现车轮前有一只虫子举起前臂,要同车轮搏斗。

“这是什么虫呀?”齐庄公问赶车人。

赶车人回答说:“这种虫叫螳螂,它总以为自己很厉害,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现在要同车轮搏斗,真是不自量力。”说完准备赶车前进,把那只螳螂轧死。

“慢着!”齐庄公制止了赶车人,“这虫子是个勇士啊!如果它是个人,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就命令把车子退回去,给那只螳螂让路。

后来,齐国的士兵们听说了这件事,就议论说:“国王连勇敢的虫子都那么尊重,更何况勇敢的人了。”从那以后,齐国的士兵打起仗来,都勇猛无比。

哲理点拨:要影响别人,行动比说教更有效。

赵简子涕泣

春秋时期,赵简子有个家臣名叫周舍。这是一个很正直、刚正不阿的人。

有一次,他有事找赵简子,可赵简子嫌他卑微,不肯接见他,于是他就在赵简子的门前站了三天三夜,不肯离去。

赵简子派人问他:“你有什么事要见我?”

周舍说:“我要做一个正直敢言的家臣,笔上蘸饱墨汁,手拿简牍,跟在您的身后,观察到您的过错就记录下来。每天都有记录,每月都有成果,一年以后就能见到实效。”

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设置史官的制度,帝王的一言一行,史官都随时记录,然后作为秘密档案封存起来,作为后世修史的资料,帝王在世时无权阅读。由于害怕被后世称为昏君,所以帝王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赵简子知道周舍要效法古代史官,记录自己的言行,觉得能促使自己成为明君英主,也没有什么不好,于是便同意了周舍的请求。

从此以后,赵简子在宫廷内或外出,都与周舍在一起,而周舍也跟在赵简子后面形影不离,随时记录赵简子的一言一行。

但是没过多久,周舍就死了,赵简子难过得就像死了儿子一样伤心。

后来,有一次赵简子与众大夫在洪波台喝酒,喝到兴致正浓的时候,赵简子突然流泪哭泣起来。

众大夫都很惊讶,他们离开了席位,向赵简子请罪说:“不知我等所犯何罪?使主公伤心,还请主公明示。”

赵简子说:“诸位大夫都没有罪。”

众大夫更加莫名其妙,又问:“既然我们没有罪,那主公是有什么烦心事?或者是别的国家侵犯我国?可是不对呀,并没有任何国家侵犯我国呀!究竟是谁得罪了主公呢?不妨说说,我们也好为您分忧!”

赵简子说:“我想起我朋友周舍说过的话,不由得暗自悲伤起来。”

众大夫问:“周舍说了什么?”

赵简子便把周舍的话重复了一遍:“千张羊皮不如一只狐狸腋下的毛皮值钱,众人随声附和不如一个正直之士刚直不阿有益。从前,商纣王由于大臣沉默不语而使商朝灭亡,周武王由于有刚直不阿的大臣而使周朝兴盛。”

然后,赵简子又说,“自从周舍死了以后,我再没有听到谁批评我的过错了。我大概离灭亡不远了,因此我就流泪哭泣起来。”

众大夫都感到很惭愧。

哲理点拨:有远见的政治家应该学会听到不同的意见,接受对自己的批评,不能被随声附和的人所包围。

晏婴劝主

春秋时代,当了30年齐国大臣的晏婴,是位著名的政治家。《左传》中,颇多晏婴的记载,比如说,晏婴经常劝齐景公要爱民,但齐景公却总是扰民。

有一次,齐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闹得齐国民不聊生,众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婴出使回来目睹了这一情景,他马上进言齐景公不要造台,齐景公总算同意了。晏婴却不急于回家,而是立即赶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紧干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婴骂累了、打累了,这才回家。他刚离开工地,齐景公的传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民工一听此令,齐声欢呼,好像遇到大赦一般,高高兴兴地赶回家去了。

晏婴这样做,是故意把“贤名”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孔子对他大为欣赏,说他既纠正了君王的过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义。

哲理点拨:每个人都难免有犯错的时候,巧妙地让别人从尴尬中走出来,是高超的学问,是一种机变的本领。

道法自然

春秋战国的思想家庄子,有一次,太阳已经爬到半空了,他仍然长睡不醒。

忽然,门外有人驾车而来,轻叩庄子的房门。

原来是楚威王久仰庄周大名,欲将他招进宫中,辅佐自己完成图霸天下的事业。因此,他派了几位大夫充当使者,带着厚礼来聘请庄周前去楚国担任卿相。

使者不敢惊醒庄子,于是站在门外等候。大约半个时辰后,庄子才慢悠悠地开门出来。

使者拱手作揖,说明来意,呈上礼单。

不料庄子并不看礼单,反而仰天大笑,说:“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请转告威王,我不能去朝廷做官,感谢他的厚爱。你们应该都见过君王祭祀天地时充作牺牲的那头牛吧!它本来在田野里生活得自由自在,但一旦被选作了祭品后,虽然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倘若它不想当祭品,还有可能吗?还来得及吗?”

“去朝廷做官,就和这头牛一样了。天下的君主,在他势单力孤、天下未定时,往往招揽海内英才,礼贤下士。一旦夺得天下,便为所欲为,视民如草芥,视功臣为敌手,真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你们说,去做官又有什么好结果?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荷色菊香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费尽心机去争名夺利,岂不是太无聊了吗?”

使者见庄子对于世情功名的洞察如此深刻。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怏怏告退。

哲理点拨:庄子倡导的无为,是“无为而治”的无为,在名利问题上,要拿得起,放得下,一边享受着名利,一边又不为名利所困扰,所羁绊。否则人岂不成了名利的奴隶?

子孔专权

春秋时期,有一位郑国国君即位时,年龄很小,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权力都把持在卿大夫手里,这些人常常为了自己的私利,互相争斗个没完没了。

后来,国家发生了大乱,国家实权落在了一个叫子孔的人手里。他喜欢专权弄势,自以为既然自己把持了国家的大权,大家就该一切都得听他的。于是他与各位大夫订立了一份盟约,盟约说,一切都要听子孔的,旁人不得干预朝政。

这些大夫看见子孔这样的专横独断,大家都感到愤怒,并不心甘情愿地顺从子孔。子孔知道后,就想要来诛伐那些不满不顺者。

子产得知这样的情况后,急忙出来制止,他说:“不能冒犯众人的愤怒啊,专横独断的欲望是不可能得逞的,如果把既要冒犯众人的愤怒,又要让专横独断的欲望得逞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来使国家得到安宁稳定,这种办法是非常危险的。”

“不如把书烧掉,来安抚众人,这样您获得了一直想要的专横独断的欲望,众人也得到了安宁,难道这样不可以吗?专横独断的欲望是不可能得逞的,冒犯了众人就会导致祸患,您一定要听从我的劝告。”

子孔听说了子产的话后,仔细想了想,认为子产说得对,就接受了子产的建议,为了能让远近的人都能看到,子孔就在仓库的门外把那个盟约烧掉了,这样就可以慢慢地消除众人的愤怒了。

哲理点拨: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今中外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经验教训。

得饶人处且饶人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王烈的人,当时正值董卓把持朝政的时候,很多人推荐他去做官,王烈都没有答应。

后来,他跑到了辽东这个偏远的地方去避难,自己制造农业器具,还把周围的老百姓组织起来,穿着布衣,吃着粗糙的饭食,生活十分俭朴。当许多人不能忍受的时候,他却乐在其中。

有一天,在王烈居住的村子里,一个偷牛的贼被牛的主人抓住了,这个偷牛的贼赶紧说:“是我一时糊涂,才干了这样的事,我在这里向你赔罪,希望你放过我,我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

主人听了他的话后,认为他说得很诚恳,就把他放了,对他说:“今天的事我就不再追究了,你可不能再做这样偷偷摸摸的勾当了。”

偷牛的贼非常感激主人能够宽恕他,说:“承蒙你的宽宏大量,我还有一个请求,你能不能别把这件事情告诉王烈呢?”主人答应了。

但是,后来还是有人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王烈,但王烈不但没有责怪这个偷牛贼,反而送给他一段布。

别人看了很不理解,就问王烈:“这个偷牛贼,害怕你知道他偷牛这件事,你反而还送布给他,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烈说:“这个偷牛贼已经知道悔过了,他怕我知道这件事,表明他知道了羞耻,凡是知道羞耻的人,善良之心就会产生。我送给他布就是劝他为善。”

王烈果然没有说错,后来,这个偷牛贼确实做了不少的善事。

哲理点拨: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允许人犯错误,也应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才是治病救人的有效办法。

刚正不阿的吴良

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吴良,刚开始的时候在地方上当一个很小的官吏。

有一年,过春节时,他和他的一些同僚一起去给太守拜年,其中有个叫王望的人,对太守极尽谄媚之言,说:“在我们这儿,多年来一直受到盗贼的骚扰,长期听不到鸡鸣犬吠的声音。但自从你来到这个地方上任以后。五年以来,开辟了很多的土地,盗贼也都绝迹了,百姓每年都五谷丰登,这些都是您治理有方的结果,所以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来给你拜年。”听了他的话,同去的很多官吏都应声附和。

只有吴良例外。他突然站起来对太守说:“王望是个奸佞小人,他说的全是谄媚之言,没有一点根据,我们这个地方现在仍有不少的盗贼,老百姓生活贫困疲惫,完全不是王望所说的那样!”

本来听了王望的话,太守很高兴,现在经吴良这么一说,就立即收敛起笑容,觉得吴良说得有道理,赐给他礼物,后来又升了吴良的官。

有个叫王苍的人,很敬重吴良的为人,就向当朝皇帝推荐他,说:“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治国之才,臣子最重要的也就是向国君推荐人才,吴良这个人敦厚固执,工作正直,为人廉洁,谨慎而恭敬,做什么事都事必亲躬,节俭而又安于贫穷,不贪财,不求利。正是国家所需要的啊!”

果然,直到晚年,吴良仍然坚持着一贯到底的气节。

哲理点拨:做人要有气节,吴良就是这样一个有气节的人,并且直到晚年仍然坚持不渝。平时,人们痛恨那些逢迎拍马、谄媚弄权之人,所以,对于那些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人,就有了很大的敬意。

晋献公灭虞

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送上宝玉名马,请求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对国君说:“俗话说,‘唇亡则齿寒’,虢国和虞国互为屏障,相互依存,并不是能互相把对方当成礼品送给别人。晋国现在可以从我们这里借道把虢国灭掉,不久以后就可以把我们灭掉。”

虞国的国君却说:“我与晋国是本家宗亲,它是不会害我的。”

宫之奇解释说:“本家宗亲的关系是靠不住的。按理来说,晋国与虢国的关系比我们还要亲近,但是结果怎么样呢?晋国还不是照样要去消灭它!”

可是虞国国君还是听不进去,他说:“我供给鬼神的祭品一向很丰富。我会得到鬼神的保佑的。”

宫之奇说:“鬼神并不完全满足人的欲望,它是有所选择与有所凭借的,这种选择与凭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有德,然后才决定是否来保佑他。一个无德的人,神怎么会来保佑他呢?没有了德,百姓不会和睦,鬼神也不会接受他的供品。所以说,鬼神所凭借的就是看人是否有德。进一步来说,晋国取得了虞国与虢国,他们推行德政,以此来祭祀鬼神。难道鬼神会不接受吗?”

固执的虞公最后仍然没有听他的劝告,坚持给晋国借路。晋灭掉虢国后,回来时就顺道攻打虞国,虞国国君只好牵着名马、抱着玉璧前去投降。

哲理点拨:国家的长治久安,是需要统治者实行德政的,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不是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而是通过歪门邪道,甚至是求神拜佛来办事,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散财结客

北齐神武帝高欢,从洛阳城回家之后,就将家财全部散尽来结交四方的朋友。

他的一些亲戚故旧们见到这样,都很奇怪,问他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高欢回答说:“我到了洛阳,看到京师的侍卫军士,成群结队地去焚烧将军张彝的住宅,朝廷害怕动乱,竟然不闻不问。国家政事到了如此地步,未来的情势可想而知,钱财怎么可能永远守得住呢?”

从此以后,高欢就立下了澄清天下的大志,后来成为东魏的丞相,位极人臣。

哲理点拨:天下许多坏事,都因为舍不得钱而发生;天下许多好事,都因为舍得钱而做成。要成大事者,就不要吝啬钱财,今朝施予,以后收获的更多。

屠羊说拒赏

春秋时期,楚昭王丧失了国土,逃亡在外,屠羊说也跟着他一起逃亡。后来,楚昭王返回楚国,要奖赏当时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赏赐到屠羊说时,他说:“当年大王丧失了国土,我也失去了杀羊的工作,现在大王返国,我也可以继续杀羊。那我的爵禄已经恢复了,又有什么可奖赏的呢?”

昭王听说后,就传令手下:“强制他接受!”

屠羊说却回复说:“大王失去楚国,不是我的过失,所以我不该接受惩罚;大王返回楚国,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敢接受奖赏。”

于是昭王对手下说:“那么,让他来见我。”

屠羊说又说:“楚国的法律规定,必定要有重赏大功的人才得觐见,现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保护国家,勇敢也不足以消灭敌人。吴国军队入侵郢都,我畏惧危难而躲避敌人,并不是有意追随大王。现在大王要废毁法约来召见我,这并不是我所希望传闻于天下的事情。”

昭王对楚国将军司马子綦说:“屠羊说的地位虽然很卑贱,但他所说的义理却很高深,你替我将他请来担任三公的职位。”

屠羊说知道后说:“三公的职位,我知道比杀羊的铺子高贵;万钟的俸禄,我知道比屠羊的报酬丰厚;但是,我怎么可以贪图爵位俸禄,而使我的国君得到滥赐的恶名呢!我不敢接受,希望回到我杀羊的铺子里去。”

屠羊说终究还是拒不接受封赏。

哲理点拨:若人人都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必然形成乱源,只有安分守己才能安定人心。

私恩与公法

汉顺帝某年,苏章被任命为冀州刺史,他在审理积案的时候,发现收受贿赂的清河太守,正是他以前最要好的朋友。

一天晚上,苏章备下酒菜,请来那位老朋友。两人一边喝酒,一边畅叙旧情,十分欢乐。

这位清河太守的心里,原来是15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摸不透苏章对自己犯罪采取什么态度,这下好像石头落了地,他长嘘一口气,得意地说:“人家头上只有一顶青天,独独我头上有两顶青天啊!”

苏章正色说:“今晚我苏孺文请你喝酒,是聊尽私人旧谊,明天冀州刺史开堂审案,却是执行公理正法。”

第二天,苏章正式开堂,果然对这个清河太守按刑进行了论处。

哲理点拨:在友情与正义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以维持正义为第一原则。

冒牌父亲

程颢,北宋神宗时任晋城县令。

当地富人张三的父亲死了不久。就有一老翁走进他家对他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张三的儿子很诧异,不知是真是假,便与老翁一起到县衙,请求帮他分辨真假。

程颢问老头是怎么回事,老翁说:“我本是医生,常出远门为人治病,当时妻子生下儿子,家境贫困不能抚养,就送给了张家。”

程颢请老翁拿出凭据,老翁从怀中取出—个记事的册子递了上去,册子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抱儿去张三翁家。”程颢询问了张三的儿子和张三的年岁,然后对老头说:“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四十岁,那时你就称他为‘三翁’了吗?”老翁吓了一跳,当即认罪,被程颢依法重惩。

哲理点拨:做人要清醒,做事要明白。以理智来判断所听到的言语,则胸中自有主张;以品德的修养来摒绝私欲,则心境自然清明。

留母降子

宋太宗在位期间,党项酋长李继迁时叛时降,经常骚扰西部边境。有一回保安军禀奏皇上说,已经抓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准备把她杀了,以警戒凶逆的人。

寇准当时任枢密大臣,太宗就单独召他来商量。寇准退朝时,经过宰相府,吕端问寇准:“皇上告诫过你不将此事告诉我吗?”寇准说:“没有。”就将事情告诉了他。吕端说:“准备如何处置她呢?”寇准说:“要将她在保安军北门外斩首,以儆戒叛逆之人。”吕端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做的话,就不是恰当的计谋。”

说完,他立即入宫上奏道:“从前项羽打算油烹刘邦的父亲,刘邦告诉项羽:‘如果油炸了我的父亲,希望也分给我一杯肉汤喝。’做大事的人都是不顾念他的亲属的,更何况李继迁是个叛逆之人呢?陛下今日杀了他的母亲。明天是否就能捉住李继迁呢?如果捉不住李继迁,那只能结冤仇,更加坚定他反叛的决心罢了。”

太宗说:“那么应当怎么办呢?”吕端说:“以我的愚见,应该把她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看视她,以此为诱饵招徕李继迁,即使他不立即投降,也终归可以牵制他的心,而他母亲的生死操在我们手中。”太宗拍着大腿连声说好:“没有你,差点要误了我的大事。”

后来李继迁的母亲老死在延州。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终于向朝廷交款请求归顺,这都是吕端的功劳。

哲理点拨:只有善待别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以情动人,这是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释车而走

春秋末期,齐国国王齐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赖相国晏婴,也就是晏子,国中大小事情,无论何事,齐景公都要向晏婴请教,然后才可以定夺。

一次,齐景公到渤海湾去游玩,正玩到兴头上,忽见一名侍者骑马飞奔而来报告说:“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国晏婴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恐怕您赶不上看他最后一眼了。”

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大失所措,下令马上回京,他挑选了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了最好的马匹拉车,急急忙忙的出发了。

在车上,齐景公不住地催促驭手:“快点,再快点!不然相国就会危险的!”虽然马车跑得已经够快的了,齐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就把驭手推到一边,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赶起车来了。

这样跑了一阵子,齐景公还觉得不够快,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心急如焚的齐国国君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干脆跳下马车,徒步奔跑了起来,跑了一会儿,齐景公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齐景公当然没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了,他一心求快,结果反而更慢了。

齐景公见不行,只好又回到车上,让驭手重新驾驶马车往京城赶路,这个时候的齐景公才觉得,还是马车走得快啊,假如自己赶车或者徒步跑回京城,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到达呢。

等回到京城以后,齐景公立刻马不停蹄地奔向晏婴的相国府,看到相国病危,他赶忙召御医前来为晏婴看病。

哲理点拨:做事情必须要循序渐进,按照秩序一步一步地处理好,不能够只追求结果而不顾过程,忽视过程的结果只能是把事情办砸了,只有按部就班的按照事物本身的特点来处理对待,才能更有效地采取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适合的办法解决问题,否则就只能欲速则不达了。

揖让救火

赵国有个叫成阳堪的人,有一次,他们家的房子着火了,因为房子很高,没有梯子登不上去。火势非常凶猛,必须要马上登上房顶救火。于是,成阳堪忙叫儿子成阳肭到奔水先生家去借梯子。

成阳肭平日里饱读诗书,对礼节之道烂熟于心。此时他不慌不忙的从衣柜里找了一件干净的衣服和帽子,照照镜子,穿戴整齐,斯斯文文的迈着方步走了。

到了奔水先生家,主人迎了出来,他连作了三个揖,才缓步登上台阶,进到厅堂里,安静地坐在西边柱子下的客人席位上,丝毫不提一句有关救火的事情。

主人见到成阳肭这样从容不迫,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一种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便更加殷勤地招待客人。主人命令仆人摆上宴席,盛情款待成阳肭。席间主人特地献上肉食,这是招待尊贵的客人时才有的,并向成阳肭敬酒。成阳肭起立,举起酒杯,慢慢地喝下,并回敬了主人。饭桌上宾主进行了友好、客气的交谈,一顿饭吃了很长时间。

酒饭过后,奔水先生问成阳肭:“您大驾光临,真令寒舍蓬荜生辉,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如果有的话,请尽管吩咐,能做到的话,我一定不会推辞。”

成阳肭这才开口说:“家门不幸,上天降祸到我家,发生了火灾,我们家的房子着火了,烈焰正在熊熊燃烧,想要爬上高大的房屋去浇水灭火,肋下又没长着翅膀,飞不到房上,一家人只能望着着火的房子哭喊。我们听说您家里有梯子,父亲特遣我来,向您借梯子一用。”

奔水先生听了,大吃一惊,这才知道他家着火了。俗话说水火不留情,怎能这样不紧不慢呢?奔水先生急得直跺脚,说:“你怎么这么迂腐!要知道,假如正在山上野餐,如果遇到了老虎,就必须赶快扔掉吃的快快逃命;在河里洗脚看见鳄鱼,就应该马上丢掉鞋子逃命。现在你们家的房子已经着火了,这哪里是你作揖礼让的时候啊?我们赶紧去救火吧!”

说完,奔水先生命人抬上梯子,迅速往成阳肭家跑。可是,等他们到的时候。房子早已经烧成灰烬了。

哲理点拨:我们办事、做工作,都要讲实际,求实效,反对拘泥守旧的作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种不幸

春秋时期,智者狐丘有一次对楚国令尹孙叔敖说:“即便是像你这种位高权重的人也有三种不幸,你有没有听说过?”

孙叔敖说:“没有听说过,能告诉我是哪三种不幸吗?”

狐丘告诉他:“你的社会地位越高,就会有人妒忌你。你的官爵越大,你的主上就会越提防你。而财富越多,就会有更多的人怨恨你。这就是富贵下面隐含的三种不幸啊!”

孙叔敖听后,并不以为然:“你说得虽然有道理,但却不一定是这种结局。如果我的地位越高,就越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官爵越大,就对自己的行为愈加小心;财产越多,就越多地施舍给那些贫困的人。如果这样做的话,是不是就可以将你所说的这三种不幸避免掉了呢?”

哲理点拨:地位和官职固然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但是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它,不仅会避免随之而来的弊端,反而会给自身和周围都带来更多的利益。

致富之道

春秋时期,齐国人国氏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宋国人向氏则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因此向氏就从宋国到齐国向国氏请教致富之道,国氏告诉向氏说:“我会偷哩。一年可以勉强自强,两年便可丰衣足食,三年便大有结余。”

向氏并没有问清底细,他领会错了国氏所要表达的意思,返家后做起真正的强盗来。于是向氏就爬墙穿室,打家劫舍,没多久便失风获罪,逃捕亡命。日夜兼程再次来到齐国,抱怨国氏使他误入歧途,身败名裂,自己原来穷倒还可以逍遥自在,现在却只能亡命天涯,难免要受牢狱之灾。

国氏听完向氏的诉说后,不禁仰天大笑着说:“你竟然不知为盗之理吗?天有时,地有利,我所盗的是天时地利;雨云滂润,山泽宝藏,陆盗禽兽,水盗鱼鳖,山盗矿藏,生养滋息,源源不绝。最大的目标是人与天争,控制宇宙,役使自然。你所采取的手段,夺人财物,坏人居室;最大的目标,是人与人争,结伙行凶,大家分赃而已。纵然侥幸得逞,也将造成天下大乱,民穷财尽。”

向氏听后茅塞顿开,但已经铸成大错,一切都迟了。

哲理点拨:利用天地之间、社会之中的机会和资源来致富的事业是正当的举动,而通过夺取诈骗别人现有财产来致富的行为则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

梁鸯饲养禽兽

周宣王时期,宫廷里面有位擅长驯养鸟兽的差役,叫做梁鸯。经过他驯养的飞禽走兽,都和谐地生活在同一个庭院之中,既没有相互争斗,也没有彼此残杀。

周宣王对他十分赞赏,但同时又怕梁鸯的饲养技术失传,于是就派近臣毛丘园到梁鸯那里去学习。

梁鸯对毛丘园说:“我不过是个地位低贱的奴仆,哪里有什么绝技能传授给您。不过为了避免大王说我有意向你隐瞒技术,不妨谈谈我养虎的经验。”

“动物你顺着它,它就喜欢;你逆着它,它就发怒。这是有血气动物的本性,老虎也不例外。然而它们的喜怒难道是无缘无故爆发的吗?当然不是,这是由于不顺着它们而触犯了它们的缘故。”

“因此我从来不给老虎活的动物作食物,就是担心它捕杀活物的时候会发怒。同样也不给它大块的食物,以免它撕裂食物的时候会动气。因此只要了解老虎的饥饱,不要使它发怒就行了。”

“反过来说,我同样也不会过分顺从让老虎过于高兴。因为它高兴过后就会发怒,暴怒过头又常转为高兴,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如今我对它们心不存顺逆,它们也就把我当成自己的同类,所以愿意生活在我的庭院之中而不再羡慕深山老林了。这都是在驯养中符合自然规律的结果啊!”

哲理点拨:我们可以从梁鸯养虎的经验中领会出应对世事的诀窍。凡人的天性,都是顺之则喜,逆之则怒。

乐羊食子

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一员名将,魏文侯38年,他被任命为大将军,率军攻打中山国。在乐羊的带领下,魏军节节胜利,不久,就将中山国都围得跟铁桶似的。

中山国眼看抵挡不住,就在城里捉来了乐羊的儿子,把他杀了,煮了一锅肉羹,派人给乐羊送去,想动摇他的决心。谁知乐羊不但不悲伤,反而神色坦然地喝了一杯肉羹。中山人见乐羊攻城之意这般坚决,军心更加混乱。

魏文侯知道后说:“乐羊是为了我,才吃自己儿子的肉。”

而堵师赞却说:“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吃的人,又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

最后,乐羊终于攻克了中山,为魏文侯在古长城一带开辟了广阔的疆域。但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却从此怀疑他的忠心了。

哲理点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界限,超过了这个界限,就会使事情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蔺相如在赵国为相。由于在出使秦国索回和氏璧的事件中立下大功,赵王于是让他担任上卿之职,位置比赵国战功赫赫的名将廉颇还高。

廉颇听说蔺相如的官高于自己,很不服气。心想:我带兵出生入死,为赵国保境安民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蔺相如只不过是出使秦国费了一番口舌而已,有什么资格做的官比我还大呢?于是,廉颇逢人就说:“我以后遇见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有人将廉颇的话告诉了蔺相如,于是蔺相如就不再与廉颇见面。每当要参加早朝时,想到要见到廉颇,就常常声称自己有病不能前去。

有一次,蔺相如出门,远远地望见廉颇骑马向自己走来,马上叫驾车人绕道而行。就这样,廉颇想羞辱蔺相如,却一直没有机会。

蔺相如手下的人看不过去了,就劝告他说:“您这样一味地躲避着廉将军,不是太软弱可欺了吗?我们作为您的下属,也因此而感到羞耻,因此我们向您请求辞职。”

蔺相如听完后,站起来问他们道:“你们看廉颇比得上秦王吗?”

众人回答道:“似乎比不上秦王。”

蔺相如又说:“秦王作为一国之君,威风八面,我尚且敢当着他的面在朝堂之中大声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很愚笨,秦王尚且不怕,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我考虑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和廉颇在。如果我们两虎相斗,必有一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安危为重,将个人私仇放在一边。”

这些话逐渐传到了廉颇耳里,使他感到十分惭愧。于是,他解衣露体,背上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里去向他请罪。蔺相如一见,马上将廉颇扶起:“老将军这又是何必呢,只要你我二人同心协力,赵国就会强盛。请罪的话,再也休提。”

从此以后,廉蔺二人结为刎颈之交,誓同生死。

哲理点拨:想巧妙地应付极难相处的人,必须要展现你的智慧及忍让气度,问题必能迎刃而解。如果让对方发现你的优点,进而产生敬佩之心,还会乐于与你交友的。

罚人吃肉

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唐朝后裔叫李载仁的,为了逃避战乱跑到了江陵高季兴那里,做了个观察推官。他生性迂腐,行动缓慢,从不吃猪肉。

有一次,他将要去接受上司的召见,刚上马时,就听说家里有两个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他们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油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

哲理点拨:每个人的喜好是不相同的,万万不可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这样不但会犯错误而且还会闹出笑话。

梁上君子

东汉时期,有个叫陈寔的饱学之士,他品行端正、道德高洁,因此很受当地人的敬重。陈寔不仅自己自觉自律,对儿孙们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常常找各种机会教育他们。

有一年,陈寔所在的地方发生了洪灾,很多人因此无家可归,四处逃亡,可也正因为这样,弄得盗贼四处横行。

有一天晚上,有个小偷溜进了陈寔家里,刚准备动手时,发觉有人来了,小偷在慌乱之中只好爬到房梁上躲了起来。

出来的人正是陈寔,他一抬头即看见了梁上的一片衣襟,他心里马上明白了家里进贼了。他一点都不惊慌,也不赶紧喊人来抓小偷,而是从容不迫地把晚辈们全都叫起来,将他们召集到外屋。

接着陈寔十分严肃地对晚辈们说:“品德高尚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够因为任何借口而放纵自己、走上邪路。有些坏人,并不是一出娘胎就是天生的坏人,而是因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后来想改都改不过来了,这才沦为了坏人。比如我家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的贫困而丢掉志气、自甘堕落啊!”

梁上的小偷听了陈寔的话大吃一惊,才知道自己早就被发现了。同时,他又很为陈寔的话所感动。小偷越想越觉羞愧,就翻身爬下梁来,向陈寔磕头请罪说:“您说得太好了,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干这样的事了。”

陈寔听后和蔼地说:“看你的样子,也并不像个坏人,也是被贫穷所逼的吧。以后要好好反省一下,要改还来得及。”说完,他又吩咐家人取来几匹白绢送给小偷。

哲理点拨:当别人犯错时,我们不要一味地去批判。我们要给予对方自我反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讲究方式,讲究办事说话的技巧,使对方能够发自内心的接受。

放火与点灯

宋朝年间,有个人名叫田登,平时与人交往十分挑剔、苛刻。后来,他当官做了郡守,那架子更大、脾气更凶了,在老百姓面前摆谱摆得出了格。

他最忌讳别人对他直呼其名,甚至不准百姓在讲话和文章中用到和“登”同音的字,谁有触犯,毒打勿论。于是,举州军民只好把与“登”同音的字,都换个说法,比如“蹬”字,只能说“跳”,“登高”只能说“上高”。这还不算,老百姓用得最多的一个“灯”字,也被换成“火”字。

有一年元宵节来临,城里照例要放彩灯,田登为表示与民同乐,假惺惺地允许老百姓进城观灯,便传下命令,可以放花灯三天。可是他手下的人怎么敢写“放灯”呢?想去想来,只好写出了这样的公告牌:“郡守传下令来,按传统习惯,州里放火三天。”

百姓见了一片哗然,都气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个什么世道!”

哲理点拨:官民之间有着地位上不可逾越的鸿沟,封建统治阶级同人民的阶级对立和等级差别是不可调和的,甚至在小小的“灯”与“火”两个字上也如此鲜明地反映出来了。

天子之怒与百姓之怒

秦国把韩魏灭了以后,安陵君还有五十里领土。秦国为了更快地将其霸占,谎称用五百里的土地去换五十里,遭到安陵君的拒绝。

安陵君害怕秦王一怒之下来攻打他的领土,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见了秦王,唐雎不慌不忙地说:“我国的土地是我国君主从他们祖先那儿继承下来的,因此得把它守卫好,就算是拿一千里大的土地来和自己交换,也不敢答应,不要说仅仅五百里了。”

秦王没有回答,而是问唐雎:“你看过天子发怒吗?”

“还没听过。”唐雎答道。

“天子一发怒,能让成千上万的人丢掉性命,上千里的地方血流成河。”秦王得意地说。

“大王可曾看过百姓发怒?”唐雎反问。

“老百姓发怒嘛,无非是摘下帽子,脱掉鞋子,用脑袋在墙上乱撞乱碰罢了,除了这些,难道还会有其他的举动不成?”秦王笑着说道。

唐雎于是说:“大王说的只是少数软弱之人,并不能代表多数百姓!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这些重大的刺杀行动,能够很好显示出老百姓发怒的威力,这三位都是侠义之士,是老百姓中的大丈夫。现在把我唐雎算在内,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大丈夫当真发怒,眼看着就会有两个活人立刻当场送命,五步之内鲜血直流,满天下戴孝,今天就是这样!”

说罢,唐雎按住腰间的长剑,站了起来。

秦王吓得面如死灰,赶忙起身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是我错了,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韩魏两个大国被我们灭了,而你们安陵这样的小地方却依然存在,就是因为有先生这样的侠义之士啊!”

哲理点拨:人是社会中的人,无论个人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如果与大多数人为敌,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志在四方

子高来到赵国游历,他和两个平原君的门客邹文、季节相处得很好,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针砭时弊。

后来,子高要离开赵国,准备回鲁国时,他的各位朋友都来向他送别。送别过后,邹文、季节又伴送了三天。

分别时,邹文、季节泪流满面,但子高却只是拱手作了作揖就走了。上路以后,子高的弟子很疑惑,问子高说:“先生与那两位朋友关系很好,他们有依恋不舍的真情,为不知何时能见面而感伤得眼泪纵横。而先生却高声说话,只是拱了拱手,这恐怕不能说是对朋友感情很深吧?”

子高回答说:“刚开始时,我还以为他们两人都是大丈夫,现在才晓得他们与女人差不多。人生在世,应志在四方,又怎么能像鹿或猪那样老是围聚在一块呢?”

那弟子又问:“这样看来,那两位是不是就不应该哭泣了呢?”

子高回答说:“这两位都是好人啊,他们有仁慈之心,但是在去留、决断问题上,就做得肯定不够了呀!”

哲理点拨:志当强毅,意当慷慨,四海为家,这是大丈夫立身处世应有的气节。而如果留恋于鹿豕般的团聚亲热,沉湎于儿女般的卿卿我我,优柔寡断,则肯定是成不了大事的。

解不开的结

有个鲁国的怪人,他用绳子系了两个结送给宋国的国王,这两个结非常难解。宋王于是通告全国:“只要是能解开这两个结的人,寡人都会重重赏赐。”

消息一出,马上就有很多好奇的人来解这两个结,但是这些人谁也解不开。两个月之后,来了一个年轻人,他解开了一个结,另一个他解了一会儿就放下了。

宋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解了?”

年轻人说:“不是我不解,这个结本来就是解不开的,就算系结的人自己来,也无法解开。”

宋王不信,就拿着那个结去问系结的怪人。怪人说:“是的,这是个解不开的结,这个结是我做的,我自然知道它解不开,而那个年轻人没有做它也知道它解不开,可见他的技术比我还要高明,其实,知道这个结不可解,也就是找到了这个结的答案。”

哲理点拨:知道可以做的就去做,知道不可以做的就要放弃。懂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囊萤和映雪

晋朝的时候,有个穷书生名叫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夜里读书,就捉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明。还有一个人名叫孙康,冬天常常站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读书。

于是,这两个人苦学的名声被人们到处传颂,大家都把车胤和孙康作为学习的典范。

有一天,孙康去拜访车胤,正好车胤不在。

孙康问家人:“主人到哪儿去了?”

家人回答:“到河边捉萤火虫去了。”

过了几天,车胤回拜孙康,只见孙康背着双手闲站在庭院中。车胤问:“你怎么不读书呢?”

孙康仰头看天说:“我看今日这个天色,不像要下雪的样子。”

哲理点拨:名和实应该是统一的。但有些人做出了某种成绩以后,在名誉面前飘飘然,变得只图虚名,不务实际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装老虎

有个楚国人,他家养的家禽家畜总是被狐狸偷去,他十分生气,想尽了一切办法想把这害人的东西捕获,都未能成功。

后来,他听人说,老虎是百兽之王,狐狸见了老虎就会吓得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

他想:“总不能抓只老虎来替我看家吧,”但转念一想,“做只假老虎说不定也管用。”

于是,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让人把老虎的皮蒙在身上,扮成一只假老虎,放在窗子的下面。到了晚上,狐狸悄悄地又来了。进了院里,一抬头,看见一只大老虎站在面前,狐狸大叫一声,吓得晕了过去。看到自己这么轻而易举地就制服了狡猾的狐狸,楚国人十分高兴。

过了几天,又有一头野猪去他的地里吃庄稼。楚国人就把假老虎放在草丛里埋伏起来,叫儿子拿着锋利的长矛守住路口。野猪进来后,他就大叫起来,野猪吓得往草丛里逃,一见老虎害怕得腿都软了,掉头往路上跑,被守在路口的儿子一矛刺死了。

楚国人因此非常得意,便认为用假老虎可以降伏天下所有的野兽。有一天,山野里发现了一匹像马一样的动物,这个楚国人竟披着虎皮去追赶它。

没想到那个像马的家伙叫驳。驳一看有老虎,并不害怕,扑上去与之搏斗,结果把这个楚国人咬死了。

哲理点拨:即使是有用的方法,使用起来也得看对象。对象变了,方法也要改变。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应付一切,迟早总有失败的时候。

恃胜失备

明朝时,有一个强盗,他有一次与一个人打架。两个人拿出武器来刚刚交锋时,强盗将事先满含在口中的水突然喷到了那人的脸上。那人突然受惊,强盗趁此机会,用刀子一下就戳穿了那人的胸膛。

后来,又有一个身强力壮的人碰到了这强盗,他已经知道这个强盗喷水的方法。等到双方交手时,强盗又故技重演,但水一喷出口,那汉子就用长矛将他的颈刺穿了。

强盗这次没能得手,是因为他的花招曾使用过,机密已经泄露了。想依靠过去获取胜利的老办法来对付新情况,反而只能身受其害。

哲理点拨:世界是纷纭复杂的,生活是变动不居的,不同的情况当以不同的法子应对。像这强盗那样因循守旧,以不变应万变,怎么能不失败呢?

高价马鞭

唐朝时,有一个在集市上卖鞭子的人,他的鞭子要价五万,当别人还价五十时,他就会笑弯了腰,还价五百时,他就会小小的发脾气,给他五千时,他就会大发雷霆,一定要价五万才肯卖出。

有个富家子弟,到集市上去买鞭子,于是花了五万将这条鞭子买了下来。他将鞭子拿回来后就在别人面前夸耀。有个人拿来一看,发现那根鞭的鞭梢卷缩而不舒展;鞭把歪斜不正;缠在鞭上的皮筋缠来绕出,不相衔接;鞭的节头腐朽墨黑,没有纹彩;用指甲一掐,指甲都陷进了看不见;拿到手里轻飘飘的,像挥动着没分量的东西一样。

别人于是问他:“你为什么要花五万块的大价钱来买这根鞭子呢?”

富家子弟回答说:“我喜欢这根鞭子又黄又有光彩,而且卖鞭的人也说好。”

别人听后,就让仆人烧水去洗那根鞭子,只见那根鞭子很快就失去了光泽,呈现出苍白色。原来那黄色是用栀子染成的,光泽是涂蜡而成的。

富家子弟见此情形很不高兴,但他还是把鞭子拿去用了三年。后来一次出门到东郊,在长乐坂下同别人抢道,马儿相互踢腿,富家子弟便用鞭子使劲抽打,结果鞭子断成六节。马还是不停地踢腿,那富家子弟最后被摔下了马,受了伤。再瞧那鞭子,里面空洞洞的,质量简直太差了,没有一点特别的地方。

哲理点拨:我们看问题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谨防那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和物,他(它)们好看不好用,虚有其表,是不可倚重的。

秦人好古

秦朝时,有个读书人,他非常喜欢收藏古物,只要遇上他喜欢的古器,无论别人要价多少,他都会将其买下。

有一天,有一个拎着一副破席来到他家,对他说:“当年鲁哀公曾设席赐座请教孔子,这就是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副席子。”读书人听后,十分高兴,便用城墙附近的田地换下了这席子。

又过了一些时候,又有一个人拿了一根古杖来卖给他,对他说:“周文王的祖父太王为逃避狄人的侵扰,在离开邠地时所拄的就是这根拐杖,它的年代比孔子坐过的那个席子还要早上几百年,你看你拿什么东西来和我交换呢?”读书人听后,便把家中所有的钱财都给了他,买了拐杖。

几天以后,又有一个人拿了一只破碗前来,对他说:“你前些时候买的席子和拐杖,都还算不上古老。你看我这个碗,它是上古夏桀时造的,年代已经不能再远了。”读书人为了得到这只破碗,就让出自己所住的房宅,将这个碗买了下来。

他用他所有的家财来买了三件古物,但他同时也弄得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但他的好古之心依然如故,始终不肯放弃这三件古物。

于是,他便披着哀公的席子,拄着太王的手杖,拿着夏桀时的破碗,沿街乞讨,口里还说:“各位好心的父老乡亲,谁有太公的九府古钱,请施舍给我一文吧!”

哲理点拨:爱好古物,是未尝不可的;收藏古董,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像那位秦人一样嗜古、顽固不化,盲目地跪拜在古人的脚下,也就十分可笑、可悲了。

携技去越

春秋时期,鲁国京城里住着一对夫妻,男的会编一手好草鞋,女的织得一手好麻布,夫妻俩兢兢业业,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他们经常听人说越国那个地方是鱼米之乡。

有一天,这对夫妻收拾了家什行李,准备搬到越国去生活。邻居看见了,对他们说:“搬到越国去,就怕你们会穷得揭不开锅。”

夫妻俩不高兴地说:“瞧你说的,我们会编草鞋,会织麻布,又省吃俭用,不发财才怪呢!”

邻居说:“草鞋是干吗用的?穿的,可是越国都是水乡,越人从小就光着脚板走路,不用穿鞋。麻布是干吗用的?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时有暴雨,越人各个都蓬头披发,从不不戴帽子。”

夫妻俩一听,愣愣地问:“真的?”

邻居笑着说:“当然是真的。你们的手艺固然不错,可是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不穷得揭不开锅才怪。”

哲理点拨:干任何事情都不能闭着眼睛不顾客观对象。一切知识、才能、技艺都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SNVwj2ICce6CLBCduu3AEKCQyBfXlcbx5WVdSm+XfyDVyCjEWJt/ZjYiFWTUnK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