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远古时代的文明国度1

尼罗河的赠礼

在非洲东北部,有一条举世闻名的大河——尼罗河。尼罗河全长6671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有两个源头:一条为白尼罗河,另一条是青尼罗河。它们在苏丹的喀土穆交汇形成浩荡洪流,曲折向北流贯埃及全境,注入地中海。由于地理面貌的不同,尼罗河的上游多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森森的悬崖峭壁和无边的沙漠,而尼罗河的下游有许多支流,散铺在平地上,像扇面一样。那里湖泊和沼泽星罗棋布,这便是丰饶的尼罗河三角洲。

我们把靠近下游三角洲的地方叫下埃及,靠近上游大沙漠的地区叫上埃及。

每年6月,尼罗河流域进入雨季,丰沛的降雨使河水猛涨。湍急的水流挟奔雷之势,咆哮汹涌,倾泻而下,冲出河床,吞没了宽阔平坦的下游谷地。原本生机勃勃的河谷变成了一片汪洋。直到10月,雨季终于结束了,河水逐渐退去,尼罗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温柔,被洪水驱散的鸟兽,又回到了昔日家园。尼罗河谷又是一片生机盎然。

洪水使生活在河谷的众生饱受灾难,也带来了更多的生机。洪水带来的淤泥,千万年来日积月累,这里便成为河漠中充满生机的绿洲。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在尼罗河的滋养下,孕育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它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并称为人类四大文明,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摇篮。

大约1万年前,第一批居民来到了这里。到公元前四、五千年,这里已成为古埃及人的家园。

古埃及人身体强壮,有宽阔的肩和狭窄的腰身,皮肤呈深褐色,头发黑而光滑。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尼罗河两岸满是沼泽,杂草丛生;而离河远的地方又是干旱的沙漠。所以当地人只能把家安在河畔地势较高的地方。他们的房子非常简陋,是用泥砖和芦草搭成,而且没有窗户,只有一道不大的小门。

白天,妇女们在空地上垒起炉灶,制作食物;男子到旷野去狩猎,放牧猪羊。原始农业则是他们另一主要食物来源。他们用简陋的工具,砸掉灌木,铲去杂草,在尼罗河谷开辟农田。丰足的谷物使更多的人生存下来,古埃及人部落更加繁盛、强大。为把高地的可耕地也利用起来,他们建设了复杂的小运河系统进行灌溉,用桔槔将水从河面汲引到高岸,再通过纵横交错的水渠引入田地。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源,带给古埃及人富足的食粮。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埃及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与大自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他们渐渐掌握了尼罗河的脾性。

尼罗河泛滥的第一夜,古埃及人称之为“第一滴水之夜”。这一夜,人们划着小舟,举着火把,齐集尼罗河中,庆祝哈辟神(尼罗河神)的节日。洪水退去后,人们就开始在退去洪水的土地上耕耘、播种、收获。

由于埃及的自然条件,决定它的农业生产与人工灌溉紧密相连。尼罗河泛滥时,人们要疏通渠道,排出积水;而干旱无雨时节,人们又要从尼罗河引水灌溉。这样巨大的工程,繁重的劳动,绝非一人一家所能完成的,它需要联合众人的力量。

因此,埃及在很早时候就出现了联合。若干氏族联合为公社,若干公社又联合为州。当时埃及全境大约有40个州。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名称、都城、军队及政权。它们还有各自的方言和宗教。各州都是独立的王国,彼此间常为了争夺河水、土地、或为不同的信仰而发生争斗。整个埃及大地处于分裂混战的局面。

大约公元前4000年的时候,古埃及部落之间通过不断的战争互相兼并,形成了北部和南部两个王国,即下埃及王国和上埃及王国。这时,两个王国都有了专职的行政官员,还有士兵、艺人和宗教头领。这段时期,被历史学家叫做早王朝时期。

从公元前3100到公元前2270年,持续了8个多世纪,这样稳定的时期共产生了埃及的六个王朝。第一王朝的建立者,是传说中的美尼斯,人们常常也认为他就是纳尔迈或阿哈,因为没有具体的记载,所以他是久远的传说之中的国王,统领上埃及王国。美尼斯亲自率军攻打下埃及,准备建立统一的国家。上埃及和下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展开决战。

美尼斯国王头戴饰有白鹰的白冠,意气风发地在阵前督战。上埃及战士受国王的影响,士气高涨,战斗热情旺盛。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下埃及国王带领群臣,跪在美尼斯国王面前,恭敬地呈出了自己的红色王冠。

第二天,美尼斯把决战地点命名为白城,在白城建立了城郭,成为著名的孟斐斯城,并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高高在上的美尼斯国王自称“上下埃及之王”,他头戴象征埃及统一的红白王冠,接受众大臣的朝拜。

虽然美尼斯取得了很大胜利,自称“上下埃及之王”,可他没有完完全全地征服北方。直到第二王朝结束,埃及的统一才完全确立,早王朝时代完结,开始了古王国时期。

埃及统一后,逐渐形成了一套专制统治机构。国王被尊称为法老,下设各级官吏,对全国人口、土地、财富进行管理。

在统一的国家统治下,社会相对稳定,为古埃及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埃及人在文字、艺术、历法、科学技术等各方面有了更高的发展。

第四王朝时,法老们生前的尊贵也被带到了死后,他们的坟墓不再是泥砖建成的长方形坟墓,而是金字塔。所以以后的第三至第六王朝的古王国时期又称金字塔时代。

此后埃及经历了中王国、新王国共31个王朝,有分裂也有统一,再也没有第一至第六王朝这样持续稳定了。埃及逐渐衰落,先后被利比亚、亚述等国入侵。公元前7世纪中叶,埃及重新独立,但好景不长,又被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国奴役。

公元前30年,埃及成为罗马一省,古埃及消亡了。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埃及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古埃及消失了,但它是人类早期辉煌文明的花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尼罗河水的涨落使人们创立了天文学。不仅如此,古老的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至今仍默默矗立在尼罗河畔,散发着幽古的神秘气息,告诉人们高潮与低落,辉煌与湮没,还有风沙与文明。

说话的石碑

古埃及人是最早步入文明社会的民族,所以世界文明社会的历史多从古埃及开始谈起。一提埃及,难免令人想起它那两个几乎无人不晓的不朽象征:巍峨的金字塔和静静流淌的尼罗河。但金字塔和尼罗河不会讲述历史,恢复古埃及的概貌主要靠人类活动的记录——文字史料。

可惜的是,由于历经劫难,古埃及文字的读法早已失传,尽管古埃及人的文字史料遗留下不少,但后人却无法读懂。因此,18世纪以前,埃及的历史就如同人类起源史一样,如同被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人们只能凭晚期希腊、罗马作家的个别记载,拼凑成残缺不全的轮廓,期待着有朝一日揭开象形文字的秘密,再补上它的五官全貌。

这一天总算到来了。

1799年,拿破仑率军远征时在尼罗河驻扎。这次驻扎,意外地使埃及古老的图画文字之谜大白于天下。一位法国青年军官布夏尔带领士兵在罗塞塔城附近修筑防御工事时,意外地发现一块别致的黑色玄武石上,雕满了小像,上面还刻着三种文字,其中一种是希腊文。这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之为“罗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历史,就必须要读懂埃及的象形文字。所以,发现“罗塞塔碑”的消息在当时的《埃及通讯》报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注意。他们纷纷试图译解碑上的文字。碑上的希腊文很快就被读通了。碑中间的那段文字也很快就被确认是古埃及的民书体文字。但是,尽管学者们能借助碑上的希腊文,领悟到象形文字和民书文字的含义,却依然没有解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谜。

令人惊奇的是,年仅11岁的法国少年商博良决心揭开“罗塞塔碑”上古埃及文字的秘密,让石碑说话,告诉人们古埃及的秘密。为了读懂埃及象形文字,他勤奋工作了21年。

商博良发现,古埃及人写国王名字时,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画上粗线。“罗塞塔碑”上也有用线条框起来的文字,是不是国王的名字呢?经过不断探索,商博良终于对照着希腊文,读通了埃及国王托勒密和王后克里奥帕特拉这两个象形文字,它们可以从右到左,也可以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拼读出来。商博良由此确信,象形文字中的图形符号,总的来说,代表的是发音的辅音符号。经过努力,到了1822年,这个在1000多年期间始终令人茫然不解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终于被商博良解开了。

原来,“罗塞塔碑”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侣们,给当时的国王写的一封歌功颂德的感激信。这位国王就是第十五王朝法老托勒密。他登上国王宝座后不久,取消了僧侣们欠交的税款,并为神庙开辟了新的财源,对神庙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措施,给僧侣们带来了一系列好处,所以很快赢得了僧侣们的敬仰。于是僧侣们写了这封感激信,并用三种字体写的两种文字刻在这块黑色玄武岩碑石上。

通过破译这块石碑的文字,人们终于搞清了埃及古庙宇、旧宫殿的墙壁上、纸版上那些奇怪图画的意思了。

例如,一块纪念古埃及第一王朝创建者那美尔胜利的石版上,刻着那美尔用权杖责打一个下跪的俘虏。俘虏头上有只鹰,鹰爪一只牵着穿在人鼻上的绳子,一只踩着六根草。这幅由个别象形符号组成的表意图形,意思是那美尔在这次战争中俘获了六千名俘虏。

通过这些象形文字,我们了解到,公元前1750年,埃及发生过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奴隶起义;公元前1296年,埃及打败了当时不可一世的赫梯人建立的国家,迫使这个攻占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洗劫古巴比伦城的大国签约停战……

这些古老复杂的文字,不仅向人们讲述了尼罗河四千多年的故事,还深刻地影响了西亚乃至整个欧洲的文明进程。我们不能不对尼罗河孕育出的杰作表示叹服!

时间从公历开始

每年12月31日子夜,都会有许多人静静守候,聆听新年的钟声,并在钟声敲响时为新年许一个心愿。一年365天,分成12个月,以1月1日为新年的开始,这已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了。这就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公历。

对于公历,有人曾似是而非地称之为“西历”。其实,究其根源,这种历法并非产生于西方,而是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古埃及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是农业生产却很发达。这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着密切的关系。埃及的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只有尼罗河流域像一条绿色的缎带从南到北贯穿其间。每年六七月,尼罗河开始暴涨泛滥,古埃及人搬到高地上居住。10月,河水退回河床,在河谷地带留下的淤泥,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古埃及人便回到河谷,耕耘、播种。到第二年三、四月收获他们的劳动果实。

尼罗河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每年的涨水基本是定时定量,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别不是太大,从没有洪水滔天淹没一切的大灾。这就为古埃及人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制定历法提供了方便。

为了确定播种和收获的时间,古埃及人注意观察尼罗河水的涨落,在木杆上用刀划横进行记录。年复一年,聪明的古埃及人通过比较历年的记录,发现尼罗河每次泛滥的时间大致相同,水涨水落的周期几乎都是365天左右。

更令他们惊讶的是,尼罗河开始泛滥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上。于是他们把尼罗河泛滥的周期365天定为一年,并把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升起在地平线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并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为便于计算,又把一季分为四个月,每月30天。年末的最后5天就作为年终节日。这样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就产生了。

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定为365天,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回归年)相比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准确了。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不觉得,经过4年就相差一天。经过730年,历法上的时间就比实际时间推进了半年,冬天和夏天正好颠倒过来。再过730年,才能回到原来的起点,只好由统治者做临时性的调整。

尽管太阳历有缺陷,但在当时已是最先进的历法,因此被传到欧洲。公元前一世纪时,罗马统治者儒略·恺撒组织学者对太阳历进行改革:设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单月每月31天,双月每月30天,但2月在平年为29天,闰年为30天。恺撒对新历法很满意,因此用自己的族名命名新历法,“儒略历”就这样诞生了。

恺撒的继任者屋大维发现恺撒出生的7月是31天,而自己出生的8月却只有30天。为表示自己不比恺撒地位低,就把2月减少一天,把8月增加一天,使8月也成为大月,即31天,同时相应把9月、11月定为小月,10月、12月定为大月。经过这样的改动,各月的天数与今天使用的公历基本相同了。

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会议上,规定儒略历为基督教的历法,但没有规定哪一年是它的起点。到了公元6世纪时,基督教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传说的创始人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天,说成是公元元年。“公元”的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拉丁文A.D.表示。在这一年以前,称为“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

儒略历比埃及太阳历更精确了,但与回归年相比,每年仍有11分14秒的误差,第128年就又差了一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学家们能更加精确地计算,并且认识到儒略历的误差。因此,对儒略历作进一步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组织了一批天文学家,根据哥白尼日心说计算出来的数据,对儒略历作了修改。规定:将当年10月5日算作10月15日,以弥补与回归年的差数;将儒略历每400年设100个闰年改为400年设97个闰年。每百年整数不能被400除尽的不再设闰年。新历法在欧洲推行并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被称为格里高利历。

格里高利历的精确度更高了,但也有缺陷,比如2月一般只有28天,比大月少3天,这都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造成的,从历法上是没必要的,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天文学的进步,这些缺陷将不断得到改进。

大战卡叠石

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4年~公元前1237年)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在他统治的时代,来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发展起来,成为埃及最大的心腹之患。赫梯人不断向外扩张,攻占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还攻陷了巴比伦帝国的首都巴比伦。接着,为了争夺中东,又与埃及发生战争。

拉美西斯二世在积蓄力量以后,便向赫梯国发动了猛攻,他组建了4个军团分别以阿蒙、拉、普塔赫、塞特4位神的名字来命名。每个军团约5000人,包括战车兵、弓箭手和投枪手,此外还有一些雇佣兵。

拉美西斯二世的打算是,先占领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带,取得立足点,建立起海上交通线,使自己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都便于与埃及本土取得联系。

当然,赫梯人也做好了迎战埃及大军的准备。穆瓦塔鲁从全国各地征集了20000人的队伍,其中有一半的战车兵,每辆战车上配有一名驭手,两名士兵。穆瓦塔鲁的计划是把自己的军队集结在卡叠石城附近,然后引诱埃及军队到这里,再对他们发动突然袭击,争取一战成功。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不仅派人四处打探埃及人的动向,还派出间谍向埃及军队提供假情报,引诱他们到自己设下的埋伏圈里来。

年轻气盛却缺乏战争经验的拉美西斯二世果然中计。他听信了赫梯间谍的谎言,错误地认为赫梯的主力部队在遥远的北方,这正是他发动大举攻击的好时机。于是他命令部队快速前进,浩浩荡荡地向赫梯开来,很快接近了被赫梯人占领的叙利亚的卡叠石城。

拉美西斯二世乘坐的是一辆十分华丽的战车,四周镶嵌着黄金和宝石,在晨曦中更是光彩夺目。这时,一个探子骑马来报:“报告,已经快到卡叠石了”。站在战车上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命令暂缓前进,纵目远眺着周围的景色:右边的一条大道通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左边是悬崖深谷,中间夹着一条水势湍急的河流。前面是一片平原,远处山冈上隐隐约约的城墙就是卡叠石城。

“报告法老,抓到了两个间谍!”卫兵报告说。

法老听说后,马上命令卫兵把间谍带上来。

被俘的是两个牧人打扮的赫梯骑兵。他们说,赫梯王为了避免冲突,已经命令军队退出卡叠石城了。拉美西斯二世大喜,下令全军继续向卡叠石进发。途中他嫌大队行进太慢,便抛开大队,只带着他的警卫部队,迅速来到卡叠石城下。

这时,赫梯王已经率领大军沿着东面的河谷,包抄到了埃及法老的后面。早晨被埃及军队捕获的两个赫梯人,其实是赫梯王派他们来迷惑埃及人的。

埃及法老果然上了当。赫梯王准备第二天一早围歼为数不多的埃及军队,活捉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了慎重起见,他再派两个间谍夜间去观察一下埃及军营的地形。

埃及法老正在军营里准备明天攻城的战事。突然,卫兵上来报告说:“陛下,又抓到了两个间谍!”

法老命令:“带上来!”

这两个间谍和早上两个不同,无论你问他们什么都不肯说,拉美西斯二世大怒,下令严刑逼供。一阵功夫,两个间谍就被打得皮开肉绽,实在招架不住,不得不把赫梯人明天要来反攻的计划泄露出来。

当拉美西斯二世得知赫梯人的大部队就在附近时,他吓得够呛。他明白,自己上当了,但为时已晚。后面的军团还没赶上来,赫梯人已经发动攻击了。

穆瓦塔鲁迅速调集几倍于敌人的战车兵,将拉美西斯二世及其率领的军团包围了起来。拉美西斯二世指挥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试图突围。但尝试几次都没有结果。他此时盼望后续部队能快速赶来支援。可他还不知道,此时的埃及军团在半路上遇到赫梯军队的伏击,队伍已经被冲散。拉美西斯二世似乎已陷入绝境。

就在拉美西斯二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时,赫梯军队却没有乘胜追击,他们的攻势缓和了下来。士兵们不是集中精力杀敌,而是在大抢埃及法老和大臣们的财物。埃及法老的金银宝贝真是太多了,一箱又一箱,赫梯士兵看得眼睛也发红了,纷纷拥上前去你争我夺。

正当赫梯军队扔下刀枪、大肆抢劫的时候,埃及人的先锋部队渡海赶到,一下子把混乱不堪的赫梯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赫梯国王又组织了第三次冲锋,把最后剩下的1000辆战车和3000名士兵的后备部队全部用了上去。埃及人殊死抵抗着赫梯战车的进攻。卡叠石城郊到处是双方士兵的尸体。埃及部队人数越来越少了,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赫梯军队眼看就要胜利了。突然,他们四散奔逃起来。

原来,是埃及人的第三梯队从敌人后面杀过来了。赫梯人经不住前后夹攻,只得败退。拉美西斯二世一见,正是求之不得的,他知道,赫梯方面还有8000余人的步兵没有投入战斗,所以自己还是赶紧离开为妙。于是他命令部队急速撤退,把广大的土地都留给了赫梯人。

在卡叠石战役中,赫梯略占上风,他们成功地击退了埃及人的进攻,巩固了自己在叙利亚的地位。而拉美西斯二世劳师动众,跋山涉水,付出了巨大代价,却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这次战役并没有最终解决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归属问题。在此后的16年中,埃、赫双方依然是战事频发。

公元前1296年,赫梯的老国王一病不起,死去了。新国王是老国王的弟弟哈图西里。这时的赫梯国已经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再也无力站起来了。新国王决定派出友好使团去埃及讲和。

拉美西斯二世此时也无力再战,见赫梯王主动讲和,双方便在孟斐斯签订了和约。和约刻在一块银板之上,因此又叫“银板文书”。上面写着:“伟大而勇敢的赫梯国王哈图西里”和“伟大而勇敢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共同宣誓:“从此互相信任,永不交战;而且,一国若受其他国家欺凌,另一国应该出兵支援……”这是留传至今的最早的一份和平条约。

和约签订后,赫梯王又将女儿嫁给了拉美西斯二世。此后,两国在数百年间相安无事。

宗教狂埃赫那吞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18王朝(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320年)的一位法老,在他执政的18年里,他致力于宗教改革,在埃及引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宗教革命。

埃赫那吞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是埃及国王阿蒙霍特普三世(约公元前1417年~公元前1379年在位)的小儿子。他从小便博展览群书,满腹经纶,但性子倔强。

在他成为法老之前,他就对阿蒙神庙僧侣们互相抱团的作法不满,对僧侣们在地方上的骄横也早有所闻,因此便决心削减阿蒙神庙的僧侣势力。

他执政后,要把阿吞神列为全国唯一信仰的神,而把先前所信奉的阿蒙神和其他神打入冷宫,唯“阿吞”独尊,为此,他将自己的名字阿蒙霍特普(阿蒙的钟爱者的意思)改成埃赫那吞,意即阿吞的光辉。还自称自己是阿吞神的儿子。

在埃及宗教神话中,有两个天神可以代表太阳,一是拉神,另一个是阿吞神。由于拉神与传统信仰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埃赫那吞确立阿吞神为全国唯一崇拜的神。阿吞神不再像其他天神以人形或动物形状出现,而是以自然界太阳的形象出现,位于中天、光芒四射,赋予万物以生命。

在埃赫那吞的倡导下,全国上下掀起了打倒阿蒙神、建立阿吞神的轰轰烈烈的浪潮。改革运动引起了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巨大的变化,触及了众多人的利益。

一时间不知内情的百姓都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于是富人忙着藏匿私人财产,迁到乡间避祸。僧侣们如热锅上的蚂蚁,上蹿下跳,企图影响埃赫那吞的决策。宫廷内部也不安宁。王族成员和一些高级僧侣们便请已经退位的老法老阿蒙霍特尊三世和王后劝阻埃赫那吞。

老法老出于国家的安全和对儿子的关心,在埃赫那吞向他们请安的一个晚上,对埃赫那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就是不能劝说得埃赫那吞放弃。埃赫那吞对父亲说,他知道阿蒙神是底比斯的保护神,可谓根深蒂固。阿蒙神庙僧侣及其家人关系盘根错节,牵三挂四,使他的政令难以实行,因此他决定迁都,一则避开阿蒙神庙僧侣的纠缠,二则便于管理好埃及和亚洲行省。老法老不同意迁都,但埃赫那吞执意如此,他们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由他去了。

埃赫那吞回到宫里,闷闷不乐,王后涅菲尔提问他为什么这样不高兴,他便把老法老和王后劝他的事情说了,涅菲尔提王后想了一下,便对埃赫那吞说:“如果这样,我劝陛下还是暂缓行事吧”。

埃赫那吞说:“僧侣的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但对我的行动如此不满却没想到。收回成命,他们自然满意,但我自己的权威却在天下人面前丢尽了。况且僧侣们也未必就此罢休,他们心里藐视我的懦弱。既为一国之君,就需言必行,行必果。我得罪了阿蒙神的僧侣就得罪到底,但同时也取得了阿吞神僧侣的赞同,有得必有失,况且军队还握在自己的手里。”涅菲尔提见埃赫那吞决心已定,就不再劝了。

第二天,法老发布敕令:“由于阿吞神的感召和阿蒙神庙祭司拒不服从命令,自本日起关闭全国各地非阿吞神的神庙,将僧侣赶出庙门回家,还俗为民。一切公共建筑物和纪念场上的阿蒙的名字必须彻底清除。在全国各个城市必须建起至少一座阿吞神庙,各级地方官员要带头向我的父亲阿吞神献祭、宣誓,永远忠于英明、伟大的造物主阿吞。”

接着,埃赫那吞又宣布:“已没收的其他神庙的土地划归阿吞神庙,禁止僧侣参政。首都迁往底比斯以北300公里的希尔摩。为新都取名‘埃赫塔吞’,意为‘阿吞垂青的地界’。各级官员必须听从调遣,消极怠工或拒不服从者须严加惩处。”

当天下午,大批军队分头查抄了底比斯的各大阿蒙神庙,强行将僧侣们赶出庙门。许多僧侣背着行李卷离开多年生活的庙宇时热泪盈眶,内心里痛骂埃赫那吞。阿吞庙的僧侣接管了阿蒙神庙的大批田产、奴隶和其他财产。

在埃赫那吞的强硬措施下,都城迁到希尔摩,埃赫那吞把政事交给了大臣,自己却沉浸在宗教幻想中。然而,底比斯的僧侣仍然明里暗里结集,举行向阿蒙神的献祭活动。起初,各个城市的长官还严办违令者,但久禁不止之后也就索性睁一眼闭一眼,更关心的是中饱私囊了。老百姓受租税和服劳役的双重压迫,牢骚满腹。

新王国充满了危机,但埃赫那吞却脱离现实,继续生活在他自己的理想境界当中。他自认为是阿吞神同人间联系的唯一使者,夫妇两人每日上午带着子女去神庙祷告、献祭,下午便呆在宫内玩乐。

埃赫那吞后来娶了自己钟爱的三女儿安开逊巴阿吞为王后,乱了人伦。不久,埃赫那吞的女儿、女婿遇刺身亡,他也忧郁成疾,身旁只有女儿兼王后安开逊巴阿吞携小女儿在旁守候。公元前1362年,埃赫那吞在寂寞中去世,他的宗教改革也告失败。

千古之谜金字塔

任何一个到过埃及的人,都会为那耸立在天地之间、宏伟巨大的金字塔所震撼,同时也感受到它的神秘与威严。其中,位于吉萨高地的大金字塔,又称胡夫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其实,在整个埃及,总共散布着大大小小110座金字塔。这些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因为它的外形很像汉字的“金”字,所以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埃及人把它叫做“马斯塔巴”。

到了第三王朝时期,法老们本也想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可是,埃及人在那一时期却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于是,有个聪明的年轻人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梯形,在埃及人看来,寓意为升天的梯子。这在《金字塔铭文》中是有记载的:“为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

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埃及太阳神的标志是太阳的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阳光芒。

第四王朝的第二个法老胡夫即位后,决心为自己建造一个最大的金字塔。为了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胡夫强迫几乎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为此,他甚至把全国的神庙都关闭了。他将劳工每10万人分成一批,每批服役3个月,然后轮换。即便如此,这座金字塔的修建也足足用了30年的时间。

建好的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由于几千年来在自然风化作用下,金字塔顶受到严重损毁,现高仅有137.18米;塔基边长约230米,由于塔基被沙石掩埋,现仅为227米;整个塔身由平均2.5吨重的大约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个庞大的锥体矗立在埃及的土地上,使埃及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这么雄伟的建筑是怎样建造的呢?在古埃及,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装备,如吊车、汽车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居然能够建造起一座200多米高的塔,真是不可思议。

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曾记载,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开采来的。在建造时,劳动者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还有的学者认为几千年前,古埃及人是在外星人的帮助下才建成了金字塔。

不仅金字塔的建造是个谜,金字塔本身也蕴涵着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有人发现,胡夫大金字塔的底角不是600而是510,从而发现每壁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其高度的平方。另外,塔高与塔基周长的比就是地球半径与周长之比,因而用塔高来除底边的二倍,即可求得圆周率。还有,大金字塔不仅包含着长度的单位,还包含着计算时间的单位,即塔基的周长按照某种单位计算的数据恰为一年的天数等。

提到金字塔,还不得不提到狮身人面像。这位狮身人面的怪物叫做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坐落在哈夫拉金字塔的东侧,紧靠河谷庙的西北,似乎是塔陵的守卫者,但也可能是哈夫拉死后与太阳神结为一体的象征。

狮身人面像身高约20米,长为55米,据说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如果把另外加上的匍匐在地面上的两只前爪计算在内,共73.5米长。它的头部有5米长,其耳、鼻的长度超过普通人的身长。

关于“斯芬克斯”也有许多传说。据说“斯芬克斯”在路口向行人问谜题,如果你猜错了,斯芬克斯就把你吃掉,如果你猜对了,斯芬克斯就会死去。好多人因此而枉送了性命。后来有一个年轻人去找斯芬克斯,斯芬克斯就问他:“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下午三条腿。请问这是什么动物?”这个青年略一思索,说:“人。”斯芬克斯大叫一声昏死过去。这就是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的神话。

最后有必要提一下神秘而又让人感到恐怖的木乃伊,那么木乃伊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其实木乃伊就是干尸。古代的法老们相信死后灵魂仍可继续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因此千方百计地保存好尸体,不让它腐烂。为了保存好尸体,必须把尸身涂上香油等药料,取出全部内脏,然后放在盐水里浸泡,然后再填塞防腐物品,最后用麻布绷带把尸体扎好,放进棺材内。

有关金字塔仍然有许多谜等待人们去揭开。古代埃及人民所建造的金字塔给埃及带来了不朽的声誉。

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

在亚洲的西部,有两条大河,东边的叫底格里斯河,西边的叫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今天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高原,在下游交汇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希腊人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因此这里又叫两河流域。

这是一片“肥沃的新月地带”,农耕条件具有天然的优越性。有据可证:两河流域的南部,春冬季雨水泛滥,扎格罗斯诸山的高山雪水融入两河,河水疯狂上涨,淹没一望无际的平原。而南部平原的尽头,地势较高,成为天然的堤坝,淤泥的土地适宜农耕,丛生的沼泽芦苇适宜畜牧,真是水草丰美的沃土。两河流域南部的确适合于安居。

至少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间,苏美尔人就已在此定居,播撒了第一批文明的种子。属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阿摩列伊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流域的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农人历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气写的。这位老农民对儿子不厌其烦的讲述应该如何务农,要注意的各种事情。比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

大约在5000年前,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就会制作陶器了。他们制作的陶器主要是彩陶,色彩富丽夺目。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具象酒杯、油缸、炉子、灯盏等几乎全是陶制。最有趣的是,人死后用的棺椁也用陶土烧制,形状像个有盖的长方形大箱。

两河盛产石油而缺乏石料,建筑多用黏土。垒墙、盖房、铺路,都使用黏土掺上切碎的大麦秸制作的土砖。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建筑物都是用这种黏土修建的。

古代两河地区的金属制造工艺达到了相当纯熟的水平。我国商代有司母戊大方鼎,大约在同一时期,两河流域有重约2吨的青铜铸像,手工业行业很多,象制砖、织麻、刻石、珠宝、皮革、木业等。

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在人类文化宝库中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他们很早就有了文字,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虽然始终没有发展成拼音文字,但在人类早期文字中,它是发展得比较完备的一种。

两河流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谚语、神话和史诗。苏美尔人丰富的谚语有少数被记录在泥板文书上,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风气。比如:“穷人死掉比活着强”、“想吃肉就没有羊了,有了羊就吃不上肉了”、“妻子是丈夫的未来,儿子是父亲的靠山,儿媳是公公的克星”。有的是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鞋子是人们的眼睛,行路增长人的见识”等。

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特别引起后人的兴趣。人们发现,基督教《圣经·旧约》中的一些故事的渊源在古代两河流域。如有一首叙述神创造世界故事的诗歌与《圣经》的创世故事十分相像,都说神在第六天创造了人,第七天休息。《圣经》中讲蛇引诱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两河流域的神话也讲人的祖先因受到引诱而犯罪。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有名的英雄史诗,诗中塑造了一个蔑视神意、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并表达了人们希望获知生死秘密的愿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两河流域科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他们的计数法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六十进位法应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至今为全世界沿用。在代数领域,古巴比伦人可解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

古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影响了欧洲的天文学。早在苏美尔人时期,就在观察月亮运行的基础上编制了阳阴历。巴比伦时代命名的有些星座的名字一直流传至今。人们还绘成黄道十二宫,用来标志太阳在恒星天空中的运行变化。新巴比伦时期,确定了一个星期共7天的概念,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并以他命名这一天,其顺序是:

星期日(太阳神)

星期一(月神)

星期二(火星神)

星期三(水星神)

星期四(木星神)

星期五(金星神)

星期六(土星神)

直到今天,欧洲各国每周7天仍以这7星命名。

此外,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对药物、植物、动物、地理等等也有丰富的知识。

早在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创造这样发达的文明,真是令人神往。两河流域的文明不断向周围地区传播,埃及人借鉴了它的文字与建筑,希腊人学习了它的哲学和科学,犹太人丰富了神学等。在古代文明史上,两河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

刻在泥版上的文字

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画总是由粗到细,像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正如我们现在所知,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历了1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刻图像于石或镌印于黏土,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或者用一块岩石表示“铁石心肠”,或者用一棵树表示一幢房屋。

大约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时,苏美尔神庙的管理人员使用许多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用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

尽管这一时期的书写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及具体事物的阶段,发展到了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的意思。

又过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旧有文字,因为到那时最初的图画已变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们视为图画,而是视之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2000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板上的。这些泥板中,大约90%是商业的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楔形文字的辩认,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辨认过程极为相似。这件事还得追溯到2500年前。那是公元前522年3月的事情。当时波斯皇帝冈比西斯率大军远征埃及。有一个叫高墨达的僧侣,冒充被冈比西斯处死的皇弟巴尔狄亚的名义在波斯各地和米底发动了叛乱。叛乱持续了半年之久。皇帝冈比西斯在从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一时间波斯贵族们群龙无首。

这时有一个叫大流士的贵族用阴谋手法获得了皇位。他最后平定了叛乱。为了称颂自己的功绩,大流士让人将他平定叛乱的经过,刻在米底首府爱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马丹)郊外贝希斯顿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

贝希斯顿铭文上面也刻着三种文字:楔形文字、新埃兰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学者罗林森发现了这个铭文,并制成了拓本。1043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后又将古波斯文与楔形文字对照,终于读通了楔形文字。从此解开了楔形文字之迷。

刻在石柱上的法律

1901年12月,一支法国考古队在伊朗苏萨古城遗址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3块刻有奇怪文字的黑色玄武石。经过反复研究,这3块岩石上竟刻着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王制定的法典。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刻在石柱上的法律”轰动了世界。

古巴比伦王国是阿摩利人在约公元前1894年建立的,当时是两河流域较弱小的城邦,在与周围国家的争斗中经常屈居人下,但它交通便利,贸易逐渐繁荣。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终于成为最强大的城邦。

汉谟拉比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君主。他善于审时度势,利用各种矛盾各个击破敌国。他借助与强国联盟,吞并弱小的邻国,逐渐扩张自己的势力。时机成熟时转而攻占原来的盟友。最终征服了从波斯湾到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使巴比伦成为西亚的政治经济中心。

汉谟拉比统一西亚后,古巴比伦王国进入了奴隶制帝国时代,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拥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因而,国王能对国家进行有效地统治和管理。汉谟拉比在法典的序言中就骄傲地宣称:“我要像太阳一样普照大地,造福于人类;我要让正义在人间永存,消灭那些邪恶之徒。”

《汉谟拉比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序言和结语宣扬“君权神授”和国王的功德,宣扬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正文共有282条,其中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条文。

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法典中把人们分为三个等级:有公民权的自由人(维鲁)、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根努)和奴隶。不同等级的人,法律地位明显不同。奴隶根本不被当人看待,自由民可以杀死冒犯他的奴隶,只需赔给奴隶主一定的钱财作为补偿;奴隶若打死自由民,则要被残酷地杀死。奴隶主更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自己的奴隶。奴隶主和一般的自由民法律地位也不同。奴隶主杀死自由民,只要付一笔赔偿金就可以了;而自由民伤害了奴隶主必须处以严厉的刑罚。

法典中有许多关于土地制度的规定。王室占有大量土地,主要由对王室负有一定义务的人耕种经营。主要分三种情况:祭司、商人等为国王服务,作为报酬领取土地;士兵可领取小块土地;纳贡人领取土地并缴纳租税。

《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它严格地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规定拐带、藏匿奴隶者要被处死;理发师私下剃去作为奴隶标志的发式,要断指。法典通过对盗窃罪重罚的种种规定,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权。

曾有人这样描绘过巴比伦法官应用《法典》审理案件的情形: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公堂对簿。富人对法官说:“他借了我的钱,超过还钱期限三天了,还要拖延。”穷人连忙申辩说:“不是我不想还钱,我妻子生病了,我实在是近期之内还不了钱。下个月我一定还他。”法官慢条斯理地说:“根据汉谟拉比陛下《法典》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欠债逾期不还,责令欠债人的妻子与儿子到债主家做三年奴隶,以偿债务。’”

法官宣判完毕,命人将哭啼求饶的穷人赶出法庭,再传上另一起案件的当事人。这起案件缘于一个奴隶主打瞎了另一个奴隶主的奴隶。动手的奴隶主要支付半个奴隶价钱的赔偿金,另一个奴隶主坚决要求赔一个奴隶的价钱。法官听了二人的争吵,不耐烦地说:“按《法典》第一百九十九条和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打瞎奴隶的眼睛与打瞎耕牛的眼睛一样处理,赔一半价钱。”两个当事人一喜一忧下去了。

紧接着一个人推推搡搡地把一个五花大绑的人带了进来。“法官大人,我抓到一个逃跑的奴隶。”法官命人验证奴隶身份后宣判道:“根据《法典》第十七条规定,逃跑奴隶送还原主人。抓获逃奴的自由人赏两个舍克勒。”愤怒的奴隶被押下去了。

一会儿,颤颤巍巍上来两个老头。一个指控另一个说:“他想谋害我,请法官大人对他进行审判。”法官有气无力地说:“根据《法典》第二条规定,将被告推到河里去。如果他浮着,说明他无罪,立即释放。如果他沉下去了,说明他有罪,将他的家产分给原告,作为补偿。”法官觉得疲倦极了,不容被告分辩,命人将原告与被告带到河边去判决,然后宣布退庭。围观的群众对法官的审判又可气又可笑,可他们不敢对此议论什么,纷纷散去了。

《汉谟拉比法典》虽然还保留了“以牙抵牙,以眼还眼”的原始复仇的习惯法,但总体上看是发达奴隶制的产物,对两河流域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以公开的法律统治和管理国家,在当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汉谟拉比法典》作为古巴比伦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王都已淹没在漫漫黄沙之下。只有刻着法典的石柱,被人们精心保存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里,向人们讲述那个曾经辉煌的时代。

寻求永生的《吉尔伽美什》

巴比伦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苏美尔和阿卡德文明时期,苏美尔和阿卡德文化对巴比伦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巴比伦文化更确切地应称为苏美尔——巴比伦文化。

巴比伦文学源远流长,是巴比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之一。而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更是古巴比伦文学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古老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长达3500行,记录了古代乌鲁克王朝的一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其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在第一部分里,史诗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王朝的国王,他力大无穷,文武双全,热衷于建造豪华的城堡和宫殿,喜欢四处扩张,炫耀武力。百姓因此疲于奔命,不得安宁,这让贵族和居民们愤怒不已。

于是人们祈求天上诸神拯救自己。大神阿卢卢便创造了一个半人半兽的勇士恩奇都来与吉尔伽美什对抗。恩奇都原来生活在野兽中间,与虎狼为伴。后来在神的引导下来到乌鲁克城。恩奇都和吉尔伽美什从城中打到郊外,从草原战到山巅,打了九天九夜没分胜负,两人惺惺相惜,结成好友。

到了第二部分,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结成好友之后,接受恩奇都的劝说,放弃恶行,决心和恩奇都一起造福人民。他们先后战胜了沙漠中害人的狮子,杀死了杉树林中危害人民的怪人芬巴巴,又共同杀死了残害乌鲁克居民的天牛等。

吉尔伽美什为给人民造福,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征战芬巴巴的前夕,他勉励自己的战友恩奇都:“我的朋友啊,谁曾超然入世升了天?在太阳底下永生者只有神仙,人的寿数毕竟有限,人的所作所为,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你在此竟怕起死来,你那英武的威风为何消失不见?让我走在你前!你的嘴要喊:‘不要怕,向前!’我一旦战死,就名扬身显——‘吉尔伽美什征讨可怕的芬巴巴,战斗在沙场才把身献’,为我的子孙后代,芳名永传。”

这些话至今听起来仍使人热血沸腾。

但芬巴巴却“非比寻常”,他的怒吼犹如狂风呼号,喷出的毒焰,烟云翻滚。吉尔伽美什毫不畏惧,他的长剑如虹,光芒万丈;恩奇都也挥动利斧,虎虎生风。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两位英雄同心协力,终于杀死了恶魔芬巴巴。

女神伊什塔尔倾慕吉尔伽美什英俊勇武,向吉尔伽美什百般献媚,并许诺,如果吉尔伽美什与她结婚就会永享荣华富贵。但吉尔伽美什还要率领人民保卫疆土,他断然拒绝了伊什塔尔。一个凡人竟敢轻视女神,伊什塔尔恼羞成怒,发誓要惩罚吉尔伽美什和乌鲁克人民。

伊什塔尔和众神派天牛下凡。天牛是一个庞然大物,一只角就长2米,几十斤重。天牛喷射毒气,被毒气熏到的人都痛苦地死去。两位英雄再次奋勇迎去。恩奇都躲过天牛的猛烈冲撞,乘机抓住牛角,吉尔伽美什用利剑刺穿了天牛的心脏。伊什塔尔的身上也溅满了天牛的污血,受到恩奇都的嘲笑。众神更加愤怒,他们施展魔法,让恩奇都得了重病。他脸色变黑,眼睛睁不开,耳朵也听不到,整日被噩梦折磨,在痛苦中死去。

吉尔伽美什悲痛万分,也感觉到死亡的可怕,决心寻求永生之术,探索生命的奥秘,使人类免受死亡的威胁。

第三部分中,吉尔伽美什开始了寻找长生之术的旅途。旅途中,一个老人告诉他,只有唯一没被史前洪水淹死的由人变神的先祖才知道永生的秘诀。吉尔伽美什穿过森林,杀死了拦路的猛狮;涉过大河,打败了凶猛的河怪;在黑暗的地洞里躲过毒蝎的袭击;他划船渡过死海,终于抵达彼岸的神界。

神被吉尔伽美什的精神感动,告诉他,吃了深海中的青春草,就可以长生不老。吉尔伽美什潜到海底,找到了青春草。他舍不得自己吃,立即奔向乌鲁克城,他要让全国人民共享幸福。

穿过茫茫沙漠,吉尔伽美什满身汗水和尘土,他疲惫不堪,突然发现一条小溪。他把仙草放在岸边,跳入溪水洗澡。一条蛇悄悄爬过来,吞吃了仙草。吉尔伽美什无奈地叹道:“看来人类只能注定要衰老和死亡。”

第四部分写了吉尔伽美什和好友恩奇都的灵魂对话。他请求恩奇都把大地的法则告诉他。然而恩奇都的回答却十分的悲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谁也控制不了。

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了远古时代人同大自然的斗争,为后人提供了生动的历史图画。它经过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播,对东西方文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希伯莱文学中的大洪水故事,显然是受到了苏美尔文化影响,后又成为基督教传说。

打造“空中花园”

巴比伦王国因其首都巴比伦城而得名。巴比伦城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建于公元前2350年。巴比伦意即“神之门”,由于地处交通要冲,“神之门”不断扩展,成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重镇。它的规模令人惊异,因为它占地达2100公顷,大于苏美尔地区的所有古城。城内道路宽阔平坦,纵横交错,均用石板砌成。宫殿居于城北,装饰华丽,金碧辉煌,自有一种皇家气派。

宫中最有名的当数“空中花园”,又称为“悬苑”。但是,人们现在已经看不到“空中花园”了,它与罗德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仍未能找到它的确切位置。事实上,大半描绘空中花园的人都从未涉足巴比伦,只知道东方有座奇妙的花园,波斯王称之为“天堂”,而在想象中,形成遥远巴比伦的梦幻花园。实际上,在巴比伦有文字可考的记载中,它本身也是一个谜,其中甚至没有一篇提及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并不是悬于空中,它位于距离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大约100公里附近,在幼发拉底河东面,为新巴比伦王国鼎盛时期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所建。它建于皇宫广场的中央,是一个四角椎体的建筑,堆起长和宽各400米、高15米的土丘,每层平台就是一个花园,由拱顶石柱支撑着台阶,并铺上石板、芦草、沥青、硬砖及铅板等材料,目的是为了防止上层水分的渗漏,同时泥土的土层也很厚,足以使大树扎根。虽然最上方的平台只有60米左右,但高度却达105米,因此远看就仿佛一座小山丘。

同时,尼布甲尼撒王更在花园的最上面建造大型水槽,透过水管,随时供给植物适量的水分;有时候,也用喷水器人工降雨。在花园的低洼部分,建有许多房间,从窗户可以看到成串滴落的水帘。即使在炎炎盛夏,也感觉到非常凉爽。在长年平坦、干旱只能生长若干耐盐灌木的土地上,出现令人惊叹的绿洲。

提起建造“空中花园”,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尼布甲尼撒娶了美丽的米底(今伊朗高原西部)公主米梯斯为王后,并向她夸下海口,说他有天下最华丽的宫殿,天下最巨大的财富,王后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

二人婚后非常快乐。但时间一长,尽管宫中应有尽有,但米梯斯王后的心情还是越来越糟。尼布甲尼撒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王后想起了家乡的山峦风光。但在巴比伦,一望无垠全是平原,连个小土丘也难见到,王后怎能不愁眉苦脸,伤心落泪昵?

一天,尼布甲尼撒无意中听到王后对天哭诉:这里,所有的风光都平淡无奇,呆板乏味。难道这里果真找不到一座可供我攀登的山岭吗?我渴望重见家乡的山峦和盘山道!这里古板的风光快把我憋疯了!要是眼前的御花园能够挂在空中就好了!我会像喜欢家乡的山岭那样来珍惜它的。

尼布甲尼撒听完王后的自言自语,就走到她跟前说:你难道忘了我对你做过的许诺了吗?我说过,你要什么,我就会给你什么。我绝不食言,你会得到一个空中花园,就像你家乡的山岭一样。

于是,尼布甲尼撒就召集了全国的建筑师,驱使成千上万的奴隶开始建造层层叠叠的阶梯型御花园,上面栽满了各种奇花异草。工匠们还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和潺潺的流水。看到这一切,米梯斯王后终于愁眉舒展,破涕为笑了。

这座花园高高在上,在上面甚至可以看到宫墙外的街道和城间。这可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不仅体现了巴比伦卓越的建筑成就,而且展示了巴比伦人很高的科技水平。为给高层的树木、花草浇水,建筑师们设计了一套绝妙的提灌设备,用螺旋泵把幼发拉底河的水提高到最高层,再顺着灌水渠流下。当时可没有现在的电机、水泵,巴比伦人真是富于智慧。

只可惜由于战乱,现在的人已经无缘再看到“空中花园”的美丽与壮观了。它连同尼布甲尼撒建造的新巴比伦城一样,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想象中了。

希伯来人大迁徙

你知道“以色列人”的来历吗?这还得从上古时代的希伯来人说起。

大约4000年以前,一个被叫做“塞姆族”(又被称为“闪族”)的游牧民族为了寻找水草,赶着他们的羊群在这片沙漠中到处寻找牧场。

在大沙漠的北方,有一块特别富饶的土地。它的形状像一弯新月,被称为“新月形沃土”。每当塞姆人赶着牛羊来到这里的时候,当地人便把他们赶走。塞姆人把这里看作天堂,他们特别向往在这里放牧生活。他们对当地人发动了无数次进攻,经过多次失败,最后,他们终于占领了这个地区。

塞姆族中有一支叫做希伯来人的部落。希伯来人想占有新月形沃土中一条狭长地带,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希伯来人早就听说这里被人叫做“流着奶和蜜的地方”。但是这里早已被一个叫做迦南人的部落占领。为争夺这块土地,希伯来人同迦南人进行了许多年的战争。迦南人十分英勇,希伯来人根本就不是对手。

被迦南人打败的希伯来人处境十分的困难。全族的人聚到一起,商议部落今后的出路。一个老人说,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遍地羊群,年年五谷丰登的好地方。到过那里的人都将它称为“天堂”,它就是埃及。如果想要希伯来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只有去那里。全族人最后一致同意老人的意见,离开巴勒斯坦,前往埃及。

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族长带领所有的希伯来人离开了巴勒斯坦,经过辛难万险,来到了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草原,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埃及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地方,希伯来人在这里安定地生活了几百年。就在这几百年间,有个自称是先知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的后裔的希伯来部落开始用雅各的别名称呼自己为“以色列人”。据《圣经》记载,在雅各与一位天使角斗了整整一个通宵之后,他得到了“以色列”这一称号,意为“神的勇士”。

《圣经》中记载了这则故事:天使对那位希伯来人说:“你的名字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取胜了。”

在旅居埃及的大约300年间,适逢埃及新王国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正试图创建一个埃及帝国并寻找空前多的奴隶来维持国内经济的运转,希伯来人受到了种种奴役,他们被迫开山挖石,服各种苦役。过了几十年,拉美西斯二世死去,埃及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野蛮民族和海盗的入侵。

正是在那时,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希伯来人的首领摩西乘机带领全族人越过红海,离开埃及来到西奈半岛(这是位于埃及和迦南之间的一片沙漠地带),并说服他们崇奉雅赫维神,该神的名字后来被写作耶和华。

也正是在那时,所有希伯来人都成了以色列人,因为他们在摩西的劝说下相信,耶和华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结果以色列的神也就成了他们全民族崇奉的神。

希伯来人在西奈沙漠地带游荡了大约一代人的时间,其后他们决定迁回比这里富饶得多的迦南之地;相对于干旱的西奈荒漠而言,迦南确实太过富饶了。

不过这次迁徙并非简单的搬迁和定居,因为迦南人并不愿与希伯来人共享他们的土地,因而希伯来人不得不诉诸武力,而事实证明这一历程进展迟缓且布满艰辛。

摩西的继承者约书亚确实夺取了迦南的一些地区,但收获并不太大,因为游牧的以色列人装备较差,无法用围城战术攻克迦南防御坚固的城池。此外,约书亚死后,以色列各部又重新各自为政,无法采取统一的军事行动,因而攻城掠地进展甚微。

结果,经过一个世纪的征战,以色列人所获得的只是迦南的一些丘陵地带和为数不多的土地及并不肥沃的河谷。在公元前1025年前后,一位名叫撒母耳的部落士师以其人格力量赢得了以色列各部落的拥戴,他从所有以色列人中挑选出了一位国王扫罗,扫罗十分勇猛、机智和果断,成了全体希伯来人尊敬的英雄。但扫罗王却在一次战斗中失败而自杀了。

扫罗死后,一个有勇有谋,名字叫大卫的青年登上了王位。他曾经是一个强盗头,后来被扫罗收服,成了扫罗的带兵官。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大卫率领以色列人又攻下迦南人的一个叫耶路撒冷(意思是“和平之城”)的小城市。

因为大卫出身犹太部落,他就把他建立的国家称为犹太王国,并把首都建在耶路撒冷。大卫还在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神殿,自己也过上豪华的帝王生活。大卫死后,他的儿子所罗门继承了王位。

所罗门是一个很聪明的国王。一天,一名官员带着两个妇女和一个孩子到所罗门那里。他对所罗门说,这两个妇女都说孩子是自己的,他无法判定,因此他只好将她们带到这里。所罗门稍想了一下,就对手下人说,既然无法判定谁是孩子的母亲,那就用剑将孩子劈成两半,两人各得一半。

这时,其中的一个妇女大哭起来,向所罗门请求,她不要孩子了,只求不要伤害孩子,另一个妇女却无动于衷。所罗门哈哈一笑,对那个官员说:“现在你该知道,谁是那个孩子的真正的母亲了吧。任何一个母亲都不会让别人伤害自己的孩子的。”

所罗门时代是犹太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所罗门同时也是一个比他父亲更加追求享受的国王。他下令继续修建许多的宫殿和神殿,其中最宏伟的是位于耶路撒冷小山上的宫殿和犹太教圣殿。在许多世纪中,这个圣殿成了团结犹太人的象征。

公元前586年,犹太国被巴比伦灭亡,耶路撒冷全城的犹太人都成了俘虏。

60年以后,巴比伦又被波斯征服了,波斯王居鲁士释放了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但是,犹太人在回到耶路撒冷之后,并没有过上和平的生活,不时地遭到外族的侵犯。后来他们被迫离开了耶路撒冷,散落到世界各地。他们辗转了2000多年,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犹太民族仍然是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

紫红色的航海人

在地中海东岸位于叙利亚的地方,现今黎巴嫩境内,生活着一个民族,距今约4000年前,他们就在小亚细亚沿岸、爱琴海诸岛、黑海沿岸建立联络站,开始商业贸易。

古希腊人称这些人叫“腓尼基”,意思是“紫红色”,这个邦国也就被称作“紫红之国”,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当时的埃及、巴比伦、赫梯以及希腊的贵族和僧侣,都喜欢穿紫红色的袍子,可是,这种颜色很容易退去。他们都注意到,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一些人总是穿着鲜亮的紫红色衣服,似乎他们的衣服总也不会退色,即使衣服穿破了,颜色也跟新的时候一样。所以大家把地中海东岸的这些居民叫做“紫红色的人”,即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能生产这种紫红颜料源于一件偶然的事情。据说,有一位腓尼基的放牧人,从海边拿回一大堆的海螺,煮熟后准备享受美味,随手扔了几个喂他的猎狗。狗一咬贝壳,突然鼻子、嘴上都是鲜红一片,牧人开始以为狗嘴巴被螺壳扎破了,急忙用清水给它洗伤。可发现怎样也洗不掉血迹,仔细一看,狗没有受伤,而是被染红的。牧人拣了拣自己煮的海螺,逐一查看,发现壳内有两块鲜红的颜色。就这样他发现了一种天然染料。

在当时人们还不会自己制造提炼颜色,所以天然染料就很走俏。从此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捕捞这种海螺,用它的贝壳来做颜料染布,结果染成鲜艳的紫红色。这种紫红色的布受到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人民的欢迎,许多腓尼基人靠贩卖染料、布匹发了财,他们也渐渐放弃了农业生产,以经商为业。在当时,腓尼基商人的足迹遍及地中海南北各个海港。

腓尼基人的航海技术就是在经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于他们经商的通路以海路为主,所以又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腓尼基人曾经进行过人类最早的非洲环行。他们的非洲环行发生在公元前2600多年前。

公元前7世纪,腓尼基还处在埃及的统治之下。有一天,埃及法老尼科,把几位腓尼基最优秀的航海家召集到王宫里来,下令让这几位腓尼基人去开辟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航线。尼科法老对这几位腓尼基航海家说:“你们不是常说自己航海是一把好手吗?我让你们从埃及出发,一次也不向后转,而且海岸始终要在右边航行,最后回到埃及。如果能回来就重赏你们。”

开辟新航道,要冒极大的危险。但腓尼基航海家勇敢地接受了尼科法老的挑战。几天后,腓尼基航海家驾着3艘双层的划桨船,装备好水、粮食、商品及必要的工具出发了。

3年之后,奇迹出现了,这些航海人又回到了埃及!法老得知消息后十分吃惊,以为是腓尼基人骗了他,然而腓尼基人把沿途所见描绘了一番并拿出风格各异的物产和珍宝,尼科法老终于相信了,重赏了腓尼基航海者。这次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第一件盛事。

从此,腓尼基的航海技术更加声名远播。他们造出的双层桨和装备有冲角的战船为希腊人所模仿。

由于腓尼基人的流动性强,他们只建立过一个一个的小城邦。若干年后他们向西部地中海扩张,在西西里、北非、西班牙以及直布罗陀海峡南北,建立了很多商业据点和殖民城市,他们不仅销售木材、布料和粮食等,还从事海盗活动,拐卖人口,贩运奴隶。

腓尼基的最初居民可能是胡里特人。公元前3000年,迦南人迁入,二者融合混居,建立了乌加里特、西顿、推罗等城邦。公元前1400年的时候,一场大地震摧毁了乌加里特。在地中海活动了2000多年的腓尼基人渐渐消亡了。

腓尼基人是一个商业民族,航海发达。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而他们创造的腓尼基字母,正是现在欧洲拼音字母的祖先。

亚述帝国的兴衰

两河流域的第一段历史,是由苏美尔人开创的,第二段历史则是由亚述人创造的。

亚述人原来是一支游牧民族,他们最早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摩苏尔地区),亚述人长脸钩鼻、黑头发、毛发较多、皮肤黝黑。公元前3000年末亚述人开始形成自己的国家。在两河流域地区不断的军事冲突中,亚述人养成了勇猛善战的作风。

亚述人的居住地有丰富的铁矿,他们在掌握炼铁技术后学会了铸造铁兵器,武器装备比周边其他民族的装备要精良得多。亚述人乘势而起,开始四处征伐。到公元前13世纪,亚述人不断融合其他民族,吞并邻近城邦,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在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时期,亚述血洗了东北部边境的一些部族,横跨叙利亚,直达地中海东岸。又挥师南下,征服了巴比伦。亚述盛极一时。但是在其他部族的打击下,不久就陷于分裂。

公元前10世纪,亚述重新崛起。在国王提格拉帕特拉沙尔三世领导下,进行了改革。不再屠杀被征服地的普通居民,而是设立行政区,派行政长官进行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改变了过去军事贵族把持兵权的状况,实行募兵制,常备军取代了民军。

公元前8世纪中叶,由于骑兵成了重要兵种,军队变得机动灵活了,骑兵常常迅猛追击并快速歼灭敌人。步兵由重装和轻装的兵士组成,在军队中起着主要作用,他们身穿铠甲,有盾牌和头盔防护,以弓箭、短剑和长矛为武器。军队中有专门筑路、架桥和设营的部队。筑城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长期的战争促进了亚述人军事学术的发展。他们能巧妙地采用正面攻击和侧面攻击,已会将部队排成一定的队形,并知道奋力抢占狭窄的山隘口、山间通路以及在前亚细亚山区和荒漠地区至为重要的水源。

为适应攻城的需要,亚述人还设计了投石机和冲城器。兵种的划分和装备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亚述军队的战斗力。从此,亚述军队在西亚地区所向披靡。

公元前8世纪,亚述相继占领了小亚细亚半岛和其他地区,于公元前732年包围了大马士革。

大马士革是叙利亚首都,也是扼守通往北非和西亚的门户,易守难攻。亚述军队用了整整一年时间,也没攻进大马士革。这时,亚述工匠新研制的投石机和攻城器发挥了它们的威力。

投石机是亚述军队特有的一种攻城器械。它们是一个个巨大的木框,里面装有一种特制的转盘,上面绞着用马鬃和橡树皮编成的绳索。只要用力一拉,就能射出巨大的石弹和燃烧着的油桶。还有一种攻城锤,是由青铜铸成的,攻城时用来撞击城墙。

这一天,亚述国王亲自指挥大军兵临城下。士兵们拉动绳索,巨大的石块像雨点一样落在城头上。可怜的大马士革士兵做梦也想不到亚述人能把石头抛上来,很多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倒在血泊里。其余的人也被吓破了胆,四散奔逃。

亚述王又命令士兵用尖头的攻城器猛撞大马士革的城墙。巨大的铜锤猛烈地撞击城墙,顿时尘土飞扬,地动山摇。城墙轰然倒塌。疯狂的亚述人像洪水一样从城墙的缺口处冲入城内。大马士革人仍不投降,他们与亚述人进行了激烈的巷战,亚述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亚述人终于占领了大马士革。

亚述士兵进入大马士革后,烧杀抢掠,残暴至极。浑身是伤的叙利亚国王也被斩首。一场血腥屠杀后,大马士革城内被亚述士兵斩下的头颅,竟然堆成一座小山。亚述人还把成千的战俘,绑在上端削尖的木桩上,让他们慢慢在痛苦中死去。对于孩子,亚述人也不肯饶过,统统杀掉。耀武扬威的亚述人将叙利亚的金银财宝一车一车运回了亚述,只留下一座如地狱般的空城。

携血洗大马士革的余威,亚述国王继续他的扩张。亚述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智慧与凶狠残暴的手段,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亚述人如果在行军中遇到河流,就把充气皮囊连在一起,铺在河面上,一直铺到对岸,在上面再铺上树枝,很快就建成了一座浮桥。另外,亚述人对战败国肆意凌侮报复,令许多国家不寒而栗,不战自败。据记载,亚述王曾让不肯俯首称臣的战败国的国王换乘自己的座车巡城一周,还把战败国的贵族囚在木笼中沿街示众。

公元前729年,亚述吞并了整个巴比伦;公元前671年,占领埃及;公元前639年,攻占伊朗高原。至此,亚述控制了包括两个文明古国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强大的亚述帝国。 FW+81vtWfJivPKfV45sAVRJPOFVa+qa+FsrD1PnuFZoiKg6DL3AUx8Blk7dGeC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