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追溯灿烂的艺术文化

人类的文字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谁绘制了最早的古地图?圣诞节是如何而来的?维纳斯为什么是断臂的?《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现世的,它的作者张择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是一个时代的文明的烙印。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源远流长,魅力四射。面对悠久的神秘文化,面对千古的艺术精品,面对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揭秘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追求与乐趣!

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争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及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当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了。但是,这些古老的文字之中,哪一种文字出现的时间最早呢?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认为,公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后来楔形文字的起源。

19世纪法国学者商博良则认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出现于5500年前,它分为表音和表意两大类。由此可见,似乎古埃及的文字比美索不达米亚物卢克的象形文字还早。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则认为,在我国仰韶文化的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这些陶器上的几何刻痕都是单个的符号,有类似笔画的结构。

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些文字就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因为它们距今已有6500年的历史了。

拉丁字母表产生之谜

拉丁字母表是罗马文明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由于拉丁字母表的产生,罗马人不仅把拉丁语和拉丁文化普及到当时多民族的意大利全境,而且加速了此后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的罗马化进程。

进入中世纪以后,拉丁字母表被广泛利用。由于拉丁字母表比其他语言文字的字母表具有更多的优点,我国现行的拼音文字也借用了拉丁字母。

关于拉丁字母表的产生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见解。

一种见解认为,希腊字母诸分支中有两个最大的分支:一是西里尔字母,9世纪时圣西里尔(约826~869年)和圣美多迪乌(约815~885年)根据安色尔体希腊文所创制;另一个是埃特鲁斯坎字母,产生于公元前9世纪或公元前8世纪初,通用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人中,传留有许多铭文,但大都未被释读。

西里尔字母后变为俄语、乌克兰语、保加利亚语和白俄罗斯语等诸民族的文字。同时,埃特鲁斯坎字母表则发展成拉丁字母表。古典的拉丁字母表当直接来自埃特鲁斯坎字母表,其受希腊字母表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最初的拉丁字母表有20个字母(ABCDEFHIKLM NOPQRSTVX),直接来自坎帕尼亚的库迈城的希腊字母表。拉丁字母表之所以有此种起源说,是因为某些拉丁字母的古老形式与库迈字母表相对应的字母形式非常相似。

鉴于上述分歧和当今证据的匮乏,拉丁字母表产生的两种可能性均不能排除。

汉字起源之谜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曾认为,我国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而我国的汉字形成过程,是在公元前3000年的中期。一种比较折中的意见,则认为我国文字“在人民中萌芽”为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近年,由于考古工作的迅速发展,已经为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大量的新线索。1963年出版的《西安半坡》发掘报告,便初步指出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文字起源有关,其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左右。

1984年到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几座墓葬中,出土了三片刻有符号的龟甲和一件有符号的石器。符号的形状,和商代甲骨文很相似。遗址年代要早于公元前5500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奴隶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楼兰文字之谜

从考古发现看,楼兰人使用的官方文字是怯卢文。怯卢文属于腓尼基字母体系的拼音文字,是从阿拉美文演变而来的。

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怯卢文,是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阿育王颁布的《摩崖法敕》。1世纪前后,中亚贵霜王朝曾将其作为官方文字之一。2世纪以后,贵霜碑铭逐渐采用波罗谜文,之后,随着王朝的灭亡而被废弃了。当怯卢文在阿富汗等地趋于没落之时,却在我国古代于阗、鄯善、疏勒、龟兹等王国里被沿用下来。

就目前发现的怯卢文简牍数量而言,在我国新疆发现的材料最多,也最系统和完整。为什么楼兰王朝使用这种在中亚已经绝迹的文字?

由于解读怯卢文有一定的难度,并非所有的资料都得到了释读,已释读的内容也有争议。可以肯定,要完全了解楼兰文化的内涵,全面解读怯卢文资料是一个关键。

当然,在楼兰发现的怯卢文只是一种宗教和官方用语,并不是生活语言。他们本族人讲的语言是吐火罗语,这也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早已成为“死语言”。

谁绘制了南极洲古地图

世界的七大洲中,南极洲是最晚被人们所认识的大洲。并且因为南极洲终年都有暴风雪,气候条件十分恶劣,鲜有人类居住。可是,一幅古地图的发现却打破了现代人这种固有的观念。从绘制者的笔记中,人们得知了早在16世纪,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南极的探险,并且绘制了最早的地图,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令人惊讶不已又令人高度兴奋。

据说最早的南极洲古地图是由信仰伊斯兰教的皮里·雷斯海军上校绘制的。1957年,古地图被送到了美国海军制图专家、休斯敦天文台主任汉南姆那里,经过科学分析研究,认定古地图不仅异常准确地描绘了地球外貌,而且包括了一些我们今天也很少勘察或者根本没有发现过的地方。这幅古地图被称为“古地图之谜”,是世界的重大奇迹之一,那么,为什么会说绘制出的古地图是奇迹呢?

因为,如果要绘制这样精确的地图,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其一是必须在空中飞行,其二是必须有在空中拍摄的器具与技术。人类掌握空中拍摄的技术不过是近期的事情,古代的人们是如何掌握了这样的技术?他们拍摄的器具又是如何制造的呢?如果古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们又是怎样绘制出地图的呢?并且地图的精确度是这样的令我们赞叹!

是外星人帮助我们的古人绘制的地图吗?很明显,许多学者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那么,如果不是天外来客的帮助,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绘制出地图的呢?到底是什么人绘制了地图?他们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绘制的呢?他们绘制这样的地图的用意是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绘制在今天看来是超出了他们的实际需求的地图呢?

印刷术是怎么传到西方的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早在公元7世纪时就已经发明了印刷术。在这之后,印刷术陆续传入欧洲及世界各地。至14世纪末,欧洲就开始正式采用这一技术。那么,印刷术是如何传到西方的呢,史学界对此历来争论不休。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印刷术是通过古代居住在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的回纥人,即今天的维吾尔族人传播的,时间约在公元13~14世纪。

第二种说法认为,印刷术传入西方是在元朝(公元1271~1368年)初年,通过西征的蒙古军队中的印刷工匠传入所征服的欧洲国家的。

第三种说法认为,印刷术是通过波斯(今伊朗)传播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在1221年攻占波斯后,印刷术随后也传到了波斯及阿拉伯等国,然后再传入西方。

第四种说法认为,印刷术是通过十字军东征而传播的。公元1096~1270年,欧洲发动了八次十字军东征,把大量的中国印刷品带到了欧洲,也带去了有关的技术。

第五种说法认为,印刷术是通过俄罗斯传入的。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俄罗斯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印刷术可能是先从中国传入俄罗斯,再由俄罗斯传入了欧洲的。

这些说法,各有各的理由,但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定论。

陶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制陶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制陶时,首先需要采集一些特别的黏土,对黏土进行化学处理,并加入特殊的材料,处理过的土经机器压模或手工捏制,制成各种形状,然后将其放置在高温炉中加热,直至成形,最后再上釉。这样一件陶器就做好了。

我国发现的较早的陶器是在6000年前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时期,而且此时的品种极为丰富,这表明,当时的制陶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了。

但是,陶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发明者又是谁?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最早的陶器是由神农氏制造的,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孔子《逸周书》记载,神农氏使用了陶器耕田。当然,神农氏是否确有其人,人们还在探寻之中,但是古人曾用陶器作为农耕用具却是事实。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燧人氏制造了陶器。据说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和结绳记事。燧人氏是否有其人同样值得怀疑,但是陶器发明在钻木取火和结绳记事时期,这种说法却有可能是真实的。

第三种说法是虞舜发明了陶器。《史记》中就有虞舜在河滨制陶的记载,这种说法看来比较可信。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指出,陶器并不是具体某人发明的,而是无数先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改进的产物。

彩陶盆上的“舞蹈纹”之谜

1973年秋,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一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内壁绘有“舞蹈”花纹的彩陶盆。

“舞蹈纹”彩陶内壁有舞蹈形画面三组,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一斜道,似为发辫,摆向划一,每组外侧两人的一臂画为两道,似反映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而频繁之意。人下体三道,接地面的两竖道,为两腿无疑,而下腹体侧的一道,似为饰物。

这件罕见的“舞蹈纹”彩陶盆一出土,立即引起专家们极大的兴趣和重视,他们就舞蹈的性质和名称、原始舞乐的起源、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然而对问题的阐释说法很不一致,大相径庭。

对于舞蹈的内容,现在有各种看法。有许多人认为这是原始鸟兽舞;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原始图腾舞。此外,还有人认为是原始祭祀舞或生殖崇拜舞的。不过,大家一致认为,“舞蹈纹”最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真实生动地再现出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还在于它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

对于舞蹈的性质,有的认为是“先民们劳动之暇,在大树下、小湖边或草地上,正在欢乐地手拉手集体跳舞和唱歌”;有的从原始歌舞的起源进行考证,认为是图腾活动的表现,具有巫术作用和祈祷功能。

关于画面上的舞蹈者服饰问题,有的认为陶盆上所绘的是裸体舞,因为五个舞人完全是露体的,故缅想当时原始人还未有冠服衣履;也有的认为与陶盆同时出土的,有作为装饰品用的穿孔的贝壳,有从事纺织的骨纺轮,这说明,当时的原始居民已不是完全赤身露体、不知修饰的不开化的人群了。

不论对哪一个问题,现在意见都很不一致,将来恐怕也难一致,毕竟离现在太久远了,资料又是这么匮乏,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代火箭是哪国发明的

古代也有火箭,古代的火箭被广泛运用于战场。在古书中,拜占庭皇帝的御用军队和南宋时期的采石矶之战,都有过使用火箭的记录。

那么,火箭又是哪国发明的呢?对这个问题,有好几种说法。

有人认为火箭是印度人发明的。在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出现了两个单词“vana”和“bana”,根据书中某些段落的描述,“vana”和“bana”是一种靠火焰推进的武器,被翻译成“火炮”、“火枪”。如果“vana”和“bana”的确指的是一种“火炮”或“火枪”,那么,印度早在公元前300年便发明了“火箭”。

另一种说法是,火箭起源于中亚。据史料记载,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在6世纪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了“希腊火”(靠燃料推进的火箭)。而宋代史书中也有记载,说火箭在隋唐以后自西域传入了中国。

最后一种说法是,火箭的发明国是中国,这种说法看起来更具说服力。因为中国是火药的发明国,因而只有中国最具备制造火箭的技术前提。

但是,中国人究竟是在何时发明了火箭呢?对于这一点大家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宋史》中记载的公元969年左右冯继开使用的武器便是火箭;还有人认为《金史》中记载的一种能将火射出十余步远又能自身升起的飞火枪才是中国发明的火箭。

关于到底是哪个国家发明了最早的火箭,学者们争论不休,迄今为止仍还是一个让人无法猜出的谜。

古埃及法老咒语之谜

在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墓志铭:“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都会在他头上降临。”数十年来,经过各类电影、电视和小说的大肆渲染,所谓的“法老咒语”越传越诡异,不仅令盗墓者望而却步,而且令很多考古学者和观光客心存疑忌。

1922年11月26日下午,在英国考古工作者卡特的主持下,将图坦卡蒙陵墓打开,工程资助人卡纳冯勋爵陪同在一旁。后来的1923年3月,卡纳冯勋爵被毒蚊叮伤,两个月后逝世。到1935年为止,与图坦卡蒙陵墓发掘工作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21名人员先后死于非命,这些人中包括主要发掘人卡特的助手、秘书及其家属等。

此时,英国各大报刊均报道称这些人死于“法老的咒语”,就连赫赫有名的侦探小说家《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也不例外。但也有人自始至终都不相信所谓的咒语,他就是主持打开陵墓的卡特本人。

一直以来,考古界曾有人推测法老陵墓中可能存在着一种有害病菌,能够导致人呼吸道发炎并窒息而死。德国微生物学家克拉默就在木乃伊身上发现了足以致命的细菌孢子,它在木乃伊身上可以寄居繁殖长达数个世纪之久。

另外,古埃及考古学的权威哈瓦斯博士经过检测发现,尼罗河谷诸法老陵墓的石灰墙内普遍充满了一种叫做氡的有害气体,而医学专家早有定论,氡气可以致癌,这也许正是导致部分考古人员患病的诱因。

也许,古埃及法老的“咒语”并不那么难以解释,它的神秘面纱正在被一一揭开。

古埃及人为什么制作木乃伊

古埃及的木乃伊举世闻名。古代埃及人用防腐的香料殓藏尸体,年久干瘪,即形成木乃伊。古埃及人笃信人死后,其灵魂不会消亡,仍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所以,等法老死后,均制成木乃伊,作为对死者永生的企盼和深切的缅怀。

木乃伊原来的意思是沥青,指一种干枯不腐烂的尸体。以在埃及发现的木乃伊的数量最多,时间最早,技术也最复杂。

古埃及如果有人死去,他的尸体首先会被送到一个被称为“衣部”的地方,专门净化尸体。尸体被苏打水清洗过后,就送到叫“诖拜特”(意为纯洁之地)或“培尔—那非尔”(意为美丽之屋)的地方,完成香料的填充,然后就是木乃伊的制作。

制作木乃伊时,首先从死尸的鼻孔中用铁钩掏出一部分脑髓并把一些药料注到脑子里去进行清洗。然后,用锋利的石刀,在侧腹上切一个口子,把内脏完全取出来,把腹部弄干净,用椰子酒和捣碎的香料填到里面去,再照原来的样子缝好。

这一步做完了之后,便把这个尸体在泡碱粉里放置70天,再把尸体洗干净,从头到脚用细麻布做绷带把它包裹起来,外面再涂上通常在埃及代替普通胶水使用的树胶,然后把尸体送给亲属,亲属将它放到特制的人形木盒里,保管在墓室中,靠墙直放着。

这种费用昂贵的处理尸体的办法一般适用于法老、达官贵人和富翁。穷人制作木乃伊的办法则简单多了,将腹部用泻剂清洗一下,然后把尸体放到泡碱粉里浸70天,取出后,让风吹干,葬于干燥的沙丘中。

古埃及人不论贫富贵贱,死后都要被制成木乃伊。这是因为古埃及人相信,人是由躯体和灵魂构成的,即使在阴间的世界里,死者仍需要自己的躯体。尸体并非“无用的躯壳”,只要这个躯壳一直保存完好,就可以一直用下去。灵魂随着肉体的点滴破坏而逐渐丧失,而肉体的彻底毁灭则意味着灵魂的全部消亡。只要保存住肉体,让灵魂有栖身之处,死者就能转世再生。

超越时代的玛雅天文和历法

16世纪以前,美洲土地上生活着一个伟大而古老的民族——玛雅,它璀璨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的集体失踪,给世人留下了永恒的谜团。

在玛雅文明中,最令人困惑的是,玛雅人拥有不可思议的天文知识。奇琴伊查天文台是玛雅文化中唯一的圆形建筑,一道螺旋形的梯道通向三层平台,顶上有对准各个星座的天窗,从上层北面窗口厚达三米的墙壁所形成的对角线望去,可以看到春分、秋分落日的半圆;而南面窗口的对角线,又正好指着地球的南极和北极。

奇怪的是,该天文台的一些观察孔并不对准夜空中明亮的星星,却对准肉眼根本无法看见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千百年前的玛雅人,是怎么知道这两颗后人才发现的星球的呢?

玛雅人的历法也是奇特而又精确的。他们把一年分成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是禁忌日,即全年共365天。

他们测算的地球年是365.2420天,现在的准确计算是365.2422天,相差只有万分之二。他们对金星的历年也十分了解,金星的历年就是金星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玛雅人计算出金星历年为584天,而今天我们测算出的金星历年为584.92天,相差不到1天。

玛雅人创造出了一套数学,他们的数学技巧,在古代原始民族中,真是高明得令人吃惊。玛雅人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就运用了“0”这个数字,这比中国和欧洲要早800~1000年。他们还使用了较为先进的“位计数法”。玛雅人还有自己的文字,是用800个符号和图形组成的象形文字,其词汇多达3万。

1966年,有人试译了奎瓜山顶上的一块玛雅石碑,发现它竟是一部编年史,记载着发生在9000万年前,甚至4亿年前的事情,而这4亿年来大部分时间的地球,还是恐龙“专政”的时代。

这一切的一切,谁能解释呢?

北纬30°的洪水之谜

世界各地的民族几乎都流传着许多关于洪水的传说,尤其是沿北纬30°一带的民族,几乎都在各自先民的记忆里保存着洪水的详尽的历史。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苏美尔文明的发源地。有一位乌纳皮施汀君主完整地讲述了一场大洪水的故事:很久以前,地球由四位神共同掌管,那时,地球上人烟十分稠密,人类不断繁衍,整个世界充满噪声,吼得天神不能成眠,于是众神一致决定消灭人类。

水神艾亚怜悯乌纳皮施汀王,赶忙跑来报信,让他赶紧造一只船,带上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种子一起逃命。后来,洪水果然爆发了,乌纳皮施汀通过建造的船逃出大洪水,从而保存了人类及其他生灵的种子。

在中美洲阿兹特克人的洪水传说中,全世界只有两个人逃过这场大浩劫,他们是一对夫妻。他们也是受神的指示,建造了一艘大船逃生。洪水过后,他们才在一座高山下定居下来,抚育子女。

中美洲的梅卓卡尼族也有他们的洪水传说:天神提尔波卡决定发动一次大洪水,毁灭全人类。天神只放过泰兹一家人,让他们搭一艘载满飞禽走兽、粮食及植物的大船逃生。玛雅族的印第安人的神圣典籍《波波武经》,其中也有关于这场天神发怒惩罚人类的记载。

3000多年前的印度,也流传着一则洪水的故事:一位名叫曼努的智者救了一条鱼,这条鱼其实是护法神的化身,他感激曼努,于是告诉他洪水即将来临,让他造一只大船,带上各种动物一雌一雄及其他植物的种子逃生。后来,大洪水果然洗刷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灵,只有曼努一个人活了下来,一年以后,水中冒出一个女人,于是曼努娶她为妻,生下一大群儿女。

古埃及的《亡灵书》也有这次洪水故事的记载。据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话和传说有500多则,大多脉络清晰,叙事完整,而且绝大部分洪水传说都是各自独立形成的,与某一类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毫无关系。

为什么这些神话尽管产生于各个不相类属的文化,故事却是如此的相似?有的甚至是惊人的相似?为什么这些神话会充满共同的象征,并拥有相同的典型人物的情节?假如这些神话确是人类的记忆,为什么没有历史文件或什么资料记载过这场蔓延全球的大灾难?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神话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记录?这些相同或不相同的洪水传说正需要人们对北纬30°的谜团作出解释。

圣诞节的来历之谜

圣诞节是全世界基督教徒的传统节日,也是很多国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节日。但是,关于圣诞节的来历,至今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据《圣经》记载,在巴勒斯坦小城拿撒勒住着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少女,玛丽亚因受圣灵感应而怀孕,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位降生于耶路撒冷附近一座马棚里的小生命,就是基督教徒的救世主——耶稣。

最早提出耶稣生于公元元年的说法,是公元6世纪时的一位罗马教士倡导的,直至10世纪才为各国公认。后来,经人推算,断定他所指年份不甚准确,说是少了4年,耶稣应当生于公元前4年,即中国汉哀帝建平三年。但也有人认为耶稣的出生年月尚在其前1年或3年。

总之,现在的公历纪元与耶稣的生卒年不符合,却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只是现在已相沿成习,无法也不必改动了。

至于耶稣出生的具体日期,更是无从考察。有的民族定为1月7日,也有的民族定为2月2日、3月25日、4月19日、5月20日、11月17日、12月25日等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基督教徒们都按照自己的传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举行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

至于现今各国通行的以12月25日作为圣诞日,大约始于公元4世纪,这只是基督教徒们移用农业上的一个节气,来开展纪念耶稣的活动罢了。

从《新约》中记载的有关耶稣降生时的环境与景象看,耶稣诞生的时间,似乎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而是在一个和煦的春天或初夏。不过,现行的圣诞节,已成为西方人最大、最隆重、最快乐的节日。人们习以为常,也不必深究其所以然了。

纳斯卡地画之谜

在秘鲁纳斯卡荒原这块大约35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竟被“画”上了许多细砾石所形成的沟槽,沟深约0.9米,宽0.15米至数米不等。这些沟槽有的甚至长达10千米,有的平行,有的交叉,有的形成三角形、四边形等。

而且,这些沟槽还构成了许多酷似某种动物的图案:蜂鸟、蜘蛛、鳄鱼、猴子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令人更加惊奇的是,只有当人们在上千米的高空中才可能看清这些巨画的真正面目。可在地面上,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一条条刻在沙土上的杂乱无章的线条,就像有人刮去了覆在纳斯卡高原沙土上的成千上万吨黑色火山灰,而露出了大地原来的颜色——淡黄色。

是谁创造了这硕大无比、气势磅礴的地上图画?刻制巨画的目的又是什么?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认为,这些是印加人的道路,但是印加人要这些既不通村庄,又不连接城镇的道路来干什么?况且这里更多的是些只能在高空才能欣赏的图案。

还有人认为,这些巨画可能与印第安人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那些图案可能是氏族的图腾。瑞士学者丹尼肯则认为,这些线条和图案,是专供天外来客使用的航空标志。

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根据。真正的答案,目前还不得而知。

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原始岩画

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面积约92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这里干旱少水,大地龟裂,黄沙遍野,植物稀少。但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经出现过高度繁荣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许多多绮丽多彩的大型壁画,就是远古文明的见证。

1933年,法国骆驼骑兵在沙漠中部的西里·思阿哲尔高原上,偶然发现了长达数千米的岩画群。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考古界。1956年,法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亨利·罗特更是在沙漠中的塔西里山区发现了400多处岩画,据考证,这些岩画大约是5000年前的作品。

岩画中有描绘得非常逼真的猎人、大象、牛、马、羊等作品。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作品中夹杂着一些现代的人像,有的穿着精致的短上衣,有的手中拿着类似收音机的东西,一幅“大火星神”的画像则与现代宇航员的造型极其相似。

这些岩画从何而来?是不是某种生活原型的真实写照?还是生活在这里的早期人类爱幻想的即兴之作?

比姆贝特卡史前岩画群之谜

比姆贝特卡史前岩画群是在1973年由德干学院和乌贾因大学的考古调查团在印度中央邦的比姆贝特卡山区一带进行考古考察时发现的。经过详细的考证,考古学家们认为印度岩画的创作从公元前5500年或更早的时候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后数世纪。

比姆贝特卡史前岩画群的发现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在考古史上最重要的意义便是填补了吠陀时代(指印度约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600年的这一历史时期)印度考古的空白。

在这一历史时期,北印度土著居民被雅利安人所征服,雅利安文化与印度土著文化逐渐融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吠陀时代的印度考古,至今仍是一片空白。

虽然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吠陀时代的任何造型艺术遗存实物,但考古学家们根据《梨俱吠陀》的记载,估计这段空白时期可能曾有过不少建筑、牙雕、画、木雕、壁画等,之所以没有保存下来,是因为象牙、木料、棉布等材料在印度潮湿炎热的气候下很容易腐烂。这些岩画的发现或多或少填补了这段历史空白。

岩画中人物的造型是风格化的:躯干呈三角形,大多人物像剪影不勾轮廓,少数人物、大象和马匹则以装饰性线条粗勾轮廓。根据那幅《骑马的人的行列与骑象的人》描写战争场面的岩画,考古学家们推测,它也许是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土著居民的真实记载。

因为根据史书描述,马是雅利安人从中亚带到印度的,当时生活在北印度比姆贝特卡一带的原始森林部落的人们还不懂养马,他们只能骑在战象上与骑马入侵者(即雅利安人)进行拼杀。

今天的人们应该感激古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作了这些宝贵的历史遗迹,它们是现代人类的精神财富。

大麦地岩画之谜

大麦地岩画位于宁夏卫宁北山腹地,附近有著名的贺兰山岩画,是个岩画密集区域。作为宁夏与内蒙古界山的卫宁北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低缓山地,与贺兰山相对成犄角,黄河由此转折而伴贺兰山北行。这里群山环绕,中间山冈遍布,沟壑纵横,人迹罕至。

1988年,一位地质工作者在进行地质调查时首先发现了大麦地岩画,并报告给了宁夏博物馆。现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的李祥石得知这个情况后,带着干粮,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寻找,终于在1989年4月进入了大麦地。李祥石说当时找到后“非常惊喜,这里简直就是个文化宝库,以后就年年去大麦地,与大麦地结了缘”。

很多岩画都是人类有文字记载前的图画时代的记载。大麦地岩画与目前国内发现的贺兰山岩画、阴山岩画等其他北方岩画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明显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

大麦地岩画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都很突出。大麦地面积15平方千米,岩画有3000多组,展现个体形象的有8453个,平均每平方千米遗存图像达到200多组,超出了世界公认的判定岩画“主要分布区”限定标准的20倍,“在密集地段,几乎每块石头上都有岩画,而且不少岩画还是画在其他岩画上,有迭压打破关系”。

大麦地集中了这么多的岩画,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大麦地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地带。从地质条件看,这里的山体低矮、山坡和缓,岩面自然平整洁净,是岩画创作的天然画板,而且这里遍地是原生铁矿石,十分坚硬,只要稍加打磨就可以作为天然的良好的画笔,再加上气候干燥,受到的雨水侵蚀少。这些地理条件都让大麦地岩画得以良好的保存。

大麦地岩画带史前岩画可能是原始人类的图画语言,是图画文字的源头。

史前岩画是原始人类的语言载体,但还未发展到图画文字阶段。为了探索岩画的功能与内涵,李祥石对史前岩画与图画文字的关系进行了追索与比较后认为,大麦地岩画既不是原始图画文字,也不是比甲骨文早几千年的中国原始文字,它可能是比原始图画文字更古老的原始人类的图画语言。

神秘的普拉东白马雕刻

在英国威尔士托贝利东北5千米处,有一个叫做普拉东村的小村庄。村子附近的石灰岩斜坡上,分布着一些巨大的地面雕刻图像,有的是威武的巨人,有的是屹立的骏马,其中以一幅“普拉东白马”的雕刻最为著名。

“普拉东白马”雕刻于村边的一个小山丘的斜坡上,长达55米,形体高大,姿态安详。在绿色的斜坡上,它那雪白的身躯被衬托得更加晶莹纯洁,就好像是在奔腾急驰之后,在山坡草地上恬静地漫步。

这匹神奇的白骏马是什么人雕的?为什么雕?没有人能够作出结论。但在当地,有关它的传说却有很多。

一个最为盛行的说法是:公元前878年,阿尔弗兰德国王在征服了大半个英格兰之后,为了纪念他的辉煌战绩,下令雕刻了这幅“普拉东白马”。

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依据是,白马既然是国王下令所雕,那么应当有国王本人骑在马上的形象,而事实上却没有。因此,他们认为,这匹白马应为年代更早的克尔特族人所雕,因为游牧的克尔特族人对马怀有特殊的感情。而且,在普拉东附近也确实存在着他们的居留地。

考古学家贝古物教授从实物出发,发现这匹大白马的形状和公元前1世纪铁器时代初期铸造的钱币上的马的形状相似,因此他相信它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然而神秘的大白马,仍然使考古学家无限困惑。

神秘的科西嘉岛石像

科西嘉岛是地中海第四大岛,隶属于法国。历史上该岛的统治曾多次易手,这使得科西嘉岛给世人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

在该岛的西南部海滨地区,特别是非利托沙一带,耸立着60多座高大的石刻人像。3000多年来,这里的石像曾多次遭到战火毁坏,但仍有一部分躲过了劫难,至今昂然屹立。

例如被称为“非利托沙”四号的石像高达3米,它的右股处雕有一把匕首,显得十分雄壮威武;被称为“非利托沙”六号的石像身穿盔甲,头盔的后面雕刻精细,肩带上还有用以保护肩胛骨的衬垫;被称为“非利托沙”九号的石像颈部与肩部初具形状,而面部表情却非常清晰逼真。

这些石像的历史已有3500多年,堪称科西嘉远古时代石刻艺术的杰作,但科学家们对它们的来历却一直不清楚。

早在20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试图对这些谜一般的石像提出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制作这些石像的是远古时代的“伊伯利亚人”,他们在坟墓周围竖立一些方尖形石头,每一块石头代表死者生前所杀的一个人,后来这些石头就演化成了石像。

法国考古学家葛罗斯昂则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把这些石像与埃及莫迪拿哈布神庙里的浮雕做了比较,那些浮雕曾雕出法老王与海盗战斗的情形,葛罗斯昂认为石像与庙中浮雕上的海盗形象有些相似。

据此,他认为早在公元前12~14世纪间,地中海区域长期遭受海盗的入侵,这些侵略者有两大部落,其中有《圣经》上所记载的非利士人部落,还有一个名叫沙达纳人的部落。公元前1500年左右,侵略者沙达纳人在科西嘉岛的南部登陆,赶走了当地的土著人。

后来,这些沙达纳人开始建立自己的家园,并在村里的四周堆起大块的圆石,建成独特的圆石塔,并把这塔叫做“托里”。后来他们也因此被叫做“托里人”。然而,由于至今我们也不知道的原因,这些沙达纳人在科西嘉岛上只不过居留了几百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匆匆离开了。葛罗斯昂研究的结果是,他认为这些石像代表沙达纳的战士。

葛罗斯昂的说法,遭到有些人的反对,持反对观点的人认为,沙达纳人是个到处流浪的部落,所以他们的习惯是部落里死人后用火葬,并且也不为死者立碑。但还有人认为,这些石像虽是沙达纳人的形象,却是科西嘉岛民建造的,其用意是要把阵亡的敌方部落首领雕出来。

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那么“伊伯利亚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就是一个未解之谜了。

哥斯达黎加的神秘石球

哥斯达黎加位于中美洲,是一个美丽富饶的热带国家。

1930年盛夏的一天,哥斯达黎加的迪卡维斯河畔,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地界标定人乔治·奇坦迁正在这里考察开辟一座香蕉园。在人迹罕至的三角洲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他发现有几十个一人多高的巨型石球静静地蹲在那里。

经继续搜索发现,石球总计有数百个之多。石球中,最大的直径达2.4米,重达16吨多,最小的仅有几千克重。球面异常光滑,清亮见影,曲率处处一样,上面雕刻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图案,直线、斜线、三角形等相互交织。多数石球是被搁置在一起的,少则三五个,多则四五十个。它们有的呈一条直线排列,直线指向南北方向;有的排成圆形或者其他形状。

这些石球是从哪里来的?把它们放在这里排成种种形状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迪卡维斯河畔发现石球的消息刚一传出,立即引起世界各国考古学家们的重视。发现石球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在迪卡维斯河畔的上游农业区马尔苏尔城、在科迪勒拉布伦克拉山的森林和沼泽、在酷热的迪奎斯平原上、在杜尔塞海湾笔直的大路旁、在埃斯基纳斯的淤泥河床里……

这些巨型石球是何人制作的?怎样制作的?制作的目的是什么?专家学者们百思不得其解。

一般认为,它们是远古时期的人类遗留下来的。然而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只有印第安人。

这些巨型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作而成的,而古代印第安人并没有加工如此坚硬的花岗岩的工具,也没有把如此坚硬的花岗岩加工成标准球体的技术。

而且,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可以提供制作它们的花岗岩石材,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踪迹,他们有从遥远的地方把这样笨重的石球运送到这里来的能力吗?显然也没有!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石球的直径误差小于1%,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具有高超的雕琢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以及精密的测量仪器。否则,他们无法完成这些杰作。

至于这些石球的用途,更是难以解释。有人认为,这些大小不同的圆球可能代表天上不同的星球,或彼此之间相隔的距离;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些石球是石器时代的人类作为防御和狩猎的设施和工具,或是为某种宗教祭祀品;另有人则认为这些石球是大自然的天成之物。

看来,关于哥斯达黎加的神秘石球,还有待于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敦煌石窟之谜

中国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石窟,以它特有的文化艺术价值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敦煌石窟是由何人所造?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建造所需时间多长?这些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疑问。

研究表明,敦煌石窟的营造者大致分为3类:窟主(即石窟的主人)、施主(出钱出力帮助窟主建窟的人)和工匠(石窟营造的具体操作者)。而工匠按照实际需要可分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画匠、木匠等。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需要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程序。

根据文献记载,一座洞窟建造时间的长短要受到洞窟规模大小、窟主的财力和势力、社会变迁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一个大型洞窟的开凿时间,需要1~3年,小型洞窟为几个月到一两年时间,而高达数十米的大像窟则需花费四五年时间才可凿成。壁画塑像的绘制时间则相对短些,通常是3个月到半年时间。

敦煌石窟以其壁画、塑像闻名于世,颜料使得石窟艺术更加绚丽多彩。敦煌石窟不仅是世界上伟大的艺术宝库,还是一座丰富的颜料标本博物馆。

敦煌石窟艺术彩绘颜料的来源、化学成分、应用及其生产技术的综合研究,早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更是我国多年来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根据国内外对敦煌石窟艺术所用颜料的分析可知,大体可分为无机颜料、有机颜料和非颜料物质3种类型。主要颜料的应用比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中国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等大量石窟彩绘艺术所用颜料都多,比中国古代绘画论述记载、绘画作品的颜料更丰富,特别是应用代用品更多。

在所应用的30多种颜料中,其中的个别颜料在绘画中是很早就使用的,并且被史料所不载。例如:青金石、密陀僧、绛矾、铜绿、雌黄、雄黄、云母粉、叶蛇纹石、石膏等颜料的使用等等,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方面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巨大成就。

谁建造了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雄踞在埃及第二大金字塔——哈佛拉金字塔旁,高22米,长57米,连耳朵也有2米长,是利用一整块天然巨石雕琢而成的艺术杰作。

这样一块巨石竟然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它究竟是什么人造的呢?千百年来,这一直是一个谜。

有人说这是恶魔斯芬克斯的塑像,埃及国王克瑞翁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个魔鬼,就在它时常出没的地方刻了这座雕像。

也有人认为这是巨石天然形成的。据说3400年前,埃及王子托莫在此休息,梦中出现一个怪物,请他挖掉覆盖在它身上的泥沙。王子惊醒后找人挖沙丘,果真发现了这块巨石,也就是今天的狮身人面像。

以上都是民间传说,显然不足为信。有的学者认为,狮身人面像应建造于公元前2240年。当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佛拉视察刚刚竣工的金字塔工地时,发现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弃置在旁,没被使用,就让工匠将其雕成一座石雕。几年之后,雕像终于完成,头部是按照哈佛拉的形象雕刻的,身躯则被雕琢成一头伏卧的狮子。

在古代埃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它曾被当做“图腾”来崇拜,埃及法老们也乐于用狮子来比喻自己。人兽结合,正可以表示他们既是神的化身,又有野兽的力量,在民众中造成神秘感和威慑感。因此,它是君主威严和权力的象征。

而美国考古学家则认为,此雕像上的人面是1万年前的法老凯夫伦的面容。

泰姬陵的设计建造之谜

中国人不能没有长城,印度人不能没有泰姬陵,作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泰姬陵是印度人的骄傲。但是,泰姬陵的设计建造和艺术流派问题,引起了印度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和争议。人们尤其感兴趣的是究竟是谁建造了泰姬陵?

泰姬陵始建于1631年,由来自中亚各地、波斯、土耳其、印度和欧洲国家的建筑师和工匠参与建造。目前,对于这座建筑物的设计者和艺术风格流派问题,大致有3种说法。

一为“波斯伊斯兰说”。数十年来,《大英百科全书》的作者一直认为,泰姬陵的建造者是沙·贾汉皇帝。主要设计者是波斯人(一说土耳其人)乌斯泰德·伊萨,由他负责全部事务,没有一个印度人参与构思。

二为“欧亚文化结合说”。这一说法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旧牛津学派的印度史学家密斯。他认为,泰姬陵是“欧洲和亚洲天才结合的产物”。意大利人吉埃落米莫·维洛内奥和法国建筑师奥斯汀·德·博尔多等诸多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大师均参加了设计,且在艺术风格上颇受西方影响。印度穆斯林史学家莫因·乌德一丁·艾哈迈德驳斥了这种说法,他在1904年写的一本名为《泰姬陵的历史》的书中完全否认了这座具有典型的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建筑物是出自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构思。

三为“主体艺术印度说”。持这一看法的学者中,有已故的印度著名史学家马宗达(公元1888~1980年)。他说,在探讨这一设计功劳归于谁时,不应忘却印度自身的因素。泰姬陵的平面图和主要特点与苏尔王朝舍尔沙陵墓和莫卧儿胡马雍的陵墓,在建筑上有师承关系;就建筑材料而言,不能把此陵的设计和建造完全归功于波斯的影响和支持作用;由于莫卧儿时代对西方已开放,西方艺术的某些因素可能会对印度建筑风格带来影响,这也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时至今日,这3种说法还是让人难辨谁是谁非,然而不论怎样,泰姬陵在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会因此而有丝毫的改变。

金字塔中令人惊奇的数据之谜

有关金字塔的几组数字,历来使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绞尽脑汁,也没明白其所以然。

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塔高乘上十亿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用2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即3.14159,而该塔建造好差不多过了3000年后,人们才把圆周率算到了这个精度。

穿过胡夫金字塔的子午线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塔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的周长米数正好与一年的天数相吻合(即365.24),其周长乘以2正好是赤道的时分度,坡面的高是纬度的6%,塔的自重乘以10的15次方正好是地球的重量。

因此,无论是谁选定的这个塔址,都应该对地球体结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等有充分了解。显然,在五六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不可能具有这种能力。

谁能相信,这一系列的数据,仅仅只是些偶然的巧合?

此外,人们通常把52°的角称为“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和稳定角”。奇怪的是,金字塔正好是51°50'59"。这说明,它就是按照这种“极限角和稳定角”来设计和建造的。

还有,金字塔的塔基正好处于磁力线中心,它随着磁力线的运动而运动,随着地球的运动而运动,因此,它所承受的振幅极其微弱,地震对它的影响也就不大了。

但是,好几千年前的古人,怎么知道52°的角是稳定角?又怎么知道把庞大的塔基奠定在磁力线的中心?这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希巴姆土质大楼不塌之谜

在面向阿拉伯海的也门东部,有一片干旱的哈达拉毛谷地,黄沙中隐伏着一簇白色的建筑物,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由土垒成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气度非凡。这就是被称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之一的希巴姆土城。

高大的城墙围护着中这座世纪的土城。城内560多幢大楼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坐北朝南,蔚为奇观。楼房高者十几层,低者六七层,其中30座清真寺格外堂皇。在这里,所有楼房除了清真寺外,屋顶全部都没有房檐,墙面直切,窗户朝里开,没有外部的阳台,也没有外部廊柱。这些土楼都是生土坯建造的,外部涂以白灰浆。具体做法是:将泥土和草及谷壳拌好,打造成型,风干而成泥砖,层层垒高。几百年来,这些土楼无一倒塌,就像水泥建筑一样完好如初,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是什么原因使得希巴姆土质大楼能够经受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而没有损坏呢?科学家们也难得其解。

有人说,土质摩天楼不塌有赖于希巴姆人超群的建筑技艺。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哈达拉毛谷地是最早皈依的一个地区,因而出了许多传教士。这些宗教职业者跨过阿拉伯海和亚丁湾,到各国去传播《古兰经》,商人随之前往开展对外贸易。他们带回财富和先进的文化技术,在13世纪前后营建楼房,“摩天楼”蔚然成林。然而,建筑中最伤脑筋的是方圆百里内无石可采,人们只能就地取材,以泥代石垒楼。而正是自然的限制,为人类留下了泥楼奇观。

但大多数人认为,这一说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只要注意一下当地的干旱气候和黏土的质量,就可以看出人为因素并不是主要因素。这里终年基本无雨,就算有雨也是那种湿不了屋墙的毛毛小雨,最重要是年降水量和每次的降水量都非常小。兼之泥土极黏,与草筋凝固后如同混凝土块,风雨难以侵蚀泥屋,所以可安然屹立。

土楼群还能屹立多少年?近年来谷地地下水位上升,直接威胁着地上掘土建筑的安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与也门政府合作,筹款组织维修加固,以阻止这一人间奇迹毁在现代人的手里。

耶路撒冷的哭墙之谜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耶路撒冷最有名的是1平方千米的老城,老城最有名的是东南角面积仅0.135平方千米的圣殿山,而圣殿山是圣城中的圣城。耶路撒冷地处三大洲要冲,37次被征服,8次被毁。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分别在这里统治过500、400、1200多年,留下了各种宗教遗迹200多处。饱受苦难的犹太人面对圣殿的残垣断壁总忍不住欷歔哀哭,“哭墙”因此而得名。正是这堵墙,在2002年7月出现了极其不寻常的异象——这面巨大的石墙中间的一块巨石上异样地出现了一道水渍,经过几天风吹日晒依然如此,既不扩大,也不消失。难道这真是“哭墙”的“泪水”?人们议论纷纷。

也有专家指出“这不像是水迹,看来是植物的分泌物”。但没有人解释为何其他一样有植物的石墙没有水迹,对水迹为什么不蒸发也不扩散,也都没作出合理的解释。

“哭墙的泪水”虽然被专家们证实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们仍旧在希望,有一天和平会降临到这片土地上。那时,人们将不再互相杀戮,不再流泪,而哭墙也会恢复它本来的称呼——西墙,到那时,哭墙也将不再流泪!

神秘的印度尼西亚“千佛寺”

人们都公认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产生于印度,然而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婆罗浮屠却在印度尼西亚,而并非建于佛教起源国印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

这座最大的佛塔基座上刻有160块浮雕,形象逼真。这座佛塔的名字融合了印尼文化,并不是印度佛教文化简单的移植。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仍在努力探索,一直未能解开它的秘密。

秘密之处首先在于建筑。关于佛塔的建筑年代在任何史料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据考古学家们考证,从跋罗婆文写的碑铭上看,佛塔的建筑年代应该十分久远,大约在公元772~830年间,但具体什么时间却无法确定。另外,佛塔的设计者究竟是什么人也无从考察,而仅能从民间传说中寻找到一点蛛丝马迹——可能是萨玛拉罗国王。

其次,塔内众多的佛像、雕石均有着深刻的含义。然而,它却不是容易为今人所理解的。迄今为止,世人能够理解的仅占20%。如《独醒图》表现富贵不能淫;《救世图》赞扬佛的慈悲宽宏;《身教图》则教育人们不要冤冤相报,而剩下的大部分佛像雕石今人都已经很难理解其深刻含义了。

还有一个就是神奇的数字。在婆罗浮屠的整个建筑中,多次用到了“8”、“10”等数字。3层圆台上的小舍利塔的数目分别为32、24、16,塔内佛像总共有504尊,全部都是8的倍数。佛塔建筑中所有舍利塔的数目是73。而“73”的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恰好是10,这是佛教中一种教义的体现。另据传说,原来塔内佛像的总数为505尊,后来由于塔顶原来的佛像修行圆满,达到涅檗,远走高飞了,所以现在只剩下504尊。原佛像数505这3位数之和也是10,这与舍利塔的总数目具有相同的道理,即从0出发,经过9个实数后,回复到0。佛像在数字方面时时都注意体现教义。

随着佛塔神秘面纱的揭开,也许会出现越来越多类似的话题。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高科技的发展,神秘的千佛寺将完全展露在世人面前。

神奇的羽蛇城

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上,有一群庞大的石柱群,平列蜿蜒,远远望去犹如长蛇在空中飞舞。其平列总长度达10千米,巨石总数达4000块,最重的达到350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壮观的石柱群了。

历史上,当地高卢人是十分崇拜蛇神的,因而那些弯弯曲曲的石阵,有可能是模仿蟒蛇蜿蜒爬行的姿势来建造的。又因为那些石柱匍匐于高低起伏的大地上,远远望去,颇有振翅飞动的气势,因此,也就称其为“羽蛇城”。

这么惊人的石阵阵容,18世纪以前的史书上竟然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当今的各种地理图书也极少提及,那么这么神奇的“羽蛇城”,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又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

而且,石阵所在地没有石头,须从4000米以外的山岩上开采。如果要揭开石柱的秘密,必须先弄清营造石阵的那批古人的来源,继而了解当年的生活情景。留存下来的墓葬,为此提供了可靠的间接物证。

1900~1907年,法国的考古学家勒胡西率领着一支队伍,发掘卡纳克附近的圣米谢尔古墓。该墓的体积是7.5万立方米,出土了大量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遗物。1979~1984年,另一位考古学家勒霍斯带队发掘卡纳克的格夫尔林尼斯岛上的甬道墓,发现该墓是个可以经营的地下建筑,大理石块砌成的同心圆台如同露天运动场的看台一样,墓壁上还有精美的浮雕图像。他们还在距那里20千米外发现了另一座古墓,墓内的石雕也有类似的图案。格夫尔林尼斯岛上的甬道墓,今天已经辟为地下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其中的29块墓道墙壁石板里有27块刻有图案,6000年前的无名大师雕刻了许多的同心圆弧、枞树、斧头、蛇、牧羊者手杖等等精美图案,还有类似女神的人像。墓内室顶端的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一个长角的牛头和其前半身以及一把斧头。

卡纳克人有高超的本领营造这样的“地下宫殿”,就已经充分说明,6000年以前的卡纳克人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了,自然也有足够的能力来架设简单的“地面柱林”,建造出显示着高度文明的石柱群落来。也就是说神奇的“羽蛇城”实际上正是卡纳克人高度文明的最佳体现。

故宫为何称为紫禁城

故宫旧称紫禁城,历经明、清两代24个皇帝在此执政。为什么称皇家宫殿为紫禁城呢?大致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这与古时候“紫气东来”的这个典故有关。传说老子出函谷关,有紫气从东至,被守关人看见,不久,老子骑着青牛姗姗而来,守关人便知道这是圣人。因此紫气便被认为具有吉祥含义,预示着帝王、圣贤和宝物出现。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所以称为紫禁城。

另一种说法认为紫禁城的来历与迷信和传说有关。皇帝自命为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宫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也自然是天子居住之地。《广雅·释天》日:“天宫谓之紫宫。”因此皇帝住的宫殿就被称为紫宫。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紫禁城的来历与古代“星垣”学说有关。古时,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恒星被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天市垣和紫微垣。而紫微垣是代称天子的,处于三垣的中央。古时有“紫微正中”之说和“太平天子当中坐”之说。

既然古人将天子比作紫微垣,那么紫微垣也就成了皇极之地,所以称帝王宫殿为紫极、紫禁、紫垣,“紫禁”的说法早在唐代即已有之。

故宫的旧称——紫禁城,从“星垣”学来看,其命名与建筑设计可以说是高度统一、珠联璧合的。

奥林匹克起源之谜

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办,但最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却是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赛会在公元前6世纪时达到鼎盛,公元前82年开始衰落,至公元391年完全停止。关于它的来源,目前有如下几种传说。

第一个故事是说,第一届奥林匹克竞赛开始于公元前776年,起源于一场事关爱情和王位的争斗。波沙国的国王艾诺麦,只有一个女儿基皮达米娅。父王为给她挑选一位文武双全的佳婿,诏令应选青年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公主的恋人皮罗西获胜,因此他在奥林匹亚举行了盛大的典礼,有战车、角力等运动竞技,由此就创立了古代奥运会。

第二个故事说,希腊的大力士赫拉克利斯击败了其他神以后,便在奥林匹亚举行体育比赛,以祭奠他的父亲宙斯神,由此形成了古代奥运会。

第三个故事说,赫拉克利斯与他的兄弟们因发生争吵,而在奥林匹亚山下比武较量,由此逐渐发展为古代运动会。

还有个传说是,有一个叫克库洛希的英雄打败了伊利伊王奥格亚史。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他在奥林匹亚这个地方举行赛跑会,距离为600英尺,优胜者会被戴上一顶用橄榄枝编织的桂冠,以示奖励。这则神话故事就把古代奥运会说成是由克库洛希创办和开始的。

关于神的传说固然不足深信,但奥林匹克起源的真正原因,却也不得而知。

红十字会的标志来源之谜

国际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之红十字标志是否与宗教的十字架有关系?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

有的学者认为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标志,是由古代流行于中东和欧洲的十字形木架演变来的。1985年8月25日《文摘报》公布了一篇资料,标题是《十字架的由来与发展》。这篇资料十分明确地指出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标志是从最早流行于古代中东和欧洲的处罚逃跑或敢于反抗的奴隶的十字形木架逐渐演变过来的。

《福建日报》1985年12月24日一篇题为《话说十字架》的文章,也指出了红十字会之红十字标志起源于罗马帝国的刑具。《话说十字架》说:“这样,十字架由刑具逐渐演变为基督教的标志,后又成为伤兵救护的徽号,代表了人道主义与中立。今天,它也成了医疗救护事业的标志。”照此说来,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标志与宗教的十字架确有关系了。

另一种说法是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标志与宗教的十字架没有关系。1986年1月的《中国红十字》刊物和同年同月的《福州晚报》均载文指出了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标志与宗教的十字架没关系。根据是《关于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第三十八条规定:“为对瑞士表示敬意,白底红十字旗样,系将其联邦国旗翻转而成者。”这确实充分证明红十字旗并非起源于宗教的十字架。

但是,不光是瑞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旗中,也包含有这种十字架图案。

至于瑞士国旗中的十字图案是否取自宗教的十字架,不得而知。如果不是,那自然证明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标志与宗教十字架无关;如果是,或者无有力证据证明不是,那么红十字标志还是间接地起源于宗教的十字架。

因此说,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标志到底与宗教的十字架有没有关系,仍需学术界深入探讨。

荷马及其史诗之说

约在公元前11~公元前6世纪之间,古希腊产生了两部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其中的《伊利亚特》描述的就是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一般认为,对这两部史诗进行整理和加工的作者为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他是一个到处演唱的盲人歌手。因此,后人把这两部史诗统称为荷马史诗。

尽管荷马所描绘的特洛伊古城已被考古学家所发掘,其真实性已不容怀疑。但是,对于荷马的有无以及两部史诗的形成,仍然没有公认的结论。

公元前7(或6)世纪留下来的一首古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荷马是)住在契奥斯岛(爱琴海中一个岛)的一个盲人。”可是这种说法无法考证,所以近3000年来,一直受到文学界的怀疑。在两部史诗中,有关荷马生平事迹的线索也少得可怜。

而关于荷马史诗的形成,目前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短歌说。德国学者沃尔夫指出:史诗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开始形成,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口头相传,直至公元前6世纪,才正式用文字记录下来。两部史诗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诗篇由歌手们演唱。因此,《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最终写成时,当是许多歌手的集体创作,是一大批短歌的缀辑。

第二种是统一说。德国学者尼奇认为,荷马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吟唱诗人,因为史诗有统一的艺术结构和艺术风格。他认为,荷马史诗中的极微小的矛盾,不足以证明两部史诗是由几个人参与创作的。

第三种是基本核心说。这种说法认为,两部史诗既不是一连串的各自分开的民间诗歌的汇编,也不是出于一位大诗人的手笔,而是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由许多民间诗人对它不断地进行增删、修饰,最后似应由一位大诗人,比如说荷马,进行加工整理而成。

羊皮纸典籍的保存和流传之谜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既没有纸,也没有印刷术,人们用羽毛或芦管当笔蘸墨水在羊皮纸上写字,然后装帧成册。谁要想得到一本书,一般的办法就是抄。

公元6~10世纪,这是欧洲的黑暗时代,长期积聚起来的希腊罗马的书籍宝库,经过无数次兵燹、劫掠、焚毁、刮削、虫蛀、霉烂,其损失无法估算。尽管如此,多数古代希腊罗马羊皮纸典籍还是保存流传了下来,成为今天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

那么,这些古籍是如何逃过了无数次的兵燹、劫掠、焚毁、刮削、虫蛀、霉烂的破坏而保存和流传下来了的呢?

有一种意见认为,古希腊和罗马许多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这首先要归功于修道院的抄录修士。通过修士们的抄录和教会收集,很多古籍保存和流传下来了。

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因为:第一,有不少古籍早在日耳曼人攻占罗马城之前就佚亡或流失到外邦去了;第二,有些书,由于犯禁而没有抄写,或者即使抄了又被刮掉、销毁;第三,不少书在抄成后又散失了;第四,由于羊皮纸来之不易,也有刮掉库存古籍用以抄教会书籍的。

有的学者认为,阿拉伯人在保存希腊和罗马羊皮纸典籍上立了头功。自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扩张过程中,攻占了地中海沿岸大片原属希腊罗马统治的区域,直接接收了大量珍贵的希腊和罗马古籍。

还有人认为希腊古文献的最大保存者是拜占庭。在西欧黑暗时代,大量羊皮纸典籍遭毁,而无数古代书籍被拜占庭保存着。

上述各种说法对于解释“古希腊和罗马羊皮纸典籍是如何保存和流传下来的”这个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能作为最确切的定论。对于该问题的最终解答,还须进一步的考证。

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何意味

蒙娜丽莎嘴角的神秘微笑吸引了无数人,听说就连拿破仑和戴高乐都为之痴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女子的微笑有着不朽的魅力呢?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的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的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回答则将此问题与画家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他认为达·芬奇一直与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很怀念,他在模特蒙娜丽莎的脸上看到了母亲般的微笑,这微笑唤起了他的深情,画家最终将自己的感情用高超的技艺呈现在画布上,造就了画作非凡的魅力。

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儿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场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

可是这些,也都仅仅是猜测而已。

《清明上河图》之谜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也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从古至今关于《清明上河图》版本的考证、真伪的争辩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不解之谜。《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现世的?它的作者张择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长卷,纵24.8厘米,横528厘米。根据专家统计,《清明上河图》共画有人物684人,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株,船25艘,车15辆,轿8顶。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此巨制一定是有寓意的。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清明节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

研究《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就有这么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有什么含义呢?

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

看来,《清明上河图》确实是一幅多谜的作品。 j3aYnggdVDxai9MiiAy8ps5RhScmg/C6xrfeRyYpTCpG82UPrd/NsyL2dwdN+vm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