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亲子关系的心理直通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和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子女与父母心血相系,血脉相通,照理说应该是最容易沟通的一个群体。但是,由于年龄的差别,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加上性格及其他原因,矛盾仍然不可避免,问题也时时发生。因此,亲人间应该多沟通,多交流,应用爱心化解彼此的误会和矛盾,努力填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这样才会使父母子女亲密无间,家庭上下和谐幸福。

第一节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母爱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这是世界上最博大的爱。就像大地和大自然一样,母爱讲究默默地的付出,却不求回报。母爱像春雨,传递给了大地。母爱像溪水,传递给了河流。母爱像友情,传递给了知己。可以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那么如何让这股力量迸发出美丽的光芒呢?心理学认为,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

人才价值观念,具体指母亲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对教育和培养子女成材的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成材人才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认为知书识理、学问高深是人才。有的认为有权有势是人才。有的认为赚得大钱的是人才。因为人才观的不同,追求的目标就不一样,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也不一样,最后的教育效果也不一样。

已做母亲的女性应该明白,人的价值在于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是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都有用的人。人类的母亲爱孩子,不能像动物那样仅仅为孩子从生存和安全的角度去保护孩子,而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爱是为了把家中的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时代所需要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时代需要的人呢?最基本的素质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行为、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积极的探索和学习的精神、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社会适应性。

孩子的基本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耳濡目染父母长期的言行举止、行为榜样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母亲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导向作用。

所以,母亲的情感不能盲目地付出,而应该围绕目标,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在自身的言行和对孩子的教育上选择有利于孩子发展进步的方式和内容,而不是我行我素,无所顾及。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究竟属于谁?心理学认为,作为母亲的女性不仅应当把孩子看成家庭中的成员、自己的骨肉,同时也应该把孩子看成是社会的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母亲有责任和义务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由于受长期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母亲总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儿女可以任意处置,打骂娇惯全凭自己的意愿,很难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要么把孩子当成宝贝过分溺爱、处处包办代替,任其为所欲为。要么对孩子寄予过高的希望,巴不得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所有的理想和追求,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水平和能力,还美其名曰“为了孩子”。

有的母亲在理论上也知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但在实际行动上又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完全服从自己,而自己对孩子却不尊重、不沟通,更谈不上相互学习。

要知道,在新时代,母亲和子女不仅有血缘上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社会联系,亲子关系是一种互爱的关系、平等的关系。

母亲和儿女之间要培养共同语言,相互沟通,要注重和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取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主动地了解孩子,如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性格特点、孩子的优势和孩子的不足,还要能善意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批评。

父母培养子女是社会义务,同时也能享受子女的成功和成才带来的欢乐,但如果母亲逆社会之需要,一味按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孩子,那么孩子今后可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缺乏自信和独立,常常受挫碰壁,家庭的温馨和快乐也会由此受到影响。

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

大量研究表明,许多家长对儿童身心和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知识了解很少,他们非常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子女,于是强迫教育、超前教育,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常常跨越孩子的认识能力水平施加教育,“拔苗助长”最后害了孩子也苦了家庭。

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母爱驱动下,母亲对孩子的更为关注,但如果母亲没有把握子女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有关知识,那么可能的结果是“爱之越深,损之越烈”,就如有些孩子的妈妈一样,牺牲自己的一切换来的却是永远的噩梦。

心理学认为,作为母亲应当把子女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尊的人,孩子有着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意愿强加给孩子,应当按照儿童发展、教育的规律进行家庭教育。大人应当爱孩子,鼓励和支持他们,保护和引导他们,但决不能代替他们,实际上也代替不了。

那么,该怎样才能掌握子女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有关知识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向有经验的母亲学习,向有关专家请教,向有关的书籍学习。

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很多,社区、学校也经常会组织专门的学习,作为母亲要主动参与这些学习,从中获得孩子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成长的规律的知识,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以适应孩子发展的节奏。

善于提高自身的素质

母爱是情感的投入,是自觉的行为。但情感和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而个体的思想又取决于个体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多方面,所以作为母亲的要真正施与母爱,就要对自己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有很强的摹仿能力,他们长期生活在父母的身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摹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尤其母亲对孩子早期的影响更大。所以,女性要想教育出优秀的孩子,自己应当首先端正和净化自身的精神境界。

要想让孩子讲文明礼貌,母亲就不可口出污言垢语和举止粗俗。要让孩子爱学习好读书,母亲就不能不看书读报,更不能在麻将和扑克桌上通宵达旦。要想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母亲首先要从自我做起,自尊、自重、自爱,并也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为人父母的本领和素质,要有远见、识时务、严以律己、身体力行,努力使自己处处成为孩子的榜样。

除了榜样的作用,提高母亲的自身素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高素质的母亲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相应的教育方法,能随时观察孩子身心发展和变化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当的关心、辅导,帮助孩子度过一个个难关,顺利成长。

母爱很普通,每个人都感受过母爱。母爱很崇高,它是母亲心血和生命的精华。母爱很复杂,汇集着天性、本能、意识、希望、行动。母爱很见效,成也母爱败也母爱。为了使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作为新时期的现代女性要树立科学的母爱观念,学习科学的母爱知识,对孩子实施科学母爱,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温馨小提示

当了母亲的应该明白,真正的母爱是放下自己去爱孩子,具体到行动中就是,首先您要保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今天您爱他,不在乎明天他学习好不好。现在您爱他,不在乎未来有什么回报。

允许您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应该是他自己。当一个独立的生命在生长的时候,妈妈会在旁边欣赏他、观察他,但是并不参与其中,不要让他按照妈妈的意志去改变。

如果您能够做到这两个方面,那么,您就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妈妈了!

第二节让博大的父爱温暖孩子

如果说母爱如水,温暖滋润,那么可以说,父爱如山,博大深沉。

父爱指父亲给予孩子的爱,父爱是严肃、刚强、慈善精深的。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现在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有的人嘲笑这样的男孩为“娘娘腔”,男孩儿本身也很痛苦,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心理学专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父亲,一些父亲由于工作关系,与家中孩子接触的机会与日俱减,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男孩儿往往被母亲、女老师所“包围”,男子气成了他们人格构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现代男孩的标志性弱点。

因此,父亲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使孩子学会父亲的坚强、坚韧和自信,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认识父爱和母爱的差别

在家庭中,父爱和母爱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从父母与孩子的日常交往来看两者的不同。在交往的内容上,母亲常花较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或辅导孩子学习。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游戏。

在交往的方式上,母亲更多地搂抱孩子,与孩子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与孩子玩耍,做一些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等。

在交往的态度上,当孩子摔倒了,母亲常用“没摔坏吧,都怪石头”、“以后千万别乱跑,听话就是乖宝贝”来安慰和规范孩子。而父亲常会大声地说“勇敢些,爬起来”、“为什么不看路,下次要注意”。

可见,父亲和母亲同孩子的交往是很不一样的,带给孩子的教育影响也很不一样。培养父子感情,让父爱发挥教育作用,重要的是要让父亲将本身所具有的男性特点融入到亲子交往中。比如让父亲和孩子一起玩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游戏,这样父亲所固有的男性特征,如坚毅、深沉、果断、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孩子身体、智能、性格的发展。

学会培养父爱的方法

爱孩子的父亲们,不仅要为家庭和孩子的成长创造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参与到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工作中去,对孩子的教育不要只停留在要求和训斥的言传之中,还要亲自上阵,对孩子进行身教,让孩子从父亲身上,学会刚强、学会坚韧、学会社会责任。

(1)要表扬孩子

来自父亲的肯定,最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未知世界,敢于承受失败和挫折。

(2)多呆在一起

尽管自己很忙,每周也安排出2次至3次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玩耍,让孩子与父亲有亲近的机会,沟通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3)多帮助孩子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与孩子一起面对,并且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能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技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4)让孩子了解

花一些时间与孩子进行谈话,让孩子了解你的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花时间带孩子到你的办公室了解你一天都在做什么工作,花时间带孩子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孩子了解你的社会交往。

孩子通过近身观察,能够从你身上学到人生理想、社会责任、个人追求、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5)给孩子礼物

在孩子取得成功的日子或者特别的日子,来自父亲的祝福最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需要注意,买礼物需要有节制,不要太过频繁,太过于贵重,只要表达父亲对孩子的祝福和肯定即可。

温馨小提示

作为父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您不仅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博大之爱,还要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学会男性的各种优秀品质,教育孩子,奉献爱心,您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尝试:

(1)做孩子的玩伴

一般而言,母亲更多的是以关爱,照管说教的方式陪伴孩子,即使是玩,也只是做一些传统的、安静的、缺少变化的游戏。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孩子对于什么事情找妈妈,什么事情找爸爸分得很清楚。一旦孩子有父亲带着,便会做出某些大胆的、超出常规的举动来。而且,当孩子想玩的时候,也会去找爸爸,此时的爸爸成了孩子的玩耍伙伴。这种父子间的互动对孩子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玩耍本身。

(2)做孩子的榜样

父亲自身具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敢于冒险、富有进取心等,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都会传递给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模仿。

孩子常常会和同伴比较自己的爸爸,并以“我爸爸……”而自豪,在夸奖爸爸的同时,仿佛自己就跟爸爸一样似的。

(3)帮助认同角色

当年幼的孩子在寻求依恋对象时,男孩会更多地依恋母亲,女孩则更多地依恋父亲。在此期间,父亲与孩子的交往,将会有助于他们对于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和态度有一个积极、适当而且灵活的理解。与此同时,孩子也将自己认同为男孩或女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都会受到削弱。

(4)造就优良个性

男性和女性与身俱来的特征,决定了对孩子的差异性。重要的是父亲如何扬自己所长,适时、有效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势利导地去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父亲应发挥好自己角色的强项,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求知欲,使用多种材料,积极探索多样活动,培养好孩子的自信心与创造力。

第三节正确地对待独生子女的教育

独生子女,是一个家庭范畴内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把规定一对城市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及将优生和优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来,全国已形成了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出生人口的大量减少,缓解了衣、食、住、行、就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压力,提高了人口素质,但也衍生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问题。

所谓独生子女问题,是指在这些独生子女身上,人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许多独生子女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私自利、不会做家务、对父母不孝顺、好吃懒做、任性、贪图安逸等毛病,他们中甚至于还出现了“零家务”,就是不做家务的孩子。有专家称,如此下去中国将危矣。

所以,独生子女的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学课题,也是全社会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

认识独生子女问题的产生原因

(1)父辈的溺爱娇宠

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未养成尊重习惯

家长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没有与人合作精神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他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易于形成依赖性

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使他们逐渐形成依赖性,造成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更缺少劳动自觉性。

(5)缺乏自由时间

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只要家长能发挥孩子的优势,独生子女的体格和心理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应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策略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爱子女不但应体现在对孩子生活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成长,为此,对孩子要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爱。

(1)摆正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在家庭中,千万不要把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和其他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要做到这一点,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是关键的。

(2)加强独生子女之间往来

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要通过他们之间相互的交往而发展的。儿童良好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

大多数孩子是非常喜爱集体生活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因此,家长要放心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3)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独生子女身上大多存在着娇气,克服这种娇气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

因此,在物质方面,家长不要提供太好的条件。还应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有时,家长也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让孩子去锻炼。

这样,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立、自强、拥有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孩子才会勇于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才不会被困难所击倒。

一旦孩子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具有批判思维能力,他就会敢于承担责任,表现自己,形成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的良性循环。完善自由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正是将来迎接挑战的根本。

(4)对孩子的教育有一致性

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使他们感到合理,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一致性。从小到大要让幼儿形成一种习惯,要有原则,这样,家长的威信才会高,教育的效果才会好。

总之,我国的独生子女是在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成长的,这种特殊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作用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也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为尽可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并克服其消极作用,扬长避短,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独生子女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温馨小提示

如果您也是独生子女父母,请不要气馁,因为这些孩子虽然有一些缺点,但是也有很多优点,如善良、好学等,当然,您也不能放松自己的责任,要教育好独生子女,您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解决心态问题。所谓心态,就是面对客观世界和周围环境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心态影响人的行为,甚至决定成败。

都说独生子女难以教育。其实,独生子女和其他的孩子是一样的,都是普通儿童。独生子女教育是难度大一些,但关键不在于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心态不端正。孩子是需要保护、关心、照顾、宽容、爱护的,但不能过分。过分了,教育就会“走样”,效果会适得其反。

第二,把独生子女摆在家庭生活中适当的地位。独生子女家长在思想上,一般把孩子看得过重,孩子的地位摆得过高,被看成是“小皇帝”、“小太阳”。一家人以他为中心,围着他转。转来转去,使得独生子女也渐渐产生并不断强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家长舍不得管,孩子也不大听从父母的管教,很容易成为家庭里的“暴君”。

第三,期望值不要过高。我国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恰恰是在我国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社会的时期。社会竞争的压力和生存难度越来越大,促使家长普遍产生了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对孩子任意实施超越年龄特征的“超前教育”,施加巨大的超负荷压力。家长必须明白,适当的期望是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过高的期望像是拦路虎,会让孩子望而生畏。要克服期望过高的偏向,正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按照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

第四,让孩子融入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家庭是一个成年人的“社会”,没有儿童的群体,孩子在家里没有与同龄人共处、磨合的经历,这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一个天然缺陷。

最好早点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幼儿园,让他进入儿童的社会群体,参与、适应集体生活。在家里,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孩子与别的孩子接触。到了青少年时期,要主动打开家庭这个“城堡”的大门,早一点“放飞”,让孩子广泛进行社会交往,学习与人相处,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从家庭到社会的“坡度”和难度。

第四节善于教育与引导孩子成长

孩子的成长需要教育与引导,什么样的教育与引导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可能是每个家庭、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众多的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教育孩子时家长的正确心理。因为拥有正确的心理,才能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反之,则可能适得其反。

总之,只有善于教育与引导,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特征,从而使他们在身心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认识教育孩子的常见心理

在现实中,我们比较常见的教育孩子的心理有哪些呢?

(1)期望心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共同的愿望,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孩子成长的动力来源之一。适度的期望可以使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只是不断地提出要求,而忽略了对孩子应有的鼓励,鼓励是孩子前进的“加油站”,鼓励不足甚至没有,结果造成孩子前进动力不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导致停止不前甚至朝相反方面发展。

也有些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家长的梦想期待着孩子来实现,孩子肩负着自己和家长的对于未来的想往,负重前行,使得很多孩子对于未来没有信心,对生命也没有了期待。

家长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期望要适度,因为期望加上鼓励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2)替代心理

许多家长觉得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吃了许多苦头,在心中很自然地就先生了替代心态,总是不断地告诫孩子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只有照我说得去做才是最佳做法。

从短期效果讲,这种做法是最好的,省略了一些探索过程中的挫折。

但从孩子成长看,这种替代孩子思考与选择的做法是与家长教育的初衷是相反的。在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中,有些是可以传授的,有些则必需是要孩子体验的,就好像学骑自行车一样,只是讲而不去练,孩子永远也不知道骑自行车的感觉是什么,成长的智慧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或是哪个人教会的。

在替代心态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成为一个听话的机器,一个没有个人思想的做事的人,而不是一个生活的智者。

(3)急躁心理

“十年树林,百年树人”这个道理所有的人都懂,但实际生活中急于求成的事随处可见。今天指出了孩子的问题,明天就希望孩子一个新的变化,或是让孩子参加什么速成班的学习,希望他们早日成材。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曲折中前进的过程,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成长中必需出现的,比如青春期的心理,这个过程只有当孩子走过了这个阶段,相应的成长问题才会有所好转。还有一些问题是成长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比如不自信,撒谎,网络成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性格上的不良表现或是成绩比较差等,这里既有孩子的责任也有家长责任,因此这些问题的改善都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发生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与孩子一起成长,任何急躁与不耐心只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阻力。

除此之外,还有无能为力的心态,放任自流的心态和不信任的心态等为常见,这些心态或多或少都对教育孩子的效果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教育孩子的正确心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拥有什么样的心理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呢?

(1)尊重孩子

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尊重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不是简单地表现在对孩子讲话客气,不打骂孩子,或是让孩子作出他自己的选择,家长不干涉等,而是表现在对一个生命的尊重。

教育学家罗杰斯有句话描述了这种尊重的感觉:“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桔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心情观望而已。”

在孩子身上有着巨大的成长潜力,这种成长潜力有着自己发展的规律与方向,作为家长只有配合着这种成长力量,孩子才能够将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

(2)热爱孩子

提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的爱有100%,但许多孩子却感受不到这种爱,反思其原因,父母的爱有太多的条件,比如听话,考试成绩要好,不能打架,对老师要有礼貌等,这样的爱变成为孩子行为的枷锁,难怪孩子们无法理解这种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需要是无条件的,它既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去溺爱,因为自己不能见别人受苦或是不能见孩子受制而对孩子不加管理,也不能为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对孩子严加管教。

不论管教的严或松,不是根据家长的意志,而是根据孩子成长的需要,是出于对孩子成长规律的配合,这样的爱才能起到赢的效果。

科学的教育心理是家长教育智慧的体现,这种智慧的获得也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实现的。

温馨小提示

您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时,除了应有正确的教育心理外,还应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但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快反馈,勤矫正。

三是引导孩子热爱学习。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孩子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拥有了对学习的兴趣,才能尝到真正的本领。

第五节孩子调皮是一种天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都喜欢调皮捣蛋,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家里,常常让大人们头疼不已,气急败坏。怎样看待这些调皮孩子的举动呢?

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她满怀着对孩子们的挚爱,寄语父母和教师要正确看待淘气和调皮。须知,调皮是孩子的天性,贵在教育与引导。

认识孩子调皮的原因

调皮孩子是指在集体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常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习惯差,喜欢恶作剧,爱发脾气且不遵守班级纪律的孩子。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一般说来,孩子调皮的原因有家庭的教育和自身的影响。

(1)家庭教育不当

通常家长教养孩子方式有4种类型,如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其中,造成孩子调皮重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第一,专断型的教养方式。这种家长往往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常常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循有关规则,不给孩子发表看法的机会,对孩子违反规则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用严厉惩罚措施。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其心理受到了压抑,产生了怨气,到了学校,其他孩子往往就成了“出气筒”,在学校表现就非常调皮。

第二,放纵型的教养方式。持这种态度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看成是光宗耀祖的希望。他们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加以控制和纠正,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常表现出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且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也缺乏自制。

第三,忽视型的教养方式。持这种教养态度的家长,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孩子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这就造成了幼儿不知是非和正误的毛病。在幼儿园里则常表现出好奇、好动、好问、不守纪律等特征。

(2)自身条件影响

孩子生长发育需要调皮。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很快,生长需要运动,运动帮助生长。孩子很多调皮现象,都是这种帮助生长的运动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调皮就成了孩子的天性,孩子需要运动,又缺乏经验,这一对矛盾就成了孩子调皮的本质。

管理调皮孩子的方法

调皮是一些孩子气质类型的外部表现。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感认识活动和语言行动中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常见的气质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不同的气质类型在心理上有不同的表现,这几种气质类型中,胆汁质兴奋性较强,多血质灵活性较强,属这两种气质的幼儿可能就成了天生的调皮儿童。作为母亲,应该了解孩子调皮是可爱的表现,正确的引导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1)用欣赏眼光去看待

调皮孩子是璞玉,父母雕琢他们最好工具不是惩罚说教,而是学会倾听他们来自天性的声音。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尊重和赏识,调皮孩子也一样。所以,家长需要学会用欣赏眼光看待调皮孩子,以便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只有充分了解他们,才有可能去正确引导和帮扶他们。其实,有出息孩子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怎样长是个严肃问题,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2)给孩子多一分关爱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比如,有些调皮孩子,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我们的关注,获得我们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家长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父母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他们的话”。

尽管孩子年幼,但自尊心很强,尤其调皮儿童,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观点看待他们,尽量找出闪光点,鼓励他们进步。

(3)提倡人性化教育

大人和孩子观点难免不同,家长应该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角度想一想。当孩子犯错时,只有让他真真切切感到很难过,认识到其做法是错误,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千万不要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打压、管教孩子。

没有一个孩子不调皮捣蛋的,但不能将此作为孩子的缺点,孩子的顽皮之中往往蕴含着创造,它是孩子智慧发展的原始动力。如果每一位家长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顽皮行为,进行科学指导,那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在顽皮之中激活和培养孩子的智慧,可能是孩子成才之路上的第一桶金。

温馨小提示

孩子只要您很地教育,就能取得好的效果,不过,您要记住几个原则:

一是批评孩子要控制在1分钟内,前30秒让孩子感到痛苦,后30秒应抱着孩子告诉他批评的原因,告诉他您很爱他。

二是当您确实忍受不了孩子行为时,应马上采取行动,不要事后算旧账,也不要告知不在场人,一定要给孩子留面子。

三是如果在公共场所教育孩子,一定要控制音量,最好拉到一边,千万不要引起围观,不然孩子的情绪会很复杂。

四是批评教育孩子要有技巧,不能随便打,一定要避免打伤孩子,要不这事就成了永远好不了的伤口了。

五是千万不能把打孩子当做是您发泄情绪的途径,如果越打越生气,您一定是上了情绪的当,因为那样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第六节改变孩子贪玩过度的毛病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换句话说,没有孩子不贪玩。不过,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超过了度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正如孩子贪玩一样,如果玩得过分,玩得沉迷,这就有害而无益了。我国古代有句话叫“玩物丧志”就是这个意思。为此,作为父母绝对不能让孩子贪玩过度。

认识孩子贪玩的原因

儿童天性好动,大部分健康的孩子都存在贪玩的毛病。对孩子的贪玩,家长不要过分心急,当孩子贪玩影响了正常学习及生活时,我们做家长的则需要进行干预。研究认为,引起孩子贪玩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儿童多动症

这种孩子表现为整天动个不停,但兴趣爱好不持久,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久,行动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做事有头无尾,不能有效地约束和控制自己。

(2)教育不当

家长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平时对孩子教育不够,孩子整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无人加以约束和引导,使得孩子沉溺于玩耍。学龄儿童贪玩则与多种原因有关,例如有的孩子缺乏学习兴趣,也有的因视力或听力等问题,因为看不清,听不懂导致上课做小动作和调皮捣蛋等,这些也往往被教师及家长认为他们是贪玩。

(3)饮食因素

研究发现,儿童饮食与行为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有的孩子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这可能与孩子平时多食鱼、肉、蛋等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有关。另外,常喝含兴奋性成分的饮料以及多吃人工合成色素类食物及挑食、偏食引起缺铁性贫血等也可以引起儿童爱玩。

改变孩子过度贪玩的方法

孩子爱玩并不是坏事,因为在玩中同样能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因此,我们对孩子的玩不应该一律加以强硬的干涉,而应该区别对待,正确引导,并根据孩子贪玩的原因,对症下药。

(1)培养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促使孩子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就不会把学习当成苦差事。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对电脑很有兴趣,他就愿意自觉主动地看许多计算机方面的书籍,贪玩的习性就会有很大的改善。因此,我们应不时地寻找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加以引导和培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才。

(2)科学严格的教育

学会引导,严格教育,注重实效。通俗地讲,就是软硬兼施,重在激励,软就是启发、激励孩子。硬就是严格教育。严格教育不是教条主义,不是管死,而是对正确的和孩子愿意做的事情,要抓紧、不放松、不打折、不妥协,抓出实效。

正确的和孩子愿意做的事情,家庭应该进行严格管教,这会形成良好的亲情关系,而溺爱孩子、放任不管才是造成不良亲情关系的重要原因。

(3)对潜能挖掘培养

挖掘潜能培养某一方面的兴趣,这对贪玩孩子的转变是很重要的。让孩子逐步学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孩子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得到展示,受到肯定,对孩子来说,都是他成长上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有特长、有天赋、有潜能的,我们只要留心,总会找到自己孩子的某些天赋和特长,只要加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就会兴趣大增,从而转移注意力,把玩放到次要地位。

(4)让孩子感受成功

很多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多是由于学习总是失败,考试成绩总是不如人。因此,我们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恰当地为孩子确定学习目标,并给以切实有效的帮助,这样孩子就能通过努力达到他能够实现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又会激励孩子的继续努力,使他不断进步。

(5)交爱学习的伙伴

同龄人之间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大部分的孩子仿效性极强,只要有一个好的榜样在身边,孩子就会产生希望变好的内在动力,逐渐喜欢学习起来。这种同伴的力量有时甚至比父母的说教、打骂更有功效。

另外,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要使孩子不贪玩,首先我们自己必须爱读书,为孩子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我们成天玩麻将、看电视、跳舞、应酬,那么要想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是绝对不可能的!

温馨小提示

孩子贪玩总会惹出一些事情,其实,这是孩子还没有规则意识,或者还不会“沿着道走路”。为此,您不妨参考以下方法:

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要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鼓励孩子找寻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在确定所有的方法被找出之前,不得对任何人的方法进行批评。

这种思考方法有利于发展出解决问题的技巧。如果您认为这种创造性的构想可行,则在所有的方法确定出来后,引导孩子评估每一个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并对每一个方法进行总结。

您可以询问孩子,“你认为哪一个方法对你最有效”,让孩子自己作决定。除非情况相当急迫,否则行动的选择权应由孩子全权处理,因为行为的当事人必须对其行为的后果负责任。行动方法确定后,您应鼓励孩子“你愿意在这个星期中进行这个计划吗?”无论如何,寻求解决办法所要求的是对行动的肯定承诺。

在商量解决问题的时间之前,您可以与孩子讨论计划实行的情况。如果孩子的计划没有成效,您也不要提供自己的建议,而是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否继续进行计划、改变计划或选择其他方案。如果在限定时间内,孩子不与您讨论计划的实施情况,您可以晚些时候询问计划进展的情形“你愿意谈谈这件事吗?”

以此,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向,来实践自己的计划,并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让孩子养成规范的意识。

第七节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许多父母也都尽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出类拔萃,而有的孩子却非常平庸?同样是孩子,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

大量事实证明,凡在学习上比较优秀的学生和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所以,作为父母,在孩子学习中指导的重点应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也使孩子打开未来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了解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

有不少孩子有厌学情绪,甚至有的优等生也不例外。求知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而追求快乐又是孩子的天性。若孩子因求知而被剥夺快乐,在痛苦的状态下学习,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首先要弄清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快乐学习。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主要有:

(1)期望过高

父母的期望过高,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不自觉地把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

(2)缺乏自觉

父母陪读,使孩子缺乏学习自觉性。这会使孩子难以领悟学习的过程,难以独立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体验不到独立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快乐。

(3)认识偏差

家长对孩子学习目的定向有偏差,将学习知识目的定在将来而不是今天。

比如家长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工作。”这样,孩子就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做是苦差。

(4)不会学习

这类孩子往往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选择重要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引导孩子爱学习的方法

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作为父母,该如何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爱学习的习惯呢?心理学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

父母常把学习焦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如考试考了几分?班上排名多少?如此一来,就是教导孩子,你做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取得这些外在的肯定。如果父母亲能教孩子,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的成就感上,感觉就会截然不同了。其中的差别,在于不把孩子跟别人比,孩子只该跟自己比较,多学了一些知识,自己就有所进步,当然值得高兴。

如此一来,孩子可以从获得知识当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成就。这么做,就会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孩子。为此,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热忱,孩子才能乐于学习而发挥潜力,取得他真正应有的学习水平。

(2)培养多元化教育价值观

孩子的学习动机被扼杀的原因之一,是父母亲只认为在学校考试成绩良好,才是未来有出息的保证。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在意,而造成孩子过多压力。

然而,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博士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多元智力因素理论”。主张要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应从八大能力来作分析。

前三项是传统智力因素:一是数学逻辑能力。二是语文能力。三是空间能力。另外这个划时代的创新理论,还加了五项新的能力指标,来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其中包括:体能、音乐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别人的能力、理解自然环境的能力。

这一提倡“多元化价值观”的教育理论,如今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原来一个体能很好的孩子,在校的数学成绩若不如其他孩子,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就不是个聪明而会受重视的孩子。然而按照这个“多元智力因素理论”,拥有极佳的体育素质也是一大能力,这个聪明的孩子绝对值得父母亲好好栽培。

所以,如果父母能用多元价值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成果,就会发觉,其实每个小孩都有他的闪光点,父母亲的职责是去发现这些闪光点,让它可以熠熠生辉。

(3)培养孩子学习弹性

就是要让孩子永保学习的热忱,除了先让孩子真心喜欢上学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就是学习弹性。

所谓的学习弹性指的是,一个人处理压力,面对挫折和接受挑战的能力。具有学习弹性的孩子,能有效地处理学习挫折和负面评价以及学习压力。

温馨小提示

在帮助孩子爱上学习的同时,您还应该做好以下细节:

1.要诚心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想得到尊重和认可。所以我们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真诚的和孩子交心,得到孩子的认可,得到孩子信任,探到孩子内心深处。尽量对孩子全面了解,假如最了解孩子的不是您,那您就不是称职的爸爸妈妈。

2.要细心

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捕捉孩子每一个动作,发现孩子每一个动向。并且和孩子相处时,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言行,身教与言传并重。

3.要狠心

为孩子制订的制度计划要不折不扣的完成。允许孩子犯错误,但不允许经常犯同样的错误。一但出现这种情况,不能心慈手软。

4.要耐心

小孩子玩性大,自制力差,易反复。教育孩子不是我们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耐心,不急不躁,静下心来坚持不懈。

5.要全心

作为家长,奋斗一生大部分还不是为了孩子,因此,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要尽可能的多在孩子身上下功夫。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少些应酬,少打麻将,少些上网,多留点时间给孩子,您就会成功的。

第八节溺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做父母的疼爱孩子理所当然,但疼爱不是溺爱,不是一味地娇惯和放纵。溺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因为溺爱不利于孩子的人生成长。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现象的存在。所以对这个问题非常有必要进行剖析。

认识溺爱与爱护

溺爱子女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童年过得很艰辛,再不能让孩子经受我们的那些磨难了”、“现在条件好多了,又是只有一个孩子,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

正是怀着这种想法,我们做父母的尽其所能地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无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如做作业、值日扫地等。

我们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坦坦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父母的这种观念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

要知道,我们个体的成长过程就是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而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

在2岁前期间,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因这个时候,孩子还完全没有自立能力。

在2岁至4岁期间,我们要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

我们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溺爱心理。这种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

天真、幼小和“一张白纸”的孩子,最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经常性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但是溺爱成了家庭教育和引导孩子的障碍。孩子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同时,溺爱使大人不能给孩子以适当的批评,不能让孩子明白对与错、能做与不能做、好与坏的区别。

2岁前期间,我们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怎么爱都几乎不会犯错。但到了2岁至4岁,我们仍然这样做,甚至直至孩子成人了,我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

消除溺爱的方法

溺就是淹没的意思,如果我们做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就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当然淹没的不是人,而是孩子的优良性格。现代社会,溺爱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己的溺爱心理呢?

(1)要有理智

做父母的,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要有分寸、有原则。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

(2)严格要求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我们的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孩子动辄训斥打骂,而是要做到以合理为前提。而且,态度也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

(3)认清目的

我们一定要清楚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是与我们同样的一个人。孩子终究是要离开我们独立生活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最基本的生存本领。我们培养孩子的主要目标是让他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4)提供机会

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把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及他应该承担的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都要还给孩子,给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机会,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

(5)循序渐进

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不能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能让孩子做不能做到的事情。

学会爱护的技巧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过分的关心溺爱,不仅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同时,还剥夺了孩子挫折、困难和学习独立的机会。我们如何做才是真正做到了爱自己的孩子呢?

(1)不给孩子搞特殊

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等的坏毛病。我们应当视孩子为家庭普通一员,吃水果,先要给长辈吃,然后再自己吃,家里的一切都是大家享用,玩具大家玩,鼓励孩子克己利他,爱人为乐。

(2)不过分关注孩子

不要让一家人时刻都围着孩子转,这样给孩子造成娇气十足,没有礼貌,任性,“人来疯”等现象严重。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过分去注意孩子,也不要把孩子当中心话题,鼓励、引导孩子专心做自己的事,不能妨碍大人做事与谈话。对孩子有礼貌表示尊重是必须的,客人来了不要吵闹,要有礼貌。

(3)不有求必应

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我们不应满足的就决不给予满足,要让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因为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目标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积极的人生,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才能得到。

(4)不放任自流

我们不要因忙于工作而消极地等待环境的恩施,或任凭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侵蚀我们的孩子。要言传身教,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恰到好处的看电视和按时睡眠的习惯。

(5)不乞求孩子

我们在孩子面前不要有乞求央告的态度,也不要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神情。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严肃认真的,要求是适当的,估计孩子能做到,给与鼓励、信任、尊重,语言和语气应当是简短、坚定的,孩子做好了,给与赞许或奖励,孩子不听话,也要有严肃的教育、批评。

(6)不包办一切

在孩子可以自理的时候,我们不要处处包办。这样时间久了孩子会养成依赖心理、胆小、没有自信等。要鼓励孩子尽可能早做力所能及的事,逐步增加孩子的劳动难度,多多表扬孩子,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慢慢的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就锻炼出来了。

(7)不迁就依从

在孩子哭闹面前,我们要说清道理,决不迁就。既不要一哭闹就依从孩子,也不要打骂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要谈点有趣的事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事后我们要给予讲道理和批评,甚至给予冷淡,有时冷淡也是教育孩子听话的有效方法。家长的正确处理孩子就会变得懂事、明理、能自制和关心人的好孩子。

(8)要统一思想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有时父母管孩子,奶奶爷爷护着,这样给孩子造成没有是非观念,性格会扭曲,有时还会引起家庭矛盾。只有一家人统一认识、统一方法、才能把孩子教好。

如果我们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家中成员都要给予支持,要配合默契。即使某个成人教育不当,其他人也不要当面干预,这才是真正爱孩子,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温馨小提示

你肯定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你知道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吗?现在让我来告诉你吧!

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并未引起我们家长的足够注意。一旦当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成绩,这时,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对于儿童心理问题,家长需细心观察,尽早干预,避免因为疏忽而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第九节善于将包办变为鼓励

我们现在的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宝贝,老人眼中的太阳。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所有事大人都喜欢一律代劳。其实,家长把一切都包办替代了,孩子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生活,看似幸福,背后却有隐忧,即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利于将来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学会善于将包办变为鼓励。

认识包办与鼓励

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孩子的教育也就越来越重视。对于我们家长自己从小吃过的苦,走过的路,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经历一次。

于是,我们有的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包办孩子的一切。从小时候的穿衣打扮,到毕业后的工作去向,都毫无例外的替孩子做好了决定,完全不去问一问孩子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不想知道孩子自己想干什么。

更有甚者,我们有的家长连孩子的婚姻问题都要强加干涉,要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轨道走,不去顾虑孩子的感受,体会孩子的心情。到最后往往闹到我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沟通越来越难。家长认为自己的做法是为了孩子,而孩子却不体谅自己的苦衷,孩子则认为家长不理解他们的想法,不给他们一个自己作决定的空间。

我们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从家长的出发点来看是好的。以前的生活条件和现在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再加上家里兄弟姐妹又多,不管是在教育还是在其他方面,都不会有很大的满足。所以现在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好像看到了重生的希望,把自己以前想做却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做的事情,都一股脑的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孩子在小的时候可能一般会屈从父母的想法,顶多用哭闹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家长一使用暴力威吓手段,孩子就不敢再抗议了。但是等他们渐渐长大,尤其是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以后,这种迫使孩子听从自己安排的手段就不奏效了。

于是,我们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如果家长不及时和孩子沟通,想用冷战逼迫孩子低头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只会加剧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裂痕,让孩子的心离家长越来越远。

即使孩子屈从了,我们想过没有,孩子一直都是在自己的安排下学习和生活,甚至连婚姻和工作都不能自己决定,那等我们老了,我们不能或是不敢替孩子作决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将何去何从呢?

奉劝总是喜欢包办孩子一切的家长,适当的给孩子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放手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自己默默地站在孩子的背后支持他、鼓励他,对于家长来说可能会有一些担心和不舍,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你们的开明让他们拥有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不管将来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不会埋怨你们,反而会记得你们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克服包办的方法

我们事事包办,这对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信心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而且还会严重扼杀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等,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不前,从而为消沉、懒惰、无能、自卑埋下了祸根。我们该如何改变自己包办孩子一切的习惯呢?

(1)理解心理

婴儿不到1岁就抢着抓碗筷,试图自己动手吃饭,尽管弄得满脸是饭粒,但却表明他的愿望。

到了两三岁,随着自我意识的萌生,独立的愿望更加强烈,什么都想要自己做,自己穿衣,自己开电视。

年幼的孩子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独立做事的快乐。这是一种良好的发展过程,在我能做的过程中,促进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同时建立起自信心。

(2)学会放手

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能力及自信心。

我们家长要认识到,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了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信心。

如果从这时开始,我们父母能因势利导,放手锻炼并支持、鼓励与帮助,孩子的独立性便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不能心软

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家长不能一见孩子哭就心软,有时需要下狠心,别管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迎接人生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当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尊重他的情感的基础上。

我们平时应该要求4岁至5岁的孩子培养自己动手的习惯,如:洗自己的手绢、袜子,整理自己的房间、玩具,倒垃圾、叠衣服等,因为这些小事正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

(4)鼓励自主

幼儿时期是各种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我们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机,耐心细致地培养和训练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技能技巧,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他们一定的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力,尊重他们的合理意见和要求,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由,不过分限制他们的活动,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鼓励孩子的技巧

做父母的一方面要克服自己为孩子包办一切的想法和做法,另一方面,还要经常鼓励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孩子的成长。我们平时该如何鼓励自己的孩子呢?

(1)注意孩子的感悟力

我们不要认为孩子还小,看不出个阴晴冷暖来,其实人的感悟力和交流能力天生就存在了。也许小宝宝还不会说话,但他已经可以通过你的语音和表情来感知喜悦还是忧伤,比如笑脸和高昂快速的声音一般都代表快乐的情绪,当宝宝感受到愉悦的信息时,他也会感到快乐。

(2)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宝宝的年龄越小,我们给予他鼓励的方式就越要多元化,这样他才能从感官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接受,比如鼓掌、微笑、拥抱、眼神的交流、涂鸦绘画,并且要说“你真棒”等,动作和语言相结合的话,效果会更好,因为宝宝会感觉到更大力度的鼓励。

(3)鼓励孩子要有诚心

虽然鼓励并不需要额外花费什么,但是请记住,所有的鼓励和赞美都要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鼓励,一味地鼓励个不停并不一定都是正向的积极的鼓励,反而可能让孩子对大人产生质疑和不信任感。

(4)满足孩子基本需求

对于婴幼儿而言,满足他的基本需求是最重要的。生理上的需要只要马上处理,就可让宝宝立即得到满足,而心理上的需求则比较耗费时间,这就要求大人要不间断地频繁地出现在宝宝身边,随时向宝宝传递这样的信息:“宝宝,我在乎你。”

(5)随时给孩子个拥抱

当宝宝需要拥抱时,记得要随时张开双臂,全身心地将宝宝抱在怀里。要知道,宝宝要求拥抱是在寻求安全感,是想通过和爸爸妈妈的身体接触来获得一种亲密的感受。拥抱之时交流的不仅仅是体温,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情感交流。

(6)摸摸孩子的小脑袋

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宝宝的小脑袋,这是带点溺爱意味的行为,通常这种单纯的肢体行动会伴随着语言一起出现,比如爸爸可以抚摩着宝宝的脑袋说:“好,做得好!”当宝宝情绪沮丧的时候,摸摸他的头还带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安慰意义,宝宝肯定能真切地感受到。

(7)给孩子甜美的微笑

和宝宝亲密接触的时候,甜蜜的微笑就能让宝宝感到快乐。当宝宝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爸爸妈妈记得要用微笑鼓励他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摔疼了,就给他安抚和呵护,跌倒了,就让他自己站起来,或者帮助他站起来,切记不要保护过度,这样不利于孩子养成坚强的性格。

(8)多让孩子自己做主

两三岁的宝宝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爸爸妈妈总是问他“行不行”、“好不好”的时候,他一般都会回答“不行”或“不好”,因为在小小孩的心目中要以“否定”来肯定自己的存在。

了解了孩子的这种心理之后,我们不妨在一些小事情上让宝宝来做一次主,比如玩什么玩具,画什么样的简笔画,穿什么鞋子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宝宝自己去判断、去决定一些事情,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

(9)鼓励孩子不畏艰难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我们要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而且学会克服困难,就要让孩子不畏艰难。我们不仅让孩子经历克服困难的全过程和体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同时还强调让孩子经受可能失败的磨练。

(10)鼓励孩子多多说话

说话可活跃孩子的思维,为孩子提供获取许多宝贵信息和知识的机会,还可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由此可诱发孩子的灵感和创新能力。

(11)鼓励孩子好奇心

好奇心将引导儿童通向智慧之门,应该好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处于好奇心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我们家长要有问必答,或加以引导,或提出反问。

(12)鼓励孩子多动手

动手比单纯地看书学习带来的益处更多,动手不仅可以避免孩子成为书呆子,培养孩子勇于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益于身体健康。

(13)鼓励孩子多运动

运动带来的益处不单纯是身体素质上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个人体质,而且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更有进取心。

(14)鼓励孩子爱自然

爱大自然,让孩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接受新鲜的空气、感受泥土的气息,既陶冶了性情,又让孩子从小培养了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温馨小提示

你是不是平时不知道怎么鼓励自己的孩子啊?其实,鼓励有许多的技巧,你知道吗?用心学习,你很快就能掌握!例如,孩子今天自己整理了房间,作为父母的你,该如何鼓励呢?

1.可以说结果

注意到了孩子整理房间的行为,你可以说“我发现你今天已经整理了房间,现在房间焕然一新,做得真好!”

2.可以说原因

告诉孩子“你不仅把床上的衣服都叠好了,也把书桌上的书都排列整齐了,真棒!”说得越具体,孩子下次越知道该怎么重复这个行为,也知道了自己哪些行为是受到称赞的,可以激励他重复出现这个行为。

3.可以说人格

接着,你可以说“看得出来,你是个很负责任的人。”称赞的时候,父母要多谈人格特质,而在批评时,就该谈行为,而避谈人格特质。

4.可以说影响

你可以说:“有你这样的孩子,爸妈觉得很高兴。”

然而,在“说正面影响”的一项,建议你要谨慎为之。我们大部分父母亲都习惯和孩子说:“爸妈以你为荣”,其实这句话的着眼点,应针对人格特质,而非学习成绩或表现。

当你说“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爸妈真以你为荣。”孩子会有个感觉,只有满分,爸妈才会以他为荣,那万一下次没考好,父母亲就不再感到骄傲,甚至还可能以他为耻。

现在换一种说法,强调人格特质就对了。“这次你考了满分,爸爸、妈妈发现你很努力,才有这么好的进步,这份努力,爸爸、妈妈很引以为荣。”如此一来,孩子就会知道,只要他努力,不论成绩如何,父母都会引以为傲。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努力该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取悦任何其他人。所以,当他有好的表现,父母更好的说法会是:“爸妈真为你感到高兴。”

第十节正确看待并消除代沟问题

“代沟”一词在我国很流行,意指年轻的子女与父母辈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并不是无可奈何的。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完全能够缩小或消除代沟问题。

认识产生代沟的原因

代沟是由于大人与孩子之间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同认识而导致的,其形成代沟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分为生理、心理、社会发展、角色差异等原因。

(1)生理原因

青少年正处在发育阶段,体力和智力发展迅速,好运动、敢创新,但却耐力不足。成年人的身心已发展到最高峰,对人生、社会已有全面成熟的认识,态度和观念也已基本定性,缺少变化。

(2)心理原因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有独立思考的要求,他们易冲动、易受他人影响,渴望独立、渴望得到成人和社会的承认。

恰恰相反,成年人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个性也趋向稳定,对子女寄托的希望不断升值,他们习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子女。

现在,一些子女的青春期与母亲的更年期重合,处于更年期的母亲们很容易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再加上繁杂的工作和家庭重负,使她们成为心理负担颇重的“易燃易爆”体。

(3)社会原因

两代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不同。父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能和孩子的想法相差甚远。

另外,两代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社会观念、社会环境、工作性质、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对上一代人冲击较大,他们不能很快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而正处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能很快融入这个时代,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两代人之间因此出现摩擦。

(4)角色原因

作为父母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履行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听话、有出息。

而少年则处于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他们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父母的溺爱常常被他们看成枷锁。

消除代沟的方法

要想一家人和乐,缩短代沟,需要我们家长做出更多努力,尤其是精神准备,我们该如何消除代沟呢?

(1)承认代沟

面对代沟,我们不要回避,要迎刃而上。生活中的代沟,其实可以不必计较,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而思想上的代沟,需要在沟通中进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个性的共振。两代之间不能伤感情,不然,不但无法沟通,而且会加深隔阂。

(2)及时沟通

交谈是最好、最直接的沟通方式,我们做父母的应主动创造谈话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多与子女以心换心。这种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父母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长式的态度,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否则会使彼此间的距离感增强。

(3)宽松要求

适当降低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要求过高,会形成孩子心理上的重压,致使孩子把家庭看成“集中营”。家长应争取给孩子创造宽松和睦的环境,不能按自己的好恶和标准来评价与要求孩子。

(4)相互尊重

不要给孩子过分的爱,而要给孩子一片“情感自留地”。青春期的少年渴望独立,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批判、评价能力,因而不愿事事听命于大人。

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尊重,承认其独立意向和人格尊严。过多的保护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心理也会日趋严重。

(5)学会接纳

对待子女我们应学会在接纳和容忍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学会接纳对方的态度和意见。

这种接纳不是被动的,而是在真正弄清对方的意见和态度是否合理之后,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见解而接纳对方。或者,将双方的意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更是一件快事。

由于涉世不深,青少年看待事物经常抱理想主义的态度,遇挫折易于沮丧,也易受他人影响,考虑问题片面甚至凭冲动办事,理性不足,是非界限不清。

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由“权威式”、“保姆式”的关系变成“朋友式”的关系。

(6)求同存异

如果两代人之间的某些差异极难协调,那么父母就该求大同、存小异,理解、尊重子女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绝不可将自己偏爱的某种模式强加给对方。

(7)与时俱进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间万变。青少年没有旧观念、旧模式,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必然会走在父母的前面。父母应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力求与子女建立共同语言。

当然,我们不要指望能彻底填平代沟。代际冲突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当然,这需要家长采用恰当方式,与孩子和睦相处,让孩子健康成长。

温馨小提示

你是不是与自己的子女因为相互之间缺乏理解,互不相让而产生了代沟,你是不是正在为教育子女而头痛呢?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让我教你一些实用的方法吧!

1.做子女知心朋友

要做到这一点,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经常抽空与孩子交谈。陪同孩子参加活动,如买书、选购物品、体育锻炼、听音乐、看电影等,同欢同乐,增加接触孩子的时间,拉近感情的距离,增进互相了解,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2.了解父母的疾苦

父母也不妨适当地向子女敞开心怀,谈谈自己的心里话,让孩子理解你的心情,也请他帮助父母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这样,子女才会逐渐懂得家长原来也有这么多成长中的疾苦,才会感受到子女应该关心体贴长辈。

3.教育态度要温和

不能用粗暴的训斥、轻蔑的态度、讽刺的语言、过多的禁止与批评等,这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不信任、不合作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差。

4.教育方法要讲究

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小开始,坚持一贯,严格要求。要有相对稳定的一些“家规”、“家法”,从小注意加强训练和培养。不然,假如父母从小溺爱孩子,让孩子习惯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毫无约束,我行我素,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无法管教了。

第十一节隔代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隔代教育在我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常谈常新而又十分重要的话题。客观地说,任何事情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都是有利有弊,隔代教育也是如此,它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劣处,需要我们面对现实,正确地认识与看待。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待隔代教育这个问题呢?

认识隔代教育的利弊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辈,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的产生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我们这些老年人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所以子女们把孩子交给我们这些老年人看管。其次,子女或者因为工作忙,或者要出差、异地工作,或者婚姻出现一些问题,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我们这些离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充当起孙辈教育者的角色。一般来说,我们这些老年人带孩子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第一,老年人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有一颗更加平和的心态。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孩子过多的心理压力,妨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是,我们这些老年人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孩子,也更容易融入孩子们的游戏,跟孩子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老年人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第二,老年人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第三,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是促进孙辈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第四,老年人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

然而,我们这些老年人带孩子,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对此,我们老年人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是容易形成溺爱。我们这些老年人多数经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我们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老年人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

第二,是我们老年人思想观念陈旧。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的培养,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还有一些老年人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第三,是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我们老年人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掌握隔代教育的对策

隔代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不管是利还是弊,不管是赞同还是不赞同这种形态,我们都必须正视它,并且让它科学化。作为老年人,我们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隔代教育可能出现的问题:

(1)统一思想认识

和孩子的父母相比,我们这些老年人由于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比如,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孩子智力培养、个性发展,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孩子传递知识,给他更多自由,让他自由探索。而我们老年人则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会给孩子更多的约束。

为此,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我们两代人要尽量平心静气多一些沟通,只有统一认识,才能避免在孩子面前暴露分歧,防止孩子利用这种分歧要挟父母或者祖辈,引发更多的问题。

(2)不要过度溺爱

老年人过度溺爱孩子成为隔代教育最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老年人在养育孩子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否则,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反,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

(3)培养孩子独立性

孩子不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有时忙碌起来顾不上孩子,又没有老年人可以依赖,孩子就必须学会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所以,如果我们老年人一定要与孙辈们在一起,那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以免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4)当好父母参谋

当孙子、孙女出生之后,年轻的父母缺乏养育孩子的知识和经验,我们老年人便成了他们的育儿参谋,不但教给他们具体的细节,还要做示范。

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我们老年人也要提醒年轻父母注意对孩子进行什么方面的教育,如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

(5)不做孩子保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祖父母不是保姆,他们应享受晚年的快乐。这是因为我们老年人的教育观不一定符合现代的年轻人。同时,我们老年人也不能剥夺孩子的母爱,孩子应该有更多时间与父母在一起。

这就要求我们老年人很少和孙辈住在一起,但如果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视,可以经常打电话给他们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过节或孩子生日会送礼物给他们。

温馨小提示

我们老年人们的观念落后,新知识贫乏,是制约我们进行隔代教育的一大障碍,所以我们老年人要设法提高教育水平,转变观念,讲究方法,提高素养,懂得现代教育观、人才观。

一般来讲,负责隔代教养的祖辈应具有以下几点素质:

一是,身体健康、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

二是,不固执己见,没有心理障碍,对孩子有耐心。

三是,有一定文化,善于吸收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科学养育。

四是,懂得方法,不溺爱,不纵容,善于引导。

五是,喜欢户外活动,经常引导孩子认识外面的世界。

随着隔代教育的存在,我们这些祖父母、外公、外婆要各自定好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走出隔代亲教育误区,才能提高我们教育孩子的整体水平。 tmlUoqmczHlAJoWpyfY4jcImAlo04Cj1OqkFnmFM+uxHQqb4sxKuXeN7tyQRzB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