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老人关系的心理接受

每家都有老人,每一个人都会老去。老人工作操劳一生,退休以后,往往一时难以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常常会睹物思旧,留恋过去,多愁善感,若再与子女关系不融洽或是与家人缺少沟通交流,就会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

一般来说,老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基本定型,要改变是不容易的,只能提供一些情感的支持及扩大他们对某一事件的认识,从而达到解除或缓解不良情绪的目的。

为此,每一个家庭,都应多研究老人心理,多关心、关怀、关爱老人,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尽量使他们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只有这样,老人才能安享晚年,家庭也才能和谐幸福。

第一节供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供养是赡养的同义词,赡养和供养在内容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供养,供养人可以是赡养的义务人,也可以是政府以及其他供养人,但是赡养人只是被赡养人的晚辈直系亲属。

就家庭来说,供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我国法律中也是有明文规定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道德观念在有些人心中变得模糊起来,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情形也时有存在。对此我们有必要正视这个问题。

子女不供养父母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子女不供养父母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城市不少夫妻双双下岗或者一方下岗,收入较低,经济来源受到限制,只有靠打工来维持生活,生活处于困难期。

二是农村经济不发达,再加上相关组织对他们思想工作做得少,道德观、价值观宣传教育少。久而久之,农村子女打骂父母的现象出现了,不赡养父母的现象也多了起来。

三是一些老人社会保险意识淡薄,不能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养老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障等物质帮助,当子女生活困难时,就难以得到供养。

(2)素质原因

公民的综合素质低下,加剧了不供养父母事件的发生:

有的父母年轻时只知道自己辛苦操劳,而不知道和子女沟通、交流,并从生活上、学习上去关心、爱护他们,从而导致父母和子女之间无感情、无亲情之言。等父母到了一定的年龄,无劳动能力了,生灾害病了,子女同样对父母也是漠不关心,有的甚至还虐待父母。

有的父母在分家产时不能做到公平对待,子女则因分家不公而不赡养,认为谁多得财产谁多尽赡养,未得财产就不尽赡养责任。有的则认为不要或者放弃财产就可不尽赡养义务。

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双方都不能容忍对方的一些行为和做法,如赌钱,喝酒等。从而导致父母子女间互不说话,互相猜测。

有的家庭妻子当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得由妻子说了算,但她们和公婆的关系比较紧张,每到给粮、给生活费时,总是吵吵闹闹,有的甚至大打出手,达到阻止自己丈夫尽赡养义务的目的。

有的认为父母未尽抚养义务而拒绝赡养。较常见的情况为父母在子女幼时离婚,或将子女托付给他人抚养,未对子女尽到完全照顾,导致感情淡漠。这类父母年老时,子女往往容易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有的兄弟姐妹众多,子女之间相互观望,相互推诿,你看我,我看你,导至老人生活无着落,精神痛苦。

以上的当事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平时又不注重法律的学习,不知法、不懂法,私心太重,眼睛盯住父母的房产和有限的劳动能力。有钱便是娘,无钱是包袱。对待老人往往是不给粮食吃,不给零花钱,不给钱看病。有的对父母平时、生病时采取不闻不问,缺乏物、钱和精神赡养。有的甚至还欧打父母,给予肉体上和精神上折磨,这些都是不符合家庭伦理的。

子女对父母必须履行赡养义务

(1)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婚姻法》也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赡养扶助的主要内容是指在现有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子女在经济上应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费用,在生活上、精神上、感情上对父母应尊敬、关心和照顾。

有经济负担能力的成年子女,不分男女、已婚未婚,在父母需要赡养时,都应依法尽力履行这一义务直至父母死亡。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仅发生在婚生子女与父母间,而且也发生在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间,养子女与养父母间和继子女与履行了扶养教育义务的继父母之间。

为保障受赡养人的合法权益,《婚姻法》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对拒不履行者,可以通过诉讼解决,情节恶劣构成犯罪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晚辈有赡养长辈的义务

《婚姻法》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义务。这种赡养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孙子女、外孙子女有负担能力,并且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经死亡。

上述规定是维护家庭稳定,保护家庭中老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措施。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

或许您并非是不供养老人的子女,只是因为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少,平时很少去探望父母,但在经济上您从来是大方慷慨的。

在这一点上,您应该说是一个孝子,但是,您有没有想到,人到老年,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和情感上的冷落。

作为子女,您应在精神上多关心和体贴老人,要多抽出些时间和老人聚聚,相互间说说家常话、贴心话,嘘寒问暖,使老人感受到天伦之乐,让老人在精神上领略到快乐和满足。

因此,物质生活质量普遍提升后,精神赡养父母应成为新一代孝道的一个标准和共识。愿您在注重给老人物质赠予的同时,更要多送去精神慰藉。

第二节父母是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人

在我们的生命中给予最多爱的是父母,给予最多关心是也是父母,给予生命的更是父母,所以毫不为过的说,父母是自己生命中恩重如山的人。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五伦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称为天伦,列为五伦之首。因为父母与子女血脉相连,他们之间的亲情无法替代。

父母的亲情无法替代

我们自从出生起,就牵挂着父母的心,从此后父母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的奉献,莫不与我们的幸福与平安有关,这种无私的大爱一直会延续至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和制度如何变化,人性不可逆转,在家庭中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不可废止。

不可否认,在法律面前的确是人人平等。但再完备的法律也难以代替人性和人道,也代替不了亲情,更代替不了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

想想我们自己出世以来,哪样事不是父母竭尽全力,心血耗尽。我们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这种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付出,世间也只有父母才能做到。试问哪个朋友敢跟父母比,又有哪个朋友做到这个程度?对于恩德无量的父母,用一个朋友的称谓是难以概括的。

世间没有什么能比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更加珍贵。我们只有感恩戴德,恭敬孝顺,才有可能回报父母。不然,当父母突然有一天离我们而去,我们也只有背着沉重的良心债度日了。

我国的法律规定父母有抚育子女的责任,子女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西方许多国家的法律,没有子女必须供养父母这一条。社会学家们认为,中国家庭是双向抚养模式,西方家庭是单向抚养模式。西方家庭的单向接力模式,有人把它比喻为“孩子的天堂、老人的坟墓”。所以也不见得他们的办法就比我们高明。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人人都有老的那一天。“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是古训,更是警示。一个美好的社会,首先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乱了法度,就乱了规矩,也最终就乱了自己。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走在世界前列的法宝。我们对自己应该有足够的信心,遵从圣贤的教导,创建和谐社会,忠孝仁义、长幼有序就是和谐的保障。

加深同父母的亲情关系

虽然父母与我们子女有着天然血缘关系,但是在现实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很多人不能正确处理与父母的正常关系。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与父母的亲情更好呢?

(1)主动沟通

每天找一点时间,比如饭前或饭后和爸爸妈妈主动谈谈自己的工作、学习、同事和朋友,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与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2)换位思考

不要动不动就和父母顶嘴,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体谅父母的心情和难处。

(3)尊重理解

有事外出,应主动与父母联系,免得父母担心,要多听听父母的观点,同时也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当观点发生分歧时,双方要冷静思考产生分歧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达到求同存异的沟通结果。

(4)多些宽容

遇事不必斤斤计较,因为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

(5)有错就改

不隐瞒自己的错误,让父母帮助我们改正错误,父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6)创造机会

每周至少跟爸妈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饭、田里劳动、打球、逛街、看电视。边做事情、边交流。

(7)认真倾听

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时,不要着急反驳,试着平心静气地先听完父母的想法,说不定你会了解父母大发雷霆背后的理由。

(8)主动道歉

如果你做得不对,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动道歉,往往会得到父母的理解。

(9)善于体谅

可能错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去争辩。也许父母过于劳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烦。换个时间和地点,再与父母沟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0)控制情绪

与父母沟通不良时,不随意发脾气、顶嘴,避免不小心说出或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想要动怒时,可以深呼吸,离开一会,或用凉水先洗把脸。

(11)主动帮助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主动分担家庭的一些责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干些农活等。趁机还可以跟老爸老妈聊聊天,让他们开心。

(12)讨论问题

学会遇事多与父母讨论,并就如何行动达成协议。例如父母会担心子女沉迷电脑而荒废学业,如果能就玩电脑的时间和学业的平衡作出讨论和达成协议,问题和分歧便能解决了。

(13)取长补短

毕竟父母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对于问题的看法比较全面冷静,处事比较谨慎,生活风格务实。所以青少年应善于发现父母的长处,并在自己身上逐渐培养形成这些优良品质。

如此一来,你不仅能和父母和睦相处,获得有价值的教益,而且也会让他们比较理解你的想法,进而能听取和重视你的意见,尊重你的人格,恢复你的自由。

温馨小提示

你在家里是不是遇到过父母吵架的情况,作为儿女你是不是很头疼,两边都是亲人,帮那边都不是。现在让我来教你一些正确处理的方法吧!

如果你的父母的情绪比较激烈,你可以劝劝情绪比较激烈的一方,让他或者她少说几句,跟他们说为了你。

同时如果你知道哪边是错的话,你可以跟他或者她讲讲道理,然后给他们调节一下,做做中间润滑剂,你千万不能发脾气,因为你毕竟是小辈,更不能帮一方严厉地说另一方,最好不要。

其实父母吵架有时候也很正常的,谁家都有,你也不要太烦心。

如果他们并不是经常这样的话,就证明在感情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作为你来说,还是保持沉默比较好,过上两天,一定就没事了。

如果他们的冷战一直没有消除的话,那么,作为你父母感情纽带的你,这时候可以发挥一下重要作用,从侧面打听一下他们吵架的原因,再根据实际情况从中做一些调节。

当他们吵架时,你就大声说:不要吵了,你们总是这样吵,你们不烦我都很烦了!你们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为什么就不能平心静气的说,我要的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难道这样的要求你们也做不到。或者直接摔门而出,这样他们会明白你不喜欢他们吵架,明白还有你的存在,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其实沉默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你不论为谁说话都是火上浇油,因为他们都以为自己正确,你只要一说话,两人本来势均力敌,由于你的加入,天平必然倾斜,那另一方必定感觉更委屈,就更加没完。所以,你在一边看着,只要父母不动手,随他们吵,累了,也就没事了。

你必须明白,做孩子的要掌握孩子应该做的界线。父母吵架是父母的事情,上一代人的事情由他们自行解决!当然他们吵架我们心理都不好受,可是没有办法,千万别把父母吵架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身上,这样你会背负一生的压力,这些东西本来不属于我们的。只需要告诉他们我们的感受就可以了。如果再吵架,你可以走开。

父母单独一方和你说对方什么,都要婉言的谢绝!不要站在父母中间,做父母之间战争的法官,这样会适得其反。

第三节尊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重视人伦道德,敬老尊老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

尊老是亲情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是说空话,而是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养成尊老敬老的习惯。

尊老是亲情的重要体现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

老年人最大的一个认知特点是:往事历历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几十年岁月痕迹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心里,过往的苦难与欢乐,让他们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中,是支撑他们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

而眼前的人和事,他们却绝大部分都记不住多少。由于长期独居,加上过往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可能给老人留下了心理阴影,大多数的老人性格孤僻、古怪。这就需要我们有加倍的热情和耐心,去融化老人的心结,取得老人的信任。

古代有一个叫黄香的人,9岁就以自己的才华和敬老而闻名。冬天的夜晚十分寒冷,小黄香读书到深夜,母亲叫他早点休息,他却钻进了父母的被褥。

父亲问他在做什么?

黄香从被褥里爬出来,说:“冬夜十分寒冷,我为双亲温一温床,好让二老歇息呀!”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出黄香对自己的父母是多么孝敬啊。老人,为社会奉献,为家庭奉献,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宝库。他们不仅养育我们,还以言传和身教向我们传播做人的道理,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魂。

我们要尊敬老人的生活方式和自主选择,要提供更多的便利,使老人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为老人创造颐养天年的环境,并创造条件使他们树立新的社会价值和家庭价值,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每个人都会变老,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经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在家里,许多老人都是先想到我们,再想到自己。所以,我们做什么事也应该先想到老人,再想到自己。我们不仅要尊敬家里的老人,还要尊敬别人的老人。没有儿孙的老人如果是你的邻居,就抽空跟他聊聊天吧!

尊老是一种重要的美德

尊老不是说空话,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养成尊老敬老的习惯。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尊老呢?

(1)奉献爱心

爱心是对长辈无日无夜的关怀,虽贫病交加而不弃,作为子女对老人要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心。因为老人曾经对社会作出过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子女操劳终身,倾注了全部心血。因此,当他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应当得到社会、子女和家庭成员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尊重、尊敬、赡养老人,既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起码要求,也是子女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奉献自己的爱心。在精神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经常与老人谈心,悉心进行心理疏导和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老人的想法和需求,消除孤独感、怀旧感、退化感,时时、处处、天天让他心情快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倾注孝心

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孝顺父母,尊敬老辈,天经地义。古往今来,多少敬老爱老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

为人没有孝道也就没有道德,而没有道德的人是不可能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服务社会、做好工作的。

我们要把孝敬老人当做做人的起码准则、道德的基本要求,当做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当做家庭必须做到的美德,把关爱、孝敬、尊重老人当做自己神圣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老人在世时,真正做到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顾他们,从精神上亲切热情地安抚和宽慰他们,让他们无论是在物质世界和还是在精神世界里都能够幸福地安享晚年。

(3)做到细心

奉献爱心,倾注孝心,不仅表现在语言上亲切热情,关心备至,让老人心情舒畅。更表现在行动上周密细致,细心照料,让老人感到温暖。

总之,我们要向老人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孝心、细心、耐心、恒心,让老人安心、放心、开心、舒心、宽心,形成温馨、和谐、融洽、和睦、美满的家庭氛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老人尽情享受儿女给予的关爱和温暖,健康生活,心情舒畅,晚年幸福。

温馨小提示

朋友们,其实尊老敬老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让我来给你再介绍一些好的技巧和方法吧!

1.不要公开顶撞长辈

老年人的自尊心很强,即使在家中已经不是处于主导地位了,但还是喜欢发表一些权威性的意见。对此,我们小辈切忌公开顶撞,特别是在外人面前公开顶撞,会使老人接连几日耿耿于怀。而尊重他们的意见,则会使他们高兴。

还应注意,老年人往往习惯于过去曾经成功地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尽管有些方式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但他们仍要坚持,表现出明显的固执现象。

对老人提及的一些似乎可笑的问题,不应嘲笑。对老人的固执己见,也不应顶撞,而应该耐心地把意见听完,采纳其中合理的成分。

2.不要限制老人活动

老人原来天天上班,接触的人和事很多,觉得不得闲。一旦退休,会感到生活冷落下来,甚至有被隔绝在沸腾生活之外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产生各种渴望,如渴望找点事做做,渴望与人交往,渴望小辈陪陪他。

因此,我们小辈不要替代老人做他们能做的事,使他们处于孤独状态。相反,应积极鼓励并安排老年人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使他们生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3.不要嫌老人唠叨

人到老年,由于对远事记忆良好,常常十分留恋过去的生活,并经常回忆和唠叨往事,乐此不倦。我们年轻的小辈想象未来比较多,因此,对老年人的这种叙旧往往不耐烦,这不应该。

怀旧现象是老人的一大心理特点,他们往往从怀旧中得到某些精神安慰,但过多沉湎往事也会对老人身心健康不利,因此,可多劝慰老人,使他们热爱现实生活。

4.不要厌烦老人的衰退

一些老年人由于视觉减退,不能胜任某种工作或参加某些活动而情绪消沉。由于听觉迟钝而再三询问,或者因误听别人的话而情绪激动。由于味觉失灵,对茶饭不满而发脾气等。

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往往使一些老年人感到自己已进入迟暮之年,所以明明身体没有什么不好,却觉得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我们小辈应体贴老人的这些心理变化,鼓励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第四节懂得用感恩的心孝敬父母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坚守不渝的价值取向,是炎黄子孙千秋不变的人格追求。

的确,父母是人的根本,是父母缔造了我们的一切,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

孝敬是亲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具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在家庭中要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一个人,如果对给予自己生命的辛勤哺育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道报答,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人生来就该有的良心,那是没有道德可言的。

然而,近年来,我们从报纸上、电视上不断看到关于父母因儿女虐待而不得不诉诸法律的新闻报道。还有“他(她)不管父母,我也有权利不管!”这些话,出于儿女之口,听了实在叫人心寒!我们还有些人认为,给父母亲吃的、穿的、喝的,或者每个月往家里寄几个钱就是孝敬父母了,其实,这不一定是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和颜悦色,说话温和一些,脸上带着微笑。

一般来讲,父母对子女要求不高,并不是非要好吃好喝的,你把米饭、面条或者几个小菜往餐桌上一放,叫一声“爸爸妈妈,吃饭了!”父母吃起来也很香的。相反,你把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往餐桌上一摆,一言不发,再好吃东西,父母也吃不香。

其实,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

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们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有一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说:树想安静,可是,风总是不停地刮,它没法安静下来。儿女想孝敬父母,可是,父母快死了等不了了。

父母在时不孝敬,等他们去世了,又后悔莫及,那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孝敬父母,否则就来不及了。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给父母端茶倒水开始吧!

做到孝敬的方法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那么我们平时该如何做呢?

(1)不让父母寂寞

我们一定要有时间多陪陪他们,即使是忙时也要经常打电话问候,因为中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子女将自己孤单的放在一边。

(2)学会尊重父母

我们年轻人和中老年人会因所处年代的不同,阅历的深浅不同,而在看待某些事物或处理某些事件上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尊重他,你就会采纳他好的建议,处理事情会考虑得更全面。另一方面,如果你能够尊重他,你的一些好的意见,相信他也能采纳。所以,尊重是家庭中和谐相处最基本原则。

(3)经常换位思考

就是说要经常站在他们的角度多为他们考虑,这样在心理上你会觉得为他们做一些事是理所当然的,会觉得更轻松。

(4)用爱说诚实话

很多时候,我们有责任表达自己的看法,关键是要找准时机,用爱心说诚实话,话说得温柔而坚定,让父母感受到爱,也明白自己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5)培养积极兴趣

其实依赖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只是程度的不同,面对一些依赖倾向比较明显的父母,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他们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协助他们培养新的兴趣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准备一些书籍、杂志,让父母一起阅读,培养新的爱好和习惯,甚至可以留作业给他们,请他们看完后写读后感,然后一起讨论。

(6)建立交流机制

我们儿女应该和老人之间建立起一些规矩和规则,会让彼此懂得尊重、体谅和包容对方。比如有的老人报怨说:为了等孩子们的电话,每天都不敢出门!其实这就是我们没有和父母建立交流规则的后果,其实很简单,我们和父母约好某个时间,只要父母在那个时间等就可以了。

(7)制订幸福计划

我们可以请父母用一张纸写下他们一生中最想要实现的梦想,包括现在最想要做的事情、最想去的地方、最想买的礼物、最想要结交的好友等,然后协助父母去思考如何可以达成自己的梦想,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和支持,陪伴他们勇敢面对新的挑战,重建新的幸福生活。

温馨小提示

你是不是已经很长时间没与自己的父母沟通过了,其实孝敬并不是要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有时只是要与父母多谈谈话,聊聊天而已。现在让我来教你一些与老人交谈的技巧吧!

1.态度

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脸上常带微笑,让老人能感受到你的亲切感。

2.位置

不要让老人抬起头或远距离跟你说话,那样老人会感觉你高高在上和难以亲近的,应该近距离弯下腰去与老人交谈,老人才会觉得与你平等和觉得你重视他。

3.交流

你的眼睛要注视对方眼睛,你的视线不要游走不定,让老人觉得你不关注他,同性间可以摸着对方的手交谈。

4.语言

说话的速度要相对慢些,语调要适中,有些老人弱听,则必须大声点,但还要看对方表情和反应,去判断对方需要。

5.了解情况

要了解老人的脾气、喜好,可以事先打听或在日后的相互接触中进一步慢慢了解。

6.选择

要选择老人喜爱的话题,如家乡、亲人、年轻时的事、电视节目等,避免提及老人不喜欢的话题,也可以先多说一下自己,让老人信任你后再展开别的话题。

7.赞赏

人都渴望自己被肯定,老人家就像小朋友一样,喜欢表扬、夸奖,所以,你要真诚、慷慨地多赞美他,他就高兴,那谈话的气氛就会活跃很多。

8.应变

万一有事谈得不如意或老人情绪有变,尽量不要劝说,先用手轻拍对方手或肩膀作为安慰,稳定情绪,然后扯开话题。

9.耐心

老人家一般都比较唠叨,一点点事可以说很久,你不要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要耐心地去倾听老人的话。每个人都会变老,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经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第五节隔代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当今家庭,有不少孩子与祖辈,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系密切,而与父母相对要疏远一些,甚至有些祖辈与孙子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互相间的精神寄托。这种祖辈对孙辈超乎对子辈的感情,俗称隔代亲。

了解隔代亲的原因

隔代亲几乎是家庭中常见的一种普遍现象,老年人的隔代亲,蕴藏着不少心理学上的道理。其实,我们很多老人在儿女们年少时,并不是不想亲他们,而因忙于工作等因素而未能顾及。而老人们现实大多有相当多的闲暇时间,潜在的爱幼心理自然会在幼辈身上尽情释放。

小孙辈代表着天真和纯洁,而成人世界中不仅充满着竞争与挑战,而且还可能存在欺骗与陷阱。我们失去了社会竞争力以后的老年人,当然渴望多多接触小孙辈。

小孙辈代表着生命和活力。一个只有老年人和成人组成的家庭,往往显得过分死板或严肃。若有个淘气的小孙儿,虽然需要大人们的细心照料,但他们的童稚也带来了非常多的快乐。

小孙辈行动活跃、爱思考问题。我们老年人与小孙儿相处时,会因跟随着他们的活动而使身体得到锻炼,也会因跟随着他们的思考而运作头脑,以致忘却了心中的烦恼和忧愁,这样可以延缓身心的衰老。处在衰退期的老年人,更愿接近这些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孙儿们。

我们的儿女们大多忙于工作等其他事务,没有多少时间陪伴老人。而小孙辈们可以拥有比他们的父母更多的时间,去到老人身边做伴。这样最能解除老年人的寂寞和孤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宽慰,甚至还会焕发起老年人尚未泯灭的童心。

认识隔代亲的利弊

隔代亲有一定的优势,也有一定的缺点。具体来说,隔代亲有三大优点:

一是对孙辈的发育成长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识经验丰富的祖辈的超前引导才脱颖而出的。

二是对子辈有利。子辈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教养,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于事业。

三是对祖辈有利。不仅可以解除孤寂,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以老有所为,发挥余热。这种与孙辈玩耍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但隔代亲的优越性尽管不少,同时却也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儿童健康成才的隐患。

一是会延长“童稚心理”时期。一些祖辈人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他们对孙辈们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

二是导致教育的“脱代”。祖辈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之前,时至今日,他们中不少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之前。在与孙辈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的世界观无意中会隔代传播,以至增加孩子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难度。

三是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阂。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的是祖爱孙偏宽,而父母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

隔代亲有利有弊,处理不适当,就会影响家庭关系。希望我们年轻的家长能扬长避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和祖辈多沟通多商量,获得祖辈的认可和支持,如此可以更好地让孩子在祖辈的爱护下健康成长起来!

处理隔代亲的技巧

隔代亲有利有弊,这就需要我们要多思考,多学习,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真正享受到晚年的天伦之乐!

(1)以身作则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有时大人做的不对了,允许孩子当面讲。孩子当面指出长辈缺点的时候,也正是加强他养成该方面好习惯、好观念的绝佳时机。

(2)说话算数

答应孩子的就一定要办到,但不要轻易承诺。

(3)多多表扬

看到孩子有了进步,就及时肯定,及时表扬,以巩固他的优点和长处。多表扬少批评,指正孩子缺点时,要讲究方式方法,让他乐于接受。大人还爱别人“戴高帽”,何况孩子呢!

(4)多多鼓励

面对困难时孩子会胆怯,犹豫,如打针、喝中药、怕黑等,那就用鼓励的办法解决。

(5)疼爱有度

我们一直提醒自己,千万不能一味惯着他、顺着他,疼爱也要有节制。要让他在家里也要保持在幼儿园培养的良好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不时给他出个难题,让他受点挫折,经历点小磨难。

(6)以理服人

讲道理是一味灵丹妙药,对待懵懂的孩子更需要多讲道理,遇事别动不动就训斥打骂。另外,在教他文化知识、生活常识、社会知识之余,再多教一些做人的道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7)不要越位

既不越孩子的位,不大事小事包办,也不越孩子父母的位,不当孩子的保护伞,尊重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多和父母亲近,不要让隔代亲胜过父子情、母子情。

温馨小提示

你是不是对自己的孙子孙女疼爱有加,但却因此与他们的父母产生了矛盾。现在让我来教你一些正确处理隔代亲的技巧吧!

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而,祖辈与父辈应当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不要妨碍和过多包揽,干涉自己的子女对孙辈的正面教育。尤其切忌当着第三代的面进行指责和干涉。这样做可以减少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或者由此造成的不必要的冲突。

当好孩子的语言、生活和行为教师,做出表率。这是因为老人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甚至音容笑貌、待人接物等,孙辈们都看在眼里,印在心里,并易于效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第三代要有节制地爱。教育学家们曾经把对孩子的爱分为4种:娇纵的爱、专横的爱、包办的爱、明智的爱。我们只能采用对孙辈明智的爱。凡是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决不能依顺迁就。孩子做错了事,坚持耐心教育,以理服人。

切忌护短。护短的最大恶果,是让孩子是非不分、曲直不明,长此以往,会使孩子逐步走上邪路。护短的老人是“近视眼”,从眼下看,孩子也许可以受到自尊心的保护和短暂的满足。但从长远看,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品格出现问题时,反过来会埋怨长辈未能及时纠正而受其害。

第六节啃老行为是对生活的逃避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是靠父母供养而自己一直未“断奶”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啃老”是一个与家庭不能分割的概念。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在家庭中,啃老族阵营有扩大之势,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有许多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

认识啃老现象的原因

一边是我们劳力劳心的父母,一边是赖在父母怀里不“断奶”的子女,与赡养老人相对应,我们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啃老。传统上我们以经济独立作为长大成人的标志,但现在我们许多年轻人已成年,有谋生能力,却主动或被动放弃了谋生欲,依旧靠父母养活自己。

据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生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啃老族的出现,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家庭本应成为子女的最初课堂,子女的责任感本应在家庭教育中得到生成。而我们已成年的独生子女,正是啃老族的主要构成人员,我们从小一直被捧着成长起来,养成了任性,缺乏责任感,不能完全独立的性格。

当我们步入社会后,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人际关系上,遇到哪怕一点小小的困难和挫折,很多人都会表现出不适应,再次退缩到父母的“羽翼”之下。

就业压力是促成我们啃老族阵营扩大的另一个原因。受长期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显著提高,而是盯着公务员、白领金领等热点稀缺职位不放,在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一旦遇到不如意,我们便退回家里“避风”。

面对就业的严峻形势,我们一些大学生根本就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有就业能力和机会也不想就业。在我们看来,不就业可以逃避眼前面临的困难。然而,我们生活得并不如意,前途未卜,生活空虚,所以我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其他人要更大一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待业时间的延长,我们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渐下降,存在被职场边缘化的风险,造成更难找到适应自己的工作的尴尬局面。

啃老是我们对生活的逃避,逃避的最终结果是让我们成为一个废人。问题的严重性决非到此为止,啃老族不但影响老一代人的生活,更会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对父辈,我们缺乏赡养能力。对子女,我们无力承担教养责任。如此下去,这就不仅是可怕的家庭问题,而且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问题如此严重,岂能再等闲视之?解决啃老族的问题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从心理学角度说,关键是两代人共同来积极进行心理自救。

消除啃老心理的方法

啃老心理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我们要真正从心里重视起来才能最终取胜。我们该如何克服啃老心理这个顽疾呢?

(1)转变观念

由于传统亲子观念的影响,我们父母无怨无悔地为子女倾尽毕生财力、精力,直至子女成年,都无法从这种无条件全方位奉献的惯性中解脱。

所以,拯救啃老族,我们父母首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亲子观念,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真正切断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彻底破除亲子一体化心理。父母要深刻认识到,即使亲情再浓,两代人也是彼此独立的人。

(2)调整认知

我们有些年轻人是由于虚荣心理或攀比心理,而陷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中,无奈之下开始了啃老的生活。不用说放弃工作逃避在家者,就是有些盲目考研者也是这样。所以要调整认知,改变就业观念。

我们年轻人应该深刻认识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刚刚开始人生,最大的光荣是自己养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何况从社会责任感而言,就业是成年人的基本标志之一。经济上不能独立的人,何谈作为人的社会意义,又何谈人生?

(3)挑战自我

如果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透视,可以说,不管哪种原因,我们啃老族的内心深处没有一个人能有真正的好感觉。

因为啃老意味着寄生,作为一个年轻人,寄生生活绝不会找到心灵的安宁。因为寄生是一件羞耻的事,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们年轻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勇于挑战自我,从而激发独立意识,激发自强精神,激发尝试的勇气,进而激发自立的潜能。

(4)拿出行动

其实,我们不少年轻人内心并不认可在家里啃老。因此,经过上面的心理调整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拿出行动了。

在行动之前,常常会有一种心理定势,习惯把事情想象得很困难。这就是有些人放弃行动的心理原因。但是,一旦我们行动起来,会发现事情比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5)逐步前进

为了减少行动中的困难,我们最好在行动上采取小步子的策略,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必要时可以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比如,第一步是开始承担家务,第二步是勇敢走出家门,第三步尝试比较容易适应的短期工作,第四步从事比较长期的工作,第五步再谋求比较理想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每一步小小的成功来不断自我强化,促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温馨小提示

你现在还是啃老族的一员吗?想没想过离开这个家族,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愿意,让我们来一起努力吧!

1.认清专长,加强实践

你可以利用网上的一些职业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专长和适合的职业。根据自己的专长锁定几个职业,尽可能地找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多了解情况,做到心明眼亮,为最终选定职业打下基础。

另外,联系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是了解社会和职场的最佳方式,不管是对在校学生,还是已经毕业的学生都适用。实习期间不必过多地看重工资待遇等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增加工作经验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可以多选择几个实习单位,以了解不同职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与其坐在家里调整心态,不如在反复实践中作出判断和选择。

2.改变观念,长线发展

就业不能老盯着热门,在成为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应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适合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一些工资低、待遇差的工作更能锻炼人。

你要让自己具备先从基层做起,不断给自己充电的长线发展心理,这比那些一心一意只抢短线,企图一步到位的行为更理智。

第七节正确地看待父母的唠叨

爱唠叨,是很多家庭中父母的共同特性,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会产生一种强烈地追求自主的欲望。当这种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就容易产生矛盾,从而使亲子关系蒙上阴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父母的唠叨呢?

认识父母爱唠叨的原因

(1)性格上的原因

一般性格软弱和紧张型的人容易唠叨。唠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现,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次地重复,就像有的人出门的时候,不相信自己已经关好了门,还要重复去看一次一样。软弱和紧张型的人是不相信自己的话别人已听见,不相信别人会照着自己的话去做,所以要重复,要唠叨。

(2)思想上的原因

孩子身上寄托了父母所有的希望,有的父母甚至将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也寄托到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

但简单的理想“位移”,十有八九会给孩子增添一股无形的压力。孩子实现了父母的理想,当然是皆大欢喜,而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步骤去做,便会十分着急,为了加强督促,不自觉地就开始了唠叨。

(3)子女方面原因

父母乃至祖父母骄纵、溺爱,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的习惯和唯我独尊的心理,很多家长都反映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有的家长明显感到言语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没找到其他的好办法,于是错误地认为,遇到孩子不听话,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三次不听就说五次,只要自己多说几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吧。

(4)观念方面原因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对事物逐渐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作为父母一代,跟子女成长的时代不同,接触的事物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父母往往不能正视这一点,以老观点、老办法看问题,还把自己奉行的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没有从子女的角度去思考,不了解子女在想什么。

当父母采用简单的限制和唠叨的方法时,会产生诸多的不良后果,如导致孩子与父母分心,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不听话,父母唠叨。孩子更加不听话,父母更加唠叨,这样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去,代沟也越来越深。

父母力求避免唠叨的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要想产生良好的效果,在与子女交流的过程中,切不可一味地将唠叨当做“万金油”。因为唠叨只能使孩子反感,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唠叨,做个孩子喜爱的父母呢?

(1)该放手时就放手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需要家长一直在身边教导“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在孩子们具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多多放开手,让孩子有自由成长的空间,哪怕错了,也能使孩子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以后自然会总结、寻找正确的方法去做。

(2)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长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觉得他们一直是长不大的“小宝宝”,而要看到孩子各方面所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及时地肯定表扬,变唠叨为表扬,鼓励孩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学会换位思考

这个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原则同样适用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自己的父母当年也这样唠唠叨叨,一句话重复上十几遍,自己会是什么感受。

(4)放下父母的权威

当您的孩子觉得您“好烦”的时候,不妨坐下和孩子好好交流一下:“你觉得妈妈(爸爸)哪里烦了?刚才的话是不是只要说一遍就记住了?下次是不是只需要说一次你就能够做到呢?”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变单向的唠叨为父母和子女间双向的对话交流。这不仅能够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为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为了解孩子提供良好的帮助。

俗话说得好:“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了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有时候真需要父母们以静制动,多体会体会无声教育的感觉。

子女应对唠叨的策略

子女应站在父母的角度,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感恩父母,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从而达到帮助呵护家庭关系的目的。具体应做到如下几条:

(1)要表示理解

子女对父母首先要表示理解,而后想办法应对。唠叨问题只是生活中很小的矛盾,需要我们去解决。这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2)要学会沟通

当子女认为父母的观点不对,影响自己的学习时,应当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试着说服他们。若不行,可以策略应对,保持沉默。

(3)要学会倾听

父母的唠叨大部分是为我们好,所以,子女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容忍他们的唠叨,就是不爱听也装作认真地听,时间久了,他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温馨小提示

您的父母也许也爱唠叨,那么,您该如何去应对呢?

1.先想想自己做得够不够好,如果真的不好,就应该认真听听,并争取改正。

2.如果父母说的不对,您就等他们说完了,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尽量消除他们的疑惑。

3.尽量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达到了父母的意愿,他们就不会说了。

4.如果父母说的是没有意义的唠叨话,就耐心听完,不要发表意见,等他们说完了,您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第八节消除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空巢老人就是指我们子女不在身边,只有两位老人或者独自居住的老年人。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今天,空巢家庭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客观地说,没有子女在身边的老年生活无疑是孤独寂寞的,是无助的,然而对于很多空巢老年人来说,空巢这个事实又是无法改变的。那么作为做子女的,应该如何努力化解空巢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呢?

认识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

子女不在身边往往导致空巢老人心理孤独,从而成为各种心理问题的直接诱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

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疾病、胃、肝脏疾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各种疾病开始频频“光顾”老人,这使空巢老人产生深重的危机感。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主要有哪些呢?

(1)失落感

失落感是指自认为失去人生价值的一种失魂落魄的感觉。一般情况下,引起空巢老人的失落感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生活的目标。空巢老人在失去了社会角色、职业角色之后,常常把精力都集中在对子女的关心照顾上。

子女的离去使空巢老人失去了服务的对象和生活的目标,破坏了原来的忙碌而有节律的生活规律。

夫妇俩的空巢家庭还可以相互关心和照顾,从而得到安慰,而单身空巢老人面对太多富余时光常常感到难以适应,会觉得精神空虚,无所事事而产生烦躁不安或心情沮丧情绪。

(2)孤独感

孤独感是指一种无依无靠,无奈无助的感受。人类是以社会群体中为基本生活方式的群体,所以,很少有人会喜欢孤独。

空巢老人离退休以后,在社会大环境的生活机会减少,而在家庭小环境的生活机会增加。当子女离家而去,自己面对“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单调生活,每日除了进餐和睡眠之外无事可做,自然会产生孤寂凄凉的感觉。

特别是空巢丧偶老人孤独感尤为明显。如果再伴有躯体疾病常可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甚至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

(3)衰老感

衰老感是指自我感觉体力和精力迅速衰退,做事力不从心的感觉。人生进入老年期以后,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便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减退,衰老是一个进行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我们空巢老人既失去了社会生活中紧张、忙碌的工作环境,又失去了与子女在一起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特别是那些有失落感和孤独感的空巢老人可产生体力下降、精力不足、记忆力减退、疲乏无力等多种不适的感觉而加重衰老的症状。

(4)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抑郁心境、体验不到快乐、无原因持续感到疲劳、睡眠障碍以及食欲减退等。

有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空巢家庭,而且老年抑郁症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

(5)焦虑症

我们空巢老人的焦虑症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有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精神十分紧张。或认为病情严重,不易治疗。或认为问题复杂,无法解决等,即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其焦虑情绪。可见到患者面容紧绷,愁眉紧锁,坐立不安,搓手顿足,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常有刻板重复的、无意义的小动作。

有焦虑症的老人常伴有心悸、出汗、发抖、口干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及忧郁或疑病症状,此外还多有睡眠不良,难以入睡,多恶梦或夜惊等表现。

正确对待空巢老人的方法

随着时代前进,空巢现象势必日趋增多。我们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包括我们老人自身在内的所有人重视。

(1)子女关心

对待空巢老人,光有社会重视还不够,关键是我们子女的关心与爱护。子孝父心宽,子女对待老人经济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保障,生活上给予照料,精神上给予慰藉,是心理救援的主要内容。

作为子女不但要尽好经济赡养的义务,更要重视精神赡养的义务。特别是长年在异地工作的子女,即使再忙,也应常回家看看,这对于空巢老人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救援。

(2)亲友帮忙

亲帮亲、邻帮邻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我们主张与人为善、与邻为善,邻里间要从做好事出发,帮助空巢老人购物、买菜、扫地、抹桌,陪伴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等,甚至于陪伴老人去看医生。

(3)心理自救

常言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心理自救,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空巢老人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子女是父母的义务。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过分去依赖子女,父母会失去尊严,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造成小家庭的不和睦。

在人与人之间,我们应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对子女更应如此。我们要体谅他们培养下一代的劳累,各方面帮助他们一些,也是老年人最大的乐趣,千万不能以“我是生养你们的”为借口,要求回报,过分讲究享受。

另外,融入社会也很重要。离退休是人生一大转折,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正确定位。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快乐的要素。

上老年大学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应当广交朋友,互相关怀,喝茶聊天,结伴旅游,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总之,我们老年人更要自取其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温馨小提示

你也许因为子女不在而感到心里空落落的,事实这主要是心理因素在作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不难,在感到孤独时,可以制订一个社会交往计划,现在我来教你一些好的办法吧!

开始时,你的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在交往过程中,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

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

另外,我们空巢老人还应让婚姻焕发青春。少年夫妻老来伴,孩子离巢,老年夫妻应及时将情感转向老伴,从而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情感真空。 R1A4c0bE7+tVxXssBsi3VNZWSHWL3E4N0X2ul5iRGjQnYqCIIZOzrQ3HuL3Muk0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