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生儿婴儿护理实用百科
万理

Part 1 0~7天襁褓中的小人儿

新生儿生长与发育

新生儿发育指标

新生儿生理特征

头面部

头颅:正常足月出生的新生儿头颅呈椭圆形,相对较大,头长大约占身长的1/4;颅缝尚未闭合,如果分娩时受过产道挤压会发生边缘重叠,这时用眼看或者用手摸时有条线状突起的骨边缘,若重叠程度不严重,则随着新生儿头部的生长均能重新长平。尽管出生时头颅骨已较硬,但如果护理不当或睡眠姿势不恰当仍会造成偏头、扁头等头颅畸形。

头发和头皮:新生儿的头发稀松细软、条纹清晰。有的新生儿头皮会出现较软的包块,多数是受产道挤压导致皮下组织水肿而形成的“产瘤”,少数也可能是血肿,父母不易区别而应由医生来诊断;产瘤一般能够自行消退而不必作特殊的处理,血肿一般也能全消但其中少部分可能不会完全消退而出现局部突起的硬块。

颜面:新生儿出生时还会有颜面浮肿的现象,特别以眼睑浮肿者为多,新生儿颜面浮肿的现象一般在一周内即可消失。

眼睛:新生儿的眼睑处可见到微小的出血点,此时新生儿的眼发育尚不成熟,有一个生理性远视过程。有一些细心的妈妈还会发现自己的宝宝有眼眵,父母不用担心。大部分新生儿眼运动不协调,常有生理性斜视,一般在2~4周时消失。

鼻:新生儿鼻软骨已经具有正常的硬度,鼻孔常被黏液堵塞而影响呼吸、吃奶,妈妈必须及时清理。由于分娩时受到产道的挤压,新生儿看上去像是塌鼻梁,父母不用过于担心,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宝宝的鼻梁自然会长高。

嘴:新生儿口腔内牙龈和硬腭上有小白点,俗称“马牙”,属于正常现象,一般生后2~3周逐渐消失。

耳:新生儿耳软骨发育良好,已形成耳廓。出生2~7天后开始有听觉,2~4周时能较专注地听外界的声音。

早产儿头部:早产儿头长大约占身长的1/3,头发呈短绒样,囟门大,颅缝可分离,耳廓软,额部有皱纹。早产儿生活能力比足月儿差,需要特殊护理。

不管足月儿还是早产儿,由于新生儿头部都相对较大,但头部和脊柱肌肉力量还不足,因此,刚出生的新生儿都不能抬头。

皮肤黏膜

新生儿出生后,皮肤覆盖着一层灰白色胎脂,有保护皮肤和防止散热的作用。皮肤皱褶处的胎脂可于产后6小时用消毒植物油或温开水轻轻擦去。新生儿皮肤薄嫩,易受损而发生感染。洗澡宜用无刺激性肥皂,浴后用软毛巾吸干体表,皱褶处可抹少许滑石粉。

躯干四肢

新生儿的躯干相对比较长,手臂和腿相对比较短,脊柱是直的,四肢肌肉的紧张度较高,呈外展和屈曲姿势;胸廓大多呈椭圆形,少数也有略呈桶状,胸围比头围稍小;乳房可以摸到乳腺小结节,乳头突出,乳头周围的颜色略深;腹部凸凸鼓鼓但柔软;脚底皮纹布满整个脚底,手指甲和脚趾甲超过手指和脚趾末端。

与正常足月儿相比,早产儿肢体更显细小,脊柱也是直的;摸不到乳腺结节;脚底皮纹很少而且只分布在脚底前部,多数为1~2条,脚后跟光滑;手指甲和脚趾甲软且短,一般没有超过手指和脚趾末端。

生殖器

足月新生儿的生殖器官看起来有些肿胀且颜色发黑,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因为胎内受到母体激素的刺激和分娩时过多体液的汇聚所致。

女婴的阴部肿胀大约在一周内会慢慢消失;男婴阴囊中的过多液体可能要存在几周或几个月。男婴的阴茎大小可不一样,龟头和包皮可有较松弛的粘连;阴囊皱襞较多,睾丸多已降入阴囊。部分男婴因局部发育不完善可有轻度睾丸鞘膜积液而导致阴囊两侧大小稍有不等,大多数能在一年内自行消失,若长期不消或阴囊两侧大小明显不等则应该到医院检查。女婴的大阴唇已发育,大阴唇能盖住小阴唇及阴蒂。

早产男婴的阴囊皱襞少,睾丸往往还未降入阴囊;早产女婴的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体温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保温能力差,散热快,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所以体温不稳定,应注意保暖。特别是在出生时,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1小时内体温可以下降2℃,以后逐渐回升,12~24小时内应稳定在36℃~37℃之间。

大、小便

大便:新生儿大多在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泄墨绿色的黏稠大便,称为胎便。如果超过24小时仍无胎便排出,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症或先天性巨结肠症。开始喂奶后,一般2~4天就可以排净胎便。由于喂奶,大便会逐渐转为黄色糊状,一般每天3~5次。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通常大便次数较多,有的几乎每次喂奶后均有大便排出,而且很软,有时会出现黏液或者排出绿色大便。喂配方奶的新生儿则大便次数较少,有的甚至2~3天才排便1次,大便较干,颜色淡黄,只要新生儿吃奶好,体温不超过37.5℃,都属于正常。

小便:新生儿出生时肾单位数量已和成人相同,但发育不成熟,滤过能力不足。肾脏浓缩能力差,故尿色清亮,淡黄,每天排尿10余次。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应排第一次小便,如果吃奶少或者体内水分丢失多,或者进入体内的水分不足,可出现少尿或者无尿。这时应该让新生儿多吸吮母乳,或多喂些水,尿量会多起来。

呼吸系统

新生儿鼻腔短,无鼻毛,后鼻道狭窄,血管丰富,容易感染,发炎时鼻腔易堵塞,出现呼吸与吮吸困难。新生儿的呼吸肌发育差,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小,膈肌上下移动明显,呈腹式呼吸,呼吸时嘴合拢,肋间或肋骨下面的尖突处是平的。新生儿呼吸既快又浅,每分钟约40次,有时还伴有咳嗽、打喷嚏。肺不能充分扩张、通气、换气,易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青紫。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又由于呼吸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还会出现呼吸节律不齐,早产儿更为明显。

血液循环

新生儿出生后随着胎盘循环的停止,改变了胎儿右心压力高于左心的特点和血液流向。卵圆孔和动脉导管从功能上的关闭逐渐发展到解剖学上的完全闭合,需要2~3个月的时间。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偶尔可以听到心脏杂音。新生儿心率较快,每分钟可达120~140次,且易受摄食、啼哭等因素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故肝、脾常可触及,四肢容易发冷和出现青紫。

消化系统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有舌乳头,唇肌、咀嚼肌、两颊的脂肪垫发育良好,故出生后即具备较好的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早产儿则较差。新生儿出生时唾液腺发育还不完善,唾液及唾液中淀粉酶分泌不足,导致口腔黏膜干燥且容易受损。此外,新生儿可出现生理性流涎。

新生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不能有效的抗反流,常发生食管返流,一般到9个月时消失。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配方奶为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胃容量分别为出生时30~60毫升,1~3个月90~150毫升,1岁时250~300毫升。

新生儿肠道较长,分泌面及吸收面较大,有利于消化吸收。但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早产儿肠乳糖酶活性低、肠壁屏障功能和肠蠕动协调能力差,因此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细菌经肠黏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和粪便滞留或功能性肠梗阻。

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3~4个月时增多。但胰淀粉酶活性较低,一岁后才接近成人,故不宜过早地(生后3个月以前)喂淀粉类食物。新生儿的胰脂肪酸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较低,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完善。

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体积相对较大,其重量占出生体重的10%~12%;但脑沟、脑回、神经鞘未完全形成,大脑皮质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神经系统功能尚不完善,他们最初的行为主要是通过皮层下中枢完成的无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功能和对外界环境的最初适应。随着日龄的增长,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下,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完善,许多无条件反射逐渐消失,而条件反射逐步形成,这标志着儿童心理的产生。

新生儿对各种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定位不准,有一点不舒服如尿湿、疼痛、过冷、过热等,容易出现全身反应(如哭闹、烦躁、手脚乱舞乱蹬等),对良性刺激如妈妈喂奶等出现高兴反应时也表现出手舞足蹈。因小儿对刺激的反应往往手舞足蹈,因此,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宝宝的手脚碰到危险物品,以免发生意外。

感官发育

视觉:新生儿的双眼运动不协调,有暂时性的斜视,见光亮会眨眼、闭眼、皱眉,只能看到距离15厘米以内的物体,所以要想让宝宝看到你,就必须把脸凑近宝宝。

听觉:新生儿刚出生时,由于耳朵里的羊水还没有清除干净,所以听觉还不是很灵敏。随着新生儿的听觉慢慢改善,对强烈的声音刺激会产生震颤及眨眼反应。如果用持续、温和的声音在离新生儿耳朵10~15厘米处进行刺激,新生儿会转动眼球甚至转过头来。当然,新生儿最喜欢听的还是妈妈的声音,大概是因为在子宫里听惯了妈妈的语调。

触觉:新生儿的触觉在刚出生时已经很灵敏了。他喜欢妈妈怀里的那种温暖的接触,喜欢大人轻柔地抚摸他的身体,这种接触让他感到安全,仿佛回到了在妈妈子宫里被羊水和软组织包裹的那段温暖的日子。嘴唇和手是新生儿触觉最灵敏的部位,他会经常吸吮手指来获得满足。

知觉:知觉是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研究表明,刚出生后两天的新生儿就可以分辨人脸和其他形状,他们看人脸的时间比看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时间长。对出生至6个月的宝宝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视觉偏好,他们凝视人脸图片的时间几乎是任何其他图片的两倍,宝宝似乎天生对人感兴趣。其实,宝宝并非对人脸感兴趣,而是对人脸的轮廓和曲度感兴趣。

味觉和嗅觉:新生儿出生即有味觉和嗅觉,能感受到甜、酸和咸,对他不喜欢的味道会表现出不愉快的表情,多数新生儿喜欢甜的味道。新生儿还能区别不同的气味,他喜欢妈妈身上的那种奶味,妈妈也能通过气味确定自己的宝宝,嗅觉成了母子之间相互了解的一种方式。

新生儿的科学喂养

母乳喂养的好处

母乳是最天然,最适合新生儿的食物,母乳喂养具有许多人工喂养所不可替代的优点,归结起来母乳喂养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母乳中含有新生儿生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各种营养素完全符合新生儿的成长需求。

母乳是最易于新生儿消化的食物,对新生儿大脑的发育非常重要。

母乳中特别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及多种免疫球蛋白,可以避免新生儿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

母乳是由妈妈的乳腺直接分泌的,温度适宜,对胃、肠道毫无刺激,而且污染机会少,哺乳方便。

母乳喂养是最有利于培养亲子关系的方式。在哺乳过程中母子肌肤密切接触,可以增强母子间的感情,并且妈妈可以及时感觉到新生儿的体温是否正常,及早发现某些疾病。

早产儿和出生体重低儿,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和能量的需求要超过足月新生儿。而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的妈妈乳汁中蛋白质的含量比足月新生儿妈妈乳汁高出近80%,且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的妈妈乳汁中乳糖含量也比较高,所以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更要及早进行母乳喂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生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新生儿吮吸母乳可以刺激妈妈的垂体泌乳素的分泌,促进泌乳,并能促进子宫的收缩,有利于产妇的子宫复旧和排尽恶露,减少产妇出血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母乳喂养还能降低妈妈患乳腺疾病的机率,有利于产后减肥,并迅速恢复体形。

初乳一定不能丢弃

女性产后5天内所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初乳颜色发黄,外观浓稠。旧观念认为分娩后最初分泌的乳汁是“脏”的,或认为初乳没有营养价值,应该丢弃掉,这是不对的。初乳不仅不“脏”,反而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对新生儿和妈妈都大有益处。

吃初乳对宝宝的好处

与成熟乳(满月后的母乳)相比,初乳的脂肪和糖的含量较低,适于出生后10天内新生儿的消化和吸收。黄色的初乳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A,有助于减轻新生儿感染的程度,增强新生儿抗感染的能力。

初乳还有轻微的通便作用,能有助于胎便排出,减少胆红素的含量,减轻新生儿黄疸。

初乳中的溶菌酶含量极高。溶菌酶是新生儿成长必不可少的蛋白质,它在抗菌、避免病毒感染、维持肠道内菌群正常化,以及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初乳中的生长因子能促进新生儿未成熟的肠道发育,为吸收成熟乳做准备,并有助于预防变态反应和对某些食物的不耐受性,即减少过敏。

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这些物质可吸附在病原微生物或毒素上,从而起到保护新生儿娇嫩的消化道、呼吸道以及肠道黏膜的作用,防止新生儿患呼吸道及肠道疾病。

喂初乳对妈妈的好处

1.喂新生儿初乳,可以促进妈妈的子宫收缩,还可以预防产后出血,有利于妈妈的身体早日恢复。

2.新生儿吸吮初乳,可尽早刺激妈妈的乳头,促进乳汁分泌,预防乳腺炎。

尽早让新生儿吸吮母乳

母乳喂养新观点提倡新生儿出生后20~30分钟,便可以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开始吸吮妈妈的乳头,最晚也不应该超过6个小时。刚开始哺乳时,妈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

早开奶的好处

乳汁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的过程,新生儿强有力地吸吮是对乳房最好的刺激。开奶越早、乳汁分泌就越多。

出生后6个小时内开奶的新生儿,其逐月体重增加量明显高于12小时才开奶的新生儿。如果分娩后10分钟便让新生儿吸吮母乳,其母乳喂养时限要比生后4~6小时再喂奶的时限长。

早开奶也有利于较快建立母婴感情,有利于妈妈产后恶露排出及子宫复旧等等。

没有早开奶的危害

新生儿如果不及早开奶,没有及时补充能量,出生后2~4小时血糖就会明显下降,从而影响新生儿的智力发育。

早开奶还有助于新生儿排净胎便,这样就不至于因胎便中的胆红素通过肠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再吸收回血浆中而加重黄疸。甚至从生理性黄疸转为病理性黄疸,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

现在的产妇,大多数都是住院分娩。而且,我国很多医院都开设了“母婴同室”,这对于保证早开奶,勤喂奶提供了许多方便。所以,产后半小时,妈妈应该争取让新生儿吸吮到乳头。

科学喂养,按需哺乳

要想科学喂养新生儿,就要做到按需哺乳。按需哺乳是指按照妈妈和新生儿双方的需要进行哺乳。

按需哺乳的含义与好处

在新生儿饥饿时进行哺乳。

妈妈感到乳房充盈时进行哺乳。

新生儿的睡眠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小时,如果新生儿睡眠时间较长,妈妈感到奶胀,应该唤醒新生儿并哺乳。

按需哺乳可以让宝宝频繁地吸吮,以刺激催乳素的分泌,使乳汁分泌得早且多;另外,频繁吸吮还可以预防妈妈发生奶胀,增进母子感情。

按需哺乳的做法

哺乳次数与间隔要逐渐形成规律,但不宜过度严守时间,一般每天哺乳不少于8次,夜间也要哺乳。

每次哺乳时间不需要硬性规定。正常情况下,每次哺乳15分钟左右即可。在生产后头一周内,奶量可能分泌较少,妈妈不必担心自己的奶少,要勤给新生儿喂奶,夜间也要勤喂奶,这样可以促进乳汁分泌。

哺乳后若妈妈仍有乳房胀满感,说明新生儿吸吮不足,可在短时间内进行补充哺乳。充分哺乳后的乳房应该很柔软。一般认为,让新生儿吃完一侧乳房再吃另一侧乳房比较好。

每周对新生儿的体重进行监测。如果新生儿第一周平均增重150克左右,2~3月内每周增重200克左右,即说明哺乳充分;低于此指标,则说明哺乳不足。

育儿问答:开奶前需要给宝宝喂糖水吗?

不需要,因为现在提倡“早开奶、勤喂奶”。当新生儿降临人间后半个小时便可以开始母乳喂养,最晚也不能超过6个小时。这样,宝宝就不会发生低血糖,也就没有必要在开奶前喂糖水了。

如何正确、有效地哺乳

对于初为人母的妈妈来说,哺乳可不只是让新生儿的小嘴与妈妈的乳头亲密接触就可以了,而是要让新生儿有效地吸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一学如何正确、有效地哺乳吧!

正确的哺乳方法

哺乳前,妈妈要先用肥皂洗净双手,用湿热毛巾擦洗乳头、乳晕,同时用双手柔和地按摩乳房3~5分钟,以促进乳汁分泌。

然后让自己保持舒适的体位,抱起新生儿,让新生儿与你胸贴胸、腹贴腹,让新生儿的嘴与你的乳头在同一水平位。用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放在乳房上、下方呈“C”形,托起乳房;若乳汁流得过急,可用剪刀式手法托起乳房。用乳头从新生儿的上唇掠向下唇引起觅食反射,当新生儿嘴张大、舌向下时,快速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入新生儿的口腔。

哺乳结束时,让新生儿自己张口,乳头自然就会从口中脱出。

哺乳的注意事项

妈妈坐着喂奶时,可以把新生儿放在腿上,喂奶侧的一条腿用凳子垫高些,以方便把新生儿斜抱在怀里。

无论采取什么姿势哺乳,最重要的是要让你和新生儿感到舒适。哺乳时要尽量放松自己,尝试采用卧位和坐位。取卧位喂奶时,应将新生儿置于身体的一侧,然后面朝新生儿侧卧,以奶头触及新生儿的嘴唇为好,为了便于喂奶,妈妈可以用枕头或手肘将上身支起一个最适宜的角度。

哺乳时一定要把乳头和乳晕的大部分放入新生儿的口中。贮存乳汁的乳窦紧贴乳晕下面围成一圈,新生儿就靠牙床对乳窦的挤压吸吮到乳汁,光靠叼住奶头吸吮是不可能吸到乳汁的。而且,新生儿为了吸到乳汁会拼命咀嚼乳头,让妈妈感到疼痛,乳头也易裂开。

如果乳房充盈过度使乳晕变得扁平而坚硬,妈妈应该先将乳汁挤掉一些,使乳晕区变得柔软有伸缩性,再给新生儿吮吸。否则,新生儿会叼住乳头咬来嚼去,使妈妈疼痛难忍。

对于特殊乳房,例如悬垂乳、平坦乳、大乳头、乳头内陷的哺乳方法,请具体咨询专业医生。

喂奶时,两侧乳房要轮流喂。如果这次喂奶先喂左侧乳房,那么,记住下次就应先喂右侧乳房。而且,每次喂奶都要尽量保证有一侧乳房被完全吸空,这样才能使乳汁源源不断地产生。

喂奶后要竖抱新生儿,轻拍其背,让新生儿打个“嗝”;这时妈妈一定要记得挤出剩余乳汁,并用少量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让其自然干燥,保护乳头部位的皮肤。

判断新生儿是否在吃奶

只是掌握了哺乳的方法,还是不够的,妈妈还要会通过“四看一听”,来判断新生儿是否真正的在吃奶。

看新生儿的下颌是否紧贴乳房:新生儿正确衔乳时,下颌应该是紧贴妈妈的乳房,鼻子轻轻地碰到乳房,但不会遮住鼻孔,呼吸很通畅。如果乳房挡住了新生儿的鼻孔,可以将他的屁股拉近点或稍微抬高乳房,让新生儿呼吸顺畅。

看新生儿的下嘴唇是否外翻:新生儿正确衔乳时,嘴唇应该呈外翻的形状,同时舌头会伸出来抵在下牙龈上方,并在乳头周围形成一个槽,以缓和来自下颌的压力。

看乳晕的外围部分:新生儿正确衔乳时,应该含住了大部分乳晕,从你的视野看去,只能看到乳晕的外围部分。

看耳朵前方的肌肉:新生儿正确衔乳时,你能看到他耳朵前方的肌肉会动,这表明他吮吸是有效的,动用了整个下颌。如果看到宝宝脸颊中间有凹陷,则表示衔乳不当,凹陷是宝宝嘴巴没有和乳房衔接好造成的。

听是否有“吧嗒吧嗒”声:如果新生儿吮吸时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这表明他没有正确衔乳,难以喝到乳汁。如果新生儿正确衔乳,应该能听到吞咽的声音。

育儿问答:哺乳期抽烟和染发有什么危害?

烟草中除了含有尼古丁外,还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吡啶、氢氰酸、焦油等,这些物质可以随着烟雾被吸收到血液中,进入乳汁,从而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同时宝宝在妈妈吸烟时会被动吸烟,容易使呼吸道黏膜受损。染发同样不被允许。现在使用的染发剂烫发剂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会通过乳汁传给宝宝,一般哺乳期建议不要染发烫发。

剖宫产妈妈如何哺乳

剖宫产妈妈的哺乳姿势

剖宫产的妈妈由于伤口的原因,起初很难采取顺产产妇的哺乳姿势。从而导致新生儿含乳姿势不标准,容易造成乳头疼痛或乳头皲裂。

因此,对于剖宫产的妈妈,学会正确的哺乳姿势,对自己和新生儿都很有利。下面是剖宫产妈妈常用的、比较有效的哺乳姿势。

床上坐位哺乳:妈妈背靠床头坐或半坐卧,将背后垫靠舒服。把枕头或棉被叠放在身体一侧,其高度约在乳房下边缘(妈妈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调节)。将新生儿的臀部放在垫高的枕头或棉被上,腿朝向妈妈身后,妈妈抱住新生儿,使他的胸部紧贴妈妈的胸部。妈妈用另一只手以“C”字形托住乳房,让新生儿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

床下坐位哺乳:妈妈坐在床边的椅子上,尽量坐得舒服,身体靠近床缘,并与床缘成一夹角。把新生儿放在床上,用枕头或棉被把他垫到适当的高度,使他的嘴能刚好含住乳头。妈妈就可以环抱住新生儿,用另一只手呈“C”字形托住乳房给新生儿哺乳。

床上侧卧:侧卧姿势是新生儿和妈妈面对面侧身躺着。为了让这个姿势更舒服,可以在妈妈的头下放两个枕头,背后放一个,上面的腿下放一个,新生儿背后也塞一个枕头。让新生儿面向妈妈,侧身躺在妈妈的臂弯里(如果妈妈还处于剖宫产后的恢复期,需要有人帮助调整新生儿的位置,让新生儿的嘴巴对准乳头)。侧卧姿势对夜间哺乳及午睡哺乳非常适用,但刚开始哺乳时,侧卧姿势并非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个姿势使妈妈不易于调整新生儿的头部,引导他衔乳。最好在新生儿养成了良好的衔乳习惯之后,再使用侧卧姿势。

需要明确的是,最初正确的哺乳姿势,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新生儿对乳头进行有效的吸吮,以促进射乳反射和泌乳素的分泌,以及让新生儿适应和习惯妈妈的乳头;正确舒适的体位和新生儿衔乳姿势的正确,还能够增强妈妈哺乳的信心,从而达到良性循环,使乳汁更加充沛。

刚分娩后没奶怎么办

剖宫产妈妈比自然分娩的妈妈下奶晚,又由于伤口的疼痛、哺乳体位的困难,从而使剖宫产妈妈产生了放弃母乳喂养的心理,而这样的心理更会进一步造成母乳不足。

在新生儿初生的两三天里,他们其实不会太饿,因为在这几天里他们正忙着排出胎便和肺里的羊水。妈妈需要每天保证让新生儿吸吮乳头至少8~12次,充分的吸吮既能让新生儿吃到富含抗体的初乳,还能刺激更快下奶。

如果实在没奶,新生儿哭闹不止的话,可以给他冲调一些很淡的奶粉或葡萄糖水,用吸管喂给他(切忌用奶瓶,以免造成新生儿乳头错觉)。一两天、两三天后,剖宫产的妈妈就会下奶了。

妈妈们对于母乳喂养总还是有些紧张,尽管它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尤其是剖宫产的妈妈。而母乳喂养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妈妈内心的沮丧、娇气和脆弱。你的信心、坚强、你对宝宝的爱,就是乳汁源源不断的根源,所以只要你坚持母乳喂养,你就一定能做得很好。

新生儿溢奶、呛奶

新生儿溢奶的护理

新生儿溢奶是一种很常见的生理现象。溢奶多发生在新生儿吃奶后不久,体位由抱着改为躺下时,也可在吃奶后活动时发生;溢出的奶多顺着新生儿的口角边流出,而不是从口中向前猛烈喷出,量可多可少;溢出的东西主要为刚吃下的奶或者稍经胃酸作用后形成的奶块,没有黄色胆汁或血液等成分;新生儿溢奶后精神食欲仍好,一般无其他不适。为了减少新生儿溢奶,妈妈应注意以下几点。

少食多餐。新生儿的喂奶量要依据日龄特点而定,第一天约每次30~40毫升,到第一周末逐渐增加到75~100毫升,主要是应符合胃容量,当然每个新生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喂奶时应将新生儿抱起来、头向上方斜躺在妈妈的怀里,妈妈一手托住新生儿的背部、一手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别放在乳房的上方和下方以托起整个乳房喂奶,如果奶流过急则可用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乳头上、下方适当按住或夹住乳房以控制奶流速度,避免新生儿吃奶过急引起胃部痉挛而导致溢奶。

人工喂养时奶瓶的奶嘴应充满奶而不能有空气。

吃奶后应将新生儿抱起来,让其头朝上趴在妈妈的肩膀上,并轻拍新生儿的背部,让他打嗝,排出咽下的空气后,再让他躺下。

喂奶后,最好让新生儿取右侧卧位,尽量不要多翻动和逗玩新生儿,以免奶液溢出。

如果新生儿溢奶严重,或溢奶呈喷射状,或溢出物颜色异常等则应及时找医生查看。

新生儿呛奶的护理

有的妈妈奶水比较充足,新生儿吸吮时,流速比较快,就容易造成新生儿呛奶。其实,只要哺乳方法得当,就可以有效避免新生儿呛奶。为了防止新生儿呛奶,妈妈可以采取下面的喂哺姿势:在给新生儿喂奶时,脚踩在小凳上,抱好新生儿,以拇指和食指轻轻夹着乳头喂哺。

另外,当妈妈奶胀时,可以先用吸奶器吸出来一些,奶流速度减慢后再喂新生儿,这样会减少呛奶的概率;人工喂养时,妈妈要给新生儿选择合适的奶嘴,奶嘴孔不要太大,这样可以控制新生儿吸入的奶量,避免新生儿呛奶。

育儿问答:宝宝拍嗝后为什么还会溢奶

在宝宝打嗝后,不要马上让宝宝躺下,要让宝宝背靠着妈妈的身体坐着入睡。宝宝经常会在20~30分钟左右再打嗝。如果宝宝在坐位打嗝,就不会大量溢奶。因为宝宝的胃如同竖放的瓶子,上部分都是空气,宝宝的膈肌收缩时,会排出空气,不会带出大量的奶液。等打嗝后再把宝宝放到床上,让他右侧卧位睡下。

新生儿日常护理

细心观察并呵护囟门

新生儿出生时,颅缝尚未长满,形成一个菱形空间,没有头骨和脑膜,医学上称为囟门。

新生儿的头顶有两个囟门,位于头前部的叫前囟门,斜径约2.5厘米,6~7个月骨化后逐渐缩小,1~1.5岁闭合。位于头后部的叫后囟门,约0.5厘米,生后2~4个月自然闭合。但部分宝宝在出生时就已闭合,这也属于正常情况。

新生儿囟门的位置一般比较柔软,有时甚至能够看到其头皮在跳动。

适当的清洗是有必要的

很多人认为新生儿的囟门是禁区,不能摸,也不能碰。其实,必要的保护是应该的,但如果因此而不敢清洗新生儿的囟门,反而会对新生儿的健康有害。新生儿出生后,皮脂腺的分泌加上脱落的头皮屑,常常会在前、后囟门部位形成结痂(因为这里软,脏物易于存留),不及时清洗会使其越积越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还会引发脂溢性皮炎。要是结痂后再用手去抠,很容易损伤新生儿的皮肤而引发感染。

细心观察新生儿的囟门

囟门可以反映新生儿头部以及身体的发育情况,妈妈在护理新生儿时,要细心观察新生儿的囟门,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并及早做出应对措施。其主要异常有以下几点。

囟门凹陷:如果新生儿出现大量出汗、严重腹泻或发热、体内严重缺水等现象,可导致囟门凹陷,这种情况需立即为新生儿补充液体。如果新生儿长期营养不良,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儿,也会出现囟门凹陷的现象。

囟门凸起:如果新生儿的囟门忽然凸起,用手摸上去感觉紧绷绷的,同时新生儿伴有呕吐、发热、抽搐等现象,多半是由于颅内压增高所致,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新生儿患有脑膜炎、脑炎等疾病,导致出现了颅内感染,这时,妈妈应及时带新生儿就医。

如果新生儿的前囟门逐渐变得饱满,在硬膜下可见积液、积血等,很可能是新生儿颅内长了肿瘤,应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用药不当也会导致囟门凸起,如新生儿长期大量服用鱼肝油、四环素等,新生儿的前囟门就会出现逐渐饱满的现象。如果新生儿使用肾上腺素,突然停药也会导致囟门凸起。

囟门闭合过早:对于前囟门闭合过早的新生儿,首先应该检查一下新生儿的头围是否在正常值范围内,如果头围正常,则不会影响新生儿的智力发育,妈妈不必太过担心;如果头围明显低于正常值,只要不是骨性闭合,就不会影响头围生长。妈妈也不必太担心,但最好请医生看看是否正常,千万不要认为新生儿是缺乏某种物质而盲目地补充。

囟门闭合过晚:如果新生儿长到两岁后,前囟门还没有闭合,则很可能患有佝偻病、呆小病。

囟门过大:如果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前囟门开始逐渐变大,大约增大4~6厘米,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检查新生儿是否存在脑积水。患有先天性脑积水的新生儿,囟门很难闭合,而且会影响新生儿的智力发育,这时妈妈要带新生儿到医院去做脑CT检查,并及早接受治疗。还有一种情况,新生儿可能患有佝偻病,而主要的症状是不但前囟门大,后囟门也大,前后两个囟门可能会连通在一起。

新生儿睡眠状态及习惯

新生儿每天除了吃奶、啼哭外,几乎都在睡眠,每天大约需睡眠20小时。

新生儿大脑发育还未成熟,容易疲劳,进入睡眠时大脑可以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脑和全身的生长发育。如果睡眠不好,会导致新生儿生理功能紊乱,神经系统调节失灵,食欲不佳,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新生儿的睡眠状态

安静睡眠:新生儿处于安静睡眠时,脸部放松,眼闭合着,完全处于休息状态;全身除偶尔的惊跳和极轻微的嘴动外,没有自然的活动;呼吸均匀,这时候最不容易唤醒新生儿。

活动睡眠:新生儿处于活动睡眠时,眼睛通常是闭着的,偶尔短暂地睁开一下,眼皮有时会颤动,甚至经常可以发现眼球在眼皮下快速转动;呼吸时快时慢不均匀;手臂、腿和整个身体时有轻微的抽动;脸上常见到微笑或做出怪相、皱眉等表情,有时出现吸吮动作或咀嚼运动。

安静觉醒:新生儿处于安静觉醒时,眼睛睁得很大,明亮发光,很安静,很少动;此时,新生儿表现得很机敏,喜欢看人脸、看东西、听声音,甚至还会模仿人的表情。这种状态一般出现在吃过奶、换过尿布时。

活动觉醒:新生儿处于活动觉醒时,眼睛和脸部活动也增加,好像在环视周围环境并发出一些简短的声音。有时运动很剧烈,甚至出现自发的惊跳。这种状态一般由强烈的内部刺激引起(如饥饿、寒冷、疼痛等),也可由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如把新生儿放进小床或从他嘴里移走奶头等)。

哭的状态:新生儿哭时四肢有力地活动,眼睛睁开或者紧闭,脸有时涨得通红。新生儿的哭是他与人交往的方式,他用哭来表示意愿,希望父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如饿了、尿布湿了或身体不适等。还有一种没有什么原因的哭,一般出现在睡前,新生儿哭一会儿就睡着了;也可出现在刚睡醒时,哭一会儿后就进入安静觉醒状态。

瞌睡状态:通常出现在刚醒后或入睡前,新生儿眼睛半闭半睁,眼皮出现闪动,眼睛闭上前眼球可能出现向上滚动;有时出现微笑、皱眉或噘起嘴唇等;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对声音或图像表现茫然,常伴有惊跳。这是介于睡和醒之间的过渡状态,持续时间较短。

新生儿的睡姿

正常情况下,喂奶后一小时新生儿应右侧卧,之后再仰卧。新生儿大部分时间是采取仰卧睡姿,因为这种睡姿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对新生儿的内脏压迫最少。但是,仰卧睡觉时,舌根部放松并向后下坠,容易堵塞咽喉部,影响呼吸道通畅,这时应观察新生儿的睡眠情况,及时给新生儿变换不同的睡姿。

新生儿俯卧睡觉容易发生意外窒息。另外,俯卧睡觉会压迫内脏,而且容易产生溢奶的现象。

从睡眠状况看健康

新生儿的睡眠状况往往预示着新生儿的健康情况,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睡眠状况,以便及早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

1.睡得多、动得少、吃得少

新生儿睡得多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新生儿明显睡得很多、动得少、吃得少,大便也比较少,且有明显的黄疸,这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是先天性的,3个月前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影响宝宝的智力。如果嗜睡、不爱动的同时伴随着发热的症状,则有可能是脑炎的表现,也要及时就医。妈妈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如果只是在一些特定时间,比如生病的恢复期嗜睡,病好后恢复正常睡眠,则不需要担心。

2.醒后啼哭超过半小时

如果新生儿惊醒后啼哭超过半个小时,怎么哄都不行,这可能是新生儿的身体不舒服了。如果新生儿长时间哭泣,就可能是患有肠绞痛的症状,这种情况应该及时带新生儿就医。

3.睡觉时突然手脚抽搐

如果新生儿在睡觉时突然手脚抽搐,可能就是惊厥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医学上的惊厥与我们常说的惊醒、惊吓是不一样的。新生儿常见的惊厥有两种,一种是发热惊厥,这类惊厥一般出现的时间较短,约1分钟左右,这是由发热引起的,这时新生儿的体温一般在38.5℃以上,3岁前的幼儿都很常见。如果不是发热引起的惊厥,同时还有面色发青、发紫等情况,则需要入院确诊新生儿是否患有癫痫。

4.新生儿睡觉时老哼哼

正常新生儿在活动睡眠状态下常会发出哼哼声,这不是病态。新生儿睡觉哼哼,可能有如下原因:(1)新生儿的尿布湿了,感觉不舒服。(2)胃肠道不舒服,比如饥饿、吃奶时胀气等。(3)对睡眠环境不满意,如噪声、室温、空气不新鲜等。(4)新生儿的情感世界很丰富,可能是在做梦。(5)想换一种睡姿了,就会扭动身体,发出哼哼声,甚至会用哭泣来表达。

育儿问答:新生儿每天应该睡多长时间?

新生儿每天要睡20个小时左右,但并不是每个新生儿都一样。因为睡眠时间的长短也有个体差异。20个小时左右只是一个基本的参考数据,多一点、少一点都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和这个参考数据的差距大于两个小时,就要引起注意了。有些新生儿睡眠时间明显过短,这有可能是缺钙的表现。

纸尿裤的选择与使用

新生儿出生后,父母都会选择给新生儿使用纸尿裤,因为它不仅能为新生儿的肌肤提供一个干爽的环境,使他们享受更充分的睡眠,而且还能减少妈妈洗尿布的工作量。市面上出售的纸尿裤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妈妈一定要细心选购,并正确使用纸尿裤。

选购纸尿裤的方法

尽量选择知名品牌的纸尿裤:选择知名品牌,材料质量和生产卫生环境比较有保障,用起来更加放心。

在大商场或超市购买:妈妈应尽量在大商场或超市购买纸尿裤,因为大商场或超市的进货渠道更有保证,更容易买到优质的纸尿裤。

注意包装是否规范:根据我国轻工业行业标准关于纸尿裤的规定,纸尿裤的销售包装上应标明以下内容:产品名称、采用标准号、执行卫生标准号、生产许可证号、商标;生产企业名称、地址;产品品种、内装数量、产品等级;产品的生产日期批号。

少量购买,先试用:每家厂商的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妈妈应根据新生儿的情况和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刚开始时可以少量购买,然后根据以下纸尿裤“好用”的参考标准来检查所购买的纸尿裤,看看效果再决定是否长期购买。纸尿裤“好用”的参考标准如下。

吸收性好。吸收性好的纸尿裤可以减少更换频率,不会打扰睡眠中的新生儿,而且快速吸收能够减少尿液与皮肤接触的时间,也能减少新生儿患尿布疹的概率。

透气性好。透气性好,才能保护新生儿稚嫩的肌肤。

贴合性好。因为新生儿要长时间穿着纸尿裤,所以合身贴体最重要,有弹性设计的纸尿裤能够很好地配合新生儿活动,避免红印和摩擦。

干爽性好。如果新生儿的屁股老是接触湿湿的表层,一定会不舒服,而且容易长尿布疹,所以干爽性要好。

给新生儿穿纸尿裤

1.将尿布展开,妈妈用一只手提起新生儿的双脚,抬起新生儿的屁股,用另一只手将纸尿裤放到新生儿的屁股下面。

2.将纸尿裤的一方向新生儿的肚子上方牵拉,使其左右保持对称。

3.分别撕开纸尿裤两侧的小耳朵,将其粘在适合新生儿腰围的位置。

4.待新生儿的纸尿裤穿好后,妈妈还可以用两个手指插入新生儿肚脐下的纸尿裤处,检查纸尿裤的腰围大小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可以调整一下直到适合新生儿的腰围。

给新生儿脱纸尿裤

1.先将新生儿放在床上,把新生儿的外裤脱下来,然后将纸尿裤两侧的粘贴处撕开。

2.妈妈用一只手抬起新生儿的双脚,抬高其臀部。用另一只手拉住纸尿裤,将脏纸尿裤取下并卷起,以免弄脏衣物。

使用纸尿裤须知

注意卫生:在给新生儿更换纸尿裤前,妈妈应先将手清洗干净,避免手中的细菌接触新生儿的皮肤。

存放好纸尿裤:没有用的纸尿裤应保存在干燥通风、不受阳光直射的室内,防止雨、雪和地面湿气的影响,也不要与污染品或有毒化学品放在一起。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用:如果发现使用纸尿裤后,新生儿的皮肤发红,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换另一牌子的纸尿裤试试,看是否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为新生儿的皮肤有个体差异,体质也不同,所以适用的品牌和产品也不同。(2)使用最传统的尿布来过渡。

小心纸尿裤的胶条:给新生儿换纸尿裤时,一定要小心胶条粘到新生儿娇嫩的皮肤,这样会导致新生儿很疼痛。另外,使用婴儿护肤品如润体乳、爽身粉或沐浴露时,应特别注意不要让它们粘在胶条上,以免降低胶条的粘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选择无胶腰贴的纸尿裤。

育儿问答:使用纸尿裤是否会导致“罗圈腿”?

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是呈螃蟹形的,出生后双腿也是膝盖部弯曲分开的,这是新生儿自然的姿势。有的父母习惯把新生儿的腰部和腿部都用布固定,让其腿部伸直。这样不但不能使新生儿腿变笔直,反而会使腿部肌肉紧张,股骨头可能会由此滑脱,影响髋关节臼盖的发育,甚至发生髋关节脱位。使用纸尿裤可以让新生儿自由地活动,采取自然姿势,不但不会造成罗圈腿,还可以防止髋关节脱位。

尿布的选择与使用

尿布使用起来虽然有些麻烦,但它也有很多优点。所以妈妈在给新生儿使用纸尿裤的同时,也要适当使用尿布,将纸尿裤和尿布巧妙交替使用。如夜里为了新生儿能睡得安稳,可以使用纸尿裤;白天有人照顾时,可以使用尿布。

使用尿布的好处

刚出生的新生儿,大小便的次数会比较多,而尿布可以反复利用,比较经济实用。

安全、无刺激。尿布都是用棉布做的,对新生儿来说,是绝对安全,没有刺激的,不容易引起新生儿稚嫩的皮肤过敏。

尿布的准备与数量

选材:柔软、清洁、吸水性好。旧棉布、床单、衣服是很好的备选材料。也可以用新棉布制作,但必须经充分揉搓才可以使用。尿布的颜色以白色、浅黄、浅粉为宜,忌用深色,尤其是蓝色、青色、紫色。深颜色的布料可能对新生儿的皮肤产生不良的刺激作用。

大小:尿布的尺寸一般以36×36厘米为宜,也可以做成36×12厘米的长方形,或三角形。值得注意的是,尿布的尺寸应随宝宝年龄的增长加宽、加长。

数量:尿布的数量要充足,一个新生儿一昼夜约需20~30块。尿布在新生儿出生前就要准备好,使用前要清洗、消毒,在阳光下晒干。

尿布的使用与清洗

1.包裹方法

先用长方形尿布兜住新生儿的肛门及外生殖器,男婴尿流方向向上,腹部宜厚一些,但不要包过脐,防止尿液浸渍脐部;女婴尿往下流,尿布可在腰部迭厚一些。三角形尿布包在外边,从臀部两侧兜过来系牢,但不宜系得过紧,以免影响腹部的呼吸。另一个角最后向上扣住即可。由于新生儿髋关节臼较浅,所以包裹尿布时,新生儿两腿的自然位置应摆成M形。

2.擦拭

帮新生儿更换尿布时,要注意擦拭的方向。女婴尿道短,尿道与阴道基本无菌,而肛门及粪便是有菌的,为女婴换尿布时应从前向后擦拭,以免将肛门口的细菌带到尿道及阴道口,导致尿道、阴道感染。

3.换洗

尿布的换洗一定要勤,父母一旦发现尿布有粪便,便应立即更换,以防粪便中的细菌分解尿液中的尿素产生氨类刺激皮肤,引起尿布皮炎。

洗涤尿布的步骤:先用肥皂水浸泡后搓揉,再用流动的清水漂净,用沸水烫5~10分钟,最后在阳光下晒干;如遇阴雨天,可用烘干机烘干。晒干后,可以折叠起来,放在清洁的柜子里。

使用尿布注意事项

1.勿垫塑料、橡皮布

有的父母为了防止新生儿的尿液浸渍被褥,习惯于在尿布外再垫上一层塑料布或橡皮布。但是,由于这类物品不透气、不吸水,尿液不容易渗出,致使新生儿臀部的小环境潮湿,温度升高,容易发生尿布疹和霉菌感染。为了防止尿液浸湿床褥,夜间不妨用棉花、棉布做成厚垫,垫在尿布外面,但更换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

2.警惕发生异常

换尿布时,应认真观察新生儿臀部及会阴部的皮肤有无发红、皮疹、水疱、糜烂或渗液等症状,一旦发现,应及时清洗,然后用3%鞣酸鱼肝油软膏或蛋黄油涂抹。症状严重时,则要及时去医院皮肤科就诊。

另外,尿布或其他衣物脱落下来的线纱,大人掉下的头发,偶尔可能缠绕在新生儿的手指、脚趾及阴茎上,出现局部肿胀甚至坏死,应提高警惕。

3.注意季节变化

夏天气候炎热,空气湿度大,给新生儿换尿布时不要直接取刚暴晒的尿布,应待其凉透后再用。夏天为了防止尿布疹,应增加新生儿光屁股的时间。

选择尿布裤与隔尿巾

选择尿布裤也不错

尿布虽然透气舒适,但不易固定,不是很方便。虽然有些尿布配有安全扣,可以将尿布折叠扣起成一定形状,但依然不如纸尿裤方便,选择尿布裤就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尿布裤的形状和纸尿裤差不多,也是外包围,兜住新生儿的小屁股后,在前面用魔术贴贴紧,但材料是用柔软的布料做成,而且中间部分留有空隙,用来放置尿布。把一张尿布折叠成长方形,刚好可以塞进裤子的中间,然后给新生儿穿好,这样就能把小屁股包得好好的,而且柔软透气。

隔尿巾有什么作用

使用尿布,虽然新生儿觉得干爽舒服了,但每天洗尿布的工作却非常繁重,这时可以使用隔尿巾。隔尿巾是一张薄薄的纸,类似于纸尿裤上面的那一层无纺布,是一次性使用的。使用时,把它包在尿布外层,隔在新生儿的屁股和尿布之间。隔尿巾的渗透性能令尿液渗透到尿布里,并隔开粪便。使用后将隔尿巾扔掉,只用洗下面的尿布就可以。

护理好新生儿的脐带

脐带是胎儿与母体相互“沟通”的要道。胎儿出生后,医生会将这条脐带结扎,新生儿将与母体“脱离关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是残留在新生儿身体上的脐带残端,在未愈合脱落前,对新生儿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脐带残端是一个开放的伤口,又有丰富的血液,是病原菌生长的好地方,如果处理不当,病菌就会趁机而入,引起全身感染,导致新生儿败血症。因此,护理好脐带是护理新生儿的重要内容之一。

脐带脱落的时间

脐带脱落的时间与新生儿出生后结扎脐带的方法有关,如果残留端很短,则出生后3~4天就会很快脱落。反之,则需5~7天才脱落。如果7天以上,甚至更长时间不脱落,应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如果残留的脐带变得干黑色,可以用95%的酒精轻轻擦洗,干黑的脐带即可脱落,如果仍不脱落,应到医院进行处理,决不可盲目地剪断。

脐带脱落前的护理

脐带脱落前,要保持脐带干燥,新生儿从医院回家后,如无特殊情况,无脐部感染,则可以不用纱布覆盖,这样可以促使脐带更快地干燥脱落。千万不能用湿衣服或尿布捂住脐部,如果覆盖的纱布湿了要及时更换,更换时打开纱布后,用75%的酒精棉球,轻轻地从脐带根部向周围的皮肤擦洗,不可来回地乱擦,以免将周围皮肤的病菌带入脐根部而发生感染。

脐带脱落后的护理

脐带脱落后,脐部可能留有一层痂皮,但会自然脱落。正常情况下脐部是干燥的,不必再做任何处理。如果脐部潮湿或有少许液体渗出,可用消毒棉签蘸75%的酒精轻轻擦净,再用75%的酒精涂在脐根部和周围皮肤上,决不可用龙胆紫涂在脐部上,这样做不仅会影响对脐部感染情况的观察,还会使脐部表面结痂,使下面的脓性分泌物不易排出,而加重感染。

新生儿的口腔护理

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具有吸吮、吞咽的能力,但这只是一种原始反射的最初表现,随着新生儿不断地生长发育,其口腔功能也将日趋完善。

因此,父母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关注新生儿的口腔保健,帮助新生儿迈出口腔健康护理的第一步。

口腔护理

有的父母认为新生儿的口腔内有羊水、血等脏东西,喜欢用纱布或手帕擦洗口腔,这样做很容易擦破口腔黏膜而引起感染。其实,新生儿口腔一般不需要特别清洗,因为这时口腔内尚无牙齿,口水的流动性大,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

所以,从新生儿期开始,在每次给新生儿喂完奶后再喂点温开水,将口腔中残留的奶液冲洗掉。个别确实需要清洗时,可以用棉签蘸水轻轻涂抹口腔黏膜,切记不要擦破新生儿的口腔。

螳螂齿

新生儿口腔的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较厚的脂肪垫隆起,俗称“螳螂齿”。新生儿吸奶时,前部用舌头和口唇黏膜、颊部黏膜抵住奶头,这时后部的脂肪垫关闭,帮助增加口腔中的负压,有利于新生儿吸奶。旧习俗认为“螳螂齿”妨碍新生儿吃奶,要把它割掉,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它不仅不会妨碍新生儿吸奶,反而有助于新生儿的吸吮动作,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马牙

新生儿的牙床上有时会看到一些淡黄色米粒大小的颗粒,俗称“马牙”。“马牙”的产生是由于黏液腺管阻塞、上皮细胞堆积而形成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般几个星期后就会自行消失。同样,“马牙”的存在也不会妨碍新生儿吃奶,更不会影响日后乳牙萌出。

因此,新生儿的“螳螂齿”、“马牙”千万不能用针挑、刀割或粗布擦拭。因为新生儿唾液腺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口腔黏膜极为柔嫩,比较干燥,易破损,加之口腔黏膜血管丰富,所以细菌极易由损伤的黏膜处侵入,发生感染。轻者局部出血或发生口腔炎,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抱新生儿的方法

刚出生的新生儿,身体软软的,脖子也软软的,当父母想多抱抱他时,却不知如何下手,总怕不小心伤到了自己的宝贝。那么如何正确地抱新生儿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一学。

抱起新生儿

抱起新生儿前,可以先用说话声音逗引新生儿,让他注意你,然后一边逗引,一边伸手将他慢慢抱起。

抱仰卧的新生儿可以一手伸至头颈后及背部,另一手从另一侧托住臀部和大腿,让他在你手臂上躺一会儿,使他感到安全舒适,再轻轻将他抱起,让他尽量贴近你的身体,紧紧依偎着你。

抱俯卧的新生儿可以一手托住新生儿的下巴、颈、胸,一手从外侧伸入下腹,抓住对侧臀部及大腿,轻轻将新生儿翻过来拥入怀中。

横抱新生儿

可以让新生儿横躺在你的前臂上,用手掌托住他的背部,手指捏住外侧臀部及大腿根,让新生儿的头和颈搁在臂弯处,胸腹近侧靠近妈妈的胸及上腹部,妈妈另一只手还可以用玩具逗引新生儿。待新生儿稍长大,则要用两手横抱、一手臂托住新生儿头的枕部和颈背,手掌从背部握住新生儿的外侧肩和手臂,另一手从下面托住新生儿的臀部和双腿,这样横抱新生儿不易滑落。

你坐在椅子上,可以将新生儿仰卧于你的大腿上,双手从两侧托住新生儿的头、颈和上背部,让新生儿的双脚顶住你的腹部。也可以将新生儿横放在你的大腿上,用双手上下托住新生儿。

坐抱新生儿

待新生儿头部能竖直时,可以采取坐姿怀抱,新生儿臀部及两下肢置于妈妈坐着的大腿上,上身坐直,新生儿脸向一侧,用一侧手臂绕过新生儿颈背握住外侧腋下,将新生儿另一侧肩身紧靠妈妈的胸前。采用坐姿怀抱时,新生儿不仅可以环视四周,还可以与妈妈对视。另一坐式抱为新生儿背靠妈妈的胸部,脸手向前,妈妈一手从腋下经前胸环抱新生儿。另一手从同侧新生儿大腿下伸向另一侧抱住另侧臀部和大腿。

竖抱新生儿

新生儿伏于妈妈的肩头,妈妈将新生儿抱直,让新生儿的胸腹紧贴自己的前胸,一手臂绕背抓住对侧新生儿上肢,新生儿头尚不能竖稳时可将手掌托住新生儿头和颈,妈妈另一手从背后托住新生儿臀部和双腿,撑住全身重量,紧紧抱住新生儿,这样新生儿头靠妈妈的肩向后可以看见四周的人物,又锻炼了头颈部肌肉,训练竖头抬头动作。

放下新生儿

当您想把抱着的新生儿放在床上时,可以先把一只手置于新生儿的头颈部下方,用另一只手抱住臀部,缓慢且轻柔地放下,手要一直扶住他的身体,直到其重量完全落到床褥上。然后从新生儿的臀部下方轻轻抽出你的手,用这只手稍稍抬高他的头部,使你能够轻轻抽出另一只手,再轻轻地放低他的头。不要让新生儿的头向后掉到床上,或太快抽出你的手臂。

抱新生儿时的注意事项

抱新生儿动作要慢要轻:抱新生儿既要注意保护好新生儿,还要抱得舒服,同时要让新生儿有安全感。抱起和放下的动作要慢要轻。

不能长时间竖抱:新生儿越小,竖抱时间就要越短,最初竖抱应控制在两三分钟,否则新生儿会不堪重负。

支撑新生儿的头:新生儿的小脖子并不是生下来就能竖起来的,妈妈在抱新生儿时一定要让他的头有所依靠。

不要摇晃新生儿:新生儿头部的髓磷脂还不能胜任保护大脑的工作,抱着新生儿用力摇晃会造成其头部毛细血管破裂,甚至死亡。所以即使摇晃新生儿也应十分温柔。 LWu9PuK7x2MbdmGH9OR2UckvGf1N1g0kdUN987LyyJvVVvTv02eOBZ49t0GR7z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