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历史状况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人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诗词固然是阳关扬名的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阳关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等,也是它闻名遐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地理位置

阳关位于我国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里南湖乡的古董滩上,阳关因建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

阳关的地理位置有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陆上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还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点。在古代,“西出阳关”就意味着生离死别,“东入玉门”则象征着幸福团聚。

阳关古城关东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墩山上有汉代烽燧,保存完好。阳关西有南北直向的深沟,长约二十米,沟中泉水涓涓,甚为甘洌。

(二)历史状况

阳关地理位置重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的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侵犯,开始重视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修建了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大约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

从汉代开始,阳关就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以后的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戍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慨万千,写下不朽诗篇。

后来的唐朝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绸之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由于历史的久远,阳关关城烽燧能够保存下来的非常少。特别是到了宋代以后,因与西方交流的陆路交通衰落,阳关的古关逐渐被废弃。

关城废弃后,关于阳关的具体关址也引起了争议。1943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在这里考察时写道:

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

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

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十四道沙渠后,发现大量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宽厚的城堡垣基。因此,他们推定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

阳关因为丧失了其位置上的战略意义,再加上自然条件的恶化,后来成了一片荒漠之地。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阳关是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它总是代表着凄凉、悲惋、寂寞和荒凉。

新中国成立后,改善阳关附近的环境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经过多方努力,修整后的阳关,已经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人们来到阳关,看到的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

在对阳关周围进行环境改善的同时,当地有关部门还对阳关古关城进行了修缮,并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

修缮后的阳关风景区,在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漫步在名人碑文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8gRHlIFCX4d2CCxKv3Xy/ndlw4XcL0108gLW/C9QECovBMTRuO4u+45DhNOP9k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