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起源于祭祀

庙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即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

(一)庙会的渊源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了民众的心理和习惯。庙会的渊源,可以上溯至古老的社祭。

社,先秦时初指土地神,亦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后代逐渐演变为地方基层组织或民间团体。

古人以土地滋育万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普遍立社祭祀。

据《尚书·甘誓》记载,夏代对于战争中违命的人即在社施行惩罚。甲骨文多见祭祀殷王于社,祈年求雨的记录。《诗经》中也有西周时用粮食、牺牲祭社,祈求甘雨和丰收的篇章。

(二)社神的祭祀

在周代,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百姓25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土地爷”,是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

旧时,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的神祇。

在民间信仰中,神明多半会有明确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处有很多。有的说土地神为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他自小聪颖至孝,36岁时,做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102岁。

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便由贫转富。于是百姓诚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发展。

还有的说土地神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张明德,主人赴远他地做官,留下家中幼女。张明德带女寻父,途遇风雪,脱衣护主,因而冻死在途中。临终时,空中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字,封为忠仆之号。

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感动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的。

明清以后,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的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的土地,传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的故乡,于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现在的土地庙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约起于南宋。

各地所祀的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须白发的老人。因土地公生前为官,所以多数身穿官服。有时会有土地婆陪祀,有时则只有土地公而已。

传说,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抱负。土地公说,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

土地婆却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功能。

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

土地婆反驳说:“如果大家都变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

土地公无话可说,因此打消了这个原可“皆大欢喜”的念头,世间才有今天的贫富悬殊差别。世上觉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于是不肯供奉她,却对土地公甚为推崇。

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

《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国城之内,立坛祀之。”

自东晋以后,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至基层的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

汉族许多地区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即所属的土地庙,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人去世之后,道士做超度仪式时,都会去其所属的土地庙做祭祀活动。或者是死人的家属,到土地神庙,禀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资料,以求土地神为死者引路。

闽南、台湾人则认为,土地神可以保佑农业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经商顺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还保护坟墓,不受邪魔的侵扰。

土地神是功能性极强的神明。一般说法,土地神为地方之守护神祇,为一乡一里之神。

土地神是民社的重要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

(三)社祀的发展

春秋时,遇到日食、水灾亦祭祀于社。战争中俘获敌国君主,也曾用作祭社的牺牲。发生重大事变还要结盟于社,社更成为公众活动的中心,盛大的社祀往往会吸引邻国君主专程前往参观。

史籍中还出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禹劳天下而死为社”等说法。

共工氏,我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把土地神指实为某个帝王,当属后来的传说。

除国都外,民众聚居的城邑也往往有社。《左传》中就有民间妇女在乡村之社结盟的记载。据说大约25家即置一社,可见基层居民点也都要立社。这样,社便具有了地方基层组织的性质。

据《左传》记载,鲁昭公流亡至齐,齐景公宣称准备将邻近鲁国的土地“千社”奉献给他。鲁定公时,齐景公又曾给卫国土地“书社五百”。

战国时代,有的文献说汤武征诛时,就以书社赏赐有功的士大夫,还谈到楚王、越王打算以书社数百赏赐孔子、墨子等。虽不是古代史实,但却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社已成为地方基层单位,大约同邑、里相当。

至汉代,中央、郡国、县、乡、里各级行政机构都立有社。乡以上的社由政府设置,官府祭祀。里社则由居民自己组织祭祀,即以里名为社名,里的全体居民不论贫富都参加。

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上旬的戊日举行社祭,祭后在社下宴饮行乐,费用由全里居民分摊。有时也采取捐献的办法。

除去集体的祭祀外,个人也常向社神祈福、立誓、祛病。领导社事的是里正、父老,里、社在组织上是合一的,社的活动即为里的职司的一部分,并得到封建国家的认可与支持。社祭时的具体执事者称社宰、社祝、祭尊,是宗教巫术者的称谓。

社的活动的参加者并没有专门的称呼,反映了当时里、社尚未分离的情况。不过,与先秦相比,汉代里虽普遍立社,但已出现与里有别的“里社”一辞。社神和社祭的地位有所降低,里中居民对社的活动的态度随贫富分化而不一致,已开始带有自由参加的色彩。

这些说明,汉代里与社的关系开始出现了分离的迹象,社的活动开始出现了私人化、自愿化的趋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人口流散,汉代严整的里制已无法维持,全里居民参加的里社制度开始瓦解。

此时,私社开始发展。有适应门阀世族制度和战乱中举族迁徙或聚保的需要,以宗族地望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宗社,有按阶级和职业结成的社。

而最盛行的则是东晋末南北朝时,由佛教信徒组成的“邑义”和“法社”。

邑义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一般按村邑或宗族组成,在僧人参加或指导下,结集人众,聚敛财物,从事造像、修寺、建塔、营斋、诵经等活动。其主事者名目繁多,主要有邑主、邑长、邑维那、邑师等。参加者称邑子、邑人。规模一般为十余人至数十人,有的达数百人甚至千人以上。

法社兴于南方,侧重讲经、说法、修行,参加者往往是贵族、官僚、士大夫。

邑义和法社,特别是邑义,实际上是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借助佛教来统治、剥削群众的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到隋唐时,邑义和法社在地域和活动内容上的区别逐渐泯没。

唐朝开始,就下诏强调社祭,令民间普遍立社。唐五代私社大盛,通称社、社邑、义社、义邑、邑义等。许多私社因本身的主要活动或社人成分而有专名,如亲情社、官品社、女人社、坊巷社、法社、香火社、燃灯社等。

这些私社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主要从事佛教活动,与寺院和僧人有密切关系,多数就是依附于寺院和僧团的组织,僧人参加或领导的也不在少数;一类主要从事经济和生活的互助,其中最主要的是营办丧葬。有些社则兼具上述两类社的职能。而传统的社祭,往往仍是这些私社的重要活动内容。

(四)社祭的舞乐

社祭时要有舞乐。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

傩舞是古代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

傩舞是我国古代大傩祭奠中的仪式舞蹈,后世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河北等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鬼物、跳傩、傩戏等。

也有名之为跳神的傩舞的特征,一般都木制假面,扮作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迹。从我国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关于傩舞的记录。

而鸟舞也是属于社祭仪式之一。有学者认为,“履大人迹”是指象征男女性事的一种舞蹈,或称鸟舞。学者们认为,后稷本是其母姜嫄参加社祭后,与某个姬姓男子野合而生,史籍载为“履大人迹”,是出于儒家崇圣心理,对上古时期男女野合的巧妙掩盖。儒家为了更神异其事,把履大人迹进一步解释为“履帝迹耳”。

姜嫄是上古时代人,陕西武功人,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我国古史传说中尧、舜、禹时期。当时人们“知母不知父”,因而后稷有被其母姜嫄抛弃的历史记载。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远古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

上古部落首领的名号,无不跟他的发明创造有关。伏羲氏发明捕鱼狩猎、神农氏发明种植五谷、有巢氏发明建造庐舍、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他们的发明创造都隐含在名号里。

而葛天氏部落,不仅是乐舞的发明者,也是织布、穿衣的发明者。由于葛天氏部落首领利用葛这种植物纤维造福部落之民,后人才称之为“葛天氏”。

上古时代,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

古代社祭是音乐舞蹈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社祭是我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1j+vzq3xHqQ8URQNTd/2+dgcjuiJw6OJPIK4jjeIjasDsH5gM2FQJ9exQ65TVH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