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历史沿革

鬼门关是我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我国民间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十五日是“鬼节”。

其实,在现实中鬼门关是存在的,而且有两个,一个位于现在的广西玉林地区,另一个位于重庆丰都县。

在悠悠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上,现实中的鬼门关一直和神秘联系在一起。

(一)玉林鬼门关的由来

玉林鬼门关,位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与北流市交界处的天门山上。在天门山上,有两石对峙,距离约三十米,俗称“鬼门关”。

天门山与龙狗岭两座山脉相对而立,山峰高耸,至天门关处紧收狭小成一要隘,是古今交通要道。越过五岭,进入岭南,穿过鬼门关,是古代通往钦、廉、雷、琼及交趾的通道。

由于岭南流行瘴疠,去的人少有能活着回来的。因此,谚语就说:“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由此继续南行,便进入了千里瘴乡的鬼门关腹地,这便是崖州。

据现存的文献记载,玉林鬼门关的称谓,和远古对外交流及唐宋贬官有着很大的关系。

鬼门关除了险峻可怕之外,在历史上还是“通三江,贯五岭,越域外”的水陆交通咽喉,是当时北方和中原通往岭南地区西南部的必经之路。

早在公元前1054年,越南中部的越棠,遣使万里来到周都镐,向周王室进贡白雉。使者从本国乘船沿北部湾海岸向北航行,到合浦海边登岸,再取水路和陆路北上,最后到达镐。此路线必须经过鬼门关。

秦汉到东吴初期,我国的南大门不在广州,而在北部湾,即徐闻、合浦、日南,即今越南境内等几大港口。从这里开始,有一条通往中原大地、京师所在地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即南流江、北流江、西江、桂江、灵渠、湘江、长江、汉江及其支流丹江,绝大部分水路,小部分陆路。从南流江转道北流江,中间有一小段陆路,也必须经过鬼门关。

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带上译长,装上黄金、丝绸、陶器,组织商船出海,走的也是这条最便捷的通道。他们一路跋涉,浩荡南下,经过北流、合浦、广东徐闻和今越南北部的日南港,然后在日南港扬帆,经马来半岛的南端,沿马六甲海峡向西北行,出海峡后越过安达曼海,到达缅甸当时繁荣的地区伊洛瓦底江口。然后,继续航行到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这便是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条路来回经过北流,先从水路折上陆路再转入水路,中间的咽喉地带鬼门关,无疑是最险峻的一段。

鬼门关作为南来北往古驿道间的险峻关隘,在冷兵器时代,确实有过它在战略上的重要作用。在鬼门关的旁边,至今还有一座山叫歇马岭,是传说中的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在鬼门关的驻马之地。

那时,中原与南方的交流虽然逐渐频繁起来,但南方相对中原来说,交通仍然非常闭塞。鬼门关以南路途险恶、荒凉,由热带、亚热带潮湿环境滋生的瘴疠病散发的气息令人窒息。钦、廉、雷、琼一带,属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特别是“鸟飞尚需半年程”的琼岛,荒芜凄凄,人烟稀少,天涯尽头,海角无边。习惯在北方和中原生活的官员被贬谪,经过鬼门关,如临生死之界,几乎无生还之望。

从唐代开始,鬼门关进入无数诗人的吟咏之列,与位于三亚的“天涯海角”并驾齐驱,扬名天下。唐代诗人沈佺期在被贬南下时,路过此地就写有一首题为《入鬼门关》的五言诗。其中写道:

昔传章江路,今到鬼门关。

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

自从别京路,颓鬓与衰颜。

夕宿含沙里,晨行同路间。

马危千仞谷,舟行万重湾。

问我投何地,西南尽百蛮。

从此之后,北方士子竞相转引,流布中原,并升级成为我国古代“南流史”上的一种标识性诗句。后来,明朝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

鬼门关在北流西十里,颠崖邃谷,两峰相对,路经其中,谚所谓: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言多瘴也。

鬼门关的险峻恐怖就这样跃然于纸上了。

在历代被贬谪经过鬼门关的名人中,最著名的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他的弟弟苏辙被贬到雷州。已经62岁的苏东坡和儿子苏过先到藤州与苏辙一叙,然后乘船走水路直至北流城东沙街码头上岸,穿过阴森恐怖的鬼门关到儋州去。

苏东坡在儋州生活了三年,直至1100年,宋哲宗死,宋徽宗赵佶继位,他的境遇才有了转机。同年,苏东坡被改贬到条件好点的廉州,他还没到任,又再次被赦免,准许他北还。

于是,苏东坡与儿子苏过从廉州出发北上,经博白、玉林、北流,再经过闻名遐迩的鬼门关,写下《过鬼门关》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自过鬼门关外天,命从人?瓮头船。

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问杜鹃。

诗中的意思是说过了鬼门关后,人命就像是南方装人骨的陶瓮般的船一样,在河中凶险地行驶,安全没有丝毫的保障。

由于政治命运有了转机,苏东坡的心情有了一种轻松的兴奋,于是又欣然吟道:

养奋应知天理数,鬼门出后即为人。

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

历史上鬼门关的称谓,就这样随着文人诗词的传唱和贬谪官员南去北还故事的传播,成了闻名遐迩的关隘。

(二)丰都鬼门关的由来

重庆市的丰都城被称为“鬼城”,丰都鬼门关就在丰都鬼城里。

丰都天下独有,名山上古木参天,寺庙林立,在庞大的阴曹地府里仙道释儒、诸神众鬼盘踞各庙,等级森严,各司其职并以苛刑峻法统治着传说中的幽灵世界。

丰都鬼城是人们凭想象,用类似人间的法律先后建成了阎王殿、鬼门关、阴阳界、十八层地狱等一系列阴间机构。各关卡的鬼神形象千姿百态、峥嵘古怪。刑具令人恐怖万分,不寒而栗。

重庆丰都鬼城里的鬼门关,传说是通往地府之门,位于天子殿西南侧,是一座古式楼亭,四角飞檐。鬼门关前塑着“阴曹地府”门亭,右侧外竖立一碑,上用隶书写“此冥府也”四个大字,漆黑的山门空阔如宇,古意苍茫。血锈般的横匾上,镌刻着骇人的“鬼门关”三个大字,引人注目。

关前两旁排列着18个罚恶刑鬼的石刻,一个个花颜色绿、张牙舞爪、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关侧古树荫蔽、雀鸦聒噪、寒星凉月,给人阴森恐怖之感。

这18个罚恶刑鬼石刻,传说是阎罗王专门挑选的一批恶鬼来此镇山把关。他们对劣迹斑斑、恶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盘查得格外苛刻、严格,不使一个蒙混过关。

这组石刻以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按大众审美心理的要求,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渲染烘托出鬼城特有的文化氛围。他们形象个性突出,神态生动,造型新颖,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体现的是鬼城民俗文化的“惩恶扬善”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旨,揭示的是鬼城民俗文化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鬼门关是进入鬼国的必经关卡,无论谁来到这里都必须接受检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国通行证,就是路引。这是人死后到鬼国报到的依据。

路引长一米,宽0.67米,是用黄色的软纸印做的,上书“为丰都天予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普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地府转世升天”。同时,路引上面盖有“阴司城隍、丰都县府”等印章。凡是人死后入殓或火化时烧掉它,就会随灵魂来到地府,所到之处才能畅通无阻。

路引一说起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丞相魏征梦斩泾河老龙,唐太宗李世民受到牵连而被阎罗王传讯到了地府。当阎罗王问明情况后,知道李世民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创造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于是,决定放李世民还阳。临行前,阴天子委托阳天子把鬼国护照“路引”带回阳间,发给善臣善民,使他们死后凭此路引进入鬼国首都丰都,可以免受地狱众鬼欺凌和刑罚折磨。

自唐以后,路引就像圣物一样被流传了下来,从无变动。这种路引只有好人才能买到,作恶的人是买不到的。来丰都旅游的人都要为家里的老人买一份路引回去,以表示自己的孝心。

丰都城里的路引非常流行,很多人就靠卖路引为生,使得丰都鬼城名声远播。

丰都鬼城有“鬼国幽都”之说,由平都山而起。据《丰都县志》和晋人葛洪的《神仙传》记载:民间传说,汉代王方平、阴长生两个方士曾在平都山修炼成仙,道家就在此山设天师,并把它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后人附会“阴、王”为“阴王”,阴间之王的居所就是“鬼都”,平都山也逐渐附会为“阴都”。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了“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诗句,使鬼城之名远扬。后经明清小说的渲染,鬼城更加神秘怪诞。

丰都原来的县城名山镇,位于县境中部、长江北岸,名山、双桂山南麓,海拔160米。此地古称丰民洲,周时为巴子别都,自东汉建县以来,历来是县治所在地,只有三次短暂的迁徙。

明末连年争战,官署民舍被毁。清初,县官曾侨居在高家镇。顺治十七年,知县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门重建了县衙。同治九年,治所毁于长江洪水,同治十一年在傅家堡建筑新城,县衙迁到新城六口井。光绪三年,知县陆镕重建旧城,县属又迁回来。

古丰都城仅一条河街。明洪武四年知县桂仲拳时,县暑东南向,比较简朴,以后逐渐向名山、双桂山方向扩建街房。天顺四年,知县柴广开始建筑城恒。

明弘治年间,知县李毅重修城墙,高6.4米,周长1920米,设了五座城门:东南为宣化门,东为迎恩门,南为会川门,西为阳和门,北为屡丰门。另外,他又修了东水门、西水门、小东门、小西门四道小门。清顺治至光绪各时期都补修过城墙,城内官署、店铺等逐年增多。

解放后,多层建筑逐年增多,除了县镇各机关、商店、银行、中小学校外,还建有榨菜加工、酿造、罐头等厂,一般为钢筋水泥结构,地面磨石,有的门面嵌瓷砖。街道为水泥路面,街房呈现块状聚落,城内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形如关刀,横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车站,每日有开往县内区乡及邻县垫江、石柱、涪陵等地的班车。名山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FpxZCbsKlm9VJKcr+HauZRFgpRY7kd5OjSF0SDW8W5Yj2ZRKo07vvj9KtlDTCPW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