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岩画概况

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岩石,自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作为劳动工具,也作为日常用品。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古人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人类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

我国岩画主要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在这两个系统之外,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高原地区的岩画也自成体系。

(一)北系岩画

我国北系岩画主要分布在北方广大地区,内容风格富有特色。

1.分布概况 北系岩画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等省、自治区。

其中,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的岩画,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活动,描绘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祇、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图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北方各狩猎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情况。作品数量多达数万幅,是北方草原上规模宏大的岩画群。作品延续时间很长,据目前的研究推断,以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岩画最多,是内蒙古岩画的鼎盛时期。

宁夏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北自石咀山市,南至青铜峡地区许多山口及纵深地带的岩石上,以类人面形的图像最为突出。如在贺兰口的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是原始宗教崇拜的神灵图像,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装饰和黥面或使用面具的习俗。

新疆岩画几乎遍及全疆,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和库鲁克山等的高山牧场、中低山区以及牧民们转道的牧场上,部分河谷地带也有发现,大都凿刻在黑砂岩、花岗岩和板岩的岩面上,也有少数彩绘岩画见于洞穴中。

画面有动物、行猎、放牧、舞蹈、车辆器物、原始文字和族徽符号等。例如,霍城县的干沟岩画绘有许多大角羊,裕民县的红石头泉岩画绘有牧区帐篷周围的生活情景,尉犁县的库鲁克山岩画规模较大,皮山县桑株镇昆仑山口南通往印度克什米尔山口的岩画,大约是牧群转场的路标。新疆各地发现的岩画,除个别作品外,一般尚难确定作品的年代和民族成分。

2.主要内容 北方岩画的内容大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图形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

贺兰山的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新疆岩画多为生殖崇拜的内容。这些图像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

连云港的岩画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岩画的纹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变化。色彩的深浅交替,使图像产生一种跃动的感觉。

岩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活动,还有的表现日月星辰、手印、脚印及各种原始符号。

3.题材分类 依题材划分,北方岩画主要分为类人面像岩画、狩猎岩画、生殖岩画。

类人面像岩画:以其数量的丰富,风格的多样,在世界岩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类人面像岩画又可以分为无轮廓型、半轮廓型、全轮廓型、头饰型四种类型,其中头饰型是指除凿刻眼睛、纹面之外还包括带有头饰的人面像。

岩画中的类人面像与各地出土的彩陶、陶塑和骨雕中的类人面像得以相互印证。从总体特征上,可分列出它们相似的轮廓型、相似的年代、又从相似的特征中考证人类远古文化的滋生、衍化过程及制作原始艺术品的文化动机。例如大量分布在原始艺术品之中的类人面像,经过比较和研究可以得出:它在原始时代首先是历法冬至日的标志,后来衍化为商族祖先崇拜的标志。而内蒙古阴山岩画中的类人面像,除了有着祖先崇拜的含义外,人面像面部或额头之上刻划的直道,还有着古代先民“嫠面”习俗。

运用民俗学、原始宗教方面的知识,可以看到隐匿在类人面像岩画背后的原始文化的奥秘。

类人面像是岩画中的重头戏,大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也是我国岩画中出现最早的题材。

狩猎岩画:被表现的动物,既是被猎杀的对象,又是受敬畏的对象。在我国北方阴山乌拉特中旗发现的“猎鹿”岩画,充分显露出创作者的心理动机。整幅画面突出野鹿的地位,它虽身中数箭,却依然屹立不动,体现出远古先民对野鹿存有的巫术情节。

狩猎岩画是狩猎者的艺术,其目的是为了狩猎的成功和动物的繁殖。新疆新源县岩画中,狩猎者手中的箭,已被意化为长长的一根线,表现出狩猎者对动物的占有欲。这种实例在中国北方岩画中有很多。

生殖岩画:生殖岩画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繁衍有关,生殖是最令原始人感到神秘的主题。种的繁衍,是人类最古老而持久的渴望。

在北方岩画中经常有这样的画面:鼓胀的肚子上画着小动物,这些动物往往是马或鹿,好像她们“怀孕”了一样。有些成对的动物被解释为与交配有关,有些直接画出人类或动物交媾的场面,新疆呼图壁岩画则直接表现了人类极度夸张的勃起的阳具。

(二)南系岩画

南系岩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省份,具有鲜明的南方特色。

1.大致分布 南系岩画在福建、广西、云南、四川、贵州和江苏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现,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云南沧源和广西左江两地的岩画。

云南沧源岩画在阿佤山区,靠近中缅边境,已发现10个地点,共有图形1000多个。岩画内容丰富,能表现出当时人们各种生产生活的活动场面。

如描写狩猎的,有的猎人身旁有狗相随,说明当时狗已被驯养,另有牛群成行或颈上套了绳索被拖拉的情况,大约是一种放牧的画面。舞蹈有手拉手的圆圈舞,亦有手持牛角的围猎舞和手持盾牌的战争舞。

战争的画面在人群之中有持弩而射的,又有倒地而死的。有一幅村落图,描写战争凯旋返回村落的情景,大约是一次重大战争的记录。

岩画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为距今约3000年,同时在岩画分布区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处,这些事实大体上可以证明岩画当为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广西左江流域已发现80余处岩画点,其中宁明县花山崖壁画,画面宽约221米,高约40米,尚可辩认的图像1819个,为目前国内已知的规模最大的岩画。

画面绝大多数是人物,而且基本上是一种姿势,双手向上伸张,双脚向下叉开,似做舞蹈。同样的图形反复出现,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数千平方米的崖面。

这处岩画人物众多,密集而重复,充满着原始的英雄主义。画面中有少数人形体高大,腰佩环首刀,当是部落的首领,人物周围还画了一些动物、铜鼓、铜锣等。

岩画大都发现在江水拐弯的悬崖峭壁上,从这个位置看,最大的功能应当是镇水,因为水患是左江沿岸最大的自然灾害,作画镇水,表现出先民对自己力量的觉醒。根据各地点画面中的典型器物,如铜鼓,与广西地下实际出土的这类器物的年代,和对覆盖画面的石钟乳进行放射性碳素断代等情况看,岩画的年代上限为战国,下限为东汉,距今约2000年。

2.内容特色 南系岩画普遍用红色涂染,这同原始艺术中习惯使用红色的现象是一致的。原始人在他们频繁的狩猎和战争活动中,鲜血不断地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导致红色在视觉中的稳定性。

红色那炽热的调子和生命之火相呼应,使岩画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展现,当红色置于某种祭祀仪式氛围中,红色和血色,使岩画产生强烈的刺激效果,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恐惧感、神秘感。随着气象变化,岩画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岩画具有不同的整体效果。

岩画和巫术仪式的结合需要选定某个特定的季节和时间,更增加仪式的空间氛围。如绘于河流转变处峭壁上的花山岩画,由近两千个红色人形构成的巨大场面,造成随时有可能压迫过来的沉重感。

可以想象,祭祀中人们的歌声、水声、鼓噪声混合交织,响成一片,红色岩画也仿佛和人们一起跃动起来,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庄严神秘的效果。

南方岩画以表现人物的活动为主要特征,人物形象程式化。其中上举双臂、屈蹲双腿、犹如蛙式的“蹲形”人物最为突出。不仅在南方出现成百上千个图形,而且在北部岩画、原始彩陶、甚至环太平洋地区的原始艺术品中都出现过这一形象。

(三)其它地区

我国岩画除了南北二大系统外,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高原地区也自成体系,富有自己的特点。

1.沿海岩画 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安徽、福建、广州、香港、澳门、台湾也有大量岩画,它们都是抽象性的符号,用磨刻的方法制成。

江苏连云港岩画的制作时间较早,与6000年以前的东夷族有关。安徽淮北岩画由于可用来论证的资料较少,它们的年代族属还没有最后定论。港、澳、台、广州、福建的岩画都与古代的越人有关,越人是在使用文字之前,站在自已的文化圈里创造了这些岩画。

东南沿海的岩画还可纳入太平洋岩画圈的范围之内,这些岩画地点现在或过去都紧依海岸线,离海岸线较远的岩画点的分布明显稀少,但也都傍依在入海的河流。近海的岩画点大多分布于半山或山麓的岩面之间,也有的分布在山麓的冲积台地之上。

全世界范围内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多内容丰富、具有海洋特色的岩画点分布在大洋岸边。其中“杯状形”“同心园”“蹲形”人物及抽象性符号都是这些岩画点所共有的。这些岩画是否可以帮助我们穿越时间、空间的隧道,掘开历史之谜。

2.高原岩画 西北高原岩画包括甘肃、西藏、青海三个省区。由于它们具有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文化面貌和居民生活状态的一致性,所以岩画的文化内涵和特点肯定也是相近的。

在西藏的日土县、革吉县、改则县、文部县、索县、那曲县、班戈县、申扎县、定日县、当雄县、贡嘎县、巴宿县发现了岩画,其中日土县任姆栋岩画、鲁日朗卡岩画和当雄县扎西岛“纳木错”岩画较为集中。

在甘肃靖远县、永昌县、玉门市、嘉峪关市、肃北蒙古自治县、安西县、玛曲县、甘南裕固族自治县,发现有岩画。

青海省的刚察县、天峻县、德令哈市、都兰县、格尔木市玉树县等地也都发现了岩画。

当雄纳木错岩画是彩绘的,对它的碳14测定,结果将对这一地区岩画的断代有着重大的意义。西北其它所有岩画都采用凿刻的方法制作,内容涉及动物、人物、符号、日月星辰,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关。

题材可分下列几个类型:狩猎、畜牧、争战、自然崇拜及神灵崇拜、舞蹈,其中狩猎、畜牧是主要内容。在较为荒僻、偏远的西北高原,西藏岩画最为重要。

在与西藏周边的地区印度高原、巴基斯坦的岩画中,也发现有关相似的内容,对于研究西藏岩画的年代、族属、文化渊源等问题十分重要。

西藏岩画大致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大致为吐蕃王朝之前的早期金属时代,主要分布在西藏的西北包括阿里地区和藏北部分地区;晚期岩画大致为吐蕃及以后时期,主要分布于包括藏北的大部分地区及藏南、藏东南地区。

西北高原岩画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古代羌人,羌人在西北强盛以后,进入甘、青河西走廊一带,后来到了西藏高原。对西北高原的岩画作深入研究或许可以画出古代民族的迁徙图。

(四)艺术风格

我国岩画的艺术风格,和国外的岩画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

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三种:一是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二是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三是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

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经取样化验,证明内含较多的铁质,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调合料较为可能。

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它工具涂刷的。

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

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

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GlBaP5IslNP+STS0P9FOP2bwm65d5sTDL/90KapwdzVTeJ95LjnHpU3df0Rz3g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