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秦汉时期

我国汉代墓室中的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汉墓壁画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以及审美思想有重要意义。

汉代墓室壁画可分前、后期。前期为西汉早期到东汉早期,仅有八里台、烧沟无名氏、卜千秋、枣园、千阳、西安、内蒙古鄂托克、商丘等八座;后期为东汉中、晚期,包括此时所有的汉墓壁画。

(一)简要介绍

秦汉以前的墓室,绘在壁面上的只有几何形的简单纹样,这些绘在墓室中的图案纹样,若与孔子和屈原所见的当时王侯公卿庙堂的宫墙文画作比较,题材和画法都要简单得多。但它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古代墓室壁画有着更悠久的历史,更意味着一个关系到民族生命意识和社会习俗的观念开始进入地下,在墓室梓宫中一路铺陈,体现着阶段性的规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继承了战国诸子阴阳五行、道家神仙的思想,生作寻仙之游,死起厚葬之风,他那满藏奇器珍怪的陵寝,即是一座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下宫殿。

汉武帝尤敬鬼神,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言,长生久视之术,进一步掀起了视死如视生的风气。

汉代将先秦以来的魂魄观念、神仙信仰、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加整合与创造,形成了一套集功能、习俗乃至思想观念为一体的葬制葬俗,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壁画。用这些壁画装饰的帝王陵和贵族墓,不仅有了如地上宫殿般的效果,而且具备了趋利避害,福寿神仙,荫庇子孙的特殊功能。

西汉前期的壁画墓经考古发掘的有两座,即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和河南商丘柿园芒砀山梁王墓,墓主人均为分封一方的诸侯王。

南越王墓葬,年代在汉武帝元朔末年至元狩初年,即公元前122年前后。墓葬规格虽高,但绘饰壁画却甚为简单,仅在石门、前室四壁及顶石上发现了朱、墨两色绘出的云纹图案,没有发现具有主题内容的壁画。

芒砀山梁王陵属于西汉前期的典型壁画墓。芒砀山西汉梁王陵,位于河南商丘市东约九十公里处,陵墓是斩山为郭、穿石为藏的大型多室崖墓。

主室前区顶部绘有一条长达五米、首南尾北的巨龙,头角身翼,龙舌卷衔怪兽,左右画朱雀、白虎,或为四灵的早期形式。梁王墓壁画色彩浓丽,形象夸张,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壁画图像明显还带有痕迹的楚地绘画风格。

西汉后期代表性的壁画墓,集中在洛阳和西安两地。洛阳是中原腹地,又为九朝故都,历史文化遗存丰厚。

洛阳考古发掘的西汉后期壁画墓有,烧沟六十一号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浅井头壁画墓等。壁画分布在主室顶部、前后山墙和隔梁上,有一砖一画的形制,也有多砖拼绘的横幅式构图,还有塑绘结合的画面。

壁画题材多为驱傩逐疫,祥瑞升仙以及历史人物,真实地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丧葬观念和社会习俗。汉代葬仪中用傩仪,沿用先秦方相氏驱傩的习俗,以保护死者不受山林兽怪的侵扰。汉人重傩仪,更将驱傩的场景画在了墓室中。这一现象,对探讨两汉之际死生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洛阳以西的西安,曾是西汉王朝和王莽时期的都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渭水两岸的京畿陵区,分布有这个时期高规格的墓葬,已经发现西汉时期的壁画墓,重要的有西安交通大学附小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西安理工大学附近的壁画墓和西安南郊曲江池一号墓。

二十八宿天象图按内外圆分别构画,内圆画流云、金乌太阳和月中玉兔蟾蜍,外圆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与之相配的二十八宿,附带用人物、动物形象来标识各宿的名称。

圆环外绘彩云翔鹤,后壁绘羽人持灵芝引导墓主灵魂升天,下有鹿鹤。壁画构图饱满,色彩明丽斑斓。所用双线填色的方式和勾连纹样的组合形态,也可看出前后相继的风格脉络。

王莽篡立改元,推行新政,丧葬制度与习俗略有改变。这一时期的壁画墓以陕西千阳汉墓、咸阳龚家湾一号墓、洛阳金谷园新莽壁画墓、偃师辛村壁画墓为代表。

壁画题材在西汉四灵祥瑞、引魂升仙的图像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宴饮庖橱、车马游猎、乐舞百戏、神仙偶像等新的内容并呈现流行的趋势。

西汉的丧葬习俗和墓葬壁画经过王莽时期的转变,在东汉厚葬靡费风气日渐盛行之际,原已具备表达丧葬功能的壁画得到进一步地拓展,宣扬死者生前殊荣的图景与仙国盛宴的图像,成为装点墓室的主要题材。

从已发现的三十多座东汉壁画墓来看,以洛阳为中心,中原北方地区的东汉壁画墓得风气之先,波及范围则远至辽东和河西地区。

中原北方地区的东汉壁画墓集中在河南、河北及周边地区。河南发现有洛阳北郊石油站附近的壁画墓,洛阳机车工厂附近的壁画墓,洛阳西工壁画墓,洛阳第三八五〇号壁画墓,洛阳偃师杏园村壁画墓,新安铁塔山壁画墓,洛阳朱村汉魏壁画墓,密县打虎亭二号画像石壁画墓,密县后土郭一、二、三号画像石壁画墓,荥阳苌村壁画墓。

河北有望都一、二号壁画墓,安平逯家庄壁画墓。其它地区陆续发现的东汉壁画墓,有山西夏县王村壁画墓,山东济南青龙山壁画墓,江苏徐州黄山陇壁画墓。还有安徽亳县董园村的一、二号画像石壁画墓。

繁荣的中原地区文化,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的设郡屯田和汉末动荡之秋的移民风潮之际,传至到河西、辽阳等边疆地区,因此,这个时期边疆地区的壁画墓也呈现出较浓厚的中原文化特点。河西汉魏壁画墓主要分布在武威一地。

同属边地的内蒙古,也在托克托、和林格尔两地先后发现有东汉时期的壁画墓。

(二)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曾播出过题为《马王堆传奇》的节目,节目中介绍了许多关于马王堆的神奇故事。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一幅长约两米的T形帛画。

这幅画比例适中,线条流畅,画中的人物生动传神,是传统人物绘画中的精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就能欣赏到这幅画的风采。

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市东郊被发现的,因为这个墓的外形很像马的鞍具,所以当地人叫作马鞍堆,后来又被讹传为马王堆。

这是一个近于方形的巨大汉墓,墓深20米,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由上到下呈漏斗形逐渐缩小。在墓的最底部是着长4米,高1.5米的椁室。

椁室是由数十块整木制作的椁板拼合而成,有的椁板重达一千多公斤。揭开椁板,人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宝库,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填满了五光十色的珍宝,几乎把墓主人生前所有荣华富贵都记录下来了。

巨大的棺材套装有四层,四层棺材都用上好的天然木料打造,所有的棺材全部是靠能工巧匠的技艺用卯榫的办法拼接起来的。

第一层是黑漆素棺。第二层是黑底彩绘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黄色绘出复杂多变的云气纹,中间穿插着111个怪兽或神仙,线条粗犷、想象丰富,洋溢着远古的神秘气息。第三层是朱地彩绘漆棺,红色的底子上用绿色、褐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一共画了六条龙、三只虎、三只鹿、一只凤和一个仙人。最里面的一层才是安放墓主人的内棺。在棺盖上覆盖着一块长达两米的T形帛画,这幅画保存完好,在我国考古史上是首次发现。

在进一步清理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有“妾辛追”三个字,由此断定墓的主人是一个名叫辛追的人。

再来看一看这幅帛画。人们猜测,这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画,应该是一种用来召唤死者灵魂的“幡”。或许辛追并不肯定自己能升入天堂,所以才制作这样一面精致的幡来引导自己的灵魂,不要走错了路。

这幅画共分三个部分,上面是天堂,中间是人间,下面是地狱。

天堂的右侧,奇怪的九个太阳在扶桑树枝中间照耀,在最大的一个太阳中间站着一只乌鸦。天堂的左侧是一个弯弯的月亮,月亮里有传说中的神兔和蟾蜍,旁边有一个仙女在飞舞。

在帛画的上端,太阳与月亮的中间的人物应当是天神,她是一位人面蛇身的女子,或许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创世主女娲。

人间的情形就是辛追当年生活的写照。她是一个雍容的老妇,在仆人们的环拥下,神态安详的略显忧伤。在人间的上部,双龙穿璧,象征幸福和吉祥。双龙中间有一身着白衣、长着翅膀、似人非人的精灵,它应该是人死后带着人的灵魂升入天堂的信使。人间与天堂之间有一扇开启的门,门的两侧各有一位曲臂拱手的司命守卫。

地狱倒不可怕,一个赤着上身的男子、传说中的大力神,他双脚踩在合欢螯的背上,用头和双手顶地面,显得孔武有力。

从整个画面上看,地狱的空间最小,色调也最暗,因为这是人死后为生前赎回罪孽的地方,是人们生前憎恶和惧怕的地方。而相比之下的天堂显得格外空灵,那里有阳光、树木、海水。

画面的比例远远大于地狱和人间,无论是从画面的色调还是画面的比例上看,无不表现出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死后灵魂升入天堂的幻想。

(三)洛阳汉墓壁画

汉代艺术空前发展,洛阳在两汉时期曾为陪都和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洛阳出土的大量汉墓壁画遗迹,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洋洋大观。虽未必尽出于名家手笔,但从那动感十足的线条,气势古拙的笔意,简约适度的造型,浓淡相宜的墨色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充满原始活力、粗豪而浪漫的汉代艺术之魂。

1.简要介绍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上至皇室,下至豪门世族,殷富大户,皆崇尚厚葬,追求灵魂不灭,成仙为神浸透着汉代人的灵魂,这种从凡俗升华到天国的热切情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对物质财富的强烈占有欲,在汉墓壁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洛阳汉代壁画墓迄今发现的共有11座,加上被盗出国的“八里台”西汉壁画墓,总计有12座。年代以卜千秋墓为最早,约在西汉昭帝和宣帝之间,最晚为朱村壁画墓,当为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

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汉墓壁画中,不仅看到了两汉时期墓室的建造技巧和壁画发展的脉络及特点,而且还深刻地感受到了汉代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趣、观念。这里有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有西王母、东王公的传说和形象,这是一个人神杂处、奇异怪诞的世界,这是一个现实图景与神话幻想同时并存,儒教和谶纬迷信共置一处的浪漫天地。

2.壁画内容 洛阳汉墓壁画所涉及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是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一类仙人和表现天上世界的仙禽神兽,及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最具代表性的是卜千秋墓的“升仙图”。

此墓墓顶平脊上绘一幅完美的卜千秋夫妇升仙图,长4.51米,宽0.31米,图中在13块砖上从前至后依次绘女娲、月亮、持节方士、二肖龙、双枭羊、朱雀、白虎、仙女、奔兔、猎犬、蟾蜍、卜千秋夫妇(男乘龙蛇,女乘三头凤)、伏羲、太阳、黄蛇等。

这幅图可以说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升仙图的展开形式,长长的升仙队伍,显得气势雄大而壮观,完全是一个“飞龙乘云,腾蛇游雾”的逍遥世界。

二是天像神类。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洛阳烧沟六十一号壁画墓的日月星云图,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天像图之一。

在这座墓室顶部平脊12块砖上,从前至后绘出一幅长3.5米,宽0.55米的日月星云图,依次为太阳、北斗、王帝座、贯索、毕宿、心宿、鬼宿、月亮、虚宿、河鼓、右旗、织女、柳宿、叁星。

三是历史故事类。“以古为镜,可知兴替”重视历史借鉴,在汉时甚为风行,并以壁画形式引导帝王臣民酌古而鉴今。为了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经史故事,多在壁画中出现,比如孔子、周公一类的古代圣贤及猛将义士等。

洛阳烧沟61号西汉壁画墓中发现的“二桃杀二士”,在墓室前堂隔梁正面,绘一幅长卷,高0.25米,长2.06米,图中共绘13个大小不同的人物,左端有三座蓝紫色的小山峦,山右绘三武士,他们情态各异,或拔剑,或扶剑……

这幅画所表现的内容,右边八人很显然是“二桃杀三士图”,左边五人或说“周公辅成王图”,或说“孔子师项囊图”。

四是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燕居、庖厨、宴饮、歌舞、迎宾拜谒等场景。比如偃师辛村新莽墓壁画,此墓壁画共有八幅,其中以《庖厨图》等最为著名,其画中人物众多,形态生动传神,真实地反映了汉代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习俗和浮华奢侈的社会生活场景。

五是表现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的车骑出行。例如偃师杏园村东汉墓壁画和朱村东汉曹魏墓壁画,其中杏园村“车马出行图”色彩深沉厚重,人物动态栩栩如生,画幅长达12米,共绘出9乘安车,70余个人物,50余匹奔马,在当时可谓宏篇巨制,这幅图气势雄壮,车骑队伍浩浩荡荡,描绘出一派车辚辚、马萧萧的威赫场面。

3.壁画形制 洛阳汉墓壁画的形制,多为砖石结构,西汉用空心砖,东汉用砖卷,墓主多为地方豪强和高官显贵,作画者大都是民间画工,他们师徒相传,父子相继,为生活所迫,终日伏于墓中,在晃动的油灯下,一笔一划地描绘。

壁画一般都画在顶脊,或者山墙上,或者室中的两边壁上,概括起来有三种作画方式:

一是绘前在空心砖上涂一层白灰泥,然后用墨线勾勒,再施色彩;二是涂抹一层白灰膏于小砖上,再绘壁画;三是用白灰水刷底,绘在墓壁和顶部的砖上,笔画粗犷。

4.绘画技法 从绘画技法上看,当时主要以毛笔为作画工具,用墨色勾线,用化学性质稳定的朱、绿、黄、橙、紫等矿物质材料为主要颜色。前期壁画笔法稚拙,造型夸张,墨色鲜艳,人物情态惟妙惟肖,画面充满神秘感和运动感。后期壁画造型严谨,向写实方向发展,线条紧劲绵密,繁简有致,动静有序,注重细部刻画,墨色丰富,含蓄深沉。

综观洛阳汉画,我们大致可看到两汉壁画发展的脉络,从招魂升天到车骑出行,从日月星象到宴乐歌舞,从宗教迷信到封建礼仪,汉代艺术逐渐从神鬼世界走向人的现实生活,稚拙古朴,天真浪漫,洛阳汉墓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面貌,深沉雄大的气魄充分显示了博大精深的汉民族绘画艺术,为我国绘画的发展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四)西安汉墓壁画

迄今为止我国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图,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小发掘的西汉壁画墓里。

1.古墓发现 1987年4月底的一天,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教学楼的施工现场,一座古墓突然出现在了施工人员的眼皮底下。

很快,陕西省考古所就派来了专家,带领考古队员们在墓室里清理。

后来,交大汉墓的出土文物都保存在了学校的档案馆内。另外在墓道中还出土了好几块“长生未央”砖和“回纹”砖。虽然墓葬的墓道中出土了不少“长生未央”和“回纹”砖,然而,这两种建筑用砖却并非交大汉墓的建材,它们是随着盗洞填入土中的,考古学家们因此推断,西汉时,墓葬的周围曾经有过大型的建筑物。

壁画墓坐北朝南,墓道从小学的围墙伸出来,为了防止密封导致墓道内细菌大量繁衍,或者过于潮湿,在墓道口外开了一个通风口。

2.壁画保护 如此珍贵的壁画墓,在墓葬发掘完毕后,保护便成了头等的难题。

西安交通大学的文物保护专家们,一方面封闭了墓室,另一方面又对没有封闭的墓道进行了修理,把墓道内壁用砖贴起来。

这座西汉壁画墓的保护到底有多困难?曾担任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考古队长的呼林贵研究员分析了壁画保护困难的原因,原来汉代墓葬中的壁画和唐代的有很大不同,唐墓壁画,往往先在墙上刷过很多层泥子,底子很厚,所以唐代壁画容易揭取,而汉代壁画的底子都很薄,泥子只是在砖墙上薄薄地上了一层,然后在上面直接作画。看来,揭取式保护并不适用于交大汉墓壁画。

经过两千多年的挤压,组成交大汉代壁画墓的砖块酥化很严重,从壁画上的龟裂就可以看出来。如此脆弱的墓葬,轻微的晃动都能使它变形,甚至坍塌。

不过,也不可低估了古人的物理学知识和建筑技术,一座深埋地下的墓室能在经历了两千年的沧桑后仍完好不倒,必定有它的奥秘。从交大汉墓发掘时的一张照片来看,墓室的顶端成拱形,这是最能抗压的结构,现在修建防空洞仍用拱形结构。

不仅如此,墓室顶端的砖块还采用了“子母扣”的方法,砖砖相扣,这样,任何一块砖都不可能轻易落下,可以说,在交大汉墓,如果你想拿走一块砖,就必须把整座墓葬都拆掉。

3.壁画色彩 考古学家们推测,从西安交通大学汉墓的规格来看,墓主人的身份应该不低。专家们推断墓主人是一位老年男性,地位可能是相当于二千万官员的级别。原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孙民柱老师则认为,墓主人是西汉宣、元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大子太傅萧望之。墓葬早年应有高大的封土。

为何两千年前的西汉壁画,经历了那么多沧桑变化后仍能保持如此俏丽的色彩?原来西安交大的汉墓壁画使用的是天然的矿物质颜料,是将矿石研磨而来,所以保存的时间非常长,类似的还有敦煌壁画。

除了在自然界很容易找到的天然颜色,交大汉墓壁画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颜色汉紫,用天然的矿石无法制出这种色彩,必须要经过人为加工,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们是如何制出这种颜色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如果站在墓室中,会感觉到整个墓室都是绚丽多彩的、生动的。墓室中这么漂亮的壁画是给谁看的?在封上墓室门之前,是给墓主人的亲人、朋友、外人看的,在封上墓门之后,这个空间就属于墓主人了,汉代人认为,人死后要升天,灵魂不灭,所以,他们把墓室描画成一个绚烂多彩的空间,消减了人们对死亡阴冷的认识。

4.二十八星宿 西安交通大学汉墓内壁被色彩填满了,它的下半部分,是表示人间的山峦、鸟兽,上半部分则是象征天上的云、鹤、日月,二十八星宿,人间和天堂之间,用朱砂绘制的菱形网格分开。

遗憾的是,由于泥浆曾灌入墓室,所以壁画下半部的人间图景褪色严重,然而上半部的天堂场景却非常完整,石青和汉紫构成的云雾在“天空”缭绕,犹如仙境,仙鹤婀娜舒展,体态各有不同,墓顶南部有太阳,北部是月亮,日月的外围,被一圈星宿即二十八星宿包围,星星是一颗颗白点,同一“宿”的星用线连接。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说之一,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把天上重要的恒星分成了二十八个“宿”,这二十八个星宿,又分属于代表四个方位的四像。二十八星宿的运行和变化,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历法、占卜都有重要影响。

“女宿”是一位坐着的女子,代表织女,牛宿各星相连组成了一头牛,最有趣的是“鬼宿”,两个人好像抬着个滑竿,中间坐着一个穿着黑衣的“鬼”。

鬼宿中间的“鬼”其实是一个移动星团,中国古代没有望远镜,所以星团看起来就是一团白色的烟气,古人称它“积尸气”,相对于其它恒星,这个星团在不断地移动,俨然一副“鬼相”,不过它的移动速度非常缓慢。

东方苍龙左后爪处的一颗红色的星是心宿中的“大火星”,它非常重要,整个汉墓的星图中,只有这一颗红色的星。

在古人眼里,大火星被拟为“明堂”,就是天子祭祀天神的殿堂,不仅如此,大火星在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每年春天,只要大火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人们便知道:这一年的春耕要开始了。因为大火星升起后,气候便开始逐渐回暖,不会再有大的寒潮了。

(五)西汉梁王陵墓丹青

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墓群,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汉墓群。

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墓群斩山作廓、穿石为藏,结构复杂,气势恢弘,宛如地下宫殿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陵墓群是在炸药还没有问世的西汉,完全由无数的民工用锤子一下一下敲凿出来的,其工程之浩繁、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西汉梁王陵墓群现已发现大小汉墓18座,其中更以汉高祖刘邦之孙梁孝王刘武,及其王后墓的规模最为宏大、著名。

柿园汉墓壁画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主题,四周衬托缭绕的云气和绶带,画艺精湛,气势磅礴,被称为敦煌前之敦煌。其中所出土的容貌秀美、栩栩如生的断臂仕女佣更被称之为中国的维纳斯。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墓群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大型石室陵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打虎亭汉墓丹青

打虎亭汉墓位于郑州市西南六公里的新密市。东西两墓并列,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

东墓规模略小,壁画多是模拟墓主生前的庄园生活,有收租、坐厨、迎宾、宴饮、舞乐和百戏、相扑、车马出行、侍女图等。该墓于1963年6月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被确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两座墓都有长而宽的斜坡墓道。两墓相距约三十米,墓室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砌筑而成,规模宏伟。墓壁保存有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石刻画像和壁画。

打虎亭汉墓墓东为画像石墓,墓主人是汉弘农郡太守张德,字伯雅,河南密县人。墓西为壁画墓,墓主可能是张伯雅的亲属。这两座汉墓的内部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墓壁均绘有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石刻画像和壁画,它们给研究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民生风俗的专家们留下了重要的线索。

墓内分别雕有三百多平方米的石刻图像和绘制有两百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堪称中华汉代雕刻绘画艺术的博物馆。画像石墓通长26.64米、宽20.68米、高23米。墓内以阴刻的技法雕刻的画像石线条流畅、飘逸,很具有现代线描神韵,画面雕刻布局合理,富于层次。

墓室画像内容包括了东汉时期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中的《制作豆腐工艺图》表现了东汉时期人们制作豆腐的完整过程,在国内绝无仅有,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豆腐的记载。

壁画墓通长19.8米、宽18.4米、高15.2米。墓内绘有大量的以朱砂、朱膘、石绿、石黄、黑墨等矿物质颜料的彩色壁画,虽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但仍色彩艳丽,鲜亮如初。其中的《宴饮百戏图》是壁画中的精品,长7.3米、高0.7米,熟练地运用了平涂着色的技法,在我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现已成为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打虎亭汉墓墓葬在中室的南壁绘有大型的《车马出行图》,中室北壁绘《宴饮百戏图》,尤其是《相扑图》,使日本现代相扑找到源流。

画像石墓由前室、中室、后室、东南北三个耳室组成。各室内壁与甬道、石门均有内容丰富、瑰丽多彩的画像石刻。

各室的墓门雕刻最为精致。石门中央浮雕铺首衔环,四周阴刻云气缭绕,在云纹中间刻有各种珍禽异兽和人物等。墓门四周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组成的花边图案,雕刻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画面构图精细,布局合理,富于层次,整个石门显得壮重美观。

东耳室刻《庖厨图》,其中有杀鸡宰鸭,杀牛宰猪,负薪烧火,汲水酿酒,煮肉烹鱼等画像。

打虎亭汉墓《宴饮百戏图》是一幅长7.3米,高0.7米的巨幅壁画。画面的上边绘彩色帐幔,其下绘百戏图。画的西部绘红地黑色幄幕,其前绘有桌案,案面绘朱色杯盘。案边坐两人,身着长衣,似为墓主人宴饮图像。

幄幕两侧各绘四个衣着不同的侍者,案前绘有跪、立的人像。画面上下两边各绘一排贵族人物,他们身穿各种不同色彩的袍服,跽坐于席上,宴饮作乐,观看百戏。图中绘有跳丸、盘舞等多姿献技的百戏图像。

《宴饮百戏图》画面宽广,构图严谨,线条苍劲有力,色彩富丽,人物众多,并熟练地运用了平涂着色的技法,这在我国美术史上是不多见的。从画面上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以及绘画匠人高超的技艺。 2TB476rzdVDZ4f884ibjUOmPG/aNOcXoMSkn+A5vJxJNq7NDfiJIeW1mMZsygE8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