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舞龙传说及演变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就是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望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的习俗,同时伴随着神奇的传说,被不断传承。

(一)初为祭祀

古代人智慧不开化,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

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地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繁衍,龙的重要性竟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一来,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春节的“开灯”,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龙最初应是一种祭祀,而非娱乐。成为助庆娱乐应是汉唐以后的事。在民间有一则传说,可说明舞龙纯是为了纪念,含有祭祀的成分。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浙江的苕溪岸边有个荷花村,村前有一个荷花池,池塘里长满了荷花。每至夏季,碧绿的荷叶铺满水面,无数朵出水荷花,袅袅婷婷,鲜艳无比。

在荷花池边,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青年夫妇,男的叫百叶,女的叫荷花,夫妻俩男耕女织,相敬相爱。这一年,荷花怀了孕,过了10个月,孩子却没有生下来。又过了一年,还是没有生下来,直至999天,才生下了一个男孩。

百叶见孩子生得端正健壮,心里好生喜欢。但是再仔细一瞧,不禁大为惊愕,只见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长着细细的龙鳞,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数一数,有999片。

旁边的接生婆一见,不禁大吃一惊,嚷道:“哎呀,了不得,你们家里生了个龙神!”

很快,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人人都前来道贺。这消息也惊动了村里的老族长,他儿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边有一个横行霸道的丑孙子。这祖孙俩一听说百叶家里生下龙种,于是立刻手持钢刀要来砍杀。

乡亲们得到了消息,马上给百叶报讯。大家经过细细地商量,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将孩子放在洗脚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门前的荷花池中。

这时,老族长和他的孙子带人冲进门来,孩子已经不见了。老族长见找不到龙种,于是便抓住百叶,逼他把孩子交出来。孙子见荷花长得美丽,心生一计,举起钢刀就杀死了百叶,把荷花抢到了家里。

老族长心想:龙种没有了爹娘,即使活着,也必定饿死。再说荷花会生龙种,将来龙种会生在自己家里,这天下岂不就是他家的了。

荷花被抢到老族长家里,她非常想念丈夫和孩子,心里十分地悲痛。老族长逼着荷花去淘米,荷花拖着淘箩走到池边,轻轻地漾动池水。忽然,一阵凉风吹来,在荷塘深处,花叶纷纷倒向两边,让出一条水路来。

荷花见自己的儿子就坐在洗脚盆里,向她漂过来。荷花真是又惊又喜,她连忙将儿子抱到怀里,喂饱了奶水,然后仍然放回洗脚盆里。一阵凉风吹来,洗脚盆又漂回到了荷花丛中。荷花知道自己的儿子没有饿死,心里十分高兴。

从此,荷花每天3次到池中淘米,就给儿子喂上3次奶水。这样喂了999天,儿子渐渐地长大了,满身龙鳞金光闪亮。到了夜里,荷花池中光芒四射。

村子里的老百姓知道龙种没有被灭掉,心里都暗暗地高兴。老族长得知龙种竟活着,并且在荷花池中,随即又生毒计。

一天傍晚,荷花又到池边淘米。老族长祖孙两个躲在杨树丛里察看动静,只见碧波荡漾,花叶浮动,一阵凉风吹来,荷塘深处徐徐漂来一个洗脚盆,盆中坐着个满身金色的孩子,欢乐地举着双手向淘米的荷花扑过去。

荷花满心欢喜,正要伸手去抱,只见杨树丛中闪出个人来,举起明晃晃的钢刀直向孩子砍去。

刹那间,只见孩子从洗脚盆里猛地跳起来,化成一条金色的小龙,向池中跃去。可是还是迟了,那一刀砍到了小龙的尾巴上。这时,荷花丛中停着的一只美丽的大蝴蝶,忽然飞过去,用身子衔接在小龙的尾部,一对美丽的翅膀就变成了小龙的尾巴。

小龙长吟一声,霎时间,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满池荷花的花瓣纷纷扬扬地飞旋起来。在霹雳闪电之中,小龙的身体渐渐变大了,变成了数十丈长的巨龙,在荷花池上空翻腾飞跃。

这时,一阵龙卷风卷了过来,小龙腾空而起,乘风直上,飞入云端。这阵龙卷风好不厉害,那个砍龙尾巴的人被卷到了半空中,被抛得无影无踪。老族长见孙子被风卷走了,随即“噗通”一声,吓得跌进荷花池淹死了。

荷花看见儿子化成一条蛟龙飞上了天空,她大声呼喊着,但蛟龙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自此以后,苕溪两岸每逢干旱,小龙就来散云播雨。

当地百姓为了感谢小龙,就从这个池中采摘了49朵荷花,用了999叶花瓣,制作成一条花龙。因为不到1000叶,所以取名百叶龙。

从此,每年的春节,老百姓就要敲锣打鼓来舞龙,这一习俗便沿袭了下来。这个传说,表现了古代人民对龙的敬畏和祈求年年有个好年景的美好愿望。

(二)由来传说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由来,民间有许多传说。

1.纪念灵溪巨龙传说,在浙江金华县有一座奇灵山,山下有一条名叫“灵溪”的大溪流,人们每年都用灵溪的水来浇灌稻田。

有一天,县老爷和随从正在巡视乡野的时候,忽然看见几名大汉扛着一个大笼子,上前一看,才知道笼中是一条大蛇,而且大蛇还在留着眼泪。

县老爷看了之后,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对几位大汉说:“壮士们,这条大蛇能否卖给我?”几位大汉见县老爷要买这条大蛇,连忙应允。

县老爷将大蛇带回家中饲养,起初县老爷命人喂生肉给大蛇吃,结果大蛇都不吃。后来才知道大蛇和人类一样只吃米粮,这让县衙府中的人连连称奇。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这年,夏天特别炎热,又不曾下雨,灵溪渐渐干涸了。百姓们天天对神明祈祷,希望老天爷能够天降甘霖,以解干旱之苦。

县老爷见到这种情形,心中十分忧虑,天天对上苍祈祷:但愿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县百姓干旱之苦啊!

一天夜里,县老爷做梦梦到了本县的土地公。土地公对他说:“由于你的善心感动了玉帝,明天中午把大蛇放入进灵溪,自然就会有雨水降临。”

县老爷醒后,便马上派人到灵溪烧香祝祷,并将大蛇放入灵溪当中。过了几天,果然下起雨来了,解了百姓的干旱之苦。

后来,人们为了答谢大蛇,不但烧香祭拜,还将大包大包的米丢进溪里,希望来年有个大丰收。

就在人们用米祭拜大蛇的同时,天气变得很奇怪,不是一连几天太阳将人晒伤,就是大雨连绵不断,此景让百姓们忧心忡忡。

一天,县老爷正在书房,为这几天来的怪天气烦恼时,忽然瞥见大蛇回来了。

大蛇对他说:“我原本是奇灵山的巨龙,也是掌管米粮的天神。由于不慎犯了天规,被玉帝贬到人间来。后来,由于你的善心感动了玉帝,才让土地公放了我。但是,大家都把米粮丢进溪中祭拜,糟蹋了粮食,玉帝知道后大怒,要罚金华大旱两年。”

县老爷一听,大吃一惊,连忙问道:“有没有补救的方法呢?”

大蛇说:“只要今后祭祀只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鸡、鸭、鱼、肉,以免玉帝动怒。”

县老爷听完,谢过大蛇之后,便下令全县老百姓照大蛇的话去祭祀。但是,县里还是有些人并不遵照大蛇的指示,依然用鸡、鸭、鱼等荤食祭祀。

玉帝知道后,大为震怒,说:“灵溪巨龙,你不是说金华的人民已经知道悔过了吗?金华的人民还在继续糟蹋粮食!来人!将灵溪巨龙斩了!”

就在巨龙被斩后,金华天天下红雨,简直和血一般。属下将这奇怪的现象禀告给县老爷,并且说:“还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在灵溪的岸边,从天上落下一条被分割的巨龙身体。”

县老爷听完,连忙赶到溪边,一看,大声惊呼:“这不是我的大蛇吗?我只知道人间难辨忠奸,岂知天上也是是非不分。巨龙啊巨龙!都是我们害了你!”

后来,人们知道后,都十分后悔曾经不听劝告。

因此,每逢正月十五,乡亲们便舞龙,希望巨龙的身躯能接合起来。舞龙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在灵溪的岸边,有个叫佳村的地方。据祖辈传下来讲,佳村舞龙始于盛唐时期。

据说在那个鼎盛时期的一年元宵节晚上,月色暗淡,沿溪而建的十里长街家家户户挂灯结彩,鳞次栉比的街灯在微风中摇曳。它的灯影恰好倒映在灵溪的微波中来回荡漾,实是壮观。

横观其景,一盏盏各色街灯仍保持一段距离;纵向看,活像连成一条不见首尾的金红色的、蜿蜒曲折的龙在悠然游曳摆动,酷似神龙与民共赏花灯,共度良宵,神与民同乐的和谐氛围。

由于这一美妙情景的启发,有村民就提出被玉帝斩断的神龙仍可如此连接并凑的大胆设想,此设想被好多人附和采纳。于是,第二年几个村民就联合几十户人家在自家的门口共同设计制作,合力配制龙头龙尾,率先在灵溪边的街上起舞,整个城镇欢呼雀跃。由于第一个龙头在这里制作,第一次舞龙也就在这里开始。

后来,龙身逐年加长,技艺逐步提高,及至被附近各村仿效,逐步推向各地,成为对龙的纪念和崇拜的一种最高形色,并逐渐与娱乐比赛融为一体。

2.龙王答谢之恩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有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所有的药都吃了,但是仍不见效。于是,龙王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郎中在摸脉后,甚觉奇异,于是问道:“你不是人吧!”

龙王看瞒不过去,就只好说出了实情。

于是,郎中让龙王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

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对郎中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龙王报恩的传说,表达了古代人民坚信龙能布雨的信仰。

3.纪念金勾老龙传说,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没有舞龙的习惯。后来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黄,溪河断流,这时来了一位能算天气晴雨阴旱、人间祸福的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对土家人说:“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后未时排云,戌时下雨,城内下三分,城外下七分”。他这话,被治水的金勾老龙听到后心想,凡间有如此能人,还要我管什么水?!

金勾老龙顿生嫉妒,便赌气将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内城外的下雨量倒改过来分。结果,倾盆大雨,水淹城内,房屋倒塌,淹死了许多人。

玉皇大帝知道后,把金勾老龙打入铁牢,7天后斩首示众。观音菩萨知道此事后,向玉皇大帝求情保救老龙。可是没待观音开口,玉皇大帝就放阴剑把金勾老龙斩成9节。

此后,鬼谷先生又来对土家人说:“老龙被斩,是和我赌气而丧命,但他对民间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们要为他烧点香纸。”

于是,土家人就制作9节金龙,到各村寨起舞,叫人们敬奉,求老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久之,舞龙亦成为土家族的传统习俗。

(三)汉代兴盛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6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从我国舞龙运动发展历史来说,恐怕没有哪个朝代比汉代更加重要。这是因为汉代出现了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形象,并有了非常明确的舞龙求雨记载。

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记载:“鳏者九人,皆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舞龙六日……以壬、癸日为大黑龙……”此文中出现了“舞龙”一语,对舞龙的细节,没有详细的描述。但我们从中可知,舞者的衣服与所做的龙颜色一致,舞者为5人至9人,人数与龙的长度成正比。

汉代五行思想的盛行,也在舞龙祭祀中体现出来,即所谓: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祭祀时如果日子不同,所舞之龙的颜色也就不同,而且舞者人数也不同。

除求雨之外,舞龙还广泛存在于汉代盛行的“百戏”中。东汉张衡《西京赋》里记载了生动的“鱼龙漫衍”之戏。

从沂南画像石墓的乐舞百戏图上看,左为杂技表演和乐队,右为戏车和马戏,而“鱼龙漫衍”之戏处于画面的中部,表明这是百戏中的主要节目。其中,龙、鱼、豹、大雀从右向左耸踊舞动,龙在最前面。鱼龙漫衍之戏处于乐舞百戏图的中心,并以龙为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龙舞的重视。

《汉仪》记述的百戏场面更大,舞龙也更壮观,龙长30米,比沂南画像石刻的龙长得多,不可能由一两个人舞,必须由一队人协力合舞,其形式应当和今天的舞龙相近。在舍利兽、比目鱼的表演之后,舞龙以恢宏的气势,把演出推向高潮。

舞龙运动在汉代开始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汉代的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国家强盛,艺术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汉王朝与四方诸国交往甚多,在接待四夷使者时百戏大规模演出,也有耀武观兵之意。

此外,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和广为宣扬的神灵怪异,也编造出一个虚幻的神仙世界。要在表演艺术中表现这个世界,就需要由人装扮或操纵那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神灵动物。于是,汉代的乐舞百戏中有了“像人之戏”。鱼龙漫衍中的龙就是由人装扮的,属于像人之戏。

因此,汉代百戏盛行,作为百戏中的精彩节目的鱼龙漫衍备受重视。总之,汉代是舞龙显性发展的时期。从汉代开始,我国的舞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四)历代发展

舞龙在经历了魏晋后,被北朝的统治者当成了保留节目。

隋朝,是我国古代舞龙运动发展史中的重要一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经过南北朝多年的割裂和战乱之后,隋朝一统江山,平安享乐的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弥漫。包括舞龙在内的演出,曾有着更为盛大的场面。

从演出的内容来看,与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非常相似:都是先由戏舞开场,激水、鱼嗽水或喷雾,化为近30米长的黄龙,黄龙起舞,下面的节目都是绳技,演出时配以音乐等。

唐代是我国史册上辉煌的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都给舞龙活动以发展的契机。这种情况被诗人描绘得十分生动。如李约的《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处于旱情严重侵扰的农民们在“水庙”前舞龙求雨的情形,诗中对于旱情的描写虽然仅寥寥几笔,但却很传神。而“箫管迎龙”几个字,透露出此时的舞龙求雨,已经和从汉到隋的“百戏鱼龙”很不一样,是一种具有独立表演性质的龙舞。

龙和雨似乎天生就是紧密相连的,求雨时舞龙、制龙、玩龙,是很古老的传统风俗。只不过唐代时农业获得了大发展,舞龙求雨的风俗也随之获得了生机。

这种情况渗透到唐代宫廷的重大祭祀活动中,每遇旱情,朝野都会采用舞龙的方式祈祷上苍,降临甘霖。最盛大的莫过于朝廷主持的“烛龙斋祭”。

张九龄曾经作应制诗,其中有一首是《奉和圣制烛龙斋祭》,诗写道:

上帝临下,鉴亦有光。

孰云阴骘,唯圣克彰。

六月徂暑,四郊愆阳。

我后其勤,告于坛场。

精意允溢,群灵鼓舞。

蔚兮朝云,沛然时雨。

雨我原田,亦既有年。

烛龙煌煌,明宗报祀。

于以助之,天人帝子。

闻诗有训,国风兹始。

祭烛龙以求雨,求雨水在于祈求农田丰收。我国古代以农立国,以农为本,故历代帝王于郊外求雨,是为常例。唐朝亦然,玄宗亦然。张九龄陪祭,故而有此应制诗。张九龄描写说祭祀时,有“群灵鼓舞”之举,场面甚为盛大。

唐代舞龙运动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因为唐代舞龙已经有了不少自身的变种,“烛龙”仅是基本舞龙形态的变化之一。

唐代继承了汉代舞龙的习俗,既用于祈雨,又用于娱乐。

张说在《蹋歌词》中,这样描述舞龙场景:“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年春。”

宋代是深刻影响后来整个我国民间体育艺术的一个朝代。但是,作为舞龙运动来说,在宋代民俗艺术中虽有发展,但主要特征则是继承。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对正月舞龙表演的盛况作了准确描述。词写道: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虽然这首词没有具体描述宋代鱼龙之舞是怎样舞,舞中有没有神妙的动作变化,但它确认了宋代鱼龙之舞的存在。凤箫鼓吹,连绵不绝!月色之下,鱼龙舞长夜。元夕,即元宵节的盛况,人们尽情尽兴的情态,美丽的元夕月色,都在词家的笔下跃然而出。其中,“一夜鱼龙舞”中的“一夜”,点明了表演者和观赏者们尽兴之极,欲罢还休。

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于南宋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吴自牧所说的似乎是静止观赏的龙灯。

元明两朝,舞龙运动的记载更加繁多。自元代开始,浙江省云和县就开始舞龙,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的“龙母”就在云和县。云和人非常喜欢舞龙,每年元宵节时,总有几条板龙表演,多时达10多条板龙竞舞。

诗人阎尔梅在《丙午元宵》一诗中写道:“八宝龙灯舞万回,灯光趵璨百花台。”这八宝龙灯在元宵节期间演出,想必盛况空前。

从演出的时间看,元宵龙灯之舞的表演,至少说明两点:一是龙灯之舞的演出已经作为民俗节日里的娱乐活动出现;二是龙舞表演不是此前的鱼龙漫衍,而是往往带有明确的祭祀性质。所以,它大多数在水庙之类的场合出现。

这首诗歌所描述的百花台,点明了元明时期的舞龙运动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求雨祭祀的活动目的,而彻底转变成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

到了清代,舞龙在表演上追求形神兼备,特别强调回旋婉转之态,讲究飞腾冲天之象。所以,李渔在《龙灯赋》里说:“行将飞而上天兮,旦宇宙而不夜。不则潜而人海兮,照水国以夺犀。”

新春佳节,宫廷、民间多以舞龙为乐事。《清稗类钞》记载:

有一灯为龙形,约长5米,支以10竿,太监19执之,又一太监在前执一灯球,取龙珠之意。各处音乐齐奏,灯光月色,交相辉映,并放花炮,以夜间露重,则有木屋可移动,孝钦率宫眷坐于中视之。

这里描绘的是宫廷娱乐舞龙的场景。清代舞龙是我国舞龙运动发展历史上的高峰。 pLGXNiyOvwZHsGlXm4pYhzpXKENBOnh6lMbBnzVsA/uIU4Vbcl2wv8ZZiy1x6R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