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龙的起源与内涵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乃万兽之首。龙的形状为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似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鹰,能走,亦能飞,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启端的象征。它的起源,同我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开始紧密相关。

(一)龙起源于图腾崇拜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该遗址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至了8000多年前。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很多的自然现象都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

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二)龙崇拜的文化内涵

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在甲骨文中,辛字符号表示“被驱使”之意。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是一种被驱使的力量,驱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的最高神灵。

在远古神话传说中,龙确实被人驱使,如帮助大禹治水的应龙。据《辞源》解释说:“应龙”是有翅膀的千年龙,500年的被称为角龙。龙是不凡之物,寿命奇长,应龙更是龙中之贵。天驱使龙就是古人所渴望的“兴云布雨”。

所以,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样一个概念: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头像兽类,身躯像蛇,隐身在云团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古人如此刻画龙,意味着人们既惧怕它,但又离不开它,对它敬畏有加。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蛇没有脚而能飞;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有翅膀的叫应龙。

蛟和龙是不同的生物,蛟龙是蛟和龙交而成。虽然都有强大的力量,却一正一邪,有本质的不同。

虬龙是古代传说中的有角的小龙。屈原《天问》中写道:“虬龙负熊”。宋《瑞应图》写道:“龙马神马,河水之精也,高八尺五寸,长颈骼,上有翼,修垂毛,鸣声九音。有明王则见。”虬龙则是传说中的瑞兽。

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一说我国传说中龙的来源之一。螭龙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二说是龙九子中的二子,古书中写道:“其二为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螭龙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今日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角的走兽,也可压火灾。

根据以上的说法,螭龙的原形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壁虎。螭龙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

还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地丰富发展。

对于龙的主体原形,学者们普遍认同龙的基形是蛇。最初系统提出了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

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

在我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的动物,它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我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崇龙,中国人常自称是“龙的传人”。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进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 uBy36aEorEEivmbMg+6d0n6X8CNlcEEiSK+l0iqvEjHtVOb47um1esuAc8numEV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