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名称由来

社会百业,俗称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可以证明。

此外,街巷也可以称行,在一条街上,往往会开设同类店铺,因此同种职业也称为行、同行,如冶铁行、织锦行等。同职业的店铺间产生一种组织,所以行也指同类店铺的组织,行也指行会。

(一)历史演变

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1.三十六行俗话说得好: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关于行业,自唐代开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三百六十行无定型,中华地大,习俗不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三百六十行只不过是形容行业之多罢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是一直有三百六十行之说。最早称三十六行,或七十二行。

三十六行是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三十六行是中国唐代社会主要行业的统称,反映当时社会行业的分工。三十六行延伸出我国民间常用的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的行业分类之说。三十六行的论述,见于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录》。徐珂的《清稗类钞·农商类》、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也有论述。

三十六行其实只是虚指数,实非具体数字,不过是各行各业的概称而已。我国历来有用语的习惯数字,比如三六九、三十六、七十二。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也没有人统计过他究竟会那些变化,所以大数通常泛指很多或综合。

据《清波杂录》记载,三十六行是指酒行、肉行、米行、茶行、柴行、纸行、巫行、海味行、鲜鱼行、酱料行、花果行、汤店行、药肆行、宫粉行、成衣行、珠宝行、首饰行、文房行、用具行、棺木行、针线行、丝绸行、仵作行、驿传行、铁器行、玉石行、顾秀行、扎作行、皮革行、纲詈行、花纱行、杂耍行、鼓乐行、故旧行、彩兴行、陶土行。

2.一百二十行宋元时,习惯称一百二十行。此时的戏曲平话多有涉及,《大宋宣和遗事》、元关汉卿的《金线池》、元末浙江象山的文人汤式写的《南吕一枝花·赠钱塘镊者》都用一百二十行来指代各行各业。

到了明代中叶,经济迅速发展,行业越来越多。据正德《江宁县志》记载,当时江宁县为官府效力的铺行即达104种,而至嘉靖、万历时期,社会经济相当繁荣,新的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3.三百六十行显然是人们感到再用一百二十行来形容,未免不太确切,于是逐步改用三百六十行的提法。佚名的剧作《白兔记·投军》中就已经出现了三百六十行这个名词。从此,三百六十行广为流传,直至今日,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民国三十年,齐如山先生著成《北京三百六十行》一书。此书分木工、铁工、铜工、皮革工、器具、物品、纺织服饰、装饰品、食品、文墨、乐器、玩物、游艺、修理旧物、银钱业、娱乐事业、街头小贩等20多类,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半个世纪前北京的540余种行业,真是称得上洋洋大观了。

但为何要将各行业总括为三百六十行呢?传统说法是出自《鲁班书》:金、皮、漂、澄、风、火、雀、耍、财、马、利、夸,每字管六门,共七十二门,每门管五行,总计三百六十行。

九九归一。也有认为三百六十行出自9的倍数。中华传统文化很推崇数字的功能,尤其对数字中的9字颇见崇拜,9为数字中最大者,也表示最多的意思。

由此,在世俗社会,多以9和9的倍数作为吉利,如寺庙敲钟为108响,道教有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民间传说也要将原来十六罗汉改为十八罗汉的。用于行业的总称,选用三百六十行即为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一百二十行的倍数。它们当然都有一个共同坐标轴,便都是9的倍数。

这同时也证明了以三百六十行来称谓各行业,乃是形容随着明代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致,它正是经济史家说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象征。

另外还有七十二行的叫法,陶行知《自动学校贺诗》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其实也是泛指各行各业,七十二行如同三百六十行一样也是一个虚指数。

(二)行业分工

中华上下5000年,早自奴隶社会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就有了初步分工。商朝出现了以贝为交换媒介的商业形式。周朝有封建领主的官手工业和作为农民行业的民间手工业。官手工业分工细,行当繁多,在铜器的铭文中,就有百工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劳动与职业的分工日益细致。据《考工记》记载,春秋时期木工分为7类,金工分为6类,皮工分为5类,染工分为5类,玉工分为5类,陶工分为2类。

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门类就更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使手工业逐渐脱离农业向城市集中,自由工商业者不断涌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也日渐明显,出现了士的阶层。社会分工迅速发展的客观存在,在先秦思想家的头脑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先秦诸子除道家与早期农家反对分工外,其余均赞成分工。

战国与秦汉时期,冶铁业兴起,纺织业亦盛,增加了很多行业。各业聚集,形成不少商业城市与都会。秦汉以后,分工思想又有所发展。晋代傅玄主张定市民人数,士工商超过实际需要的都归为农业。

隋唐时期,手工业发达,出现了大批作坊,有丝织、蜡染、采矿、造纸等。唐代韩愈提出君出令、臣行君之令、民事其上的社会分工观。同时,他还把农工商的分工从相生相养的角度作了说明。

两宋时,对外海上贸易兴盛,城市、乡镇的集市、草市等定期举行,促成商业的繁荣景象。商人普遍组成行会。

从元代起,棉布业兴起,造船业也应运而生。明代,商品经济益趋繁荣,至明代中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尤其是苏州地区,行业大增,行会组织的会馆公所使各行业都有行规、行业道德。大概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三百六十行。

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社会分工又有所扩大,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与城镇的繁荣,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由于封建统治者推行崇本抑末政策,一般士大夫又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不言利欲,不习生产技艺,不熟悉社会经济生活,致使社会分工的扩大仅在很少的思想家的著作中得到反映。

明代陆楫指出,分工扩大导致商品经济活跃,富人的消费欲望增长,他认为分工扩大能使百姓生计增多。关于职业分工,明代姚旅将百姓区分为24民。清代王源则将正当职业分为士、农、军、商、工、役、仆,前5者为良民,后两者为贱民。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国职业兴替的周期正在不断加速。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有了1838种职业,其中不少是新兴的职业,并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所谓360行,内容就更加丰富了。

(三)文化内涵

农耕社会的行,有它丰富的文化内涵。

1.基本特点每个行业自有它的传统行规、行话,甚至对同一行当的称呼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各异。如对馄饨担的称呼:广州、福建称云吞摊,成都称抄手担子,上海则普遍称馄饨担。

各个行业是独立的、分散的,因而此时的行业,乃是从历史、亲缘、地区的角度来发展凝聚力,从而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剃头师傅多是江苏句容人,衙门里的师爷多是绍兴人,而典当多是徽州人了。

2.祖师财神行业中的人都要膜拜祖师,有的行业祖师就是佛教、道教的神。最初,是行业中人出于饮水思源,对创业发明的古人的崇拜,但久而久之,淡化了祖师对行业的贡献,多数人是祈求祖师保佑他们发财致富。也有一些人联系同行祭祖师爷,笼络有实力的同行,为自己树立在同行业中的地位。

祖师或行业神多从古书、神话传说,甚至小说戏曲中寻找来。有的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也有的不免牵强附会。多数行业除了供奉祖师爷外,还供财神。

民间相传有文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范蠡;武财神是《封神榜》里的赵公明和关羽。直至今天,关羽仍是行会最走红的供奉神,如在台湾,关羽还兼钱庄、描金、皮箱、香烛、糕点、理发行业之神。

3.行业组织从隋唐时期起,随着行业增多,商人多聚集在一起议事、交流。北宋时期,各行业的组织形成,称之为行。到了明代,同行的组织渐趋完善,共同制订并遵守规章,选举带头人。清代后期称董事、司事,并且有固定的聚会、议事、祭神之所,称为会馆或公所。

公所是个大团体,以许多不同行业行当的小团体组成,主要为同乡人排解纠纷和困难,普及教育,办医院、小学,施棺木、灵柩,救济孤寡等。

三百六十行作为我国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基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

对于三百六十行的再现,能够唤起人们对正在消逝事物的美好回忆,让海内外华人及后代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这是中国人的根,它维系着我们华人之间的亲情和感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创造行业,行业也造就人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出身三百六十行业中,经过磨练和努力,最后成为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以及政治、经济、工农业和商业各界的一代宗师和中流砥柱。

如今,三百六十行这个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手工业和商业,而是辐射到大机器生产、高科技诸领域的方方面面。它所涵盖的内容更新、更广、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长期以来,三百六十行这一卑微者的谋生行当向来不为人们重视,为之著书立说者也很少,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更是微乎其微。但值得欣慰的是,一些有识之士正在开始进行三百六十行的研究和宣传,这对于保护这些传统文化,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某些行业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行行出状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谚语也不知流传多少年,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关于这句话,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叫叶元清的人被点为状元,叶元清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走着。来到一个路口时,只见一个樵夫不避不让,照旧往前走,衙役们高喊让道,樵夫才停在路口说:“新科状元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小时候能够上学,现在也是一个状元!”

叶元清闻言大怒,喝道:“山村匹夫,如此不自量力!还是老老实实砍你的柴去吧!”

樵夫不以为然地说:“天下学问多的是,就说砍柴吧,我想怎么砍就怎么砍,你能吗?”

状元不信,椎夫拿过一块方木,在上面画了一条线,举起斧头往下一劈,正巧沿线劈开了木头。这时,又走过来一个卖油翁,嚷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是樵夫,我也能这样!”

叶元清一听,就说:“好!我买你一斤九两油,但得用手倒。”卖油翁哈哈大笑,拿出一个小瓶,又在瓶口放了一个铜板,拿起油桶便倒。只见油如同一根线一样落入钱眼中,称一称,一点不差。

状元看了两人的表演,叹了口气说:“真是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啊!”

后来,人们又把三十六行改为三百六十行,就成了现在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了。 QEsbn5VJ3MPccO8at5Ox+fo5uSzcmtuyR7FKztrWPbuQWga63ZRGnBH32MhY0CCl



二、农牧渔行

凡是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分为海洋渔业、淡水渔业。渔业可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

(一)种植业

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1.特色种植业是栽培各种农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园艺作物。在我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等作物的生产。

种植业是大农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与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还为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同时,种植业的分布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直接影响。

我国种植业历史悠久,在农业中比重较大,其产值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它的稳定发展,特别是其中粮食作物生产的发展对畜牧业、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2.分布我国南方种植业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田为主。

我国农作物种植业区域可以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其中一级区分别为: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北部高原杂粮、甜菜区;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西北绿州麦、棉、甜菜、葡萄区;青藏高原青稞、小麦、甜菜区。

3.神农氏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称之为神农氏,因以火德王,又称炎帝。

炎帝和兽身人脸的火神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地方,是南方的天帝。传说他是牛头人身。这大概因为在农业时代象征几千年来帮助我们耕种的牛一样特别有贡献吧!

太阳神炎帝是一位极慈祥的大神,当他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慈爱的炎帝教人如何播种五谷,用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源。

那时候,人类共同劳作,互相帮助,没有奴隶,没有主人,收获的果实大家均分,感情像兄弟姐妹般亲切。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称他为神农。

当他教导人民播种五谷的时候,天空中忽然落下许多谷种。他把这些谷种收集起来,播种在开垦过的土地上,以后才有供人们食用的五谷。

4.后稷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开创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后稷小名叫弃,从小就喜欢农艺,在母亲姜螈的教诲下很快掌握了农业知识。

他看到人们仅仅靠打猎维持生活,食物太单调,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心里非常难过,就决心想个办法来保证人类能生存下去。他想着想着上了山坡,看到满山遍野的树木和花草,突然灵机一动,人们为什么总要渔猎吃肉呢?这些树木的果实、茎叶能不能吃呢?

于是,后稷决定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能吃、好吃,哪些不能吃或不好吃。遍尝百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为人类找到了大量的食物,后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

可是,后稷并不满足于这些发现,他看到人们为了找到可口好吃的植物,往往要走很远的路,累得满头大汗。能不能在家门口自己种植呢?

他反复思考、观察后惊奇地发现,飞鸟嘴里衔的种子掉在地里,人们吃完的瓜子、果核扔在地上,到第二年又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果树。

后来他又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天气、土壤有关系,就决定利用天气的变化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选育良种,有计划的进行农耕。

相传后稷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神仙下凡送来稻谷种子,让他为民造福,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后稷教民农耕,是远古时一位大农艺师。舜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德,把广阔的地赐予他。

(二)动物养殖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

1.简介农区以舍饲为主的畜牧业称农区养殖业。农区养殖业以耗粮型养殖业为主,家畜种类主要是消耗粮食较多的猪、家禽、役畜和山羊等,饲料来源是农产品、饲料粮、秸秆和野草、野菜等,并利用山坡和零星草地放牧。农区养殖业是我国养殖业的主要部分。

在草原和荒漠地区,以放牧为主的养殖业称牧区养殖业。家畜主要是草食动物。经营管理粗放,农牧结合不密切,饲草供应季节性波动大,易受灾害性天气的威胁,家畜生产力低而不均衡。我国的牧区位于北部和西部边疆,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一半以上。

2.马王神畜牧业的保护神之一,全国许多地方都有马王庙,特别是北方的村镇。马王神顾名思义就是保护马的神灵,在古代非常重视马神,因为古代的马用途很广,耕地、拉车、打仗等都需要马匹,所以马神被列入祀典,而且在西周时候已经有祭马的习俗。

祭拜马神一年分为春夏秋冬,而祭拜它就是为了保佑马匹一年四季平安旺盛。祭品都是以全羊,而不用猪或者黑色的牲肉。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城内外的骡马夫都要凑钱以祭马王,所以那天的车费都会特别贵,并且还要轩昂乘客或者货主另索小费,所谓的乞福钱。

3.牛王神畜牧业的保护神之一。万物有神,牛羊马犬,花鸟虫鱼,当然也会有神的。这是原始动物崇拜的遗风。牛是我国农耕经济社会的农家主要耕畜,人们为了庇佑耕畜的平安健旺,不染疾病,把牛加以神化并祭拜之。

而牛加以神化必有人加以神化。此人为春秋鲁国人,名耕,字伯牛,是孔子的学生,他以德行著称于世。但因体弱多病,年纪轻轻就死去,所以造神者把他的名字中有牛字与牛王神联系起来,将百头牛与其画在一起,成为牛王神。

(三)渔业

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1.捕鱼我国渔业历史可追溯至原始人类的早期发展阶段。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处于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就把在居住地附近的水域中捞取鱼、贝类作为维持生活的重要手段。

10万年前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已捕捞青鱼、草鱼、鲤和螺蚌等。10000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捕捞物中有长达0.8米的草鱼和河蚌以及可能是通过交换得到的海蚶。新石器时代,人类已能用鱼镖叉鱼和进行钩钓、网捕等。钓鱼的钓钩有的具倒刺,西安半坡出土的制作精巧,相当锋利,可与现代钓钩相媲美。

商代的渔业在农牧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甲骨文中的渔字形象地勾划了手持钓钩或操网捕鱼的情景。河南安阳殷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铜鱼钩,还有可以拴绳的骨鱼镖。出土的鱼骨属于青鱼、草鱼、鲤、赤眼鳟和鲻,此外还有鲸骨,鲻和鲸都产于海中。

周代是渔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捕鱼工具有很大改进。其中潜是一种特殊的渔具渔法,将柴枝置于水中,诱鱼类聚集栖息其下,而捕围之。夏季因是鱼鳖繁殖的季节而不能捕捞。当时对捕捞和上市的水产品规格也有限制。

从秦、汉到南北朝,人们对鱼类的品种和生态习性积累了更多的知识。许慎《说文解字》所载鱼名达到70余种。汉武帝时已能制造楼船、戈船等大战船,从而推动了海洋捕捞技术的发展。

唐代的淡水捕捞很发达。内陆水域捕鱼已有专业渔民。渔具则鱼叉、弓箭、钓具、网、簖、粱、笼都已具备。当时的钓具已很完备,有摇钓线的双轮,钩上置饵,钓线缚有浮子。鸬鹚捕鱼也已出现。

到了宋代,钓渔具已达到与现今基本相同的完整形式,当时已有了延绳钓,能钓重几十千克的大鱼。当时还使用围网捕捞江豚。北宋时辽国契丹人已开始冰下捕鱼。宋、元时期有的海船已实行带有几只小船捕鱼的母子船作业方式。

明代淡水渔具分为网、罾、钓、竹器4大类,很多渔具沿用至今。东北边疆少数民族部落每当春秋季节男女都下河捕鱼,冬季主要是冰下捕鱼。这时的海洋捕鱼业尽管受到海禁的影响仍有很大进步,出现了专门记述海洋水产资源的专著。

2.养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鱼的国家。一般认为池塘养鱼始于商代末年。《诗经》记叙了周文王游于灵沼,见其中饲养的鱼在跳跃的情景。这是池塘养鱼的最早记录。

从周初至战国时期,池塘养鱼发展到东部的郑、宋、齐国,东南部的吴、越等国。养鱼成为富民强国之业,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曾养鱼经商致富,相传曾著《养鱼经》。

汉代以后,池塘小水面养鱼发展为湖泊、河流等大水面养鱼。汉武帝曾在长安开挖了方圆20千米的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师和养鱼。

南朝齐时有了河道养鱼。稻田养鱼在东汉末年已经出现。据出土的东汉墓葬中的水田陂塘模型推测,当时稻田养鲤鱼是可能的。

池塘养鱼在隋唐以前以养鲤鱼为主。隋炀帝时,西苑池就饲养太湖白鱼。唐末就有购买草鱼苗散养水田的记载。宋代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成了新的养殖对象。

宋末浙东陂塘养鱼是到江外买鱼苗,用木桶运回放于陂塘饲养,3年长到0.3米长。观赏鱼类的金鱼饲养也始于宋代,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元代的养鱼业因战争受到很大影响。为此下令近水之家凿池养鱼。《王祯农书》的刊行对全国养鱼也起了促进作用。书中辑录的《养鱼经》介绍了有关鱼池的修筑、管理,以及饲料投喂等方法。

明清时期淡水养鱼有更大发展。明代黄省曾《养鱼经》、徐光启《农政全书》、清代《广东新语》及其它文献都总结了当时的养鱼经验,从鱼苗孵化、采集至商品鱼饲养的各个阶段都有详细记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3.伏羲氏伏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对华夏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神话人物。据史记载,伏羲曾教人们织网捕鱼,可以说是我国渔业的先祖。有许多关于他的美丽传说。

伏羲时代的人不晓得种庄稼,一天到晚只晓得打野物,吃的就是野物的肉,喝的就是野物的血。野物打得少,就少吃一些;打不到就饿肚皮。在那个时候吃饭成了一个大问题。

伏羲看到这个光景,心里很难过。几天后,伏羲发现了河中的鱼,便捉来了这些鱼充当食物,可是没过多久,龙王带着龟丞相前来干涉,禁止伏羲等人捉鱼。

最终,伏羲与龙王约定,不得用手捉鱼,伏羲回去后,思量许久。一天,受到了蜘蛛结网的启发,心中顿时开了窍,便跑到山上找了一些葛藤来当绳子,像蜘蛛结网那样,把它们编成了一张粗糙的网,然后又砍了两根木棍十字形绑到网上,又拿了一根长棍绑到中间,鱼网就做好了。

他把网拿到河边往河里一放,手握长棍在岸边静静地等候着,不一会,便捕上了大量的鱼,于是便将这种方法交给了其儿孙,从此以后,他的儿孙就都晓得用网来打鱼了,吃的再也不缺了。一直到现在人们还是用网来打鱼。 QEsbn5VJ3MPccO8at5Ox+fo5uSzcmtuyR7FKztrWPbuQWga63ZRGnBH32MhY0C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