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简要介绍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是北京市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石联拱桥,也是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作为一座古桥,卢沟桥的建筑风格为后人称道。

卢沟桥不仅有雄伟的结构,更有沧桑的历史。它修建于1189年,早在金朝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到了近代,这里更经历了对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卢沟桥事变。这些沧桑的历史给这座古老的石桥,带来了浓厚的历史感,从而使这座桥成为了一个历史的符号。

(一)位置与名称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约十五公里的丰台区永定河上,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以卢沟命名。

卢沟桥始初名“广利桥”,后改称“卢沟桥”。在国外也称“马可波罗桥”。

卢有黑色之意,以河水浑浊色暗得名。1698年,在整修了卢沟河的河道、河堤之后,改名为永定河,此名沿用至今。

(二)建筑风格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9.30米,建有10个桥墩,11孔。中心桥孔间距21.35米,东西两岸间距16.49米。

桥墩呈船形,进水一面有分水尖,每个尖上安置一根26厘米边长三角铁柱以迎击洪水和冰块,保护桥墩和桥身。

出水一面砌成流线型,状如船尾,减少水流对桥孔压力。经试验:这座古桥有较大的承载能力,曾通过429吨大型平板车而无恙。

卢沟桥两边有望柱和栏板,望柱有281根,每个都刻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据古书《从海记》中说:“桥柱刻狮凡六百二十有七”,后来保存下来的共有大小石狮501个。

在桥的整体结构上,卢沟桥也独具特色。其拱券的跨径与桥墩的距离一致,由桥的两端逐渐向桥中心增大。

桥拱为弧形。矢跨比率为1:3.5,这与我国古代其它的石拱桥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江西的万年桥,安徽的太平桥,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以及河北省的井径桥等,其矢跨比率多为1:2,所以多为半圆形。

卢沟桥采用的矢跨比率使得桥面较为平缓而更加实用,但从力学的角度讲,建造的难度也更大,造型也更加美观。由此可见金代建桥技术的高超。

在桥拱上采用的是框式纵连式的砌拱法,使整个拱券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中心桥孔及两侧刻有吸水兽。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性喜水。所以被安置在此,具有压制洪水,防洪泛滥的喻义。其中,中心桥孔和西五孔龙门石上的吸水兽,据专家考证是金代的原物。

在桥的结构、桥墩及拱券的各个部分,石与石之间,都用带棱的腰铁和铁拉件紧紧连接在一起,大大加强了石与石之间的牢固性。1786年,《卢沟桥诗序》记载:

石工鳞砌,锢以铁钉,坚固莫比。

因此,卢沟桥才能够历经八百多年风雨而依旧傲然屹立。

卢沟桥的桥面十分讲究,分为河身桥面和雁翅桥面两个部分。河身桥面长213.15米,宽7.5米,若包括栏杆地袱和仰天石在内,共宽9.3米。

桥面中央较东西两端稍高,约成0.8%的坡度,坡势平缓,适宜通行。雁翅桥面斜长28.2米,成喇叭口形状,最初入口处宽32米,坡度较大,上下高差近2.1米,约为3.5%的坡度。此种桥面,令人感觉通行顺畅又威严壮观,集美观实用于一身。

卢沟桥的桥墩设计也颇具特点。除两侧金刚墙外共有十座桥墩。每座都是肩挑两拱,拱拱相连,共同承担桥体的负荷,使桥墩及各拱与桥体紧密地连接为一个整体,极为牢固。

桥墩的平面形状俯视呈船形,北端迎水方向砌成楔形分水尖,长4.5至5.2米不等,约占桥墩的40%,用以迎击上游冲来的洪水。

经过券洞后,作流线型内收,状如船尾,使水流可以迅速分散,减轻了水流券洞内的压力。有效地保护了桥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使桥墩北端的楔形分水尖更加经久耐用,设计者在每个分水尖上加装了一条边长26厘米的三棱形铁柱,俗称“斩龙剑”。

每当初春季节,大地转暖,冰雪消融。永定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冰凌,自河北怀来沿山谷而下,水流甚是湍急,奔腾咆哮,撞击桥墩。

由于有了这把“斩龙剑”,狂浪浮冰被击得粉碎,乖乖地顺着桥洞向南流去,确保了桥体的安然无恙。这是卢沟桥建造者的又一极富创造性的杰作。

数百年来,这把“斩龙剑”不知保护过多少次卢沟桥免遭毁坏,保护了下游多少生灵免遭涂炭。在卢沟桥地区,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关于斩龙剑守护石桥平息水患的传说。

因北侧分水尖占整个桥墩的十分之四,就使得桥体压向桥墩的南面,为解决整桥的平衡问题,建筑师们又在分水尖的凤凰台上加压了6层厚达1.83米的压面石,第一二层挑出于分水尖之外,其余4层逐渐向上内收,至顶上台面微微隆起,似琴面状。

这种建造技巧,既保证了桥的整体平衡,也使得分水尖更加坚实稳固,使整座桥梁浑然一体竖不可摧。

(三)修建历史

卢沟桥的修建是有一定背景的。古老的北京从燕国的蓟城,到辽代的南京,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卢沟渡口的重要性自然也与日俱增。

但是,“卢沟河水非常浑浊而湍急,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要根据水位深浅,选择地点搭临时桥梁。后来官家在两岸造了一座浮桥……”这是宋朝使臣许亢宗在1125年出使北国时写《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中有关卢沟渡口的一段描写。

1153年,金中都作为北方政治中心,进出都城的唯一门户卢沟渡口,仍用临时木桥或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

金代第四任皇帝完颜亮将国都由上京会宁府迁至金中都,其动机之一,就是为了方便就近统治。

当时,由金中都南下中原,必取道良乡、涿州,从而进入西倚太行山东麓、纵贯华北平原的南北向大道。

然而,出得中都城,所遇第一条大河即是发源于山西省西北部、穿出太行山脉、流经今北京地区西南郊的永定河。

永定河古称桑干河,因流经黄土高原,水流含沙量之高仅次于黄河,故又称浑河、小黄河,因水势汹涌,经常改道,曾称无定河,在金代称卢沟河。

在卢沟桥建成之前,其地就是古渡口。据史料记载:“离良乡三十里,过卢沟河,水极湍激。燕人每候水浅,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都水监辄于此河两岸造浮桥。”现代的京广铁路、京石高速公路,也是由此处跨河南下。

至1189年,金国已在中都定都37年,国势达到全盛时期,与中原的政治、军事、经济联系愈加密切,卢沟河上原有的摆渡、浮桥、季节性木桥等渡河方式已不能满足交通需要。

在这一年,金代第六任皇帝金章宗完颜璟下令,在卢沟河上建一座大石桥。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6月,1192年3月竣工。

(四)历史沿革

卢沟桥建成后,它成为京南的交通要道,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元代人蒲道源在《辛斋诗话》中有诗写道:

卢沟石桥天下雄,正当京师往来冲。

由此可见,卢沟桥的修建,对当时的交通与文化交流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当然,作为一座古桥,卢沟桥也经过多次修缮,这就构成了卢沟桥漫长的历史沿革。

在明朝年间,据记载自1412年至1555年共修桥六次,均无大工程。

在清朝年间,卢沟桥共修桥七次,其中五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其中,在1698年的那次重修时,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因为康熙年间的这次重修,历史上也就有了两个卢沟桥,最初的建于1189年,至清康熙年间毁于洪水。1698年,这才有了现在的卢沟桥。

因此,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八百余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必须通过卢沟桥。由于卢沟桥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此后,从1908年至1949年,卢沟桥没有大的修缮工程,仅个别地方添配了栏杆和石狮。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做了修缮。 ePFc3JGvZHqce2TwO4V/RgS2cvFfJzYTDcjnj8cmNNj2PTXTXCtetX/reg3t3Np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