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精选(1)

全国课标卷1

【考场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权威解读】

全国课标卷1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材料作文题型。这一题型的优势在于:第一,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第二,理解上不设阅读障碍;第三,立意上具有多种选择;第四,有利于规避模仿、套作现象;第五,有利于评价上的分项分等,以及对基础等级、发展等级的区分及判断。经过近年来不断尝试与完善,到目前为止,这一题型在测试考生写作上是否具有探究能力方面,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试题在贴近考生、贴近现实的同时,在如何提供更多的立意角度,进一步加大试题的区分度方面,还应引起重视。

今年“给动物喂食”这道题文字精简,其思想内涵与2008年全国大纲乙卷作文题有相通之处。2008年考题的材料为: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题目中好心的游客对小海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了自然之道,给海龟带来的是莫大的伤害;正面的启示在于做事一定要遵循规律。回到课标甲卷的考题上来。作文资料主要有两个层次:

其一,“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据此,可有两种立意方向:(1)针对“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引申着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要避免一味灌输,让学生掌握方法、主动探究”“要学会‘放养’,不要一味‘圈养’”“温室中的花朵难以抵御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该放手时则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真切地体验生命成长中的苦与乐”。(2)将“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与前面的“喜欢动物”相结合,既可以直接论说人类之爱,反而害了动物(如在人类干预下,澳洲绵羊没有了天敌而过度繁殖;有人用剪刀帮蝶蛹破茧而出,以致蝴蝶不能飞翔……),也可延伸、扩展着写“不尊重规律,好心可能办坏事”(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话来说,这种“喜欢”,“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在这个立意点上,可联系的社会生活现象有很多:除了家长过度呵护,容易导致孩子丧失自理、自立、自强的生存能力,至少还包括:①学校教育总是不愿让学生接触社会阴暗面,许多老师习惯于强调“校园是最纯净的”或“外面的天很蓝”,有谁能像钱钟书先生那样直言“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读〈伊索寓言〉》)?放弃挫折教育、苦难教育或“黑暗教育”,孩子们就能避开挫折和苦难,永远生活在光明中了吗?②有时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好的,“官命”偏要来指手画脚,貌似爱民若子实则扰民如敌。关注现实的同学,可以谈有些地方大搞“政绩工程”,给农民建别墅却让他们欠下巨额贷款,反而加重了农民负担,这也属于“好心办坏事”。

其二,“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这句警示语的隐含信息是,有些人明知自己所做的是错误的,却仍然“执意”为之。对此,理所当然该“依法惩处”;但还应深入想一想: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如何真正唤醒对方的自觉意识,培养其文明素养与习惯?由此引出的,实际是有关“法治”建设与道德教化的探讨。

【考场佳作】

不要让爱成为成长之“碍”

吉林考生

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竟然将要被依法惩处,太有点不近人情了吧?但是自然保护区就是这样警示人们的。不要以为这又是什么霸王条款、强权规定,这里是有道理的,因为给野生动物喂食,容易使它们丧失自我生存的能力。

因为爱,我们为胡杨树苗施以充足的水分,它们却在风沙中夭折;因为爱,我们替破茧的蝴蝶剪开束缚,蝴蝶却再也无法飞起。爱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变成生命成长的“碍”,辩证法就是如此无情。

慎重地施舍你的爱吧,别让它泛滥成灾,成为成长之“碍”。

爱是有底线的扶持,“碍”是无限制的呵护。年轻人在悉心照料树苗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爱”的甘泉滋养了胡杨的根系,阻碍了它向更深处延伸,最终经不住一场风沙的考验。当下,每到大学报名季,最壮观的风景线竟是家长,他们手提肩扛,大汗淋漓,身旁站着轻装上阵、自在悠闲的孩子。是什么助长了学生们的惰性,削弱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归根结底是父母平日无微不至的呵护吧。

爱是有原则的包容,“碍”是无原则的放纵。“我爸是李刚”,还记得那刺耳的名言吗?母亲来机场接自己,他却把利刃刺向母亲的胸膛,还记得这残忍的一幕吗?上最好的学校,开最好的车,结果小小少年就到了最不该去的地方——劳教所和监狱。还记得著名歌唱家之子李某某的故事吗?如果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严加教育,向他们灌输道德和法律观念,而非过分地纵容溺爱他们,尽其所能地满足他们一切要求,试想,还会有后来的这些悲剧吗?而当我们翻开《傅雷家书》,读到一句句温情的叮嘱、恳切的教诲和略显严厉的批评,我们就知道傅家杰出的后代之所以杰出了。

爱是理解基础之上的尊重,“碍”是不分是非的盲目关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赢得了人们的热爱与尊重,可是当央视主持人问及他是否幸福时,他却回答:“不幸福。”想到市场上积年无人问津却一朝售罄的作品,想到被改名为“红高粱村”的小村庄,想到雨后春笋般的莫言文学馆、不再安静的那片故土……我们给予他的,究竟是爱,还是碍?联想到如今的“国学热”,孩子们朗声念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是否理解其中的含义?国学经典被抢购一空,是否只为装饰书房?文化很冷,国学很热,当盲目追风成为阻碍,还记不记得“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的那份热爱?

不要让爱成为成长“碍”!放手让树苗扎根,它会慢慢茁壮,参天凌云;放手让蝶儿破茧,它会飞向蓝天,点染世界。

【阅卷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认为爱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变成生命成长的“碍”,号召人们慎重地施舍爱行,别让它泛滥成灾,成为成长之“碍”。标题“不要让爱成为成长之‘碍’”,利用“爱”的谐音取义,精妙响亮。“因为爱,我们为胡杨树苗施以充足的水分,它们却在风沙中夭折;因为爱,我们替破茧的蝴蝶剪开束缚,蝴蝶却再也无法飞起”,利用类比,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应用事例材料新颖丰富灵活自如,可见其阅读积累的广泛。另外本文也表现出强烈的反省意识和批判现实的思想,使得立意高远而深刻,着实让人欣慰和叹服。

把宠物放归山林

吉林考生

这几年各种安全事故增多,学校和家长对我们的呵护也格外周到。门卫升级,保安头戴钢盔,手拿电棍,在校园里巡逻,学堂成了军营。上学须家长护送,出校门有老师陪同。春游不游了,踏青不踏了,连清明祭扫烈士墓也取消了。我们被家长、老师反复叮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我们的安全系数增大了,可我们成长的空间缩小了。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它的校训是: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智慧的加拿大知道,人的成长要像大树一样,要生于田原,长于庭院,若将它移植到温室之内、花房之中,绝对长不成参天大树。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雄鹰翱翔于天,方有俯视千里之锐眼;狡狐跳踯于野,乃成精灵古怪之奇兽。家猪的“进化”,只是快速长膘;宠物狗的“特长”,唯有摇尾乞怜。

人的各种能力,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生活一再证明,会读书、会考试,只是个人能力的一个方面,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学会顶天立地、堂堂正正地做人,学会敢于直面人生道路上的任何挑战,才能算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上个世纪曾经有过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我无力评价这个运动本身的功过,但有一个事实在我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中,走出了一大批精英人物。不说别的地方,单说北大荒,走出的知青作家就有肖复兴、梁晓声、张抗抗这样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据说,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大都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

据说,日本很重视对青少年的意志品质教育,他们把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学生分期分批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让他们独立生活九天。岛上无人居住,交通不便,学生们到了岛上,自己搭帐篷居住,自己准备炊具煮食,自己利用海水制盐。我们不必过分地强调两个民族下一代的输赢较量,然而日本人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也许有人会说,圈养熊猫才是安全的。是的,封闭的教育有利于管理,把宠物放归山林是有危险的。然而,囿于校园,禁于庭院,就一定安全吗?危险无处不在,吃饭亦能置人死命。而且“圈养”让我们失去强悍,失去生存能力,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爱当为之长久计,请把宠物放归山林!

【阅卷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针对当前教育上的“圈养”现象,提出要把宠物放归山林的主张,指出“圈养”使下一代失去强悍,失去生存能力,这是十分危险的。文章先描绘“圈养”的种种现象,为议论提供对象,增强现实针对性。本论部分先引述文题材料,再联系诸多自然现象,进行类比论证;接着举中外事实,进行正面论证;最后,针对一些人的疑虑,进行辩证分析。文章层层深入,逻辑严谨,很有说服力。

文章有很强的现实会对性,直指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上不敢放手的现象,秉笔直书,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风。

自然而缓慢地成长

吉林考生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本书,匆匆结稿,完成的只会如糟粕;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条路,急速行进,体会到的只能是仆仆风尘;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杯茶,短暂浸煮,品尝到的只能是淡然无味。

美丽的成长历程都是自然的,缓慢的,如时针“滴答”,如翠竹吐笋。

蝶的蜕变过程缓慢而优雅,优雅而缓慢的过程成就了彩翅翩然。假如,你剪开了茧的那条狭长的甬道,诚然,幼蝶能够快速挣脱束缚,然而快速的“成长”注定了幼蝶的蜕变不会如预想般的华丽。本应轻巧的身躯却是那么的臃肿笨重;一双翅膀也因萎缩残缺而无法振翅飞翔。过快的成长,夭折了蝴蝶翩舞花间的梦想。缓慢而优雅,才能给予我们一个健康而充满希望的精彩人生。

树的成长过程是缓慢而优雅的:吐芽,抽枝,含蕾,绽放,结果,成熟,一切缓慢而有条不紊。这个过程,也只有在缓慢而优雅的孕育中方能积蓄韵味和自然之美。芽不茁壮,枝干就不坚强;花期太短,果实便会苦涩。同样,我们只有在节奏缓慢的鼓点中优雅地把成长的每一步走坚实,才能够在以后变得茁壮,才能够绽放未来,经久不衰。过快的开放就会过早地凋零,过早地成熟就会过早地衰落。缓慢而优雅,才能在成长中享受吐芽的新奇、成长的快乐,才能在岁月的沐浴中享受绽放的馨香、结果的喜悦。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秉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于是,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报名表纷至沓来。本该是无忧无虑追逐在大自然中的年纪却承载了太多不属于童年的记忆。钢琴、绘画、英语……孩子宛如陀螺般不停地旋转在各种辅导班之间。有谁看到了孩子“文艺范儿”背后的无奈和不情愿?貌似迷人的芬芳不过是孩子被“乙烯”催熟的副产品。过快的成长,难免会在我们的人生之树上留下不能弥补的空洞。有空洞的树木经不住风雨的摧残,有空洞的人生经不起挫折的考验。

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寻觅,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拼搏,然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是策马奔腾的舞台。唯有乘一叶扁舟,在悠悠荡荡的缓慢优雅中,才能品赏沿途胜景。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本书,被光阴细细雕琢的文字描绘的喜怒哀乐才是精华;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条路,与时间相伴而行的跬步积累的花开陌上才是美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杯茶,由岁月慢慢酝酿的点滴汇集的如玉琼浆才是醇香。

【阅卷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指出,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不适当的人工干预只会破坏人的自然成长,有害无益。

文章比喻论证最为出色。先以书、路、茶为喻,再以时针和翠竹为喻,以彩蝶蜕变、大树生成为喻,处处设喻,文采斐然。

文章先以书、路、茶为喻,说明成长不应该是什么,然后以时针和翠竹为喻,正面提出成长应当缓慢而优雅的中心论点;接着以彩蝶蜕变、大树生成为喻,阐述成长的规律,直接证明中心论点;再联系社会现实,批评违背成长规律的“强化教育”,增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最后再以书、路、茶为喻,照应开头,结束全文。文章中心论点明确集中,论证手段丰富多彩,文章结构摇曳多姿,语言文采斐然。

成长不怕摔跤

吉林考生

华君武先生有一幅漫画,题字为“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永处襁褓”。襁褓里真好,软绵绵,温融融,因为永不走路,所以永不摔跤。可是,我要说,摔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担心摔跤而永不走路,因而永远不会走路。

凡人,必须长大。我国古代男有冠礼,女讲笄礼。《礼记》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冠礼是男子的成年礼。而女子15岁家里要举行仪式,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表明她成人了。

成长,任何人都无法拒绝。你要成长,你就不能迷恋襁褓,你就不能害怕摔跤。

尼采说过:“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是的,地震时,没有喊晕的权利;失火时,没有喊熏的权利;成长中,没有永远赖在襁褓中的权利。只有不喊晕的人,才能逃离危楼;只有不怕熏的人,才能逃离苦海;只有摔掉襁褓,自己走路,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经历是一笔财富。料峭山风,吹醒了竹杖芒鞋的苏子;飘零小屋,唤起了沉醉于闺阁的李清照。只有自己经历过人生的苦难,才懂得人生的真谛,没有经历风雪的果实不会甜美,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生不会完整。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经过挫折,怎知道生活之艰难;不经过创伤,怎知道命运之真谛;只有当生命与苦难结缘,才知道苦难其实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生命常常与痛苦、厄运不期而遇。逃避者,脆弱地挽起沧桑的皱纹,委顿潜伏的热情,沉寂一生。挑战者,弹开蛰居的勇气,如黄山松那刚毅的根,与石融洽,汲取风雨霜露的精华,于是坚韧,于是挺拔,于是在断崖绝壁亮红了目睹者的眼。

沉湎于古道柴门的人没有宽广的胸襟,沉溺于“圆荷啼小叶,细菱落轻花”的人不会有成功的希望,请解开我的襁褓,让我到大地上闯荡。也许前路茫茫,摔跤一定在所难免,但请你们让我自己去闯荡,我会在摔跌中积累行走的经验,我会在行走中体验人生的风雨,体验生命的辉煌和苍凉。

人生苦短,要增加生命的长度,莫如增加生命的厚度;你要有丰厚的人生,你就应当勇敢地摔掉襁褓,不拒绝走路,不害怕摔跤。

【阅卷名师点评】

本文为议论文,从反面起笔,写襁褓之美妙,转而指出人不能拒绝成长,在此基础上提出“成长不怕摔跤”的论点,进行论证,切合题意。

或引用,或比喻,或事实,或对比,方法多样,论证有力。或整句,或散句,整散结合,语言优美。

本文虽为议论文,但与一般议论文不同,没有采用论点加分论点加事例的论证方法,行文比较自由,散文化倾向较浓,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全国课标卷2

【考场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权威解读】

全国课标卷2(河北、河南、山西、陕西4省使用)作文题,承续前些年的命题思路,属于典型的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将阅读和表达联系在一起,拓宽了题目切入点,让学生写作不至于千篇一律。这一题型经过多年的实践、改进和完善,目前已渐入佳境,并且对中学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年的“‘山羊’团体赛的新情况”,是一道“思辨争议”类作文题。所谓“思辨争议”,指题目提供的材料是某一思辨性较强的事件(或者展示的是有争议的人物、事物形象)。2006年全国大纲甲卷的“乌鸦学老鹰抓羊”,是此类作文题的范例。该题材料是: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不难发现,“思辨争议”类考题立意上往往极具开放性(如“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与“它也很可爱啊”代表着迥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解读的重点也不固定。就“‘山羊’团体赛的新情况”看,试题直接激发考生对“传统”“常规”遭遇挑战这一问题加以思考,便于他们展现创新思维。具体说来,材料传达出来的意向,可以产生哪些不同角度的理解呢?

1由“规则是……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中的“规则”展开思索,可指出:既然是“比赛”,就意味着要分出胜负;既有“规则”,那就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否则“公平”二字无从谈起。落笔写作时,考生不妨联系社会生活(包括反面事例,如有些人喜欢耍小聪明,千方百计地钻空子、走捷径),来论述“规则意识不可或缺”“有规则才有公平与正义,也才有社会和谐”,或阐明“利益诚可贵,荣誉价更高。若为规则故,两者皆可抛”。

2由“习惯上,双方相遇时……自己通过”与“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全都顺利过了桥”的不同结果进行思辨,可不拘泥于“比赛”,也不局限于“规则”,而是顺着“低矮独木桥”的比喻义(其实就是有些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将入题角度拓展到“开创事业、谋求发展时应讲合作、求共赢”这一层面。事实上,材料是从著名的俄罗斯寓言《两只山羊》演化而来(被收入《俄罗斯寓言精选》之中)。寓言大意是说两只山羊在独木桥上相遇,互不相让,最终一同坠桥。命题者改编这则故事,想来是希望考生用全新的视角观察、解读现实人生。构思时可以先自我追问:“习惯”是否必须恪守?能否有所突破?既是有着“全都顺利过桥”的可能性,为什么一定要将一方挤下桥去?在竞争中求得双赢,而不是抱着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观念争一个你死我活,不是更为理想吗?进而可将立意确定为“双方选手的智慧之举,深刻启示我们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需要的是变通与合作”“社会规则可以在评议中改进(或规则需要不断讨论、不断完善)”。

3还可挣脱思维束缚,抓住“团体比赛”“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这组矛盾,大胆质疑“山羊过独木桥”这一项目存在的合理性(弊端在于只重己方协作,罔顾双方共存);通过挖掘、联想与引申,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考场作文,主旨可以是“对不近人情的比赛说‘不’”。

参考拟题:假如规则可以更改;我反对;卑鄙者的通行证;变则通;拒绝僵化;对手也即朋友。

综上所述,课标乙卷作文供料蕴含多个写作方向(可以从“传统”“规则”“公平”“诚信”“荣誉”“共赢”“利益”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有利于促进习作者思维的多元化发展。试题注意在创设论辩情境上下功夫,能有效激发考生探究问题、表达思想的兴趣与热情。此外,这一既是思辨的又是人生的命题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所谓的“考前预测”意义不大,背上若干篇文章、上了考场就套作的备考方法注定是会失灵的。

【考场佳作】

带上合作上路

陕西考生

一枝独秀,虽然惊艳,万紫千红方为春天;孤舟独行,岂能至远,千帆竞发最为壮观;独斟赏月,不失情调,万民同乐和谐诗篇。雷锋曾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枯,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气力。”只有懂得与人合作,双赢的成功之花才更加灿烂!亲爱的朋友们,带上合作上路,路上再大的风雨我们也能携手走过!

材料中懂得合作的那一组,双方队伍在合作中顺利过桥,足见合作的伟大效应。双方在合作中取得了双赢,双方在合作中增进了友谊,双方在合作中架起心灵的彩虹!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相比是单薄的,个人的力量与集体的力量相比是弱小的,“众人划桨开大船,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个人与个人合作,体现的是两人一心其利断金的力量,团队与团队合作,体现的是合作双赢的磁场,国家与国家合作,体现的世界和平发展的诺亚方舟的大方向。相反,你争我夺的钩心斗角,最终是两虎相斗两败俱伤,团队与团队的抗衡猜忌,最终是双方利益都受削弱,国家与国家的争斗厮杀,最终是地球伤痕累累和平的人民遭殃!

炎帝和黄帝合作战胜蚩尤,廉颇和相如合作强大赵国,居里夫妇合作发现镭,马克思恩格斯合作著《资本论》,古今中外,合作成功的事例举不胜举。

人生之路,难免风雨坎坷,带上合作上路,共同筑起遮风避雨的长城;发展之路,难免曲折艰险,带上合作上路,共同享受科技成果的甘甜;和平之路,总是任重道远,带上合作上路,共同描绘人间胜景的美好家园。

小到一个人的本身,都需要合作。一个人本身,没有大脑、四肢、五官、身体各个器官的合作,一切动作都不可能完成。航天飞机的制造,一个轮子在这个国家制造,一个翅膀在那个国家研制,没有合作,航天飞机就不可能飞行于浩浩苍穹。没有合作,奥运会赛场不会有中国国旗的冉冉升起,没有合作,宇宙中不会有神舟六号美丽的倩影,没有合作,不会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没有合作,人类没法生存,国家没法运行。

学会合作吧,带上合作上路,我们的路更加宽广,我们的心更加自信,我们国家更加昌盛。让荀子的那句“民齐者强”的至理名言永远牢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阅卷名师点评】

从雷锋的名言到俗语格言,从古代炎帝、黄帝的合作事例到廉颇、蔺相如的合作事例,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事例到居里夫妇的合作事例,古今中外,丰富多彩。作者又联系实际,从个人的自身的合作到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合作,无不围绕“合作”这一中心层层展开论述。

本文紧紧抓住“合作双赢”这一中心角度展开论述,所选材料详略得当,剪裁有度。

本文结构严谨,是典型的议论文,全文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前后一致、首尾呼应。在特征上,本文善于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同时巧妙运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职,观点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左手竞争,右手合作

山西考生

白杨与凌霄花,本为争夺那一束阳光而战,后来,白杨牵起了凌霄花的手,凌霄花依附在了白杨躯干上,白杨得到了花的装点,凌霄花得到了阳光的明艳。

比赛组的双方,本为过独木桥而要挤掉对方,后来,两组队员拥抱转身,牵手合作,一方胜利过了桥,一方迎来了过桥后的满脸欢笑。

人生的道路,总不免困难重重,泥泞曲折。一个人跌倒在路上,自己的力量不能使自己站起来,如果没有人的帮助,也许他将永远倒在前进的路上。如果是这样的竞争,那么竞争还有什么意义?没有了合作,有可能是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没有了合作,有可能是打败了所有的对手才发现自己是无助的寡人孤王;没有了合作,有可能挣得死去活来之后的两败俱伤。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那样:“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奋斗,可以使人们产生忍耐一切的气力。”

生活中的我们懂得了在竞争中合作吗?在通向大学的高考道路上,我们披星戴月,我们挑灯夜读,在竞争中,我们暗自较劲,你有一本好资料,赶紧悄悄地珍藏,他有一本好词典,马上偷偷地锁上,为了在竞争的道路上的那1分,我们忘却了友谊的珍贵,为了竞争的道路上的那一点奖金,老师们忘却了知音的高尚。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有这样一个故事:猴子和大象都想吃对岸树上的果子。猴子无法过河,大象则无法上树。双方协商后,大象驮猴子过河,猴子上树摘果,它们都吃到了果子。是密切合作让大象和猴子都尝到了果子的甘甜,是密切合作让大象和猴子扬长避短,是密切合作让大象和猴子登上了合作的高山之巅。

相反,生活中的我们,如果都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旁观者,如果都在“只知索取不愿奉献的”势利者,如果都做“互相拆台嫉妒猜疑”的算计者,我们能有和谐发展吗?我们能有国富民强吗?我们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吗?

也许你是一株白杨,也许他是一朵凌霄花,也许你是滔滔江水,也许他是涓涓小河,也许你是巍峨高山,也许他是一粒石子,不管我们处在何种位置,不管我们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只有心连心,我们只有同呼吸,我们只有共命运。互相扶持举大事,风雨同舟同甘苦,齐心戮力谋发展,同心同德绘蓝图!让我们甩开竞争的左手,握起合作的右手,同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油,伟大的人民!

【阅卷名师点评】

本文引用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深化观点,用白杨和凌霄花起兴,托物言志,引出观点。联系生活实际,现身说法,用自己身边的事例非常有说服力。引用寓言故事,使文章有很强的可读性,真正做到了中心突出、观点明确、内容充实。

本文说理透彻、情感真挚,所用事例、所选名言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本文结构严谨,能够运用引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等手法说理,证明观点,手法巧妙,灵活自如。特别是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文学色彩。

让合作之花开满心田

河南考生

合作,如涓涓细流,给干涸的心田以滋润;合作,似冬日暖阳,给孤独的心田以温馨;合作,是如盖绿荫,给燥热的心田以清凉。合作如花,带给心灵几多芬芳;合作似风,拂去心灵几多迷惘。崇尚友谊的人们,让合作之花开满你我的心田吧!

材料中在比赛中全都顺利过桥的一位位参赛组员,正是满怀合作的理念,才得以共享双赢的盛宴。在他们的心目中,人生路有很多独木桥,为何要让对方掉下桥去而成全自己。竞争难道就不能双赢吗?手牵手,心连心;谋合作,有创新;齐发展,共前进!美哉,合作!善哉,合作!

中华文明古国自古就有合作的美好传统,中华儿女从来就有合作的文明之风!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互帮互助的合作中取得成功!《吕氏春秋》中说:“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说的也是合作的重要性。春秋烽烟起,战国刀枪鸣。面对强秦的进攻,廉颇和相如密切合作,一个武艺高强,一个很有谋略,二者相互配合,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拒强秦于国门之外。“将相和”的美谈千古颂扬。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面对战争的危局,张良和韩信通力合作,一个善谋略,一个善用兵,二者相互配合,终有汉王朝的统一兴盛,终有两颗明星闪耀于历史的星空。滚滚长江水,浪花淘英雄。面对强大的曹军,孔明和周瑜联手合作,一个智压群雄,一个万军统领,二者相互配合,终有孙刘联军勇破曹操,江山稳固黎民称颂。

相反,在历史上,不懂合作,互相拆台,钩心斗角,相互嫉妒,表面上团结互助,心底里暗做手脚。最终都是民心涣散,国将不国。

孙中山先生说:“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以合作为原则,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可见,合作是多么的重要,合作是多么的伟大!

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海峡两岸的人民永不忘记,面对国难家仇,面对狰狞的侵略者,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抗击日本侵略者。合作有力量,合作民族强,合作国力盛,合作民安康。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民合作,筑起我们伟大的长城,终于把侵略者这一只只豺狼赶出了我们的国土,捍卫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曾记得,1998年洪水肆虐,举国上下,全体抗洪官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合作合心合力,最终在我们民族的脊梁上筑起一道不倒的抗洪长城。曾记得2003年“非典”的肆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合作合心合力,最终战胜了肆虐的病魔。这一切的一切,岂不证明了“合作比竞争更能使文明进步”。

相反,在竞争中,不懂合作,关系冷漠,我防着你,你防着我,表面上和和气气,心底里各自较劲儿。最终却是两败俱伤,难得双赢。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说:“不论今后你们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要学会与人合作相处。”这是他40年外交经验的总结,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难道我们与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不应该合作?

掩卷沉思,合作之花浸人心脾;仰望星空,合作之情萦绕心头。让我们携起手来,让合作之花开满心田吧!轻轻问一声:“今天,你合作了吗?”

【阅卷名师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的中心角度,立意深刻,主旨鲜明。三个现代合作事例和三个不同时代的名言组成文章的主体,材料丰富。

文章结尾,巧用问句,余音绕梁,声如洪钟。

文章标题富有新意,采用比喻修辞手法亮明观点,独辟蹊径。开头的排比句犹如携天风海雨般的气势扑面而来,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震撼心灵!紧接着三个古代合作事例相映生辉,名言警句信手拈来,证明观点,水到渠成。三个不同时代的名言可谓是古今中外,包容一切,如一根红线将珠玉穿起,条理清晰,思路分明。

高唱一曲守则的赞歌

河北考生

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无法,国将不国;家无规,家将散架。道路,没有规则,则无法通行;人生,没有规则,则乱象横生。遵守规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做到的。材料中顺利过桥的一个个组员,看似取得了“成功”,依比赛规则来判,这是无效的“成功”。试想,如果大家都不按规则进行比赛,比赛则失去其真正意义,那么,“山羊过独木桥”这个传统项目则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让我们携起手来都做一个守则的好公民吧!

尾生抱柱守信义

六月天,急风暴雨浇花寒。韩城外一座木桥边,一位青年男子望眼欲穿。乌云密布,雷鸣电闪,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河梁,没过了青年的膝盖。但是,青年面对猛兽般的洪水,仍然在桥边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这位青年男子就是春秋时鲁国的尾生。他与心爱的姑娘约定桥下见面,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为追求爱情和幸福,为了姑娘和自己发下的铮铮誓言,置生命于度外,守住了诚信,守住了诺言,守住了人性的规则。千古痴情,尾声蓝桥抱柱,演绎了守规则守信义的爱情悲歌。夫子曾言:“民无信则不立。”老子曾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这正是,孝如曾参守孝道,廉如伯夷守廉洁,信如尾生守诚意,忠如比干守治礼,正如屈子守大义。

人民军队守纪律

行军路,崎岖泥泞饥渴拦。一支又渴又饿的队伍走到一块挂满果子的果园,看着成熟的果子,个个眼馋心羡,但是,没有一个人走上前摘果子。一支饥饿疲惫的队伍来到了一个村庄,衣服破了,鞋子磨穿,没有一个人走进百姓家索取一针一线。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他们是铁军。他们打仗如猛虎,他们守纪心如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革命军人个个都牢记。正是这支铁军,克难攻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们个个都是守纪律的好榜样,他们都是战场上的英雄汉。爬雪山、过草地,没叫一声苦,没有一人享清闲。董存瑞,为了祖国和人民,手举炸药包,是守纪为国的英雄汉;黄继光,为了祖国和人民,勇敢堵枪眼,是守纪为国的五尺男;刘胡兰,为了祖国和人民,视死如归对铡刀,是守纪为国的巾帼模范。他们是人们的好军队,他们是人民的好儿女,他们是守纪的好代表,他们的英明将永载史册,他们将永垂不朽!

为民谋福守廉礼

盐碱地,风沙肆虐人人难。一个人正带领大家战风沙治盐碱。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就是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领着县委领导去火车站看灾民,他告诫干部们:“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去领导群众改造兰考的面貌。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他用一个共产党员干部的廉洁奉公的行动诠释了党员干部守则。

今天,我们在和谐的社会共同描绘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遵守规则,我们遵守纪律,我们遵守法律,我们共建文明家园!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祖国将更加和谐美好!

【阅卷名师点评】

本文由所给材料的另一面入手,抓住了遵守规则这一中心角度,立意高远,题旨鲜明。高唱一曲守则的赞歌,全文围绕这一思路选材,材料集中。

全文叙述生动,夹叙夹议,手法灵活。

开头联系材料,提炼观点,正反论证,主旨突出。紧接着,用三个小标题列举出古今守则的典型人物,深入挖掘,文章结尾联系现实,再进一步,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三个典型事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守则典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催人奋进,充满正能量!

全国大纲卷

【考场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药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权威解读】

高考语文卷既承载着选拔与评价的功能,也发挥着引导考生澡身浴德、净化心灵的作用。通过命题强调对考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也是重要的方向。今年全国大纲卷(供广西考生用)作文题,思想内涵与去年的“爱心感化贪心”保持一致,选取社会生活中能够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的新闻事件(或者说人物事迹)作为材料,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设计合适的考查点,引导考生正确理解题目背后呈现出来的积极价值取向。

“农民工与医药费”这道题,属于典型的“故事”类新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老王”,实为江西省宜春市男子王秀光。《长沙晚报》2013年10月19日头版头条《为还住院费,他回医院打工》,独家报道了王秀光主动返回为其治病的湖南航天医院打工还债一事。该报还配发了《将心比心,医患共赢》的评论。此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纷纷跟进,使该事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王秀光因此被大家誉为“诚信好病人”。

“故事”类新材料作文题的审题,可关注材料涉及哪些人物,何者为主,哪个为次;也可剖析故事的推进过程,据此分解出一系列写作点。下面,试主要依据事件进展,梳理一下本题的立意角度:

1“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医院(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必须有“医德”,绝不能利益至上、见死不救。

2“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医院默许他出了院”——多为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主动施救)。

3“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心怀感恩,知恩必报;承担责任,诚信为人,这些都是做一个有风骨的大写的人必备的素质。

4“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医患关系并非水火难容,完全可以达成一种和谐。在这里,“院方”为何“深受感动”呢?想来是在医院欠费后一走了之的患者大有人在,何况王秀光还是外地人,当时根本没指望他能还账。

5“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将心比心,爱业敬业,热忱地服务他人、回报社会。

参考拟题:施恩·感恩·报恩;信任是相互的;传递美好正能量;互助才能前进;良心在上;让世界更美好。

综合来看,此题取材于真实感人的新闻事件;新闻当事人老王和医院以及老板之间诚挚信任、互敬互助的关系,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和谐,诚信,敬业,平等,文明”等关键词。题目突出时代精神,指导考生从积极角度去认识和谐社会对“中国梦”寄予的期望,有利于发挥高考试题“立德树人,和谐发展”的独特功能。

【考场佳作】

世间因关爱而美丽

广西考生

农民工老王住院,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药费,医院默许他出院。老王康复后立即回到工地,努力工作,以报答老板的援助之恩,而后又主动提出到医院打工抵债,演绎了一曲关爱和回报的赞歌。

如果一朵花是一个世界,那么关爱便是它的花蕊;如果一棵树是一个世界,那么关爱便是它的树根;如果一座沙漠是一个世界,那么关爱便是它的清泉。

关爱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它更是一种责任。

看过一期关于名人范冰冰的专访,其中讨论到明星慈善,范冰冰首度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故事。自她的工作室成立以来,共资助了二百多个脑瘫儿童的全部手术费用,并向相关福利机构定期捐助。主持人问她为什么一直未公布。她说:“我觉得这是我的分内事,关心这些孩子是我这个社会一分子的一种责任,它没有什么非同寻常之处。”我们不能不对范冰冰的责任意识表达我们的敬佩之情。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关爱弱势群体,给予他们帮助,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所以,与其说关爱是一种善行,不如说它是一种责任。

关爱能让受伤的心灵得到慰藉,人世间总有那些不幸的人需要关爱的抚慰。

多年的不幸、冷遇,积压已久的仇视心理一夜暴发,伤亡惨重的厦门公交纵火案令我们震惊。陈水总的泯灭人性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受到严惩,但是当我们谴责和惩处陈水总的时候,我们不也应该好好反思是什么让他如此伤尽天良、灭绝人性呢?人之初,性本善。陈水总不是天生的坏人,是社会关爱的缺失,福利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以及人们的冷漠,在他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终于长成罪恶的大树,砸死许多无辜的生命。试想,倘若在陈水总的不幸中,总有人们的关爱与帮助,纵火的悲剧还会发生吗?

约翰·多恩有言:“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我们每个人并不是一个个的个体,而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想起高淑珍的爱心小院,每个孩子都是她的孩子。其实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陌生人不应该成为陌生人,而应当是我们的家人,关爱他人也就是关爱家人。

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里,老王遇到的都是一些好人。在他最需要钱的时候,老板送来5000元,在他无力支付剩下的医药费的时候,医院让他回家。愿我们的社会多些这样的老板,多些这样的医院,这样更多的不幸者会得到更多的温暖,世界会变得更美丽。

【阅卷名师点评】

文章由材料自然生发出“世间因关爱而美”的感叹,立意准确而鲜明,本论部分从关爱的内涵、关爱的意义和怎样去关爱三个方面展开,内容充实,论证充分。

“人之初,性本善”等名言引用增加了文章文化内涵;第二段运用排比和比喻,第六段连用反问句,既增加了感情色彩,又使语言生动形象。

能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既有正面事例,又有反面事例,陈水总纵火案,既指出其泯灭人性的一面,又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反思,进行辩证分析,颇有说服力。

让善在全社会流淌

广西考生

一个农民工住进了医院,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农民工康复了,仍欠4000多元医药费无力结算,医院让他出院了;农民工一出院就来到工地上班,他要用努力工作来回报老板的关爱,然后又主动要求到医院打工抵债。

这是一个感动人的故事,这是爱的传递,这是善的流淌……

让善在全社会流淌,去温暖受助者的心房。没有人是孤岛,可以离群独居,旦夕祸福是人生的主旋律,我们就像是一条颠簸海上的大舟,免不了起起伏伏,谁都有可能成为那一个不幸者。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一个微小的举动便可能救他人于水火之中,为受助者开启他们人生的春天。白朗宁说过:“拿走爱,这世界将成为一个坟墓。”前几年,“全城吃面”以救助骨癌患者店主李刚的故事是那样的感人至深,素不相识的人们相约“吃面去”,“组团去”,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大爱在流淌中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善流,帮助受助者度过了人生的寒冬,温暖了他们的心房。

让善在全社会流淌,去传递施助者的爱心。今天的助人者,也有可能是明天的受助者。社会需要一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正能量”。传递助人者的爱心,不仅仅可以惠及受助人,更能够把一种人人从善、人心向善的理念带给其他人,这种行善快乐的感染力可以燃起每个人心中善良的火种。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如同一束亮光,为受助者照亮前路的同时,唤起了社会对爱与善的渴望、追求,行善将不再是一种固有形式,而是一种建立在尊严与真爱基础之上的人性与本能。

让善在全社会流淌,去驯化温润人性的恶。有一则公益广告说:“每个人的善行就像一盏灯,若全社会的善良之灯都亮起,那么隐藏在黑暗角落的尘埃将无处藏身。”街头流淌的善越多,社会潜藏的风险就会越小,在行为与不行为之间,我们若积极地投身于“守望相助,人心向善”,那么社会在与负能量的博弈之中,正能量就将挑起社会的大梁,消除潜伏在我们身边魔鬼般的风险,去驯化温润人性之恶。

明朝人方孝孺说:“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让汩汩善行在社会流淌,出入相交,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如一张笑脸,满座皆春,如一条微博,温暖一座城。

【阅卷名师点评】

文章从材料所给出的故事中感受到了“行善”和“扬善”的重要意义,不仅论述了善让受助者感受到温暖,更能唤起社会对爱与善的渴望,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还能驯化温润人性的恶,激发社会的正能量。

文章多引名言,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以及白朗宁、方孝孺的话,既增加了文化色彩,又丰富了文意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文章本论部分三个段落,每段开头都“让善在全社会流淌”开头,然后接下去提出后半部分的观点,整齐中有差别,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清晰可见。

信任的温暖

广西考生

窗外,沉寂的夜,忽闪而过的光亮,涩涩的黄,像是来不及打完的哈欠。

我抱腿靠在车厢上,难以入睡。

火车“咣当”着向前,上铺的两个旅客早已入梦,小单格间里,独留我对着另一个空的下铺发呆。火车的摇摆催人入睡,可我一想到身边那个包裹,神经就紧张起来。我下意识地又摸了摸那个封口。撑一下,就撑一个晚上,我对自己说,到了站就好了……

廊灯的光忽然被挡住,我猛地睁开眼,逆着光,我只能隐约辨认出一个高大男性的身影,他抬头对了对床号,拖着拉箱走了进来,在我对面铺上坐定,抬眼看了看瞪着他的我,讨好地笑笑:“扰到您了,对不住啊。”说完又欠身从公用桌上取了水壶,我下意识地一缩,他动作顿了顿,没说什么,就拎着水壶出去了。他回来时,我已清醒。他放下水,脱了鞋,往床上一钻,我就只能看见他手机屏幕的亮光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换了个座,弄出了些声响。

“您怎不睡?被我扰了?”他竟翻起身来,压着嗓子道,似乎还想探出身来。

“没,没,只是睡不着。”我忙摆手,心里真不想再理他。

“那咱唠唠。”

说罢,他便不由分说地自报家门,原来他坐两站就走,所以干脆不睡了。我听了心里却嘀咕:怕是以此为借口哄了别人睡,好偷东西吧。想着,我又拍了拍那个包裹。他说这世道不好,但幸而遇到像我这样的好旅伴,我略笑笑,作为回答。他刚又想开口讲话,上铺的旅客不满地咂咂嘴,他讪讪地闭了嘴,然后下铺穿鞋,对我说:“您帮我照看下行李,我内急,去去就来。”见我点了头,便离开了。

我捂着包裹,看着他的行李,突然感到一股温情——他信赖我,他没有想我会不会趁他不在时做偷鸡摸狗的事,我为自己防着他感到有些羞愧——我吝惜着自己的信赖,不愿相信他人。但谁知道心里怎样呢,我又说服了自己。不多久,他回来了,道了谢,便又钻回铺里去了。

晚上,我还是忍不住睡着了。早晨醒来,对面铺上的人已离开,我也该下车了。手中抱着包裹,我弯身下去取另一个大行李袋,却发现行李袋外面又套了层袋子,附了张字条:“夜里袋破,行李滚出,我帮你用另一个袋子扎好了。——对铺。”

我清点了下行李,一个不少。回头望望对面又空出来的铺,心里一阵感触。

大仲马说,当信任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了生命。是的,信任是一种温暖,它能融化冷漠的坚冰,促进人间和谐。学生和老师,医生和患者,老板和打工仔,领导和被领导,乃至两个陌生之间,只有理解和信任,没有猜忌和戒备,只有关爱和援助,没有利用和防范,这就是最温暖的时刻,最和谐的社会。

【阅卷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一次旅途中被人信任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最后借助议论点明主题:只有理解和信任,没有猜忌和戒备,只有关爱和援助,没有利用和防范,这就是最温暖的时刻,最和谐的社会。

文章叙事简洁,描写生动。如开头的环境描写,“窗外,沉寂的夜,忽闪而过的光亮,涩涩的黄,像是来不及打完的哈欠”,去用通感写亮光,精彩绝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很具体,特别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更为传神。

这个故事与文题材料似乎关系不紧,文末:“学生和老师,医生和患者,老板和打工仔,领导和被领导,乃至两个陌生之间,只有理解和信任,没有猜忌和戒备,只有关爱和援助,没有利用和防范,这就是最温暖的时刻,最和谐的社会。”一经点拨,与材料的关系忽然明朗起来,不能不感到作者扣题的巧妙。

自尊是一种力量

广西考生

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回参加的诚信考试。

老师发了试卷便潇洒地关上门走了。我瞟了一下,同学有的在张望,有的在窃笑,更多的人已开始奋笔疾书了。我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坚守诚信,绝不作弊。

数学是我最拿手的,我一路过关斩将,心中不时地偷着乐,突然,我傻眼了,一高兴把公式给忘了,心中好像顿时压上了一块千斤巨石。我喘不过气来,望了眼窗外,大树被风刮得直摇头,天空好像暗了许多。

怎么办,怎么办,我急得直跺脚,邻座好友望了我一眼,似乎想说:“怎么了?要我帮忙吗?”我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天哪,这题可是14分,相当于3个填空题,抵得上一篇英语作文,抑或是14条名句默写啊!我少了14分,名次不知要被挤到哪了。我左心房纠结着,徘徊着。右心房在鼓动我说:“别怕,没人监考,你可以问同学,实在不行,书在地上,拾起来看一下,不就行了吗?”

我内心挣扎着,抬头看了下天色,不知何时从藏青色换成了淡蓝色,纯纯的,特干净的颜色,一下子荡涤了我的心,我怎么可以有这种杂念呢?太罪恶了。我使劲摇了摇头,在心中大声喊出了一个字:“不——”回声震动了心中巨石,它松动了,再抬头看天,有了些阳光,身上不再有凉意了。

于是,我暂且放弃,继续往下做,心中格外地轻松,越写越有劲。还有十分钟收卷了,就剩那一道题了,我自信地冲着它笑了笑,心想:我定能拿下。没有杂念,没有顾虑的我,很潇洒地做出了那道题。

当我放下笔的那一刻,感到一阵暖意,窗外阳光热情四溢,我感觉每一束光都聚焦到了我身上,只那么一瞬,心中的千斤巨石轰然裂开,我如释重负地长吁了一口气。此时的我,如处四月天,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慰。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起早上看到的一篇报道。一位康复的患者欠医院4000元医药费,回家后,欠款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他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我忽然理解了这位患者的心思,他要信守承诺,他要担当责任,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卡斯特罗说:“我们可以死,但是永远不会变节!我们可以死,但是要自由和尊严地去死!”是的,自尊是一种力量,我们可以贫穷,可以不幸,但是不能不守诚信,不能没有担当,不能主动地放弃自己的尊严。

【阅卷名师点评】

数学考试,无人监考,忘了公式,要不要翻书,能不能参考一下别人,几经思想斗争,最终战胜自我,放弃作弊的念头,倍感快慰,认识到人应当有担当,守诚信。立意正确,切合题意。

心理描写细腻传神,如“天哪,这题可是14分,相当于3个填空题,抵得上一篇英语作文,抑或是14条名句默写啊!我少了14分,名次不知要被挤到哪了。我左心房纠结着,徘徊着,右心房在鼓动我说……”

“我忽然理解了这位患者的心思,他要信守承诺,他要担当责任,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把文题材料中的内容引入心理活动的描写之中,起到扣题和点题的作用,而无累赘之感,堪称高明。

北京卷

【考场真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权威解读】

“大赞”“狂赞”,这是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上点评今年北京卷作文题时的用语。在王旭明看来,这道题在选材上紧扣社会现实,同时也能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另有专家指出,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这样的作文题凸显了北京特点,在迅速发展的时代中承载了浓浓的“乡愁”。

说到“‘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实际是有缘起的。去年10月,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微博发表了一篇谈“规矩”的长文,文中写道:“人活一世要有规矩。全家人围坐用餐,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吃饭坐哪儿就不能再换,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的;不许用筷子敲盘碗,这有乞丐之嫌……”紧接着,有多家媒体专门就“‘中国传统老规矩’你知道多少?又遵守了多少”发起调查,其中列出的“传统老规矩”,还包括“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因为象征着香炉”“客人添饭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敲门应该先敲一下,再连敲两下,急促拍门属于报丧”“长辈坐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来说夫妻要挨着”“有的孩子得宠,可以挨着老人,但坐椅不可高于长辈”“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许吧嗒嘴,要闭上嘴咀嚼”“吃饭时,手要扶碗,绝不许一只手在桌下”“不许叉腿待着,不许咋咋呼呼,不许斜着眼看人,不许抖腿”“递剪子时要手攥剪子尖儿,把剪刀柄让给对方”等。北京卷考题,显然紧契着郭德纲的微博以及相关调查、热议等。

回到题目本身看,本题可写空间是开阔的,也确实便于测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择要言之,以下方面均在可写之列:

1思考传承“老规矩”的意义与价值。比如:①传统“老规矩”都是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礼貌问题,人活一世是要有规矩、有礼数、有体统的,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像“长辈坐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来说夫妻要挨着”,这叫长幼有序,不能没大没小(或“老规矩”并非陈规陋习,而是文明礼仪的一种习惯,其中大多数今天仍应遵守)。②“老规矩”不能丢,应该作为中小学生的德育课经常教导(或能否遵守“老规矩”,主要还是看家庭教育)。③“北京老规矩”的提倡、恢复,是社会、家长的责任,是一种文化的认同。④对于“老规矩”知道总比无知好,认知自身的文化,保持对文化的敬畏,对国家、族群的认同,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的要领。参考拟题:时代呼唤老规矩;老规矩?不老;学点“老规矩”,做个文明人。

2思辨“老规矩”也有精华、糟粕之分。比如:①有的“老规矩”太墨守成规,甚至有消极、落后的一面(如“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等),现代社会不讲究这个了。②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学的不是术(并非每条照着做),重要的是领会里面的精神(悟其“道”),想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规矩,这些规矩哪些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又有哪些是不可行的。参考拟题:不忘老规矩,面向新时代;扬弃老规矩;推陈以出新;与时俱进。

3思索“老规矩”一度远离我们生活的原因。比如:①独生子女备受宠爱,导致部分“老规矩”很难执行。②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现在的小孩很少有遵守这些规矩的了。参考拟题:常识何时能成常态;丢失的家风。

4探讨“老规矩”获重提、受热议的原因。比如:①恢复“老规矩”的主张,在中国网友中具有很高的支持率,这源于经济快速发展,在开放环境下产生的精神危机。近些年,中国游客在海外的不文明现象,国内乱扔垃圾、闯红灯,以及跌倒老人扶不扶的经久不衰之问,让人们始终感慨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因此,“礼仪之邦”的古老中国被追忆、重拾。宏观上“国学热”蔚然成风,具体而言,古代启蒙教育阶段的《三字经》《千字文》及以道德教化、礼仪规范为主的《弟子规》更成为当下的启蒙教材。从承继历史的民族认同到儒教礼制的道德塑造,无不具有迫切的现实功能,所谓民间流传的“老规矩”,亦是如此。②“老规矩”收获不少拥趸,并不意味着要重拾被摒弃的“封建礼教”,甚或扼杀人性的条条框框,因为其中一些“规矩”与每种文明、文化下的礼仪并无二致,都是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都是因相应文化而生的。参考拟题:“老规矩”为何大火;老规矩,怀的哪般旧。

总的来说,北京卷作文题通过对“老规矩”冷热变化的呈现,意在指引学生表达对文明传统与创新问题的辩证思考。命题端庄大气,极具地域特色(符合老北京爱怀旧的特点),也符合中学生写作实际,可保证人人有话说、有东西可写。更为重要的是,试题无疑能对高中语文教学发挥积极的导向,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传承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考场佳作】

餐厅里的一幕

北京考生

餐厅内,一个女人坐在一个小孩子旁边,嘴里不停地叨念着什么。孩子脸上露出委屈与无奈,小嘴嘟着,眼睛死死地盯着餐桌上的美味菜肴,似有馋涎欲滴的神态。

不一会儿,门口出现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奶奶,她满脸皱纹,枯枝般的手拄着一根枯木拐杖。她不经意地回头张望,将浑浊的目光停留在我们这边,然后,慈祥地冲我们微微点了点头,同时笑了一笑。然后,她拄着拐杖,弓着身子,慢慢地走到了那一对母女身边。

那妇人看到老奶奶来了,连忙站起来,笑脸迎上去,热情地一手挽着她的手臂,一手搂住她的腰板,慢慢地在座位上坐下。坐罢,老奶奶似乎知道我们在看着他们,又一次回头张望,笑脸上全是愉悦。

“奶奶好!”在妇人的示意下,小孩子跑过去,拉住老奶奶的手,奶声奶气地与老奶奶打招呼。

“奶奶好!奶奶!呵呵,好乖的孙儿!”听到小孩子的招呼,老奶奶显得更加幸福快乐了,“孩子长得真俊秀,身体也结实。晴儿啊,多亏你为我们老王家养了这么一个好孙子呀!”老奶奶一边说一边慈爱地抚摸着孙子的额头,一脸幸福地看着对面的妇人。

“妈,说什么呢?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嘛!我是你家的媳妇,为你养好孙子,是我应该尽的责任。”妇女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说话轻声细语的,幸亏我们就在她的临桌,所以还听得见。她又说:“妈,早就想把您老接进城里来了,可您总说城市里待不惯。您看,你孩子都四岁了,您还是刚出生是见过。这几年呀,城里的变化可大了,早就想让您老来看看了。好吧,不说了,我们吃饭吧,吃完饭,我带您老好好转转。你瞧,这里路变得宽多了,楼房一幢幢地建了起来,比您前几年进城时繁华多了吧!”说完,先给奶奶夹了一筷子鱼肉。

“这块鱼肉没有刺,还是给孙子吃吧!”说着,老奶奶就夹起鱼肉往孩子的碗里送。

“奶奶,您吃,奶奶,您吃!妈妈说了,您是长辈,您先吃了我们才能吃!”孩子其实早就想吃了,但是,他还是把碗挪开,还用小手把碗口盖起来。

“好好好!真是懂规矩的孩子。晴儿呀,你教育得真好!”老奶奶情不自禁地夸起来,然后,才把那块鱼肉送进嘴里吃起来。

没等他们吃完,我就走出了餐厅。此时,心里仿佛压了一块巨石。突然间,想打个电话回家,打个电话问问父母最近的情况,听父母讲讲平日里那些琐碎的小事。

电话拨通了,可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电话铃声一次又一次地响起,始终没有人接,我失意地按下挂断键,将手机放进包里,思忖着,是不是该抽个时间回家看看了。 FdZwn6aehN3LYWzkgoaHmn9zqFvjMlnrgIU142FypcAcTRrObO1EH8J6KyEMxa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